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雄性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雄性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5 20:1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雄性衰落经典读后感10篇

  《雄性衰落》是一本由[美]菲利普·津巴多 / [美]尼基塔·库隆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9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雄性衰落》读后感(一):提炼一些观点

  涉及到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和生物学多个领域。书中陈述的事实案例统计依据非常多。更多的是基于现实调查数据评价分析,而不是抽象概括性的理论研究可能这样会让人觉得更加贴近生活,可读性更强。

  对我而言,比较大的触动在于,家庭婚姻状态对于子女成长未来发展巨大影响。这是我在阅读此书前没有意识到的。一个健康稳定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子女的榜样作用,不时地互动关注交流,会极大影响他们的认知观念心理状态。一些从小缺失东西,比如关注,认可关爱,或者其他,可能他们在未来付出数十年的代价也很难得到改善

  提炼书中的一些观点:

  学校基础教育语言为主,而且女老师居多。因此,这种教育环境更适合女性成长。男性通常不容易得到认可,也难以发挥优势

  社会和学校关于性教育的敷衍了事不切实际,使得未成人只能通过其他方式获得答案,导致色情片成为学习知识的首选途径

  如果游戏设计得当,也许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锻炼身体解决复杂科学难题提升危机意识,控制体重,凝聚亲情,缓解病痛感,如此种种。

  玩单机游戏且程度适中有助于提升数学、阅读、科学以及问题解决方面能力合作网络游戏则相反。

  大部分玩家玩游戏不外乎以下几个原因:躲避责任时间管理、与真人打交道、面对生活中真正的风险

  在男权女权的问题上,为男性辩护,在很多方面(如受到性侵扰、赢得子女抚养权、参军入伍、缓刑期、犯罪服务项目、服刑期见到家人可能性),女性的权利超越男性的,相反,男性的问题得不到重视

  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女权主义不能只要求给予女性更多的权利,而对此不负担义务。

  目前主流的男性身份认同事业成功,女性身份认同仍然是颜值担当。这一点尚未改变

  “男人用远离对亲人之爱的方式来爱他们的家庭,而女性是通过与爱同在的方式来爱她们的家人。”

  “一个人孩童时期习惯会伴随其一生。”

  可以考虑学生未来的发展作为奖励和评价教师的依据。

  《雄性衰落》读后感(二):《雄性衰落》读后感

  津巴多和其助手库隆布在书中揭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雄性正在衰落,男孩面临危机。在高科技飞速发展的环境背景下,学业成绩下降、社交匮乏药物滥用、沉迷游戏和色情片等现象在男性身上屡见不鲜。《雄性衰落》以“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做”为整本书的框架详细谈论了“雄性衰落”的症状、原因以及解决办法

  就我个人对于书名理解,在读过整本书之后并不认同把Man (Dis)connected 翻译成“雄性衰落”,我认为译者过分追求意译而与书中表达的愿意有失偏颇。相反,我更倾向于Man (Dis)connected直白的理解。Disconnect有断开的意思破坏原有状态的意思,通读全书联系生活,基于我的理解我对于书中提到的症状:学业不佳、过分依赖、高强度社交综合征、游戏成瘾、肥胖性欲滥用和药物成瘾更倾向于这些症状是男性一直以来都具有的,只是在女性意识逐渐唤醒、社会进步、科技发展的今天这些原本的“特点”由于不适应发展,与生活要求相悖、与新的伦理道德观念不符而被重视,被放大了而已,是相较于之前状态的一种打破,一种对男性的挑战,并不是衰落。与书名意译的翻译特点不同书本内容的翻译并不算上乘,翻译痕迹很重,甚至可以通过翻译出的文字清晰明了的看出英文原文的句式结构。在导论部分,津巴多提出《雄性衰落》书中对于现在男性面临的困境全球性的,但由于每个地区文化差异需要读者在阅读时有更大的包容性与辨别能力,但总体而言,对于书中提到的症状我基本同意,并联系自己生活经历有一定的思考

  在第一部分症状中的第一节就提到了“校园里的阴盛阳衰:学业不佳”。校园中的阴盛阳衰是在我读幼儿园时就存在的现象。我的幼儿园,班里红花最多的是女孩子小学到现在大学阶段年级名列前茅的学生都是女生。我们经常重复的原因是以语言为基础的学校教育更适于女生的发展,这个原因仅仅解释男生学业成绩不如女生的原因,并不对男生学业成绩包括大学中学水平下降有任何解释力。我更倾向于将下降这个现象解释为概率问题,书中提到全球范围内近几十年来女生在所有科目上的成绩都比男性好,而全球范围内开始重视女性教育也不过是近几十年开始的,即使,时至今日,包括我国在内很多国家地区的女孩子相较于家里的男孩子仍然缺少接受教育的机会。可是,从女性教育得到重视开始,学校教育的方式更适合女生以及女生较男生提早两年开始发育成熟促使女性成绩优于男性,女生更细心钻研的特点也比男性更适合学术研究。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学校接受教育,越来越多的女性学业优秀,对于男性而言,外在表现就是学业水平下降,成绩不佳。所以,我认为,男性学业成绩的问题到不至于有持续快速下降这么严重地步,只是相比之下失去了原来数量上的优势罢了。

  第二节讲“不劳而获的‘绝品’男人:过分依赖”,第三节讲“‘纯爷们儿’是种病:高强度社交综合征”。其中过分依赖中提到一个词“应得感”,是指一部分男性仅仅因为自己是男性的原因,就会感到一切应该为自己所有,并且自己不用付出任何努力就可以享有这份特权。这些男性已经重新定义了“依赖”这个词,仿佛这是一个成就而非失败,他们觉得分文不挣、游手好闲、甚至嫖娼出轨都是他们的权利,他们的依赖对象往往是在父母的身上或是在婚姻中,或是在同居关系伙伴身上。与之相对应的还有我们以前经常说的大男子主义,在本书中大男子主义被以一个非常友好的词重新命名为“高强度社交综合征”,这种过度阳刚现象的典型表现是:对始终有其他男性在场的社交情境情有独钟。对于“局外人”或者没资格加入的人(母亲配偶、同居对象等异性)排斥越强烈,并且在小群体内部每个男性卷入程度越深,这种社交情境的吸引力越大,这种关系的性质就越强烈,他们可能会用越来越负面的态度看待男女差异。他们会花更多的时间泡在显得“很够爷们儿”的男性群组里,变得不知道如何和异性交往,甚至不愿意用心去交往。在婚姻中,高强度社交综合征的特征是与家庭或者配偶的关系不佳。他们对女性可能有普遍性的不满,将女性视为永远不理解自己的“另一种人”,所以他们不喜欢那种与地位对等女性两厢情愿亲密关系,却对于色情片、嫖娼等更感兴趣

  以上这种男性现在我国的网络上有着统一称呼——“直男癌”。这个词出现在网络,界定并不是十分明显,但总体意思是指那种活在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审美观里,时时向女性流露出不顺眼及不满,带有大男子主义的男性,并且直男癌通常自以为是,常常有漠视女性价值、物化女性的言论。例如将女性的人生价值归于嫁做人妇,生子工具,如日前某高校拉起的横幅“女生今天骂人,明朝怎么嫁人,就算嫁的不错孩子能教好吗?”。这是赤裸裸的直男癌言论,我以为骂人并不是好的行为,但这个不好的特点普遍适用于所有人,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难道男性骂人就是正常的,就应该被完全接受吗?难道男性就应该是粗鲁粗俗的就是正常普遍吗。此外,为什么要将女性的人生追求归为嫁人?而最后,“孩子能教好吗”直接表示教育子女完全是女性的职责,这种婚姻中的过度依赖很常见。这些是非常典型的直男癌言论以及观点,很令人憎恶,尤其令现代受过高等教育的女性的难以忍受。然而,这属于男性衰落吗?当然不是,这不是部分“直男癌”男性在近年来的价值观与世界观的倒退,而是从未进步。这些言论中一直都有,多少老人无论男女,都对自己的女儿孙女外孙女念叨着“女孩子就要有女孩子的样子。”“女孩子就要指望着嫁个好人家。”“女人结了婚就要传宗接代。”诚然,女性的生理构造决定了女性可以生孩子,但生儿育女是女性的权利,而不是义务,没有人,没有法律应该规定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女性天生的使命就是给别人传宗接代。孩子应该是夫妻双方情投意合情况下,期待生命延续的爱情结晶。这是现在女权主义者呼吁的生育观念。女性意识已然唤醒,陈旧的观念早就应该改变,而不是被愤怒的女孩破口大骂“清朝亡了一百多年了,死人就该有个死人的样子!”

  必须承认,并非所有的男性都是“直男癌”,对于自己的男性身份有着充分的“应得感”。此前在鲁豫对李安的采访中李安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鲁豫问:“现阶段你最大的幸福感是什么?”,李安回答:“我太太能够对我笑一下,我就放松了一点,我就会感觉很幸福。我做了父亲,做了人家先生,并不代表说,我就很自然的可以得到他们的尊敬。你每天还是要来赚得她们的尊敬,你要达到一个标准。这是让我不懈怠的一个原因”。李安这一席话不知打了多少中国已婚男人的耳光。我们身边存在不少这样的中年男子,他们有一份稳定工作,有着已婚男人婚后的“幸福肥”,稍微圆润的已经算身材“健美”了,很多都是啤酒肚,外加秃顶标配。不一定早出,但一定晚归,回家后瘫在一边,像一团肉馅儿,看着自己的妻子厨房忙碌,洗衣做饭带孩子,甚至不一定看得到,也不和妻子孩子说任何什么话,几乎是零感情交流。但是他们觉得自己为这个家每天都在努力工作,自己是家庭的靠山,仗着自己是“一家之主”,懒惰理所当然,对妻子的付出视而不见,甚至忽视,认为妻子的付出不值一提,理所应当。多么熟悉画面,可是,这是近些年社会中才出现的情况吗?并不是,我曾在已经95岁高领的奶奶那里听到爷爷奶奶的故事中无数出现次这样片段:“(爷爷)一年到头跑的不在家,好不容易回来了,就扛着那么点吃的还像立了大功一样,回来也是天天出去,在家也脾气不好。”我们今天之所以把这样一代又一代重复上演的婚姻戏码搬出来放到台面上驳斥,不过是女性的抗争。我依旧坚持认为,男性没有衰落,不过是以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世界观价值观受到了女权的挑战。

  上文中提到的中年男性的肥胖是本书中的提出的另一个男性面临的日益严重的问题。我更愿意延伸一下这个问题,针对我国现在的男性问题,这应该是整体形象的问题。婚前我国男性还较少出现肥胖的情况,但是令人难以直视的审美以及对形象的失败管理是非常普遍的问题,婚后中年,大幅度开始发福,这时,即使有一个悉心帮助打理形象的妻子也无力回天了。我曾在大二的暑假参加同学聚会前期待过高中男同学们上了大学脱掉松垮的校服换上合身衣服,剪好头发的样子。然而现实却给予我沉痛打击,或许和我高中班级是一个满是“学霸”对穿搭不敏感有关,昔日的男同学几乎清一色的留起了厚重的长到遮住眉毛的刘海,身上的衣服依旧不合身,要么太宽松松松垮垮的罩在身上,要么勒到扣子快要崩开,没有了高中高强度学业压力,几乎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发福了,不少已经在二十岁的年纪有了中年男性的啤酒肚,倒是有一部分男生没有发福,他们永远那么瘦,宽大的衣服罩在身上,头发乱蓬蓬的还有些卷。总之,那一刻,我开始怀念高中时他们在妈妈的照料下穿着干净的校服,理了整齐干净的短寸的样子。讽刺的是,到场的女生都愈发的漂亮了,无论身材,服饰发型还是妆容。值得强调的是,这部分女生现在正在接受和这部分男生一样甚至更优秀的高等教育,她们举止大方,可以和男孩子们侃侃而谈,而对面的男孩子甚至难以长时间直视女孩子的眼睛,即使双方之间完全没有任何情愫

  这仅仅是我们一个班里的情况吗?不,走出象牙塔,这个现象在社会中也越来越严重,这其实是越来越多“剩女”出现的根本原因——受过良好高等教育的精英女性不愿意在两性关系中迁就将就,对人生的追求也不仅仅是美满爱情,而是事业以及更高的人生成就,理想实现。我个人对“剩女”的理解其实是积极的,但在社会大背景下,对于“剩女”的理解着实充满恶意

  本书中还提到了两个当今全球男性面临的问题——“游戏成瘾”、“色情片的过度消费”。我认为男性对于娱乐的过度追求以及对性的巨大需求从未改变,一直存在,不过是这两种需求总是随着时代变化,可以文化的进步以不同形式呈现着。不过是在以游戏与色情片的形式满足这两种需求时,由于科技的进步带来的方便,使游戏和色情片十分容易被过度消费甚至上瘾之后被证实对于心理和生理功能都有着巨大的损害才引起了重视。

  我始终认为书名《雄性衰落》不恰当,认为《雄性危机》或《雄性挑战》更为合适,但不得不承认,相对于我认为的名字,《雄性衰落》更有爆点。雄性从未倒退衰落,只是在女权运动和世界文化,科技水平不断发展中停滞不前,从相对运动的角度而言呈现了一种衰落的姿态。

  对于女权运动,我承认总是在一些方面存在激进女权主义的,但就如同津巴多在书中对男性的尽可能袒护那样,我认为激进女权主义正是被传统父系社会镇压的女性意识唤醒后的强烈反抗的催生品。正确的女权主义并不是追求性别平等,而是追求性别公平。就像这幅图里这样。

  我们追求的公平,是让男女都在平等的社会平台中竞争,就像在网络上看到的一张图片:三个人站在同样高度的台子上一样,而不同的身高就是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异,性别公平的最终目的就是男女接受性别本身带来的差异,并且正确理智的对待。这种差异,既包含了男女两种性别中的优势,也包含了缺陷。在生活中,我们接受女性会因为生子耽误一定的工作的现实,但是我们依然需要和男性站在平等的求职平台上,而不是因为性别就被拒之门外;我们接受工地的工作环境更适合男性,但我们依然需要大学在一些专业招生中去掉括号里“仅招男生”的字样;我们接受女性更细心更具有同理心的特点更适合照顾孩子,但我们依然需要男性在家庭中承担丈夫,父亲的角色。为女权运动追求的性别公平如果得以实现,很多现实中男性面临的危机都会迎刃而解。

  《雄性衰落》读后感(三):让男人回归与社会/女性/责任的连接

  本书讨论雄性衰落的症状、原因和解决问题的措施,发人深思。

  虽然书中没有明言,但本书其实揭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变化:漫长的进化过程所形成的男女之间 “男竞女择”的模式,在新的技术时代正面临消解的危机,从根本上动摇男女的配对和相处模式。

  对男性而言,“男竞女择”模式带来的压力,既来自男性之间的竞争,也来自女性择偶行为模式的隐秘带来的困扰。而以电子游戏、移动互联网和虚拟现实为代表的奇幻科技,混合了环境污染、教育失败和经济衰退等因素,正在深刻改变并颠覆这种传统模式。当男性可以从色情网站、约炮群体和虚拟性爱中轻易获得性满足的时候,男性恐怕会慢慢失去对女性的耐心,不再义无反顾地承担现实的挑战和社会的责任,而是躲进游戏和虚拟现实的避风港。

  另一方面,从女性的角度看,当男性不再按传统模式追求女性并与女性相处时,必将加重女性的危机感,从而加剧女性之间的竞争。刚看到一篇文章: 英国教育部门从2005年到2014年,统计了30000名14岁的学生群体,结果显示, 英国女孩感到压力的比例上升了3个百分点,而英国男孩同期感到压力比例则下降了2个点!

  书中提出:政府、学校、男人、女人、媒体,都需要做些什么,来阻止和拯救男性的衰落。我认为能否逆转趋势不可知。但这些努力至少能缓和技术和文化巨变带来的眩晕感,努力把进化的路径调整到安全的方向。

  最后,英文书名《Man (Dis)connected》别有意味,它有这样的含义:让男人回归与社会/女性/责任的连接。

  《雄性衰落》读后感(四):如何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中的批判性思维评价《雄性衰落》

  本是抱着学习大师作品的心态去读的。但读完发现,这个主题太过庞大和敏感,注定会引发口水大战。作为一个小透明,不敢在此妄议书中观点孰是孰非,谨依据大师自己的教导,从学术逻辑是否过硬的角度评价一下《雄性衰落》。

  在《津巴多普通心理学》第7版中,有一个关于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专栏,鼓励学生不轻信轻疑,而是从以下6个批判性的角度进行思考:

  1.观点的来源是什么?

  本书源自津巴多的TED演讲《男性的衰落》(The Demise of Guys)。在演讲过后,他利用TED的官网投放了大量网络调查问卷,收集数据,从而出版了同名电子书。本书是在电子书的基础上进一步整理内容架构、填充研究数据,最终成型的。其中有些数据甚至来自2015年,属于最新研究成果。

  老津的声望和TED的声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点的权威性;书中部分内容曾被他陆续发表在学术期刊和学术会议上,也可以作为其科学性已经经过评审的保证。但另一方面,自从TED以来,这一观点就遭到诸多质疑,老津自己也提到有很多人反对他的看法。因此总的来说,本书属于一家之言,而不是学术界公认的经典理论。接受与否,还要靠读者自己判断。

  2.这种说法是合理的还是极端的?

  老津自己也承认了,在TED演讲标题中使用“衰落”(Demise)这个词属于煽风点火,目的是希望更多人从更多维度对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和研究。所以衰落的说法毫无疑问是极端的,换言之就是标题党。津巴多在《普心》中教育我们说,对于这种简单粗暴的标题,不应简单粗暴地全盘接受或否定,而要关注其中的具体内容。

  3.证据是什么?

  前面已经提到,书中援引了大量最新的研究和调查数据,来源非常广泛,包括全球各地的各种政府报告、研究机构和学术团体的研究,也包括作者本人实施的两项研究:2万人网络问卷调查和针对英国67所高中的学生访谈。

  在这些数据中,有神经生理方面的实验研究,比如玩游戏或看黄片会导致大脑神经回路被修改,有行为实验,有大规模统计数据,有问卷、调查、个案,甚至还有关于影视剧的举例。

  可以看到本书的论据非常丰富,但因为来源广泛,可靠性也不能一概而论。

  4.结论是否会被偏差污染?

  《普心》里着重提到了两种偏差:情感偏差和证实偏差,这是两种在研究中很难避免的偏差,恐怕津巴多自己也未能幸免。

  情感偏差似乎要从津巴多的出身讲起。老津出身纽约贫民窟,从小身边充斥着黑帮的诱惑和同伴的堕落,而他自己硬是凭着傲人的自控力走上了学霸的道路,终于出人头地。但从他选择的研究方向来看,无论是斯坦福监狱实验、恐怖主义、时间观念(关注未来规划)、害羞诊所(增加社交活动)、英雄想象项目(普通人面对暴行挺身而出),还是如今的雄性衰落,可以看出他的目光始终没有离开自己成长的那片土地。他希望底层的男性们像他当年那样,完美自控、努力学习、积极社交,改变自身命运。所以从他的角度来看,宅男会被直接定义为“衰落”。

  接下来说到证实偏差。书中援引了大量研究资料,几乎都是一面倒地支持作者的观点。是否还有反向的证据被作者忽略不计了呢?作为津巴多研究主体的2万人网络问卷调查和学生访谈,参与网络调查的人是否本身就有所倾向才会浏览这个网站?问卷的题目和选项是否有导向性?访谈结果是否只截取了证实作者观点的部分?津巴多的学术声望是一个保障,让我们愿意相信他会尽量避免这些问题。但说到底,调查访谈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观方面的影响。

  顺便说一句,对于两性这个话题,恐怕每个人都会具有某种情感上的偏差。不仅作者如此,读者亦如是。比如男性可能会对“雄性衰落”的论断天然抗拒,女性则可能会被书中关于大女子主义的论述气得不轻。这也是本书能收获大量争议的原因之一吧。

  5.推理过程是否避免了常见的谬误?

  推理中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误把相关当因果。由于实验伦理和操作实施方面的现实问题,书中的证据大部分来自调查而非实验,而只有实验才能得出因果结论。游戏成瘾和社交回避,肥胖和睾酮水平下降,女权运动和雄性衰落,这些因素也许彼此关联,但绝对不是能简单得出孰因孰果的问题。当然老津是不可能犯这么低级的错误的,但我们在阅读时,有没有自动把作者的观点过度简化呢?

  另一种常见的推理错误是以个例证明一般性事实,也就是使用“轶事证据”——生动地描述个人或少数人经历的第一手故事。不幸的是,津巴多在书中采用了访谈研究,而访谈本身就是一个从个例中发现一般性观点的过程。这看起来是不是跟《普心》所讲的学术逻辑相矛盾了呢?事实上,科学的方法应该是:根据访谈提炼出观点,进一步设计研究来证实或证伪。老津做了访谈,也抛出了观点。访谈本身不能单独作为推理的证据,但它是众多研究证据的一部分。在无法直接依靠实验进行验证的时候,唯有多方印证,结论才能坚实可信。

  6.这个问题是否需要多元化的视角?

  津巴多在前言中提到,这本书由一位80后(超过80岁)老男人和一位80后(生于1980年后)小女生共同创作,且书中涉及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不同背景人士的观点,从神经科学家到幼儿园教师。

  其实说到底,多元化视角是对批判性思考者的要求,而不是针对观点的提出者的。老津已经尽己可能地融合了多方观点,但他毕竟是在写表达个人观点的专著,不是在做文献综述。想要批判性地看待这个话题,还需要自己动手查找更多不同人的研究和结论。或者,守在这里多看几篇长评。

  《雄性衰落》读后感(五):标题党的胜利

  如果这本书的目的就是标题党吸引眼球消费女权,那么它成功地做到了。浪费了我一晚上的时间之后我现在最深切的怀疑就是这本书到底是不是津巴多写的,还是如同国内大部分导师一样就这样挂名而上了。

  首先抛现象引观点简单武断得让我瞠目结舌:

  男性的衰落体现在这样的事实背后:校园里阴盛阳衰;虚拟世界游戏成瘾;肥胖;对色情网站的依赖;药物成瘾;还有就是没有责任感的boy男和高强度社交综合症的“纯爷们儿”。

  后面所有的一切便都是基于以上“男性衰落”的症状找原因诸如父亲角色的缺失、失败的学校教育、糟糕的外部环境、科技的发展、女性的崛起,经济的衰退。

  Excuse me?!现在只需要列一下现象list A,再举证一个超大的无需辩驳的事实list B,这样就可以互为因果解决问题让世界更好了?

  1. 女性的崛起本身就会挤压原本完全属于男性的机会和市场导致男性需要重新定义男与女的关系,从社会关系层面上就产生了变化,男性对异性社交感到陌生无所适从是因为在曾经的男权社会这根本不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女性亦然。

  2. 网络游戏和色情网站不过刚好是成功满足了男孩精神上和身体上获得满足感的需求而已;女生只是消费的需求不一样而已,游戏女生照玩儿,即使沉迷程度不一样那是因为我们还有韩剧美剧泰剧奇葩说呢,至于色情网站,拜托,网上的那些porn本来就是拍给男人看的,镜头都特么锁定女优让女生看个毛啊!知道gv有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是腐女么?

  3. 性需求可以很轻易的得到解决之后导致的问题就是重新定义婚姻的契约范畴。当人类对婚姻的依赖性减弱之后(我认为),人和人的关系会上升到更自主更高层级的结合,这跟文明程度的发展相关,过渡时期的disconnection我更认可为一种需求升级,直接定义为雄性的危机太荒谬了,还不如讨论一下,当男人可以通过porn解决生理需求,游戏解决精神需求的时候,他对这个世界的connection会产生什么新的期待呢?说不定目标是星辰大海呢?

  4. 高强度社交综合症这个概念很有意思,这部分人群在中国被惯称为“直男癌”,当然后者的范畴更广一些。这其实是有强烈的直男歧视在里面的,彷佛只有弯的男性才能真正理解女性似的,太扯淡,我决定以后停止使用这个词,改用SIS这么高端的称呼。

  5. 肥胖和药物成瘾当真是连让人连展开讨论的念头都没有

  长期被压抑的青少年性需求因为互联网的发展终于被释放出来,这并不意味着衰退,终究会让人真实地面对自己的需求,无需再被压抑当然也就不再有压抑后的补偿;人们的记忆、沟通和思考问题的能力越来越依赖于信息网络也不意味着退化,小学就学过:创造和使用工具的能力就是区分homo sapien和animal的的标尺,毕竟我还指望有生之年能离开地球呢;

  总的来说,书烂是真的。再挖掘一下作者的写作意图或许是想为一片女权平权之声下的“弱势的大多数”男人发声,从而引发讨论与广泛关注而已。这就像是《娱乐至死》1984等提出的审思,预言是假,警示是真,30年之后我们依旧还在争论技术会将人类带入天堂还是地狱。我相信答案是42

  《雄性衰落》读后感(六):值得汇总和笔记

  以前看过类似的书《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害了我们的大脑》。但这本书,从脑科学和最新统计数据上,阐述了现代科技对男孩比对女孩更不利的影响。

  作为一个男孩的妈妈,看看还是很有必要,看了吓一跳。虽然结果是归纳分析而不是实验(这事也很难实验吧),但我觉得还是挺有道理的。

  总结出来就是:

  1互联网的碎片化思维和信息搜索,造成了新一代年轻人把计算机做为外置大脑,注意力低下,导致大脑储存弱,深度思考弱,电子屏对大脑和肌体的某些功能也有弱化作用。

  2网络游戏。这二十年,游戏业的迅猛发展,对男孩造成了更大的影响,大致有,a游戏的任务完成和即时奖励机制,能让游戏者产生多巴胺。因为大脑结构的关注,这类策略游戏对男孩的大脑作用更大,更容易让他们上瘾,所以花更多的时间打游戏。b和女孩相比,男孩本来就不擅长人际交流,这下他们更愿意埋头在游戏里,而不愿意和真人交流,从而沟通能力越来越差,陷入恶性循环。c游戏玩家花的几万小时时间,不对自己和社会产生任何价值,所以男性沉迷更多就导致了学业和工作的劣势。d马斯洛的五层需求,游戏可以直接满足上三层,社交,尊重,自我实现,更导致了男孩们脱离现实,没有动力。e暴力游戏,会放大男孩们的暴力情绪,也会导致大脑对生命的漠视。f游戏公司都是根据脑部上瘾来设计游戏的。今后游戏设计得越来越好,越来越仿真,也就越来越容易沉溺。

  2色情网站:a虚拟的性获取,随手可得,让男孩们在正式接触真实女孩前就对亲密关系和性有了错误的认识。b虚拟的美艳的的男性至上的直接暴露的av片(多半没有情节和交流直接开干),影响真实女孩对男孩的吸引力,也降低了男孩的耐心。c性自古是男性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但是现在这种随手可得的虚拟的性,大大降低了真实世界的这种源动力,导致一些男性的成就欲望降低。d而同时,由于优秀的、对真实女性感兴趣的男性的减少,男性作为配偶越来越珍惜。女性能找到合适伴侣的机会在降低。由于女性依靠男性获得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可能性在降低,女性们转而依靠自己,在事业和学习上发奋图强,导致男性整体学习优势越来越下降,而一部分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成功关注和好的性的男性,又埋头游戏和色情片。e色情人偶、Vr的普及、充气娃娃什么的,会导致这种虚拟性生活越来越逼真,最终形成新男性更大的宅群体,更多地离开现实生活。

  3男权。作者认为a女人进可攻(做事业),退可守(回家庭),男人只有养家糊口这一条路。哪怕是事业有成,经济富裕的女性,也很少能接受配偶比自己经济差,因为男人有英雄情结,女人有英雄崇拜情结。b职业女性因为不能陪孩子而备受攻击,而男性更没选择,先天地被社会剥夺了多陪伴家庭的权力,哪怕有些男人其实很喜欢在家带孩子。养家糊口是付出了不能多陪孩子的代价的。c到处都是女权主义,但是没人为男性争夺权力。男性比女性平均短寿7年,做危险工作的也都是男性,女性还天天叫女权,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权力。d学校里都是女老师,男性气概越来越衰退了……大学里的女生比例也超过了男生。未来男性地位堪忧。

  以上是现状和原因,讲的是美国,中国实际也差不多。作者给出的解决建议不多,大概就是:1从小带孩子多进入正常社交,和其他孩子玩等等,参加体育活动,让他在正常社会里得到情感满足。游戏一周玩三小时左右能灵活大脑。2及时进行专门针对男孩的健康的性教育,让他们在看色情片前就对女性和性有正确的认识,同时防止安全风险。3政府规定色情网站要有防上瘾指南和措施(这个得感谢中国政府,网络管的紧)4学校多安排男教师,同性别的教师对孩子有利。

  解决方案不多。事实上,对这样整个社会的问题,一个心理学家怎么可能给出非常多切实的建议呢?而且今后的社会,和工业革命时代又不一样,不用每个人都崛起贡献。最重要的是有科技精英崛起,靠着信息,生物的创造,就能大大改善人类的生活了。那其他人爱咋咋滴,有温饱,有游戏,有网络性,开开心心心平气和过一辈子,大部分雄性们降低了攻击能力,生活或许更美好呢。

  儿子没过几年就青春期了,这些问题都会遇到呀,提早做好准备。另外有女儿的姑娘们也要准备起来了,今后的世界,谁都未知,可能真的靠自己了。

  《雄性衰落》读后感(七):一些此时的观点 2016.6.14

  “雄性衰落”感觉是两位作者的一个观点,是不是实际的世界趋势还不知道。

  没想到电子游戏和AV对人影响那么大,不只是社交影响,还有大脑皮层回路和内分泌的影响。这方面引用的文献很新,涨姿势。

  除此之外很多是解释性的文字,而非科学的研究结果。

  男友对自己周围的男性做了小范围的调查,发现确实身边大部分男性的闲余时间就是打游戏或者看AV,很是震惊,以为书里说的主要是美国的男性,身边也是。

  没有歧视打游戏或看AV,这是人之常情,很正常的行为,只是没想到已经成为闲暇时间的主要活动。难道雄性真的要在打游戏和AV里衰落起来了吗?

  也从另外一个角度来了解女权主义。越发觉得女权即人权,我更倾向于人权或平权。不止需要女性觉醒,男性也需要觉醒,或者重新思考自己身为女性/男性,环境、文化、自我对性别的定义和限制。

  从男性和女性两个角度分别思考,会更好地了解权利、平等、歧视和限制。

  有时的政治正确即不能帮女性,也会惹恼男性。

  有时候在想,如果雄性衰落了,达到了势均力敌的状态,那基于男性主导的文化所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规则,会不会因女性崛起而有所改变了呢?好奇

  还是那句话:男女之间的差异,其实要远小于同性之间的差异。什么时候不再讨论男女的差异,而讨论人和人之间的权益和平等,所追求的时代就到了

  另,感觉翻译不是特别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