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10篇

2022-03-21 15:39: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10篇

  《深度案例思考法》是一本由[日]井上达彦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一):案例研究法指南

  《深度案例思考法》是一本探究案例研究方法的书。由于该主题学术性比较强,所以尽管作者已经尽量避免使用太过专业的术语,力求通俗易懂,但是还是略微有点晦涩和难懂。该书不易读,但相信认真读过之后,对于提升实际业务中的洞察能力将很有助益。

  案例研究方法是相对于统计学研究方法而存在的,两者是管理学研究主要使用的两个方法。统计学研究倾向于模糊案例的前后关系,用统计学数据寻找普遍的法则,展示WHO?WHAT?WHERE?HOW MUCH?等数量关系。案例研究擅长联系前后关系的因果脉络,解开事件背后的“因果机制”,告诉大家HOW COME?WHY?等影响产生的过程。目前,管理学界的学会,以统计学为基础的研究为主流,统计学研究型论文刊登比明显占优(90%),但是被选为最优秀论文却是案例研究型论文占优(70%)。

  本书通过选取5项获奖或获得学界好评的案例研究,为读者介绍案例研究方法。

  第二章衰落教会的例外重生通过介绍德克萨斯大学普洛曼教授所率领的团队关于组织变化的研究,对偏离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全面剖析。读者可以根据作者提供的核对表学习如何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打破通说和业界常识的偏离案例。

  第三章报社决策过程中的扭曲现象通过介绍哈佛大学教授吉尔伯特对组织惯性进行的研究,对重复试验逻辑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解析。重复试验案例研究方法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基于何种目的选择案例,二是重要的是逻辑而不是数量。

  第四章判断编剧的创造性通过介绍加利福利亚大学副教授金伯利等对创新型人才产业的现场观察和调查采访,对现场调查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现场调查研究方法中,基于现场和情境进行信息收集非常重要,现场可以造就一种将隐性知识变成显性知识的环境,现场可能能够发现颠覆固有假说的事实。

  第五章医疗革新未能得到普及的原因通过介绍英国伊万研究团队对阻碍医疗革新普及的要因的研究,对比较法(差异法和契合法)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使用比较法时要注意兼具严密性与灵活性,以及学习反复推论。

  第六章风险企业并购中的“背叛”通过介绍德克萨斯大学副教授麦丽萨对企业收购买卖的决定过程进行的研究,对对不同立场追踪的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展示。这种案例研究方法需注意采访各类人士的重要性,以及实时调查的同时要辅以回溯、追踪过程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作者对学术型案例研究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介绍了将理论方法应用到商务实践的方法。建议想要学习案例研究方法的朋友可以反复阅读、推演几遍。以便于熟能生巧、融为己有。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二):让思想起床

  卢梭有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伍尔芙说:“法则乃是一些传统常规,习俗不过是专为胆子小的人所设想出来的方便之计,因为他们不敢让自己的灵魂自由腾飞。”乔斯坦·贾德曰:“世界就是一只被魔术师从帽子中拽出的兔子,人类生活在兔子的皮毛里,而哲学家就是努力想要蹦跶出兔子皮毛,看一看这个世界究竟本质面目的,劳心劳力的跳蚤。”然而,人类趋利避害的本能和喜欢待在惯常思维区域的惰性,使得多数人明知身带枷锁,却依然不愿离开固有的温床;加之人类文明发展至今,生存的重担已让普通民众身心憔悴,哪还有闲心去打破庸常的思维。

  后浪于2016来临之际,出版的《深度案例思考法》,搜列解剖了世界最优秀的,打破惯常通说的案例研究,为我们日渐常规化的思想,带来全新的思考维度。这本由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井上达彦所著的方法论图书,既没有走托名方法论,实则励志鸡汤的路线,也没有走理论经验趣味化讲述的路线,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学术分析,虽说这样使文字略显冷清,但这种认真的学术态度,值得肯定。

  书中《衰落教会的例外重生》一章,案例研究者对传统的组织结构所认为的:如果领导者没有明确的蓝图愿景且不能够按计划地推进,那么根本性的组织变革不可能发生;细微变化仅仅通过渐进积累,是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这一管理界通说提出质疑。该章研究者以一个历史久远即将走向衰落,却突然焕发生机且发生巨大改变的教会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寻证、暗访、对谈、体验,发现这个教会重生的根源,竟然就是一次没什么计划的流浪汉免费早餐活动;活动源于教会实在太冷清,所以几个年轻的教士就想帮助一下流浪汉,顺便让他们听听教义宣讲,活动报上去,主教想着反正也没什么事,搞就搞嘛。哪知这个活动迅速传播,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加以援手,为活动“良性增幅”,于是物资,参加人数瞬间在教会膨胀,教会潜移默化间改变了许多传教方式来适应这种突然变化,直至最后整个组织本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种由无意的微小事件引发的巨大变革,让我想起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物理学家巴克提出的“沙堆效应”;巴克发现最初落下的沙子对沙堆的影响很小,然而当堆到一定高度,达到某种“临界状态”,再落下一粒沙子,便能造成整体的连锁反应和结构重组,甚至坍塌。这与教会虽说是一生一灭,本质上却并无不同,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打破了所谓的宏观计划说,证明局部的不可控因素,有可能才是对生活产生巨大作用力的要素之一。

  中国教育其实也一直存在这样的常规误区,课本里介绍的一些诸如瓦特、爱迪生、蔡伦等,推进人类发展的伟大发明家,往往只强调这些发明对后世的宏观作用,而不去解说,这些伟大的发明,其实也是那个时代的发明家,站在他们前人的技术基础之上进行的局部优化和创新。这也从侧面说明,个体的思维升级与创新完全没必要非是震惊世界的伟大想法,完全可以立足于个人已经僵化的思维轨迹,进行局部的突破与超脱,从一件小事让自己焕然一新。

  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何维德说:“人类精神最大的威胁之一,就是陷入固定的模式。如果我们没有努力检视前人所留下来的观念,满足于现成的观念,接受事物的表面价值,而不去重新思考,根据理性和经验决定要保留什么,要抛弃什么,那么人类的思考不过是一场懒惰的睡眠。”所以,莫不如让我们与井上达彦一起,让思想起床!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三):黑天鹅同样优雅

  文/风之子

  从小被各种教课书灌输调查研究的样本必修够大、够随机,调查结果才有说服力。为了取得合适的调查样本,我们可以采用随机取样,分层取样等等。

  这本书却颠覆了我一直以来的引以为经典的统计学研究,本书以案例剖析的方式分析了案例研究中的有趣发现和奇妙结论。你如果相信黑天鹅的故事,那这本书就向你展示了案例分析法这只黑天鹅同样优雅的故事。

  黑天鹅相对于白天鹅,是一种极端罕见和例外的现象,在本书中黑天鹅就是普通大众眼中概率极小的,不可思议的事情。正是这种不可思议事情少,发生概率小,所以才使得它们被忽视,直至无视。案例研究法却另辟蹊径从这些小概率事件中发现问题,分析因果关系,总结新发现,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为了使案例分析法的论证有理有据,本书选取了获得“最优秀论文奖”的获奖论文。论文都是以6个特殊案例为分析对象,编写而成的。作者对这6个典型案例进行一一介绍,剖析研究方法,总结案例结论。这一系列的论文解说,向读者呈现出案例分析法独有之道。最终还从每个分析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建议。

  相对于统计学研究法,案例研究本身的推广性和常见性要逊色。但它具有统计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对样本容量要求小,注重对时间因果关系的调查。正是这种特殊性,颠覆了我们普通大众对科学调查研究的认识。

  作家井上达彦代表了日本作家一种极致的写作方式。他们可以将生活中我们忽略的一些现象,经过深层次挖掘汇总,做到极致。我想这也是他们给一般作家提供的一种新的思考方式和写作方式吧!

  这本书不单是呈现了案例研究的有趣故事,还为普通大众揭开了一种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观察方式。也许被你忽略的小事,正是别人眼中的珍宝。换种观察方式和研究思路,同样事件会带给人们不同的启发!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四):我们离真相并不遥远

  如果那颗红彤彤的苹果没有砸中牛顿的头,我们不会知道世上有万有引力;

  如果毕达哥拉斯不提出地球是圆的麦哲伦没有世界环球航行,我们不会知道地圆说是什么;

  如果欧洲人没有登上澳大利亚发现黑天鹅,我们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黑天鹅的存在。

  《深度案例思考法》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这本书告诉你,我们离真相并不遥远。很多时候的很多事情,真想并不是我们看到的或者臆想出来的。而是通过各种案例的分析以及验证才能得出真正的结论。我认为这样的方法非常适用以下行业:医疗,法律,商业以及媒体。当然,在别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适用,只是较于这几类行业来说,个人觉得对社会的影响更大一些。

  在医疗领域:各种病患的病例都会在医院留底,一个经验丰富,接触病人众多,深入研究病例的老医生,和一个大学刚刚毕业,空有理论知识却缺少经验以及病例分析的年轻医生比较的话。正常情况下老医生的医术应该要比年轻医生高明一些。所以,书中提到的很多案例研究法其实都很适用于医疗中的病例分析。医院多一些有病例分析经验的医生对所有百姓来说都是福气吧。

  给大家讲个事例:

  2015年,我在孩子刚刚三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关注自己的身材恢复问题。因为考虑到哺乳,所以从未想过要从食量上减少。总是听说哺乳妈妈会瘦得很快,加上如果工作生活规律的话恢复到孕前体重还是没有问题的。直到10月份的时候,我越发觉得自己饿的非常快,几乎两个小时不吃东西胃里都受不了,身体就会变得很虚。同时9月-10月的一个月期间,我瘦了将近十斤。开始我一直以为自己是胃病,于是去医院检查。幸运的是我遇见的医生很有经验,他在简单的看了我一眼然后问了我几个问题之后对我说:如果你要查胃可以做个胃镜,但是我告诉你通过我对你的观察,你的脖子也有一点点的不正常,建议你也检查一下甲状腺问题。我一去检查结果很明显,我得了甲亢,消耗快,瘦得快都是甲亢的病症之一,我的检查结果不太理想如果不及时治疗后果还是很危险的。就因为那位医生的经验和以往的病例他发现了我的脖子有问题,所以才建议我进一步确认,真相就是我的胃里没有一点问题,但是我的甲状腺有问题了。后来去复查,遇见的是实习医生,她看我吃过一段时间药之后所有的检查结果都正常了,于是就说没事了,继续吃药吧,事实上,吃的药中有治疗甲亢的药是需要调药的,她什么都没告诉我。我又连着吃了一个月的药。被那位医生坑的又变成了严重的甲减。目前每半个月都要去好点的医院找好点的医生复查调药。可害苦了我。

  事例证明:如果一个空有理论却无任何病例研究经验的医生害死人啊。《案例分析思考法》这本书第一章就提到了案例分析不同于统计分析。在医疗行业,不同的病人都会有不同病例情况,更需要医生认真分析以及学习。医患关系差,病人爱找老医生这种现象是有原因的。

  同样

  在法律领域:懂得案例分析的方法,可以减少很多冤案的发生,甚至还有助于寻找真相。你认为最不可能的动机,最不可能的凶手,也许就是最终的罪魁祸首。

  在商业领域:案例分析法可以让你明白什么是值得借鉴的地方,什么是可以舍弃的部分。很多方法和案例都会引导企业去不断论证。企业的并购以及如何成为卓越的企业,书中都有详细的分析以及不同的“最优秀论文奖获奖论文”的分享。相信对很多企业都有所帮助。

  在媒体领域:媒体是什么?媒体就是告诉大家真想的。一个不以真想披露为目的而是用各种言论导向去引导群众的媒体是不值得被尊重的。所以,媒体应该通过案例分析去获取事件真相告诉大家事件最深层的最真实的原因和诉求。这才是一个真正值得群众尊重的媒体,是一个正直的唤醒灵魂的行业。其实,只要加以分析,真相离我们并不遥远。

  那么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

  如果你不是医生、律师、商人或者媒体人的时候应该去读这本书吗?

  答案是肯定的。

  因为本书告诉你的也是一种思考方法,是一种分析问题、需求真相的习惯。

  看过本书,我们应该对很多不可能的事抱有不同的态度,也许是默认不可能,也许是论证真相。但是总之,不要随波逐流,要有自己的观点。不要盲目认同真理,要勇于提出质疑。这是一种态度。一种坚持我们离真相并不遥远的态度。

  PS:原创书评,已发表在《新华书目报》书评版,转载联系授权并注明原作者和出处。

  多年前,我还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在公交站等车,一位老人向我走过来,虽是满鬓风霜,却是精神奕奕样子。老人虽然年迈,却不像很多老人一样越老越邋遢,反而是一身干净平整的青年装,靠近身边的时候还能闻到一股淡淡的肥皂香味。

  老人很有礼貌地问我:“年轻人,能告诉我几点钟了吗?”

  “九点半。”我看了看手表回答道。

  “对了,请问从这里坐车去沿江大道应该坐几路车啊?”

  “5路,12路都可以到。”

  “好的,谢谢你啊。”

  “不用客气。”

  “年轻人很有礼貌啊。”

  “没有,”老人话锋一转我倒有点不好意思了,“您太客气了。”

  “你还是个学生吧?”

  “嗯。”

  “哪个学校啊?”

  “三中。”

  “啊,好学校啊,我以前也是三中的。”

  我一愣,看老人好歹也六七十了,难道我们学校都已经有五六十年历史了么?(事实上有七十年历史了,是我自己不知道)

  老人很显然从我的表情看出了我的疑惑:“年轻人你还不知道吧,三中其实在民国时期就有了,那时候叫XX市国立第一中学,第一任校长是XXX先生(好吧,我实在是不记得名字了),是德国留学回来的学问人呢!后来抗日时期我们市被日军轰炸后,国一中被夷为平地,就一直荒废了。中间断断续续有富商捐款重建,但一直不能正常运作,直到解放后才……”

  这时候我已经很享受和老人的对话了,很惊喜老人就像一本书一样,不仅谈吐优雅,而且知识渊博,对自己家乡的历史如数家珍,短短的几分钟让我了解到许多在长辈的闲谈中都不曾知道的家乡轶闻。

  但很快的,我要等的车来了,我不得不和老人说再见:“谢谢您告诉我这么多故事,我的车来了,就先上车了,再见!”

  老人依旧还是那副慈祥的笑脸,拍了拍我的肩膀让我去吧。只是在我转身离开之后,默默地跟着我踱了几步。

  就在我一个脚已经踏上车门台阶的时候,老人忽然往前迈了一大步,轻轻的拉了下我的衣角。我下意识转过头,看见的还是那副慈祥的笑脸:“年轻人好好读书啊,但是一定要记得——FALUN大法好啊!”然后马上转身迅速离去了。

  “这我就不知道了”父亲说,“毕竟毕老师也不是我们厂里的,我也不太了解。”

  时值当时我们学校正好在举办青少年论文大赛,参赛者必须就一个社会现象或者科学现象写一篇小论文,老师曾找我聊过,希望我能够参赛,“为班级争光”。也不知道为什么,那些天我心头一直就萦绕着这一件事,心里的疑问一遍又一遍地叩着我的心门。终于我决定,我的论文就要写这一篇!于是我又找到父亲,说了我的想法,本以为父亲已然表示过不知情,不会有什么新的结果,谁知道父亲很支持我写这篇论文,继而给了我他隔壁厂子里几个老干部的联系方式,让我自己去联系,去搜集信息。我高兴极了,第二天马上开始走动起来,被我这个小孩子“采访”的几个老干部,无一不是一开始一副哭笑不得的表情,但是在最后都很慷慨的静下心来,告诉了我毕老师的故事。

  别急,故事还没完。在“采访”了三个老干部后,我怀着复杂的心情开始写我的论文,洋洋洒洒大几千字(中学生过家家的论文就这样)交上去,题目是《为什么知识分子也会相信邪XX教》。可惜最后评委老师却因为我的论文信息搜集不够全,样本容量不够大,被认为没有说服力,最终输给了那些”我市工业废气排放现状“”我市城乡道路交通现状“等等诸如此类的主题论文,只拿了一个安慰的优秀奖,让我的班主任失望至极。不过后来我把这篇论文改写成了一个故事,倒是转身意外地拿到了我们学校作文比赛的一等奖,也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了。

  这么多年来,这件事其实我早已淡忘,只是在毕老师对着我说出”FALUN大法好“的那一刻的震撼还不曾淡去。直到我今天,看完一本叫《深度案例思考法——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的时候,我才拍腿大叫!直呼相逢恨晚啊!如果当年我能看看这本书,能够学习到里面的案例思考的方法,我一定可以把我的论文写的更加言之有物,我一定可以让毕老师这样的苦命人,不仅仅是一个浮于纸面的故事,还可以是一份关于生命的磨难的言之凿凿的铁证!我可以让当时看到我的论文的每一个人不仅被这个故事感动,也能正面地看待这一个铁一般的事实,思考这样一个让人悲伤的社会现象!

  这本《深度案例思考法》开篇的第一章叫做——”UFO降临说“的信徒为什么深信不疑?

  恰好就讲述了一个类似我的故事的事件,讲的是国外的一些宗教在2012年前大力鼓吹所谓”世界末日”说,鼓吹神会在末日来临之前拯救虔诚的教徒,以此忽悠了大量人入教。当然也众所周知的,末日没来,也没有神派UFO来接教徒们,真相大白了吧?该醒醒了吧?然而依然后数量可观的教徒反而更加信教,坚信是自己的虔诚感动了万能的神,神取消的了末日……这也有人信?有一个团队对此进行了调查,因为像这种邪XX教宗教的教徒,很难大面积采访采集样本信息,所以只能有限地了解少数人的想法,通过案例研究,得出了最终的结论——这些依然相信邪XX教的信徒都有两个共同点——一是已经做了某些错事难以回头,二是有同伴同样认为他的信念是正确的。

  当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恍然大悟当年自己的失着,并不是我的选题不好,也不是我搜集的信息不够,事实上我已经尽全力搜集了可以搜集到的一些信息了,我不可能去直接打扰已经饱受折磨的毕老师当面询问,但我错就错在,明明采集的样本数就一个,却还要以统计学研究的方式来写自己的论文,自然是以己之短对敌之长了,事实上我并不比那些坐着的士在全市挨个挨个数烟囱的同学花费的精力少。

  当然,这本《深度案例思考法》,远远不只是教你统计学研究和案例研究的不同。这本书,非常巧妙的以6个案例研究的个案,却不失系统地分别阐述了唯一案例、偏离案例的价值,重复实验的价值,二元评价模型的思维模式,契合法和差异法的对比使用以及对案例分析偏差的补充阐述。可以说,在每一章的内容里,你不仅能深入地了解一个经典的案例研究典范,还能从例子中直观地学习案例研究的方法,感受到案例研究的优势,每一章内容都有大大的干货!

  案例研究和统计学研究,普遍地被认为是两大经典的研究方法,各有优势,应该互补使用。只不过,案例研究比起需要多数研究对象的统计学研究来说,目标的选择更有目的性,而且对观察目标的数量也没有绝对的要求。所以,在无论是学习科研还是商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我们往往没有时间也没有条件去大量搜集样本来为一个课题服务的时候,案例研究就能成为我们手中的一项“核武器”,不仅能够得出靠谱的结论,甚至还能得出一些极具前瞻性的看法,让我们赢就赢得更早!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六):对案例的深入认识有利于我们再次认识这个世界

  2009年至2013年的四年里,我在做管理咨询顾问工作,期间很多时候运用到数据分析和案例分析。因于项目的磨炼,很多技能已经内化,但是不可否认仍然有提升的余地。即便不做咨询,做为普通人,拥有睿智的头脑和敏锐的观察仍然是有必要的,本书从案例方面分享了一种思考的方式。

  案例研究之所以重点,原因之一就是很多时候统计数据不够做出判断,或者很多是独立和全新的,比如:中国70年代研究核武器,朝鲜21世界的外交政策。以上两个都只能做案例分析,没法做统计分析。

  先期假设是案例研究的前提,收集信息、进行论证是以假设为目标。在不断深入的过程中,假设可能被证实,也可能被推翻,无论是哪种都要平静接受,把合理的结论呈现出来。不要一味抱着假设不放。如果抱着“跟假设不一致的都是错误的都不对”那多半得不到正确结论。有个宗教说某天世界末日,结果没实现,教主说那是教徒很努力,改变了神的决定,于是大家更加相信这个宗教。还在信的教众死抱着教主永远正确这个信念不放,他们至少忽略了一种可能,就是教主很可能是骗子。

  案例研究需要具备的三种能力,即深入思考 、应对复杂和类比基础上的开拓能力。很多人思考问题都流于表面,不愿意花心思深入探究,想做好任何分析,愿意深入思考是个基础;面对复杂能力时可以有效应对,是另一种能力,现在变化如此之快的世界里,很多东西都是之前没见过的,具备解读其中因果关系的能力尤其重要;最后是由已知到未知的能力,即便之前案例少,也能推导出有效的假说。我理解就是类比的案例,这就是为什么有时候上年纪会有些用,经验积累多了,类比的能力多少也会加强。

  企业案例经典分析的三步是:这个特别之处导致怎样的结果?这种特别之处为何会得以实现?这种特别之处对于企业具有怎样的意义。简单的原则往往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以上三步如果运用得当是可以在案例分析当中对我们给予指导,从而让我们在案例中收获更多的。

  最后,书里一个信任的案例结论给我启发很大。首先,信任是指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对对方的行动怀有积极的期待。企业收购中,人们常会认为那是弱肉强食的世界,然而实际未必如此。研究表明,如果是未上市公司,几乎所有的收费都不是敌对关系,而是在友好的氛围之下进行。信任才是交易的基础,谁给的钱多只是个参考因素而已。

  想运用好案例分析法,除了多读书之外,笔者认为还是要多练、多思考。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七):寻觅“黑天鹅”之路

  As likely as a swan,即使努力也是白费心机,因为在黑天鹅出现之前人们在思想中将天鹅定义为白色才是天经地义,但是当黑天鹅就那么眼睁睁的出现,又不能不相信——这是真实的!所以“黑天鹅”,就被文学家纳西姆.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比喻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就好像外表豪华坚固,载人无数的“泰坦尼克号”竟然就那么搁浅了,每次看电影都不禁唏嘘不已,这看似不可能的事就这么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就好像没有地处板块交界地带的日本竟然也发生了大地震;作为经济中心的世贸中心自然警备甚严,“911”事件竟然那么发生了,造成了无数人的伤亡和经济损失。

  本书名为《深度案例思考法》介绍的就是这类“黑天鹅”案例,运用案例分析法,从个别特殊的案例出发,以小看大,由部分特殊案例中蕴含的规律推断出适合大众事件的规律。总的来时,本书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在学术界的优秀论文中选取典型案例,并以之为基础详细阐述其中暗含的规律和意义。主要包括对“UFO降临说”的信徒为什么深信不疑的原因进行解析,探析衰落教会为什么会例外重生,报社决策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扭曲现象”,编剧的创造性有多少,“医疗革新”为什么没能普及,风险企业并购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背叛”,以及有什么案例研究方法能够应用到商务实务的实际应用中。

  一开始接触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些忐忑的,作为一个习惯于感性思考的小女生,要阅读如此抽象化的书籍心里还是挺没底的,在再三思索下,为了突破自己,打破对自己的局限,我还是选择了这本书,书到了的时候正值期末考试,时间紧任务重,“早5晚11”的生活让我疲惫不堪,各个科目在大脑中混杂,我希望能有些东西帮助我理清头绪,这也是我开始看这本书的原因之一。可能是因为晕轮效应什么的,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书籍的最开头写的关于信徒为什么在预言者的预言被证明是错误的情况下反而对教会产生更加信仰,我清楚地记着那两点原因:做了某些错事无法回头和有同伴同样认为他们的信念是正确的。比较突出的就是2012年的12月的“世界末日”预言了,有些信徒开始绝望,辞掉工作,卖掉房子,抽烟、喝酒、打架、吸毒,美其名曰末日将至、临死之前的享受,到“末日”的前一天,残破的家庭,不健康的身体,他们一无所有等待死亡的到临,可是,事实是那样残酷——生活至今还在继续,但是这些人已经付出了所有,他们一无所有,有的只是那丝残存的执念,所以他们不会改变对信仰的追求,因为那是他们或者最后的依托,他们,再也输不起了……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八):无题

  无题

  老实说,我是被书名《深度案例思考法》和本书封面上的宣传语吸引来的。深度、思考,这样的关键词扣人心扉,“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也的确是我每读到一本好书后的真实感触。然而,读完全书后,我觉得全书跟书名和宣传语实际上并不搭。自然,在这个营销盛行的时代,标题党似乎是多数人的选择。

  全书内容实际上是对经营学的一些优秀论文更精确地说是采用了案例分析方法论文的解读,这跟作者本身的专业有关。但我实际上并不知道经营学与管理学的区别,在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严重不足。管理学的一点知识储备来自于彼得•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此书被誉为管理学的经典,而我读后感觉收获不大。相形之下,这本《深度案例思考法》对我没有启发也就不足为奇了。这里涉及到一个读书方法论的问题,实际上,人对一本书的理解,是与其知识背景紧密相连的。胡适曾经在某次关于读书的讲座中,谈到读书的目的之一,是读书为了能读书,意思就是某些书的理解是要靠一些其他书做基础的,否则根本就读不下去。我读不进去这本书,这本书无法深入我心,可能也与此有关。

  但更深一层说,读书总要闯入陌生的领域,永远沉浸在已知熟悉的领域里固然舒服,但也难以有新的启发和进步。同样是没有知识背景的领域,一本书的写作手法可能会引发天差地别的阅读效果。就这本书而论,我能理解作者试图以轻松方式引入正题的尝试,但在我看来这个尝试是失败的。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让我想起了前段时间读的另一本书《解读量化投资》,作者在每一章的开篇都要谈到川妹子的什么事,然而我觉得其中的联系牵扯非常刻意、牵强生硬。我想,写作手法的失败,可能跟原作者有关,但也很可能与翻译有关。本书的译者是一位法学博士,一位法学博士跨界来译经营学的书,这步子扯得有点大。

  我本想再说一些想法,然而我突然想到了两天前刚读完的一本书里的内容——熊十力对徐复观的一骂。

  熊十力还未听完就开始破口大骂:你这个东西,怎么会读得进书!任何书的内容,都是有好的地方,也有坏的地方。你为什么不先看出他的好的地方,却专门去挑坏的;这样读书,就是读了百部千部,你会受到书的什么益处?读书是要先看出他的好处,再批评他的坏处,这才像吃东西一样,经过消化而摄取了营养。譬如《读通鉴论》,某一段该是多么有意义,又如某一段理解是如何深刻,你记得吗?你懂得吗?你这样读书,真太没有出息!

  对这本书,我不知是否犯了与徐复观同样的错误,所以我谨慎评分,并谨慎名此评为“无题“。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九):【笔记】通过理解精华,可以提高实际中的洞察力

  4p 小说家用谎言道出真相,政治家用谎言掩盖真相。虽然都是靠说服力来吸引人们注意,但都比不上那些被证明事实上真正存在的案例。因为,案例是在用真实来讲述真实。

  4p 案例,是某个特定的历史个体或集团中发生的事态。案例研究,则是围绕某个事态的具体状况(背景知识),留意各种不同,联系前后关系(脉络和状况)来进行理解和分析。

  5p 管理学研究主要采用两个方法:案例(找出黑天鹅)和统计学(作为整体的白天鹅)。相对而言,案例研究在探求普遍成立的法则上确实有局限性。然而,很多事物很难简单用数据来表达,这也是案例研究存在的意义。

  7p 案例研究相比于统计学研究的优势: ①活跃大脑(思考力&观察力); ②应对复杂局面(解读因果关系); ③形成类比基础,开拓未来(即使前例很少,也能推导出有效假说)。

  9p 优秀影片的优秀之处并不仅仅在于电影本身很有趣,电影作品的制作手法也肯定想当精妙。同理,好论文的诞生同样需要极为有趣的调查手法来推动。所以读者不仅要关注研究内容,还要把视线转向研究方法,仔细品味,力图把这些研究方法应用于未来的实践当中。尤其是那些推导并验证新假说上方法,非常值得读者们去学习和借鉴。

  19p 经验本身并非总能起到积极作用,当置身于未知状况中,人们可能会由于依赖过去的经验和规则而发生误判,犯下错误。比如越是经验丰富的棋手,奇奇怪怪的排列方式越是让他感到混乱。

  22p 类比不少用于验证的方法,而是用于发现的方法。

  38p 最早导致变化发生的环境应该说是一种好不安宁性,这种不安宁性最容易产生一些具有潜在的创造性的变化,并最终导致根本性变化的发生。

  43p 为了让调查更真实,要回顾“精英偏见”和“回顾偏见”,即既不能只关注领导的观点,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总之,在案例研究里,要有发现“例外存在”的意识。

  58p 实验室内可以简单地控制环境因素。但是这种情况并不能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自然反应和行为。要想把握复杂社会系统中的自然反应和行为,除非以实际发生的事件为案例,否则别无更好的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认真观察、寻找贴切的案例,且这种案例必须是自然导致的实验。

  83p 要想获得本质性的发现,比起一些压迫式的调查采访,更重要的是布置一个能够让对方打开心扉的现场环境。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一个能够让对方感到收放自如的环境,采访中极有可能错过我们所谓的“黑天鹅”。

  123p 不论听起来多么“头头是道”的假说,都有可能不符合最终的调查结果。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时候,不要头脑混乱、感到“难以置信”,而应思考以后该如何重新修正研究。正视事实,寻找真正的原因。

  139p 随着收集到的数据越来越多,对企业买卖的最终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关键因素浮出水面。那就是信任,就是在有风险的情况下,对对方的行动怀有积极的期待。然而,在各个阶段,卖方和买方在信任程度及认识方面都存在基本的不同。

  141p 卖方vs买方-通往不幸结局的五阶段: ①甄别候选:可信与否 vs 性价比; ②高层社交:培养关系 vs 信息交换; ③初步达成意向:等同于契约 vs 收集情报; ④准备契约:最小限度确认 vs 认真慎重; ⑤实施:感觉被背叛 vs 自信于报价合理。

  162p 学术和实务的共同关切: ①即使是唯一的案例,如果倾注足够的精力也能发现意想不到的结果; ②在调查设计上下功夫来验证假说的正确性; ③必须要去现场实际观察才能发现一些难以留意到的细节; ④把比较分析的手法发挥到极致,并在此基础上追加分析来提高假说的正确性; ⑤对调查对象进行追踪观察,以明确其因果机制。

  165p 对于大多数企业而言,与其花费大量的时间和金钱进行数据分析,倒不如通过商业活动寻找样本然后进行简单试验这种方法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业绩。

  166p 购买是一回事,回答问题则是另一回事,消费者所生活的环境、习惯、收入等各方面因素则又是另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171p 如果真的以学术研究的高标准来展开实务调查,恐怕会让自己精疲力尽:前者追求真理探究,后者仅作为判断材料;前者追求正确性(精确+中立,后者追求速度(接近即可);前者需共同体的积累(尊从学术圈),后者重视个人发现(自己明白就好);前者普适化(抽象),后者指针化(具体)。

  181p 人类所知道的必然超过他言语所表达的,所以需要将这些隐性知识以各种方式展现出来(如集体讨论)。

  181p 多数公司大多使用现代流行的一些关键词和用语,但是真正的伟大企业往往不忘初衷,能够确保用语的一贯性,并在实践中将这类独特用语展示出来。

  183p 把案例作为构筑理论的一种手段,非常单纯地去探究案例到底能推导出怎样的理论启示。

  《深度案例思考法》读后感(十):普通读者能从中学到什么——评《深度案例思考法》

  如果你也是被书名吸引打算读这本书的话,可以听我说几句。

  本书原名“黑天鹅的经营学”。这样的名字不太好顾名思义,中文名好理解多了:“深度案例思考法——从怎么可能到原来如此”。好像是一本教人穿过表象看本质的书,同时也利用了人们八卦和刨根问底的心理,暗示会引领人们对某些不可思议事件一探究竟。无论有无此意,都会产生这样的心理预期。那么,实际是不是这样的呢?

  其实这是一本管理学类的专业书籍。作者从管理学界顶级期刊《美国管理学会学报》历年获得优秀论文奖的作品中选取了5篇案例研究类论文,题材涵盖组织变革、新业务开拓、人才招聘、新技术普及以及企业并购,通过对以上论文的研究过程进行分析,向读者讲授案例研究这一管理学使用的主要方法。因为涉及到了学术,即使研究的案例有悖于常理,由于专业性、应用性的限制,题材也达不到“怎么可能”这样不可思议的程度。“本书尽量避免使用太过专业的术语,力求用通俗易懂的语句向企业家乃至普通学生介绍学术作品。”但从一个非专业读者的角度,其中措辞仍难免拗口难懂。不足两百页的篇幅,想要认真读下来也是要费些气力的。因此,虽然书名颇吸引人,但本书并不是用奇葩案例结合诙谐幽默语言给你涨姿势的那一类科普著作。

  那是不是就意味着其与普通读者无缘呢?恰恰相反。

  与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统计学研究相比,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省时、有针对性的个案分析才是容易被学习并应用于日常的具有可操作性的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作者在书中写到:“笔者不仅希望读者能够愉快地体验到研究内容的有趣之处,同时希望读者能学习到有益于日常实务的研究方法。”内容的有趣我着实没怎么体验到,但后者却是本书对于普通读者的真正价值所在。

  那么,普通读者究竟能从中学到什么?

  首先,读过这些案例,你会对“理所当然的事情产生出乎意料结果”这件事有一个全新认识。明白看似偶然的结果其实是多重原因促成的一种必然。这种超出预期的后果一旦发生,往往就是严重的事故。这对于工作生活中想当然地依靠经验妄下论断的行为有警醒作用。同时“笔者认为,通过理解这类学术研究精华,可以提高人们在实际业务中的洞察能力。”具备了“发现例外存在的能力和素养”,就能避免此类失误的发生。

  再如前文所说,案例研究是一种可用于解决问题的分析方法。不仅是专业的管理类工作,日常工作生活同样需要做决策、下结论以及寻找症源所在。当你问出“怎样”、“为何”的问题时,除依靠经验、他人,拿事情本身或类似事件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可以避免闭门造车,对实践具有相当的指导作用。本书的第7章用一章的篇幅讲解如何将案例分析法应用到实践中。

  最后,作者给出了“案例研究的三种能力”。我想应是“进行案例研究的人能够获得的三种能力”:(1)活跃人类大脑的能力(案例研究与思考力及观察力极具亲和性);(2)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读解因果关系的能力);(3)形成“类比基础”,开拓未来的能力(即便前例很少,也能推导出有效的假说)。这是需要长时间从事才能获得的能力,在此不作展开。

  限于篇幅,我们无法从本书得到案例研究的方方面面,但专业管理人士和对此有兴趣的读者可以一读。前者加深理解,后者可作入门,各取所需。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