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0 21:5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精选10篇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是一本由戴维·迈尔斯 (David G.Myers)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8.00元,页数:70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一):学好社会心理学必须先弄清楚两个核心概念——情境、归因

  以下是我在知乎网看到的,我认为以下这段话对学习社会心理学入门有很重要启示和帮助。

  转自知乎网,作者:卡林猫神

  我本科学位修的是心理学,学过的课程中,我觉得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社会心理学了。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我认为在于将人的心理从个体的、生理层面释放出来,放到社会的、情境的背景去考察。个人认为,学好社会心理学,弄清楚两个核心概念——情境、归因——是很重要的。

  1、情境:社会心理学的核心内容。在平日里看电视报纸,我们常遇见一些不可思议奇葩事情,觉得他那样做完全没有道理,或者穷凶恶极。在社会心理学看来,是情境的力量使然。无论是米尔格拉姆的服从实验,还是津巴多的囚徒实验,或是阿希的从众实验,都围绕着不同情境下人如何做出行为来展开。情境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乃至与事后你回想起来觉得当自己就是个傻逼但下次出现类似情境你还是会做出相同反应

  2、归因:世界如何,在于你怎么解释。为什么严于律己宽于待人难以做到?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他人做了一件什么让我们不爽的事情时,我们总倾向于说“他这人怎么这样啊?”而当我们做一件事情失败时我们倾向于说运气不好,外部条件如何如何。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当我们评价他人行为时倾向于将行为的原因归结与个人的性情人格等内在的、个体主观因素,而评价自己行为时会将原因归结于在外的、环境客观的因素。

  所以社会心理学的主线就是,情境作用于你然后你对情境做归因。围绕这个主线展开,加上其他方面文化、自我、群体等的拓展,形成了目前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框架

  最后推荐几本书:

  迈尔斯《社会心理学》:全书以社会思维、社会影响、社会关系应用社会心理学四个部分主导架构脉络清晰结构也适合初学心理学的同学。首推这本。

  阿伦森《社会心理学》《社会性动物》:《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群体心理、人际行为、偏见、应用心理的架构和思路,也很不错。《社会性动物》主要是阐述某一个有倾向性的观点,看书名可以看出来,不是教科书,所以建议在看完迈尔斯或阿伦森的社会心理学后再看,做个感悟提升即可。

  吉洛维奇《社会心理学》:和前面两人的体系差别有点大,以与他人联系、影响他人、社会思想、社会情感这样的结构,是一个倒装的体系。个人不建议作为第一本社会心理学书来阅读的。但是在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再去读这本书,真的能给你耳目一新感觉外国人写的书不像国内互相copy的,同样是社会心理学教材你会看到不一样的思路与视角,所以这上述三本教材每本都读也不为过。

  《乌合之众》:这个小本子比较有名,写群体心理的,可以在看教材之前看一下激发兴趣启迪思维,当然你看过教材就知道小本子上的东西不过是教材宏达知识中的一隅罢了。

  《影响力》:《乌合之众》是写群体的,这就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影响来写了。

  最后,社会心理学是社会学的心理学的儿子,所以建议看一下津巴多的《心理学与生活》以及吉登斯或者波普诺写的《社会学》,会加深理解

  最后附上网上看到的一句话,这也是我学社会心理学最大的感悟与收获

  人性这东西,要面对它,接受它,千万不要去考验它。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二):关于本书的几个启迪

  一、第一个下马威

  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个下马威。

  我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有这样的潜意识,心理学得出的结论似乎都是自己之前就知晓了的常识,只不过作为一门学科,提供了调查数据支持而已。结果,第1章,作者子标题,“我早就知道了:社会心理学只是常识吗?”,举了一个社会心理学家的样例和由此得出的结论。当时我的心里想:这几个结论挺显而易见的嘛!结果,我很惊讶的是,这是一次反转,实际调查的结论与我之前看到的完全相反。

  我才意识到,所谓我早就知道了,只不过是过分相信自己带来的盲目自傲。至此,我决定认真开始读这本书。

  二、自我妨碍:游泳

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而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目的: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自我妨碍有利于我们把失败归于一些暂时的或外在因素,而非自己的天赋能力匮乏,从而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公众形象

  我热爱游泳。在这些体育项目的竞技中,常常遇到这样的心态:“哎,我超过他了,我好棒!哎,我被反超了,真不爽”!常常刚超过前面一个人,结果对方发力,再被反超。有时候,觉得很可笑,可这时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我不超过他是因为他的行为很可笑,而我是来锻炼的”。就是不愿意承认,即使自己再发力,也因体能或者技术不到位的原因,无法实现再次反超。

  人一旦失败或者落后,会给自己找的借口千差万别

  三、朝鲜式洗脑:被复制的现实

  一个事实:20世纪50年代朝鲜战争中,被俘的美国士兵中,经过洗脑,已经有许多人相信:虽然共产主义在美国不能实现,但对于亚洲来说却是一件好事。即使他们已经被释放回国,依旧持这样的观点。

  各类传销、仪式化的政治生活、恐怖分子的洗脑、虐待狂的升级事件中,常常见到的小组讨论、自我批评公开承认错误,不过是利用了心理学上的登门槛效应:从一些细小要求开始,然后逐步提出一些更大的要求。

  四、行为改变态度

  想要怎样的态度,就可以尝试先做出会引发态度的行动。久而久之,被触发的态度也许会成为性格的一部分。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三):或许可以由此重新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世界 |《社会心理学》(下)

  这是一篇读书后的思考

  欢迎阅读

  2018.01.06

  《社会心理学》完成,又跟大家一起啃完一本大部头,很满足

  不过,今次用“啃”似乎就有些不合适了。大是确实很大一本,但内容读来并不生涩,并不需要花太多力气去“啃”。上一篇里就已经提到,这本书虽是教材,但可读性颇强。没有动不动就堆砌专业术语绕弯子,反而事例翔实,概念解释清晰,于是后半程阅读时心态就放松了很多。

  但,浅显不代表浅薄

  事例很熟悉故事好理解,可在读者内心掀起的波澜也是巨大的。正因为写的似乎都是熟悉的身边事,所以它们背后隐藏的含义规律才更让人震动。

  原来我们每个人的一举一动都受到环境如此深刻的影响——那些我们自以为的置身事外,或许恰是身在其中而不自知;那些我们想当然道义所在,却往往在现实面前莫名失灵;那些我们不理解的恶意态度,也可以从我们所处环境求得答案

  所谓社会,是由一个个个体的人组成的。但当人聚合成群到一定规模,个人就变得既是个人,又不仅仅是个人了。于是,人与自己,与他人,与整个群体的关系,成为我们不得不关注命题

我们人类“首先存在于环境之中,我们不能脱离环境,环境塑造了我们,决定我我们的可能性。”——萨特

  书中内容介绍清楚,资料详备,却仍让人有走马观花之感。

  虽然作者用四编十六章,每章还有细分为几小结,基本概括了社会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研究问题。但,仍然只是概括。毕竟该学科的牵涉面太广,研究素材太多,于是研究成果也多。这还是已经能够说清楚的。另外还有众多尚未解决的问题并未一一展现。

  这是自己看教材的局限,如果能参考一些专著进行辅助阅读当然更好。

  除此之外,阅读中还有另一个让人关心的问题。

  书中的重点讲解现象,归纳原因,让人能很好地知其然,以及了解其所以然。但该学科既然涉及到的是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层面,就会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也就是,不仅仅要知道问题所在,还应该要知道解决之法。

  所以每次看到那些自己熟悉的、甚至自身也存在的问题时,都会很想知道自己应该如何纠正才好啊。

  这块内容书中也有涉及,每个大的问题的最后部分,都有提出解决的建议。但篇幅所限——是的,居然是篇幅所限——只给出了几点原则方向,说得并不透彻

  比如,关于偏见,书中对其产生根源后果有很详尽的解释,但却没有太多减少偏见的具体方法实在遗憾。还有,关于伤害他人,关于冲突,这些都是很现实的社会问题,书中倒是有给出解决建议,比如借助文化的力量,比如加强沟通合作等,但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留下的空白,还需要读者自己再多多琢磨,以求解决之道啊。

  不过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认识问题有三个层面:what,how,why。大白话来说就是:咋回事,咋整的,为啥啊。问题的核心是why,明白了为什么,上表两层的解决就会更准确有效

  对社会心理学的认识都是以表层现象为出发点,如果从这个方向寻求解决的方法,可以,但问题很可能不能根治,因为认识并未触及深里。可如果在了解了现象产生的根源后,再来思考方法,就事半功倍了。

  因此,虽然该书并未大篇幅详讲方法,但学习一下现象及原因也是有用的。至少现在能想出的解决方法,会比以往的更有效。

  最后一点,想说说书中多处提到一部电影——《十二怒汉》。该片真乃神片也,几乎就是一个“个体于群体中存在的N种可能”的现实缩影

  以前就很喜欢这部电影,看过两遍。第一遍时觉得电影手法娴熟节奏把握到位,是个非常吸引人的故事;第二遍时刚巧翻过几本心理学的书,于是试着从人物角度进行了分析,当时也写得认真,但现在看来还是浅了啊。就自己还能回忆起的细节而言,就能想到很多可挖掘的点来,比如态度对行为的影响,比如从众与服从,比如说服,比如少数派影响,等等。

  看,学习一点社会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自己学会深入地分析问题。至少下次写各种评论时,唰唰丢一堆专业术语出去,感觉逼格也会提升不少呢。

  顺便把那篇影评又找出来看看,下附:

  。影。 无理愤怒

  “我坚信,社会心理学的知识能够借批判性思维来限制直觉思维,用理解来揭穿幻象,以同情避免不客观的审判。”作者迈尔斯如是说。

  而阅读一本能让我们产生思考的书,能扩展我们的思维视野。“一旦思维得到扩展,思想就再也不会回到原本狭小的领域了。”这是读书人幸福追求

  愿你也能且读且思,精神丰盈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四):+ 传播

  简单记下我觉得能和传播学结合的点:

  -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可以用来理解媒介效果

  - 社会建构:媒体进行社会建构:启动,议程设置,媒体框架

  - 因为高看自己轻视他人而产生偏见:传播中的第三人效果,以及敌意媒体偏见(敌意媒体理论可参见周树华老师的一篇综述)

  - 受众的态度和行为的关系

  - 媒体说服:说服内容:恐惧诉求:理论的演变(罗杰斯保护动机理论)

  - 说服信息的两种加工路径中心路径/外围路径

  - 媒体报道中的个体化策略

  - 媒体归因影响受众归因(文化差异、媒体信任度等存在交互作用)

  - 媒体中的刻板印象(如性别疾病患者

  - 媒体色情暴力(脱敏、社会脚本)

  - 人际和群体传播:从众、服从等社会影响

  - 不同情境唤醒不同情绪,情绪调节传播效果

  《社会心理学(第11版,平装版)》读后感(五):欲识人,先观己 |《社会心理学》(上)

  这是一篇读书后的思考

  欢迎阅读

  2017.12.03

  对《社会心理学》一书慕名已久,今次终于有机会拜读,不胜欣喜进度将半,现试对阅读所得做一梳理。若有行文不甚明了之处,当为展卷过程中缺漏所在,宜补之。

  虽然是教材,但这书也确实蛮“平易近人”的。其中列举的实验也好,事例也好,感觉都离我们的生活并不遥远。有的听过见过,有的甚至说的就是我们自己。于是每每看读来,都忍不住感慨出声表示躺枪,也一次次意识到,原来自己并不是一个人。

  这样的一种意识其实就已经蛮重要了。有的时候心里存着疑惑,觉得自己好像有些问题,又羞于对他人启齿。于是闷在心里,把个生嫩问题越闷越熟,点点膨胀开来,一不小心就真成了大问题。而一旦了解到自己在这问题上其实并没那么“特殊”,世界上还有大把的难兄难弟呢,就忍不住松一口:太好了,自己不是“怪物”。但另一方面又会有一些小小的失落。

  为什么呢?其实这一系列心思转换中,就隐藏着众多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课题,让我们一点点看来。

  人类对世界的认识,看上去是一个客观的过程,而且关注重点似乎也是在外界。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或许应该是行为的主体,也就是——人。

  quot;我们认识世界”,这个句子的主语就是“我们”。因此,虽然世界确实是客观的存在,但我们对它的观察会经由一系列主观加工。我们本身具有的学识水平,我们身处的文化环境,我们早已形成的世界观,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可以把这些内容想象成每个人内心的一面哈哈镜,因为各自情况不同,于是镜面凹凸角度也不相同。当现实世界进入每个人眼睛之前,一切都是一样的,可当它照进内心并由内心折射而出后,一切就变样了。

  如果想要了解世界的模样,就需要先认识自己。这个认知是学习社会心理学的一个前提。

  当然它也颇具现实意义。它让我们意识到,其实我们都把自己看做一切的中心,是整个世界的焦点所在,好像其他人也总在关注着自己的一言一行。这是正常的,毕竟对每个个体而言,确实是先有了自己,才有了世界。这样的意识也是利弊兼有的。好处是,高自尊的人会更容易具备积极思维,他们会有更高的自我效能感,相信自己有能力做好事情,不妄自菲薄,更易取得成就。而低自尊的人或许就会更为关注自己的不足,甚至将其放大,想法也愈发消极,文艺点的说法就是:卑微至尘埃。

  所以你看,好的愈好,糟糕的愈糟糕,差别也只在你的一念之间。调整心态,或许才是你摆脱眼前糟糕现状的第一步(高自尊的同志就当我啥都没说吧)。

  我们期待着“特殊”,因为在自己看来我们本就是最特殊的。但我们又害怕“特殊”,因为这意味着,你变成了群体中的“异类”。于是又涉及到另一重维度的问题——个体与群体之间。

  这一点个人认为最有趣的地方,就是求异与求同的并存。求异表现得更外显,特别是年轻人,好像与别人一模一样是一件非常耻辱的事情一般,于是变着法的想要标新立异。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潜意识又总在求同。在群体中,我们总是下意识地希望能得到接纳,如果遭到拒绝,内心都会痛苦。或者,我们在来到新的群体时,也会不自觉地了解规则,模仿他人行为,以正确行事。不管是再特立独行的人,都或多或少会受到他人影响,做出从众反应,哪怕自己并未意识到。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吧:今年流行穿黑色,于是满大街都是黑乎乎的,这是受流行影响的从众。然后你偏不愿意跟别人一样,你要穿白色,这是想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但往深处看,你仍然受着文化的影响或者社会规则的制约。虽然你穿白色,但可能款式风格上也是很主流的,或者,你还像其他人一样穿着衣服。想要成为真正的异类,那你应该试试不穿衣服。

  这个例子只是想尽量说明,社会影响存在于方方面面,有的能让你直面其压力,有的则早已根植于你的意识深处。所以,与其反抗,不如正确认识。只要你不是打算一个人隐居深山老林,就得学会与世界相处,与其他人相共存。

  好像也没说到太多新鲜内容,不过是把一些以前就有的模糊认识拎出来抖落抖落,就像拉拉面一样,希望能把面条再拉细一层,更清楚细致一些。敲字过程中明显感觉到多处语焉不详,思维也有阻滞,还是一个思考深度的问题。其实最好的办法是每天看完书后就写上这样一篇梳理性的文字,但是,啧,对自己的懒散已懒得多言。先不要贪心,继续把这书好好看完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