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西风东土》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西风东土》读后感精选10篇

2022-04-06 03:01: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西风东土》读后感精选10篇

  《西风东土》是一本由熊培云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元,页数:6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西风东土》读后感(一):没有干瘪的文章,而是真实的生活

  厚厚的一本书居然这个“假期”被我看完了。我以前看过他的书籍,《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因为那个时候正好喜欢上了看社会方面的书籍, 阅读到相关农村的话题。包括读了梁鸿的《中国在梁庄》以及《出梁庄记》,很吸引人,这些作者都是我非常羡慕的对象。他们具备去仔细体验这个社会,并且试图去解释这个社会。自己怎么也达到那个境界,只能好好读别人的书罗~目前最喜欢看的就是这类纪实类作品,一般反应很多社会问题,类似《打工女孩》这类型,还有一类就是喜欢游记类型。

  之前去了日本旅游,回来过后公司的boss非要叫我们弄了关于日本的讲座。去之前也看了好多像《菊与刀》,包括像NHK的报道《无缘社会》这样的书籍,很希望很希望比较深刻的了解日本。日本太多的东西吸引了我,想到自己去日本旅游前两天居然失眠了。。。想到可以看到我崇拜的建筑师的作品,彻底没控制住情绪。

  后来日本旅游回来过后,大半年了看到熊培云老师出了这本关于中日比较的书籍,很感兴趣就从图书馆借来阅读。

  最开始阅读的时候有点不习惯,因为老是觉得作者有在显摆自己的感觉,里面罗列了好多人根本没有听说过,也提到很多人的著作,貌似作者对于这些文化人了解得很彻底。主线是他在日本做一个关于石桥湛山的研究,但是几乎没有写关于这个人的相关内容,只知道他提过小日本的思想。本书主要是在研究这个人过程中,不断和其他人交流日本人对日本的看法以及对中国人的看法。自己在日本的时候,不可能了解得那么深入,所以作者在写这些问题的时候我看着很感兴趣。看着书里面作者记录的与一些日本人的聊天,渐渐了解了很多。其实国内这种关于日本的书籍很少,日本确相反他们更喜欢研究中国,不管是历史上的中国还是当今的中国。他们能够不断向周边国家或者先进国家学习,大概是他们能够如此神速进步的根源。

  还有作者的细腻感情也有在书中表现出来,比如是不是的描写她女儿,包括想念他的家人。还是时常提到的智子,也贯穿了全文,我一直在猜想他和智子的神秘关系。这些都让我感觉这本书阅读起来不是干瘪瘪的自我彰显的文章,而是真实的生活。

  《西风东土》读后感(二):访学小记:熊培云眼中的日本和中国

  文/吴情

  面对隔海相望的日本,多数中国人心中感情甚为复杂,无论是高层决策者,还是普通百姓。毕竟,中、日两国,既有源远流长的友好交往史,也有不堪回首的敌对记忆。如何安放过去,如何书写当下,如何走向未来,每一个人心中都或多或少有所思量,哪怕没有给出明确判断。近些年来,虽然中、日两国在经济往来和文化交流上取得了不错的成果,但也存在诸多摩擦,如钓鱼岛主权的争端、日本政府在教科书中篡改侵华历史、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屡次参拜奉有“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等。在历史和现实的交汇点,阅读日本,其实也是反观中国。

  《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中国当代著名学者、南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熊培云先生著。熊培云曾先后任《南风窗》主笔、《新京报》首席评论员,对诸多国际事务有着独到见解。自二零零七年出版《思想国》以来,熊培云又著有《重新发现社会》、《一个村庄里的中国》、《这个社会会好吗?》、《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自由在高处》等作,市场反应和学术评价均不同凡响。熊培云先生名为文学系教授,但著作中体察和思考的内容,远非局限于文学,而是深广的人文情怀和社会关照。

  二零一四年六月,熊培云应邀赴东京大学担任客座研究员。访学讲座之余,他将自己在日本的点滴生活详细记录下来,“几个月后,便有了这部日记体访学笔记”。在日本,他既是一个无法长留的过客,又是一个敏感的观察者。即便只是在机场偶然邂逅一位加拿大华裔青年,他也隐隐觉察出互联网时代存在的矛盾。在“坐禅”的铁牛身上,他感受到了乐观的力量,越是愁云惨雾,越要活得灿烂。在九十岁老人幅馆卓哉坎坷的生平里,他读出了人性的高贵、战争的暴戾,以及历史的沉重。

  在日本的访学旅程中,熊培云先生着重关注了石桥湛山,日本第五十五任首相。“二战”前,石桥曾竭力主张以“小日本主义”替代主推对外殖民扩张的“大日本主义”。在熊培云看来,石桥“是一个能与胡适媲美的真正的自由主义者”。近些年,日本安倍政府修改和平宪法,谋求解禁集体自卫权,在领土主权上挑战亚洲友邻……引发了各方对日本军国主义可能复活的担忧和焦虑。熊培云先生认为,石桥先生的“小日本主义”可作为“治疗”日本的良方。“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毋宁是这一思想的成功实践。

  谈到中日关系的未来,熊培云还是寄予了光明的前景。他反复强调,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中、日两国关系良好且亲密,但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两个国家的发展轨迹出现了转变,随之而来的还有政治、经济、外交关系等方面格局的转折。在这一期间,日本曾对包括中国在内的诸多亚洲国家实行了疯狂的殖民扩张政策,造成了相当深重的历史灾难和战争创伤。历史影响现实,现实影响未来,中、日两国如何面对历史,其实关切到中、日的现实和未来。熊培云主张,中、日在一定条件下不妨且很有可能达成和解。不过,“了解是和解的前提”,两国还应加强对沟通、对话和交流。历史可以被理解,可以原谅,但不能被遗忘、被篡改。

  熊培云先生坦言,“中国未来走向之复杂性远非几个志同道合者坐在一起可以预见或判断的”。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还是试图发出自己的声音。当今中国,思想界和民间声音驳杂多元,没有一个统一的音调。有人鼓吹民族主义,在重大事件面前以爱国主义绑架理性思考;有人则走向虚无主义,建议在忘记历史的前提下谋求经济发展与地区和平。二者都流于简单化。日本是味药,“药性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对日本的态度”。阅读日本,也思考中国。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西风东土》读后感(三):有些失望,但发人思考

  想起四年前,在去福州的动车上读熊培云先生的《自由在高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透着力量,比起激进的革命冲动,熊培云先生的人生态度与个人理想更加平和务实,恰好当时也在为出国奔波,真实的赤诚在心中激荡,尽管彼时民主小清新的批评不绝于耳,我依然深信任何时代的变革,既需要热血果敢的激情,也需要静下来的脚踏实地,甚至后者在当下的语境中,更有意义也更有希望做到循序渐进的改变。对于熊先生,我总是愿意将其与龙应台先生作比较,正如我多年前说的,龙应台是一阵旋风,而熊培云是一涓清泉,同样是给予内心的力量,一个锐利不可挡带来勇气,一个滋润心田丰沛信念。这些年忙于读更多大部头的书目,对于熊先生的言论接触的不太多了,这本书去年购入,一直未读,直到在微信读书上看到,就顺便读起来了,读之前颇有期待,可是读了一半就倍感失望了,最后是咬着牙为了完成任务。

  书是以日记的形式,通过对日常见闻的叙述加之个人的观点评价组成,既有游记,也有对人的访谈对话。虽然时间跨度只有四个月,但内容还是极为丰富的。大多数的论述是围绕日本近现代左翼与右翼的发展展开的,这也是作者本人此番访学的意图,作者希望了解到历史上“小日本主义”与“大日本主义”在日本的兴衰交替,从而深入探讨中日关系伴随日本近现代思潮的改变与和解的可能性。应该说,整体的立意是积极的,中日关系的和解,不仅仅只是两国人民回归正常交往,同样也是促进世界和平,人类文明的重要方面,任何一个有和平精神与未来意识的人都应该为之而努力,避免人类重新走入血腥莽荒的黑暗之中。熊先生标榜着自己高尚的动机,以颇为认真的态度拷问着日本社会种种现实问题,一旦遇到看似有损中日关系正常化的问题,无不犀利评判毫不留情,这样的立场在全书的前半部分尤为突出。如果读者是一个对中日两国基本情况没有一定了解的人,一定会跟着作者的行文,激动不已,大呼日本要重蹈历史的覆辙,身为善良的中国人民一定要让日本付出代价。如果单纯讨论日本文化特征与社会观念,我以为立足于中国视角没有什么问题,以差异化的认知来看待日本,但是对于中日关系这样的双边议题,如果还是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而不是从中日国情出发进行对比性的探讨,不以同样的标准来评判,那观点本身就有偏颇之嫌,动机也令人疑惑了,考虑到熊培云还是国内有名的自由派,这更加令人困惑了。

  首先,作者对于日本右翼的兴起或者说极右翼的抬头表现的过于敏感了,传递给读者的是末日马上将至的紧迫感,虽说没有激进言论,但间接的颇有煽动的嫌疑。任何社会都需要言论的空间,左右观点本没有绝对的对错之分,只有二者的碰撞制衡,才能形成良性的社会观念。任何一方占据绝对优势,甚至打压另一方,都将带来社会灾难,极左与极右带来的伤害自不必多言。熊先生看到书店中“右翼”书籍受到商家与消费者的“亲睐”,其定论似乎是整个社会都在支持右翼一般。问题是,无论是熊先生身边的人,还是采访到的人,都表达了右翼观点并非主流认知,绝大部分日本人既非左也非右,只是安身立命于这个国家,安享和平下的富足。基于以上两点,实在不能理解熊先生偏执的焦虑从何说起。

  此外,熊先生基于对日本倒退的担忧,对日本政治体制,社会机制以及舆论环境的描述虽说是相对客观的,但评价却是有失公允的,更何况同样的方面,中日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如果以苛责日本的标准来评判中国,那是否还会有此焦虑。就我个人的看法,熊先生确实陷入了我之前所说的“民主小清新”的境地。所谓民主小清新,是指将民主过分理想化,认为一旦有民主制度,所有的社会问题都能迎刃而解,整个社会趋于理性,但他们往往忽视人本性的缺陷,也就是说再完善的民主制度,都必然会有其短板,而这样的短板,并不能以简单的制度缺陷来评判,毕竟既定的政策纵使有缺陷,也是基于社会文化,长时间发展而成,有其合理性。例如,作者大肆批判的日本行业记者协会这个组织,作为另一种有行业工会性质的协会,就某种角度来说,可以视为一种对新闻媒体人的钳制,大的媒体通过控制这样的协会,进而控制绝大多数的入会媒体人,而不入会的媒体人将面临被孤立的情况。但个人认为,就整体制度来说,日本的协会没有官方性质,其自主度是很大的,考虑到日本结社自由,如果协会垄断真的引起极大的社会负效应,反对者同样可以建立协会,在行业内对抗垄断协会,而在文中确实有这样的组织。总的来说,日本作为宪政民主国家,期制度本身是完善的,法律构建是合理的,任何弱点缺点,只要有合理制度保障,其自我净化与修复功能是存在的。如果非要说民主的无力,那也不是民主本身的问题,而是人这个基本元素的问题。

  最后,饱含深情的人文环境影响着熊先生的论调,无论是身边的日本朋友,还是一面之缘的陌生日本人,在熊培云笔下大多饱含人文情怀。虽然说日本不是中国式的人情社会,但有其国民素养的支撑以及社会环境的安定富足,让这个国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礼仪之邦。其国民性,当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给人的外在印象却是很好的,这确实与中国当下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形成鲜明对照。纵使日本面临着政治层面的文明倒退,但我依旧有理由相信这样环境下的人,再次转变为军国主义之下的傀儡的概率已经小了太多了。熊先生在全书前半段的偏执的质疑,到了后半段也缓和了很多,尤其是其回了一趟国之后,以及其自己建立的图书馆遇到问题而多有困惑之后,整体情绪确实有很大的改变。私以为,这或许是人文环境对其的影响造成的,毕竟没有在日本居住过,单纯通过新闻媒体的报道,无法真的感受到当代日本的文明。

  是的,我对熊培云先生的期待过高了,或许,熊培云先生还是原来那个平和的改良主义者,其乡土情结的深厚依旧真挚,改变的可能只是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随着阅读量的增加,阅历的丰富,我的想法还会不断的改变,即使成为了熊培云先生的对立面,我也不认为有对错之论,我依旧相信,任何社会都需要思想的碰撞,这个国家需要反对的声音,制衡的力量,这也是我们这一代接受过教育的人,应该营造的社会氛围,让我们的后代在更加宽松的言论环境中成长,实现中国人内部的和解,进而与周边国家的和解。在对待日本的态度上,我个人是极为积极的,历史当然应该被铭记,但不该成为前行的负担,我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有国家,民族等等标签的区分,基于此,我认为现代文明景观下的日本,是我们的标杆,也是我们的朋友。

  《西风东土》读后感(四):《西风东土》书摘

  从小到大读的书也不算少,不过做笔记的不多,因为现在很多书看过便忘,总觉得有些应该记录一下,方便以后快速回忆。之前只有《百年孤独》做过记录,这次《西风东土》算是破了记录了,620多页,第一遍读的时候记下对应的页数,读完后整理要记录的内容,尽管后面找到了可以复制黏贴的epub版本,依然花了四五个小时才整理完。。。

  ====================================

  开篇诗

  《积雪》——金子美玲

  上层的雪 很冷吧

  冰冷的月光照着它

  下层的雪 很重吧

  上百的人压着它

  中间的雪 很孤单吧

  看不见天也看不见地

  005. 看不见的猩猩(视觉盲视):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当你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个事物上时,你会对周围的事物视而不见,哪怕它就发生在眼前。

  小王子:只有用心才能看到本质,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无法看到的。

  反过来,当我们用心观察的时候,最简单点东西我们可能看不见。

  用心看是追求意义,用眼看是尊重事实。

  007.想想生活中还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人生还是有希望的。

  008.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一直有两种思潮在对决:一是以东京帝国大学为中心的国家主义和皇权主义,二是以札幌弄学校(今北海道大学)为中心的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

  009.光明之子与黑暗之子:

  美国神学家雷茵霍尔德•尼布尔认为人类社会不乏光明之子,但是这些人总是吧社会变革想得太过简单,甚至以为只要像他们这样的人多做点牺牲,世界就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走。理论上当然如此。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无以计数的黑暗之子,他们看重的是现实利益。光明之子之所以功败垂成,是因为他们低估了黑暗之子的力量。从历史上看,光明之子一次次推动了文明进程,而权力最后却一次次落在了黑暗之子手中。

  016.真正需要和解的是现实,而不是历史。历史已经发生,历史和解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篡改历史。现实仍在变化,吉凶难测,和解的价值在于它能让我们逢凶化吉,不重蹈历史的覆辙。尊重历史,就不会忘记罪恶;尊重历史,就不会活在仇恨里。没有谁能穿越到过去的战场上杀敌,而过去的仇恨也不必穿越至今成为两国继续仇恨的理由。毕竟,今天的日本人和当年的日本鬼子完全是两代人。佛经有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记住历史上的罪恶就是记住一种价值观,它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给未来种下善因。

  017.所谓我,不是别的,就是我所经历的一生。

  018.牛顿说:我可以计算天体运行的轨道,却无法计算任性的疯狂。

  真正难以计量的不是人性的疯狂,而是意义的疯狂。

  你应同万事万物

  结为姊妹兄弟

  让它们贯穿你全身

  让你不再能区别哪些是我的

  哪些属于你

  没有哪颗星、哪片叶应该陨落

  你也该同他们一起逝去

  这样你才会同万事万物

  复活于每一刻。

  032.显仁足以利物,藏用足以独善。

  033.中国的抗日剧就是这样吊诡的。一方面它在强化仇恨,另一方面又在弱化是非。前者让现实囚禁于历史,后者又陷历史于虚无。

  035.沟口雄三:南京大屠杀的情感记忆

  038.徐金(驻日大使馆三等秘书):中国外交最大的问题是“总是留有余地”,没有一个清晰的主张,所以处处被动。

  039.幅馆卓哉的经历(24年生于汉口,长于上海,恋上一位重庆姑娘。48年回国。。。)

  “日本人在中国做了太多的恶事,需要用两百代来还。。。1994年我还回去找过奶妈一趟,当时她已经过世,我搂着她的儿子痛哭了一场”

  043.勒庞:法国是法国人的法国。

  045.日本的违宪检查只针对一些具体的权利诉讼,需要有具体的诉讼利益,而不会直接针对法律或者观念进行判决。比如安倍参拜靖国神社,必须有人出来说安倍的参拜给他带来了什么具体的损害。 而且事实上,杜宇具有高度政治意义的国家行为,法院虽然享有审查权却不太敢做出法律判决。

  日本法院采取司法消极主义,不会对任何案件行使违宪检查。

  所谓对议会和国家政治行为的尊重,一方面固然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另一方面也可能形成一种权力之间的合谋,伤及国家的底线。

  047.无论是爱一个人,还是想了解一个人,都要到他的家乡去看一看。。。。对我而言,每一次对另一段生命的寻访,都是为了丰富我的内心,寻找我隔世的同路人。

  050.人需要精神,但过分着重于精神也是有害的。如果人的自然属性和本能被一股精神淹没了,人的完整性也就不在了。

  当精神的大树挣脱出肉身的土地,肉身便失去了意义,精神也会慢慢枯萎。

  051.林尹夫:自己将为毫无意义的目的而死。

  这些在封闭年代学会独立思考的人,虽然无力击垮那个封闭的国家,但他们孤独的声音却能传至今天。他们就像落地而死的麦子,虽然一粒麦子死了,但还会长出更多的麦子。

  052.人是欲望的开始,也是欲望的终结。我们不会对着一棵树、一块石头、一片土地诉说自己的痛苦,也不会对着它们炫耀自己的成就。我们的幸福与痛苦,一切意义的赋予,起起落落的关键最后都在于人。

  060.中国人表面上讲集体主义,而实际上更在乎私力救济。这也决定了许多中国人虽有一种基于历史创伤的集体性反日情绪,而一旦他有了一位日本朋友,便忘了这是所谓的敌国的国民。简而言之是“具体交往,抽象反对”。从这方面说,中国人并没有鉴定的反日情绪。

  如今中日之间的互相仇恨,有一些也可能和“疤痕效应”有关。

  061.日本和平宪法第九条:

  基于正义和秩序的目的,为了诚实地寻求国际和平,(日本国)永远放弃以国权发动的战争、武力威胁或武力行使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手段。未达到前项目的,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

  第九十八条:任何违背日本国宪法的法令和国家行为,原则上视为无效。

  065.花冈和平纪念馆:日本秋田县大馆市。是少数宣传战时日方加害行为的场馆。

  世界何其大,又是何其小。

  070.奥姆真理教更名为AREF(阿雷夫),新教主麻原彰晃的三女儿林上冈子

  071.既然人难免有理想主义的倾向,那么如何让这种理想主义在救起自己的同时又不至于伤害他人?

  074.感谢上苍让我有饭吃。

  075.日本国会介绍

  079.霍布森选择效应:加了限制条件的选择,其实就是没有选择。

  081.西方是一个复数。当迟滞的东方遇上了价值观相离的西方,究竟要学习哪一个西方,的确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083.国会记者的状态。

  084.田中角荣:猴子从树上掉下来还是猴子,议员从书上掉下来就什么也不是了。

  086.对于年轻人而言,他们不仅要面对日本的衰落,还要面临“老年人的崛起”。人口老龄化不仅会增加年轻人的负担,还意味着更多的社会资源继续掌握在老年人手中。从代际更替的角度而言,他们的“成功”被大大延后了。与此同时,因为日本仍然保持着“纵式社会”的特征,所以日本年轻人不能像中国年轻人一样横空出世,只能盼着“纵空出世”,以命搏命。

  089.余下的岁月,只能是从异乡到异乡。

  090.这个世界需要的不是枪炮,而是书籍和音乐。人们常说战争的目的是为了和平,而在这里,最爱好和平的却是以为丢盔弃甲的逃兵,而且被杀害。

  097.在《孙子兵法》之前有一部《司马法》:攻其国,爱其民,攻之可也。这就是中国古代讲的王师的概念。

  098.《樱桃的滋味》:一个失意的人准备在一颗樱桃树上屌丝,当他爬上树拴绳子时,顺手摘了一颗樱桃吃了下去。这让他觉得生活中还有甜蜜的事情,于是摘了许多樱桃回家了。

  099.耕心:如果喜欢花,就去当园丁。做自己喜欢的事时,没有恐惧,没有比较,也没有野心,只有爱。

  101.去有你的地方

  102.人不仅要耕种好自己的土地,还要耕种好自己的内心。

  105.须贝智郎的大女儿:凡是有用的都可以信。(泛神论)

  107.郑成(在早稻田大学教书):中国对日本的态度取决于中国对未来的态度。

  110.厌中憎韩书籍《切勿同韩国打交道》——》Kの法则,凡事同韩国打交道的国家和个人都将遭遇不幸。。。

  113.中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知识精英的质量。

  中国知识阶层的堕落完全是大环境所知,还有一种可能是阿门失去了赋予人生意义的能力。

  114.芥川龙之介《中国游记》

  116.在日本,林芙美子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时常同情女性和弱者;而到了中国,她却失去了基本的人性。她曾经傲慢地将中国踩在脚下,在她的世界里,中国永远只是一个毫无尊严、随时可以毁灭殆尽的他者。

  121.夏目漱石本名夏目金之助,漱石取自《晋书》 漱石枕流。

  1984千元钞票使用了他的头像。2004年让位于日本医学家野口英世。

  日本人最熟悉的头像是万元纸币上的福泽谕吉,不过在我眼里他是一个非常暧昧的形象。一方面他被誉为“明治维新的思想之父”,另一方面正是他的思想带着后来的日本人渐渐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此所谓天皇制造帝国的炮灰,福泽谕吉为炮灰指明方向。

  124.中国人对麻烦有两种态度:一是“别给自己找麻烦”,这是久逢乱世形成的避世法则;而是能麻烦别人就多麻烦,所谓“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

  自由与合作都是人之天性,关键在于如何平衡。

  “不给别人添麻烦当然是好,但也不必过度拔高,因为它也让人与人之间变得妃常冷漠。”

  125.中国说“忠孝不能两全”时,孝对于忠其实有一种平衡作用。一个爱母亲的人,不一定会去为皇帝打仗。而长子继承下的日本,孝的观念不如中国深厚,那些立卡父母佑护的人更重视的是非血缘团体的忠。

  128.新闻之所以是新闻,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是小概率事件,是对现实的断章取义。

  131.历史从来不是单行线,一个时代从来不会只有一个声音。我们给某个时代贴上某个标签,也不过是在对这个时代断章取义。

  134.若要一个民族聪明起来,最好先让每个人享有选择愚蠢的权利。

  137.米兰•昆德拉:小说不是人类历史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人们试图从人类历史中挣脱出来的一种努力。

  140.人世间最难和解的洽洽是人与自己。

  日本每年有三万人自杀。

  青木原树海是富士山下的一个著名景区,这里因为林深树密,实体不易发现,而被绝望的人改造成了“自杀森林”。

  142.在东京可以合作盖房。

  套内面积73,建筑面积90左右,约需要人民币336万。25年房贷利息1.44%。

  收入稳定的教授只要0.4%。

  159.新加坡学生陈延科的故事。

  18岁在新加坡读军官学校。09年赴伊拉克随美军驻防。退役后去加拿大读书,而后又回到日本。

  “我经历过战争,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所以我说,现在的政客如果想发动战争,他们自己应该先从一个布满地雷的森林里穿过去。让他们真正面对战争的恐惧,而不是让别人家的孩子当炮灰。在他们那里,死亡只是一个数据,战士只是一个工具。。。”

  曾祖父是日本军官,1944年在新加坡结婚,生了爷爷,45年日本战败,爷爷被寄养在一户陈姓家中。后来与一位华裔女子结婚。该女子的父亲,是著名抗日英雄梁后宙。

  161.日本的记者俱乐部制度。

  163.在一个积重难返的国家,人们最初总是试图合法抗争,但在统治者眼里,根本就没有合法抗争,因为涉及利益重组,所有的抗争都是非法的。

  166.在他(乃木希典)看来,台湾之于日本“就像是一位叫化子讨到一匹马,既不会骑,又会被马蹄。”

  167.南原繁:一个人在自己承认并成为国民之前,更应该以一个人的自我的理性与良心进行判断,而自主的、自律的人格和个性才是人的根本。

  168.近藤昭一:为什么欧洲可以和解而亚洲不能,我想主要应归咎于战后的日美关系,日本错过了最佳反省机会。

  【日本既受益于美国,又受制于美国】

  175.不要活在新闻里

  大多数新闻都是小概率事件。

  新闻背后有生意,媒体追求可读性。

  媒体有生产意义的冲动。

  只看新闻是没法了解一个国家的。很多影响这个国家的东西,并不出现在新闻里。

  178.盲目排外的背后,是重建自我身份认同的焦虑。

  180.杀人者憎恶被杀者的肉身磨钝了屠刀。

  181.摄影术:掩盖多于揭露。

  183.西山事件和白虹贯日事件。

  184.备注,《密约——日美地位协定与驻日美军士兵犯罪》

  发生紧急事态是,可向冲绳运入核武器。

  家永三郎与历史教科书。

  187.矢内原忠雄:国家的理想是正义,是保护弱者权益不受强者侵犯。国家违背正义的时候,国民就应该批判。

  为了实现日本的理想,请先将这个国家埋葬掉。

  189.波波罗事件

  人各有天职,了解并履行天职,对自己和社会都是幸福的事。俗世所谓的成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重要的是知道自己的天职,并为之努力。

  190.东大自治,禁止军事研究。

  194.植松考昭:凡是战后所倡导的虚构国家主义,均应毁灭之。

  195.大日本主义与小日本主义

  196.明治维新三杰: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木户孝允。

  199.当你开始有影响力的时候,可能也是你的影响力渐渐消失的时候。

  201.蟋蟀は鳴き続けたり嵐の夜。

  波兰诗人 斯塔尼斯洛•勒克(Stanislaw Jerzy Lec):雪崩发生时,每一片雪花都认为自己是无辜的。

  202.石桥湛山:整个国家都处在非法化中。。。

  205.从传统来看,日本人主张顺应自然而非战胜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以共生和不冲突为原则。江户时代一直是这样的,遗憾的是明治以后走上了富国强兵这条错误的道路。

  石桥湛山的思想里有一种奇妙的平衡。而这些平衡的出发点,都是为了人本身。他不死没有民族主义的东西,但在日本对外扩张的时候,他反对帝国主义,所以那时候他希望日本战败,把这个大日本主义的国家埋葬掉。而当美国占领日本本土时,他又希望日本有更多的自主权。

  207.鹤见俊辅年轻时被送到美国读书,知道日本必然落败,因为日本进行的是非正义的战争,所以当他在战争期间回到日本时,她说自己是回到了“敌人的国家”,而自己是“美英鬼畜”。战争结束后,美国占领了日本,他又觉得美国是日本的敌人。

  209.预言了时代的危机,却都被时代所忽略。

  议员的收入。

  210.在民主国家,生命是自己的,在专制国家,生命是国家的。

  国家是一个工具。

  215.图示。中日亲近感调查。

  216.选择和解与其说是选择一种价值观,不如说是选择一种生活方式。

  219.中国知识分子追求天命,有大的情怀,总希望能够影响几世人。日本要的是物哀,停留于审美。日本不创造,但可以将加工做到极致。相较而言,中国文化更加包容和厚重,会反噬外来文化。

  221.“如果她今天说的话,我记住了,那么她的灵魂就进入到我的生命里了。”

  226.中国受众对国内新闻“基本不信”,对国外新闻则“基本全信”。

  227.说来也是神奇,日本竟然留下了那么多古老甚至异质的传统(相扑)。这里虽然地方偏狭,却装得下时间。

  228.如何做到不受地域限制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中国自古崇尚中道,却时常苦于各种极端主义,此可谓中国文化基因里的一大谜团。

  然而细究起来,恐怕还是因为中国在“暴君——暴民”两极之间求中道而不得。而且,在左右夹击之下,中间阶层也是最难生长的。

  230.“宋后无华夏,明后无中国”

  世界地图的另一种解读。

  232.对异族大开杀戒的背后,是日本本土危机意识的加重。关东大地震后,许多人担心这个岛国有朝一日会沉入海底。而这种危机感为军国主义上台后开疆扩土、寻找海外生命线提供了可趁之机。 在此意义上,关东大地震为日本提前结束大正民主提供了一臂之力。

  我无法预知将来,只知道人类是地球上最荒谬的物种。

  上帝不仅赐予人类智慧,同样给了人类最多的恐惧和贪婪。因为恐惧,人类发明了大屠杀,因为贪婪,人类甘于失去一切。

  234.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超越人群和国界,以内心真实的苦痛,关照人类普遍的命运。

  如何与自己相处,既照顾好自己的灵魂,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对我而言也是一个难题。

  244.二战结束后,日本国民一直在回避与国家主义相关的东西。所以我从来没有在日本的大学校园里

  248.日本目前的政体,是非常容易出问题的。表面上三权分立,其实完全可能变成三权合一。意识议会与政府可能同构,而是法院与政府的人情,三是媒体自身的问题。

  隐性的新闻不自由。

  251.人类真是一个奇异的物种。。。一个大森在出版社忙着给右翼分子出“厌中憎韩”的书,另一个大森坐在办公室和我一起赞美余华的《活着》和《第七日》,而且他们都说是为了活着。

  252.历史不是历史本身,历史只是一堆能拼凑在一起的人工材料。每个人都在谋求利益最大化,却又不知道何为利益最大化,而最后拼在一起的却可能是移除最大化的悲剧。

  253.人类发明了火器,好让自己早日归于尘土。荒诞而不幸的人类,在成为尘土之前,却时刻沉迷于无谓的相争。每个人都将死去,本应成为和解的基础,然而在许多人眼里,死亡只为制造事端。

  255.孟子讲“有恒产者有恒心”,可人一旦有了恒产,也可能因为害怕失去这份恒产而变的怯懦,丢掉内心。

  258.当我们从自由人的角度痛惜他甘当刽子手时,也不能与我们宽恕了他的罪行。

  264.《横滨每日新闻》是日本最早的日刊报纸。(1871年)

  265.幸德大逆事件

  267.十五年战争时期,日本政府对报纸媒体的特殊管制令。

  270.到了世界末日,农民的锄头还是闪闪发光,大地的生命是永生不死的。

  272.植木枝盛《猿人政府》

  福泽谕吉:先有个人之独立,乃有国家之独立。在福泽谕吉那里,一国之独立是目的,一身之独立是手段,这便决定了福泽谕吉信奉的是国家主义,而绝非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

  273.黑船开国:同样面对本国的开国史,日本人记住了“落后”,故而发奋;中国人记住了“挨打”,故而悲愤。

  276.罗尔夫•多贝里在《明智生活的艺术》中分析了为什么不该读新闻:“我们的信息很灵通,但知道的很少。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在200年前发明了一种有毒的知识类型:新闻,即世界各地的消息报道。新闻对于我们精神的影响,就像糖对于身体的影响一样:新闻是可口的,容易消化的,但长期来看却是有害的。”

  我们的大脑对于骇人听闻的、与人物相关的、喧闹的和变换快的刺激会有极为强烈的反应——而对于抽象的、复杂的、需要解释的信息则有着极为微弱的反应。新闻制作者便利用了这一点。吸引人的故事、显眼的图片和耸人听闻的“事实”会牢牢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结果就是所有构思缜密的、复杂的、抽象的和不易看透的内容都会自动隐去,尽管这些内容与我们的生活和与对世界的理解更加相关。所以说为新闻消费的结果就是凭借一张错误的危机入场券在大脑中闲逛。花钱去看新闻的人会把大多数话题的重要性完全估计错误,他们在报纸上读到的那些危机不是真正的危机。

  人们有足够的热情去接受坏消息,却没有起码的理性去消化它。的确,新闻迎合了人性中的一些东西,比如恐惧。人们需要新闻,很多时候是需要坏消息。当坏消息过量,就会产生毒素。喝下它的人,自身必须有足够的解毒剂。

  他们不但自己逃避自由,还要剥夺他人的自由。

  278.时刻面对自然灾害,包括台风、地震、火山,造成了日本人容易热也容易冷、容易亲切也容易残忍的所谓菊与刀的双重性格。

  279.人的存在性结构包括时间性和空间性,也就是历史性和风土性的统一。该书将风土划分为季风、沙漠和牧场三大类。中日虽然都属于季风型国家,但日本四面环海,地质灾难频发,对大自然的敏感度比中国人高。

  中国人的“无感动性”同样体现在政治层面。和辻哲郎通过对香港和上海的考察发现这种政治上的“无感动性”源于另一种绝望,即对政府不抱希望。中国人依靠血缘和乡土生活,这是他们保全自己的生存之道。

  280.台风从井里起,洪水从沙漠中来。

  281.日本人可能会认为,死是命该如此,所以没有难民的感觉,他们的确是向死而生。相较而言,中国人有很强烈的难民意识,只要有一线希望就活下去,给人四处逃窜的印象。

  283. 无论是说日本人不怕死,还是说中国人不怕活,两者其实无所谓高下,只是对人生意义的取舍而已。

  强者向弱者转嫁死亡的意志。

  284.早在1935年,胡适在写给王世杰的信里谈到中日之间的战争,必先有三四年的苦战,“必须虽步步败而仍步步战;必须虽处处败而处处战”,再寄望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我们必须咬定牙根,认定在这三年之中我们不能期望他国加入战争。我们只能期望在我们打得稀烂而敌人也打得疲于奔命的时候才可以有国际的参加与援助。”

  288.自知天命在身,将在中国终老。

  293.黄文雄(右翼):日本决定于法,中国决定于力,但我建议日本要增强魅力,而不是军力。日本人讨厌中国人和韩国人,因为他们不诚实。日本人有心和魂,而中国人和韩国人像稻草人。中国希望统一,朝鲜需要统一,但为什么非要统一?这种全体主义的中华思想是最大的问题。

  295.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

  298.日本决定于法,中国决定于力,但我建议日本要增强魅力,而不是军力。日本人讨厌中国人和韩国人,因为他们不诚实。日本人有心和魂,而中国人和韩国人像稻草人。中国希望统一,朝鲜需要统一,但为什么非要统一?这种全体主义的中华思想是最大的问题。

  300.日本决定于法,中国决定于力,但我建议日本要增强魅力,而不是军力。日本人讨厌中国人和韩国人,因为他们不诚实。日本人有心和魂,而中国人和韩国人像稻草人。中国希望统一,朝鲜需要统一,但为什么非要统一?这种全体主义的中华思想是最大的问题。

  302.北冈伸一 重返军国主义的五个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地理扩张有利于确保国家安全与繁荣”的观念。

  第二个条件是认为“对方很弱”。

  第三个条件是认为“国际社会力量欠缺,没有制裁能力”。

  第四个条件是政治对军队的统治薄弱。

  第五个条件是言论不自由。

  304.一些调查数据(参加战争、自豪感、尊重权威。。。)

  306. 美国的爱默生在很久以前说过:“我能够轻易地看到步枪崇拜的破灭,尽管伟大人物是步枪崇拜者;而且确实如此,就像上帝证明一样,武器需要另一个武器,唯有爱和正义的法则能够产生一劳永逸的革命。”如今,如果欧洲人真的想要扑灭军国主义的话,只有一条出路,就是用爱默生所说的不需要另一种武器的武器,即正义和爱的法则,实际上也就是道德力量。

  309. 相较中国,在日本出书似乎容易不少。首先,出版社考虑出什么书完全取决于市场,不受书号的限制。其次,日本人均读书量大。关于这一点,看看《读卖新闻》和《朝日新闻》每天有多少图书广告就可略知一二。此外,出版社和读者对字数要求不高,从形式上看也比较灵活。从流程上看,有不少书都是由出版社牵线,让两三位作者坐下来聊上几次,剩下的整理录音及出版事宜就都交给编辑了。在中国,一本书通常都有二十万字以上,而在日本有个五六万字就可以了。译成中文有的甚至只有两三万字。也是这个原因,黄文雄才有机会自夸已经出了300本书。

  311. “熊先生,其实我自己也不是很想出右翼的书,我不喜欢他们的hate speech(仇恨言论)。我去过中国几次,丝毫没有感到普通中国人对日本人有什么恶意。而且,我相信那些极端主义的书籍不会有长久的市场。可是就目前而言,生存毕竟是第一位的。我同意您说的要做社会进步的生意,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现在做的都是错的。右翼图书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欢迎,也反映了日本社会的某种心理诉求。当然,我希望自己在策划图书的时候,能够做一些平衡,不只出右翼的书,还要出左派的书。所以我前些天去找阿古教授,希望她有书给我们来出。不过这会有些困难,我们出版社本来规模就小,而且左派知道我们出了很多右翼的书,就很不愿意把书拿给我们,这也让我有些被动。”

  317. 想起回国教书后的状态,我对自己的生活并不满意。我更适合游学,像这次在日本以及过去在法国。我喜欢在路上,不只为生命中有浪迹天涯的底色,还有寻访世界时满怀的热情与谦卑。

  318. 中日两国领导人像幼儿园小孩吵架后的赌气。目前民间交往没有什么大的障碍,但从政治层面来说除非他们见面,两国关系才有可能真正好转。为此,两国民众与媒体都应该多做一些努力。

  “我们为什么要关心那些说坏话的坏人呢?我们应该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关注好人和他们说的好话上。”

  从传播效果来说,无论日本还是中国,很多极端言论就是因为我们的过度关注而对社会产生影响的。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热衷于传播坏话,也真是人的天性呢。

  石田米子与“查明会”

  石田米子(1934-),日本冈山大学名誉教授。近二十年来,她为了调查日军当年在中国的性暴力,不断深入中国城市和乡村,寻访慰安妇幸存者,帮助她们与日本政府打官司,并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救援。

  319. 丹羽宇一郎原是日本商界的风云人物,不过他一直保持着俭朴克制的作风。他说:“人掌权三年就会变成傻瓜。”为了不让自己变成傻瓜,他做伊藤忠商社社长的时候一直坚持坐电车上下班。“如果每天舒舒服服地来上班,就理解不了带着一肚子委屈来上班的员工的心情。”

  320. 白西绅一郎:“哪个国家都不可能是直线发展,有挫折也是难免的。中国存在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现在中国虽然国家强大了,但是民众还是贫穷的。”

  326. 人类可恶又可怜的是,即使在做恶事,也会为自己寻找意义。

  328.没有宽恕就没有未来

  331. 人生其实是无处可逃的。角田光代借人物之口说,服从最轻松,逃跑需要勇气。

  整体而言,指望今天的日本民众反思二战时的对华侵略,几乎是不可能的。随着世代的推移,这些日本人的后代,于公他们没有参与战争,于私他们会倒向亲人一边,有所谓“亲情之理解”。

  332. 在此意义上,由于错过了反思和清算侵略战争的黄金时期,在这几代内解决这个问题,恐怕已经难上加难。我们能期待的或许只是更远的将来。

  333. 按照新渡户稻造的理解,武士道精神就是一种彻头彻尾的牺牲精神——女子为男子牺牲自己,男子为君主牺牲自己,君主服从于天命,而且这一切都是心甘情愿的。

  “肉弹三勇士”

  335. 辜鸿铭:“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比自然中可恐怖的物质力量更为可怕的力量,那就是人心中的激情。”

  336.朗费罗:

  人生不过是一场幻梦!

  灵魂睡着了,就等于死了……

  世界是一片辽阔的战场,

  人生是到处扎寨安营……

  338.《光辉岁月》是黄家驹为曼德拉出狱写的。

  340.人类因智慧而发展,也因智慧而灭亡。

  346. 姜克实继续说,“我把依靠资源、领土等外部要素以及国家权力、军事实力等要素进行发展的模式,称之为大国主义;相反,依靠个人的智慧和劳动等内在要素以及经济、贸易等方式进行发展的模式,称之为小国主义。前者在近代表现为军事、政治方面的外向型的扩张和膨胀;后者则表现为以产业、经济为中心的内向型的发展。权力和资金集中的政府为大政府,其政治倾向为大国主义;相反,分权自治、低税收的政府为小政府,其政治倾向为小国主义。权力和资金的集中有利于福利、教育和国防等国家事业的发展,但高税收和国家权力的增长会窒息个人的生产积极性,导致社会全体的贫困(如毛泽东时代的中国),且积极的军备扩张亦能造成国际局势的紧张,带来战争的危险。相反,资金和权力分散的低税收的小国主义模式,优点在于能刺激民间与社会的活力,促使经济增长;缺点是会降低社会保障,容易产生贫富分化的现象。”

  347.抗战时期的日方数据。

  348.反日武装。

  349. 以国家安全的名义对他国发动战争是不义的。“以恶的手段不能达到善的目的;以杀人来谋求东方的永久和平可谓荒谬绝伦。”

  355. 借西洋器物富国强兵,以大日本思想侵略他国,也算是里应外合。从词义上说,“社会达尔文主义”固然是欧洲人的发明,但它却是人类共有之天性。一个人强奸另一个人,无外乎三个原因:他有性欲,他没有控制住自己的性欲,他认为自己有力量让被强奸者屈服。

  松本三之介曾经将明治精神概括为三点,即国家精神、进取精神和武士精神

  356.身怀利刃,杀心自起。

  358. 黄少光说,有日本学者讲到日本人有点像古希腊人,乐于寻找一种有意义的死。他们认为毫无意义的死对人生是没有意义的。接着他引用某位“师叔”的话说,德国和日本都非常精细,德国在真、善、美方面,没有学到东方的美。而王铮也想起一个说法:日本人是把美变成了忍,形成“春秋人格”(坚忍、执着、忠贞),却没有学到中国的善。

  359.国民党93师,一只没有祖国的军队。

  363.晨起凝视篆体的“忍”字,感觉真是神奇——我仿佛看到一个人举着刀在杀另一个人。而对于这上下两个人来说,也因此具有了双重含义。上面的人暴虐残忍,下面的人挣扎忍受。

  365.如果愚蠢是一种权利,人就有权利愚蠢至死,前提是你别跑到他人的土地上杀人放火,让别人死于你的愚蠢。

  368. 按内藤湖南等人的观点,中国人没有公共精神,在被侵略时只会忍气吞声。然而这些人太低估了人性中抗恶的潜能。

  369. 如果说日本的纵向社会是基于集团,那么中国的纵向社会则是基于无数个以血缘为单位的家族。遗憾的是,在“没有阶级斗争,那就发明阶级斗争”的年代里,夫妻反目,父子成仇,以致原本利益一体的同一个家族也被分出两个阶级而争斗起来。

  372.二二六事件

  宋教仁遇刺与北一辉的关系

  373. 死有余恨成仁事,来者何由负平生。

  悠悠苍天,世之君子。

  隔世以望,我心永殇。

  375. “原因的原因不是原因,结果的结果不是结果”

  381. 虽然日本的教科书用金子美铃的童谣试图告诉孩子们“大家都不同,大家都很棒”,但现实生活并不乐意接受与众不同,因为一个总是刻意强调自己不同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自我中心”的人。在均质主义的日本,最受欢迎的是“饭团志向”。“饭团志向”是日本著名漫画家弘兼宪史制造的一个词,意指日本人的集团主义,就像一个结实的饭团一样,有很强的黏着性。那些散落在饭团之外不懂规矩的米粒们,会被视作读不懂空气的家伙。

  382.村八分

  383.多数人的暴力

  难以和解的原因。

  384. 我虽然也认为中国应该同时清算国内与国际的历史问题,但我并不认为前者是后者的条件。这就好像两笔债务,债主想先清偿哪笔,完全是债主的权利。如果欠债人以其他人还欠着债为由不还债,那这种清偿就永远也无法启动了。

  385. 我愿意穷尽自己的思考能力关心那些精神忧郁的人。尽管我自己也时常觉得生活是如此无趣且毫无意义,可我毕竟靠着内心的那点光明,死里逃生了几十年。

  395.长野县 善光寺

  396.游就馆 名称的由来。

  400. “每一次踏上旅途,我总是更加清楚地看见自己,以及多年来自己所熟悉的世界之虚伪。”(《放浪印度》)我没在旅途中看到自己熟悉的世界之虚伪,我看到的是什么最重要。一个人远走他乡,最想带走的东西,才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拾金不昧。

  404.千年老店,金刚组。

  王石曾经和我说到,今天中国对企业的保护,甚至不如日本的江户时期。

  405.风流的一休。

  409.日本的“终活”——》六七十岁左右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现在日本的高龄化与少子化现象越来越严重,邻里之间本来就不熟,加上许多人不愿麻烦别人,当老之将至,他们宁愿自己将一切提前安排好。有的人甚至干脆选择“直葬”,即取消葬礼,将遗体直接从医院运到火葬场,再由殡葬公司安排“散骨”(海葬)和“树葬”(把骨灰埋在树下)。这样无论有没有后代,扫墓的事情就都省了。

  中国自秦以后实行诸子均分制,而日本是长子继承制。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父辈对其他子女的“残酷”,或者说血缘关系上的不平等。而时至今日,长子继承制似乎也难以维持。

  中国其实也是一个“纵向社会”,每代人的双重使命是:既为祖宗活着,更为儿孙活着。

  411.远藤誉的故事(秦始皇的后人?)

  她有两个祖国,又像是一个没有祖国的人。

  422. 三重县的名张——日本“侦探小说之父”江户川乱步的老家。

  425.“一个老人归天,等于少掉了一座图书馆”

  429.日本有“矛头神社”、“冰块神社”

  430.“COCO一番屋”--》这儿最棒。。。ここ一番。。

  439. 生活在继续。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历史的扳道工,有的功绩在现在,有的功绩在将来。只要人性还在恐惧和欲望之间永恒地摆荡,只要人还有赋予“自我与我者”、“我者与他者”的意义的自由,幸福就不会一劳永逸,痛苦也不会一成不变,而人类的历史,更不会终结于某一个必定的命运。

  463. 他人不是地狱,只有当我们将幸福完全寄托于他人时才把自己推进了地狱。我能想到的一生中最可靠的幸福,大概就是将内心呼之欲出的求知的本性付诸生活吧。在沙漏与枯叶之间,我喜欢思考甚于读书。虽然日日辛劳,我却满心欢喜地活在这个世界上。我相信黑塞说的:世上并没有偶然,如果一个人一心要得到什么,并最终得到了,这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的功劳,是他的意愿将他领向了那里。

  467. 佛教有个说法,慈是母爱,是“带来快乐”的爱;悲是父爱,是“去除苦难”的爱。我更愿意将慈视为包容,将悲视为拯救。虽然东西方文化没有严格的界限,但在特征上,东方重包容,西方重拯救;东方柔软,西方刚硬。

  468. 就内心而言,我希望东方人心里装着神灵,也装着他者。

  470. 在小泉八云眼里,日本人的微笑,既不是挑战,也不是虚伪,既非西人所说的性格懦弱,也非无奈。而是一种在悠长岁月里锻炼而成的精致礼仪。甚至,即使不幸降临,他们仍会把保持微笑当作一种社会责任。

  472. 西风吹拂东土,自由有时会吹散责任。风有时候很猛烈,会折断树枝甚至将参天古树连根拔起,但我从未见过哪阵风能吹走一片森林。能毁坏森林的,不是因为外来的风有多强烈,而是本地的土是否变质。树被风吹倒了会再长,树根若都死在了土里,森林就不在了。

  478.叶千荣:“要说日本这个民族的特点,一是注重理性与合理主义,在物的层面他们会做得非常精细;二是重视精神情感,当然这容易走向法西斯。但我并不认为是日本人坏,它只是证明国家主义深入骨髓后,对一个民族有着怎样毁灭性的作用。

  当然,日本注重文明和文化的两全其美,所以你会看到当代有很多新技术诞生在日本,这是文明层次的东西,同时在文化上他们又极其重视传统和内心。日本的文化守成主义在整个东亚地区也是很明显的,不论是精华还是糟粕,他们都守护着。中国人常说的‘扬弃’,是要去其糟粕的,而对日本人来说,文化没有合理不合理,只需守住。

  480.关于傅雷自杀

  481. 生而为人,满面灰尘,流泪真的是我们活着的证据啊!

  483. 1880年后,明治政府颁布了“神佛分离令”,岛上的土地允许人民购买。江之岛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神社,神社外面摆着许多祝福、消厄的符牌。这些东西,过去的中国也非常盛行,只是在革命年代被当作迷信摧毁了。革命不只是摧毁了原有的组织系统,同样摧毁了包括宗教、迷信在内的意义系统。在我看来,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能否建立并控制自己的意义系统。中国现在所面临的社会危机和信仰危机,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这些意义系统的毁灭。

  藤泽海滨公园,聂耳溺水而亡的地方。

  486. 出行两日,意犹未尽。叶千荣和我约好过几日再去箱根。今天才知道他曾经在电视剧《蹉跎岁月》里出演过反面角色苏道诚。人生真是奇妙啊!遥想三十年前的几个夜晚,我还在江南乡下,和一群村民坐在蚊虫飞舞的户外看《蹉跎岁月》,怎料三十年后竟然和其中的一个“坏蛋”在日本一见如故、结伴而行。没人知道自己将有怎样的机缘,将走上什么样的路,遇见什么样的人,担负怎样的命运。

  486.日本的保育费用,如果保证公平。

  488.日本过度平等的问题。

  491.信封重用。

  497.李小牧的故事。

  503. 尽管日本和其他地方一样,人们也会忧伤,但是忧伤的自然流露,以及当着长辈或客人控制不住眼泪,都是一种失礼;即使最没有文化的乡下妇女,在失态后所说的第一句话永远是:“请原谅我的自私,真是很失礼。”

  504.日本家庭的虐待。

  505. 阿古智子:这是一个表面上到处堆满笑容的社会,也是一个冷酷的社会。我在中国待的时间越长,越觉得日本缺少中国的那种人情味。李永晶说他从日本回到中国后很不适应,其实我从中国回到日本也很不适应。因为习惯了中国人之间的互相帮助,平时活得随意,有困难一起解决。中国文化里有些东西是很好的。

  日本现在的老龄化(人均寿命接近85岁)和孤老化现象比较严重,名义上是全民保障,事实上没保障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本来是可以拿救济的,但不好意思申请,就在家里偷偷死掉。

  中国人重视人情、关系和家族救济。有人讲日本是一个纵向社会,其实中国不仅有以家族(区别于日本的集团)为中心的纵向社会,还有基于人情世故的横向社会。而且,就家族救济而言,它具有双重维稳功效。比如说一个精英或者中产,从底层农村出来,因为收入还可以,就会帮助大家庭的其他成员。正是无数这类隐秘的帮助在缓解社会矛盾,甚至会使基尼系数指标失灵。另一方面,如果他是这个大家庭的顶梁柱,即使他在心里有反抗现有秩序的冲动,也会充分考虑自己的行为对整个家庭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中国人以家为信仰,有责任心的人通常都会先努力救出自己,继而救起家庭。一旦完成了血缘上的救赎,他们改变社会的愿望也就不那么迫切了。我想这才是中国社会真正的‘超稳定结构’,一种以家为单位的精英救赎结构。”

  509. 人终有一死,但并不认为现在死之将至。有时候我甚至有一种莫名其妙的自信,既然我认定还有几件重要的事情没有做完,老天爷就不会匆匆忙忙将我的命收走。如果他那样做,那他就太不够意思了。

  510. 东亚现在的“日本问题”不能仅认为是战后对日本政界、财界清算不彻底,这只是一个“果”。其“因”是战后中韩均未参加东亚国际秩序的重建。中国由于国共内战,大陆易手,导致原为美国盟友的国民政府退居台湾。国民政府在很长一段时间有随时失守、朝不保夕的焦虑,而控制大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则在1949年后的二十多年间成为美国的敌对国,所以国共两党政府均无法介入美国主导的东亚重建。

  514.与小仓和夫谈话:日本人反感中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中国任何亲日或反对反日的言论都会遭到打压和批评。这让日本人怀疑中国言论自由的程度。

  515. 这世界上有多少人信仰神,是为了逃难,而不是为了侍奉。

  517. 高桥英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世界自杀率高的国家,如日本,都是小学教育非常严格的国家。这些人很早就对人生有个计划性的东西,一辈子就朝着这个目标走,如果走不通,就难免有一种失落甚至绝望感,扛不住就会一死了之。

  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是意义动物,我们每天都在生产、交换和储存意义。一个人活不下去了,本质上说是赋予意义的能力出了问题。而一个人的生命维度越少,赋予意义的能力就越弱。比如说,如果你只为另一个人活着,当那个人背叛了你,你就有可能陷入绝望。同样,如果你是公务员,你所有的努力只为当上局长,而最后失败了,你也有可能陷入绝望。而这种绝望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一种维度。而如果你有其他维度,一条路走死了,可以走另一条路。

  518. 人世间,只有两样东西是真实的:一是粮食,二是意义。没有粮食,所有人都会饿死;没有意义,一切文明都会轰然坍塌。

  519.旅顺大屠杀

  529. 转眼之间,我在日本的游学已经接近尾声。智子是我在东京大学的研究伙伴,为我提供了很多帮助。中日两国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这种微妙有时甚至会让我在和日本人交往时感到某种不适,而今天晚上,我再一次体会到我们身处人类之中,在人性温暖的瞳孔里,国界并不存在。

  533. 历史有太多的偶然性,我真的无法相信什么“正义必胜”的道理。如果正义必胜,宋朝就不会被蒙古所灭,南京城就不会沦陷敌手,傅雷夫妇同样不至于被逼自杀。这个世界经历了难计其数的“正义的惨败”,真正左右人类历史进程的是各种力量的角逐,正义之力只是其中一种而已。至于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写在纸上的历史,永远只是胜利者与幸存者对过往生活的断章取义,不及真实历史之万一。也正是因为历史通常是胜利者书写的,而胜利者常以正义自居,我们便误以为永远是“正义必胜”了。

  536.明朝人朱舜水

  日本汉诗长老小野湖山在青年时代访水户谒朱舜水墓时曾作过一首《朱舜水先生墓》:

  安危成败亦唯天,绝海求援岂偶然。

  一片丹心空白骨,两行哀泪洒黄泉。

  丰碑尚记明征士,优待曾逢国大贤。

  莫恨孤棺葬殊域,九州疆土尽腥膻。

  读朱舜水的《避地日本感赋》,寥寥几句,写尽了他的沧桑与无奈。

  廿年家国今何在?又报东胡设伪官。

  起看汉家天子气,横刀大海夜漫漫。

  540.宋教仁居所

  542.当时他(宋教仁)爱上的女子叫西村千代子,但最后还是放弃了。他在日记里嘱咐自己“誓当绝迹此念,以不负生平”。就是这样一个克制礼让的人,当他回到中国力推宪政与总理内阁制时,动辄有人过来朝他大打出手,甚至在众目睽睽下扇他耳光……直到最后,彻底死于暴力之手。他不想辜负一个时代,而那个时代却辜负了他。

  545. 中日两国隔海相望,都容纳了不少对方国家的流亡者。朱舜水虽然客死他乡,但也算是其中最得善终者。德川光国作为江户幕府开创者德川家康的孙子,他聘请朱舜水指导、编纂鼓吹“尊王一统”之说的《大日本史》,影响直至二百年后的明治维新。历史有某种相关性,朱舜水避祸日本,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天皇权力的上升;倘使朱舜水能看到未来,可以预知天皇制和军国主义合流后会把日本人骗进他的故乡中国烧杀掳掠,恐怕也会三思而后行吧。当然,我在这里说的是相关性,不是说是朱舜水直接导致了什么罪恶的结果。这世间由因果律主宰,而因果律恰恰是这世间最大的谜团。

  历史的细节,连起来看总是那么耐人寻味。人不是上帝,人总是在挣扎(上帝也在人心中挣扎)。我们一生中很多努力都是以短量长,放到稍长一点的历史里,曾经的孜孜以求换回的可能只是事与愿违。也正是这个原因,我对人类整体的命运与个人的努力始终抱一个同情的态度。

  我以前分析过的北一辉其实也是如此。北一辉对日本失望后来到中国,本想帮助宋教仁完成中国革命,并将之复制到日本,谁知道他所追随的宋教仁很快被暗杀。此后北一辉的思想越来越极端,几年后他在中国完成《日本改造法案大纲》,并把它带回日本。在那个极端的年代,他的极端思想很快影响了许多狂热分子和激进军人,最后促成了“二二六”兵变,日本法西斯由此逐渐登上历史舞台。历史充满了吊诡,早先北一辉一定痛心于宋教仁遭人暗杀,因为这场暗杀使中国开始走上了一条黑暗的道路;而他回到日本后却一味鼓吹暗杀,让日本同样因此万劫不复。北一辉本人也因为“二二六”兵变提供理论来源而身首异处……

  546.卖水果的老人的见识。

  550. 阿伊努人如今只有两万左右,从外貌上看,迥异于我平常所见的日本人,属于蒙古与欧罗巴混合类型。他们似乎只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留存在北海道。随着大和族的扩张,大多数阿伊努人消失在祖先的土地上,活下来的子孙变成了一种异国情调。

  552. 最早报道邓小平去世的记者、《朝日新闻》的加藤千洋说,1989年是中日关系的转折点。当年记者交换,为的是两国关系转好,而现在两国记者都坚持国益优先了。

  553. 克拉克的精神被概括为“胸怀大志,同情弱者,绅士之精神,自主、独立与自律之精神,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为正义而誓不屈从之精神”等。而北海道大学的学风则包括“在大自然中培养一种豁达的浪漫主义、热爱独立与自由、同情弱者、非权威主义、人间爱、实证主义、重视田野调查和现场主义、重视标本、开拓与挑战、努力与忍耐”等。

  555.北海道大学有无人不知的克拉克,而北京大学有几人知晓丁韪良(W.A.P.Martin)?丁韪良不仅做过北大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还为中国翻译了《万国公法》,让中国人从1864年就接触到“权利、主权、人权、自由、民主”等观念。《万国公法》出版后第二年,日本开成书局将其译成日文,明治维新后该书成为日本法学教科书。

  可叹丁韪良在华生活六十余载,死后长眠于中国地下,至今仍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作为“帝国主义的传教士”、“有自身缺陷的美国人”,据说在如今的北京大学档案馆里已经找不到他的任何个人资料和照片了。

  557. 回到住处,已是子夜。完全没想到的是,我下榻的宾馆紧靠着札幌的红灯区,猛然想起季羡林在23岁时写的日记。有一天他读了篇淫秽小说《石点头》,因为性欲总是被勾起,于是发愿说:“我今生没有别的希望,我只希望能多日几个女人,(和)各地方的女人接触。”

  哎,我今生还有别的希望。

  559. 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上升,对于阿依努族来说却是一场灾难。1899年日本通过《旧土人改造法》,使阿依努人放弃了自己原有的风俗和宗教,逼迫他们必须像大和族一样生活,甚至包括弃用原有姓氏而改为日语名字。从这一年起,阿依努语被禁止,到1979年会讲阿依努语的据说不过十人。被称为“熊的传人”的阿依努族,在文化上消失殆尽。

  561. 如果每个人都为自己心中的信念而战,这个世界就没有战争了。

  562. 相较(金子美铃)而言,同为女性作家的宇野千代和濑户内寂听要洒脱得多。前者信仰“恋爱武士道”,对于离去的男人,从不追赶和挽留,也不计较或拷问男人的负心。后者早年风流无数,晚年皈依佛门。究竟是好死还是赖活,要出世还是入世,没有谁能够回答得更好。最关键处只有一条——人生没有标准答案。

  565. 户张在北京大学做的硕士论文是《日本“汪精卫工作”的决策过程》。虽然我们观点不一样,但他给我的印象还是礼貌周到。我们之间的分歧,与其说是日本人和中国人的分歧,不如说是政府和民间的分歧,我感觉世界上许多官员的逻辑,其实是差不多的。

  566. 中国是凹型,即强国家、弱社会和强个人;日本是凸型,即弱国家、强社会和弱个人;作为参照,美国是强国家、强社会和强个人。

  相较中国,日本是一个开放社会,在一定程度上说也是美好社会,但日本也有自己的问题。中国不是地狱,日本也不是天堂。中国向好的方面挣扎,表现为社会的上升;日本向坏的方面挣扎,表现为社会的右转。两国的共同点是都有不确定性。

  567.对比1945年前三十年的日本和1949年后三十年的中国,一个是国家对外扩张,一个是国家对内扩张,从本质上说,都是国家压倒社会。日本是全面极右走向灾难,中国是全面极左走向灾难,共同点都是国家过于强大以致消灭了社会和个人。

  570.“林萍在日本”是个男的。。。

  571.渡边诚司:我在大阪读的中学,我们从来没有唱过国歌,学校也没有国旗。日本社会有一种反政府的倾向,当然主要是反对过去的军国主义。大家觉得爱国主义和军国主义很像,所以全社会都反对。老师教给我们的是:‘不挂国旗,不唱国歌,战争来的时候第一个跑。’因为你要是跑了,就没有人参加战争了。我印象很深的是音乐老师,有一次用钢琴弹奏国歌,在开始之前他很抱歉地说这是学校的意思,他自己是不想弹的。90年代后,日本要做正常国家,的确有所转向。一方面有中国的因素,中国和韩国的崛起刺激了日本。

  572. 现在日本的极右势力都是些没有参加过战争的人。真正在战场上活下来的,都是反战的。

  神风特攻队员,江名武彦

  “中国人口述历史发达,日本人不善于言说,很少有留下来的好句子。我想创造力来自于两个东西,一是懒惰,二是拜金,这些都是搞发明创造的动力,而这两点日本人都不具备,所以没有什么创造力。”

  574. 中国的现状。今天的中国其实很难直接说是进步还是退步,这是一个多点、多方博弈的过程,是曲线挪移而不是直线挪移。至于中国的前途,虽然有很多担心,但我还是坚持以前的看法,站在发达国家看中国和站在中国看中国,感受是不一样的。

  575.反战诗人:金子光晴

  明石顺三,明石真人

  578.福岛的辐射

  580.中日友好协会现状。

  583. 首里城位于冲绳南部,从15世纪至19世纪,一直是琉球国的都城所在地和王宫。琉球国原隶属中华朝贡体系,却屡被日本侵扰。明治维新后,日本国力强盛,意欲“开拓万里波涛”,琉球被划入鹿儿岛管辖。不顾琉球王国的反对,1879年日本派兵冲进首里城,将王室成员押往东京,随即宣布“废琉置县”,将琉球改为冲绳。

  自从1654年萨摩退兵后,仰仗大清帝国的保护,琉球两百余年未设军队。可叹琉球王子急赴天津,每日清晨长跪于李鸿章的辕门外,等候李鸿章坐轿外出,哭请他派兵救援,然而无济于事。刚刚经过太平天国、捻军内乱而元气大伤的大清,选择袖手旁观。坚持了几个月,没有搬到一个救兵,琉球王子只得痛哭而归。同样,1876年,琉球密使19人来华求救,紫巾官向德宏无功不返,后客死福州,通事林世功苦等五年后自觉复国无望,写下绝命诗拔剑自刎。

  古来忠孝几人全,

  忧国思家已五年。

  一死犹期存社稷,

  高堂专赖弟兄贤。

  588.玉碎令

  589.冲绳战役。

  593. 趁着下棋的机会,我和两位老人熟络起来,渐有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感觉。他们都来自久米村,一位叫八木明达,空手道十段;另一位叫吉川正一,琉球象棋协会副会长。据说他们祖上都来自福建,八木的祖先姓郑,吉川的祖先姓毛。虽说祖籍在中国,但经过世代推移,两位老人基本上不会讲汉语了。

  根据博物馆的姓氏变迁图,我了解到郑姓来自福建长乐,到琉球之后改姓为湖城、池宫城、村田、志坚原、上原、渡久村、登川、宫城、屋富祖、仲岭、古波蔵、糸数、与那覇、城田、伊礼、屋部、池宫等;而毛姓来自福建龙溪,所对应的琉球姓氏包括吉川、与世山、仲岭、安富祖、田里、普久岭、南风原、喜友名、奥间、喜瀬、与仪、伊佐、安仁屋、阿贺岭、喜久山、奥村等。

  598. 我这趿趿奔走的几个月,远离了亲人,甚至远离了正常的睡眠,逼迫自己日日背着一台苹果和一个大相机。但是,生活有时候也不必那么沉重啊!那些真正热爱生活的人早与自己和解了。然而我又有什么办法呢?就像《浮士德》里靡菲斯特所嘲笑的,思考者就是那个在碧绿原野上啃食枯草的人。

  599. 这几年,我更愿意离群索居,有时候甚至连话都不愿多说了。我只想通过自己的文字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没想到身上多了一些荒唐的罪名。而以前经常来往的朋友,有的因为误会离开,有的失去了自由,有的远走他国,有的出了精神状况。最后我发现自己还是孤零零的一个。不过这也没什么,傅雷说过,“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

  601. 乡园一别少知音,况又天涯秋色深。

  夜夜思朋劳远梦,年年作客损闲心。

  光寒万里空中月,声乱千家风外砧。

  木叶只今零落尽,人生不啻有浮沉。

  相较于地理上的国家,我更愿意在语言上寻找意义的乡土。上面这首《客中感秋》的作者是僧亮融,如果只是读这首诗,你哪还分得清他是日本和尚还是中国和尚?

  603. 我与这世界时常格格不入,或者根本就不是这世界上的人。

  604.幅馆卓哉的故事(续)

  606.起云阁:太宰治创作《人间失格》的地方。

  607.秋山仁的趣事。

  610.《老爸生涯中最长的一天》

  612. 据《东史郎日记》记载,当东史郎接到征召令,前来送别的母亲平静

  《西风东土》读后感(五):寻一个信得过的道理

  2014年,熊培云老师从东京大学访学归来之后,身体状况变得很差,师姐特地给我发信息,让我一起督促熊老师注意身体。2013年,也就是我毕业的那一年开始,他的健康状况就已经让人担忧,那时候我们经常一起打球锻炼身体,离校的时候,熊老师已经有所恢复。

  2014年6月到10月,熊老师受邀到东京大学做客座研究员,本想借这次赴日访学的机会修养一下身体,没想到去了之后,他几乎每天过着苦行僧一般的日子。他在日本前后采访了100多人,有亲中人士、有右翼、有议员,甚至还有皮条客。熊老师采访的这些人当中,有些人我也见过面,例如加藤嘉一、城山英巳等,可以说,这是一群截然不同的人。

  4个多月的访日时间,最后整理出了近50万字的采访笔记,于2016年3月正式出版,书名依旧带着熊老师特有的诗意——《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我和熊老师2008年相识,本科的时候就经常交流,他又是我的硕士导师,我自认为对熊老师已经有了相当的了解。读了《西风东土》之后,我才发现以前的了解还远远不够。

  熊老师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只为寻一个信得过的道理。近十几年的时间里,他先留学法国,回国教书之后,又走遍了中国,数次游历欧美。他的家里除了随处可见的书,还有一摞一摞的笔记本,这都是他走访各地时所记下的笔记,在一架飞往美国的班机上,他就能写满厚厚的一个笔记本。这些年,他出版的书已经有六七本,就是这样马不停蹄积累下来的,其中付出的努力,可能是我们常人的几倍上十倍。

  所以,熊老师这本在日本4个月所积累下来的访问笔记,完全不会让人失望,其中既有熊老师“读万卷书”的积累,也有访日期间扎实的采访,还有他敏锐的视角。3月20号在万圣书园的新书发布会上,也有日本研究专家说之前担心这本书是一本“快餐”式的书,读完之后就放心了。刘苏里先生拿到这本书之后,从晚上11点多看到第二天早上7点多,他说,满足了他一直以来的期待,看见一个活着的、被专业眼光过滤过的鲜活日本。

  对于我来说,这本关于日本的书,还从侧面提供了一个了解自己老师的窗口。他写过很多本书,每一本我都读过,有些书我还跟他一起校过稿。唯独这一本书显得更加与众不同,熊老师在这本书里袒露了自己的很多心声,有更多关于他个人的信息,读这本书很有亲近感。

  虽然这本书的是跟日本相关,但也延续了熊老师一贯的思想主旨,这个主旨从他的《重新发现社会》延续到《自由在高处》和《一个村庄里的中国》,再到这本书里的石桥湛山的“小日本主义”,熊老师提出了“日本是中国之药”这个观点。当然,这一味药可能是毒药,也可能是良药。就如熊老师所说,如果中国过于在意日本右翼势力的言行,并推行民族主义和国家主义政策,这对中国的害处将远大于日本。如果中国学习日本的社会保存、个人责任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中国将大受裨益。

  从罗曼•罗兰到胡适,再到董时进和石桥湛山,熊老师的很多书里都有一个灵魂式的思想人物。贯穿《西风东土》的探访石桥湛山之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中日和解的方向。

  说实话,对于那位当年在任仅65天的日本首相,不仅中国人知之甚少,很多日本人都不知道。在日本,石桥湛山一直是个“不合时宜”的人物,在日本蓄谋侵略中国时,他反对对外扩展;在“大日本主义”横行时,他提出了“小日本主义”;日本战败之后,他鼓励国人勇敢站起来,并且期望日本勇于认错。

  当然,日本在中国犯下滔天罪行时,石桥湛山的主张只不过是抛向大海的一块石子,很快就被淹没。日本在战后的经济建设,实际上就是重走了石桥湛山几十年前的主张,至于效果,有了今天的日本,其他的就不必多言了。

  熊老师对于中国“强国家-弱社会-强个人”的分析同样让人耳目一新,“强国家、弱社会”并不难理解,但是“强个人”这一分析却给我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改革开放这些年,中国正在走上“重新发现社会”的道路,但是在“强国家”和“强个人”的合谋之下,也随时有可能走向“重新毁灭社会”的道路。

  日本是一个“强社会”的国家,这也是熊老师所主张的“中国之药”,3月20日新书发布会当天,一位在日本生活过的师姐提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观察,她说日本人把政府和社会分得很清楚,在中国,政府和社会总是纠缠不清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日本就没有问题,在强社会之下,日本也是一个“弱个人”的国家,加藤嘉一就对这种社会绑架个人的现象深恶痛绝,斥之为“社会是魔鬼”。

  “中国向好的方面挣扎,表现为社会的上升;日本向坏的方面挣扎,表现为社会的右转。”在中国,民族主义是一根随时可以挥舞起来的指挥棒;在日本,“厌中”情绪可以被右翼做成一门生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我认为追求“中日和解”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因为两方稍有不慎就可能走向反面。

  对于这样的两个国家来说,或许只有先解决了“跟自己和解”的问题,才有可能实现国家之间的和解。

  《西风东土》读后感(六):智子的模样

  日记体的形式,让我与熊培云一起在日本4个月。 熊培云的很多观点我不能赞同,但不可否认其思考的意义,尤其是欣赏作者所谓“德鲁克式旁观者”的观察与思考,与左翼、右翼的广泛交流与接触,虽然显而易见的他已预设了自己的价值观——自由主义。石桥湛山,这个连很多日本政界人士都不熟悉的曾经内阁总理成为其寻访的主线,只因其主张的“小日本主义”与他所追寻的价值观的契合,也有助于我们对“大中国梦”还是“小中国梦”的思考。自由主义价值观,必定不会成为社会主流,似乎尤其在中国,不仅仅是国情的问题,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类理想主义对比社会治理现实的客观存在。

  喜欢他关于女儿的一句话,“和孩子待得久了,我越发觉得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有代沟,而在于没有代沟。童年真的消逝了。”

  也很好奇,与他一起4个月的助手兼好友的智子的模样。

  《西风东土》读后感(七):用心与担当

  用心与担当

  熊老师的每本书我都追看,他的书总是给人深深的感动和绵长的力量。这一本也是期待很久,买到后一气呵成,一睹为快。一路读下来,被熊老师的用心良苦和勇敢担当所折服,被熊老师与读者交流的真心诚意所感动。以记者的广度,学者的深度,以及日记体每天与读者坦诚相对娓娓道来,温暖的说理,深邃的分析,梳理了日本明治以来的思想史,探讨中日关系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并以日为镜,照出中国在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与解决方案。对石桥湛山的“小日本主义”(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渊源、发展与历史影响进行了深情回望,对大日本军国主义(国家主义和皇权主义)的形成与疯狂给出了人性和意义(观念)方面的深度剖析,当一个国家被坏的观念所笼罩,这个国家将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这本书关于意义方面的论述极其独到,极其深刻,极度精彩,令人拍案叫好。

  “人类世界最可怕的恐怕还不是人性,而是为人性提供方向与能量的各种意义…在自然状态下,一个人看到另一个人被杀,会有恻隐之心,这是人性。但是如果死者被注入意义,比如他是人民公敌,卖国贼,叛徒,他就变得死有余辜了。这是意义。”

  还有,中日之间到底什么能够和解,“我不是要记住仇恨,而是要记住罪恶以及对罪恶的无力抵抗。试问这样的历史需要和解吗?当一位孕妇眼睁睁看着胎儿从自己被剖开的肚子里取出,并被鬼子用刺刀挑在肩上,那一刻的历史事实是真实的,她的仇恨也是真实的。在此背景下,后人有什么资格谈论宽恕与历史和解?对于那位妇女来说,仇恨不仅是她最后的权利,也是她生而为人的最后的尊严。真正需要和解的是现实,而不是历史。既然历史已经发生,没有底线的历史和解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在篡改历史。佛教有所谓‘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记住历史上的罪恶就是记住一种价值观,它不是为了报复,而是为了给未来种下善因。”

  熊老师一直在用心耕地,用犁铧一样的笔尖耕文字和思想这片土地,也一直在用心“耕心”,无论有多少误解,无论面对多少枪林弹雨,始终守住内心,一以贯之的以一颗赤诚之心对待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我想安心地做一两件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人生短暂,能够做一两件生死以之的事情,是无比幸福的。”“我并不在意网上的谩骂。我不想回击、争辩,被这些恶言恶语牵着走。假如我相信自己,并且希望我的言论于中国社会有用,我反而会觉得我最重要的目标读者或许就是那些谩骂我的人。”

  写这样一本书确实冒了很大风险,在中国,这是一个容易引起地动山摇的课题。用一个网友的话,有些题材是很多人不愿意去碰的,性价比太低,又给自己惹出数不尽的麻烦,但是熊老师以一个学者勇敢的担当,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他对这片土地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怀有深深的热爱和责任,他觉得有责任让更多的人以冷静客观的态度看问题,还原事物的本来面貌,有责任引导开启人们理性思维的自觉,还有,唤醒沉睡在人性最深处的慈悲。

  这样一个用心做学问的学者,这样一个对时代和国家有着深切责任感的评论家,真是值得敬重!无意中在腾讯专题看到一些血评,貌似要动刀杀人的态势,却除了人身攻击而又完全言之无物,我的心里瞬间升起一种无奈,几许悲凉。我相信这些人根本就没有认真读过或者通读此书,因为如果认真读过,就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两个世界的挫折,为什么会有这样贴标签以爱国者的身份对那些他们给贴上标签的所谓不爱国者的粗暴审判和人格践踏。所以,特别希望那些血口喷人的人们,静下心来,读完书的全貌,再理性的发言。大国崛起,不是飙升的GDP, 也不是那些高耸的摩天大楼,是客观,理性,包容,善于学习,独立思考,明辨是非的公民。大国崛起,首先需要的是,人的崛起。愿我们放下刀剑,放下暴力,放下偏见,放下我者与他者的对立,在宽容的空气里,担起我们每个人应该担起的责任,这既是建设我们每个人自己美好的人生,也是真正的对社会国家尽力。

  《西风东土》读后感(八):一本了解日本的书,日本行时可以读读

  上午等电脑开机的时间,随手打开这本629页的厚书,作者是熊培云。

  去年读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和《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熊培云和我同一年代的人,略大几岁,印象最深的是:他说二十年前他读过的《约翰·克里斯朵夫》改变了他的一生,让他在小小年纪时就确定了自己人生的方向。同样的二十年前,我也拥有这套上下两册的《约翰·克里斯朵夫》,不同的是,我是在二十年后才打开已经泛黄的书页。

  我一直对写作有点小兴趣,只是小小的兴趣,因为这兴趣就像细小的蛛丝,时隐时现。我一直不敢真正尝试写作,因为写得好的人有那么多,我不敢把我苍白无力的文字展现在世人面前。

  直到我看到熊培云在《我是即将到来的日子》里这样描述他一位爱写作的朋友:

  “我有个朋友,曾经非常喜欢写东西,也写得很好。最近我们有机会在一起聊天,她说每次看完别人写的好小说,便免不了心生怯意。我越来越不敢动笔。世界上那么多好小说,就像闪亮的珍珠,不缺我这一颗差的。我说别人写的那些和你有什么关系?你不去写,就是你天命的盒子里,没有一颗属于你自己的珍珠。”

  这段话仿佛开启了我的天门,是啊,我的经历,我的感悟,我的想法,那是独属于我的自己的珍珠啊,这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珍珠。

  日记本清晰记录的这段话是2016年的5月7日,从这个初夏开始,我就认真经营我的两个公众号:藻品和袋鼠妈妈的书房。藻品记录我对自然的观察,对园艺的热爱,袋鼠妈妈记录我看过的书,走过的路。一年的时间过去了,两个公众号的文章加起来正好120篇。

  对了,熊培云不是我发现的,是老公推荐给我,书也是他买的。

  今天读的这本书,是熊培云旅居日本几个月,在日本的所见所思,关于政治、经济、文化的思考和感悟。书籍的感觉和林达美国系列的书很相似,一个旅者对异国的,不是浮光掠影的,不是人云亦云的,而是自己真正去感受的印象。如果哪天我要去日本,这本书可以列入去日本要看的书的书单里。

  在作者谈论的众多日本文化中,有一篇谈及日本自杀率的文字引起我的兴趣。日本是自杀率高的国家,世界排名第七,说日本高,中国也低不到哪里去,世界排名第九。

  文中有一个日本人分析日本自杀现象:“高桥英辅谈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世界自杀率高的国家,如日本,都是小学教育非常严格的国家。这些人很早就对人生有个计划性的东西,一辈子就朝着这个目标走,如果走不通,就难免有一种失落甚至绝望感,扛不住就会一死了之。”

  我对自杀现象尚未研究,不过,我知道中国也是小学教育严格的国家,最起码在南京,在我身边,小学生没有童年,没有欢乐,有的就是学而思,是无止休的刷题。

  作者对日本人的这个观点并没有持完全肯定,但是他说,他和高桥英辅的某些观点是相似的:

  “人与其他动物的最大区别是人是意义动物,我们每天都在生产、交换和储存意义。一个人活不下去了,本质上说是赋予意义的能力出了问题。而一个人的生命维度越少,赋予意义的能力就越弱。比如说,如果你只为另一个人活着,当那个人背叛了你,你就有可能陷入绝望。同样,如果你是公务员,你所有的努力只为当上局长,而最后失败了,你也有可能陷入绝望。而这种绝望其实从一开始就注定了,因为你的人生只有一个目标、一种维度。而如果你有其他维度,一条路走死了,可以走另一条路。人世间,只有两样东西是真实的:一是粮食,二是意义。没有粮食,所有人都会饿死;没有意义,一切文明都会轰然坍塌。”

  作者的观点,我是赞同的,自己也在努力去尝试,只是我没有那么厉害,把这些感悟提炼成文字。我想这也是我教育引导女儿的理论——让人生多一些生命维度。

  最后,再抄录作者引用黑塞的话结尾:

  “世上并没有偶然,如果一个人一心要得到什么,并最终得到了,这就不是偶然,而是他自己的功劳,是他的意愿将他领向了那里。”

  《西风东土》读后感(九):凌冽的西风吹进了东土日本——评《西风东土》

  最近,围绕南海问题,中日之间的摩擦越来越激烈。

  就在最近,日本外相岸田文雄称,他如果在东亚系列外长会期间能同王毅外长会晤,将谈及南海问题。

  而据日本共同社披露的即将上日本国会审议的2016年版《防卫白皮书》概要。对于中国的海洋活动,白皮书表明危机感称「切实推进既成事实化」的姿态很明显。

  我们的外交辞令也愈加激烈。

  不过,我们在强烈表达我们的不满时,是否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是否真的了解日本社会和日本思潮?

  今天,「大阅读家」将跟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日本和中日关系的观点。

  「大阅读家」的主业是读书,为大家推介的书叫《西风东土:两个世界的挫折》,作者是《南风窗》前主笔熊培云。

  1

  纠结的对日关系

  当代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极其矛盾和复杂。

  比如,我们大多数人都平均看过20部「抗日神剧」——诸如「裤裆藏雷」、「手撕鬼子」、「手榴弹打飞机」……

  甚至在电视剧《雪豹》中有这么一个情节,来自日本的反战人士小林惠子的母亲一栏中写着武藤兰。

  《西风东土》读后感(十):人生何处不青山

  在杭州看到这本书,看到,“日本是中国的药”这句话,决定买下。

  杭州归来,开卷。书封面很有日式寡淡的风格,凸起的“西风东土”四个人,毛笔书法一般的质感。

  日本我没有去过,曾经想象寻访的时候,应该是青石铺就的小路,被小雨打湿,日本老夫妇开的昏黄的酒馆,清酒小酌,推开窗,外面是富士山的白雪。

  朋友说,你着实是电影看多了。

  熊先生的文字,是灰色、青色、白色的色调夹杂。感觉低沉,但不压抑;理性,但不说教。

  他是抱着“和解”的心愿去完成自己的访日行程,走了很多地方,访问了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去追寻一个意义,去打破“两个世界的挫折”。

  虽然是日记,但字里行间时常能泛出深沉的情感,那些历史感时常能够从他的所思所想中,跃然纸上。我一边看,一边用笔勾勾画画。诚如他自己所说,“我只希望自己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能够守住内心的这点天真与勤恳,尽一个读书人的本分。”

  这个愿望,单纯,诚恳,让人难忘。

  我也愿,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被纷纷扰扰所左右。

  最后,引用熊先生:

  人生如寄,岁月如驰。汤汤川流,中有行舟。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