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费丽西娅的旅行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费丽西娅的旅行的读后感10篇

2018-05-13 20:42: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费丽西娅的旅行的读后感10篇

  《费丽西娅的旅行》是一本由[爱尔兰] 威廉·特雷弗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一):危机重重:当一座“孤岛”遭遇另一座“孤岛”

  文/吴情

  在西方文化的语境中,不管你承认也好,否认也罢,就本质而言,每个人其实都是一座孤岛。哪怕有血缘亲情忠诚友谊,也无法改变“每个人只与上帝存在根本关系”这一事实,并由这一事实出发,与他人建立连接。每个人近乎原子般的存在,在一定的虚空中到处漫游。一切的巧合和奇遇,不外乎两颗原子或孤岛的碰撞。巧合和奇遇的展开,则依赖于两颗原子或孤岛的性质,比如一强一弱,一正一负,一纯真善良一老奸巨猾。

  《费丽西娅的旅行》,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威廉·特雷弗(William Trevor)著。特雷弗于一九二八年出生在爱尔兰科克郡米切尔斯敦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童年生活较为富足青年时,特雷弗就读都柏林大学圣三一学院历史系,毕业后曾做过雕塑师、教师广告公司文案等。自一九五八年发表长篇小说处女作《行为标准》,特雷弗共著有二十部中长篇小说、数百部短篇小说以及多部戏剧剧本儿童文学散文集等,被《纽约客》杂志称为“当代英语世界伟大的短篇小说家”。

  爱尔兰一处小镇上,女孩费丽西娅在作为伴娘参加婚礼之后,意外邂逅男孩约翰尼·莱斯特,两人一见钟情,费丽西娅很快将身心完全交付。在未准备好的情况下,费丽西娅怀上身孕,此时约翰尼·莱斯特却连费丽西娅的地址也没留便前往英国,说是去一家割草机制造厂上班。在困境中,费丽西娅毅然离家出走,坐船奔赴英国,寻找心中挚爱。然而,在英国,她始终未能找到莱斯特,反而频繁遇见一位希尔迪奇先生,后者给予其绝境中难得的支持鼓励。不过,在希尔迪奇先生表面平静热心的行为中,似乎总掩藏着不可名状的凶险。自接触他,费丽西娅找到男友的希望渐被熄灭,生活状况急转直下,以至于不得不向宗教人士寻求庇护,而后者,乍看来亲如一家,在费丽西娅眼里满是冷漠隔膜。费丽西娅与希尔迪奇越走越近,最后甚至住在同一个屋檐下,希尔迪奇先生的真正面孔昭然若揭,而费丽西娅早陷重重危机。

  小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面写费丽西娅逃离祖国爱尔兰前往英国寻找男友的艰难旅程,一面写希尔迪奇先生,这位因征兵失败后从事餐饮业的餐饮经理在中年时的一段离奇怪事。前者多用叙事性话语,寻找之难与真爱之坚既对立矛盾,又合二为一,令人不忍而又动容;后者多用抒情性话语,良善的行为中难以察觉良善的动机,基于善的目的而行撒谎的行为,让人感慨同时也不免使人生疑。希尔迪奇先生曾帮助许多费丽西娅般“走上歧路的女孩”,(尽管最终的结局总被遮掩)他与费丽西娅的接触时,眼前总会浮现出与其他女孩的过往,但费丽西娅,这位从逃离爱尔兰的独特女孩,似乎有着别样的“新鲜感”,使得“大千世界中曾与他擦肩而过姑娘顿时黯然失色”。不过,越走近费丽西娅,这份新鲜感越难满足,直至消失殆尽,重新寻找新的猎物。而猎人一旦疲倦,往往会带来覆灭的结局,比如殒命。

  在费丽西娅个人的寻找男友的旅程中,其实承载着另一项艰难重负:背叛父亲和祖国的耻辱。男友约翰尼·莱斯特身为爱尔兰人,却为英国军队服役,是费丽西娅父亲口中所谓“占领军的士兵”。二人的结合,或许本就没有美满结局:意外得来的孩子,终被费丽西娅做主拿掉。在祖国尚且处在危难之际,追求所谓个人的幸福,“自在小楼成一统”,显得尴尬而不合时宜;国家话语强势压倒了民间话语,对腹中逝去的生命,费丽西娅很少忏悔自责。

  在费丽西娅与希尔迪奇先生几次巧遇和告别中,以黑人妇女卡利加里为代表的宗教势力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为费丽西娅提供临时住所食物,甚至意外促成了希尔迪奇先生的“忏悔”及主动赴死。或许,面对爱尔兰和英国的宿怨,当外交政治经济手段皆难有所作为时,不妨转向宗教。小说结尾,费丽西娅被希尔迪奇先生这位“杀女魔王”释放后,流落街头,但她“反转双手,好让阳光不同角度照着它们;她微微仰起头,让阳光温暖另一侧脸颊。”《圣经·创世纪》中,上帝第一天造光,光赋予万事万物形状。阳光下,费丽西娅的人生,已然来到一处转折点,与英国结怨的爱尔兰,希望也能如此。历史不能遗忘,但可以原谅,个人如此,民族国家亦复如是。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二):《费丽西娅的旅行》:背负着国仇与爱恨的女孩流浪

  《费丽西娅的旅行》:背负着国仇与爱恨的女孩流浪记

  《费丽西娅的旅行》是爱尔兰作家威廉•特雷弗写于1994年的长篇小说。威廉•特雷弗也算是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中的热门人选,有一度时期看好的程度,甚至超过莫言,他的影响力不可小觑。他自称是爱尔兰作家,但他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就移居英国,这样使得他的写作身份便有一些奇怪,他写的作品多是英国题材,但他却顽强地认定自己是爱尔兰人,其实通观他的小说,还是能够看到他的这一自我身份认定,对他的小说主题立意方面巨大影响

  《费丽西娅的旅行》表现的是一名爱尔兰少女来到英国,寻找自己的恋人故事。从题材上说,这种小说样式类似于“流浪题材小说”,也近似于“公路电影”这类流行片样式,它借由一个人的流浪视角,来纵切地穿透某一个社会层面,展现出偶然中蕴含着必然的人生遭际,它的前途是“未卜”的,它的遭遇是扑朔迷离的,所以这类题材总是令人欲罢不能地读下去。

  《费丽西娅的旅行》里的爱尔兰女孩费丽西娅在一个婚礼上,偶然结识了一个帅哥,立刻陷入了情网,与这位男孩频频约会,终至怀孕。这个男孩自称在英国一家工厂工作,但奇怪的是,当女孩让他留下地址的时候,他却看似无意地回避了。后来男孩回英国去了,女孩却发现自己怀上了身孕,他去找男孩的母亲,男孩的母亲却冷面相对,拒之门外,根本无从打探到男孩在英国的确切地址。而父亲对女儿的越轨行为,更有着超常的愤怒。这就是本书中作者的爱尔兰身份,施加于小说的浓重地域影响与政治表达。费丽西娅家族,带有典型的爱尔兰过往历史的积淀影响。她的曾祖母已近百岁,她才结婚一个月的丈夫,在1916年爱尔兰反英起义中牺牲,她怀有丈夫的遗腹子,生下了女儿。费丽西娅的父亲,相当于老太太外孙。可以说,费丽西娅生活在一个革命家庭,家族的传统,给予费丽西娅的父亲以很深的烙印。她的父亲有一本记载着家族光荣历史的剪贴薄,“俨然是一座国家纪念碑,是一个勇敢女子的应得荣誉,它记载了她牺牲的价值。”(P30)。正如莫言所说:“在进步的同时,我感到种的退化。”作为后代的费丽西娅,却显然对这些上一代人界垒分明的价值取向不以为然,她丝毫不觉得她的恋人在英国有什么关系。当父亲知道她的情人在英国,而且可能是在英国当兵的时候,完全是一种暴跳如雷态度。他直接向女儿警告:“英军士兵会被派到北方。他可能接受命令,屠杀我们自己人。”(P61)。与父亲价值观的巨大反差,使她决定孤注一掷,只身前往英国,寻找自己的情郎。

  英国之旅,是单纯的一种出于爱的寻找,没有任何的政治意图,更是对家庭里的革命传统的一种忽略与轻视,但是,她在寻找中遇到的一次次失落,尤其是一步步滑向向她逼来的陷阱,却使这个女孩血统里的爱尔兰女子的勇毅、坚韧得以“水落石出”,突破险境,撑起一片天。过去家里的乖乖女,完成了一次人生的升级,她内在里的那份精神,与她曾祖母的那份传承,隔着三代人的近一百年时间距离遥相呼应。可以说,作者正是把女孩置于爱尔兰这个大背景下,借助历史上血与火年代里的那份精神的映衬,才让我们看到当下女孩身上,不曾减弱过她的前辈曾经抒写过壮烈的精神气质。也正是在这一次流浪之旅中,女孩实现了与她的曾祖母之间的一种心灵沟通。爱尔兰女子的共性品质,即使在庸常化的当下也不曾有丝毫泯灭。

  费丽西娅构成了小说里的主要线索,同时,更为大胆离奇地是,小说里还交织着一个与费丽西娅呈现出对立面的希尔迪奇线索。作者的功力也在刻划此人时得到了淋漓体现。按理讲,希尔迪奇是一个“杀女魔王”(P239),一个变态杀人狂,这种人格心理,一名作者是一定要加以回避的,但是,作者却大胆地从第二章就直接介入到这个人物的心理结构之中,并且在之后的不断闪回性的记忆中,把他过去接触过的女子交待出来,但却始终兜住他是不是真凶的包袱,构成了小说里最大的悬念。写杀人狂的心理,却不觉得他杀人,这就是心理刻划的巅峰水准。在小说里,希尔迪奇碎片式的记忆胡乱跳跃,还有连他自己都觉得惊恐莫名的间隙性失忆,交织着他童年时的情感片断,活脱脱地勾勒出一个外表和善男人背后的心理阴影,可以说,在这里作者显示出对人性深刻把握。这正是作者敢于介入到一个杀人狂心理深处的原因所在。所以一个好的小说家,就是一个心理学大师。希尔迪奇自小受母亲教育胆小怕事,唯唯诺诺声音带有女腔,自然不讨女性喜欢。他唯一的吸引力,就是给那些受过创伤女人提供帮助,但是那些女人受他资助后,没有一个愿意留下来陪他,这种失落的痛苦感,使他转化为一种极致报复。——他如何杀死那些女人,是电锯杀人?还是把她们砌在墙里?小说里没有交待,这些情节在好莱坞电影中都是一些老套。所以,根据本小说改编的电影《意外的旅行》并没有逃脱小众电影的命运。——但是,他在爱尔兰女孩面前却“第一次没能成功” (P191)。为什么?因为费丽西娅是为了爱才去寻找的,她没有邪恶欲望,而相比之下,希尔迪奇之前接触的女子,都是生活混乱的女人,有的与拉皮条客周旋,有的流产多次,有的身上刻有奇怪的纹身,这些女子毫不掩饰对物欲需求,当希尔迪奇满足了她们的时候,她们毫不设防(这也是妓女容易被害的原因)。从小说里的回忆段落来看,希尔迪奇在这些女子露出去意的时候,总是开车把她们带到偏僻的荒郊野外,然后对她们下手。但费丽西娅身上的那份纯洁成了她的护身符,能够使她看到希尔迪奇身上的不健康、不正常的成份,加上骨子里的爱尔兰女子的那份坚强,使她终于逆转了一个杀人狂的行动惯性。希尔迪奇也正因为自己在爱尔兰女子身上的失算,而最终选择了对自己生命的终结。(我更觉得此人是作者对英国形象的一种隐寓。他看上去文质彬彬乐善好施和蔼可亲,也乐以施以援手,但他有着自己的目的,一旦目的无法得逞,便要毁了对方。就像英国历史上与爱尔兰的关系一样,他努力要占有对方,一旦对方不愿意与他朝夕相处的时候,他便动之以武。)

  费丽西娅寻找的爱,最终证明是一种男人的欺骗,但她也通过自己的旅行,看到了社会底层中那份善良,那份互助,那份美好,这比道貌岸然的正人君子更是人生的一种价值所在。所以,小说最后,我们看到,费丽西娅继续着人生的旅行,这种旅行的价值,丝毫不亚于她的曾祖母那种被冠之以英雄式的奉献时代不同了,但是,血脉里相传的精神,会迸发出同样灿烂火花。我想,这就是这名爱尔兰作家为什么在移居英国那么久之后,还依然要通过自己的文字,述说着爱尔兰内在精神质地的原因所在吧。

  从小说的艺术层面来讲,作者在意识技巧运用上确实可圈可点。小说整体的叙事框架,仍是传统的,但是就在这种传统的框架里,融入了意识流的技巧。在描写人物当下的现实活动时,人物会同时让思绪滞留在往昔的岁月里,作者的笔触在两个空间自由转换,却丝毫不在两个时空产生干扰。有时明明与现在的人物对话,但是脑子里却应对的是过去的人物。特别是希尔迪奇在与费丽西娅对话时,脑子里总是会出现过去结识女子的情态。这种意识流的处理手法,非常自然,融入到人物的刻划之中,而不是一种纯粹的技巧的显摆。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三):孤独的旅程,交叉的命运

  有时人生很奇妙,你会碰见各种人、遭逢各种际遇,初见那会,也许并不知道哪些人将会对你的人生产生致命性的影响,而冥冥之中又像有一根无形的绳索将你拉向他、拉向一段未知的旅程。一个天真的十七岁爱尔兰少女与一个五十四岁的英格兰胖大叔,他们的人生会有怎样的交集

  《费丽西娅的旅行》是爱尔兰文学大师威廉•特雷弗创作于上世纪末的一部十分畅销的长篇小说,荣获1994年惠特布莱德奖最佳小说奖和英国《星期日快报》年度图书奖,还在1999年被改编为电影,入围了戛纳国际电影节竞赛单元。他的作品以描摹人物复杂细腻的心理变化见长,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尤其是饱含对女性的同情。同时,这还是一部悬疑小说,引领你走进大叔的陷阱,在阴谋之外,还沾满了残酷、温柔又隐忍的忧伤。这也是威廉•特雷弗为读者布下的阅读陷阱。

  人生会面临太多的选择,费丽西娅选择了与约翰尼•莱萨特相爱——更准确的说应该是他选择了她;发现怀孕后选择只身去英国找他;在希尔迪奇先生工作的厂区内选择向他问路;而他,则选择了她作为自己的下一个猎物。原本只属于费丽西娅一个人的旅行,注定绝望的寻爱之旅,因为胖大叔的加入而显得离奇、神秘。

  费丽西娅已经怀孕,从爱尔兰前往伯明翰,想仅仅凭借一个模糊的地址就找到约翰尼,满怀希望地以为寻着他,自己未婚先孕所遭受的耻辱就会被抹去。她反复的回味与他初见的那个场景,他望着她,那个瞬间在她的记忆中永远不会褪色。“当那份爱将她带到这个小镇的郊外,那一瞬间还是如此生动明晰。”她不谙世事,天真的以为凭借自己一腔热诚,就能找到那个有心避开她的男友。她六岁丧母,在单一与克制的环境中成长,读修道院学校,被专断的父亲安排一切。父亲过分流连于革命年代,甚至为她取了与某个女革命者相同的名字,仿佛曾祖母的丈夫牺牲后,驻进他们家的时光就凝固了,几十年如一日,如死灰一般囚禁着她年轻的生命。

  然而,费丽西娅不会想到,偶遇的热心胖男人为她精心设计了一个圈套。希尔迪奇先生第一次看到惊慌失措的她,焦急、没头绪的找一个地方,孤身一人,来自遥远的爱尔兰——待宰羔羊的姿态。和他以往遇到的那些女孩一样,或许可以说他会特别选择这类女孩作为猎物。她们都是被男人、家庭、社会抛弃的女孩,困苦潦倒,无依无靠——她们需要他的帮助,他趁虚而入。

  希尔迪奇的阴谋从一开始就是昭然若揭的,处处都显示出他是一个老手:偷拿女孩的钱、妻子生病的谎言、胳膊上的黑纱、用母亲照片伪装成的妻子遗像……我们看着费丽西娅一步步走向未知的阴谋,甚至有伸手去拉她、阻止她的冲动,那是无比迫近恐怖的真实感,透着波澜不惊的惊悚,同时又想对大叔的目的一探究竟,欲罢不能。

  同费丽西娅一样,希尔迪奇也是在上一代的精神折磨下成长的,单亲母亲周旋于各种男人之间,忽视他、对他冷嘲热讽,妈妈口中杜松子酒的味道、香粉的气息、喃喃低语充斥着他的童年记忆,他擅长窥探,内心阴冷,渴望被关注。因身体缺陷导致他的军团梦破碎,在他表面无比正常的生活背后,汹涌的暗潮在发酵。他谨小慎微,孤独细腻,厌恶这丑恶的社会。他带那些女孩消费,一面希望引起别人的关注,一面来窥探她们的生活。他为她们准备了温柔的牢笼,不吝于金钱开销、不流于肉体占有,只希望她们在他身边,远离残酷的社会——他一厢情愿。每每被抛弃,他再一次被“忽略”打击,只能用残忍的方式留住她们,同时也把她们从残酷世间解救出来,他认为自己给了那些女孩们幸福。费丽西娅逃走后,他纠结于她在流浪,没有得到应有的幸福,他开始茶饭不思。布道的卡利加里小姐频频来访,令他不断反思:费丽西娅出现在他的生命中一定是有意义的,因为是她先主动和他说话的,这和以往的情况不同。是一丝还存于内心的良知,使他放走了她,也完成了自我救赎。

  威廉•特雷弗1928年生于爱尔兰,1952年移居英国。这样的生活经历,使得他对两国的社会现状都有很深的洞见,体现在作品对小镇风貌的描述中。他希望人们不要囿于历史的折磨,挣脱回忆的牵绊,在现世争取幸福,《费丽西娅的旅行》正是一部承载了这个主题的作品。

  小说使用优美清明的语言,看似洞悉一切却又客观保持距离,大量梦境与回忆折射出饱经往昔岁月浸染的生活现实,孤寂而又哀伤。费丽西娅在挣脱了与大叔相遇的命运后,又踏上了一段全新而孤独的自由旅程。雾蒙蒙的阴霾终于散尽,温暖的阳光打在脸上,终究还是会有善良的人们会照亮这个世界,而人生的旅行才刚刚开始。

  有限的书评主要作为自己的读书笔记,原创,请不要未经许可就转载,谢谢尊重。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四):在满是荆棘的旅途上,怀有一颗温暖的心

  文/ 海蓝蒲雨

  人生好比一场永不停歇的旅途,在路途中我们会遇到很多形形色色的人,领略到从未见过的绮丽风光,听见循循善诱或语重心长的声音,进入或离开一个个分叉路口。独自一人时,我们会孤立无援,渴望着得到别人的帮助,渴求着一丝丝的引导,正确的和错误的声音纷繁踏来,我们会犯错,我们会遭到质疑,我们正在一步步成长,看清这个迷离的世界。

  费丽西娅的旅途是从一个错误开始,婚礼上与约翰尼•莱萨特无意的一瞥,和约翰尼的人生有了意外的纠缠。青春、热恋、分离、悲伤,一颗小小的种子在费丽西娅的肚子里开了花儿——她有了宝宝,她需要找到孩子的爸爸。她没有约翰尼在英国的地址,顺着先前交谈的印象,去寻找那个遥远的割草机厂。一次次寻找,一次次失望,一次次迷茫,一次次坚持,费丽西娅却意外地走入了希尔迪奇先生设立好的陷阱。

  事实上,约翰尼的恶劣程度并不比希尔迪奇先生要少。他取得费丽西娅的好感,获得她的信任和喜爱,跟她进行了亲密接触,说了一个遥不可及的慌,匆匆忙忙地离开了。也许是两个孤单寂寞的灵魂,在接触中互相取暖;也许是淡淡的情感水到渠成地流淌,互相抚慰孤寂的心灵。他的撩拨举动却带给了费丽西娅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从故事开始就没有直接登场,从费丽西娅的回想中,在希尔迪奇先生的寻找过程中,都能描绘了他零零落落的片段,如一个鬼魅的影子,影影绰绰地飘荡。

  另一个孤寂的灵魂一直在寻找人生中的旅伴,却采取了非常规的手段——帮助、邂逅、哄骗、提供钱财等。希尔迪奇先生用这种手段笼络了不少少女们,但是却没有留住一个人。她们可能跟费丽西娅一样逃离了,也可能归于尘土,也可能永远地消失在黑暗中了。到最后,连最单纯的费丽西娅都感知到了那一丝丝泄露出来的危险气息,狡诈的狐狸终归会有露出马脚。希尔迪奇先生按耐不住,说出了他内心渴望已久的想法。

  逃脱魔爪的费丽西娅又看见了明天照在身上暖暖的太阳了。她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她遇到了人生中最糟糕的三个男人(其中包括她爸爸),也遇到人生中最糟糕的事情——不负责任的男友,狡猾奸诈的希尔迪奇先生的陷阱,丢失钱财回不了家。她却收获了人生中最宝贵财富——一堂永生难忘的人生课——冷静地处理危机,保存性命。在未来的人生路中,她已经学会了如何在陌生环境下生存,如何机智地规避危险,如何转危为安。在太阳照亮她脸庞的那一刻,她开始掌握起自己的人生。

  在旅途中,费丽西娅遇到过很多真正帮助她的人。饿着肚皮的时候,那位已经年纪很大的老婆婆带着她搜罗一些垃圾桶的残留食物,还有刚认识的临时朋友提供了一张可以休息的床,还有喋喋不休拉人入教会的卡利加里小姐等。费丽西娅是善良的,即使被希尔迪奇先生设计陷阱遭遇到威胁性命的危险,但她依然会热心地帮助别人,给予别人温暖。总是有这样的人,即使深陷冰冷地带,依然带着暖意去温暖别人。

  在这个陌生而迷失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要怀有一颗机警而温存的心,顾及随时会发生糟糕的事情,也不能拒绝一颗善良的心。世界包罗万象,既有友好又有伤害,既有善良又有恶意,既有美丽又有丑陋,我们在保护好自己的同时不要忘记帮助别人,给自己和别人都留下一条温暖的路。在满是荆棘的旅途上,别忘记把一颗温暖的心带上。

  《费丽西娅的旅行》读后感(五):小心大灰狼

  这本书是我今年我读过的书中拖延最长时间的。

  小说并不长,真正读完所需要的时间不到四小时。

  主要的拖延来自于小说前面的一百页,一部小说被作者写成意识流,到处都是心理描写。前面的慢热很容易让人失去阅读兴趣。

  幸运地是,这本书是爬爬推荐的,所以它一直被自己放在微信读书的第一格中。

  如果这本书不看完,就不会看第二本。

  所以为了让自己能够去看其他书,自己心中暗自下定了决心,于是在整个五月的末尾——今天一下子看完了最后的四百页……

  然后,让我始料未及地是,这本书竟然是悬疑类的。

  摔!

  明明前面一百页写得那么的像《一个人的朝圣》,我正准备接心灵的洗涤的时候,结果立刻就被那个恶心的胖子杀人狂魔给刺激到了,接受了一次异类的“心灵洗涤”。

  满满的《人体蜈蚣》既视感!

  同样是胖子,同样是以前受到过亲人的伤害……

  但是不同的是,这部作品由于是小说的缘故,对于人物的心理描写超过了《人体蜈蚣》太多。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