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双脑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双脑记》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09 20:4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双脑记》读后感精选10篇

  《双脑记》是一本由[美] 迈克尔·加扎尼加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9.90,页数:4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双脑记》读后感(一):这位心理学大师,搞得一手好科研,交得一帮好基友

  我的很多朋友在我推荐这本书之后,都被“认知神经科学之父”的名头吓住,问我这书到底是讲什么的,是不是很深奥难懂。每次我都会回答:“其实这是一本讲……八卦的书,讲了很多很多牛人的八卦,特别好看。”然而朋友们依然表示不信,所以,我决定在此列举一二。

  罗杰•斯佩里

  罗杰•斯佩里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也是加扎尼加的研究生导师,是带他走上裂脑研究之路的人。

  二人的缘分始于加扎尼加大三和大四之间的暑假。由于对加州理工学院进行的动物大脑研究产生兴趣(也由于这所学院离他女朋友住处很近),他决定给该研究的负责人斯佩里写信,询问他是否需要一位暑期实习生。斯佩里回复:“当然需要。”一段脑科学界的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从达特茅斯学院毕业后,加扎尼加以研究生的身份加入斯佩里的实验室。在整个研究生生涯中,他坚持每天与斯佩里谈话两小时,一五一十地报告研究进展讨论相关结论。二人的关系之好整个实验室人尽皆知,且看加扎尼加自己描述

  “格利克斯坦声称我是世上唯一一个能让斯佩里展露笑容的人。他说的话是否属实,我并不能确定,但是,斯佩里和我的关系的确很好,而这段友谊的很大一部分都得归功于我们的面谈会。杰出的生物学家詹姆斯•邦纳曾经玩笑说道:‘也许我们应该把迈克尔随身带着,这样罗杰就有可以说话的对象了。’这个任务对我来说小菜一碟,因为当时的我全身心扑在了三件事情上:科研、斯佩里以及他的思想。”

  然而这对他人眼中的模范师徒却最终反目。毕业之后,加扎尼加选择了在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任教,希望可以就近继续测试那几个熟悉的加州理工学院的裂脑病人。这种自立门户的行为引起了斯佩里的不满。二人的争执最终以加扎尼加转投纽约大学告终。加扎尼加设法在纽约找到了一些新的裂脑病人,从此二人一在西海岸的加州,一在东海岸的纽约,分别从事着不同裂脑人的研究,争执一直持续了十几年。

  1981年,斯佩里因裂脑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加扎尼加应邀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介绍斯佩里的科学贡献及研究方法的文章,对斯佩里做出了高度评价。在那些充满崇敬和赞誉的文字里,我们仿佛依稀窥见了那对曾经无话不谈的师徒。

  杰弗里•霍尔茨曼

  相比与导师的反目,加扎尼加与学生的故事更加美好,却也更加令人唏嘘

  当费斯廷格把自己的学生杰弗里•霍尔茨曼推荐给加扎尼加时,他的感想是这样的:

  “人们总是很难预见一位初识者竟会成为自己的亲密好友。当时39岁高龄的我感觉自己已经遇见了所有毕生挚友,自此以后认识的任何人都只能归入名为‘熟人’的第二梯队。像是为了证明这一观点愚蠢一般,霍尔茨曼走进了我的生活,不出一周,我俩就变得形影不离。”

  二人一见……如故,很快就达到了心有灵犀地步

  “听讲座时,我们会被同一句话逗笑,以至于不得不直视前方以避免眼神交流同时集中全部的注意力,好让自己别做出什么扰乱秩序举动。偶尔有那么几回,我笑了而霍尔茨曼没笑,或是反之。这时我就会想:怎么了?霍尔茨曼在认真听吗?他是不是睡着了?”

  在加扎尼加的描述中,霍尔茨曼聪明勤奋风趣乐于助人富有魅力,几乎是完美存在。然而这对师徒的缘分也并不持久,短短六年后,霍尔茨曼突发急症,10天之后就离开人世距离自己的女儿出世仅差4天。加扎尼加几乎要被这场打击击倒:

  “他的离去对我来说就像一次大脑损伤——我生命的一部分就这样突然消失,而且永远无法恢复到当年的模样。”

  每每读到这段情真意挚的文字,我都会忍不住热泪盈眶

  “霍尔茨曼比大多数人聪明,又比大多数人勤奋,世界上很少有人能像他那样富有魅力。即便坐拥所有这些天赋,外加极具竞争力的科研素养,霍尔茨曼却是一个毫无野心的人。我们经常谈起这个话题,但我一直无法理解他的心境,直到参加了他的葬礼。霍尔茨曼的朋友四面八方赶来纽约。我们在一起喝到神志不清。我们无助地看着他那怀孕中的美丽妻子迷人母亲朝气蓬勃姐妹伟岸父亲。我们交谈着,哭泣着,计划着,痛饮着,最终颓然崩溃。原来,霍尔茨曼并不需要野心。朋友才是他的动力源泉。霍尔茨曼在短暂人生里汇集了一群我所认识的最优秀友人。每当有电话铃响起,他都知道,电话的另一头多半是一位自己喜爱伙伴。他总爱说起那些朋友,但我们当中大多数在此前都未曾见面。只有在他去世时,我们才发现了彼此,而这次相遇之恩让人确信,有了这群朋友,杰弗里•戴维•霍尔茨曼将永远与我们同在。”

  乔治•米勒

  乔治•米勒是著名的心理学界,他对工作记忆容量的研究广为人知,正是由于这个研究,人们把“7”(普通人工作记忆的容量大小)称为“神奇数字”。

  初遇时,米勒已是心理学界的巨头,而加扎尼加还只能算是初生牛犊,他怀着忐忑心情来到米勒的办公室登门拜访。

  “在我们小心翼翼地聊起若干话题时,他偶尔会插入几个问题以示好客之意,比如‘你想来杯啤酒吗?’我拒绝了。过了一会儿,他问:‘你想抽根雪茄吗?’我拒绝了。又过了一会儿,他再次问道:‘你想吃甜点吗?’我还是拒绝了。他看着我,脸上明显带着几分恼怒表情,毫无疑问,他正在怀疑我是否有任何喜好。终于,米勒开口问道:‘你会上床吗?’我沉默了片刻,接着便忍不住大笑起来。随后我吃了甜点。”

  两位大大很快变得无话不谈。于是,在某一个夜晚,在离开酒吧出租车中,两人的感情结晶——“认知神经科学”这个新名词诞生了。在随后的一系列通信和日常讨论中,这一名词的内涵渐渐丰满起来。在二人的大力宣传和悉心倡导下,认知神经科学最终成为了21世纪热门的前沿科学研究领域之一。

  史蒂芬•平克

  史蒂芬•平克是当下美国最著名的心理学家公众知识分子之一,他的《语言本能》和《思想本质》等书广为人知。他和加扎尼加之间也有着很深的缘分。平克为加扎尼加的自传《双脑记》专文作序,盛赞加扎尼加正是为带领他认识了科学之美的人:

  “加扎尼加激发出了我最好的一面,他对我进行指导,为我提供挑战接受我的咨询,让我开怀,而最重要的是,他向我展示出,你可以在做科学家的同时,成为一名值得尊敬的人。”

  而加扎尼加也大力推荐过平克的经典著作《语言本能》和《人性中的善良天使》。在他的《人类》(Human)一书中,加扎尼加更是屡次引用平克的言论,甚至将他称为“在所有领域都有独到思想的男人”。二人的惺惺相惜可见一斑

  跟加扎尼加保持铁哥们关系的大牛还不止于此。他曾与提出认知失调理论的利昂•费斯廷格坚持每周共进午餐,这一习惯延续了20年,饭桌上涌现了无数跨学科的交流、创新的思想以及奇怪的脑洞。他曾与镜像神经元的发现者贾科莫•里佐拉蒂在意大利共事,用街道上抓到的野猫进行神经生理学实验。他的密友还包括心理理论创始人戴维•普雷马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的弗朗西斯•克里克、将记忆划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的恩德尔•塔尔文等等。翻开《普通心理学》的前几章(也就是有关基础认知部分的几章),几乎有一多半的著名理论和经典实验的发明者都是加扎尼加在他的自传中提及过的熟悉名字

  加扎尼加的交友技能不只发挥在科研领域。小威廉•巴克利是一位保守党派的政治家拥有多重身份:记者专栏作家小说家、中情局特工、电视脱口秀节目主持人,还是《国家评论》的创办者。在加扎尼加的学生时代,他就曾经邀请巴克利参与自己组织的一场政治辩论活动,二人就此结下终生的友谊。加扎尼加不仅成为巴克利的科学顾问,还被巴克利拉去参加党派活动和撰写政治评论,并因打字速度太慢而惨遭嘲笑。他们共进午餐、互相出席对方家庭晚宴、彼此交流新科技产品、共同筹办电视节目,甚至合资办过一家公司(最后以惨败告终)。加扎尼加通过三条狗的故事向巴克利展示了脑科学家的力量

  “巴克利曾经抱怨过瑞士航空公司关于携带宠物狗登机的规定,他对此感到非常郁闷。每一种机舱等级只允许带一条狗,而机舱等级一共只有3种。巴克利一家有3条狗。这就意味着他们在飞机上不能坐在一起。巴克利的妻子帕特带着一条狗坐在头等舱,巴克利和第二条狗坐在商务舱,管家和第三条狗坐在经济舱。……我决定给利亚娜•博利斯打个电话,她是一名神经科学家,也是瑞士航空的一位大股东。”

  毫无悬念,在大股东的亲自过问下,瑞士航空以惊人效率解决了这个难题。从此,巴克利对脑科学家刮目相看

  加扎尼加身边似乎永远包围着一群机智、善良、有趣的人,他总能发现人们最美好的一面,这一特质在这本“八卦丰富”的自传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借用平克的话:

  “迈克尔•加扎尼加之所以能有如此声望,不光因为他成就了诸多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并催生了认知神经科学领域,还因为他得以向世人展示,科学是可以与生活中的美好共存的。当然,科学有其沉闷枯燥的一面,又充斥着大大小小的争吵,但加扎尼加告诉大家,追寻科学真理的路上可以有幽默,有友情,有感官享受以及孩童般的好奇心。”

  《双脑记》读后感(二):推荐有心理学基础的人员阅读,否则这本书里的乐趣会大打折扣~

  大学那会儿热爱心理学的我满心想要为心理学的发展出一份力,总觉得自己适合走科研路线,读研究生读博士然后在象牙塔里做学术研究,不食人间烟火

  当时怕是对科研有什么误解,现在说白了其实是认为这是除了找工作、公务员以外的清新脱俗的选择,为自己的缺乏勇气害怕竞争找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当然最后也没有走上这条路,于是心里一直有这么一个情结

  直到读完这本书,才真正对科学家研究者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才不是社交能力弱,害怕竞争,不入世的怪咖。而是一群有血有肉智慧有幽默感的闪闪发光的人们,他们的身边也聚集了一群这样的人们,像一个紧密的社交网络凡夫俗子隔绝开来。事实是,这样的顶尖人群,哪怕不做科研,他们的智慧,品质性格,也足以使他们在任何一个领域发光发亮。

  学习名人传记,去提取他的哪些特质促使他的成功,从而可以学习为己用。印象比较深的几个点:

  一、这本书首先是让我比较立体的去了解了心理学家们的日常是如果运作的。那些经典实验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然后也让那些原本书本严肃敬畏的心理学家一个个生动起来,比如大名鼎鼎的斯佩里、斯金纳、费斯廷格、乔治米勒,下次再看到他们的理论或者实验,可以附上这些轶事,那么就更容易理解更有趣了。

  二、关于裂脑的研究,贯穿了整本书籍,从作者的第一个实验持续接近五十年的实验,我真的其实发现不了很大的进展,甚至很难悟透每一阶段每一个针对裂脑病人实验的不同与玄机。

  这也许就是科学令人敬畏之处:对它的一点微妙觉知可以对人类掀起大变化;另一个敬畏之处就是它是那么复杂令人难以掌握,路漫漫其修远兮。而科研工作者就更加令人敬畏,常年埋首在实验室里,可能几年都在重复相似内容而没有进展,不断思考不断调试甚至可能推翻重来。

  三、作者也搬太多次家了,他换了好多次工作地点,进而也举家迁徙了好几次。这种魄力也令我震撼,每次看作者描述他的现状多么令人满意时,他就会说是时候改变了。而我几乎有几次在心里想,拜托你别搬了,你怎么知道改变会比现状好呢?也许这就是人与人的差距,比如我对于安全模式实在太贪恋,任何一点改变都让我焦虑不安。这样故步自封的人注定会失败,而同时在失败中不甘心的怨声载道。加扎尼扎在年龄很大的时候尚有一颗不安分的心,有勇气敢冒险,令人佩服。

  四、我也终于理解为什么认知心学会是现在的主流,为什么认知神经科学是一门伟大的学科,摆脱人类的脑结构与生理状态去研究人的心理状态意识状态注定是错误的。但直到现在精神分析流派仍然是大多非专业人士对心理学的主要认识,再加上一些商用的动机,对心理学的普及和发展是一种阻碍

  五、非常喜欢感慨于作者这段话:”心理学家是地球上最聪明的一群实验主义者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研究对象都是可被触摸的实物,而心理学家的研究对象却是“抽象概念”、“表征”和“态度”等。因此,与物理学和生物学相比,心理学的难度更高,更难以捉摸,与此同时,攻克心理学问题的实验设计也更为棘手。‘’

  而平平无奇的我又能做什么呢,大概就是在别人大谈星座性格的时候,默默走开吧。

  《双脑记》读后感(三):正如书开头所说:只是生活琐记,不是学术之旅

  这本书正如开头所写的:只是伴随着科学的生活琐记,不是什么学术的心路之旅

  --------------------------------------------------------------------------------

  本人花了一个星期,当小说看,写下这些【笔记点】,有兴趣的可以【按点索引】书中内容

  》至于这本书的学术内容,可以用【一个视频】 在5分钟之内概括

  以下笔记扫完大约需要【2分钟】

  ● W.J. 病人的一句话:(勇敢的医生和甘愿献身的病人)

  “你知道么?就算不能治好我的癫痫,如果你们能找到一些新发现,这将比我这辈子做过的任何事情都更有意义!”

  --------------------------------------------------------------------------------

  ● 裂脑人:(切开癫痫病人脑中间的连接)人脑两个半球的功能分工与合作(能独立)

  ● 《谁说了算 free will》大脑究竟如何产生意识,广泛结交不同学科的聪明人(吸引)

  ● 加州大学圣巴巴分校 —— 利用大脑原理开发计算机(分子生物学,信息论)

  ● 认知:认识和知觉的过程(感知觉,动作控制,注意,记忆,决策,情感,语言)

  ● 行为认知科学家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学术上的追求?生活上的渴望?

  --------------------------------------------------------------------------------

  ● 物理学就像性爱:没错,或许能得到一些实用的结果,但这并不是我们做它的原因。—— 费曼

  ● Roger Sperry: 神经环路的生长(神经元如何从A点生长到B点,不是随机生长再修饰而是化学引导生长)

  ● 层级抽象:将大脑从复杂中解救出来 —— 索引和接口

  ● ”暂时分离的大脑“:EEG测量方法 —— 学习与变化

  ● 加州理工学院:真人版的《生活大爆炸》与《老友记》

  ● 》在这个方面,我反而是专家,他是新手。【科研团队的合作】

  ○ 实验手术有技术员,实验设备有车间人员,实验理论指导有你

  ● 在论文中建立一套科学描述术语体系,率先建立标准

  --------------------------------------------------------------------------------

  ● 【遗传中心法制】:从DNA到蛋白质,再到细胞到组织,到器官到个体。

  ● 这个过程的信息流向与传递(不是线性单向的,而是双向多级反馈的)

  ● 然而,意外发生后,我们很快就会想出一套符合逻辑的说辞来解释自己的发现经历

  ● 但意外时基于大概率基础上的,通常在科学的某个方面有研究后,会接着该方向的工作

  ● 事实上,人人都有两套面目:大众版和日常版

  ○ 大众版:你的工作,身份,名声,外界他人对你行为的期望

  ○ 日常版:日常生活,家人聊天,朋友小酌,说说笑笑,吵吵闹闹

  ● 秒出论文与署名之争 —— 论文评审与利益冲突

  ● self-cueing(身体反馈作为中间的线索提示) —— 两个分离半脑的合作

  ○ 分裂脑对同侧躯体的控制:完成任务【去除深信不疑的假设】

  ○ 一侧大脑提供线索,另外一侧读取线索【没有唯一一个命令控制中心】

  ● 》身处繁忙的世界,大家都为自己相关的事情奔波,转移注意力需要过程

  ● 》探索精神,”你在做什么?“ 拷问实验过程

  --------------------------------------------------------------------------------

  ● 寻找大脑的摩尔斯电码

  ○ 》”交叉线索启动“ 情绪能够传递过去吗?

  ○ 多个决策系统的组成(冗余/容错) —— 目标导向

  ● 可互相依靠支持的朋友/| 从零开始的实验室 —— 信息如何整合

  ○ 》发现人类共有的镜像神经元

  ○ 两个半球视觉信号传递的编码机制:胼胝体将两个视觉世界合二为一

  ● 作者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神经生理学】233 —— 耗时,耐心,精细

  ● 建立自己的心理学实验室:不同的实验操作 —— 说出结果,推动作表示结果

  ● 》大学里偷懒的助理教授:电影,客座讲师,永远不变的【神经解剖学】

  --------------------------------------------------------------------------------

  ● 分离与整合

  ○ 认知失调:做梦的时候;受到团队状态(宗教狂热)影响

  ○ 牵线进入-》神经科诊室(医生不仅要接受科研训练,还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

  ● 拖车实验室之研究生的面试:你会开车吗?

  ○ 科学家的电影梦:实验的影像记录

  ● 左脑寻找秩序的“解释器”与 右脑忠于事实的“记录仪”

  ○ 左脑尝试辩解右脑产生的行为,让他看起来有逻辑,维持认知不崩溃

  ○ 左脑在一团混乱的信息中寻找因果,建立秩序,自行补足,想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

  ● 认知神经科学诞生了

  ● "so lung"的友情

  ● ”说真的,认知神经科学想知道什么?“

  ○ 信件来往》替换出来的学科定义(区分)

  ● 《认知神经科学杂志》出版了

  --------------------------------------------------------------------------------

  ● 进化与整合:大脑右半球学会说话了

  ● 研究所的猎头:优秀的研究生和经验丰富的博士后

  ● 简单的实验:追踪神经加工的电信号

  ○ 语义冲突N400脑电波:我在咖啡里加了奶油和(糖 vs 水泥)

  --------------------------------------------------------------------------------

  ● 科学研究的伦理之争:人类生命的诞生于何时(受精卵,胚胎,婴儿)

  ● 解释器的性质与机制

  ○ 原用于研究人类决策行为的概率游戏(猜哪个单词会出现:70%cat,30%dog)

  ○ ”概率最大化“与”概率匹配“策略

  ○ 老鼠 —— 一直猜cat;人类/金鱼 —— 70%概率猜测cat(结果只有63%准确率)

  ● 相信自己是一个统一的意识体

  ● 脑成像纠正科学错误

  ○ 两个半脑传递的是高阶的抽象信号,而不是原始的感觉信号

  ● 神经信息学:建立数据库,发表论文需要分享数据 —— 人类连接组计划

  ● 受精卵(>30%自发流产),胚胎,干细胞 —— 脑死亡类比 【禁止人类克隆】

  ● 避开道德:日本科学家发现逆转细胞发育时钟的方法,将体细胞变回多功能干细胞

  --------------------------------------------------------------------------------

  ● 涌现的心智之谜:分层(层间接口,跨层无关)与模块化

  ● 百年吉福德讲座:人类终极问题【哲学家的盛宴】

  ○ 还原论的盲点 —— 不存在的奇点 《More is different》

  ○ 不同角度分层的级别【连续的意识《-潜意识支持:多系统的同步】

  ● 用计算机学科的概念来解读神经生物学:信息加工系统

  ● 曼妙的音乐交响曲:简单与复杂

  --------------------------------------------------------------------------------

  ● 我眼里的诺贝尔奖获得者:Roger Sperry

  ○ 获奖的是他哪一部分的工作? —— 大脑左右分工模式

  ● 认知神经科学之路

  ○ 生物学根本问题是生命-》心理学根本问题是意识-》替换原来学科的定义加以区分

  ○ 反面定义认知:任何不受行为主体知识状态影响的行为都不属于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对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