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02: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10篇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是一本由[日]橘玲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3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一):如是(日本人)

  不可否认,我平日是带着民族主义的色彩去看待我们的邻国日本的,甚至提起他们的民族都会啧啧两声,用不善的口吻、轻蔑的语调、或是仇视的眼光注释隔海的这座岛屿。若是提到文化传承,则会小心掩饰好自己的好奇心,当然,这要在摆出一个前提之后——那些典雅都来自于我们的中土。

  如果从理性出发,真的去看看日本、日本人,不晓得过去的我有没有这个勇气和足够的耐心去学去看。只能说《(日本人)》这本书出现得比较凑巧,恰值我勉励正视自己的好奇心,去了解再开口。然而重要的不是日本人是否真的了解自己,不是从他们口中述说的行为模式,而是他们如何说。形容自己的民族更像是不知不觉测定了一个标尺,拿着这个标尺再去看日本人怎么说别的经济政治、文化风俗、琐碎捐杂的日常生活就会有很奇特的认识。

  出于这种目的,大概也是我看作者从“人类大脑对于概率事件的反应”,说到进化论对同性恋发生的必然影响,说到“心理学于疾病是怎样的逻辑关系”还能坚持找章节间的逻辑关系的动机了。当作者终于把笔触之重点放回到立论根本,看似客观地使用了大量的图表、调查数据、前人结论,且其中大部分来自欧美等“西方人”手,但其资料的筛选十分值得玩味。换做我来写中华民族如何如何,怕是也要用春秋笔法来掩盖我对自己血统中文化传承的骄傲吧。

  在行文初始,作者用了不小的篇幅来描述泰国人,起初的确有些莫名其妙,不过看到后面其对于泰国人日本人处事方式的类比,对于难以自我评述的问题,确实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

  奇妙的是,阅读这些貌似零散的人类行为学的内容,从中我却感受到了自己,这些人类行为学(不知道这种分类是否正确请见谅)的内容巧妙地让人开始剖析自己,当我的内心可以出现一柄多棱镜后,霍然会记起读书的目的是通过这柄多棱镜看看日本人。

  无疑的,看作者怎么描述日本人从而寻找其行为中的特征,进而推论“日本模式”这个动作很危险,难免不会成为书中提及“东方主义”典型做派,而给日本人加一个标签。我也不敢十分肯定,那些我自认为从道理道义上不能理解的日本人的行为是否能简单概括为“日式”,更不敢十分肯定,在现如今的中国,这些道理道义上的不能理解,是否也会堂而皇之地出现。

  作者似我一般罗里吧嗦了大幅篇章,终于开始直白地铺陈对日本的核心描述,为了不剧透,也不在此赘述了。至少我开始有耐心,也有好奇心往下翻一翻,虽然不屑处会忍不住挑眉尔后嗤笑一声。就跟平时看星座命理书一样,口里说着不信不信,期期都看,每每说我有财运桃花运势上升,都知道是骗我的。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二):走下神坛的“日本人论”

  “她不是寻求日本人与美国人的相似之处,而是必须找出他们之间的相异之处。”

  在菊与刀中我们看到了日本人的很多自我矛盾的人格体现,但是和我们同样属于外国人的本尼迪克特只能够告诉我们这些现象,而无法更加深入地剖析原因。更何况,人只会看到自己想看到的东西,于是日本人就更加的奇怪,更加的诡异。当然日本人的确是一个很神奇的民族,但是看了《(日本人)》以后会对日本人的很多性格问题有更好的了解。

  通过中国,日本,美国,欧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民族受到其历史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这些影响随着时间发展会越来越难以改变,而即使是改变也容易走到另一个极端。比如欧陆的民粹主义和圣母癌,比如日本的好战与反战情绪。

  如果仔细地想一想,中国人又何尝不是矛盾的集合体,何尝不是有时会走极端。但我们身处于这个大环境,我们会很好的感受到这种走向的发展,会很轻易的了解和理解背后的原因。甚至有时我们自己也处在这种矛盾甚至极端的洪流中。但是当我们去认识另一个国家,另一个民族的时候,我们带着我们特有的思维角度和价值观念去理解对方的行为和思想,只会是遇到很多的不可思议。

  很喜欢作者提到的罗伯特·诺奇克的“乌托邦的自由市场”,可能我本身还是比较倾向于自由意志主义。

  ========================================================

  日本人论的着眼点是日本人与欧美人的差别,是从东方主义出发的理论,它将日本人特殊化,反而阻碍了日本的国际化。

  进化心理学

  对于男性来说,乱交是进化最合适的策略。对于女性来说,建立长期的关系是进化最合适的策略。所以男同性恋的乱交与女同性恋的一妇一妇制是男性与女性的进化论策略的差异单纯化的结果。

  文明横向比纵向更容易传播,因为农耕文明无法超越气候的差异。农耕文明两个特性:土地的执着,无法退出。这导致了共同体的妥协与全体一致。为了共同生活在一起,身份制得以产生,安分守己得生活的道德得以出现。

  空气=社会,水=世俗

  日本人极高的世俗性(计较得失),战前由于长子继承家产的风俗导致人们渴望通过建立殖民地来增加生存的选择项,而看到了悲惨的战争结果后日本人变得反对战争。所以日本人战前和战后看似分裂的人格其实是一直连贯下来的世俗性人格。

  日本人不太接受贿赂的原因在于他们重视社会、政府这个“家”而不是血缘纽带,他们惧怕被社会、政府所排斥。

  四种正义:自由主义、自由意志主义、社群主义(共同体主义)和功利主义。自由意志主义反对国家以再分配财富为理由,行驶权力侵害公民的私人所有权。自由主义认为社会应设计成给处于最弱势的人以最大的利益。社群主义认为人只能在共同体中生存下去,因此正义只能产生于共同体的历史和传统中。功利主义提倡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日本的正义是随机应变式的,政治家的所属是根据选举区的情况有所变化的。日本的政治家谈不了正义,因为他们只拥有情绪化的道德,诸如爱国、重视家庭等。

  日本的“农村社会”型决定问题方式,一致同意是一个大前提,这种方式决定不了任何重大的问题,所以只能在规则优先的情况下加以决定,或者以与此截然不同的“独裁”的方式决定。

  布坎南“公共选择理论”解释日本债务持续膨胀的原因:为了当选,政治家们向有权利的人散发金钱;为了扩大权限,官僚们要求增加预算;而有权利的人则以投票为交换,要求实际利益。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三):后现代的日本人

  ——评橘玲的《(日本人)》

  应当承认,就古代文明而言,中国是日本的老师;但就现代文明说,日本则是中国的老师,或者说,美国才是日本的老师。从佩里到麦克阿瑟,日本正是在美国的影响下步入世界主流。如果说舆那润霸的《中国化日本》强调了日本的中国文化色彩的话,那么橘玲的《(日本人)》则强调了日本的美国化趋势。讽刺的是,当年黑船来航的开国历史,日本人不仅没有怨恨佩里将军,还给他塑像纪念;相比之下,中国则将整个向世界开放的近代史视为不堪回首的屈辱史,甚至至今已经加入世界一体化经济体系,仍然从观念上没有走出“丧权辱国”的传统。这与石原的说法竟然不谋而合:“迄今为止,日本一直是美国的小老婆。日本的精神性、国家和民族的自主性都被掠夺;率直地说,日本是美国的情妇。”

  关于日本国民性的研究和书籍也不少见,最为人们熟悉的便是新渡户稻造《武士道》和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前者将日本的封建制与欧洲的封建制做了类比,后者则从道德体系上将日本与欧洲进行比较。相对而言,作为土生土长的日本人,橘玲的《(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则强调了日本的普世性,他并不认为日本人有多么独特。如果说到独特的话,那么也是一种现代世俗文化的结果。

  著名学者金克木先生曾说:“文化就是‘国情’,就是‘国民性’,日本文化就是‘日本人’。”橘玲在本书中试图解构所谓国民性,并指出萨义德的“东方主义”本身就是个伪命题,因为人是可以通过自己认识自己。“我们在成为日本人之前,首先是人。不论人种、国籍,人有共通的本性。”

  30年前,出生在中国、国籍在美国的爱尔兰人安德森在《想像的共同体》一书中,将民族这一现代文化定义为“一种想象的政治共同体”。橘玲在《(日本人)》中完全走出了民族的局限,“西方人与东方人明显不同,但这个不同是由文化决定的。”如果说到独特,日本人唯一不曾改变的是他们的世俗性价值观,日本佛教也是一种彻底世俗化了的宗教。从万叶时代以来,历经江户时代的封建制、明治时代的天皇制、战后的民主制,日本始终是世俗的,每个人都信奉快乐的当下。

  书中特意例举了战后日本的种种社会反应:作为日本的“太上皇”,美军司令麦克阿瑟收到的民众来信超过50万件,这些信不约而同地称其为“世界的主人”、“我等伟大的解放者”;有人希望前往美国留学,有人希望加入美国的军队、甚至充当间谍,还有甚至想与麦克阿瑟生个孩子。一个女孩写道:“为了让日本重新变成和平之国和文化之国,请允许我前往美国留学。”一个日军家属写道:“为日本之将来及子孙考虑,祈愿美国将日本纳入其国家领属。”

  一个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系的知识分子写了一份长信,其中写道:“日本国民十分信赖贵国,我们将整个日本都托付给贵国,按照您的指示行事。我们对贵国的信赖程度与日俱增,认为将整个日本都托付给你们,以贵国的慈悲心怀使日本得以复兴,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在一份涵盖世界各国的民意调查中,仅有15%的日本人会为了国家积极参战(中国是75.7%);仅有57%的日本人为自己的祖国而自豪(中国是78.9%);仅有3%的日本人认为权威应该受到尊重(中国是43.4%)。从这些对比来说,日本是一个自我意识和个体意识极其强烈的国家,甚至说,他们对国家并没有过分的认同。按照橘玲的说法,这与日本的地理走向有关。根据戴蒙德的纬度理论,人类的文化传播一般沿同一纬度进行,不同纬度的传播要慢得多,因此同一地理纬度更容易产生文化认同。就国家来说,日本与中国和美国恰好处于同一纬度。从地理上来说,中国离日本很近,美国离日本很远;但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很多方面来说,日本距离美国很近,距离中国很远。在近代史上,日本的两次“体制转型”——19世纪的明治维新和20世纪的战后改革,都是因为美国。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完全成为日本的反面教材。今天的日本完全是一个美国化的日本,准确的说,是一个全球化和世界化的日本。

  日本人一般结婚都要改姓,或者改为丈夫的,或者改为妻子的,血统文化就这样被人为的模糊了,所以日本人并没有强烈的家族概念。进入现代社会后,家族和家庭进一步解体,日本人完全成为一个个独立而自由的个体,按照作者的说法,“丈夫是一个家庭,妻子和孩子是一个家庭”;“许多家庭里的人连用餐时间都各不相同,家人之间互不打照面”;“人们平常都是一个人生活”。作者指出,早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就形成了“一人一个房间”的“超未来社会”,虽然孤独,但却自由,谁也不想受到来自他人的约束。作者将这种文化归结为“货币空间侵蚀政治空间”的结果。政治空间即人际关系,货币空间即金钱关系。当一切都可以用金钱来量化和购买时,家庭、学校等政治共同体便走向崩溃,爱情、友情也走向破灭。只要有钱,一个人同样可以生活得很好。

  今天的日本以动漫文化、电子产品和机器人闻名于世;无论你是中国人还是非洲人,对于一个后现代的新人类来说,日本已经成为他“心的故乡”。作为“一个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消费文明社会”,日本既民主又多元,日本人享有充分的文化与文明;这里有全世界最开放的信息平台,各种媒体,如书籍、报纸、电影、电视、网络都非常丰富。与其说每个人认同的是日本人,不如说是地球人和世界公民。作者在书中写了一个日本老人。一对叫滨田的老年夫妇在他们80岁的时候,将日本的家产全部变卖,来到菲律宾安度晚年。他认为“无论哪里都一样”。对菲律宾,滨田认为“在我有生之年要为这个国家做出点儿贡献”,而“日本已成为遥远的异国他乡”。

  如果说日本习惯于面向未来,那么中国更沉迷于过去。30年前,中国的人均GDP只有日本的1/33,如今这一差距已经缩小到1/4。如果说日本已经进入普世的后现代社会,中国基本上还处于一个封闭的前现代社会,甚至还没有走出古代的乡村社会。在中国主流语境中,“普世”仍然是一种危险和可疑的禁忌,甚至被视为“中国”的反义词。虽然中国如今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现代文化,货币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互相侵蚀,但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公民文化和法治文明,政治空间基本依靠血统和暴力来维持,货币空间与政治空间的互相侵蚀,不仅没有重建一个现代化的新秩序,反而导致严重的道德沦丧和秩序崩溃。

  (本文发表于2013年11月30日《晶报·深港书评》,发表时有删节)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四):世间本无“日本人”

  在《菊与刀》之前,世界上有没有日本人?在日本作家橘玲看来,答案是否定的。

  橘玲本是日本畅销小说作家,却因屡屡为“什么是日本人”而困扰,遂写下新作《括号里的日本人》为自己和大众解惑。本书从一开始,作者就否定了《菊与刀》的观点,认为日本人与美国人其实没什么不同。所谓日本人的特殊性,不过是舶来品。

  回到1944年,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在太平洋战争末期受美国战时情报局海外情报部的委托,分析日本社会及日本人。在此之前,本尼迪克特对日本几乎一无所知,她凭借对美籍日本人的采访、观看日本电影和阅读与日本相关的书籍来做研究,1946年研究成果出版,即著名的《菊与刀》。

  《菊与刀》之后,研究日本人的著作数目庞大,分析方法各不相同,论点和结论也五花八门,但每本书都在谈“日本人的特殊性”。但迄今为止,《菊与刀》仍然是分析日本国民性的经典著作。它不仅在美国大卖,在日本都有十几个译本。日本人争相购买,想看看“到底什么是日本人”。本尼迪克特提出的“菊”与“刀”理论框架是如何强大,以至于连日本学者对本民族的研究都逃不开它的阴影。而橘玲认为,日本人对本国人的研究已经被本尼迪克特带入误区,日本文化论已成为“大众的消费对象”。他认为,本尼迪克特抱着寻求美日国民的相异点出发,忽视了两国人的相似之处,这种选择性的研究能否成立,值得怀疑。因此,在《括号里的日本人》一书中,橘玲用人类学、统计学和现代政治学的方法试图告诉读者:日本人和美国人没什么差别。

  橘玲并没有逐一反驳本尼迪克特的论点,而是拿出了新的数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比如,普遍的观点认为日本人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并愿意为国家献身。橘玲引用了“世界价值观调查”的数据对此进行了反驳。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价值观调查”的相关人员在80多个国家对国民价值观进行了调查,在一项为“为了国家你会积极参战吗?”的调查中,包括塞浦路斯、瑞典、芬兰和中国在内的受访者,支持率均在75%以上,而非常意外的是,日本只有15%的人愿意为祖国而战——是所有受访者中比率最低的。

  在另一项“你为身为XX国民感到自豪吗?”,日本人回答“非常自豪”的比率也位列最末,只有57.4%,而中国是78.9%。还有一项值得玩味的调查——“权威或权力应受到极大的尊重吗?”,持肯定态度的中国人比率为43.4%,而日本人仅为3.2%。

  这些都与普遍的观点大相径庭,不过,也有人反驳,这不过是二战后,日本人因战败而受到的和平教育的结果。但橘玲认为,如果日本人的价值观如此容易被改变,那究竟有没有真正所谓的国民性呢?

  他以常见的“国民性”举例:为什么在日本人生活中,无时不在微笑并显得小心翼翼?为什么日本企业要施行终身聘用制,长尊幼卑等级森严?橘玲以泰国为比较——泰国曾施行过“萨克迪纳”制度,即根据拥有的田地(计量单位为:赖)将人划分成不同的阶级:奴隶5赖、农民25赖、官吏400赖、皇太子10万赖,国王则拥有所有土地。这种层级制度与日本江户时代俸禄相同,虽被废除,但深深影响了泰国的社会结构。每个人都具有与自己身份相当的场所,不能所非分之想。于是在现在,泰国人面对长辈、上司、下属和朋友,所表现得不同态度与自我抑制就显得关键,与日本人非常相似。泰国也被称为“微笑的国度”,他们脸上的微笑代表着希望合服对方的要求;不给对方添麻烦;为不使对方不愉快,抑制自己的愤怒等等。这也与日本人相似。

  橘玲回溯人类社会的起源,从各大洲的地理环境做纵向比较。亚洲的农耕文明在形成之初便决定了日本人的习性。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不同,它是个无法退出的封闭社会。大多数人想要生活在一起,必须固定各自在社会中的身份。于是,这种“身份制”得以产生。人的身份被确定后,既有各式各样的规则和禁忌。人们一旦打破禁忌,则会被驱逐或收到裁制,从社会关系中被分离。被西方人所称道的日本文化中的“耻”、“和”、“表和里”等,都只是亚洲农耕社会的各种特征。日本的社会文化、习俗和行为习惯,实际上是亚洲世界中极其普遍的东西。

  可惜的是,在这本书里,橘玲只是回溯人类社会的发展,将各类学科的知识重新梳理,找出能够证明“日本人并不特殊”的证据。他没能在《菊与刀》的框架之内反驳其谬错。书中篇幅众多,但多在引用,甚至摘录各类学科的研究结果,未能自成体系。但些瑕疵并不能掩盖作者观点的光芒。毕竟,日本人的被称为特殊的民族如此之久,总要有个小男孩站出来说,看,其实日本人也并不特别。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五):日本人的另一面

  先不论其他,就本书的立意、有别于传统观点的“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勇气而言,这都是一部走近当下真实日本的佳作。当然,力荐不代表对作者的观点全部赞同,而是感激他提供了更为丰富立体的日本社会、及日本现代价值观作参照。对我来说,还要感激在读完全书后意外获得的一长串书单。

  “在洒满一片金黄色夕阳的沙滩上,一名浪人满脸严肃一板一眼在做剑击训练,任由汗水流淌。景深远处的洗手钵,随着木剑挥舞的节凑“橐橐”应和。一片肃穆静谧中,充满古韵的能乐又在耳畔回响。”以上这个桥段,就是我在阅读此书前对日本的记忆。在理所当然觉得就应该是这样的时候,却不曾想过以三国或近代任一时期的文化现象来描述当下的中国人,两者同样的不可取。时代在进步,思想必然也在演进。

  日本在大多人的印象里,都是一个传统古朴的国度。提到日本,脑海中不自觉的就会闪现出“武士道”、“忍者”、“谦谦有礼”、“尊重传统”、“茶道”、“能剧”、乃至“艺伎”之类的字眼。除了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我们对于日本的认识基本上来源于影视、文学及动漫作品。对于日本文化的变迁,似乎受众永远都停留在“江户时代”,事实上近年来包括近代的作品,其中都有对传统否定的信息交代,或许由于根深蒂固的映像已被事先植入,由此导致信号被噪音所掩盖。

  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有不少信号都被我们忽略了。在黑泽明蜚声国际的影片《罗生门》里,就对日本人自私的性格、冷漠的人际关系做了探究。而在其后的作品《生之欲》《野良犬》当中,更是通过现代写实题材将这些变迁暴露在公众视线下。其他的电影导演也在透过镜头向观众传递此类信号。比如在小津安二郎导演的作品里,人们脸上永远都洋溢着僵硬的笑容,哪怕明天就被解雇或孤独终老。小津的固定机位就如同一双冷峻的眼睛,不带感情地注视着战败后的日本,见证着父女兄弟等血缘关系的疏离,及做为共同体的公司社团日益占据重要地位的变迁。那一组组定格画面,被分解为一个个漫画分镜头,如同跑动中被定格的照片,如幻如真。

  书里还提到了持续热映了十几年的动漫作品《海贼王》,这是一部极致之作。正因为其展现了对拥抱自由的渴望,并在乌托邦背景下自发组建的小团体,赋予了理想付诸现实的可能。或许就是因为尾田荣一郎描绘出一个不再遥不可及的蓝图,碰触到了人们潜意识里的那根快乐中枢,这部动漫才拥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并深入人心。回忆一下,《七龙珠》《灌篮高手》《幽游白书》等动漫作品也都符合“追求自由”、“个人能力至上(自信也很自私)”、“构建小型共同体”的标准。叛逆另类的主角都不愿混迹于主流社会,而甘于寂寞乃至被边缘化。

  橘玲先生在文中提到,日本是一个“无责任社会”,微观到个人则是“排斥极权、以自我为中心。”后记中作者本人的经历也不外如是。曾经以传统著称的日本,什么时候变得如此世俗了呢?对这个问题,本书并没有做正面的解答。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总会下意识的产生“中国人不也是这样吗”的念头。当然由于体制存在差异,两者间还是有不少区别的。不过诸如“血缘”“地缘”等纽带在逐渐淡化,应当是不容置疑的。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六):如果作为一本人类文化学,着实不怎么样

  书本身的内容不错,但是作者叨逼叨叨逼叨那些经济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统辖在“括号里的日本人”这么一个似乎是人类文化学的标题之下,就着实不怎么样了。这么说吧,作者在序言中说这本书是“对日本人究竟为何人、究竟生活在怎样的社会之中进行剖析。”就其内容而言,这么一本定价38块的书,与这个问题有关的内容超过8块吗?

  作者对于人类文化学的态度也很奇特。人类文化学,关注各个人种、国家、人民的文化差异及其原因探究,这乃是基本立场,也是这一学科的基本价值所在,这里并不当然有着歧视的立场。而作者对这个用了一个明显有民族立场的“日本人论”来概括,并将《菊与刀》作为“日本人论”的典型论及。《菊与刀》的局限性,随着时代变化而重新审视的必要,这当然没错,但这并不意味着《菊与刀》作为一本人类文化学,作为一本面向西方读者的人类文化学作品,探究文化差异及其根源的基本立场有问题。换言之,如果买了一本人类文化学的书(反正我在看到这个标题以及简要介绍的时候是这么定位这本书的,抱歉我没有把它定位成以日本人为例的经济学和社会学原理),看到的基本内容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一日三餐,日本人也是”,“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吃了饭都要拉屎,日本人也是”,买这本书干什么?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七):在世界的坐标中自我审视

  这本书其实并不是一本向外国人介绍日本的作品,而是一本日本人为本国人重新解读本国人的书,因此,这其实是一本为“地区主义”的日本人,讲解世界主义的意义和价值的作品,为了让日本人自己明白,自己的地区主义,实际上在世界语境中意味着什么。对于我们这些一开始就处于“地区外”的人,特别是本来就以“世界主义”为判断标准的我个人而言,其中不少章节,都是早就耳熟能详的常识,而且,我感觉作者在这些知识的运用上,还略有不足。不过,抛开关于世界主义的理论,作者对于日本社会当前的现状,以及日本国民的普遍心态的描绘,都是非常具有参考价值的。

  而且,从另一个角度讲,正因为这本书是日本作家自己写的,就意味着即使其中那些逻辑上的不严密,理论的欠严谨,整体布局中知识结构的缺乏,也全部是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的,作者在努力向日本国民说明,脱离世界,拘泥于地区性规则将会付出多么沉重的代价,而她自己在说明中所展现的不足,恰恰更说明了,被岛国束缚会对一个人产生何等不利的影响,其知识结构和分析能力,都会因为信息的不足而产生欠缺。

  其实问题本身很简单,全球化不可阻挡,因为这是人类自从有历史之前就一直在进行的事情,马镫,印刷术,蒸汽机,计算机网络,任何人和组织,无论意愿如何,都无法阻止这些先进技术在世界范围的传播——而假如他们真的成功阻止了这些技术向本国内部的传播,那么他们最终将复出无比沉重的代价。

  闭关锁国——无论基于主动或被动,得来的安宁是短暂而虚假的,繁荣是脆弱而可悲的,即使对处于封闭组织顶点的人也是如此,印加国王在本地又何尝不是权势遮天,然而他的十万大军被几百个西班牙骑兵打得落花流水,本人被活捉,他的财富又何等庞大,然而就算交出足以堆满三个大厅直达天花板的黄金,也还是没能阻止征服者砍掉他的头。同样的苦涩,对于被炮舰轰开大门的中国和日本,难道还体验的不够吗?

  这个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地区文明,能够开发出世界上所有的技术来,只有与其他地区的创造者保持频繁的交换,才能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所有的技术革新,保持高速增长,闭门造车获得的繁荣根本无法匹敌外面整个世界迅猛的交流与发展,于是任何形式的封锁最终注定会被打破,而在封锁中集体落后的人民将会全员付出沉重代价。

  标题中,日本人身上的括号,恰恰表达了这个意思,这仅仅是一个半开放的民族和国家,被黑船开国之后对世界的迅速融入,造就了这个国家的强大,然而过去时代所残留的许多习俗,却依然构成这个国家内在的缺陷,而在这些缺陷造成日本重大衰退的今天,传统主义者们再也无法说服国民相信只要回到过去就能幸福。

  为了扭转继续衰退的命运,日本必须把自己放在广阔世界的坐标系中,重新审视自身的位置,究竟现在构成日本人的要素中,哪些是独特的,哪些是全人类共有的,哪些是应该摈弃的,哪些是应该发挥的,而身为日本人,在未来如何才能立身——而这一切,若不置身于名为开放世界的坐标网中,是绝对无法作到的。

  这一点,对于世界上任何其他地区的国家和人民,也是一样。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八):被压抑的个人主义

  题目说的是日本。说来也巧,最近接连读到两本关于日本当代政治文化的新书,都是刚刚翻译到中国来的。一本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中国化”的日本》,作者与那霸润;一本是中信出版社的《(日本人)》,作者橘玲。有趣的是,尽管两本书的写法是前者呆萌,后者严肃,但意图和观点竟然出奇的相似。千万本在日本都号称畅销的书中,唯独这两本同时被翻译到中国来,我不能不说两本书的观念可能的确代表了当代日本比较重要的思想思潮了。当然了,我一未研究过日本,二从未踏上那几块岛屿,单单从这两本书来观察,也只是一种纸上谈兵而已。

  那么,有必要先分别介绍一下两本书的内容。

  与那霸润《“中国化”的日本》:书中的“中国化”与当代中国并无直接关系,作者大而化之的认为,秦代终结了封建制,逐渐到宋代商品经济发达之后,中国社会呈现的是一种政治上皇权专制,而其他领域任凭国民迁徙、生活、搞事业等的社会,这种社会是自由竞争的、残酷的、弱肉强食的。这就是作者认为的“自由主义”,或者说是自由主义的主要特征。“全球化的世界秩序只不过是中国宋朝的扩大版,新自由主义也是美英中三国同时发明的东西。”p254。作者认为,日本虽然经历了明治维新、大正宪政、美国占领,但根本的传统并未改变,当代日本仍然随处可见明治之前的各种封建遗产(作者全书从选举文化、中央政治变革、经济嬗变等多个层次论证,对很多史实的看法,与中国左右两派的观察皆不相同。具体可读原书)。而90年代以来,这些旧时代的特征越来越无法继续下去,日本将被迫走向“中国化”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打碎原有的社会秩序,才可能浴火重生。

  橘玲的《(日本人)》观点相似,但这本书的出发点是从所谓的“日本人论”开始。自《菊与刀》横空出世以来,据作者说,关于日本人国民性的讨论汗牛充栋。但包括日本人自己写的相关著作在内,基本上不脱《菊与刀》的窠臼,它们基本的话语就是日本人与众不同,是各种矛盾的综合体云云。作者认为这些讨论固然有道理,但基本的走向并不正确。以《菊与刀》为代表的“日本人论”所论证的日本人的“独特性”在作者看来并不独特,而是各个国家特别是亚洲儒家与佛教文化圈内各国普遍具有的特征。很多读者读到这里,都会生出误解,误认为作者的本意是论证日本人并无特殊性,但事实并非如此,作者的意图是说日本人的特殊性不是“菊与刀”,而是“日本人是世界上最世俗化的国民”p327,换言之,作者界定的真正的“日本人论”是说日本人最“世俗化”、个人主义化、自我化,也正是作者所认可的“自由主义化”。

  两位作者其实都是在为日本当下的种种问题开药方,作为邻国国民,对日本的问题并不清楚,也没有切身处地的感受,因此我既不会鼓噪说日本如何如何右翼兴起,也不会相信日本是多么自由民主。毕竟日本从未经历过中国式的大革命,他们的宪政民主无论如何不可能如欧美般成熟。然而,上述两本书的作者在把“自由主义”定义为日本今后的康庄大道时,不约而同的忽略了自由主义背后的制度因素。与那霸润提到了一些,橘玲则只字未提。他们更重视的是自由主义思潮之下,日本人能否摆脱旧有的福利社会的负担,摆脱企业对个体的束缚,摆脱狭隘的日本小农意识,能否进入如“中国”般这种“无法无天”的自由状态,释放国民的积极性与自主性,释放被日本传统、文化、政治制度等多重压抑的个人主义。在书中,两位作者分别以赞赏的态度表彰了两位政治家,一位是与那霸润笔下的小泉,一位是橘玲眼中的桥下彻。这两位,倒是中国人并不陌生的人物。

  于是话题终究还是要绕回到中国。中国真的是与那霸润所向往的“自由国度”吗?显然不是。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政治文化赋予国民的自由度,在政治之外,的确是相当广泛、宽阔、无法无天的。笼统的说,在今天的中国,只要你不和官府对着干,你爱干嘛干嘛。然而,问题恰恰出在这里。第一,政治如何能绕的过去呢?翻云覆雨的事情比比皆是,今日尚可能是朝廷表率人大代表,明日就可能是阶下囚。中国的现代化目前的问题仍然是政治问题。第二,即便顺着两位日本作者的意思来谈中国人具有的所谓“自由主义”,他们的话也是不准确的。笼统的说,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是“平等”而非“自由”的血液,是成王败寇的血液。这与儒家政治中的“秩序”“等级”“德行”恰恰构成了一种文化的两种基因,而历史上的一治一乱,也无非是“秩序”与“平等”在历史上轮流坐庄而已。如今,很多鼓噪着自由的国人,潜台词也仍然是“平等”,是求分一杯羹,或者取而代之,而并不是追求“自由”。因此,如果说这两本书透露的日本人有着被压抑的个人主义,那么中国人被压抑的不仅是个人主义,还有基于自由的道德与政治秩序。“四九”与“六六”两次大革命(或者说一次大革命的两个阶段)所释放的主要是“平等”,所以,真心希望大革命永远不要再来。大陆永远不再树立十字架。

  真正的自由,恐怕还得要到哲人的思域里去寻找。即使这种自由降临人世,赋予人间的制度也不会是无原则的平等,恐怕仍然是秩序占据上位,当然,这种秩序绝非是专制、强制的,而是自由的。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九):I'M THE ONE~

  前言

  0 微笑的国度

  泰国是出了名的微笑国度,这也是绝大多数中国人出国游第一站都会选择泰国的原因,在中国人潜在的认知里,微笑所代表的含义只有一种:我很乐意为你服务。商场里的导购员会对你微笑,那是因为经理告诉她微笑能增加成交的机率;餐馆里服务员对你微笑,那是因为领班告诉她微笑能保持上座率;领导间的喝酒陪笑也是如此......在泰语中,表达伊姆(微笑)的说法有13种。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欧洲人驾驶着一辆新式宝马汽车停靠在一辆等候信号的奔驰车后,在信号灯变绿之后,开奔驰的泰国女子可能没有开惯这种车,错挂了倒档,直接撞上了宝马车。泰国女子赶忙下车,确认双方车辆的损坏程度,在此期间,女子的脸上一直挂着微笑......根据霍姆斯的说法,这种微笑(伊姆)用泰语讲,叫“伊姆·伊蔼伊蔼”。它表达这样一种意思:“我知道事情的对与错,但事已至此,无法挽回,叹息也没用。”泰国、日本都是“微笑的国度”,他们的微笑并非毫无意义。再言之,作者通过数值化的身份、领导者素质的“妥协”等方面对日本与其他亚洲世界(无中国)进行比较来证实独具“日本性”的东西,实际上绝大部分是亚洲世界中极其普遍的东西。

  1 LOCAL

  “平台的共通化使得与互联网相关的企业呈爆发性扩张趋势,由此创造出极为壮观的财富。”互联网移动不停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方式那是不可否认的,近期最火最热门的话题不外乎是某宝双十一近571亿的成交数额吓呆众人眼,各个互联网平台不断讨论其富国一方的原因究竟为何,探讨为何在双十一众商品的价格未降反升期间,各方“剁手族”还是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其中原因很简单,某宝双十一借助互联网平台新创了一个线上购物狂欢节,大量红包的派发、各种线上小游戏轰炸等促销活动全天24小时般的洗脑,怎能不上瘾。某宝就如同个虚拟巨大型商场策划了一场一年一次的购物节,掌控碎片化时间的可利用性,操作的简易性,外加上受众市场的心理调节以及良性引导,这个商业策划绝对是成功的,不可否认当代社会上又添加了一项成功的商业案例,也就证明了开头所说的那句话。

  同样,“市场原理主义的驳论在于,通过掠夺发达国家劳动者的富裕让全世界的人们过上更加富蔗的生活。政治空间是所有人际关系的世界,而货币空间则是人与人以金钱连接起来的平面的世界。因此,当货币空间侵蚀政治空间时,家庭、学校等共同体就走向崩溃,爱情、友情也走向破灭。这就是我们直观地厌恶金钱,感到‘金钱是肮脏的’理由。”因此世俗拜金的人才那么多,懂咩?货币空间全由数字统治着,可用价衡量一切事物,为何无论是教科书还是电视频道都传播着一个观点:爱就是无价的。在货币空间里此观点不成立,无论正(负)无穷都表明了一种关系走向,很多人无法理解此原因缘由“人无法很好地从概率的角度理解所发生的事”。

  谈论完概率的事情,就直接发展到下一个话题:男女生殖能力的不同催生出爱的方式的差异。简单点解释-----你与恋人是无法相互理解的,具有不同生殖策略的男女双方在‘利害关系’上无法取得一致。这也很好的解释了近期年头里小三为何如此之多,人类一旦解决温饱问题后就开始尝试用不同的途径解决生理问题,男人在释放出精子方面几乎不需花费任何成本,大量的乱交是显而易见‘何乐而不为’的事,然而女性却不同,从受精到哺乳要花费将近两年的时间,成本极大,为何保证女性付出成本不灰飞烟灭遭受心理折磨,女性任何的举动都以长期稳定的愿望来抑制男性乱交的欲望。男女之间是没有纯爱的,或许你对这种理由戳之以鼻,但男女之间“爱”的差异经过无数次的社会实验反复得以证明。这就是为什么世界上存在同性恋者的缘故。现代的一夫一妻制是暂时性的,结婚证就相当于现今的彼此承诺给未来将会发生的某种背叛的当下安慰(如同人类购买的保险)。如果有足够的食物抚养更多的孩子,一夫多妻的情况也是被认可的。中华五千多年前的皇帝就是最好的证明。

  2、GLOBAL

  整个章节前面大部分都讲经济全球化,分工才能使我们更加富裕的论点论题,我这就不一一阐述了,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关于‘正义’的哲学”,里面有个例子在我未能探究其可能性的同时我就已经全然接受它的观点了。

  东日本大地震之后,当灾区的第一家超市开始营业的时候,里面商品的价格涨至地震前原商品价格的几倍多。这样做对吗?

  大众们的条件反射会对这样的做法加以批评:从灾民手里牟取暴利是不可容忍的。

  事情就那么简单吗?

  超市以高得离谱的价格出售商品,可以用获得的利润进行商品的采购。批发商的想法是,由于商品能够在灾区高价出售,因此,即使多付出一些运费也足以保本,高价格可以增加商品的供给,让市场尽快地走向正常化,灾区的人们一开始或许不得不花高价买商品,但从结果来讲,由此他们也获得好处。若反过来呢,有两层解释:1、超市的店主先赠送商品导致无法进货,商品的供给就会停止,价格也会水涨船高。2、低价的商品会引起人们疯狂的采购,像面包这种保质期短的商品几乎吃不完就被仍掉,然而实际上需要的人们却购买不到,这便造成了一种无形的浪费,低价会诱发人们疯狂的抢购行为,加大社会的混乱。

  这个例子教会我逆向思维的一种方式,人类每次都在遭受到自然的侵害时总是采取同样的应对措施,为何已经历过的失败措施就不改进呢,难道这也证明了我们每次犯错都是必然的吗?

  3、UTOPIA

  《(日本人):括号里的日本人》读后感(十):东拼西凑

  用了约一周的时间看完了这本书,刚开始是新奇,因为作者用了大量的实验数据;然后是乏味,因为不知道作者究竟要说什么;最后是浪费时间,因为觉得作者根本就无力扛起书名这么大的命题。

  作者将整本书分成了三大块,一是本地,二是全球,三是未来,结构颇为得体,但是每一大块下面的分类确实无比之松散,像是散文,说到哪就是哪,几乎毫无逻辑顺序,都是东扯西拉。

  但是作者的文眼还是比较清楚的,即日本现今在经济和政治上的泥沼,都是因为无法按照全球的标准来进行,他希望日本国能在未来,依靠着最世俗的人民争取自己的自由,按照全球标准要求自己,并走上复兴之路。

  当然,东扯西拉那么多,却最终扯出来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结论倒也真是不得不让读者抱怨这本书。

  好在书中有些观点倒是蛮让人觉得新颖的,也更了解日本了一些。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