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4 21: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精选10篇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由[意] 卡洛·罗韦利著作,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0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一):我们与蝴蝶落叶松有着共同的祖先

  打卡,《七堂极简物理课》p41,世界上有许多感人至深无与伦比伟大作品,比如莫扎特的《安魂曲》、荷马的《奥德赛》、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画、莎士比亚的《李尔王》……·想要领悟这些作品的妙处,都要经历一个从头学起的过程,但最终获得的回报将是百分之百美的享受。其实,除了美感之外,这些作品还能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空间在有物质地方发生弯曲。其实不止是空间,时间也同样会发生弯曲。爱因斯坦曾预言,在高空中时间会过得比较快,而在低的地方,离地球近的地方时间则过得比较慢。这一预测后来也经测量得到了证实。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山上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住在海边的那个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兄弟要比自己老得快一些。

  打卡,《七堂极简物理课》完结,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同山上的青松和星系中的群星交换的原子和光信号并无区别。我们与蝴蝶和落叶松有着共同的祖先。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时,才有过去和未来的区别。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细节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二):我们从不曾看清这个世界

  《三体》里有一段描写蚂蚁的话,蚂蚁在墓碑上凹陷的文字里爬行,循环往复,自以为正在探索一条伟大的未知之路。我们生存在这里,可我们知道的远比不知道的少,从天圆地方到日心说、到发现宇宙,从万有引力到电磁场、到圈量子引力,人类历史长河中蹒跚而行,而这历史长河也不过是宇宙的弹指须臾。

  《七堂极简物理课》是一本理论物理学科普书,也是物理学家人情怀的展示书。短短不足百页的文字记载了20世纪物理学革命中最关键发展节点,这些被嘲笑后被认同,经过反复推敲质疑演练的理论给人类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作者是意大利的理论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 ,在我看来如果他愿意,也将是一位出色诗人,他用简洁优美的文字把物理世界描绘成诗的模样,充满神秘、充满美感、也充满希望。

  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曾给他的亡妻写信——“现在你给不了我任何东西了,可我还是这么爱你。”,这位感性专一的物理学家展现出了他坚韧幽默一面同时也让人看到这些研究万事万物本质规律人们,也充满着人类特有的丰富情感和动人情怀。卡洛·罗韦利写到:“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确实,不管是物理学、化学,还是哲学经济学,抑或音乐美术,一旦深入了解之后都能产生感官上的共鸣思维上的跃进。并不是只有艺术家能欣赏美创造美,看似枯燥乏味的物理学家、哲学家生物学家……同样都在从事美的研究和创作。晦涩艰深的现代物理学进程和期间的重要理论以直白易懂的文字和形象的插图出现在这本书中,阅读起来几乎让人以为是在读一段传奇,就这么简单,我们站在了无数代物理学家的肩上,看到了目前人类所能够看到这个宇宙模样的最前沿。

  广义相对论、量子、宇宙、粒子、空间、时间、黑洞……了解的越多,越发现人类的无知渺小。现在奉为真理公式和理论,可能在某天就被彻底推翻,越探索越发现曾经视野狭隘,读《七堂极简物理课》的时候不免有悲观情绪出头干脆就做个什么也不知道的人吧,不关心宇宙、不关心银河系甚至不关心天空,踏踏实实在地球上过完自己的一生,总比心怀物理放眼宇宙而不得继而心生悲凉来的好。接着就看到卡洛那些充满希望和激励话语,萌生出无穷的信心,是啊,我们是人,既然有了思考和探索的能力,即便渺小、即便生命短暂如蝼蚁,就算最终所做的毫无意义,至少我们做了自己想做的——满足自祖先流传下来的旺盛好奇心,这不恰恰是人生惬意的事吗。

  有反对科学的声音说,科学不过是一种宗教疯子的编造和胡扯披着思想实验外衣。科学抑或宗教,其实无需争论,看一看它们的行驶轨迹就一眼可辨。爱因斯坦给已故好友米凯莱·贝索的妹妹写过一封感人至深的信:“米凯莱从这个奇怪的世界离开了……但这没什么……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顽固幻觉。”而今,时间的本质仍在等待解读,人类的好奇心也将一直延续

  文|团团花哚 2016.06.12

  非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授权可豆邮或联系fionado@qq.com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三):《七堂极简物理课》读书笔记

  平安夜逛朝阳大悦城,在单向空间被摆了一整个货架的热销书《现实不似你所见》吸引了,又发现在京东上买打6折还满200减80,于是一起买了这本书的前一部作品《七堂极简物理课》和一堆其它想读的书。昨天中午利用午休时间把这本《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完了,觉得还不错,整理了读书笔记如下

  一、广义相对论对宇宙做了惊人的简化: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我们不是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是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或一个海绵中。有质量的物体会引起周围的空间弯曲,所以地球并不是在某种神秘力量的牵引下绕着太阳旋转,而是在一个倾斜的空间中行进。(我自己的理解:就好比“向心力”这个概念是为了帮助人们理解而虚构一样中心其实没有什么神秘的引力,而是因为空间是倾斜的,所以运动看起来是曲线的)

  二、量子力学和粒子实验告诉我们,我们的世界是一个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

  三、过去每一次成功地将互相矛盾的两个理论统一时,我们的世界观都产生了巨大的飞跃:牛顿整合了伽利略的抛物线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椭圆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麦克斯韦将电和磁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场方程;爱因斯坦在解决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明显冲突时,发现了相对论。因此,20世纪最伟大却矛盾的两大理论: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矛盾一旦调和统一,将带我们重新认知世界。

  四、(接上条)目前最接近将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统一的理论:圈量子引力理论。其中心思想非常简单: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空间原子”构成,它们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几亿亿倍,它们被称为“圈”或环,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网络,从而编织出了空间的纹理,就像细密织成的巨大锁子甲上的小铁圈一样。

  五、圈量子引力结论一:量子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也不存在与“空间之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空间。(震惊于此,我抬起了我的右手想象在拨弄着无限多个量子)

  六、圈量子引力结论二:描述空间和物质的颗粒的方程不再包含“时间”这个变量,“时间”不复存在,世界由一个又一个量子事件构成,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

  七、关于普朗克恒星:恒星坍缩成黑洞,在黑洞内部物质会继续坍缩到一个平衡阶段,此刻恒星称为普朗克恒星,当压缩到最大程度开始“回弹”。对于黑洞内部的观察者来说,黑洞的回弹是瞬间的,对外部的人来说却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个人理解:时间认知上的差异参照电影《星际穿越》,以及《三体》的最后程心从小宇宙中出来已经过了1800多万年)

  八、由上条的推论:宇宙大爆炸类似一个黑洞的回弹,我们的宇宙很可能来自于某一状态后的反弹。那回弹之前、压缩到最大的那一“瞬间”,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世界融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人类可以由此理论,对宇宙大爆炸之前的事件进行一些猜测和遐想

  九、什么是“热”?直到19世纪中叶,物理学家们还认为热是一种流体,叫做“热质”,或者有两种流体,一热一冷。最终麦克斯韦和玻尔兹曼发现了热的本质:仅仅是因为分子运动速度快。分子运动快的就热,运动慢的就相对冷

  十、为什么热量会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这个问题本身很关键,因为它关系到时间的本质:在不发生热交换的情况下,过去和未来是一模一样的,比如钟摆的摆动如果没有摩擦,则可以永远摆动下去,整个过程倒过来也完全一样;如果有摩擦,钟摆微微加热了底座、损失能量,我们则可以根据钟摆逐渐变慢的方向,分辨哪个是过去、哪个是未来。

  那么为什么热量会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玻尔兹曼发现原因惊人的简单:是完全随机的。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果,是因为从统计学的角度看,跑得快的分子更容易撞上跑得慢的分子,进而传递能量,相反过程发生的概率则极小。

  十一、将“概率”引入物理学的核心、用来解释动力学的基础,起初被认为荒谬之极,并导致了玻尔兹曼的自杀。后来该理论(热力学)成为统计物理学的代表理论之一。

  十二、关于对时间的困惑:我们常说“此时此刻”,我们不能说不在“此处”的东西就不存在,那么为什么可以说不在“此刻”的东西就不存在呢?狭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现在”的概念是主观的,全宇宙共有同一个“现在”的观念是种幻觉。

  十三、人类满脑子都是偏见

  十四、引力、量子力学、热力学三者的交叉地带,许多问题纠缠在一起,而时间就位于这团乱麻的中心。

  十五、尾声部分:意大利科学家朱利奥.托诺尼提出了“整合信息理论”,试图界定系统要有怎样的量化结构才能具有意识

  在本书的尾声部分,作者表述了很多对“自我意识”的思考,一些思考与《未来简史》里面的观点完全相同,一些观点却又显的很迷茫,其实在《未来简史》里已经有了答案(尤瓦尔赫拉力用了大量有说服力的实验证据证实了人的自我意识并非统一,比如对脑裂症患者探究等)。

  总体来说这本书超出预期。这本书非常薄,字数很少,我原本天真地以为自己已经不用看这些“极简物理”了,没想到还是读出了一些感悟。我对作者所著的逻辑上的下一部作品《现实不似你所见》怀有期待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四):科普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曾度过一年无所事事时光: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狭义相对论:对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可以是不一样的——高速运动。广义相对论:引力场本身就是空间(时空),空间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R 黎曼曲率。无论是欣赏艺术,还是领悟科学,我们最终得到的将是美的享受和看待世界的全新视角。

  “在我看来” 伟大的天才都懂得三思而行。每一种化学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最主要方程的一个解。整个化学学科都基于这一个方程。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一个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在量子力学中,没有一样东西拥有确定位置,除非它撞上了别的东西时,就会以一个可计算的概率在某个地方出现。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晶体管。

  太阳系是银河系星云(恒星之间近乎白色的云团)沧海一粟而已,银河系本身也只是众多星系间浩瀚星云中的一粒尘埃。宇宙布满了星系,所以我们想象它的纹理会像海浪一样起伏,激烈处还会产生黑洞空穴。宇宙是大约150亿年前由一个极热极密的小星云演化而来的。

  光有光子组成,我们看到的物体都是由原子组成:电子、夸克,胶子。基本粒子:前四种、中微子、希格斯玻色子。量子力学描述了这些粒子的性质和运动方式。这些粒子是相应的场的“量子”:元激发、极小移动的波包;它们的消失和重现遵循量子力学的奇特定律:存在的每样东西都是不稳定的,永远都在从一种相互作用跳跃到另一种相互作用。每个星系的周围都存在一团云状物,通过它对星体的引力和它使光发生偏折的现象才间接发现它:暗物质(dark matter)。

  圈量子理论试图把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结合起来: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或者说“空间原子”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而成的。这里只有空间和物质的量子持续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我们周围连续的空间和时间只是这些密集发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时空的量子浮动平衡了物质本身的重量:普朗克恒星。宇宙被压缩到坚果壳大小开始回弹那一瞬间进入量子引力领域: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世界融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

  一个热的物质发热是因为其原子运动速度更快,随机的,热物体原子更有可能撞上一个冷原子,相反概率小。全宇宙共有同一个“现在”的观念是种幻觉,时间在宇宙中同步“流逝”这种概括也是说不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分别只不过是持久而顽固的幻觉。如果没有热交换就没有办法区分过去未来,热量与概率相关,而概率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世界内部微观的相互作用促使某系统(比如我们自己)内部出现了时间性的现象,这个系统只通过无数变量的相互作用。我们的记忆和意识都只建立在这些概率性的现象之上,超感觉不存在“流逝”,但是,由于我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一副模糊的世界图景,并栖居于时间之中。看不清的比看得清的更广阔。

  我们身在其中,我们的观察来自内部。自然塑造了我们,我们就在家中,我们是世界的一部分。在这里空间是颗粒状的,时间是不存在的,物体也可能不在任何地方。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五):摘抄式笔记

  第一课: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这个理论说明了对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可以不一样,但这个理论与我们对引力的了解产生了矛盾。爱因斯坦想修正牛顿的“万有引力”学说,1915年发表了广义相对论: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因为它本身就是空间。这个理论对宇宙做了惊人的简化: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无论是行星绕着太阳转,还是物体下落,都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为了描述这种空间的弯曲,黎曼写了一篇博士论文,其结论是任何一个弯曲空间的特性都可以用一个数学量来描述,如今我们称之为“黎曼曲率”。然后爱因斯坦写了一个方程将黎曼曲率与物质的能量等价起来,即: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按照这个理论,空间在恒星周围弯曲,不仅行星要在轨道上绕着恒星转,光也要发生偏折(1919年这个偏折被测出)。当一个恒星燃烧完自己所有的氢,它就会熄灭,残留的部分因为没有燃烧产生的热量的支撑,会因为自身的重量而坍塌,导致空间强烈弯曲,最终坍陷成“黑洞”(黑洞已被观测到)。爱因斯坦方程还指出,空间在不断膨胀(1930年被观测到)。这个方程还预测,这个膨胀是由一个极小的,极热的年轻宇宙的爆炸引发的,空间会像海平面一样起伏(已观测到引力波)。

  第二课:能量在空间的分布是不连续的,概率。

  第三课:宇宙的构造就好像起伏的海平面上布满了星系,它从很小爆炸膨胀至现在的模样。

  第四课: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六):最美的不是星空,是你闭上眼睛才能看到的世界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曾经说过一句话:“物理学不告诉我们世界是什么,而是告诉我们关于世界我们能够谈论什么。“

  第一次听到这句话是在初中的物理课上,枯燥的定理和公式让全班都处在昏昏沉沉的气氛当中,物理老师拿板擦在桌上轻轻敲了两下,把衬衣袖子往上一卷,说出了这句话。

  那个年纪的我们每天埋头在试卷和课本当中,世界?抱歉,我们甚至没有考虑过世界跟我们有什么关系。但不知道为什么,这句话就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即便我上了大学,从事了与物理毫无关系的行业,这句话还是如影随形。

  生活大爆炸、地心引力、星际穿越、火星救援……我总以为我的生活离物理课很远,但就像这些剧集,每每出现,就有办法提醒我。

  或许初中高中那点本就少得可怜的物理知识已经没多少还留在我的记忆里了,但在学地心引力时我心里想的“要足够向上才能平衡地心引力对我的影响”,

  在得知原子中还有质子和中子时我才模模糊糊地觉得“人本身也是个矛盾体”,

  在根本就听不明白量子力学到在讲什么的时候却想到“会不会平行时空真的存在”,

  ……

  细想起来,物理带给我一种人生观和世界观,就算无厘头又无理由,却比任何书本或者生活都带给我更多的直接影响和坚定信念。

  其实物理不只是定理和数字这么简单,但也不是那些高深复杂的术语所表现出来的那么莫测。

  我们每个人都是宇宙中的一份子,怀着对世界永恒的好奇心,我们就绝不只是一粒尘埃那么简单。

  对这个时时刻刻都在变化着的世界多一分了解,对生命,就多一分热爱。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七):空与时间

  曾有一句 佛语 “缘起性空”一直无法理解 当然 至今也是模糊

  阅读完此书 感到 眼之所见是实 而更多是空 人或者万事万物 都是个容器 中间流动的是能量

  如此说来 是否感觉玄乎

  时间 只是 人所赋予的印象

  而此时 现在 是所有的集合 无法用其他词语表示 于是 还是用 过去 未来 现在 时间的方式吧

  傅佩荣 易 的课 有一句总结 所有的偶然 都是必然

  与此书 思想 不谋而合 DNA是遗传密码所有信息的集合

  而所发生的一切 都是 早有缘起

  人总是好奇的

  对于物理的认识 以前觉得是教材 而如今更觉是 研究自然的

  对于 热量 时间 空间 三者的关系 依然迷茫

  由此书 散发的书 《时间之箭》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时间简史》 维根斯坦利

  值得再读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八):私人读书笔记

  第一课 最美的理论

  爱恩斯坦:指出原子的存在/奠定量子力学基础/狭义相对论(时间流逝速度可以不一样),与万有引力相矛盾。牛顿万有引力:解释物体下落和行星运转的原因,假设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空间是一个巨大的空容器,所有物体在其中做直线运动,直到有一个力使它们的轨道发生弯曲。Faraday & Maxwell:电磁场,无处不在传递无线电波,布满整个空间,可波动,像起伏的湖面,可以将电力四处传播。爱因斯坦:引力场 = 空间, 是物质成分之一,广义相对论。行星绕太阳转,物体下落,都是因为空间发生了弯曲。描述空间弯曲:,黎曼曲率R,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光和时间也会弯曲,离太阳较近的地方时间较快。恒星燃烧完氢后会熄灭塌陷,成为黑洞。宇宙膨胀源于大爆炸,由宇宙背景辐射证实。一个没有“浪费”过时间的人终将一事无成。伟大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一个观察世界的全新视角。

  第二课 量子

  Max Planck计算热匣子电磁场的巧妙方法:假设电磁场的能量分布在一个个量子上。爱因斯坦:光有光粒子构成,既光子,不连续分布,由有限量子组成,是能量发射吸收最小单元,不可再分。Bohr电子只在特定能量下才能从一个原子轨道跳跃到另一个上,同时释放或吸收一个光子,既量子跃迁。元素周期表中的元素都是量子力学方程的一个解。Heisenberg:电子就是相互作用下的一连串跳跃,只量子跃迁时存在,以可计算的概率出现在某个地方。爱因斯坦提出光子盒以驳斥。量子力学应用广泛,如晶体管,只说明一个物理系统是如何影响另外一个物理系统的。

  第三课 宇宙的构造

  ythagoras,亚里士多德,地球是圆的,天绕着地球;哥白尼:地球绕太阳转。太阳系是无数星系中的一个,银河系是众多星云的一粒尘埃。

  第四课 粒子

  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质子/中子=N夸克+胶子,all物体=电子+夸克+光子+胶子,基本粒子(+中微子+波色子+...),相应场的量子。量子力学+粒子实验:世界是物体连续的永不停歇地涌动,是稍纵即逝的实体不断地出现和消失,是一系列的震荡,由事件而非物体构成的世界。基本粒子标准模型,不简洁,需假定参数无穷大,无法解释暗物质,星系周五的巨大云状物。

  第五课 空间的颗粒

  广义相对论(空间像一个移动中的软体动物)和量子力学(空间由量子构成)相互矛盾,量子引力。圈量子引力: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无穷分割,由细小的空间原子构成,环环相扣编织出空间的纹理,空间是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连而成;时间从构成世界的量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世界只有空间和物质量子持续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连续的时间空间知识这些密集发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就像平静清澈的湖泊,其实是无数微小水分子快速舞动形成的。如果假设正确,恒星坍缩后成为普朗克恒星,原子大小的恒星,不稳定,将爆炸,时间流失速度不懂,外部的人来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观察高能宇宙射线;宇宙起源。

  第六课 概率 时间和黑洞的热

  什么是热?发热是因为物体中的原子运动速度更快。热交换:关系到时间的本质,只有存在热量时,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能将过去未来区分开的基本想想就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热传冷:概率大,快速运动的热物体原子撞上冷物体原子传递能量,能量倾向平均分布,温度就会趋同。统计物理学,物体自身演化遵从物理规律,具有必然性,它们行为是否可预测只与和我们相互作用的那部分属性有关。时间流动是什么?“现在”是中幻觉,时间在宇宙中同步流逝也行不通。只有当热量发生转移时,才有过去和未来的区别。热量和概率相关,而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黑洞的热用量子/引力/热力学三种语言写就,将揭示时间的本质。

  我们

  人类时观察这个世界的主体,每个人都是交流网络上的节点,图像/工具/信息/知识通过这张网传递。我们由原子和光信号构成,是宇宙的一部分。我们要通过观察真是世界中的蛛丝马迹来发现那些我们无法直接看到有迹可循的东西,认识到我们可能会不断犯错,因此一旦由新的迹象初显,我们要能随时改变方向,做出正确判断找到我们追寻的东西。我就是科学的本质。知识反映了我们栖居地这个世界。所有事物都在不断交换信息,一个物理系统拥有其他物理系统的信息。我们思想的本质就是信息的集合,它们被积累交换不断加工。我和我的大脑神经元是一码事,一个人就是一个程序,复杂又完备。我就是我的躯体大脑和心中发生的复杂活动的总和。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九):七堂极简物理课

  有关前沿非常好的直观理解, 1.空间不再是一种有别于物质的东西,而是构成世界的“物质”成分之一,一种可以波动、弯曲、变形的实体。我们不再身处一个看不见的坚硬框架里,而更像是深陷在一个巨大的容易形变的软体动物中 2.方程的解得到元素周期表 3.没有量子力学就不会出现晶体管。然而这些方程仍然十分神秘,因为它们并不描述在一个物理系统内发生了什么,而只说明一个物理系统是如何影响另外一个物理系统的。这意味着什么呢?是否意味着一个系统的真实存在是无法被描述的呢?是否意味着我们还缺少一块拼图?或者在我看来,是否意味着我们要接受“所谓的真实只不过是相互作用造成的 量子理论诞生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但它究竟是什么呢?是对世界本质的一次非同凡响的深刻探究?是侥幸灵验的一个美丽错误?是不完整谜团的一部分?还是关于世界结构这样艰深问题的一个线索,只是我们目前还消化不了? 4.宇宙 标准模型  5.牛顿整合了伽利略的抛物线运动和开普勒的天体椭圆运动,发现了万有引力。麦克斯韦将电和磁的理论结合起来,提出了电磁场方程。爱因斯坦在解决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明显冲突时,发现了相对论。因此,物理学家发现这种伟大理论之间的矛盾时只会兴奋不已: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我们是否可以建立一个思考世界的概念框架,来兼容上述两种理论呢? 6.它的中心思想很简单。广义相对论告诉我们空间不是一个静止的盒子,而是在不断运动,像一个移动中的巨大软体动物,可以压缩和扭曲,而我们被包在里面。另一方面,量子力学告诉我们,所有这样的场都“由量子构成”,具有精细的颗粒状结构。于是物理空间当然也是“由量子构成的”。这正是圈量子引力的核心结论:空间是不连续的,不可被无穷分割,而是由细小的颗粒,或者说“空间原子”构成的。这些颗粒极其微小,比最小的原子核还要小几亿亿倍。圈量子引力用数学形式描述了这些“空间原子”,也给出了它们演化的方程。它们被称为“圈”或“环”,因为它们环环相扣,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的网络,从而编织出了空间的纹理,就像细密织成的巨大锁子甲上的小铁圈一样。这些空间的量子在哪里?它们不存在于任何地方,也不在“空间之中”,因为它们本身就是空间。空间就是一个个引力量子相互勾连而成的。世界又一次显得更接近关系的集合,而非物质的集合。圈量子引力理论的第二个结论更为极端:在“空间是连续的、物体存在其中”这个观念消失后,“时间不受事物影响、一直流逝”这个基本而又原始的想法也不复存在了。这些描述空间和物质的颗粒的方程不再包含“时间”这个变量。这并不是说一切都保持稳态,没有变化。相反,它说明变化是普遍存在的,但我们不再能把这个基本过程形容为“一个瞬间接着另一个瞬间”。在空间颗粒的微小尺度下,大自然的舞步不再追随唯一的乐团指挥手中那根棒子挥出的同一节拍,每一个物理过程都有自己的节奏,独立于邻近的其他过程。时间的流逝发生在世界之内,从构成世界的量子事件之间的相互关系中产生,这些量子事件本身就是时间的源头。这个理论描述的世界和我们熟知的那个相去甚远。这里不再有“包含”着世界的空间,也不再有事件发生“于其中”的时间。这里只有空间和物质的量子持续相互作用的基本物理过程。我们周围连续的空间和时间只是这些密集发生的基本过程产生的模糊景象。就像阿尔卑斯山上平静而清澈的湖泊,其实是无数微小的水分子快速舞动形成的。  当宇宙被压缩到极限的时候,根据量子理论会产生一个反作用力,造成大爆炸,这个著名的大爆炸很可能实际上是大反弹:我们的宇宙在自身重量下坍缩到非常小,然后反弹,开始膨胀,变成现在我们周围不断扩张的宇宙。宇宙被压缩到坚果壳大小,开始回弹的那一瞬间,就真正进入了量子引力的领域:时间和空间一起消失了,世界融化成一团涌动的概率云,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用方程描述它。而第三课的最后一幅图会变成这样:我们的宇宙很可能诞生自某一个状态后的反弹,经历了一个过渡时期,在此期间,时间和空间都荡然无存。  彻底否定人生了,那我们究竟算什么,整个就是一量子概率,世界简直就是个玩笑 7.直至19世纪中叶,物理学家们还认为热是一种流体,叫作“热质”,或者是两种流体,一冷一热,这种想法后来被证明是错误的。最终,英国物理学家麦克斯韦和奥地利物理学家玻尔兹曼(Ludwig Boltzmann)发现了热的本质。他们的发现美丽、奇异而又深刻,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人类至今仍知之甚少的领域。他们发现,一个热的物质并不会包含热质,它发热仅仅是因为其中的原子运动速度更快。原子和原子团组成的分子处在不断运动的状态中,它们快速移动、振动、跳跃……冷空气之所以冷是因为空气中的原子,更确切地说是分子,跑得比较慢;热空气之所以热是因为空气中的分子跑得比较快。 那感受热是什么 只有存在热量的时候,过去和未来才有区别。能将过去和未来区分开来的基本现象就是热量总是从热的物体跑到冷的物体上。 瞎说地每一个概念都撑起一片天,那眺望一片美丽的田野,惊叹田野中每一个绝美的细节,眼睛扑捉到那些颜色的振动 身边存在的一切都会发射一个频率。没有各种各样的频率,不能看,不能听,不能感觉任何事物。频率是这个世界交流的方式。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关于共振... 8.热量和温度具有概率特性.. 概率又决定了:我们和周围世界的互动无法追究到微小的细节。 我们的记忆和意识都建立在这些概率性的现象之上。假如存在一种超感觉的生物,那么对它来说,就不存在时间的“流逝”,宇宙会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分的一整块。但是,由于我们意识的局限性,我们只能看到一幅模糊的世界图景,并栖居于时间之中 玄学 9.黑洞的热是发生在黑洞这种物体上的量子效应,而黑洞本质上是引力性的。一个个空间量子,空间的基本颗粒,即那些振动的“分子”加热了黑洞表面,使黑洞放热。这个现象同时涉及问题的三个方面:量子力学、广义相对论和热力学。 搞不懂 可能情感与爱才是真实 我们不懂的东西太多,而其中懂得最少的问题之一就是我们自己 这么情意充沛的讲述,这么浓烈旺盛的好奇心,看得人热泪盈眶,可是,我现在一个都没有

  《七堂极简物理课》读后感(十):想象未被想过之事

  读这本小册子的最大感受,如同作者在序言中指出的那样,科学不仅告诉我们如何更深入地理解这个世界,也会向我们展示未知的世界有多么广阔。本书介绍了物理学中最深奥最前沿的两大领域——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对量子、宇宙、空间、时间等概念进行解读。虽然凭自己的知识背景完全无法理解其中的奥秘,但可以感受到人类对于物质本质和宇宙起源的探索充满了哲学的味道。书中对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相互矛盾的理论阐释作了很有趣的比喻——大自然就像一位年长的拉比,有两个人跑去找他解决争端,听了第一个人的话拉比说:你说的有道理,听了第二个人的话拉比说:你说的也有道理,拉比夫人听到他们的谈话后大声说:但是他们两个不会都有道理吧,拉比思考后回答:夫人说的也有道理。本书短小精悍,推荐速读,启发对宇宙奥秘的兴趣。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