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10 20:30: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经典读后感10篇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是一本由吉田幸弘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2,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一):“傻瓜相机模式职场沟通工具

  随着国内各大企业对职场技能要求日益增高和大众对沟通技巧的重新认识重视,市面上传授职场技能和沟通技巧的书多如过江之鲫。近年来,一方面作为刚入职场急需指导的菜鸟,一方面是天生就笨口拙舌,因此有意识的多看了一些这两个方面的书。欧美国家作者写的这类书,偏重于理论介绍,如《沟通圣经》,经常会穿插很多科学研究案例和研究过程,对普通读者来说有时难免过于晦涩容易入眠。而日本作者写的这类书,一般都偏重于实例介绍,接受度很高,这本书亦是如此。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三个与众不同可贵之处。

  首先,这本书所列举的例子非常具体,具体到拿来你就能用,换个帽子就能在生活中用上。而且不同情况分类非常全面,几乎囊括了所有你会遇到的问题全书共七章,分别是“附和”、“询问”、“夸奖”、“委托”、“鼓励”、“传达”和“批评”。在各个章节里,作者又继续分类列举实例讲解,具体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在谈委托时,作者谈到对不同类型

  下属用不同委托方式。每个人激发干劲的要点一样,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针对不同人要采取不同的措辞。因此作者根据人在什么时候才有工作的干劲,将下属分为了“追求职业生涯升级”、“追求回避风险”、“追求挑战”和“追求自由”四类,一一列举特有的措辞。比方说追求自由的下属不喜欢被人指挥,干劲会随自己拥有的裁量权的大小而变。即使委托相同的工作,也要注意措辞有所不同:与其说”这方面你可以按自己的意思去做,但这里和这里必须按要求去做”,不如说“在遵守这两个要点的基础上,制作企划时可以任你自由发挥”,这样更能激发干劲。

  作者在每个分类情况中都列举了详细的例子以及错误说法和示范说法,还通过对话进行场景重现让读者能体会到不同措辞的不同效果。这本书在这方面有点类似“傻瓜相机”,真的是拿来就能用,非常实用方便

  其次,这本书传授的很多沟通技巧可以举一反三用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不仅局限在带团队对待下属方面。在批评方面有一个实用小技巧,作者取名为“三明治法”,即批评前后夹以夸奖的方法。批评的最大意义是激发干劲促使下属改善行动,相反如果只是一味批评,下属很容易产生抵触情绪降低积极性老话说“打一棒子给颗枣”其实也是这个意思,不能光批评。比起夸奖之后以批评结尾,在批评后以“我很期待”之类的夸奖结尾更能提高下属积极性,这种三明治法可谓玲珑心思,既点出不足巧妙拉动积极性。这种方法在生活中不也能用上吗,小孩听话,先肯定做得好的再提出存在问题最后表明对孩子期待信心,效果一定比骂骂咧咧一顿批评好吧!

  最后,这本书的观念非常独树一帜耐人寻味,我想这也是这本书的基础和根本。对着书里把对情况具体而详实的分析,有些人可能会认为是多此一举上司本来就是高高在上发号司令的嘛,在职业丛林中大家早已习惯端人碗受人管,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干,骂你就听着,怎么会有领导还要注意这么多讲究。而在作者看来,上司和下属的关系平等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而已。一般来说,作为上司,本来就会比下属拥有更丰富知识惊艳,而且促进下属成长也是上司的工作之一。若只是一味以自身为标准否定下属,就是对自身工作的放弃。上司应该充分调动团队积极性,注重培养员工个人发展实现更好业绩。我认为这样的观点才是更健康更科学的观念,尽管目前在国内大环境现实中,这样的上司很难遇见。但如果我们都能秉持这样的观点,有朝一日,如果我们这些小兵小将也走上领导岗位变成上司,是不是我们就能创造更加健康的职场环境,带好团队呢!

  随手贴上画的“思维导图”和写的笔记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二):说话间制胜风云——完美领导修炼宝典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 :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会顿时心生共鸣。说话虽然是平常人最经常做的事情,然而如今争相占领图书畅销版的教说话的书籍越来越多,就能知道,会好好说话,能好好说话的人,似乎并不太多。特别在上司和下属这样牵扯利益的关系中,说话的能力更显得重要必要

  这本书拥有日本作者比较普遍风格,就是实用得不能再实用,不讲虚话,不讲高大上道理,只讲日常上下级最常见的各种沟通,内容无比浅显易懂,却透着作者的成熟智慧

  作者将讲话措辞的小技巧归纳汇总,分成以下七部分详细分析:

  1. 附和

  2. 询问

  3. 夸奖

  4. 委托

  5. 鼓励

  6. 传达

  7. 批评

  对于这七个部分,作者不但对每一个项目的情况细致分类,而且各个小类下,针对员工的不同情况,再详细分析情况出现原因和应对方法。这几乎涵盖了上下级沟通中90%的困境,其中有些情况,作者还辅以具体例子对比,使读者很容易在对比中领会说话技巧的精妙。

  在看完全本书,面对一个又一个例子和情况分析后,我发现,虽然我没有记住所有的具体方法,但是全文透露的主旨是非常明确的。作者在外企工作期间,曾两度被降职,随后通过学习沟通技巧使销售业绩大幅度增长,重回经理岗位。所谓人随心动,作者在工作的起伏中,学习到了以下几点:

  【上司和下属,其实并无高低之分】只是职能不同罢了。如果以这样的心态来看懂上下级的关系,并由此心态出发来进行日常的沟通和协作,一定会说出不一样的话,激起不一样的沟通火花

  【强调“一起”】以上一点为基础,这是说话技巧的精髓。摒除居高临下心理,对下属平等看待,“咱们一起看看怎么解决吧。”“一起商量怎么处理吧。”“一起来想办法吧。”,以共同完成姿态来面对任务和问题,下属的主动性和责任感自然形成,自然更容易导向好的结果

  在公司这样的经由利益而组合成的集团中,上司这样的职位人员出现,除了由于更强专业能力、更多实践经验,还有非常重要的部分,就是沟通协作,使团队的“性价比”更高。当上司注重情商的培养,在人与人的连接过程中,注意“设身处地、将心比心”的使用,就很容易通过《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这样的技巧干货书中得到共鸣,将这些看似最平常的方法融入到每一天每一次的沟通中。

  :书中P12页,第二章询问的“1 对汇报不得要领的下属避免全盘否定”漏印了,这个标题目录中可以找到的^_^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三):冷静说话

  面对脾气差的领导,下属日渐不敢找领导谈话,汇报工作,总是等事态发展至不可收拾才告诉领导,此刻领导火气更难以抑制,喷薄而出。或者领导只能自己去发现问题,发现问题对当事人一顿臭骂,继而恶性循环

  只能改变说话方式,才能让企业充满动力

  说话重点:将心比心。先肯定下属的工作及成绩,再说发现的问题。

  作者以附和、询问、夸奖、委托、鼓励、传达、批评这7方面,对下属面对此情此景的心理变化分类,对面对某一种情况用不同的对话方式下属产生的心里变化。

  对待表扬,尽量对第三人表扬第二人,不直接表扬。这样效果更好。

  对待对方的表述,不能不耐烦,要通过合适恰当的方法将谈话引领到话题中。

  对待批评,不能翻旧账,问题具体化,先肯定同事的工作成绩,再对某一方面的问题提出意见

  少说:为什么! 用“什么”代替“为什么” 出现问题,1.确认事实;2.用什么代替为什么进行提问;3.促使下属改善行动;这种方法可以用在情侣间,出现问题后,先确认事实。进而分析伴侣知道这样做会有什么后果吗?用引导形式让对方认识矛盾点,最后,双方一同协商一个好办法促进感情提升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四):如果沟通是技能 那么我愿意在时光静默潜行

  会说话的人,必然是个讨喜的人。先不说把话说好能为自己带来多大的产值,但必然让你勇往直前责无旁贷。虽说是同一个意思的不同表达,可以带来完全不同的感受。可见,语言技巧的提升对个人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课程

  在职场上,沟通可谓无处不在,不光是同事之前,更着重可以体现在上司与下级之间。好的上司,必然是让下属真心敬仰,乐意追随的上司。由此可见,上司与下级的沟通尤其重要。

  关于积极主动

  职场中总少不了让下属各抒己见的时候,不知道大家是否有以下体会:为了一个事项的推进开了专场会议,到表达意见的时候,却静默如水。这时作为会议主导者应该如何引导在座下属勇于开口呢?

  相比“大家轮着来说”的命令直白型表达方式,可能我更倾向于引导式的提问,“比如说”、“举个例子”、“如果你是我你会怎样”等。这种位置互换式的引导有利于引导下属动脑思考,积极寻求事项的解决方法。沟通方式相对更显得尊重,我相信得到的效果也会更好。

  在上司与下属沟通态度中,我认为如果上司能愿意把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中去交谈,必然能令下属表现最好的自己。当然这对上司人品情商也有着比较高的要求,能放开架构上的拘束,引领下属任何时候以积极的态度思考以及解决问题。

  如果赞扬是诗

  众所周知赞美美德。没有人会讨厌赞美的话,懂赞美的人一定能够让你在处理事情上顺风顺水,被赞美的人做事如沐春风。双方受益,何乐而不为?只是,赞美更多需要的是技巧、适度,过于浮夸的赞美只会让人觉得生硬,做作。

  作为女生,是否日常经常会听到别人的赞美:“你今天很漂亮”、“最近你漂亮了很多”、“你最近瘦了”等关于美貌或者身材的赞美,接到这类直接的夸赞,多数都有点不好意思,通常这种情况我多数以“是吗,多谢”作为礼貌回应,但若本人不如此认为此类恭维说话,此次谈话很可能就因此中止。

  那么,如果做一个会聊天的人呢?

  直到看到本书上一句“怎么才能像您那样会聊天呢?”我才恍然大悟。的确,面对这样的礼貌询问,我绝对可以面不改色地给对方给出建议。这样的提问,是对方已经默认了“会聊天”这一“前提”,因此必然能够欣然作答。

  原来,以提问的方式赞美显然更好,对方尽管再谦虚,也能够根据你的提问而做出回应,谈话也能继续下去。

  实际经历

  令人敬仰的上司必然能有广阔胸襟以及承担一些的勇气。在职场上我听过最敬佩的一句话是:“下属若有问题请找我,他们的问题就是我的问题”。无疑这绝对是充满正能量的一句话,当时我和我的同事正在经历部门动荡期,同时有3个同事离职,工作等很多事情需要重新接手,作为本人当然不能说完全能处理,目前更多是适应以及熟悉。当时听了这句,感觉就是定心丸一般。

  想让下属成长,就必须让他们重新面对挑战,虽然存在失败的风险,但是只要险中求进才能不落人后,为此,作为上司也不能害怕失败,而是以带领团队的角色一路之前。

  最后感谢这本书,让我对生活中不同角色的说话方式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前提是学会角度互换,以令人容易愉悦的态度以及语气处理问题,必然更得心应手。此书,绝对值得各位细细品读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五):时刻都要积极思考

  积极思考,注意措辞,说的话起到应有的作用,是带好团队的必要条件。吉田幸弘的《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用平实的语言、日常的案例讲解了如何与下属沟通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发挥团队成员的积极性,提高团队的生产效率,从而提高效益

  理想的上司,应该是时刻都能积极思考的人。上司不要总是盯着下属的缺点看,尤其不要将缺点无限放大,要善于发现下属的优点……缺点换个角度看也许能发挥作为优点的一面

  全书共分了7章来分别阐述附和、询问、夸奖、委托、鼓励、传达、批评等各种场景下的具体说话方式,其中许多观点发人深省,比如:利用三角式夸奖”凝聚团队战斗力;和被上级否定提案的下属站在一起承担失败;对拼命努力却失败的下属要关注并肯定其过程;革新都是从看似背离常识地方开始的;批评的最大意义,就是促使下属改善行动……

  激发下属的干劲,提高积极性,比任何广告的性价比都高。因此,首先需要你改变自己,这样一来,下属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其实,我觉得,很多理论、观点并非只有上司对下属才适用,还可以用于同事和客户家人朋友等等私人场合

  使用能让对方心情舒畅的措辞,愉快地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会生出各种各样的美好。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六):沟通措辞小记

  首先要有自信与真诚,没有自信与真诚作为基石,沟通时便没有底气。核心要点则是要有意识、观念上的转变。最后关键则是情绪控制与理智分析。

  最近从自己的坑里跳出来总结下来才深有感触,才意识到去年以来在新晋管理上,男女、家人的关系管理上,自以为是的沟通上,是有多么糟糕。才想方设法在沟通谈话间处处留意对方说话的内容、意志、目的,进行理解、引导。

  几个月前还固执地认为,有些事情就是理所应当的,好比男女间的处处体谅对对方的心心念念一心一意,好比工作上的认真负责处处确认。

  几个月前还固执地认为,书中描绘的这些话说出来全都是套路,知道怎么去说,就是特别不屑,特别是男女之间,感觉这些话说起来真没意思。

  但是现在转念便会发现,很多人实际上没有相关的意识。举例来说:在得到他人的帮助时不说谢谢(并无指责意思,只是阐述事实)。更夸张的举例来说:一些犯罪。

  包括自己,也因为自恃而没有想过应该要说好好听动听的话的意识。以致很多事情朝着不可控的状态发展延伸下去,也给很多人带来了伤害,只能深深自责,在此深深道歉。

  如果去年遇到这本书,或者有人对我做一点开导,或者自己主动寻求一点朋友、家人的帮助,预计很多事情结果会不一样。

  也算是明白意识这个东西代表的更高段位,否则也不至于那么多人拍卖名人的一次共进晚餐的机会。

  而现在,对于现如今痛定思痛后已大致明了的情况,相对来说这本书关于沟通的描述和案例,看起来的定位更多是一份总结回顾。

  对于之所以有指责的理解是:也是基于自己的标准,对对方的要求相对其当前水平符合或者更高,但是对方没有满足而造成了心理落差。这本是一件想要对方做好事情或者说更好的好事,大多出于善意,却因为指责最终使对方的理解和自己的想法南辕北辙,走向不同的极端。一次又一次循环往复,破坏了相互间的信任与凝聚力,最终不欢而散。书中也描述了非常多措辞不当带来的反面教材,发人深省。

  关于犯下的错,既成的难以改变的事实,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总结、努力把这部分事实造成的影响降到较小的范围。人是善变的,容易互相影响,情绪也非常容易转移。当我们受到的指责、负面反馈越多,越产生厌烦情绪。这类情绪难以控制、控制不好时,当事人本能需要疏导,便会有意无意间转嫁他人。所以凡事往好的一面看,积极地去想,也引导团队的人、身边的人积极地去想,周遭的圈子会更美好。

  一世匆匆数十年,对于浩荡的历史而言仅是沧海一粟,生死并无多大影响。但人活一世,我想是为了体验,求得内心的愉悦或超脱。而十一为求慰藉去听了石进《夜的钢琴曲》演奏会后,才恍然为何大学四年听了几千遍如此忧伤的音乐无法自拔平白浪费太多时间。尽管说,这未尝不是另一番体验。

  所以,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不在一些细枝末节上兜兜转转,才能求得快乐。

  而对于生活中的丑陋,《罗生门》观下来,也渐渐明晰这是自然现象,也是正常现象。谁也不知道你妈和你女朋友同时掉进水里,你会先救谁或者谁也不救。人无完人,意志力的不坚定、情绪稍一失控、真到突发情况,谁又能保证什么错都不犯或者怎么做才是对。一味深究人性的缺陷,愤世嫉俗,实则有失偏颇。真要深挖,再光鲜亮丽的背后也总能搭上七宗罪一点边。站在道德制高点的人,甚至自己那关都过不了(也包括自己)。

  既然都不算是什么好人、坏人,也都是人,况且接触得到的大多数人基本上不存在完全颠覆的三观,那很多事情就容易沟通解决。我们要相信生活是美好的,并不是说我们自欺欺人,而是确实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理解和努力、互利双赢的想法、准确到位的沟通,来影响他人。所以要充满激情,be a man be a friend. 让自己变得更好,也让自己画的每一个人际圈变得更好。活到老学到老,共勉。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七):管理是考验情商的艺术

  这本书是今晚报微博活动时候赠送的,本以为这本书和书店里泛滥的成功学管理学书籍一样没什么营养,但是到手后发现比想象中的要好一些。

  这本书大致涵盖了日常职场中管理者最常见到的情况,该怎么鼓励下属,该怎么勉励下属,这本书或多或少都有些提及。书里的有些例子可能不太适合现在的职场,但是这本书培养了管理者最起码的说话直觉,好歹不会在关键点犯错。

  管理团队,无论团队大还是小,都是考验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口才和情商的。错误的话语,很有可能给整个团队带来灭顶之灾。大二的时候学过一个学期的管理学,很多时候觉得理论上的东西虽然没有高不可攀,但是实际掌握起来却又模棱两可。这本书偏向实际,看过之后觉得有些许的灵感和认识。此书不厚也不大,但是认真读完之后确实会给人一些直觉。其实管理有一部分是将心比心,管理者总想把自己置于高处,营造出不容挑战的样子,这对于下属来说非常疲累。长久下去只会让管理者更加被动,下属反而会觉得管理者能力很差。

  不论管不管理团队,说话都是一门学问。我们每个人从咿呀学语开始学习如何说话,到在学校里学习如何把话说明白完整,再到步入社会学习如何把说漂亮。这其中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吃过亏,获得了不少的教训,可是还是有很多人不能把话说明白,说漂亮,包括笔者。说什么样的话,就会交到什么样的朋友,包括男/女朋友……毕竟人都是有感情的动物,和他人如何交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法,但自己的方法适不适合受众,这就需要自己实验了,这本书算是实验前的一枚预防针。

  和一个人沟通还是比较轻松的,和少则五六人,多达几百甚至更多人的团队沟通就很困难了。这就考验一个人的情商和智商。在自己要达到的目的与他人情感之间找到平衡与取舍其实很不容易,简简单单的“控制员工”这四个字就蕴含着很大的学问。是把员工的思想和人身禁锢起来来控制还是采用一套独特的办法来让员工愿意和管理者在一起奋斗,愿意被管理者“控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在钢筋水泥筑成的职场丛林里,这个问题尤为的突出。

  这本书不能成为管理团队的万能钥匙,我对这本书里的一些内容表示不同意,毕竟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不太会管理团队的管理者,或者说的直接一些,希望不太会说话的管理者来看看这本书,如果有所启发就更好了。

  说到这里想起来,有些人喜欢做管理工作,并且非常有激情的去做管理工作。在笔者的校园里也有这样的朋友。但是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管理工作的,笔者曾经在某网络论坛里做过论坛管理员。当时我很有激情,也做过一些板块的规划,但是因为大大小小的失误,导致后来板块并没有什么起色,并且做了这份“工作”才发现管理其实是一项非常累的工作,需要打通整合各个部门,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合理定位,并且达到有效利用的最大化。被辞去论坛管理员之后,我没有再接触过管理工作,因为我知道自己需要学习如何说话,如何处事。

  并且管理工作实在是太费精力了。

  套用书名来作为结尾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

  不懂说话,你千万别带团队。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八):沟通是管理的半壁江山

  lt;书籍封面>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是一本典型的手把手教会的入门教材,很符合日本职场书籍总体风格。和其他同类型的沟通类指导书籍相比,它最大的特点同时也是最为实用的一部分就是,真实场景的模拟和代入。

  在职场中,说事不对人,但是每件事都是具体的人来推动的,在不同的情景之下,怎么样推动团队,实现目标,这本身就是一门艺术。本书从附和、询问、夸奖、委托、鼓励、传达、批评这七个几乎涵盖了与下属沟通的所有情景出发,详细地分享和对比了相同情境下不同沟通所产生的截然相反的结果。引导所有的职场中人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言语进行修正。

  这本书不仅仅适用于身处高位,做了上司的人,对于希望在职场中很好的与团队融合的人来说也是一套十分易于操作的教科书,甚至对于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三两句话就蹦出火药味的人来说,也是很好的灭火良方。

  以下是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笔记和感受。

  一、“我早就…”这种话还是少说。

  在和朋友、同事聊天的过程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你兴致勃勃地分享一个段子,他说早就看过,你饶有趣味地推荐某个视频,他说他早就知道,你好心好意提醒某个雷区,他说早就防范好了。

  想想当时的感受,是不是常有一种话题终结者的感觉。

  “我早就……”是一盆冷水直接浇过来。

  这种附和,大概可以和曾被大家各种吐槽的呵呵、哦相提并论。当你不自觉地使用这样的句子在潜意识里渴望树立自己的权威、展现自己的博览或是先见的时候,于你谈话的人会不自觉的有一种被鄙视、被居高临下的感觉。

  同样的,反问句和否定句也常常会有类似的效果。

  想想当年作为你的上级——父母,他们说了什么让你惹火的话?

  --你怎么还没写完作业?

  --你这个样子怎么可能考上好大学

  二、即使是表扬,也需要技巧。

  虽然好似每个人都在说好话,但马屁拍在马腿上的人不计其数。而你的夸奖是真心诚意还是很明显的客套,其实在话一出口,就已经可以被辨识。

  在书中,作者介绍了几种上司对于下属的花式夸奖法,觉得很有受益。

  你真的很擅长xxxx & 我怎么才能像你一样xxxx

  以提问的方式去夸奖是一种相当高明的方式。对被夸奖一方来讲,一方面肯定了他的某方面才能,一方面又有学习请教的意图,大概没有什么人会拒绝回答吧。

  贴标签

  想想八卦新闻里都是怎么夸明星的?高颜值美人,穿搭达人、秀场女王

  下次发现下属、同事乃至身边男友的闪光点的时候,不妨也可以试试这些:

  T小能手、谈判女王、技术男神……智能热水器、疼媳妇牌刷碗机(感觉好像转化到奇怪的画风)

  当着别人的面去夸奖

  介绍别人的时候,不妨带一句夸奖的话,这样更让人内心温暖

  -他可是我们公司最有前途的员工呢。

  -小张的业绩那是没得说

  -这是我女朋友,又美又大度,做饭还特别好吃

  三、 相同的意思换一种方式表达会有不同的结果。

  用“可能我没表达清楚”替换“你怎么又没做对”

  用“咱们一起考虑怎么做”替换“你究竟是怎么做事的”

  用“如果需要采取行动,你打算怎么做”替换“想好了再说”

  ……

  书中针对不同的下属、不同的场景举了很多类似的例子。如果大家都能好好说话,而不是每句话后面都跟着疑问、指责或是批评,那么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大概都能有更顺利,更好的发展。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九):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自己工作中最痛苦的日子,也是最开心的日子。

  刚毕业的我,尽管公司给每个新人安排了辅导员,然并卵,并不是辅导员不够好,而是对方给予的指点总归有限,更多的是需要自己成长。第一份工作就是销售,业绩就是一切,管辖区域包含广州、中山、佛山、潮州、肇庆、阳江、还有广西。我管着偌大区域,销售人员有20多号人,初出茅庐的我,生怕做错,上担心业绩无法完成,下担心不能服众。怎么办?干活呀!怎么干?理清问题,解决问题!怎么理清?沟通呀!如何沟通?是的,如何沟通?作为一个中层,上有老板,下有多名下属,沟通是最大的问题。正如书名《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

  一、在人之下,要把自己当人

  也许你的上司是一位好老师,工作中给予指点,生活中给予关怀,那么恭喜你,至少你工作的心理压力是很小的,但不是所有人都那么幸运。

  也许你的上司并不完美,也许你打心眼里不服,但是他/她仍旧是你的上司,之所以能坐到这个位置,肯定要过人之处,你所要做的,就是学习学习在学习,而不是一味的抱怨。你所学习的将来一定会有所收获。

  作为一名中层,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压力传递,上司的压力只到你这里,你必须再三衡量,针对不同下属,采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也就是,压力传递必须在你这里暂停,不能把老板的话一味传递给下属,至于用什么方式说给下属,如何沟通,怎么说话,怎么带团队,就是这本书的内容。

  二、在人之上,要把别人当人

  作者犯过的错误,我也犯过,一个不落,说白了就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没有以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去设身处地的为下属着想。你之所以能管理,就是因为你有比他们更丰富的知识或者经验,还有解决方法的能力。所以当下属犯错,下属工作未达成……任何问题,都是需要你来帮忙解决,怎么解决,沟通!怎么沟通?每个人的性格不一样,表达方式多样,接受方式繁多,为此我绞尽脑汁。

  1、树形分析,方法得当,刨根问底

  很多人的表达方式是想一出是一出,你不问他不说,这样很容易造成你的信息结构不充分,这样造成的影响是,遇到问题不能够做出最优的处理。针对这样的下属,如同书中所说,首先要肯定他们的工作,在沟通中引导他们,把工作中的关键点一一了解清楚。

  2、一话多说

  我的管辖区域很大,无法分身去十几个城市一一查看,唯一的渠道就是从销售员的口中得知一切情况,还不是面对面沟通,而是通过电话沟通,所以说话技巧真的很重要!不同销售员,有些需要鼓励打鸡血,有些需要严厉责骂,有些需要连哄带骗……同一个意思,在表达的时候就必须要多种方式才能达到最终的沟通目的。

  3、同理心

  要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他为什么会这样做,原因是什么。当下属做得不好的时候,不要一味的指责,没有人愿意看到事情变糟糕,如果一味的指责只会让下属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不敢上报。同理心是的相互的,偶尔,不妨把自己的姿态放低,让下属站在你的立场思考,可以让他的角度更开阔也更理解你的处境,便于开展工作。

  说话是一门艺术,点滴经验分享,更在作者的书中学习与巩固,让我想起那段痛苦又美好的日子,只是措辞上的小改变,可以带来团队180度的大改变。

  《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读后感(十):想想你还是新人那会儿

  不知道你们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上司,不管多么优秀的员工跟她谈话,不欢而散也是时常的事。换作急性子的下属,更是争得面红耳赤。反正,我是领教过。难道她是心肠歹毒的蓉嬷嬷吗?不!她只是真的很不会说话。好几次走进她的办公室前,我都要站在门口深呼吸一分钟,提醒自己听内容就好别在意说话方式,结果还是带着“不爽”的情绪从里面出来。

  因为她而离职的员工不在少数,甚至有人在离开时拍着桌子叫板说:“出了这个门以后就算在街上碰到你迎面走来我都不会跟你打招呼的。”别问我这样的人怎么能在领导的席位占据了这么长时间,因为我也纳闷,可能业务能力强吧,谁知道呢。

  强势的领导分两种,一种是从升职开始转变的,怕管不住下属所以“新官上任三把火”,还有一种就是官架子重的人。前者会随着历练逐渐提升管理技能,结合自身的性格或软或硬形成属于自己的风格。而后者往往会掉入“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陷阱了,很难得到下属发自内心的尊重。领导的职责在于激发员工的干劲,使每个人更大效益的各司其职。因此会说话在管理中极其重要这是无可厚非的。

  屁股决定脑袋,排除少数优质的具备潜力的员工外,作为下属不理解上司的决策也是理所当然。反过来,坐在领导位置,就必须理解下属的心理。想想你是下属那会儿,不也有过觉得领导是傻蛋的时候吗。《不懂说话,你怎么带团队》一书中指明一个概念:

  下属→上司 汇报、寻求帮助

  上司→下属 听取、采取对策

  站得高望得远,能够看明白这一层实质的领导通常都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批评、引导,反之则站在自己的角度宣泄情绪、发火、不想承担责任

  一个懂得站在对方角度考虑问题的上司,势必会首肯下属的能力,再进一步沟通交流工作上的问题或决策。能够如此积极思考之后,还得懂遣词造句随机应变的能力呢。这本书就是针对不同场合和意境教读者如何采取合适的措辞。例如:

  极不赞同也不反对的符合→”原来如此“

  赞同→”很有趣“、”太对了“

  表示理解→”那种情况确实不好处理“

  肯定一半→”真叫人惊讶,那接下来呢“

  否定一半→”这种思路也是有的,不过...“

  ......

  既然已经站在上层位置,不需要时时在意自己的权威,面对下属时偶尔低下头慰问关心,皇冠既不会掉,反而能换来尊敬。想想你是新人那会儿,上司如何说话时让你感到无懈可击,没法挑刺,那就这么去说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