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10篇

2018-05-03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10篇

  《给阅读一点时间》是一本由吴靖著作,上海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25.00,页数:2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一):自由的阅读是一种情怀

  论语中讲“学而优则仕”,两千年来读书也总和求仕进,求显达联系在一起,到了当下,每个人习惯了把阅读当成苦差事同时社会也慢慢形成一种风气,这种风气似乎是对“读书人”,“理性”和“知识”的不友好,甚至还带有些许“鄙夷”。

  诚然,十几年来我们接受教育中更多的是苦行僧式的修行,很少有父母老师教导我们如何寻找好书,如何从书中获取乐趣。于是读书这件并不能立刻收获快感优越感以及证明自己优秀事情被抛诸脑后。

  我个人深刻感悟觉得阅读最需要的两个基本条件:阅读习惯和阅读环境。而我们的教育,正是造就这两个基本条件的本源。真正的教育可能是当有一天你从小学中学,大学毕业以后,你忘记书中的原理,却依然能够记得自由的思想

  我觉得阅读对于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而言,是对这个社会充满一种特殊的情怀。这种情怀,是一种自觉性和责任感,怀揣柔软内心,为着保护那些不应该受到伤害的人、事物或者我们恒久坚守价值信条特别网络时代,要有自己的对全部事件了解和对情势的把握,不因为感到空虚无聊,从反对声讨中找寻自己的存在感。

  因为阅读,学会运用自己不同眼光,来关心很多发生在公共领域的事情。因为阅读,我们更能体验自己,塑造自己,也更能够汲取力量释放力量。因为阅读,我们不仅给自己塑形,也塑造我们的公众生活。

  读龙应台,余秋雨林清玄,再到读刘瑜,木心,周国平,南怀瑾,再到今日读完吴老师的《给阅读一点时间》,我像是从懵懂茅塞顿开,坐在桌前读完许久,脑海中以前读过的书一页页回映。我似乎更能懂得吴老师书中所言句句,人只要能有自制力,就总能找到阅读的时间。丰富安静就是沉浸于阅读,思想无纷扰

  一切深刻的体验都拙于言辞,一切高贵情感都羞于表白。让阅读充盈内心,让纸笔记录情怀。但愿再读《给阅读一点时间》时,还会有更多感悟,未完待续。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二):阅读——时代之思

  谈及阅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思考。在当下这个喧嚣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给阅读一点时间》给了我们当头一棒,似醍醐灌顶,让人思绪万千。每日沉浸于刷微博,刷微信的阅读假象中,自认为“阅读”了很多,实则转瞬即逝精神世界一片荒芜,然自己却毫无察觉,依旧沾沾自喜实在可怕

  中国目前在经济军事上这些硬实力方面的确发展迅速,颇有大国风范,然则文化软实力方面却实在难以与美国、德国这些国家相提并论。很多德国人认为阅读的意义在于哪怕生活无望,物质上再贫穷,都会觉得至少自己的精神世界还在。作者在书中也提及,一个真正的超级大国,是软硬实力均衡发展的国家,其中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与国民素质息息相关,而国民素质又取决于国民阅读。这一点确是该让我们深思了。

  我们既已知道了在阅读上的缺失,那么应该直面自己的不足之处,过去已逝,我们还有当下,阅读不止于年龄,不止于文化差异,不止于这喧嚣的社会。当我们真正阅读之时,我们思维的力量会在与作者的争执强硬翅膀享受阅读这种孤独对话可以让我们摆脱时空羁绊,横行无阻,穿越古今,贯通中西。

  把阅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为灵魂插上旅行的翅膀。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三):何为真正阅读?

  阅读究竟读什么?现代的生活随处可见低头一族,其中不玩游戏而在阅读的不在少数,如果留心不难发现所谓“阅读”不过是每天刷刷微博,看看鸡汤以及微信推送。正如书中著名经济学家赫伯特西蒙对此做出的诊断,信息消耗的是接受者的注意力。信息的聚敛必然意味注意匮乏技术高度发达,信息极度膨胀的今天,我们的注意力出现了空前的匮乏,浮躁,空泛,匆忙,摇晃,跟风,盲从,浅谈,一目十行。我们仿佛读了很多,却又好像什么都没有读,芜杂海量的信息塞满了大脑,精神和心灵却又日渐空虚。

  回归本质的阅读才是于己有利、于他人有利的不二之选,碎片化阅读,既为生命不能承受之重,又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人类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经典,读什么,如何读,都是我们需要探索学习得必经之路。另外电子阅读固然便捷,回归纸张方更能静心感受到阅读的美好。读书的三个功能——阅读,求知,修养。于个人而言,知识面的拓展,自我修养的提高都将是我们衡量是否真的阅读的标准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四):给阅读一点时间

  为什么要读书?日本青年作家加藤嘉一在《中国的逻辑》一书中直言:“只要中国人不读书,不论经济怎么发展都是可以小瞧的。”出版界经常统计社会大众的阅读量,越统计越泄气,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人民的阅读量呈反向趋势。在当代青年想法中,你可以不知道大学、中庸,不能不知道kindle;可以不知道靖康风骨,不能不知道“爱豆”,正如赫胥黎的预言——我们终将毁于我们热爱东西。吴靖先生说,在这个众人奔忙、物欲横流的时代,还是要留一点时间给我们的阅读、书籍和精神生活,让知识生根,让思想启蒙,让想象飞翔,让智慧萌发,让心灵的花朵在纸页见绽放、在书香中永驻。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闲暇之时打游戏、玩手机、刷微博、看视频,以此来获得微薄的信息。街头上留着五色爆炸头的少年高声谈笑,游戏厅里举着烟头的少年嘶吼拼杀,网络那头的亲爱的不知面目。我们过的浑浑噩噩,我们睡得不知人是,我们无忧无虑,我们天真无邪,我们不再思考,我们被科技绑架。许你一本书,一夜到天明。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五):阅读的力量影响终身

  有人问一名哲学家:“如果今天是你生命中的最后一天,你打算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你已经被囚禁在牢房里,你干什么?”他说:“阅读。”“如果已经到了世界末日,你今天打算干什么?”他还是说:“阅读。”该书的作者年纪尚轻,饱览群书,在文学上有深刻的底蕴和极高的造诣,每每发文都令我叹为观止。从他身上应证了一句话:阅读的力量影响终身。《给阅读一点时间》坚持反思,极富启发意义,我无意间读起爱不释手,路上、公交车上、地铁里、吃饭时、睡觉前,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读来都有滋有味。在此推荐给大家,希望在当下,读书能重新成为我们的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成为像吃饭那样每天必须要进行的动作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六):给阅读一点时间,就是为自己的人生种上有益庄稼

  《给阅读一点时间》2017-

  吴靖 著,上海大学出版社,2016年5月第1版

  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肯定是一个爱读书而且希望别人也能爱读书的人。他对阅读怀有宗教般的感情,不仅全身心信仰,而且希望别人也能如他一样信仰,所以他才会在这本书中大声疾呼,从各个不同的角度阐述读书的意义,希望能够唤醒人们沉迷在电子技术中的心灵,希望人们能够重拾阅读的乐趣。他的呼唤如此沉痛,又如此执着,有着悲悯的情怀,有着拯救社会的担当,这样的精神实在令人敬佩。

  我觉得自己与他是同一类型的人,只是自己是个缩略版,格局小很多,眼界小很多,水平也差很多,不像他那样从个人、国家、社会等方面深入论述阅读的重要意义,从社会学心理学等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也没有想过从法律等方面去呼吁推动全民阅读,但我希望别人也能爱上读书的心与他是一样的。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读这本书的原因

  电视电脑、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对阅读的冲击是非常大的,特别是智能手机的广泛使用,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书籍。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当你在电子产品中花费越来越多时间的时候,花在其他事情,特别花在阅读方面的时间就必然越来越少。

  智能手机实在太吸引人了,微信,视频,淘宝,游戏,拍照,还有各种APP,几乎能满足你所有的社交、娱乐、教育、购物、工作等需要,是打发时间的利器。我自己对此深有体会,因为我已经在玩手机方面浪费了大量的时间。有时尽管明知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控制不住经常会去看手机。手机似乎有一种巨大魔力让你离开它就有点失魂落魄的,每天无数次地去打开它。几乎可以说,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情就是玩一下手机,睡醒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看手机。我就这样被手机奴役了。

  而且我的时间也被手机切割得支离破碎。读书时,读着读着,忍不住就去看一会手机,工作过程中也经常去看看手机,等车的时候掏出来看一下,坐地铁的时候看一会儿。一个信息的提示音就能让我们放下手头的工作去看看手机,一个提示信息的红点或数字就能让你忍不住要点进去。有时觉得自己似乎得了强迫症一样。

  而且我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越来越短,难以长时间专注于一件事情,长时间地阅读一本书似乎越来越难。而且畏难情绪比以前多了,面对阅读一本比较难比较厚的书,往往会厌烦而想放弃

  也许,我比别人优胜的一点,是我清晰地看到了智能手机对我的危害,并且愿意想办法去克服这种危害。我尝试了很多种方法,退出了很多无聊的微信群,设置了很多消息免打扰,删掉了很多没什么价值的订阅号,卸载了很多没有必要的APP,还把玩了两三年的天天爱消除游戏给删掉了。

  然后,我使用自己的理性和毅力,让自己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阅读中去。在办公室里放几本书,上班休息时读几页;在包里放一本书,坐地铁的时候读一会儿;在家里放一堆书,有空就读书做笔记。我给自己制定了每年至少一百本书的阅读任务,而且每本书都要写尽量详细的读书笔记。我还制作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把自己写得比较好的读书笔记发表在上面。这样的任务逼迫得我一有空闲就读书。即使看手机也多看关于读书的内容。各种关于读书的内容让我感觉到值得读的书太多,而自己读得太少,于是又加紧了读书的进度

  就是这样,我坚持读了两三年,2015年读了73本,2016年读了113本,2017年至今读了70本。我觉得自己的人生因为读书发生了改变视野开阔心态平和头脑聪明人际关系和谐,工作更顺利。我因为读书使得我在工作上取得进步,也许可以写个小小的励志故事了。

  曾经看过一个故事:一个哲学家让他的弟子各自想办法除掉一片土地上的野草。有人用火烧,有人用锄头锄,有人用石灰,最后取得最大胜利的一个弟子是用种庄稼的方法。种上庄稼,杂草的生存空间就少了;为了维护庄稼的生长,就必须经常清理杂草,于是杂草就被控制在最少限度了。这个故事一直被我引用到人生中,庄稼是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读书、健身、与家人团聚等等,杂草就是生活中无意义的事情,玩手机、闲聊、低级趣味的娱乐、不良的习惯等等。人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你花在无意义事情上面的时间多,那么花在有意义事情上面的时间就少了,反之,你在有意义的事情上面花的时间多了,花在无意义事情上面的时间自然就少了。我就是用这样的理念来调配自己的时间。我想《给阅读一点时间》这本书的标题也是这样的含义,给阅读一点时间,就是为自己的人生多种几株庄稼,减少几棵野草。

  我认为,想影响和改变别人,首先得改变自己。由于我是个教育工作者,面对的是可塑性很强的青少年拥有推广阅读的最佳位置。我要用言传身教的方法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我争取影响自己面对的每一个孩子,然后让每一个孩子影响他们的家庭,最后让这些家庭影响一个社会。这就是我小小的梦想

  《给阅读一点时间》这本书在思想上和理论上给了我很多的帮助,接下来我就要在实践上多想想具体做法了。

  2017-8-18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七):留一点时间给阅读、书籍和精神生活,让心灵之花在书香之中永驻

  这是吴靖老师作为一名阅读推广人对阅读的深层思考与大声疾呼,从何为阅读的解析到阅读危机的分析,从阅读文化的建设到阅读立法的呼吁,他希望在这个匆忙焦躁的时代,留一点时间给阅读、书籍和精神生活,让心灵之花在书香之中永驻。确实,对于主要国家里中国阅读量是最少的,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读书蔚然成风。我们是会有这样深深忧虑,一个文化喷剂的民族如何崛起?一个精神荒芜的国家如何引领世界?给阅读留一点时间,那么什么是有价值的阅读是第一个问题。不要把读书和考试车在一起,他甚至于学习无关。阅读就是单单的享受,享受他人智慧的启发,享受进入他人的生活,享受将自己从自我狭小的世界中释放出来的自由。每天留一点固定的时间给阅读,从“百日读书计划”到“21天阅读计划”,我从一个基本不读书的人,到现在已经坚持读完了十本左右的书籍。通过两个学期的阅读计划,我已经培养了自己的阅读习惯,通书籍的力量拓展知识,为即将踏入职场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塑造丰富的精神世界,逐渐认识自我、转变自我。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八):消费时代,阅读者的困境所在

  个人感觉,这是一本值得关注阅读,关注生活、世界的人认真阅读的佳作。

  说起阅读,我总是不由得想到“轴心时代”这个有趣话题的画面,无论是坐而论道的孔夫子,还是古希腊城邦中与人辩论的苏格拉底,亦或是在菩提树下参悟的释迦牟尼,他们在那个时代留下了对宇宙、真理、自然、人生的反思和思考,在今天看来很有一种“超越”的意蕴,他们的思考的问题也许不尽不相同,但是这些被后人称之为精神导师们的思考的深度,他们所创造的影响千年的文化,显然不是空想所得,很大程度来源于他们热爱阅读与思考。例如,从小我们就听说孔子韦编三绝的故事,《理想国》中的苏格拉底,与人辩论时候引经据典、通晓天文地理,显然平常也是一个热爱阅读之人。这种重视阅读、思考的传统随着文化、教义等沿袭了下来,不管西方还是东方,至少一个文化人,一个饱学之士,首先应该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在中国的传统里,甚至一些武将还是凸显了阅读的一面,比如关羽,被民众奉为神后的雕塑,好像也是手捧一本《春秋》,而非拿着一把明晃晃的大刀。某种程度上而言,“轴心时代”的遗产,不啻在哲学上,在文化上的突破,最为朴素的,是把阅读变成如《给阅读一点时间》作者所说的那样:成为“一个省思生命和自然,人文与技术、人性与永恒精神宇宙”的通道,通过阅读,人们回到了“轴心时代”最深厚的文化土壤中。

  但是,现代的人为何不爱阅读?甚至如该书作者开篇所言,甚至阅读演变成为了“反阅读”,这的确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代的社会,如果说已经进入到了发达了工业社会,或者说是跨入了网络时代估计大家不会有意见。这可能是现代人与先辈们最大的区别——并非在思想、外貌、特征上的变化,仅仅是科技的发展,带来的我们的生活方式的改变。问题在于,怎么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就变得那么不爱读书,正如《给阅读一点时间》书中所描述的很多有趣的现象,这我们这个时代,不爱读书,或者根本不读书,成了年轻人一个共性的问题。

  让·鲍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也许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对于传统的阅读而言,在一个被消费所主导的社会里,阅读显然已经改变了原有的形态。我们现在接触到的阅读更加“碎片化”,相较于前现代的哲思,消费时代的阅读拒绝深度思考,抵抗宏大叙事,知识被商品化、符号化、碎片化。如果说前辈先人还是“我思故我在”,那么“我消费故我在”,已然是一种常态的生活定义。 鲍德里亚说,现代社会,人们购买和消费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附着在商品之上的象征符号意义,商品的象征价值已日益超过实用功能。联想到阅读,同样如此,当阅读被消费化,阅读就成为了某种象征符号,正因为带着“消费”基因,现代的阅读反而成为了“反阅读”,带着追求感官享受、功利化等特质。碎片化的阅读,让人们缺乏了对自己所生活的世界,对快速消费社会以及生活本身的思考,他们被消费携裹其中,把阅读当成与买一个商品一样的满足感官的符号仪式,表面上看,现代社会阅读的人并不少,然而其中浮华者居多,因为浅阅读的本质就是缺乏思考——它与商品的本质一样,只是消费或者挖掘其使用价值,至于商品本身存在的意义,这不是一个消费者要思考的问题,这同样也是一个消费社会阅读者的困境所在。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九):书犹药也

  书本,作为阅读最为重要的媒介,在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中无处不在。在拿到这本《给阅读一点时间》之后,竟发现阅读,这个自幼便和吃饭喝水一样成为生活一部分的习惯,竟在悄无声息的岁月流逝中淡出了我们的视野。书中所言,在这个个人电子设备和移动网络技术发达的当下,便捷的现代生活让每个人都成为随时随地的阅读者,但确是伪装的,是虚伪的。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阅读的贫乏缺少的不是认识的缺失,丢失的是找回平淡的信心和直面现状的勇气。

  不要为已消尽之年华叹息,必须正视匆匆溜走的时光。短暂的人生不过百年,你我的生活也只是局限在这颗蓝星上最不起眼的角落里。我们可能没有机会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留下自己的痕迹,但阅读却能让每个普通人得到与人类菁英对话的机会。书中枚举的各色现状,清晰地把我们疲于工作,轻视甚至忽略了阅读的丑态一丝不挂地暴露在我们的面前。广厦千间,夜眠仅需六尺,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生存固然重要,可又怎么能少了人类自文字诞生起就陪伴着的阅读呢。若无阅,人何人?

  《给阅读一点时间》读后感(十):《给阅读一点时间》书评

  《给阅读一点时间》书评

  这是一个社会快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在沉醉于先进设备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却逐渐忘却了阅读给我们生活所带来的斑斓色彩。因此我们有必要读一读《给阅读一点时间》这本著作。或许这部著作会对处于当代高速社会的我们有所启迪,让我们重拾那片刻的安宁与阅读的乐趣。

  基于对当下阅读现状的思考,吴靖先生撰写了这本《给阅读一点时间》。这部著作,讨论了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所造成的文化未能及时跟进的当下难题。对比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与中国阅读水平的差异,体现了在传统阅读方面中国公民的缺失。同时表达了作者对当代中国阅读状况的担忧,对青少年体现的尤为明显,一方面是沉重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是父母老师对课外阅读的打压,中国学子很少可以接触到课外读物更别说对中国传统的了解。除此之外,作品研究了网络阅读与书本阅读的不同,得出了网络阅读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浅阅读,甚至是不阅读。深刻体现对网络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担忧。在表达作者担忧的同时,吴靖先生为我们描述了一个阅读国家的范本——俄罗斯,并对当下是否还需要阅读为什么阅读做出了自己的回答。

  这是一部值得你静心一读的书籍,品读它你可以了解中国现状,了解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从而鼓励自己,从现在开始迎头赶上。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