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10篇

2018-05-04 20:4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10篇

  《只因为年轻啊》是一本由张晓风著作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65,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一):不仅仅是“中学生读本”

  中学时候喜爱读小散文,抄写温暖的字句。那个时候,虽然每天忙于功课,却好像因为大脑总处在活跃状态,因此有了格外多的感悟幻想自然而然也就总能在别人的文字中找到共鸣阳光树梢雨露……无一不是惹人遐思的景物,而别人的字里行间,也都浸透着自己的怀想。

  仿佛就是一眨眼的事,我们都和那样的岁月告别许久,专业书籍成了日常为数不多阅读,各种手机客户端更成了主要信息源。有时也会觉得可惜感慨自己青春不再,并且知道自己只会一年比一年更加向衰老走去,却并没有想什么办法来补救。

  然而,拆开张晓风这本散文集的塑封并翻开第一页时,我心头蓦地涌上久违的欣喜。就像是十几岁的时候,在书店被一本书别致的封皮吸引,又翻开书页看到第一行文字,发现文字同封面一样美好——刹那间,便感觉自己从视线心灵都沐浴在阳光里似的,兴奋不已,欣喜若狂。只是这种欣喜许久没有出现过。近一段时间以来,市面上的新书大多装帧浮夸,恨不得镀上十层金以招徕买主,使我逐渐失去了购入新出版书籍的兴趣。但是这本集子,确是从视觉上便气质可贵。我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美工清丽的书籍,不过不失,与张晓风的文字相得益彰,令人心旷神怡。而张晓风的文章本身,其实我初中便看过许多。那时,欣赏的更多是她的温柔,再过十年,更发现这份温柔中的风致、风骨

  余光中说张晓风的文字“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而即使在柔婉的时候,也带有一点刚劲“,精准无比。作为一位女性,张晓风用宽厚爱怜的视角洞悉世界。从月夜的海潮,到春日的阳光,无不激起她的怀想。那些细腻的字句,过去看着让人感怀,现在更让人惭愧。我们生活的世界,明明并没有什么不同。我们一样旅行,一样吹风,一样在街上行走,一样偶遇美丽女子,一样与朋友谈笑,张晓风却抓住了那些为我们所忽略的细节,把我们心底一闪而过念头放大升华自然而然地落字成文。这既是她个人心绪的抒发,从某种程度上讲,又何尝不是对我们生活的一种记录与提炼?因此从年少到此时,总能在读她的文章时感到温暖,找到心灵上的共鸣,感到自己生活的粗糙

  然而此刻,我更懂了余光中先生所说的张晓风文字里的那”一点刚劲“。她的文字,是与伤春悲秋、无病呻吟毫无关系的。她像是透过一面清冽的镜子望着这个世界,字里行间都信仰着美与善良。她牢记着年少时的承诺,为了一句唱词刨根究底,在浪漫思绪里也透着几分孩子似的执拗。她笔触通常是柔柔的,但偶尔也泛出清峻的闪光。最使我感到她笔尖锋刃的是这本集子里一篇短文,记录她一位过世的老师,写道:“他曾经属于学术,学术是一个宽厚博大主人,容得你古今上下自纵自如。但他的新主人极其残酷,鞭笞他如鞭白痴,不久,他谢世。”学术一句的肆恣笔力;新主人一句的残酷惨烈;最后,竟又只是一句“他谢世”,冷静收尾。虽然写的是死亡,却反显得理智。写作者没有被死亡所控制,反而在悼亡中睥睨着死神造化。这不是那篇文章里着墨最浓的部分,但我觉得能写出这样文字的人实在了不起,可称得上一名伟大的女性。

  所以说,即便这本书的封面上写着“中学生读本”,我却觉得它绝不仅仅属于中学生。自然,对于十几岁的孩子来说,张晓风这样干净深刻的文字是对他们心灵的一种滋养。而对于像我这样的读者,中学生活虽然早已成为青春记忆,张晓风的文字却永远温柔可亲,朝气蓬勃。平日走到哪里都喜欢带着这本集子,即便只有一两站地铁距离,也足够欣赏着淡雅的插画、享受着纸张柔滑的触感,安然读上一篇两篇短短的散文。像是在黑洞洞的地下空间伴着轨道“咣当咣当”的噪音,却得以浸青草芳香和旧日的情怀里,与世界短暂地“失联”几分钟。当我合上书页,看着周围与方才无二的灰扑扑的人群,心中总会盈满与方才不同的喜乐,如同一缕清风拂净了生存奔途中腾起的哀尘一般,连头顶日光灯都泛起了满月的光亮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二):有一种魅力叫做“身经变乱,目光纯真

  据说有一种气质叫做“南生北长”,就是南方出生,北方长大。南方的温雅和北方的豪爽互相中和,会让一个人呈现特别舒服的气质。如果此人还受过良好教育,那么他(她)的文风多半兼具清雅大气品格。张晓风就是这样一位作家,余光中曾盛赞她的作品:“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这可能是她的作品受很多人喜欢的秘密

  她写母爱。与冰心一样,她笔下的母爱无私;与冰心一样,她通过母爱表达对整个世界的善意。但不只如此,她还透过母爱,关注到自己的成长:“你来的时候,我开始成为一个爱思想的人,我从来没有这样深思过生命意义,这样敬重过生命的价值,我第一次被生命的神圣庄严感动了。”(《只因为年轻啊·初绽的诗篇》)现在网上常有人讨论母爱的伟大,也常常有人讨论要不要做母亲,我常想这二者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当我们过于强调母爱的伟大,这伟大可能就会成为某种桎梏,让年轻女生望而却步。张晓风没有回避做母亲的艰难,但她细致描写出成为母亲后自己看待世界眼光变化

  她写自然。写自然与艺术,自然与人生,自然与文化——都是大题目,但张晓风能举重若轻,让人不觉沉重原因之一是她善用比喻。她把山坳里的春天风景比成画展:“其实更应该一提的也许是这画廊,百仞青山,千里涧水,勤读的清风翻阅每一页翠绿,照明设备则只架两盏大灯,白天的那盏叫太阳,晚上那盏叫月亮,终年展出,日夜不休。”(《只因为年轻啊·山的春、秋》)她写月光充盈,说自己是站在“月光超载的危桥上”(同上)。她写自己面对山水美景痴痴感动时:“对于山水,我这半生来做过的事也无非只是发愣发痴而已——也许还加一点反刍……把一路行来的记忆一茎一茎再嚼一遍,像一只馋嘴的羊。”(同上)比喻准确自然,让文章优美又不过分。初学写作者,例如中学生,常常会为了把文章写得更美而绞尽脑汁用比喻,结果用力过度,读来往往有画蛇添足之感。而张晓风的比喻如清澈小溪汩汩而出,清新自然。

  她写故人。中学老师常常嘱咐学生写人要写出人物特点,要写出自己对笔下人物的情感,张晓风回忆文章就写得细腻又动人。除此以外,我觉得张晓风写人散文最打动我的她与笔下人物之间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我们写一个人,常常会因为倾注了太多感情而导致笔下的形象失真,让人疑惑文章中的形象有多大程度是作者个人的偏见。我们能看出张晓风对笔下人物有真情实感同时也因为作者用笔节制,留下了更多空间给读者细细品味。在语言上,与她的写景散文正相反,甚少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取而代之的是平实细致又流畅的叙事,描写时,多用白描,用速写勾画出人物剪影,同时特色毕现,这是真功夫,值得学习。例如她笔下的文学院长:“他总是妙语如珠。他瘦小清啜,表情不多,讲起笑话来,冷冷一张脸,却引得全车笑翻……”《只因为年轻啊·“浮生若梦啊!”他说》

  她写小情小绪。这是最难的,但也是散文很难回避的题材。写不好容易指责矫情、小清新、小粉红,女作家尤其难以避免此类指责。而张晓风写此类题材,却能不落俗套,最能体现出余光中对她的评价:“扬之有豪气,抑之有秀气”。我猜这是因为她从不写超出自己经历学识背景的话。

  例如,她的《垃圾桶里的凤梨酥盒子》,写自己在加拿大旅游,偶然看到街边垃圾桶里有一个凤梨酥的空盒子,猜是台湾游客扔的,由此心里觉得暖暖的——他国遇同乡,不必相识亦有故人之感。作者进而想到,无论我们多么自诩为具备国际视野的人,猛然看到一个明显是乡人扔掉的纸盒,也会悟出自己对族人的依恋是多么深!文中的空盒子是垃圾,这题材小到不能再小了,而依恋之情也是不能更常见的题材了,然而张晓风写来,却能给读者一些新的看法,同时不觉突兀。这里多说一句,刨除表达不提,散文最考验作家的阅读视野和文学野心!某些“大散文”之所以经不起时间的考验,原因多半在此,视野不够而野心太大,难免因底气不足而文气不够充盈!散文一旦声嘶力竭则美感全消,让人不想再读第二遍。从这个角度说,张晓风非常聪明,她在自己经验范围内,对文章进行“深加工”,用贴切的表达、真诚的感悟、谦卑态度,一点一点把自己的文章“送”到读者的眼里、心里。

  《只因为年轻啊》这本集子,摘选了张晓风特别受人喜爱的散文篇章,虽然有几十篇之多,但也许你读后会意犹未尽没关系,可以继续找她其它作品来读,她的作品是能打“开卷无悔”包票的那一类。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三):年轻都是经行处

  成为更好的自己,是一句对于这个时代盼望成功年轻人来说非常诱人的一碗鸡汤,作为张晓风散文精选的美绘本《只因为年轻啊》,本书也在封面上印上了“更好的阅读,更好的自己”。读完这本书,我要说,是,也不是。

  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说,即:一重境界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二重境界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三重境界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阅读张晓风的《只因为年轻啊》,中学生能从其笔下读到“我”眼中的清风杨柳与列日寒冷成年人能从中读到“他人的”国学掌故和人生哲理,而还有部分人,大概能从其中读到生命和生存本体论的诗性阐述,读到绰绰人影以及千千万万个“我”。

  本书的编排极具特色,像极了一个温柔女子的一生

  春▪第一章《春之怀古》

  少女总是怀春的,《春之怀古》描述的是豆蔻年华不谙世事的少女,正如成名作《地毯的那一端》中的张晓风,怀着对世界的美好期盼懵懂无知,如同鸟儿用那双翼丈量天的高度深度,算了又算,核了又核,终于还是不敢宣布统计数字。春总是桃风柳绿的,花香蚀骨,阳光耀眼,生命的豪奢绝艳令不禁让少女张皇无措,真是不做什么既要懊悔,做了什么也要懊悔!

  在《一山昙花》中,少女错过了一山昙华,还未见面,就已决别。若是稚嫩的少女,定要恼得捶胸跺脚,但在这里,少女却发问了,“这世界,究竟什么才叫拥有呢?”人本来就不是有权利看到每一道彩虹的。对于多少姑娘,是这个关于错过与拥有问题,才叫我们一夜长大。

  等看过春花秋月过,听过雷电后的暴雨,尝过深夜里飒飒的秋风,也许少女才会真心的发愿“愿我的生命也是这样,没有太多炫丽的春花,没有太多飘浮的夏云,没有喧哗,没有旋转着的五彩,只有一片安静纯朴白色”。这白色,是挽着心爱之人走过红毯时穿着纯洁婚纱,这白色,也是生命第一声啼哭时包裹毛巾,这白色,也是少女成为人母时涌现的白色乳汁,自此,少女已经人生的春天步入灿烂光华的夏季。

  夏▪第二章《母亲的羽衣》第三章《巷子里的老妈妈》

  在这夏季,少女已不是“我”,这女人的生命中,多了“我的你”,为了这属于又不属于自己的“你”,这女人脱下了仙女的“羽衣”,“藏好了那件衣服,最后用最黯淡的一 件粗布把自己掩藏了”,却恨不能给“你”最好的世界,最健康食物,最舒适的衣服,最美好的童话。而更是这从“我”而来的“你”,让这女人体会到了生命的油盐酱醋、人生百态,理解到了每个人都是一个她的“你”,而能够更好的地体贴每个人。也更是这样柔软敏感的母亲之心,才能从一个鸟蛋、一株水仙、一只玉羊、一碟辣酱、一种买橘子方法、一双小鞋中,用眼体察到事情的本源,用心触碰到事件背后的本心。这种蓬勃旺盛的情感,这种坚强意志丰富想象力,正是生命之夏的青春清泉。而只有这样的你,才会某一天“从山径的童话中走过,从烟岚的奇遇中走过,好到让一个老妇想起她的少年,好到让人想到汗水,想起困厄,想起歌,想起收获,想起喧闹而安静的一生”。

  秋▪第四章《山的春、秋》第五章《老师,这样可以吗?》

  人至中年,当午夜的潮音来拍打岸石的时候,总会有许许多多的小事来叩打心灵的木屋,这细细的潮音让女人想到遥远故乡,让女人世故久暗的心重新激起风声水响。那平日里忽视的山,在安静中突然又显出了独特的角度,是它又不是原来的它;那平日里听不见的水,在平淡中忽而能听到细微差异,仿佛在说着什么以前从未听到的语言。就这么静静地“发愣发痴,也许还加一点反刍”,“把一路行琰的记忆一茎一茎再嚼一遍,像一只馋嘴的羊”,耳边听到阳光翕然有声,竟差点在一片红叶的飘落中迷失了自己的心性

  冬▪ 第六章《岁月•飞鸟•钱夹》

  “我在”,则是女人在那一片红叶中重新拾回的自己,是回答宇宙乾坤,告诉天地历史,说,有一个女子“在”这里,对这女子而言,这就是一种饱满的幸福。因为她能在山水中找回迷失的年轻少女,从莽莽黄沙中胭脂红的落日中找到少女娇羞的腮红,因为她能在书中找到逝去的澎湃激情,从虚构神话或美好形象中读到世间苍生的悲悲喜喜,读到千年不移的真挚真情。“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在,你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

  在这一刻,我是我,我也是山间的清泉石上流,我是我,我也是书中的绰绰人影动。我便是我,是好的我,不比成功的人好,也是坏的我,不比失败的人坏。我有我的年少时光、叛逆无知,我也有我的世道圆滑、钩心斗角,我也我的午夜梦回、思乡不得。

  在年轻的路上,你与我都是借道前行的过路人,在年轻的路上,我曾是我,我又不是我,最终我也还是我。至此,我的青春无关好坏,我的生命无关成败,我在。

  年轻总是经行处,青春,我在!

  书中还曾有一个意象,说的是作者学校里一位外貌怪异的系主任(美国人),孤零零地、颤巍巍地绕过半个地球,住在另一个民族里,听另外一种语言,吃另一种食物,没有享受,只有操劳付出,笔耕不辍。张晓风说,“他就像《马太福音》书里所说的那种烛光,点着了,放在高处,但却照亮了一家人,找着了许多失落的东西。“

  愿张晓风此书中这位走过春夏秋冬的女子,也能像一支小小的烛光,照亮这个因追求成败而略显浮躁的现实,照亮我们在年轻的路上的迷失之处,找到那失落的、本就青春和美丽着的你,你一直在。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四):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

  《只因为年轻啊》是我读的第一本张晓风的散文,遇到了,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又一口气买了十本她的其他散文作品。张晓风说: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好到你无论选择什么方式度过,都像是一种浪费。

  其时正值初春,窗外的公园,沉默地酝酿着一场未来的盛世繁华。如今浓密油绿的树叶儿当时不过是刚刚露头的芽包,此刻吐露芬芳的万紫千红,那会子还没有透露一丝芬芳或一丝颜色。只那空气里气息让人觉着充满对来日的渴望。一切都在蠢蠢欲动,风、云、阳光在苏醒,在变暖、变轻盈,饱含生机。我刚好翻开《只因为年轻啊》,刚好读到《春之怀古》:一把雪再也撑不住了,噗嗤一声,将冷脸笑成花面,一首斯斯然的歌便从云端唱到山麓,从山麓唱到低低的荒村,唱入篱落,唱入一只小鸭的黄蹼,唱入软溶溶的春泥~

  惊住了,原来这世上有人把我欲说词穷的感受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不,她写的远比我想说的还要好,还要美,还要灵动,还要充满色声香味触法。在她的笔下,春天活泼有灵、明丽动人、可亲可触,忍不住叹息:春天是一个太好的季节,读张晓风是一次太美的惊艳。

  生命是一桩太好的东西,因为读书,因为遇见张晓风。

  《只因为年轻啊》读后感(五):“世故的天真”与“轻松的沉重”:张晓风轻散文世界

  《只因为年轻啊》套用一个日语概念ライトノベル(轻小说,Light fiction )来概括更为恰当,它属于“轻散文”,文字细腻,源于生活感悟,在休闲的时候随便拿起一篇都能轻松阅读。

  对于张晓风,大陆的读者可能对她的挚友席慕容、龙应台更为熟知。而学生时代位列美文美句摘抄榜首的台湾作家,是另外一个小清新鼻祖——林清玄。张晓风的《行道树》曾出现在人教版的语文课本中,至今仍记得读到“当夜来的时候,整个城市都是繁弦急管,都是红灯绿酒。……无论如何,我们这城市总得有一些人迎接太阳!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的时候,“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我们心中那种激荡,只因为年轻啊!正如本书对张晓风散文的定位之准确:中学生读本。那样的清澈透亮,是少年才会有的冲动与激情吧?

  文字天然带有地域标签,即使同为中文写作,南与北不同,东与西也不同,而在台湾作家身上,多有一种“世故的天真”。之所以说台湾作家有一种“世故的天真”气息,和台湾的小清新是分不开的,虽然解禁后的台湾文化日趋丰富多彩,然散播的 “台湾之光”,却依然是琼瑶、校园民谣,或者诸如《我的少女时代》的电影。

  清新并非不好,然而势必削弱文字的表达力度。比如第二章的《母亲的羽衣》一文,除去文字的温暖不谈,其实作者在文中悼念的是母亲羽衣的失去:从少女变成少妇,将自己的梦藏起,奉献给家庭。在作者的文字中,牺牲是那样的轻柔无痛苦,爱情和亲情战胜了自我的追求,并且作者自己也在不自觉的传承下去。又如第二章《一双小鞋》,张言明 “买这样一双鞋挂在那里,是提醒我自己,女人,曾经是个受苦的族类”,然而其实整篇文章都只是点到为止,陈列女性的苦难,却不究其原因与完善之道。与其说是作者对旧时代妇女的慨叹的,不如说是知识女性的自省。张晓风的文字总能“世故地”看到问题,然而总是“天真地”解决问题。

  当然,张晓风文字中的细腻感,也常常能让人感受到詹姆斯.乔伊斯所言的“灵光乍现”(epiphany)(解释为“顿悟”更符合东方人的思维)之感。笔者非常喜爱第五章中《“你的侧影好美!”》一文。大概的故事是作者在餐厅喝茶,看到了一个长相平常,侧影却极美的女孩。怀抱有知识分子矜持的作者逡巡犹豫是否上前搭讪,告诉女孩这个优点——毕竟有被当成怪人的危险。当作者鼓起勇气说出夸赞的话的时候,女孩报以友好的感谢。故事简朴至极,可大抵人人都有这样一个时刻。也许是对亲人,也许是对恋人,也许是对如同作者遇到的陌生人,因为各种各种的理由,我们羞于开口,或是当时只道是寻常,错过了表达称赞、感激的时刻,与其过后的追悔莫及不如那时就鼓起勇气:“你的侧影好美!”

  又如第四章《去南洋拍一张照片》,作者千里迢迢到达马来西亚的“娘惹博物馆”,为求的仅仅是白居易诗中提到的“竹疏衣”的一张照片。“搜求这张照片是为了让一千二百多年前从香山的清风微云中迤逦而来的白居易复活过来”,文人的雅致与纯真在这里展露无遗。第二章的《口香糖、梨、便当》,从中国人最爱聊的饮食文化中感悟人生。口香糖始于芳香,最后落到味同嚼蜡,被人弃之;梨也是,越吃到中间越感受到酸涩粗糙;困难时期的便当,菜少饭多。于是作者无论如何是不吃注定被遗弃的口香糖,先苦后甜吃梨,把菜留到最后来吃便当。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暗合画家顾恺之渐入佳境的典故,也是中国人对寅吃卯粮生活内心深处的警惕,而这一切都以“饮食男女”方式呈现,岂不妙哉?

  张晓风的文字从来格局不大,书写的往往是身边挚友,周围小事。然而在这小格局之间,也有着国族身份之思的厚重。比如第二章《垃圾桶里的凤梨酥盒子》和第四章《摇动过,但依然是我的土地》表达了对台湾的热爱,第三章《属于山城的台北》和第四章《闽人的不安》又是对“大江大河1949”之后的两岸人民生活的思考,这些文章内涵沉重,文字处理上却以小见大,不失灵动。

  以文中一段话作结:“青春并不完全是人生的一段时光——它是一种心理的状态。”愿此书与你青春作伴好还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