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你好,我是费曼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你好,我是费曼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1: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你好,我是费曼的读后感10篇

  《你好,我是费曼》是一本由[美]理查德·费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5.00元,页数:24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一):一个优秀科学家思维习惯性格

  《你好,我是费曼》这本书居然是在一个育儿的帖子上第一次看到的,说是从小他父亲如何给他讲《大英百科全书》的过程中教他想象思考,在做游戏中教他学会数列,在森林里面讲解事物本质生命规律。后来就找来这本书,果然没有让人失望

  本书印象较为深刻的是以下几部分

  一、一个优秀科学家,在童年时要学会如何思考,要认清表象和本质,有足够的想象力。当然,这需要父母引导,就像我开头提到的一些事例

  二、他和第一个妻子生活态度,文中经常引用一句他的初恋艾琳的话:“你为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来表达他们坚持自己原则独立、率直的生活态度。当艾琳得了绝症时,费曼力排众议告知实情可能因为费曼是科学家缘故,文中基本见不到矫揉造作语言描述他们的感情,但最后却留下了一段比任何诗人的词句更让我印象深刻的语句

  “我一定是对自己采取了什么心理干预。那段时间一滴眼泪都没掉(只爱人去世后),直到大约一个月后,我经过橡树岭的一家商店橱窗,看到一件漂亮连衣裙,我想“艾琳会喜欢他的”,顿时,泪流满面

  三、费曼的日常思维小游戏。费曼喜欢在脑子里不停的打节奏,每60下好像相当于四、五十秒的时间同时可以边打节奏边读书活打字等。而且,有很多种数数的方法,并结合图像文字游戏等。

  四、最后用大量篇幅讲述了其参与调查挑战者号事件,并通过调查,发现问题所在。过程中,展现了其作为一个“死板”的科学家,坚持自己的耿直、原则至上、尊重实验数据等性格,也无法成为在白宫工作的人。我觉得科学家也并不都是这样,可能很多像费曼,甚至big bang里小伙伴们那样,至少我国科学家有很多是具有政治才华的人。作为一个热爱科学但没有从事科学的人,我还是很喜欢费曼介绍如何分析故障,如何通过实验得到正确结论的部分。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二):自古情深留不住

  这本书我很难评价。如果纯粹内容来看,作为一个参与过“曼哈顿计划”的顶尖科学家,他得过诺贝尔奖,自传写的诙谐幽默文笔流畅,如果纯粹看文字,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魅力作者。在这本书中最打动人篇章是关于费曼自述他深爱的太太得病去世,他一直没有哭,直到一个月后看到橱窗里的一条漂亮连衣裙,觉得太太一定会喜欢,想到这时,他泪流满面。而书中没有写的现实是:他后来流连风月,又结过两次婚,最后与第三任妻子生儿育女白首一生。这样的经历不免让我想起追忆死去女儿妞妞的周国平深情追忆之后转身离婚再婚,同样的,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追思亡妻的苏轼转身娶了妻妹,最后偕老的是妻妹的侍女。文字有多深情,现实就有多荒唐,我不应该要求文心同人心,可总免不了为了那些逝去的女子们叹息。。。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三):你好,费曼先生

  1)腰封:理工科的本源之问。理工科学生难免会问自己,我做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做这些实验的意义何在?这种天问往往发生毕业青年时期,于是很多物理学的改了金融,很多工程类的去做了管理。因为那样才能更快更好的体现价值,才能用钱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才能更有用。费曼的这本书的腰封,上来就点名了主题:科学研究,需要保持初心,保持兴趣,不要管有没有用。那种笨拙理想主义,马上可以打动到质朴科研者,也就成就了我见过最好的腰封。“时间很长,我们的生命很短。世界很大,我们能触碰的很少。不去问❛这有什么用❜,不在乎❛别人怎么想❜”。

  2) 爱人艾琳的问题。艾琳是费曼年轻时候的妻子和爱人,她会问费曼,你为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what do you care what other people think? 艾琳的病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解脱,只能在真正面对短暂生病的困境的时候,人们才能找到答案途径欢笑快乐,生活。艾琳是如此直接了当。保持这样单纯,谁说不是科研的必须?

  3)科学的价值和科学家的责任。科学可以创造人类前进的条件工具;科学可以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通过不断的拓展;科学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空间,不光是体验,更是对自己的无知,对事物怀疑,和对权威的不断挑战。而在所有这些绝对价值的背后,现实的问题永远是实行的主体实现的途径。作为主体的人类无论是出于什么原因,为什么不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为什么不能战胜自己的局限,从而去更好的实现这些价值?这是科学之问,也是哲学之问。于是科学家的责任,不仅仅是在于那些现实价值的实现,而是要留给未来的人们一双自由的手(p224),留给未来的人们承认错误勇气,留给未来的人们不停挑战的信念

  4)我自认从来不是一个超凡的科学家,成就可以如同费曼先生一样,我没有那个天份。但我有我的好奇心,正如费曼先生给我的启示(和其他伟人哲人给我的启示是一样的):明白自己,不要放弃。无论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人,还是一个科研工作者,这是基本的原则。要向所有的保持初心的人致敬,说一声,你好,费曼先生。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四):就算90岁也要像孩子一样充满好奇

  记得还是在看《苏菲的世界》的时候,里面曾提到好奇心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只有不断探索哲学家孩子们才保有“好奇心”这一世界上最美好品质。他将世界比喻为一只巨大兔子,而我们都是生活在兔子皮毛上的蠕虫。大部分人都安逸的生活在皮毛最温暖的深处,而哲学家们,充满好奇心的哲学家们,总是不安于现状,想要爬到毛发的最顶端,看一看把兔子拉出帽子魔术师究竟长什么样子

  理查德·费曼无疑也是奋力的想要爬到毛发顶端,一窥魔术师真容的一员。有趣的是,他自己在《你好,我是费曼》这本书,也打趣自己“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寻找着前方的未知”。

  这种好奇心贯穿了费曼的一生,也充斥着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一点,似乎才是真正成就费曼关键

  现如今,大家对待孩子们好奇心的态度早已发生了转变,引导和启发孩子们的好奇心已经取代了早年自上而下式的教育成为了新的主流。然而对于成年人的好奇心,绝大部人却从未认真思考过搞如何对待,他们多数只是冷漠的对待这一点,有时候,甚至会抱着不屑的态度。

  《你好,我是费曼》中提及了费曼在研究生院时的一件趣事,他很想知道在默数123的时候,究竟做些什么事情,可以影响甚至打断心里的默数。他对这件事充满了好奇,也就立刻行动了起来。一边不停地上上下下楼梯,一边在心里默数。而他的同学们看到费曼在楼梯上上下奔跑的时候,并没有对此大惊小怪,或者质疑他研究这些究竟有什么用,相反,当费曼发现自己可以做到一边默数一边看书,但是却不能一边默数一边说话的时候,朋友们开始就这个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他们开始和费曼一起问为什么,为什么费曼不能一边默数一边说话,但其他人却可以做到?

  随着一个又一个的为什么,这个简单的问题最终深入到了人类大脑功能层面:“图基在脑中想象出一张纸,上面的数字依次变大。所以他嘴上说着‘玛丽有个小羊羔’的时候,仍可以观察数字的变化!这下子清楚了:他是在“看”数字,所以他无法一边默数一边阅读;而我是在心里“念”数字,所以我不能一边数数一边说话。”

  于是他们最终发现了问题的根源,发现一切源于只要使用大脑不同的功能区块,就能在默数的同时做很多其他的事情。而一旦发现了问题的根源,许多问题就可以逆推回去得到解决的方法,最终,费曼可以一边默数一边说话,而他的朋友则也可以一边默数一边看书。

  如果费曼最开始发现结论的时候,他的朋友冷淡的对待,大概费曼的结论就止步于“可以做到一边默数一边看书,但是却不能一边默数一边说话”,如果他们只是随便聊聊不同,不去一起进一步的问更多为什么,或者这件事的最终结论也只是“有人可以一边默数一边看书,有人一边默数一边说话。”

  但幸运的是,一个好奇的费曼身边还有一群同样好奇的朋友们,他们并没有觉得这是个幼稚的问题,也没有因为这个问题和他们的专业物理学好不相关而漠视它,最终让这个问题并未止步于最浅显的层面。而和费曼一起充满了好奇,一层层解开谜题,最终显露出问题的本源。

  也许成年人的好奇心并不是真正分割天才普通人的那条线,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如今我们身处的这个社会,对于成年人的好奇心,显然没有对小孩子那么友好。对小孩子来说是求知欲和上进心,到了成年人这里便极有可能变成“天哪,你怎么连这个也要问。”

  这种对成年人好奇心的扼杀是无意识的,且悄无声息的,因为很多时候,我们会允许成年人在特定的方向上保有一定的好奇心,比如一些高深的,前沿的科学领域。对未知的宇宙好奇,就算是成年人也是正常的,可以接受甚至应该鼓励的。但如果一个人只是对隔壁那条街好奇,许多人多半就变成了“那有什么好好奇的,和这条街也没什么两样嘛。”(尽管很多时候他们自己也没见过隔壁那条街是什么样子的。)许多人都觉得,对于成年人,好奇心应该用在该用的地方,而不是浪费不必要的地方。

  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好奇心这种东西,并非某种具有固定总值的力量,需要好钢用在刀刃上。它是一种深入一个人生活中的习惯,当一个人因为年岁增长而开始主动或者被动的抹杀某些方面的好奇心的时候,指望着他的好奇心被打磨成一种定向的,只针对特定领域的好奇是十分不现实的,最终的可能反而是他全部的好奇心都消失殆尽,从而在方方面面都失去了对不停的问“为什么”的动力

  在《你好,我是费曼》中,其实费曼很多时候的“为什么”都是在不务正业,比如他想知道赫曼是谁,他的一位挚友坚称赫曼和他相熟,可他却总也想不起来。大部分人多半就这样一笑而过,可费曼却打了好几个电话查证。比如他对雅典博物馆里的一件奇怪机器充满了好奇,就想办法去查阅了各种文献资料了解这件机器。这些说到底和他从事工作没有任何关系,可他总是想寻根究底。这是因为好奇之心早已成为他天性的一部分,这种好奇心让他对整个世界对身边的一切都更加敏锐,从而反过来促使他在自己的领域探索得更深,走得更远。

  从前,我们总说不要抹杀孩子们的好奇心,现在,也许我们可以把“孩子们”这个词从这个句子中摘掉了。不论对于孩子还是成年人,好奇心才是推动个人乃至于社会不断探索未知,to brove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五):费曼:给生命一个热爱的角度

  费曼:给生命一个热爱的角度

  文/斯索以

  《你好,我是费曼》一书的内容,其实很简单;费曼眼里的生活,也正是普通人可以抵达的生活。但在费曼身上,我看到了一个人对这个世界根深蒂固的爱。

  关于这位天才所经历的一切,书中没有夸张且漂浮的文字,却言而有趣,字字暖心,体现一个科学家的趣味和思考。“身为艺术家,我能看到这朵花的美丽之处。而你们这些科学家,只会拿去做解剖,多无趣。”面对朋友的“挑衅”,费曼则表示不以为然,甚至内心有些不平,认为那位艺术家能够看到的美,所有人都能看到,自己也不例外——自己虽不具备艺术家所具备的深厚美学素养,但花朵之美任何人都能够欣赏的,且与此同时还能看到更多这位艺术家无法欣赏的美,比如他“能想象花朵内部的细胞排列”。那也是一种美。“美不仅存在于厘米量级,也存在于更小的量级中。”显然,艺术家拥有的那扇看世界窗子,其实也构成了一种遮蔽,或者说是带来了一种局限。这些遮蔽或局限的来源,正是职业、专业及其他一切能够将人进行区分的因素。但我们仍是那个身处现实生活中的人,我们对万物感知,对生活的感受,都有相通之处,艺术家能够发现的美,寻常百姓也可以发现。

  而局限的背后,依然是美的存在。艺术家不会因艺术素养的局限而放弃欣赏这朵“花”,费曼的父亲也教会了他从某种局限走向新的开阔处的“转换”之道:比如在读《大英百科全书》时,读到任何内容时都要想想其现实意义,即那到底在讲什么。父亲教会的,实际是一种旨在通向事物深层的“理解行为。他还教他认识鸟,不是停留在鸟名的认知上,而是强调观察鸟在做什么才有意义,所以费曼很小就懂得“知道某个事物的名字与真正了解这一事物的区别”。

  父亲的教育方式,让费曼能够怀着好奇去追寻事物背后的细节,深入了解这个世界并深深为之着迷。母亲对科学一窍不通,却充满了幽默感,让费曼感受到“理解的最高层次就是欢笑和人类的同情之心”。母亲的事情书中没有过多的表述,这句话只道出了母亲影响的关键。对于艾琳,费曼则因爱和真诚而坚持,也正因爱和坚持,生活里才有那么多乐趣和欢笑,少了不平和抱怨。关于艾琳的一篇,流露的情绪是相对比较沉重的,从与之交往到她去世的点滴均有提及,悲伤有所节制,多以美好的笔触来写。在生活中,他还“被”错误地邀请参加一个不认识的人的葬礼,因参加物理学会议而入住简陋的城市旅馆,颁奖会上以洒脱的姿态回应“费曼,歧视女性的猪”……这些充满戏剧性的情节都被他记录在案。

  他将生活中的一些发现都形容为“有趣”——在对调查挑战者号事件的描述中,他全然没有物理学家的严肃,反而极其兴奋地调侃遇到的各种人,向我们叙述整个事故原因调查的经过。但在整个事件里,你分明可以看到他的专注。费曼并非在向我们讲授物理学知识,而是着眼于各种生活的细节,拉拢快乐、挖掘有趣。他的思维是飘逸的,能想到诸如“诚实与推销员、华盛顿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思考科学的价值、呼吁科学家多关心社会问题,认为“认为科学只是给予人们行善或作恶的能力”,却没有附赠使用说明书。“每个人手中都握有天堂之门的钥匙,但这把钥匙也能打开地狱之门。”他用佛家的这句偈语来说明科学的两面性:如果我们手里没有哪扇门通向天堂、哪扇门通向地域的说明书,这把钥匙就会变得危险。但钥匙显然具有价值,没有它就进不了天堂。费曼多理解的科学,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知识,引领我们创造出某些东西;一方面,也给人智力上的享受,乃至引发某种深层思考;并且,科学本身是一个包含不同程度可信度的综合体,会带来无知、怀疑和不确定的状态——“有的很不确定,有的基本确定,但没有什么是完全确定的”。父亲曾教会的那种“物理以外的东西”,即对大人物的不敬和怀疑,印迹鲜明地烙在了费曼的思想里。

  一个满脑子质疑精神的人还算不上伟大,最让人感佩的是能否在丛林般的质疑里找到可以信奉的那部分,给生命一个热爱的角度。而费曼就具有这样的品质。虽然“科学并不直接指出善与恶”,存在之谜的探索尚没有答案,他仍然坚信科学家的工作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呼吁科学家们,为了解决那些从未解决的问题而奋力打开“通向未知的门”,“尽可能去学习、实践、改进方法,把它们传递下去”。他的科学理想,是“留给未来的人们一双自由的手”,不是将现成的硕果视为定论,把人类长期桎梏在“权威的枷锁”下,束缚在“已有的想象”中。在种种“不确定”面前,他坦诚“无知”,表现得像个的孩子,却也正体现了一位科学家对未知世界的敬畏,走在科学之路上的严谨。这就是费曼!

  2016.4.19于北京•既往居

  ■提示:如需网络转载、纸媒刊发,请先联系。并注明出处和文章署名。

  豆瓣地址:http://www.douban.com/people/20979693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六):“如果是个男孩,就让他当科学家吧。”

  从另外一则豆瓣帖上读到,费曼的爸爸只是个普通的商人。但这并不影响他培养出一双拥有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儿女。费曼出生之前,他爸爸就希望他能做个科学家。结果,他不仅成了科学家,还得了诺奖。

  费曼小时候,爸爸让他坐在膝头,给他念《大英百科》,还总是将百科里的知识和他们周围的生活现实结合起来。看看,那些给娃读绘本的人,是不是弱爆了。人家科学家的爸爸,是用权威百科作为启蒙读物的。这让我觉得如今倡导的儿童教育观,可能真是有点问题。为什么要把儿童当作次一等的人呢?当成什么都不能理解的人呢?

  中国的家长总是会说,你是个小孩,你还太小,所以你不懂……这种逻辑也许正扼杀了你家娃的创造性和理解力。其实孩子也有和大人不相上下的头脑,这个头脑变得更聪明还是更傻,最初一定是取决于父母让孩子接触到的究竟是智慧还是平庸无知。

  另外,以我个人的感受来看,父母有时候还会低估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会觉得孩子还小,所以他们做某些事情,不会留下印象。可我清晰地记得,当年我爹教我给填色书涂颜色的时候要先把边框周围涂好,然后再涂中心位置。二十多年过去了,那天的景象依然在我脑子里像小视频一样滴存在着。这种生活琐事尚且会留下印象,那些爱和伤害,自然更会了。

  所以,如果你已经为人父母,真的要好好想想,你的所作所为将会给你周围那个看似弱小的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戒之慎之,不要一下子扼杀了他们的天赋,更不要伤害他们的感情。

  而对于那些已经长大的孩子,我也并不想说,你没有成为一个天才,就得去怪你爸爸。毕竟,我们也很难百分之百地确定,到底是天才成就了他爸爸,还是他爸爸成就了他。

  至于本书的主角费曼大神和更神的费曼老爹有着怎样温馨高级的亲子互动,大家还是去看书吧……抄原文太累了……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七):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

  读完这本书,印象最深的就是费曼先生的这句话“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这是费曼一生的信条,贯彻了科学和生活两个方面。

  在科学上,费曼从来就不是一个迷信权威的人。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应该归于费曼的父亲。父亲在费曼小时候就特别培养他的科学意识。比如父亲通过引导费曼思考为什么鸟老是啄羽毛,让他明白了科学研究的一些原则:观察-假设-验证。虽然父亲传授的某些具体知识是错的,但他告诉费曼的科学原则,却是真理。这些科学原则深刻地影响了费曼的思考方式。使得日后费曼遇到问题时,通过科学的方法得出结论,而不在意别人是怎么想的,不迷信权威——即便那个权威是伟大的笛卡尔。

  这让我想起了罗素先生接受BBC采访说的一段话:“有关智慧,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不管你是在研究什么事物,还是在思考任何观点,只问你自己,事实是什么,以及这些事实所证实的真理是什么?永远不要让自己被自己所更愿意相信的,或者认为人们相信了,会对社会更加有益的东西所影响,只是单单地去审视,什么才是事实。这是我想说的,关乎智慧的一点。”

  在生活中,费曼向来不守常规,甚至于离经叛道。怀着“不必在乎别人怎么想”的想法,他说话直来直去,又时免不了得罪人,刚到华盛顿他一开口惹火一个物理学家;他喜欢开玩笑,有时搞一些恶作剧,如在写作时戏弄老师。他不在意世俗眼光,睡垃圾堆,睡“城市旅馆”;他不惧压力,调查时不遗余力,得出真相。费曼永远都遵循自己内心去行动,不在意他人的眼光。

  “你干嘛在乎别人怎么想?”这是费曼这个特立独行的老顽童最可爱的地方。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八):像天才一样思考

  理查德·费曼是个天才,这点毋庸置疑。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普林斯顿研究院、加入天才云集的曼哈顿计划、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参与调查“挑战者号”事故,慧眼洞悉爆炸起因。他还会修理无线电、破解保险柜密码、画画、跳舞、演奏桑巴鼓、破译玛雅象形文字,以及发现了呼麦唱法。这样的天才令人高山仰止,人们难免生出几分好奇,天才是如何思考的?

  不同于某些对自己的诀窍讳莫如深的学霸,费曼非常乐于分享他的秘诀,《你好,我是费曼》并非他唯一的自传,有趣的故事俯拾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还相当善于总结经验,用幽默诚恳的语言娓娓道来,似乎一切都没什么了不起。依稀看到费曼像个精力充沛的孩子,调皮一笑:我的成功可以复制。

  可别急着摩拳擦掌效仿,天才之路不是百米冲刺的遥遥领先,而是厚积薄发的持久战。且让我们把目光放得更长远,因为质疑、挑战和诱惑也不曾缺席,甚至比想象中来得更快、更猛。

  年幼的费曼坐在父亲膝头听《百科全书》,讲到25英尺高的霸王龙,父亲会打比方——如果他站在我们家的院子里,一伸脖子就能够到窗户。兴奋又着迷的小费曼从中学会了转换:凡事多想想它的现实意义。我们有耐心这样跟孩子讲故事吗?有这样的想象力、这样的词汇量、这样的表达热情来避免使用“很高很高的霸王龙”这样宽泛省力的词组吗?

  再如带费曼散步时,父亲会瞎扯些鸟类的名字,却跟他探讨自然界的现象和行为:叶子上为什么有图案?鸟儿为什么啄羽毛?马车上的小球为什么滚动?当别的小朋友向费曼炫耀自己说得出多少种类动植物的名称,费曼心如明镜:知道某个事物的名字与真正了解这一事物是有差别的。所以,我们真不用去羡慕别人家小孩会背几首唐诗、认识几国国旗、几种车标,除了满足成年人的虚荣心,别无它用。孩子每天都在玩中学习,比起死记硬背,穷万物之理要有趣、有益得多。随他们的天性去探索,不攀比、不强求,也就不会有仲永之伤了。

  父母们也别担心才疏学浅。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是无知的。尽管我们总试图解决问题、寻找答案,但费曼说:“科学家们经常处于无知、怀疑和不确定的状态,我认为这种体验非常重要。”就像费曼的父亲教给他的,费曼长大后明白,当时的解释未必是真相,只是能自圆其说的推论,可是得到推论的过程要比记住一个标准答案要紧。无论他是当年那个蹲在林中的小男孩,还是埋首实验室的科学家,那套思维习惯始终伴随他,在任何困境中都找得出几种可能性。如调查“挑战者号”事故这样的难题,费曼和他的妻子都早在成行之前认定能解开谜团。

  不过,天才也有中招的时候啊,比如费曼事后了解,给他灵感的提示并非偶然,质疑的勇气和坚持的决心却乏人能及;天才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啊,比如牵涉到人心,难保纯粹正直,解决社会问题远比攻克科学难题棘手。年轻时的费曼痴迷于数数的研究,无意中发现每个人大脑工作的方式截然不同,有语言式、有图像式,简单的实验就可测试出我们大脑的偏好。可人类行为又不单单取决于大脑行为模式,如果我们真的拥有了天才的大脑,却没有足够强大、健全的人格支撑,将是多么可怕的灾难。包括费曼参与的曼哈顿计划在内,多少天才陷入了彷徨绝望中。

  幸而费曼不是其一。他说,科学是工具,他为科学的价值追求它,为科学的乐趣追求它。费曼的天才,为着善的目的。他认为科学家的精神在于宣扬思想自由的价值、大胆质疑、并将这种精神传承给子孙。既然如何使用工具不能由这个天才头脑所决定,就不必自寻烦恼;不给自己枷锁,才能看到光明。

  天才费曼的人生精彩纷呈,他能在任何美好或平凡的事物中发现乐趣,以孩童般的天真,不玩得尽兴不罢休。他那句“我也一直觉得自己没有天赋,但画画这样的东西并不需要任何天赋”透着傲娇,却也不无道理。仔细想想,我们的孩子不也如此吗?他们对一切事物充满好奇,热烈地亲近、尝试、探索、钻研,陶醉时不求回报,他们天生就会像天才一样思考。我们还在寻觅什么呢?就做个有趣的玩伴吧,莫用功利的世俗标准扼杀了天才。

  ——丙申年读理查德·费曼《你好,我是费曼》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九):好奇心

  一个人的有趣好玩没把什么当回事,那并不是一种不负责任而是一种可以为了自己的信仰和生活的理念做出合理的解释,并且跟随着自己的脚步走着发现着给周围的人带来价值和赋予其意义。有些人的一生不值得过的多么好,有些人总是多姿多彩其中背后的逻辑和思维意识恰恰是对待生活方式,个人为人处世的一种心境。

  费曼的,好奇心,不在乎别人怎么想,还有个人要怎样养成科学家般的思维;像诸如此类的问题和角度去衡量着一个人怎样伫立在社会里,有着与众不同的意义,做科学执拗在有些行业的人看来就是犯了大忌,而有些人却不这样认同。

  把握好自己内心的自己,跟随着他们的脚步去发现和感知这个世界的不同,好奇心和不要在乎别人怎么想。

  《你好,我是费曼》读后感(十):没有实力的自由真还是假?

  关于费曼的故事

  整本书都很有趣。但每看一页,就像枷锁勒紧一寸。像很卡的电子设备在运行。

  这样一个科学家内心里的感情,胜过曾经看过的爱情故事。

  费曼和艾琳 这样的关系太令我向往了

  费曼说 如果一个丈夫知道妻子得了结核病吉他抛弃她,你们会觉得这是明智的选择吗?

  于是那个腼腆的家伙轻轻吻了一下新娘的脸颊。

  他们不能接吻。他们没有朝夕相处。

  艾琳对费曼说的最多的是 你为什么在乎别人怎么想?

  艾琳去世后。费曼最后吻了她一次。

  殡仪馆告诉费曼艾琳刚刚化了妆。

  费曼拒绝去看。

  回去立刻开始工作“她死了。项目进展得怎样?”

  艾琳出现在费曼的梦里,费曼说你不能到我的梦里来。去他妈的梦里。

  但是,在橱窗看到一件漂亮的裙子,费曼想“艾琳会喜欢它的”。费曼泪流满面。

  我也。

  对于为情所困这件事情,我已经很久没有和它联系了。或许它也已经把我忘了,如果一个人非要另一个人才能完整,那我相信有些人注定就是抱着一半的灵魂在人世间行尸走肉。

  对于即将要死的每一个我们,明知要死还要活着,这样一个强大的负担,我们用欢笑用享乐用最庸常的生活去对抗它。如果多一点梦想的话,大概是想施加更大的对抗。

  如果走一遭没有遇到,那潇洒一点加速生命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