《戏年》经典读后感有感
《戏年》是一本由葛亮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满满的遗憾吧
●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七声的重温。 2014-8-4
●故事性不够强,行文结构散漫了些,读起来没有贯畅感,不知道是我还没读到还是,作者的故事就只是围绕着自己的生活写,局限了些。
●今天一天就看完了 一共四篇小说 前三个比较好 很镇静很平淡 不琐碎不闹腾 只有底气十足才敢这么写东西 佩服
●七声+绘色……本来还很喜欢葛亮,但是一本精选集也不出个新作品还是教人好失望呐
●生命中的一位位过客也可以用一部部电影来解释,同时父辈,祖辈那些往事也是长大后想去探知的事物。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写得是家庭年谱,那种简化的日志,虽然笼统,但若干年后拿来回味也别有一番滋味。
这系列目前读了两本,比起另一本徐则臣的古斯特城堡,这本的文艺气息太重。
泥人尹是比较质朴的一个故事,传统文化手艺人的没落带了点南京这座废都的感觉。
其他几篇小资文艺气太重。
不是我的菜。
尤其戏年这篇,贯穿整个故事的电影情缘仿佛成了作者炫耀电影阅历的工具,实在太文艺,接受不了。
《戏年》读后感(二):好尴尬哦
78年出生的 用鲁迅新白话文的笔风 来尴聊文革时代的伤痕文学。泥人伊 用了一个俗不可耐的人一有钱就变坏的桥段 作了糖衣来包裹着文革与改革开放的伤痛。一个南京人 跑去香港教书 和他这篇小说风格一般 如果不憋出一些大陸的不堪 就对不起 香港大学这份工资似的。第二篇 英珠 笔风一改 写起了言情。一样通俗无奇的情节 写着三毛对荷西的思念。这年头 资迅快速 好书难得。不过看了葛亮的照片 不入娱乐圈 真可惜了他这副好皮囊。再奶些 又是一个郭敬明。
《戏年》读后感(三):Play with Time
大概是一年以前看毕,现今自己遇见了些事,才涣觉人生佛若一戏:脸谱,咿呀唱段,姿形舞打。亦无言可曰,只是事情闷上心头,不言则泪。
泥人尹,英珠,威廉,戏年。
庄生晓梦,有人要醒,有人不要醒。没有信心水来土掩,醒来可能更痛。”
前引这几句,还请各位看官细闻。
《戏年》读后感(四):有人负责戏,有人负责现实
相较于那四篇小说,我更愿意多读几遍序言。
大多数人都徘徊在飘渺的理想与残酷的现实中,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清晰妥帖地生存下来。囿于理想,往往活得脚不着地,结局也大多也和理想一般脆弱地一碰即碎;奔波于现实,又太麻木,浑浑噩噩如行尸走肉。
泥人尹有自己一个泥塑的梦,偏偏现实中有个不是亲骨肉的傻儿子。也许泥人尹在颤颤巍巍将自己的名字签上合同时就预料到了现实的不可抗,艺术一旦炙手可热就已经变了形,虽然傻儿子因此取上了老婆,住进了大房子,泥人尹却也因此坏了招牌,丢了命。
约翰有个名望的家庭背景,却执着于享受与一已婚女子的最单纯的爱,这爱虽说只是两个人最私密的事,却也是让社会家庭最不耻的事。约翰选择坚守爱,却成了现实的敌人。
理想与现实的天平歪不得,这是普通人想平平静静过日子得遵循的法则。
《戏年》读后感(五):偏爱大团圆,却也喜欢这戏年
第一次读葛亮的文章,拿到手即被封面上的文案吸引,“导演是时日,演员是你”,其实就是俗知的大白话“人生如戏”。
我喜欢这种人物故事类的中短篇,仿佛多看几篇,看遍各种不同的人生,自己的生活也能找到安慰依据似地,看,他也是这样活着的。而往往这些作品中又很少有人活得光鲜幸福,多是平平淡淡的或者郁郁不得志的平头百姓。又给人带来一种悲凉,可能是小时候看童话故事太多,如果结尾不来一句“从此两人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就觉得还没写完,导致看电视、电影时也偏爱大团圆结局的爱情小品,那种什么这个现实主义,那个意识流的向来看不懂,也看不进去。
这本书里,没有大团圆,尹师傅最终累到在工作台前,漂亮的英珠看来会守着两个小马驹怀念着爱人直到老死,红二代威廉在异国他乡生活也不如意,再到木兰、裘静,所有人都活得委屈困顿,无人恣意潇洒,除了年幼的我,可我去提早在电影中感受到人生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重担、破碎的爱情……没有一样不会剥下人一层皮。
并不轻松的故事在作者笔下娓娓道来,没有怒目而斥、剑拔弩张,为谁强出头或者誓把旧世界砸个粉碎的恨意,只平和地告诉读者这样几个人,几个故事。你怎样嬉笑怒骂是你自己的事。
就像封面上所写的那样“人生的过往和流徒,最终也会是一出戏。”这本书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