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4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的读后感10篇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是一本由吴小凡著作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35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一):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好像所有的时间都不是我自己的了,不能再像以前那样说走就走,来一段天不怕地不怕的旅行。 可是现在越是长大,越是害怕踏上未知的路,不敢请假,不敢离开,不敢违背上司意愿,所以就只能委屈自己了,久而久之,内心仅有的一点点不安分也被一点点磨掉了,剩下的,就是循规蹈矩朝九晚五的工作,而自己也更像是行尸走肉。2016最庆幸的一件事,是朋友推荐了《吴小凡的流浪地图》,看着她活泼真实语言,慢慢沉寂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让我想起了一个朋友的话,“旅行不是为了逃避什么,而是给自己一个机会看看外面的世界”。这本书于我的意义,不是她为我呈现了墨西哥欧洲委内瑞拉和世界各地的精彩,而更多的是它唤起了我疲倦的心,让我又开始不安分地想要出去看看,去走未知的路,认识未知的自己!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二):女儿和她的书(文/海鹰)

  女儿喜欢读书也喜欢旅行,她行走的脚步随着年龄增长离家渐行渐远,2010年高考结束志愿填报完毕,她就如放飞的小鸟自由翱翔了。大学四年,她一个人背包旅行,由国内到国外,从东南亚到南亚,从拉美到欧洲……

  由于怕我们担心,她历来报喜不报忧。2012年暑假,在云南梅里雪山一家青旅做志愿者一个月,然后一路搭车进藏,再从拉萨进尼泊尔,这段行走的历程是她闺密看她人人网更新的日记,转述给她妈妈,然后再转到我这里的。听到后,一颗心即刻悬了起来,打电话不通,又逮不到人,那种焦灼与担心我想为人父母者都能想象得到。唯一能做的就是耐着性子在网上一遍遍的留言:”注意安全!!””注意安全!!!”。这即是嘱托更是祈祷,祈祷上天保佑她平安归来!但内心里却有忍不住的火,纵有万般无奈也只能待她归来。

  在外奔波了近两个月后,从拉萨乘火车坐硬座,一路风尘仆仆回到家时,我一直悬着的心终于落下了,再看她:脚上趿拉一双人字拖,大小两个背包,皮肤黝黑满脸大汗,那副落魄却还乐哈哈的样子,让人即爱怜又恼怒。我在心里告诫自己忍住不说,可她刚到家没多时,这些天来的担忧与怪罪以及今后如何这样的语句随着我跳跃的思维,断断续续的就蹦出来了。

  她却一直安慰我说:哪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这世上还是好人多,如果你不相信别人,你就收获不到人性善意。再说,她告诉我:你再生一个吧,把她留你身边。至此,我不再说,她不语。几天后,向来对她溺爱有加一直充当老好好先生爸爸终于开口了,语气平和语调平缓地告诉她:尝试过了的就不要再去经历了,你的安危关系着我们小家与大家庭的幸与不幸……她点头。

  大三时,她被公派到墨西哥做交换生一年,临行前交代最多的仍旧是注意自身安全,千叮咛万嘱咐的,她应着,尽管我们知道她在敷衍。不出所料,就在墨西哥城读书的几个月时间里,她趁着圣诞节放假跑去了古巴,由于没去大使馆告假,后来还被扣发了一个月的奖学金(这些都是她回国后才跟我们透露的)。

  古巴归来,她兼职做家教、接地导游、给网站翻译体育新闻、为穷游网写墨西哥城锦囊,为下一次出游筹措资金。次年的三月,她就去了秘鲁的马丘比丘,直到她跟我提及,我才注意到她房间衣柜门上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一直张贴着国家地理杂志上的画册——马丘比丘古城堡图片游记。只是她没说起,我没注意而已,向往却早已在她心里。

  墨西哥归来,怀揣着几个月在墨城打工赚来的2万多人民币,心里就在策划着远行的目的地。跟我说起去南亚,具体要走哪几个国家我也没在意,只是听说有印度,我坚决不同意她去印度,这次我是动员了家里所有人进行劝阻,她说好不去,可是早已悄悄办好了去印度一切手续,包括往银行存1万块钱的保证金。。。

  两个月后归来,她将手机照片给我看,先告诉我别害怕,原来她在行走老挝、泰国期间被臭虫叮咬得整个大腿红点密布,临出发去印度前两天脸部又被不知名的毒虫叮咬,半个脸肿得眼睛都睁不开,据说这红肿直到半个月后才彻底消退。看着这伤痕,疼在我心里。

  回来后她跟我叙述,被叮咬红肿后她也曾去医院医生,由于无法确定是何毒素,医生要求留院观察,可她急于过境也担心医药费昂贵,只是让医生开了点药带上就离开了。到了印度加尔各答红肿不见好转又羞于见人,把自己关在房间几天,待红肿稍有好转就去特蕾莎修女建立的垂死之家做义工,为了遮挡住未完全消肿的脸,特意将头发披散下来,站在水池边清洗老人们撤换下来的尿布,一干就是一两个小时;给老人喂饭;帮行动不便的老人如厕等等。文章里她只字未提她自己所受过的伤,却因见证了古巴人民排长队领取面包鸡蛋,喝不起啤酒上不起网用不起手机等而起了牵挂

  一次进她的空间,偶然见了她写的文章,感觉她行走着也在思考着,而且在行走中思想变得成熟了,所以也就不再反对她这样满世界的跑了。

  闲下来,她会将行走的所见及感想变成文字发表在豆瓣网上。她的文章被中国法制出版社的一位编辑看到后,很欣赏,于是联系到她,问她是否想继续写下去,然后出一本书。出书,这是她从小的一个梦。感谢编辑的赏识,圆了女儿的梦,成就了这本书。

  女儿很内敛沉稳,直到跟编辑都谈好,确定无误了,才跟我们说她将出书了。我跟她爸都鼓励说好啊,你好好写吧。他爸爸说出书的钱我出,我问她出书要多少钱,她笑我俩愚痴,说如果出书还要我自己出钱,我出什么书啊!

  2014年5月份合同签订。2014年6月办理毕业离校手续后,一个人在家开始真正的写作,期间7月到单位报到、军训两周,然后又是一段时间休息等待出国工作签证),刚好给了她空闲。三个多月的时间,经常熬夜到凌晨,终于在出国工作前完成了初稿,共计十三万多字,她没有让我们先睹为快想法,我们也尊重孩子意愿,所以,在这本书正式出版前,我跟她爸爸都不知道她具体写了些什么,确切地说都不知道她周游列国都经历了什么,因为她一路走来,跟我们说起的太少。

  2015年12月12日,出版社送出的二十本书送达了,那天我刚进家门,女儿欣喜地告知我,随后递上一本,我迫不及待,但是又读得断断续续,因为在读这本书的同时,我也在读女儿,在我眼里她明明还是少不更事的孩子,丢东落西,甚至筷子不好衣服洗不净……时不时我就直直的盯着她看,然后冲着她发问:你说你这个样子,周游列国怎么就周游回来了那,咋就没丢了那?

  从女儿的文章里,我读到了女儿内心的强大,也感受到了女儿思想在逐渐成熟,她的这些经历是她一生财富

  愿女儿健康快乐!!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三):我认识吴小凡

  人在国外,书还没来得及看。

  只有讲讲我认识的她,如果一个人是温暖的,那么她所给予的东西也不会太冷。

  同一个大学拥有类似梦想,有一群有交集的朋友。我到他们班上蹭课,记得她和我聊得第一句是,她也喜欢旅游,以后有机会可以一起玩。但是到现在我们都没有一起上路过,是她动作太快,而我则太慢条斯理。一个人把她的理想灌注到生活里面时,她一定有毅力走下去。这就是我看到她出书消息时的想法。好像全世界都知道她要周游世界,好像全世界都知道她要写书,于是就顺理成章。一个人喜欢并且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真是太难得了。以前我想大多数人都有生活在别处的想法,后来也就慢慢的变了。那一年我生日,她也来了,我们大醉一场,全部在地板上睡了一个晚上,有时看到我妹妹们的生活,就像看到自己的大学时光疯狂而且执着,后来大家都慢慢走着自己的路,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不是很喜欢自己现在的生活,因为我无法解释一个人应该要多喜欢自己的生活,现实总是会让人失望,只有自己找乐趣。凡就是这样的。无论她走多远,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乡或是异国,她内心不变的是温暖,就像她给我的印象一样安静温和。我想这样的一个人写出的关于自己的经历,一定是暖和的,像重庆偶尔出太阳的冬天,懒懒散散,悠悠闲闲。

  我总是在想,我们年轻人,应该做自己的事,创造我们自己的年代马云不是我们的未来,比尔盖茨也不是,马尔克斯鲁迅他们都不在了,而我们这些年轻后辈,多看看多读读多写写多玩玩多活活,这个年代就交给后来的人给我们订上标签,那也是我们独有的。

  特立独行重要,毕竟我们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同样着。

  可能有人喜欢凡的书,有人还是偏爱严肃文学,可是,我想说的是,她写下她的经历,独一无二,然后我们看着别人的经历写下自己的经历,一个个地就慢慢的把我们的年代填满,填实了。这真是极好的。

  这本书是一个人的真实经历,是一本心得,她的所想,所感。如果能鼓励更多的人坚持走自己认为对的路,那么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因为坚持,它随时伴着放弃沮丧,因为世界可能真的只是个无望的黑洞,无望的巨大的黑洞,而我们需要带着我们自己的光,游着,漂着。

  祝,

  一切都好,有机会定在南美畅饮。亲爱的凡。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四):想说的话

  过了春节,一直被一些不如意的事羁绊,现在总算能静下来看小凡的《吴小凡的流浪地图》了。 我印象中那个圆圆脸大眼睛的可爱娃娃竟然走了那么一大圈,还写出了这么一本充满青春感悟的书。这个出生在城市生长在父母百般呵护下的小女孩,竟有如此的耐力勇气,靠徒步,搭各种车,住各种廉价简陋旅店,甚至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被烈日烤,被大雨浇,就这样走过山川河流湖泊,走过青藏线,还去过墨西哥、古巴、秘鲁、泰国、印度、尼泊尔等等,去探寻,去感悟。我这个被叫做阿姨的人不由得翘起了大拇指。正如本书序末所说:对一个行者而言,当他随处可以安居,随时可以保持对世界、对生活的快乐体验。这便是他生命的涅槃。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五):去未知的远方寻找自己

  一开始,被封面上孩子纯真笑容吸引。

  在城市中生活久了,人容易变得很疲惫上下班的路上,都形色匆匆,或低着头走路,或低头看手机,入目的只有定期更换的广告,和只见一面再不会见的人,面无表情。周一到周五,每天重复着单位、家里两点一线,周末只想睡到自然醒,然后很可能还得继续工作。似乎生活与工作有些分不开了。怎么办呢?

  还记得年少时,梦想环游世界的自己吗?去哪里了?

  未来那么远,若只看到眼前,未免太短浅。

  跟着作者描写,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图片,似乎也跟着她旅行了一番,没有矫情的抒情,没有夸张的赞美,只有最真实的所见、所闻、所感。就仿佛午后的一杯柠檬绿茶,一块芝士蛋糕,一抹阳光,一缕微风,看到了人的心里,暂时隔绝了喧嚣,隔绝了雾霾,在美丽宽广纯净的世界里玩儿了一圈回来。

  未来那么远,一场流浪又何妨?

  我在埃菲尔铁塔上看过巴黎的夜景,在塞纳河畔感受过午后的阳光,在海德堡体会历史沧桑…… 世界那么大,不必着急,一点一点去看,就好了。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六):小凡姐告诉我的世界

  书里面讲述了小凡姐在墨西哥努力艰苦的留学,当然更多的是她丰富坎坷沙发客之旅。她在西藏做过义工,在泰国的小农场里做义工,在印度的死亡之家当志愿者,在斯里兰卡的寺庙里修行,对死和幸福有了自己的理解,她在清迈,在吴哥窟,在加尔各答。小凡姐相信旅途灵魂之高,我信她!我不知道是有多大的憧憬和坚持让她去开始并完成了书中所描述的旅行,我知道的是我本就躁动的心果真开始蠢蠢欲动了。我也想去那个小农场,没有网络信号,最好夏天去,晒着晒不尽,吃着吃不完的鳄梨,也想象着能和小凡姐一样偶遇那璀璨难忘的星夜,想象着能向日籍的夫人学点纯正的发音,想象着世界各地的义工们一起笨拙的用英语聊天,一起哈哈大笑。当然我也想去死亡之家,书中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自然的有泪水在眼里闪烁,那些垂垂将离世的人不可避免的同我脑海里掩埋的记忆重合,枯槁灰暗死气沉沉的房间,想要却享受不到的阳光,痛苦倔强绽放的笑容,无可奈何的被剥夺的最在乎的尊严。有点情绪化,写不下去了,小凡姐长我四岁,挺热情又带点孩子气,人挺好,书也很好,值得买上一看[西瓜]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七):十六岁时错过的世界

  偶然在一个读书会认识了小凡,她那时在豆瓣阅读专栏《在垂死之家——印度修女之家义工之旅》,引起一位编辑的注意,正在做出书的准备,不久后毕业去了委内瑞拉实习作西班牙语翻译。

  我看她在朋友圈发七堇年的《维卡,维卡》“十七岁的时候我熟背《猜火车》的经典台词,而十年后我就像台词里讽刺的那样,选择了生活,选择了一份活儿,选择了一项事业。选择了一个巨他妈大的电视机,选择了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还有电动开罐器。选择小心保养自己的身体、低胆固醇和牙科保险……我并没有真的选择星空,大海,森林,湖泊”,看她以苦为乐,啃着玉米饼想念大四学校旁边韩国烧烤店里的石锅拌饭和妈妈做的韭菜饼,看她在朋友当中无保留的微笑。

  年底,她回来了,邀请我参加她的新书分享会。分享会上,小凡随意地穿着白T恤和宽松的麻灰色针织外套,最引人注目的仍是她的笑容,明朗而笃定。她有点紧张,但态度仍沉静自然,侃侃而谈,对读者的提问,都真诚详尽地回答,语气温和而笃定。后来,我问她,你有一天会回归稳定的家庭生活吗?她肯定地说:当然会啊。这妹子对自己的未来人生始终有明确的答案。也可能我没见过她彷徨的时刻,她已经在流浪中找到了解答。

  小凡在《流浪地图》中说“每个瞬间,没有过去,没有未来,我们只是新鲜美好地活着。”她穿越15个国家和地区,途经21座城市,在博卡拉和克什米尔人一起仰望星空,在会晒的有雨有酒的夜里与朋友相会,在加尔各答受伤自闭的日子被温柔的微笑安抚,在黄昏的教堂起舞,在无人的海滩冥想,在马丘比丘放下那些自以为是的忧愁。

  她在旅途中与佛结缘,体味到人生随处可以种善因,结善缘,在付出爱的同时得到爱,体会特蕾莎修女说的“我们必须在爱中成长,为此我们必须不停地去爱,去给予,直到成伤”。她真实地记录下旅途中遇到的各式人等,他们在远离繁华的地方过着一样的烟火人生,是“today is a gift,enjoy now” 的最好注解。

  人生本来无解,认真地对待每一块玉米饼,对待每一次日落,与有缘遇见的人短暂相处又分开,也是无情,也是有情,个中也有理解每一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谦退和柔让。

  人生并不像火车要通过每个站似的经过每一个生活阶段,小凡回到了她16岁时错过的世界中去,从流浪地图开始,还有无限可能。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八):与其说流浪,不如说修行

  很少会有一本书让我看得入迷甚至爱不释手,会就其中的一些片段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当然不仅仅是因为小吴老师的人格魅力啦)。首先,这本书结构的安排是循序渐进的。起初,只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姑娘想出去走走,观赏不一样的风景,选择的方式是背包穷游,包括在墨西哥留学期间的所见所闻,向我们展示的是仅仅是一种独立的生活方式,一种勇敢的生活态度。接下来的东南亚之旅为本书的高潮奠定了基调,清迈农场的生活寡淡质朴,但却让我印象深刻,逃离了城市的喧嚣,作者习惯了这种清净淡雅。随即,迎来了我以为本书的高潮,也是我感触最深的地方——印度的垂死之家。在去印度的途中,作者忍受着病痛,我想也许这是天意,是上帝在考验她。无论起初去垂死之家的意图是猎奇也好,受其它书籍影响也罢,无疑,这需要的是更大的勇气,是勇于直面死亡的果敢,是敢于挑战自我的耐力。亲身见证了病痛许死亡的我,最佩服的就是作者的这份勇气。To love and to surve,小凡学会了,也做到了。这本书中,除了作者的个人经历,给我留下最深感触的是在科伦坡冥想中心的小尼姑Sumeda,一个与我们年纪相仿的小姑娘,只因一次失恋剃发为尼,但却从中获得了新生,虔诚地过着无趣而又神圣的日子,使我开始思考信仰的力量。

  这不是一场简单的流浪,不是一次为了猎奇的穷游,而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无言的修行。期待小凡凡可以去更多的地方采摘不同的风景,有一个美好的未来!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九):一本书和两个愿望

  这是一篇给“做书”公众号的投稿,也是一篇编辑手记。非常令人高兴的是,稿件被公众号发布了。只不过,做书的编辑重新帮我起了一个名字(《这不是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是每一天都在发生的真实故事》),调整了一些段落的位置。

  这里放的是原文。

  ====================

  读完法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前夕找工作遭遇了好一通迷茫与挫败。企业法务、管培生、银行……统统失败。更不要说公务员考试,国考我压根就是去打个酱油,好给父母一个交代。好心的辅导员老师问我到底有什么就业意向,我才把脑子从混乱的状态中抽出来,思考了几天。最后,我给老师回复:出版社。这让老师始料未及,毕竟大部分同学都奔着公务员、律师、企业法务而去,几乎没有人像我这样考虑自己的将来。然而我还是在按下自己接不到offer的忧虑,等到了我们社的招聘信息,从广州奔到处在寒冷冬天的北京,笔试、面试,拿到了人生第一个offer。

  只因为我心中始终放不下对“书”这个东西的念想。从小到大,书是最好的伙伴,尤其是伤心和孤单的时候。我不是学霸,也不是书痴,比起那些真正意义的爱书人,我当真算不上什么。当然,从书中也没得到千钟粟也没得到黄金屋。——但书注定是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无论是“有用”还是“无用”。我无法想象自己以后的家中没有书的一角。

  然后光(ku)荣(bi)的编辑生涯就开始了。从帮别人做责编,到自己尝试着想选题,找作者。虽然没有从事实务,但还是充分运用自己的专业做各种类型的法律书籍。普法、实务、法律法规。去书店多了一个工作上的目的:参考借鉴。但我总不由自主地挪到文学区域里去,甚至在书店站着看完了一本薄薄的小说。

  我喜欢看故事,小时候一套作文书里有人物分册,有记事分册,还有议论、说明分册。议论、说明我总是懒得去看,人物、记事却是一遍又一遍地看,一字字,一行行,跟着作者们进入他们的世界遨游。我看到了很多不一样的我自己无法体会的人生。我也喜欢看散文,深深记得散文的“形散神不散”,备战高考的时候从不尝试除散文之外的文体。慢慢地,纪实类的东西也会去看了,柔情、虚幻之外自有更加真实的东西让我一点点看清楚这个社会。

  跟我同一个部门的峰哥本科学历史,研究生学法律,是我们社开疆拓土,做非法律书的第一人。尚在同一个部门的时候,我就坐在峰哥前面,于是常常扭头去骚扰他,问他各种问题,峰哥从来都是不厌其烦地回答我。峰哥做心理的书,也做小说,以及别的种种,在新的领域从无到有,是我心中最大的榜样。一天天一日日,我一边做手头的法律书,一边埋下了一颗做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学书的种子。

  当我遇到小凡的文字,我这个愿望,忽然就看到了曙光。

  某天深夜,失眠的我打开豆瓣阅读,随意点开了一本叫做《垂死之家》的电子书。然后就被吸引了,一口气看完。

  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吴小凡讲述的故事。估计不少人都向往“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对于以什么样的姿态去旅行,一直嚷嚷着的人未必有特别的打算。小凡却让我感受到了一种真正“生命”和“活过”的力量。她这段旅行的经历,也是在垂死之家做义工的经历,让我发自内心地敬佩。并不为了虚荣心或增加资历而去,而是顺应自己的期待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不说什么雄心壮志,也不显示自己的心理优越感,而是把自己的不适应、困惑、孤单和难过,都融在这段旅途里面,毫不掩饰自己的不坚强,却又让我看到她自我说服的过程——如何接受自己的现状,如何跟周围的人融洽共处并向他们学习,如何与病人沟通交流,如何思考自己和着周遭的世界,并一点点用笔记下来。

  第二天上班的时候,我登录上自己的豆瓣主页,再次看了看这本电子书。然后,做了一个决定。

  那天,我按照电子书上附的作者信息找到了小凡的豆瓣主页,然后发了一封豆油给她,发出了我的邀请:请写下你更多的故事吧,出一本书。小凡的回复让我很欣喜:哇,好感动,谢谢啊!

  看来我们互相感动了,事情不坏。于是,互加微信,互相留了电话号码。为了做一本我们都想要的书,我们从陌生人,从不同的路上找到了交点。

  从微信里,我对小凡的了解多了一些。搞笑、欢乐、疯狂、蹦蹦跳跳,这是她;沉静、思考、写作、翻译,这也是她。可以欢乐逗乐,也可以沉静自然。当然,逗乐要多一点。我们开始了框架结构的商议,开始绞尽脑汁想书名。她随时把自己的想法留言给我,而我除了到处参考同类书籍之外,大周末的,已经开始翻看自己比较中意的电影和音乐名称了。

  不知道费了多少脑细胞,打了多少个问号之后,我们终于暂定了书名,就叫《吴小凡的流浪地图》,也提交了相对成熟的目录和样稿。如我们所愿,选题通过了。接下来,拟好文本之后,在我寄过去的纸质合同上,小凡漂亮地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然而,直到小凡开了自己的公号,写了一篇《我要做那个回来说故事的人》,我才意识到,我那封豆邮给她的“感动”,远在我的预料之外。

  “今年3月,我刚从上海办完西班牙的签证回重庆,打开豆瓣,里面静静地躺着一封豆邮,我至今都记得当时我打开那封豆邮的场景,给我写豆邮的人温柔地问我,‘很喜欢你的文字,有没有兴趣把书做成纸质出版?’,我怔怔地看着那句话整个人就傻了,眼泪瞬间就模糊了眼睛,当时下意识做的事是又再揉揉眼睛,反复看了好几遍,确定这句话是白纸黑字郑重写下的,而不是我白日梦做多了后产生的幻觉。发现这一切是真的后,我又开始喜悦得说不出话来,觉得一整片天空都亮了起来,真的。这句话,这个肯定对于我的人生,对我有过的那些坚定来说意味着什么,只有我最清楚。”

  我从未想过,自己的一封邀请信,竟然能让一个小姑娘的天空多了一分清亮,能让她所坚持的事情,终有回报。

  重要的是,共同做一本书,实现了我们两个人的愿望。行走江湖多年的小凡,可以出书了,我终于也可以寻觅到自己的作者,写一本与行走、与人、与故事有关的书了。

  做书的过程,充满了各种预想到与想不到的困难。小凡早早地交了稿子,把多年的游历变成文字托付于我。我这个已经工作三五年的编辑,将自己变成一个彻彻底底的新手,每个环节都要重新学习。一遍一遍审校,一个字一个字斟酌;一次一次排版,一行一行调整;一版一版改封面,一点一点花心思。而这其中,还穿插着各种生活上的变动,工作上的烦恼。

  我尽可能尊重小凡的写作风格,只调整细微的语序。遇到自己拿不准的,就一次次打问号,跟小凡确认。我一点点感受到文学类作品编辑的细致,专业书最重要在内容靠谱,我们久不会遇到文笔优秀者。而文学不同,每个字都是作者的性情,修改时务必尊重再尊重。我跟美编多次沟通,正文用多大字,版心多大,一页放几行,图放哪个位置合适,脚注怎么加……美编也给了我最大限度的忍耐,争论之后继续修改。封面图我们选了很多张,却始终把握不住想要的方向,小凡、美编和我,每个人心里都有个解不开的疙瘩。无数次你来我往地讨论、互相说服,终于采用了那张火车上对着我们挥手的男孩的照片。而所有这些,都是远在委内瑞拉的小凡和我,通过QQ、微信和邮件进行的。

  一年多过去了,小凡给了我最大的耐心,容忍了我这个新手的拖延。书,总算是做出来了。

  为了方便携带,我们还是选择了32开;为了更加生动,我们采用了四色印刷;为了触感更好,颜色更靓,我们用了80g画刊纸印正文。书在手中,算得上轻便、柔和。白色特种纸印制的封面,加上了黄色的腰封,虽然不能免俗,但却用尽每一分位置放上了我们诚恳的文字。对的,这不是什么说走就走的旅行,这就是真实的生活故事。国内、南亚、东南亚、拉美、欧洲,小凡背起背包独自上路,一路欢笑一路艰辛,做青旅义工,在垂死之家服务临终病人,去泰国山里的农场体验,到墨西哥留学,在斯里兰卡的寺庙禅修,游历欧洲……在城市里行走,也置身于自然的安抚和考验之中,在痛与笑中生机勃勃地成长。看上去是一个人的故事,却分明告诉胆怯的我们:生活有无数可能,只看你怎么选择。

  愿望与实现之间,隔着一份希冀,也隔着很多现实给予的困难与烦躁。某种意义上的从无到有,在别人眼中可能不值一提,但对于两个有着小小梦想的人来说,却无比珍贵。我跟小凡的愿望,已经实现成书店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一本书,厚厚的书里是沉沉的情感。只愿打开它的你,能感受到我们的心意。

  还有,谢谢峰哥的引导,和珍贵的鼓励。

  王小常

  2015年12月于北京

  《吴小凡的流浪地图》读后感(十):向小凡致敬

  文/爱做梦的binbin(简书作者)

  原文链接:http://www.jianshu.com/p/316a272b89d8

  --------------------------------------------------------------------------------

  唉,写下这个标题以后怎么觉得自己这么矫情,有点标题党啊。而且破折号还有点老套,对不?

  不过,我也确实是这么想着,很想向这个小姑娘表示一下尊敬。

  我得承认,自己久不读书了,记得当年高中时会抱着别人都不看的语文阅读教材看的入迷,大学时候也会在别人都忙着背单词、写论文的时候跑去图书馆过刊阅览室追看连载小说,啧啧,现在已经是很遥远的事情了啦。

  所以,这本书我能从拿到手开始就坚持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一直读完没放弃,我也挺意外。它就是平凡的有种吸引力。

  首先,我自己是很少旅行的人,种种原因吧,客观主观都有。所以正常情况下,会对旅行题材的书有多少感触呢?小凡的这边旅行分类的书,却不是观光攻略,她在一个一个地写“人”,我相信“规律”的力量,不管是出去旅行,还是总是囿于自己生活的狭小范围,我们总在与不同的人打交道,我喜欢乐于跟人交流并总结内心感受的人以及他的——文字。书里的语言并不华丽(不知道作者认同吗?),但是像涓涓细流娓娓道来,里面的一个个故事,展示着不同的生命存在,眼里看着这些故事和人,我也会想到自己遇到过的人和事,冷遇或者温暖,它们就以自己的存在,让我们一天天长大、变得成熟。只是,小凡的视野更宽阔,会不会比我们很多人有更丰富的内心?

  然后印象最深的,是“垂死之家”,作为一个前豆瓣用户,而今每天纠缠在应付工作种种,我这是第一次看“垂死之家”的内容。是的,我也像小凡一样,觉得那些修女是最美的人。我们都是主的孩子,看着手里的书,想到自己还有很多未做的功课。我并没有把自己降到尘埃里的勇气,所以,真的很羡慕,小凡有勇气走进那里,用苦难淬炼心智。她的经历和安静的描述,给了我们震撼以及净化心灵的机会。我的身边,有很多几十岁的成年人,有几十年的人生经历,每天消极应付领导指示,着迷于羡慕嫉妒别人的生活自己却不愿努力,每天的聊天内容就是哪款唇膏好用、哪种苹果好吃,或者以批判某位脑瘫诗人的诗为荣耀……有些人生,缺乏认真的思考,也就是白活了而已。

  悲悯之心,在今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但是小凡一定有。并不是说,我们同情别人才显的自己高尚,而是因此懂得谦卑和爱。爱,是一个很明亮的字眼,我觉得整本书里都在讲这个字。学会去爱,是作者的收获也是我们读者的收获。如果自己一直冷血,怎能要求别人对自己温柔相待?从书里,更多看到的,是小凡与旅途中偶遇同伴之间互相的信任与关爱,不禁让我更加喜欢这个千疮百孔的世界啦!

  所以说。真的向作者致敬!

  如果你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小朋友,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给你崭新的视角;如果你是疲惫不堪的同龄人,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它会像一阵凉风,吹开心头的一片阴霾;如果你是功力高深的前辈,你可以来读一读这本书,会给你一种前浪被后浪猛拍一阵的危机感哦!

  最后,祝奋发努力的某对夫妇越来越好,我看好你们哦!

  哎呀妈呀,码字真不容易!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