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08 2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经典读后感10篇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是一本由月下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一):坚持去看清你的周围

  坚持去看清你的周围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看到这个书名,我感受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我们听说过亮瞎谁的眼,怎么这次是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真得很奇葩、很凄凉样子。通过百度搜索作者信息,我们可以获悉,本书作者月下, 80后女子,现居北京,自由撰稿人。多家报纸杂志特约作者,《城市信报》专栏作家,出版短篇小说集《蛀空》《那些叫爱情的伤,我们总会痊愈的》,文化传记《倾我至诚 为你钟情:张国荣的影梦人生》《爱恨不如期:遗世独立张爱玲》等。看来,这个作者也是非常牛的,其身后的文字功底,更是让人学习和模仿的。

  于是,我购买了此书,决定细细读读这本书,探寻一下其中的秘而不宣真实故事。带着这份好奇,这份喜爱之前,我翻开了书,开始深度阅读,我读得不算快,但是,还是逃脱不了速战速决的古老套路

  遵从本心的人,不是成了疯子就是成了传奇!我们想成为疯子,还是传奇呢?我们说,很多音乐名人,其实都有些疯疯癫癫,着实如此让人痴迷,其实他们成为了高端的疯人,牛人。其实,他们也是一代传奇人物,有那么多传奇的故事,的确让人欣慰兴奋

  “多少天才在爱情中诞生,在婚姻中毁灭。”爱情是催生天才的地方,为何到了婚姻里发生了如此致命的转折,为何这个问题就变了呢?作者月下告诉我们,为什么都21世纪了,女人经济独立了仍旧不幸福?为什么女人总是比男人容易为爱所苦?为什么男人可以用自身的行为证明自己价值,而女人却被物化为他者,靠自己男性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女人的价值需要自己去实现,而不是男人的影子和附属品。当下,女人们越来越独立,所以经济独立、精神独立,在此背景下,我们会发现,这个差距正在逐渐拟合、消失。

  当婚姻成为一种束缚,我们该何去何从,当爱情已是梦想,我们是否仍要坚持?这本书也许没能给出绝对答案,但是我们可以从书中这些传奇女子的身上获得一种灵性启示。女人当自强,做最好的女人,已经成为21世界女性亮点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二):读故事,主宰自己的命运

  每一个人来到人世间,都有自己的独特使命,这种使命感催促着我们向前,没有人能够说的清楚,也没有人可以逃脱。就像这本书中的女主人公,她们天资聪颖拥有超凡的智慧,不受世俗羁绊,敢于追寻自己的理想,但是放到她们自身来说,她们最终还是逃不过命运之手,无法突破自身的一些局限,最终慢慢消散于茫茫宇宙中。

  当然我并不是在贬低她们,也不是在宣扬命运的不可把握性。恰恰相反,我敬佩她们,敬佩她们敢于突破规范传统,不再受制于婚姻和家庭。走出去,向世人展示自己。我想,即使在现在,应该也很少有人会这样做。这并不是勇敢不勇敢的问题,而是很多人并没有觉醒。这很可悲不是吗?没有人敢于向权威挑战,没有人追寻自己的终极价值。我们被时代的激流冲昏了头脑,再也拿不出一丁点儿的激情做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

  我也曾有一丝疑惑,这本书中的故事所描绘的是否是真实的现实世界,因为我看不到任何一点与我的现实生命有联结的地方,但是这很快被我否决了,因为这确确实实存在着,你没有办法否认,并且你可以从很多地方窥探到这样的真实

  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庸,不再是生活的傀儡,她们有着丰富内心世界。而婚姻不再被套上世俗的枷锁,就如萨特和波伏娃,他们开创了协议式的结合模式,成为契约式的生活伴侣,他们彼此独立又亲密相处,这是一种强有力的联结。

  书中有十一位传奇女性,其中最令我感叹的是香奈儿,她出身贫穷,但是却不安于现状,也十分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所以她争取一切机会努力学习技能知识,最终成就了她自己的香奈儿国王,成为时尚界的女王。她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改变了自己的时代,做到了常人无法做到的事情。

  经过时间的检验,女性摆脱男性取得独立地位,这不再是一个伪命题了。然而在百年之前,有一位思想家—鲁迅,当时他在《娜拉出走以后》中说道:娜拉出走以后,不是堕落就是回来。言语中充满着对女性精神与经济独立的迷茫不自信,这是个人的局限,更是时代的局限。因为无数的例子已经证明女性是可以顶破天花板的,是能够真正独立的。

  读书可能不会提供一种明确的方法去帮助我们,但是书中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我们有所悟,有所思,帮助我们理解生命的内核力量,给予我们力量,让我们敢于主宰自己的命运。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三):自序:因独立而完整,因自由而健康

  自由女神像是法国在1876年赠送给美国独立100周年的礼物。这样的创意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想到,他们对自由的重视远远超过对道德的维护,最早认识到道学家作为枷锁对人性的扼杀。从平等到独立到自由,这是文明进步的标志种族阶级性别。其中性别是最最原始的分化,最自然形成,多少年来,对女性的压制以至于让女性自身都认为自己是“第二性”,波伏瓦看清了这个问题,杜拉斯践踏了这个规约,伍尔夫否定了这个定理。女性主义雨后春笋,在法国先冒了芽,然后波及英美,再艰难地传入中国

  中国的女性,在一种虚假的局限的平等中寻求自由,已经极端“物化”的女人把物质的积聚当作自由的获得,把对男性的控制当作对平等的获得,而大多数没有获得的女性把这些当作目标忧心忡忡,疑神疑鬼,成了感情奴隶,物质的奴隶,没有心灵的自由,从来不成其为完整的人。她们仍旧是附庸。就像在博客上那些自诩成熟的女人,炫耀自己的男人如何听话,如何成功;而另外一些女人,则在抱怨男人的窝囊花心、不负责任。她们的重心仍旧是男人,她们不懂得自己也是一个完整的人。这也是《蜗居》《宫心计》《婚姻保卫战》等庸俗片子大肆盛行的原因,像一句电影台词: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

  这些传统女性(即使现代社会,婚姻也被大多数人视为最高幸福)自己不自由,视“妻子”为唯一职业,还要把那些自尊自爱追求独立的女子拉下来与她们一起受奴役,否则就被称为“出格”,被看作“异类”,被抨击,被防备。或者无论事业多成功但未成为“妻子”就要领受怜悯目光

  当然,爱情是美好的。独立不意味着敌对,自由不意味着自私。伍尔夫在强调女性要“成为自己”的时候,不代表愤怒地与压迫她们的社会切断联系,与导致女性丧失主体意识的男性断绝关系,而是向社会开放,与男性联结,她觉得最正常、最适合的状态是男性和女性这两个力量在一起和谐地生活和工作

  爱情,当然要的。

  但是,在中国这片爱情稀缺土地上,追求爱情的姿势就显得有些尴尬无奈了。

  比如,我看《聊斋》:

  看得多了,就成了同一个故事。一个书生,一个狐妖,狐妖不能留下,临走再为书生送来一美女,书生见了美女就忘了狐妖,然后和和美美地过日子。(总是这样,来来去去,每次都是美艳不可方物,每次都是从此知足,怪不得有朋友说中国文人自古缺乏终极价值追寻的精神,不是黄金屋便是颜如玉,最多是为民请命。)

  因循到现在,几乎所有的电视剧都是这样安排,两个男人喜欢一个女人,最后女人只能跟其中某个男人,编剧像天神一样在途中顺手拉入另一个,似乎要表明谁都不偏向,他有你也有。而每每,这个男人很听编剧的话,很快便移情了。或者相反,两个女人一个男人,又或者,一个男人死了,剩下的便顺理成章了。所以我很少看电视剧,但在两个朋友的竭力推荐下我只能去看看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因为情节拖沓,像以往一样忍不住去看最后一集,我以为男主一定是死了或者去了别的星球,次男主理所当然地得到了女主,男主临走还拜托次男主好好照顾女主,但却不是像中国传统习俗一样无私奉献人家说:“但别乘虚而入。”面对爱情的阻隔,她一直在等,他一次次努力在地球重现,原来真正的爱情是没有借口的,爱你,便和你在一起,这不但是疼惜你没有我的日子,更是没有你的日子我自己的无法忍受。都敏俊说:“我在另一个星球,一个人,就算活得再久又有什么意思。”爱情没有退而求其次,假若一个人不能和你在一起,他说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理由都是借口,答案只有一个:就是他不够爱你。中国人总是能够理顺自己的心,没了红玫瑰,白玫瑰也可以,不像西方人,决绝、彻底,以死相搏。现实、懦弱倒在其次,其实还是张爱玲早就看透的,中国是一个爱情荒芜国度。中国人根本懂爱情。自古少的是梁祝(似乎梁祝还只是戏),多的是“有个女人就行了”,有点贤德,有点美色,皆可。

  前段时间看一些修佛的帖子还在讲:婚姻不是你个人的事,是关系到国家社会的安定,关系到家族子嗣传承的大事。根本不关爱情什么事。甚至说,爱情是扰乱婚姻的因素,因为它会变,不稳定,扰乱人心。以至于如今离婚率飙升,甚至一位对佛教特别虔信的姐姐还在说女人应该服从男人(言外之意就是女人不应该有自我,不应该有脑子。巴尔扎克说:这种排除了爱情的制度必然导致女性去通奸。他劝告丈夫严加看管妻子,如果丈夫想避免名誉受损的可笑场面的话。不要让女人受教育和有文化,必须禁止她去做一切能让她发展个性的事……难道我们还停留在19世纪?)

  像现有的娱乐节目《非诚勿扰》,现有婚姻模式,现有爱情游戏,都在上演一出出聊斋而已。把占有欲当爱情,把婚姻当保障

  记得鲁娃写的一篇在法国的小说,《寻找三色旗》。法国人是爱情最大,胜过生命。这篇小说聪明的对答,机智回应,在法国那所尊贵公寓里上演具有中国特色夫妻冷战情节,倒是有趣得很。

  “你知道吗?是索邦,法国最好的大学。”魏明说。

  “我哪敢知道啊,不就是专等着你来个最后通牒。”她答道。

  魏明回到家里,拄着拐棍提了一条打了石膏的腿(一个人去滑雪摔伤了腿),样子已经够滑稽了却偏偏面前站了一个穿着他的睡衣睡裤拖鞋的法国男人——一个“克洛侠”(乞丐)或者说是同行,律师。“这么说来你不是来讨论案子的。”魏明简直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那个法国男人多马笑起来,“您不是想问我会不会带您的妻子私奔吧。如果她愿意,我会的,我喜欢与她在一起,就这么简单。”

  “我想我不用提醒你吧,她是我的妻子,我爱她。”魏明被激怒了。

  “您虚伪,如果你爱她就不会留她一个人过圣诞了。”多马仍旧微笑着

  我猜测此处是鲁娃故意借多马之口指出中国男人的通病:虚伪!的确,鲁娃一再地强调作为中国男人,农民出身的中国男人的种种劣根性,“脱下那层绅士的皮,也还是个农民。”她的好友黎倩倩说;“一个中国式的于连。”她的母亲说。直到最后连她自己也开始讨厌魏明。她鄙视他因了自己那点小成绩沾沾自喜,地位、身份房子明哲保身,绝不会为了什么朋友或者正义去打一场官司;而此时魏明也厌恶了她,他说:“十多年在一条船里撑,都是看走了眼。”他又说:“你觉得我像是有快感吗?哭还来不及呢!”(这就是典型的中国式婚姻)

  她离开了魏明,这场中国式的以爱情为前提的婚姻在法国告一段落;有时候会想,如果她不是在法国,而是在中国,这场婚姻会不会这么简单的结束?那个独立的女子会不会去思考生命的价值,爱情的真谛?中国会不会有一个多马给她另外的选择

  人类异化为物,扭曲,病态失去了自然的健康的美,比动物更具动物性的人类却要受制于法律,规范,传统,人类给自己缚上神圣的枷锁,尤其是女人,还要受制于男人,受制于婚姻,甚至受制于女人。总有那么几个人在浩浩荡荡的沉睡中苏醒,比如萨特和波伏瓦,他们的协议式结合模式引领了以浪漫著称的法国男女的婚姻模式,这个国家于1999年通过了一项“亚婚姻”立法:男女只需正式办理契约合同而不用办理结婚手续,即可以成为契约式生活伴侣。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四):穿越时光,她们仍然在做女神

  很多人对这个书名很奇怪,《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的确是毫无道理,并且有些肤浅。它来自莎乐美的情诗,这首诗的力量非常强悍,“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没有中国的许多情诗有内涵,比如〈见与不见〉、〈致橡树〉等。但是这诗中的力量与霸气,倒真是许多情诗无经匹敌的,而且还有一股豪气,那种爱,无可阻挡。这正是莎乐美的情感写照。就算爱上你,也完全不受你的束缚,也完全不承受你的影响,她是强势而自由的。身边总是有两个男人,跟一个男人同居,跟另一个男人结婚(无性婚姻式的形婚);在此前也更是跟尼采和保尔三角相处。

  书中展示了许多非凡的女人,她们都有着非凡的才华,又具有超级的个人魅力和成就,被历史永远记住。普通的伦理不适用于她们,她们有着自由的灵魂与强大的实力。乔治·桑,杜拉斯,莎乐美,波伏尔都是这样的女人,穿越时光,她们仍然在做女神。唯有卡米耶令人心痛。她成就了罗丹,而罗丹却毁了她。罗丹是自私的,而卡米耶是无私的,她把自己的才华和热情,都拱手于罗丹。而罗丹吸取了她的灵感,依靠她的启发,让她臣服于自己,完全没有著作权。卡米耶只是为罗丹作嫁衣裳,这样不对等的相处导致她们之间的感情永远不会纯粹和完美,甚至最后的决裂是那样的充满恨。只是世人可惜卡米耶,以有青春与美貌,如果没有遇到罗丹,她肯定会有更高的成就。罗丹跟别人结婚了,她也终于发现了罗丹的爱如此自私,悔悟的时候已经有点晚了。有时候我们都回不到从前,只是不能轻松脱身,困于一个人的影子里,永远是令人痛惜的。

  作者提到了法国在美国成立100周年之际送了自由女神像,这件事我还是第一次知道。原来标榜自由的美国,只是一个魁儡啊。真正的自由女神却是来自法国。我真有点鄙视美国了。女人很容易被家庭和婚姻所束缚,然后放弃自己的梦想和才华的疆场,或者会在精力上有所偏斜于家庭,令事件和成就打了折扣。但是历史长河中,总有那些卓著的女性,异世而立,成就自己。比如中国的武则天,比如中国的张爱玲。

  她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签:女艺术家不止是艺术家。其实这样的女人都有着致命的诱惑,也有有着强大的破坏性。她们追求爱,享受爱,却不会为爱束缚。有时候优秀的男人成就一些女人,但很少。更多的时候是优秀的女人来成就男人,甘做“男人背后的女人”,这在中国犹其严重。爱情之于艺术家,是灵感的发掘地,她们需要爱恋来刺激灵魂激发能量。于是有三角恋甚至多角恋,优秀的男人的出现,对她们来说也是正能量,完全不需要拒绝。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五):月光不及你温柔

  文/总总

  这是我第一次看月下老师的作品。

  这本书里面的女性不是文学才女,也不是贤妻良母,也不是“成功的女性”,更多的是被人称谓“祸水”。

  这是以女性的角度去解释这些女人们的故事,而不是带着有色眼镜去批判着她们,也不会以她们是谁的女人这样的身份去说。而是将这些女人的一生,人生中最精彩,最为惋惜的地方展现在大家面前,并不会说她们是怎么样的女人。只是说她们的故事。

  文的主题是爱,讲的是关于这些女人的爱情,

  这爱情有的遭受别人的鄙夷,有的觉得不可思议,也有的嗤之以鼻,觉得这是在玷污爱情。可是,谁又说的清,这爱不是爱,什么爱才是爱。

  她们的爱让我觉得是无家可归的孩子。因为没人能懂她们的可怜,为什么可怜,也没有人懂她们的爱情为什么是悲哀的。

  提到她们的名字首先想到的是香艳,是八卦绯闻,而不是想她们为什么会这样。

  女人的爱情可以温柔似水,可以急如雷,也是可以是炸弹。

  因为她们爱到深处而不自知,她们是温柔的,只是在心爱的人面前才会这样,钢铁化为柔指。她们是女人,是坚强的,也是柔弱的。

  嘘~请静静地看她们的爱情故事吧。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六):你的人生你做主

  我记得前一篇书评中我说女人分为两种,一种是生命不止,折腾不止;一种是喜欢恬静,高贵文雅。其实女人不能简单地用这两种生活方式来概括。从情感上区分,女性一半是感性的,喜欢浪漫而长久的婚姻。还有一些女性属于现实版的,更注重务实,情感退其次。从智慧上区分,很明显一部分是天才,一部分是美丽,美丽与天才融为一体的就是女神。

  月下著的《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写的很多是女神级的人物,如卡米耶、勃朗宁夫人、波伏瓦、伊莎多拉•邓肯、香奈儿、米切尔等等,她们都算是某个领域成功女性,她们的婚姻是幸福的吗?她们一生都很快乐吗?如果你还不了解她们,可以读读月下著的文章,那里面就讲述了这些别人眼中女强人,传奇女子的传奇故事。

  现实中有一种女人总被人们拒绝,后来给她们一个别称“剩女”,能成为“剩女”的要么学识高,要么眼光高。学识高的好理解,她们一定是智商超群,所以她们多是工作狂,不会被一般男性喜欢,一般男性会觉得这样的女性要么是疯子,要么是传奇,驾驭不了。而眼光高的,其实很不让人理解,都说人要有自知之明,如果看不清自己,那自然也不会被别人看清,你所想要的,未必是别人想给的,追求幸福没错,错的是有幸福时也不珍惜,还以为自己的幸福没到,这就是自己的悲哀了。我的生活中其实也有这样一位,每天都想找男朋友,可是谁给她介绍的,她都不满意,她想要长得帅的,或者有气质的,或者有学历的,要不连共同语言都没有,所以很多男孩都被她的条条框框拒之门外,如今她的恋爱初衷还没变,只是大家已经不关注她的婚姻了,甚至告诉她,估计小伙没戏了,看看大叔有没有你喜欢的,这样的玩笑,或许我们还能开开,但是对她来说,一切都是缘分没到,而我们却一直劝慰她,看看自己,别挑了。

  人生就是你路过我,我路过你,然后各自向前,各自修行。可是作者提出了,为什么都21世纪了,女人经济独立了仍旧不幸福?为什么女人总是比男人更容易为爱所苦?为什么男人可以用自身的行为证明自己的价值,而女人却被物化为他者,靠自己对男性的价值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其实关于爱情,不管你是传奇女性还是普通女性都会遇到同样的困惑,很多女人是为爱痴狂的,波伏瓦、莎乐美、杜拉斯等就像挣脱锁链的又美又可怕的精灵,在岁月中跋涉,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生活不可能像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不会像你想象的那么糟。好好扮演自己的角色,做自己该做的事,或许一样可以变得充实。

  在现实中,很多女性其实是被动的,她们想获得忠贞的爱情,于是她们会将自己拥有的幸福抓得很牢,可是这样的结果未必是好事,都说男人花心,总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其实去诱惑男人的还是女人,一个出色的男人肯定会吸引很多女人的目光,就如出色的女人也会吸引很多男人的目光一样,然而如何让这种吸引不那么脆弱,变得坚如磐石,那就需要两个人共同营造,这样才不会出现“二奶”“小三”,幸福一定是双方的,别让对方变得焦虑、暴躁,要清楚看淡心境才会秀丽,看开心情才会明媚。当然对于失败的婚姻,也不用过于伤感,你的脆弱留给谁看呢?有时,你会发现自己咬着牙能走很长的路。

  当婚姻成为一种束缚,我们该何去何从,当爱情已是梦想,我们是否仍要坚持?有人读书是为了获得一些启迪,估计你读了这本书,找不到最佳答案的,因为对于那些传奇女人来说,她们本身也在寻找答案,她们既然都没有找到最佳解决答案,你怎么会从她们的故事中找到你想要的答案呢。但是正如作者希望的,我们可以从书中这些传奇女子的身上获得一种灵性的启示。在匆匆脚步中,在攘攘人群中,停下来,静静地思索、品味,什么才是我们自己想要的人生,你的人生你做主。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七):女人的传奇,多半离不开爱情

  想起一个极端的反面案例。

  多年前,院系的老师请来报道马加爵的记者,分享新闻报道的技巧。

  分享结束后,互动问答。

  有人问:马加爵性格如此,有女朋友吗?

  当然没有。

  但并不是因为没有女朋友而走上最后的亡命之路的。

  影视小说中的旷世大英雄,如郭靖、萧峰,成为顶天立地、万民景仰的大侠,不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相亲相爱的女朋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侠肝义胆——用现代的语言,可以翻译为有信仰,有追求,有野心。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传奇人物,如拿破仑、尼采、梁启超,成为彪炳史书的光彩一笔,不是因为他们有漂亮、多情的女朋友,而是因为他们自己的野心、追求与理想

  哪怕今日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超级大佬,如李嘉诚、马云、王健林,成为青年学子们膜拜的偶像,也不是因为他们在爱情上多舛、坎坷,而是因为他们的头脑、眼光和野心。

  男人才传奇,多半与女人无关,与野心有关。正如情感专家所说:对男人而言,爱情只占非常小的一部分。

  所以,休想一个男人为了女人而奋起成就一番大事业。

  但反过来,女人的传奇就不一样了。

  影视小说中的绝世美女,如金庸小说中的林朝英,几乎是一个不可企及的高度:漂亮、聪明,一身武艺。可惜爱错了人,一生隐居古墓,抑郁而终。

  古今中外历史上的光彩照人的女性,如香奈儿、林徽因、陆小曼,如今被人所知,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她们轰轰烈烈的绯闻,她们不可忽视的才华,只占第二位。

  至于今日被人崇拜、被人八卦的超级女性,如王菲、刘嘉玲,被人提及,第一印象不是她们唱过什么歌,演过什么影视,而是她们的绯闻。

  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女人的传奇,多半与爱情有关,男的传奇,多半与野心有关。

  得出这个结论,也是因为最近读了一本书,《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读这本书之前,我已经读过大量的中国女性的故事了,中国女性为爱痴情,动辄为爱耽误一生。当时我以为,外国的女性会给我不一样的感觉。

  外国女性的故事确有不同,但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字里行间,我还是读到了无处不在的爱情。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里面讲了11个外国女子的故事,这11个女子,既有文学上、哲学类的女神,也有时尚界、影视界的宠儿;既有爱情的绝对崇拜者,也有爱情玩世不恭者;既有爱情上的受益者,也有爱情的受害者。

  她们的才华熠熠发光,光彩夺目。她们本是传奇,但她们的传奇,却无一例外与爱情有关:不是得不到爱情或失去爱情而发光,就是因为爱情而传奇。

  比如波伏娃,《第二性》的作者,著名哲学家萨特的女友,跟萨特一样,也是著名的哲学家,强烈反感女性依附男性而存在,所以尽管与萨特相亲相爱,但终生未婚。她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写作了《第二性》。遗憾的是,尽管她一生反对女性为了男性存在,这本书的写作缘起,却是因为爱情——当时萨特与另外一个女子交往,甚至谈婚论嫁,她悲伤难抑,又不想让自己陷入这种悲伤的境地,于是写作了这本书。

  比如,至今仍为时尚代名词的香奈儿。香奈儿本是一个女子,一生有N多个男朋友。这些男朋友都真诚热烈地爱着她,但没有一个求婚成功的。原因是,第一个男朋友的家人反对,她只能做情人。于是香奈儿开创了自己的工作室,开始了她的时尚之旅。她的事业越做越好,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并掀起时尚潮流。她后来的男朋友,都优秀而风趣。可是她却没有当初结婚的勇气。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不结婚的时候,她俏皮地回答,因为没有跟品牌香奈儿相提并论。在她这里,男人不再是一生经营的事业,而是她事业的支撑点。

  即使是特立独行的波伏娃还是构建时尚帝国的香奈儿,也是因为爱情的滋润与激励,才成了传奇。

  一些女人,爱情有了美好的结局,可能从此烟火人间。这是一种幸福。另外一些女人,受了爱情的伤,可是在感情的主战场,她们改变战术,不像过去那样孤注一掷,转而在自己专注的地方展开新的事业,成就自己的传奇。我们多半称呼为女强人。

  说到底,女强人的传奇,也与爱情有关。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八):欢迎来到月下“灵魂写真馆”

  “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这是齐白石谈写意画的时秉承的一条原则。我觉得此原则同样适用于传记类写作,特别是那些有着浓郁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已被讲述过太多次,乃至一闻其名,心里就有声音在喊:“够了,够了!怎么又是他们?”

  写名人不易,写名女人更难。她们身上的光环太盛,色彩太艳,流言太多,误会太深,不管她们本人是否愿意,都已被世俗(包括学界)涂脂抹粉,洗一个澡就足以让整条塞纳河变色。那么,又该如何来描绘她们呢?所以,我在拿到月下这本《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书稿时,还是有好奇心的。

  月下是写传记的高手,此前她已为张爱玲、萧红、三毛、张国荣等人作传,笔力过人。这一次,看她写这一系列传奇女性形象,我颇为震撼,只觉喑呜叱咤,气象万千。卡米耶、乔治•桑、杜拉斯、莎乐美、波伏瓦、伍尔夫等11人,本就是人类星空上的妖冶之星,历史原野中的瑰丽之花,做个不靠谱的比喻,她们可以组成一支秒杀全世界所有男人的足球队。 在月下笔下,她们则呈现出另一种野性之魅——她们负气、执拗、不羁、叛逆的鲜明一面。

  她们不完美,但是很真实;他们遭非议,但是爱自由;她们伤横累累,但是元气淋漓。她们缺乏世人眼中的幸福,但是她们成为了她们自己。甚至,“她们”这个词本身就不合适,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又一个截然不同的女人。用月下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比动物更具动物性的人类却要受制于法律,规范,传统,人类给自己缚上神圣的枷锁,尤其是女人,还要受制于男人,受制于婚姻,甚至受制于女人。总有那么几个人在浩浩荡荡的沉睡中苏醒。”

  在本书中,月下并未小心翼翼地给每个人精准画像,没有眼耳口鼻,也没有绰约之姿——假如真有这种需要,去“百度”不就行了?她选择和笔下的人物进行深层次对话,用心灵来观照,从精神上取材。所以,这不是工笔,而是写意。她不画眉,不画皮,只画骨,只画魂。于是,翻开这本书之后,你踏入的其实是一座“灵魂写真馆”。

  很多人不知道卡米耶的名字,但知道她曾有过的烙印——她是罗丹的情人。月下说:“卡米耶是最让我觉得心痛的女子,以至于多年来想写她而不敢写,我怕一下笔,痛苦便决堤,牵扯到我的小说,不能控制的愤怒会让我无法理智地去观照她和罗丹的这段关系。”这种心痛与纠结,让她把卡米耶放在书中的第一位,标题犀利,叫做《一半童贞美,一半成人伤》。

  当时,罗丹正处于灵感耗尽期,对模特整毫无感觉。他遇到了卡米耶,一个“内心激烈,带着势如破竹的力量”的女子。可以说,是罗丹成就了她,也毁灭了她。“天才的女人需要灵魂的撞击,罗丹就是卡米耶遇到的灵魂,而艺术家处处寻找美,卡米耶就是美的化身,但是灵魂击中是一生一世的事情,而美的冲击只是暂时的迷恋,所以两个人的感情从一开始就是不对等的,罗丹是卡米耶一生的劫难,卡米耶只是罗丹生命激情的一个阶段。”无论在艺术上,还是感情上,卡米耶都跌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如同她弟弟保罗所料:“罗丹做梦,你做工。”

  在这11位女性中,我认为写得最精彩的却是莎乐美。我是尼采的粉丝,而尼采则完全拜倒在莎乐美的石榴裙下。书中还讲了那个著名的故事:狂傲的哲学家尼采被第二次拒婚后,提议要和莎乐美、保尔•里一起去照张相,作为他们友谊的见证。在摄影棚里,他让摄影师推来一辆小车,请莎乐美跪在车上,又让摄影师找根棍做了一根鞭子,递给她;而他自己和保尔•里站在车前,用绳子把胳膊绑在车把手上,如此他们两人就成了拉车的马,而莎乐美成了抽打他们的人。摄影师大声抗议说这不成体统,可尼采解释说,没有比这更好的姿态能表明他们三人目前的关系了。

  著名诗人里尔克,见到比他大十四岁的莎乐美时,一见倾心。莎乐美回故国俄罗斯,由丈夫安德烈亚斯和里尔克陪同,在外人看来也许会觉得这“三人行”有些尴尬,但在他们却很正常。里尔克在异国获得了写诗的素材,莎乐美则做了一次生命的回归。虽然最终分手,但这一次爱情刻骨铭心,之后二十多年里,他们一直保持通信。里尔克为莎乐美写的诗句如此动人,以致于我无法不把它抄下来:

  “挖去我的眼睛,我仍能看见你,/堵住我的耳朵,我仍能听见你,/没有脚,我能够走到你身旁,/没有嘴,我还是能祈求你。/折断我的双臂,我仍能拥抱你——/用我的心,像手一样。/钳住我的心,我的脑子不会停息,/你放火烧我的脑子,/我仍将托举你,用我的血液。”而这首诗也是本书的书名的由来。

  月下对莎乐美的评价可谓精到,说她是“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她引用了瑞典精神疗法医生希尔•比耶尔的话:“莎乐美可以在精神上对一位天才全神贯注,却不能彻底与之融合。这或许是她生命中真正的悲剧。她渴望从自己强烈的个性中解放出来,却得不到拯救。”月下自己的观点也是,“她用与天才的交手来驱遣她的孤寂,或许还有虚荣心。”“假设尼采真的与她在一起,像淘一口古,深不见底,以为埋藏着宝藏,可是淘啊淘啊,一生都淘不出个所以然来。其实那井底什么也没有。她是用脑子活着而非心灵,她的脑子装满了知识,内心如黑洞般匮乏,需要源源不断地充填。”

  在本书的写法上,月下引入了诸多电影方面的材料。其中,有些是必需的,比如,电影《情人》之于杜拉斯,《乱世佳人》之于米切尔。她们的成就与影片密不可分,而电影也成为她们人生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然而有些却不是,月下信手拈来,娓娓诉说,极大丰富了人物的层次感。

  比如,电影《时时刻刻》中的伍尔夫。月下说,影片中的“伍尔夫双眉紧锁,目光深沉,宽衣松发,高挑的身材行走在阴暗的房间里,仿佛幽灵。”“她的记忆有着隐秘的两面——一面澄明,一面黑暗;一面寒冷,一面温热;一面是创造,一面是毁灭;一面铺洒着天堂之光,一面燃烧着地狱之火。”

  还有,写波伏瓦时,提到了《花神咖啡馆的情人们》。月下说:“我一直崇尚他们不用婚约维持的爱情,唯美、浪漫,却被电影撕下面具,还以为是为了自由,其实不过是为了标榜自由。”“我认为这部电影一定有“诽谤”的成分,但关于在男女角逐的战场上,女人处于劣势的因素却有一定的道理。”

  再比如,写勃朗宁夫人时,月下说:“1861年,勃朗宁夫人去世了,她安静的躺在爱人的怀里。就像电影《返老还童》中那样,一生爱着一个人,不论是神采照人,还是年华逝去,最终死在爱人的怀里,像一个婴儿那样安静。勃朗宁夫妇一起生活了十五年,他们几乎不曾有过分别,几乎日日都在一起。”

  这些材料,往往是其他传记写作者,特别是学界,所容易忽略的部分。而月下将这些连缀在一起,恰如“横翠嶂,架寒烟。野花平碧怨啼鹃”,形成一种奇妙的对照,如对镜看花,见影中之影,身外之身。

  这是一本浩浩荡荡的苏醒之书,也是一本醍醐灌顶的启蒙之书。在我看来,本书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打开了一个万花筒般的女性世界,让我们发现有无尽的可能性。这让我们学会宽容、愿意欣赏,乃至甘心膜拜。肉身如此沉重,而灵魂可以轻盈,当然,这需要重新找回爱的能力,包括爱的喜悦与爱的决绝。一如勃朗宁夫人在《葡萄牙人十四行诗集》的第一首中写道:

  “‘这回是谁逮住了你?猜!’‘死,’我回答。/听哪,那银铃似的回音:‘不是死,是爱!’”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九):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读《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文/方木鱼

  这是我见过的第二本过目难忘的书名。第一本也是今年读过的一本书,书的内容全忘了,唯独书名印象深刻:《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从没有见过这么狠的书名:《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

  卡米耶与罗丹:他情不自禁地触摸她,狂吻她,他们谈论艺术,套路雕塑问题,也做爱,她成了他的缪斯女神。

  乔治•桑:曾经有一段时间,她同时有四个情人。所以,她也曾被人们指责为放荡、叛逆,乔治•桑却说,一个像她这样感情丰富的女性,同时拥有四个情人并不算多。但是肖邦爱她,至死最爱的一个。他从离开她到逝世之间两年半的时间里,没再写过一首曲子。

  李碧华在《青蛇》里编剧的台词: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缘是劫。

  杜拉斯:如果一个女人一辈子只同一个男人做爱,那是因为她不喜欢做爱。对付男人的方法是必须非常非常爱他们,否则他们会变得令人难以忍受。我爱男人,我只爱男人,我可以一次有50个男人。这是杜拉斯说的,她说,如果我不是一个作家,我就是一个妓女。

  莎乐美:他觉得自己是女王,是公主,需要全世界把她捧在手心里:那些傲睨人间不可一世的天才纷纷拜倒在他的石榴裙下,为她迷狂,为她痛苦。

  她们坚强,她们博大,她们泛爱,她们出色、优秀、卓越。是的,那是爱情的力量,不过,那也只是爱情,每个人都会有的爱情。并不因为你是名人,你的爱情就格外伟大。也并不因为我是平凡的人,我的爱情就不值一提。不过是爱情。千百年来一再上演。

  他们以爱之名,做尽天底下的龌龊事,也博取天下最伟大的荣誉。

  也许是开始越来越上年纪,鲁迅说,读书越多,一个人会越迷惑。以前认为这样不对,后来觉得也无所谓,再后来,觉得,还是不对。越来越成了一个以前连自己都讨厌的卫道者。

  无论生活多么苟且,那都不是一个人堕落的理由。同样,才华也不是一个人可以放纵的借口。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见你》读后感(十):中国式的爱情等于亲情

  《弄瞎我的眼睛,我还能看到你》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第一感觉应该是个比较悲惨的爱情故事,男主角或者是女主角为了爱人弄的死去活来的。但是翻开书我发现我错了,作者想要讲诉的爱情故事比我们想象的要深刻的更多。

  中国式的爱情是什么样的爱情?《蜗居》里的海藻背叛了小贝跟一个大叔级的宋思明陷入了爱情瓜葛。《芈月传》里的芈月为了权力或者是所谓的爱情辗转在几个男人之间。《北京爱情故事》里的石小猛因为金钱把女人让给了程峰。等等等等,为了钱我可以跟你相爱;为了不让自己爱的人受伤害我也可以去跟别你相爱;为了答谢你的照顾我也可以跟你相爱;为了家里我也可以跟你相爱......中国式的爱情,我不是为了爱你而爱你,就算爱你我也可以为了很多不相干的东西再去爱别人。中国人的爱情总是那么不牢靠,我投入你的怀抱立马就会忘掉上一个人。

  作者提到了法国在美国成立100周年之际送了自由女神像,自由女神像象征着自由,自由女神像如果这在中国定不会引起关注的。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是由平等然后发展到独立再到最后的自由,在西方国家都在自由的时刻,我们的才刚刚过了平等的阶段,从新中国成立就一直提倡男女平等,到现在好不容才有点成效。那么独立要到什么时候呢?现在的女人独立的有多少比例?女人一旦结了婚,那么独立这个词想都不要想了,可以直接尘封在阁楼的最角落里了吧!女人的独立在中国传统思想里会被认为敌对、不负责。那么对于自由来说更是被束之高阁了,女人成为不了“真正的自己”,只能作为子女、妻子、母亲来存在。中国式的爱情到最后都成了亲情,或许不用到最后,中国式的爱情一开始就是亲情的开始。

  看出来作者对自由美好的爱情向往,对传统思想的抨击,对女性未来的期许。我相信一切都是个过程,也希望以后的以后可以多些自我、多些独立、多些自由,然后就期待着那刻骨铭心的爱情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