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0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10篇

  《知日·牙白!富士山》是一本由茶乌龙 主编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元,页数:16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一):富士山,不只是富士山

  一看见标题下定决心买下了这本杂志

  初回读知日集,感觉特别。就这一个点展开研讨,从中感受日本文化

  过往对富士山的印象其实很单一,至多只是课本火山樱花之类的印象,《牙白!富士山》彻底打开了我的狭窄眼界——日本的富士文化,原来那么丰富,富士的地位原来那么神圣

  光是想想就感觉美好——一个平原国家,屹立着一座并不太高但足以让三分之一的日本人看到的山峰。随着季节变化更换着外衣,随着时空的变化与四周之景融合——繁华城市宁静的平原、多变的天气节日鲤鱼旗……或许像古人赏月一般,富士山对日本人也有着这样的地位。人们情感寄托于此,又从中获得信仰

  富士的艺术从中衍生。恋上了葛饰北斋的浮世绘,线条明晰、色彩明朗,每一座富士山都显得很特别——《凯风快晴》的赤富士,背后吹着南方来的平稳的风;《五百罗汉寺》的艺妓、武士孩子趴在寺庙栏杆上眺望远方盖着雪的富士;《神奈川冲浪里》中有力海浪挽起一波狂澜,富士静静地立在后方……现代喜爱富士的摄影人也绘制出新的艺术。Rocky田中觉得自己是被富士山召唤的摄影家,在不同的季节、时期,他心中总能想象出富士的模样。当灵感降临时,便驱车两小时前往富士山脚下,等待他心中想象的情景。每一次创作都源于一个心跳的瞬间,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现代的富士艺术设计也是充满创意

  与富士一期一会,“怀着感谢心情,像富士山一样坦荡荡地去生活,去追求自己的志向,这就是日本人能够从富士山领悟到的幸福法则。”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二):《知日·牙白!富士山》:民族象征,与山无关

  文/吴情

  去日本旅游的人,多半都要去富士山,仿佛不去就没到过日本似的,跟“不到长城非好汉”一个理。在日本国内,民众也多半会为富士山自豪骄傲(除冲绳县外大部分民众)。试问,一座并无太多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危险性的活火山,何以受到民众和游客的广泛追捧,以至于它几乎成为日本一国和大和民族的象征?

  富士山,位于日本静冈县与山梨县的交界处,海拔3776米,是日本的最高峰,也是一座活火山,山顶呈圆锥形态。2013年6月,富士山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以“日本的信仰对象和艺术的源泉”。不过,富士山并非日本国内最大的火山:若将山体的海底部分考虑在内,硫磺岛、北硫磺岛的山体远远高于富士山;若论岩浆喷出量,富士山也逊色于阿苏山。在笔者看来,富士山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日本文化的符号;而不在于火山本身。日本的文学、艺术和宗教信仰,都离不开富士山。毫不夸张地说,富士山就是日本。

  历史时期,富士山曾多次喷发,灼热的岩浆和炽热的火山灰给日本民众带来了深重灾难。随着人类自然认识逐步深入,火山喷发后的及时预防和躲避机制慢慢深入人心,富士山在书籍中被记录面貌也一点一点从令人惊恐畏惧转向火山本身的审美上,比如它的圆锥顶。日本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更是称之为“大和国日本坐镇的山”,简短言语中,满是欢欣。“俳圣”松尾芭蕉更是在《野曝纪行》中写下了“云雾萦绕时,须臾绘百景”这样的名句。而后,在日本文学中,小林一茶、夏目漱石、太宰治等人都曾用不俗的笔调描绘过富士山。

  刘禹锡曾在《陋室铭》中写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山以人民,人以山显,最后谁也不清楚究竟是谁衬托出谁,谁是红花,谁是绿叶。随着文学家对富士山的描写愈发蔚为大观,富士山的名气与日俱增。眺望富士山给人以雄壮之感,而攀登富士山,则能享受挑战超越乐趣。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对普通人而言,登富士山亦如是。在日本近世文学的江户时代,富士山文学的创作更为可观,且因出版业的发展而被广泛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人们的想象和记忆塑造了富士山。

  真正让富士山名噪一时的则属葛饰北斋以富士山为题材创作的浮世绘作品《神奈川冲浪里》。画面中,滔天巨浪与静谧富士形成鲜明对比,在令人震撼不解的同时又让人为之心头一颤,静止运动都是极致,在表面冲突之下蕴藏着美的和谐。除《神奈川冲浪里》外,葛饰北斋还有许多表现富士山的绘画作品,在西方美术影响深远西方人最先深入阅读日本的,或许不是日本文学,而是日本的富士山。富士山作为日本的象征,很大程度上是在与西方的互动关系中建立的。

  富士山下有许多寺庙,也栽植了漫山遍野的樱花树。每年花开时节,日本民众都会前去赏花。古朴苍凉的寺庙钟声,给人一种宁静悠远之感,转瞬之间仿佛已经超脱尘世。对他们而言,圆锥形的富士山有一种简单干脆的凝练之美,与五瓣樱花般整齐流利。花开花落,刹那永恒!凡俗人生,何尝不也是在日复一日中寻求自在与超脱呢!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三):印象富士山

  日本与中国地理上一衣带水,传统文化方面也深受中国历史影响。记得上小学时候提起日本,同学们都会无一例外联想起富士山和樱花,儿童画中的外国小朋友也总少不了身穿和服的日本小女孩

  富士山对于日本来说,就像中国的长城,是国家文化的象征。然而,不管是中国的长城,还是美国的自由女神像,甚至英国的大本钟,都是人文建筑,而非自然景观。作为一座休眠中的活火山,富士山有着异常丰富的自然景观价值,也由于其“不二”、“不死”的谐音,而成为了日本人信仰与文化传承的象征。

  《知日•牙白!富士山》收集整理了从自然到人文等众多方面有关富士山的资料和访谈记录,其中包括《富士山,10万年的喷发历程》、《地球温暖胸膛 活火山富士》等从地理方面介绍富士山地质构造和喷发历史等知识的文章。也涵盖了富士山作为日本文化独有的精神象征对传统绘画、现代艺术、旅游、摄影、消费财产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书中反复提及的《富岳三十六景》,是江户时代浮世绘巨匠葛饰北斋的系列作品。其中《神奈川冲浪里》用富士山与浪,以及大海中颠簸的渔船,表现出自然面前人类的弱小伟大,因而成为了世界名作。它不仅启发过法国作曲家德彪西,也对后世的文学家艺术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看到画面上洁白如雪的浪花汹涌澎湃的巨浪,还有远处静若处子的富士山,令人不禁在心中深深感慨浮世绘这种艺术的独特表现力与色彩冲击力。然而,假如没有富士山,这一切都是枉然。即便形状渺小,在画面之中的位置隐蔽,富士山始终都是构成整幅画作灵魂。这是《富岳三十六景》的精髓所在,也是浮世绘的代表作,更是日本美术的标志性符号。

  作为日本人“信仰与艺术的源泉”,富士山在2013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于是,印有富士山图案的邮票、日铁预付卡、格式带有富士山图片产品包装也逐渐成为人生活中常见物品。富士山的形状的设计品、日用品食品等等也层出不穷。富士山在新时代中构筑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消费品”文化,重新焕发生机,这可能也是其他国家象征性建筑无法效仿的独有文化现象

  虽然谈起富士山的审美与精神话题总能令人赞不绝口,但是书中也并未回避在现代富士山仍有喷发的危险,以及旅游开发出现的诸多问题。比如,在旅游区的卫生间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有在树海中源源不断自杀的人们。因此,大和民族最原始美学观念“和”也不应仅仅停留于审美层次,更应该成为具有现代性与前瞻性的保护理念,让人们更好地去了解与保护富士山,这一心中的情怀圣地

  富士山圆锥形的山体,白雪皑皑的山顶,如天空一般蔚蓝的颜色背后,是人们心中无比美好的憧憬与想象,它是一幅画、一张照片、一个镜头,也是一首诗、一曲歌、一次精神的荡涤,有着超越地理与文化的永恒之美。这一期《知日•牙白!富士山》再一次解读了最具日本象征性的文化符号,给读者带来了多元立体的富士山印象,值得所有想对富士山多一些了解的朋友认真一看。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四):《知日•富士山》:富士山是仰观的山

  人类对山的崇拜,自然是由来已久的。大地平坦开阔高山兀自耸立,仿佛是某种标的,又好像是浑然天成偶像——纵然人可登攀,“山高人为峰”,可山终究是山,人还是要仰起头,才能一窥其貌。

  所以对于富士山,在日本人的情感里,崇拜与敬畏至今仍然深植其中。每年朝观之人仍然络绎不绝——并非是为了赏玩,更多的还是为了祈愿与祝福

  《知日•富士山》是知日系列主题书针对“富士山”展开的一期专题策划。“富士”之名的由来本身其实就很有意思,它原本是取“富士”在日文中的发音“fuji”——“不死”,来自于日本最早的传奇物语《竹取物语》,又名《辉夜姬物语》。在这个故事里,求娶辉夜姬而不得的皇帝最终将不死之药放于富士山顶焚烧,富士山也就因此而得名“不死”(fuji)。后来人们又以“fuji”之音,取了两个吉利字——在东方文化里,给事物以“吉字”命名是很普遍的事情。

  除了对富士山基本情况和历史演变的介绍,这本特集的大部分篇幅,都是围绕富士山作为一个格外重要的文化符号在日本人心目中的地位展开的。围绕一座山,日本人甚至创造了一个独特的文学种类“富士文学”,这或许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极为罕见的。而葛饰北斋以富士风景创作的系列作品《富岳三十六景》同样也代表了浮世绘的最高水准。而后世,有关富士文化的发掘与守护同样“薪火相传”。基于此,富士山甚至成为日本文化创造的一个独立坐标,以它为中心,延伸出无限的可能。

  其实日本人对“物”的情感到底是深切而凝重的。直到今天,以富士山参拜为主题的团体“富士讲”,仍然时常活跃。同时许多日常用品的设计中,日本人也会将富士元素融入其中。无论是从信仰的角度,还是从设计感本身出发,这种一而贯之的看重,很大程度上体现的是日本文化里对“主宰物”的珍视。渴望联结,在这样一个由几座不甚富饶的岛屿组成的长形国度上,哪怕是臆想,他们也要拥有自己的主宰与传奇。

  “富士山是一座仰观的山”是一句日本格言,其中蕴含的内敛与虔敬不言而喻。这个民族的特色,或称之为“魂”,其实与富士山也很类似。那是一座活火山,不死、高耸,洁白与熔岩的血红同在。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五):一种执念,与山有关

  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人类便有自然崇拜的情愫,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情感一直延续到现在。比如,至今仍有许多日本人将富士山视为神灵并加以膜拜。但也有不少日本民众对富士山的崇拜源自于这座活火山所具有的精神象征,而并非出于对神灵观念的认同。但无论是处于何种原因,这种对于山的信仰几乎成为了大和民族的一种执念,而这本《知日·牙白!富士山》,便是从方方面面较为详尽地对这座有着“大和民族的象征”之称的山峰进行了介绍。

  大量的图片,给读者以非常直观视觉冲击感;而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地方神话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又给读者一种清晰明白的阅读体验。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还收录了攀登富士山、参加宗教庆典活动实用指南。因此,这本原本并不算厚重的书,多少也具备了一些实用价值。

  大和民族对于富士山的执念,不仅体现在文化信仰等方面,也体现在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而这本书中那些接受采访的人,虽然身份各异、工作不同,却都在用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同一个意思:富士山给他们带来力量勇气和信仰,从他们的表述中不难看出,如果没有富士山,他们就很可能不会取得日后的成就。其实,如果没有人们对生活的期盼,那么这座山也不过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存在,并不会具有特殊意义。同样的,分明是人们的心中先驻扎了神性,然后才把内心的神性投射在了这座与众生共同生活的山峰之上,因而,富士山才成为了一座“灵山”。

  如此说来,人才当之无愧的“奇迹的创造者”,为什么一座圆锥形的凸起物,就成为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象征呢?是的,富士山的神性是人们赋予它,但正是它的挺拔伟岸以及千变万化,才唤起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不然的话,为何人们没有对其他山峰赋予同样的崇敬和感激呢?因为富士山能够带给人们对于人生的领悟,而一旦某个自然存在物影响到了人们的内心世界,人们自然愿意把神性的光环安放其上。

  佛教认为,山河大地、草木微尘,都不过是因缘聚合的产物,因此它们常在变动之中,是一种有限的存在。但对于富士山来说,它直接与人的灵魂相连,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地球上的一个不断老去死亡又不断有新生个体出现的族群,所以在这个层面上讲,它又是一种无限的象征。而大和民族对于富士山的执念,也就在族群的不断延续下一直存在下去,虽说佛教里的“执念”是个贬义词,但此处的执念,却能使人生出信心和力量,给予人们坦坦荡荡生活下去的信念。可见,所谓执念,也不一定是个坏东西。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六):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

  作为国内唯一专门介绍日本文化、艺术的创意生活类丛书,《知日》一直是个有争议的存在。铁杆粉、路人粉多,但黑也不少。我属于中间派,阅读它,主要是为了解我感兴趣但又不熟悉的日本,了解那个国度的文化、历史,无关其他。既然存了点猎奇的心思,对资讯的关注,自然远胜于深度和文笔的关注。看这本《知日·牙白!富士山》也是如此。

  这本特辑,选取了最能代表日本的富士山,以此意象为剖面,通过大量图片和采访来展示日本及其国民的精神面貌。题材虽然显得有点单薄,但还是了解日本的一个不错侧面,毕竟,作为“日本艺术与信仰源泉”的富士山,承载的东西还是可圈可点的。

  总体来说,这本书内容大概分为这么几块:一是富士山的地理、水文、历史演变状况;二是富士山的观光指南,即什么时候在哪里看富士山比较好,在哪里可以拍到比较好的照片;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即讲与富士山相关的文化、历史,以及这座山和日本国民文化信仰的关系。

  第一点我是完全不感冒的,第二点倒是可圈可点,算得上不错的富士山旅行和摄影指南,相信很多人会喜欢。至少看完这本书,你基本知道,去东京旅游看富士山的时候往哪儿走能看到好风景,在哪儿能拍到好照片。比如山梨县山中湖村最适宜观赏“钻石富士”,在忍野八湖、山梨县山中湖等地方,可以拍到雪、冰、树挂和富士山非常完美的组合。

  不过我印象最深也最感兴趣的还是第三点。因为它让我第一次深刻认识到,一座山,一种实体,而非某种概念,竟然能成为人的信仰;也是它让我意识到,有信仰的人是非常幸福的。

  我从来没想过,一座山和一个国家国民生活的关系竟能密切到如此地步,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点滴中;更没想过,一座山竟能给人以如此强大的精神力量和丰厚的心灵给养,让人受它的召唤,去守护它、征服它、崇拜它、敬畏它。

  富士山之于大和民族,已远不止是一座实体的山,它更像是日本的图腾,精神的意义远大于实体的意义、观赏的意义,有点类似狼之于蒙古牧民。

  而我之所以发出“有信仰的人是幸福的”这样的感慨,是因为这本书所采访的那些受富士山召唤去山伏、行走的人,那些从富士山中汲取精神力量的人,内心都是淡定、平和的,对于欠缺长期稳定信仰、内心常常焦躁浮躁的我而言,自然是极为羡慕的。

  说来奇怪,地大物博的中国,却很难找出跟富士山相似的存在。中国有很多山,可似乎没有一座山,能在承载一定文化含义的同时,还能够与我们日常的精神生活水乳交融,带来精神的力量。即使闻名如五岳,也是历史意义重于现实意义,文化意义大于精神生活的意义,多和封禅、武侠、旅游等联系在一起。勉强算的话,也许激起很多人征服欲的喜马拉雅有点相似,但它又更具有国际性,所以还是难以相比的。

  富士山在日本的这种特殊地位,也许与其特殊性与稀缺性不无关系。这座世界上唯一一座独立于平原之上、可360度观看相同景色的山峰,这座唯一屹立于闹市之中、有重要都市交通干线穿过活火山,这座没有神秘气息、从日本各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在任何时间地点都能够完美入镜的山,注定是属于市井的,是属于生活的。

  《知日·牙白!富士山》读后感(七):因为注入了情感而变得与众不同

  可以说这本书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对富士山的深情眷恋,也体现出了日本民族做事精益求精的风格。全书的结构让人眼前一亮,地图页,包括各种避震区(为了游客安全而研究绘制的躲避喷发的等级区域地图)。如果你是日本文化爱好者,是富士山的喜爱者,我想这本书一定不会让你失望。

  “富士山”日文谐音相同的词还有“不二”、“不死”的意思。富士山在历史上每300年喷发一次,作为一个非日文化迷来说,我在想这样一座危险的活火山如何让日本人倾注一切的去热爱。从命名为富士山来看,就可以略窥喜爱一二,他们将富士山看做是独一无二的,不死的永恒的山,在我的认知里面,但凡是和永恒唯一挂上关系的,大多是极致了吧。现实中,也可以肯定地说日本人将对富士山的爱发挥到了极致。

  富士山、樱花、新干线这些是日本的粗线条的象征。其中的富士山作为日本第一高峰,又与东京相伴,用日本民族的描述来说,就是富士山来自于自然,却是世界上唯一一座与人们生活朝夕相伴的火山。无论你走在日本的哪个地方,都可以看到富士山的身影。

  据书中所述,总结出来富士山有几大妙!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