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5-14 21:3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精选10篇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是一本由高铭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35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一):时空

  不严谨,但有意思作为拓展读物不错,我们得时刻提醒自己主观意识不要太强烈(这本书的作者其实某些时刻就存在偏见可能自己都没发现,因为即使是专业领域科学家也可能被各种偏差污染,所以出现了双盲研究保证实验结果不被偏差污染),不要贴标签,要用批判思维思考,要证伪,要经得起验证。科学允许人们质疑一切未经证明之事,科学也允许人们相信一切未经证伪之事。

  杨绛先生曾在《我们仨》写到“我们读书,总是从一本书的最高境界欣赏和品评。我们使用绳子,总是从最薄弱的一段来断定绳子的质量。”我个人觉得对自己的认知,可以用此书的最高境界思考反省(当然不要钻牛角尖,在混乱时不妨认真学习基础科学),而在实际生活中却要用绳子一样评估它的可信度和可行性。

  光是心理学就有六个主要视角,其中任何一个视角都需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学习研究,更不要说有的还需要大量与其它学科深化合作一知半解时,科学观念还不牢固,就相对容易受到冲击产生一些相对负面极端现象也是正常的,这时需要的就是停止其它思考,回到专业上来,当然,也不是否定那些思想,更不是说获得高学位之后就不会产生类似思考,应该算是一种提纯,留下的往往是关键问题。(当然也可能存在结果被科学污染,但这需要一个极其大胆假设!)

  我个人能接触到的精神病人或严重心理障碍患者,一般是相对低文化水平的,或者说是科学观念不强的(并且大多情况围绕患者的家庭工作环境也如此),几乎遇不到一个是关于思考科学问题而发展精神病的(不管是思考物理化学等具像的科学问题,还是哲学或心理学等广博的科学问题都没有),我能看到的“喜欢极端思考的人”最多是有一些相对大部分人而称之为的“怪癖”,比如相对过度的保持干净受不了人多的环境等,而称得上精神病或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多是受到相对患者来说无法逃避巨大刺激而导致的,刺激可以是外界的,也可以是内部的,通常是两者兼具(也有大脑生理功能异常导致的,但往往分不清孰先孰后)。我个人觉得书中的那些患者,有些特点和我很像(可能是某种虚假共识吧),但我个人不负责任的觉着,我这类人,应该还没有发展成这种极端的思考型精神病的条件(当然也可能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暂时不讨论这个因素)——对,我指的是我不够资格!因为受浅薄知识限制,我们是有方法短暂解决这些困惑的,那就是继续学习!还没到无法逃避的程度,如果再发展成精神病可能也是多年之后的事。

  但也不至于沦落成随便受到刺激就崩溃,即使这种刺激相对不可逃避且巨大,知识不精,但起码有。基本的科学观念,理性思考还是没问题,所以我个人觉得我这种半吊子,有发展成精神病的可能,并且可能不算低,但相对书中出现的频率应该没有这么高(当然也可能作者是从大量的访问中,特意提取的这类病例,但这样采访基数得多大啊?),所以个人觉得作者这部分可能使用了文学艺术手段修饰。(当然外界环境或其它视角的影响可能非常大,但如果要讨论这个实在是太复杂繁琐,我没有数据,所以只能讲的很片面,但幸好无关学术书评我就稍微主观一把也不太碍事,大家将就将就...)

  总的来说,这本书可以看,对于我个人,甚至可看性非常高。不做空间上的比目鱼,时间就可能涅槃。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二):我们从出生起就没有从原地停留过...

  “这个世界奇妙宽广辽阔;这个世界很系统,严谨而规则遗憾的是我们虽然身处于这个世界中,可大多数时候仅仅只能感受到其中的一点点罢了,更多的,我们则一无所知——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是的,我们的认知具有普遍的狭义和片面。”

  这段话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序里的,当时我产生了一种奇异共鸣,几乎是立马联想到了自己在寒假里曾写过的一小段儿随笔:“我们的视野还太过于狭小和片面,圈子有限惯性的认为世界就是自己看到的这个样子,当什么事物或存在使我们的想法受到冲击,最终只会接受,只有少数人会作出思考或者改变。”

  给我带来更多复杂感触的,还是中间的一段:“树上的一只小虫子,无法理解大海是怎么样的,沙漠是怎么样的,那超出它的理解范围了。捉了这只虫子,放到另一棵树上,它不会在意,它会继续吃,继续爬,它不会认识到周围已经不同了,它也不在乎是不是一样,有吃的就好。”

  那是一种欣喜的感受,因为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浅浅的想过这些了,并以此推论:随笔的中心点在于“我们认识的世界的局限性”。

  而让我猛然发现的是,视野、思维模式、思想的高度与认知的格局,并不是年龄增长就能带来的。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成熟,而有的人只会变老。极少数人会选择探索、求知的一生,而大多数人更愿意享受着靠少部分人思考得来的已知答案,遵从社会规则简简单单的过。

  而我,总是妄图做一只去看大海和沙漠的虫子,总之绝不是有吃就好按部就班的那一个。我不求像那些天才疯子一样在未知的空间或生命本身之外里拥有什么,只希望自己在已知的领域和生命里,拥有最难忘经历,与最可爱的遗憾。

  虽然好奇四维空间,但是相对无感,因为我蛮喜欢三维空间里的因果关系,并且因为这本书对物理的量子力学云云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但是知道自己的物理水平,于是决定把胡适和鲁迅先放放,把《人类简史》做三月的第二本书。

  其实我之前看许多人推荐这本书,但是书评相当笼统,让我想起来自己去年写在备忘录里的:“你评价个人的文章或是演讲,说:结构严谨,语言生动,赋有深刻道理,那还不如不说。

  不要直接套用笼统的概念,最好是生动的说出自己的感受。现在老师们讲现代文记叙文的阅读说明方法,看似是提高分数,实际也是禁锢住了大部分可以跳跃的思想。”

  几分对几分错我自己也是并不确定的,但是好在我生在一个相对言论自由年代,和一个被归类为“小孩”的年龄,说起话来还能不假思索一些,这是相当感人的。

  摘下那段“我们从出生起就没有从原地停留过...”忍不住最后感叹一句,我们是在怎样的,大而宽广的世界。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三):就是我自己的碎碎叨,没啥好看

  书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刚才翻了翻豆瓣书评,有点小惊讶,短评骂声一片。可是我倒是觉得很有趣呢,能发人深省各取所需的书就是有价值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我给了5星好评。 我不认为高铭笔下记录代表了所有的精神病状态,也不认为他的访谈记录有多高超。给5星的原因,是因为这本书带给了我全新角度的思考。这种角度不是狭隘的三维角度,而是包括量子物理、四维、时空、意识、哲学等多元化视角,上学时难以理解的东西,在精神病人口中反而变的容易理解了。随后而来的就是质疑,质疑一切!!! 我终于明白读书时的恐慌了,学的越多,质疑越多,许多已经运用原理核心依据仍是未解。世界的本质啊,大概有些精神病人就是能看见常人看不见的东西,却解不开谜底,才会变的狂躁不安。 在读这本书的时候,一个想法在我脑中升起。知识遵循金字塔原理,越往上走,各个学科的距离越短,关联性越强,最后汇集成一个点。这会是哲学吗??!! 读完这本书,我唯一能确定的两件事就是,精神是一种思维病毒,可以传染。我可能是一个不具备渊博知识,没拥有完美逻辑信念又不坚定的精神病人。哈哈哈哈

  越发觉得,和不同的人交流很有趣。有时候,固执己见未必是好事。带着好奇的心态,这世界真是很不一样。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四):我就只给一星!

  并没有任何独特地方...每个开篇都是噱头,无非是混合了一些科幻小说理念就让一些平常不思考的人欣喜若狂...书中的思考在我看来平淡无奇,科幻小说中这类想法比比皆是,我觉得一个看过几本硬科幻的人都会对此书不屑一顾。讲真,作者本身其实并不算差,这本书虽然一般但也不算差书,我之所以给一星是要拉下这本书的评分。在我看来这书也就是6分多的水平,却被奉上神坛。而且最让我难受的是,你知道我以看“国内第一本精神病访谈录”为目的,却打开一本满满的科幻小说思想梗概后是什么心情么?坑钱么不是!这书还出两次!没人看科幻么?!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五):我乱说,这本万恶之书

  第一篇书评,开开玩笑罢了。

  初升高的我曾觉得,这是一本神书,打开了我对精神病理解的新世界。后来慢慢知晓,这也就是一本闲书,只得饭后余聊时拿来小读。今天的我觉得,这根本就是一本万恶之书。

  你问我为啥?

  今儿清晨又做了噩梦,那回忆里的错人,伴着我…一路回了我家

  起身刷牙洗漱化妆,都没觉得有啥不对不详…也就是一如往常的噩梦罢了。

  那人,平时百般纠缠于我,幸不是极端之人,不然,真恨不得夺了我性命去。这一年总算歇了口气,不见他有什么大的动静

  谁知…一个又一个噩梦却接连而至……

  前些个梦里,他总是魔鬼般追赶我!却怎么追也追不上…

  近夜里,他寻我寻得愈发紧了…梦里的我早已喘不过气……

  今晚散步时,突然想起了早些年看过的这本书…其中一篇关于梦境的…

  我才终于明白!

  他将我寻到了!抓住了!押回我家里…端端正正地坐在我家客厅里…一脸肃穆!而梦里的我,莫名其妙地打开大门,用脚去触着楼梯间下面好远好远的东西…

  然后就醒来了…

  不知下一回,梦里的我,是何境遇

  或者,是哪种结局……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六):重温旧梦

  关于这本书争议好像还蛮多,有说这不是写实而是虚构小说的,有说里面的例子在哪本书或电影里出现过的,有说作者逻辑不通不懂装懂的……我不懂什么量子物理逻辑性,也不怎么懂心理学,在看这些书评前也没想过作者是否功利例子是否虚假,但是,就算这些批驳是正确的,于我又有多大关系呢?我所确定的只是它的确让我震撼,让能我站在另一种角度看世界,重新审视世界和自我的关系,让我在偶然借到看完后欲罢不能甚至质疑自我,让我几年后在书店看见仍有重新拾起的冲动。在买下它的时候,我是害怕它的,怕它再次改变掉我重建的世界观,那种感觉真的像疯魔了一样,看完后我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才感觉生活回归正轨,但不得不承认我迷恋这样的感觉,惊险中更多的是蕴含着惊喜不幸却也幸运的是看完第二次后我没有找回当初的那种震撼,虽仍然有撼动却不足以疯魔。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七):一念天才,一念疯子?(读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作者高铭,74年生人,任职于某公司总监,曾涉猎宗教、哲学、量子物理、非线性动力学、心理学、生物学、天体物理等学科,21世纪以来又开始对精神病患、心理障碍者、边缘人的内心世界产生了强烈好奇。2004—2008年间,通过各种渠道利用所有的闲暇时间,探访精神病院、公安部等机构,对一百多名“非正常人群”进行近距离接触,出版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阐述了精神病人对待一些事物及问题的观点

  看这本书,皆是偶然事件。工作空档无聊时间,走到公司小书架前,将四周的书都瞅了一遍,最后看到这本书上“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八个字,引起了我的好奇心。同作者一样,好奇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及对待事物的反应,好奇这个世界在这群人眼里是个什么样子。随翻阅。

  不得不说,诈读此书,便被吸引,吸引于精神病人的类型之多(有存在异能之人,有被心理暗示折磨的人,有双重人格的人,有妄想症的人,有不愿接受现实的人……),吸引于不同累心的精神病人想法之奇特,吸引于精神病人的特异功能。读此书,犹如沉迷于另一个世界。

  读后,睡了一晚,回归现实世界。以清醒的状态,再次回想此书,又出现很多疑惑

  第一,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本书?个人认为,仅仅是为了探寻精神病人的内心世界。如有网友说的其他深意,恕不置可否。因我未于作者联系,不知其真实原因。最是不喜将写文章的目的随意杜撰,仅为了表达操纵者想要的答案和做出指定方向引导,连文章作者都不晓得“原来自己写文章的目的竟然这么深刻!”。

  第二,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界定标准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查阅了很多资料和论文,让大家失望了,可能智商有限,仍没有得到清晰的认知。个人观点认为:精神病人是人生理上出现的异常,导致某种生理异常,进而导致大脑细胞活动紊乱。个人认为,判定精神病,若生理特征完全正常,仅以思维不符合目前社会的普遍认知判定,是不对的。个人认为,人的灵魂即人的思维,人的思维的形成,是大脑皮层接受各种信息,然后进行存储,在遇到情况是将信息进行组合,最后对事物进行判断。天才,个人认为,是智商超高人群,处理一个事物(或学习),都会以甩大家N条街的速度进行。有人说,天才和疯子只在一念只差,然后列举了很多世界上曾经出现的公认的天才都有精神病的例子,企图以此来证明天才和疯子的相近性。在此,不置可否,因为,我仍不懂。

  第三,自己是不是个精神病?看着各个故事,描述的一些精神病人的特征、反应,我竟可以晓得每个动作、每句表达背后的心理活动,我竟然能理解他们的行为动作(也许只是自己的一厢情愿)!我被自己的这种想法吓到了。因我经常会想做一个疯子,觉得那样自由自在,不用在乎被人的眼光和语言,不用在意说出的话作出的事会不会不妥当。很多朋友都说我没心没肺,疯疯癫癫,像不在凡间,自己也这么认为,但不知从何时起变成这样。也许是离开现实世界太久,也许是想逃离,也许真的是情商堪忧。但我深知自己想要熟悉这个世界的规则,想要脚被粘在地上。更也许这种潜在愿望和理智思想,犹如隔着一个银河系,无法融合,才让我如此怪异。很多时候都怀疑,自己一个念头定下后,就成了精神病。

  一念天才,一念疯子?我不认为,大多成为疯子的人都不是天才。天才,万人中不出一个,基数相当小。也许在天才中出现精神病的概率要大,是因为天才爱钻牛角尖吧。不过大多数精神病都是普通人,那到底精神病是生理缺陷还是钻牛角尖是主因?只能说,我不晓得。

  对于这本书,还是很不错的,能够增广见闻,了解一个没有俗世条条框框约束的人的世界,了解另一种思考的出发点,这点还是很有益处的。但我建议,不要让未成年的孩子看,因为他们的思维尚未成熟,很容易被带入进去。客观而理智的看待这本书里精神病人的观点(虽新奇,但我觉得他们很多都是自己想歪了,或者固步自封被自己想法给框住,跳不出来了),才能体现这本书的价值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八):你说了然后呢

  大致读了一下这本书,我是觉得这本书的很多故事是作者借病人之口说出来的。也就是说我对这本书故事的真实性保持质疑,与此同时书中还用了不少春秋式的笔法书写更令我对故事的真实性提出质疑。 私以为作者是通过对话的形式含蓄的表达出他对于物质世界的一些看法,比如细菌统治人类就是对于无穷的一种恐惧,四维虫子是对高级文明的恐惧,植物会说话是也是对于未知世界的一种好奇,开窍见鬼是对于物质世界的一种否定..... 文章最多的还是缺少“然后呢”,思维虫子:我们都知道对于比我们高维的生物是可以看到时间线,病人说见到了四维的生物生物告诉他他能看到我们的未来。然后呢?生物还说了什么还做了什么?就没有了。说植物会说话他们有自己的语言而我们听不到,然后呢?说细菌统治人类,因为细菌存活了那么久一定是高级的文明,然后呢? 故事给我来带的更多的只是一种假设,我平时也有做的假设,如果这些人真的是真实存在的“精神病人”,那么我只能说,他们大多数人都是在右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九):【书评人俱乐部】疯子与天才的距离

  疯子与天才的距离

  文/by Coco妈Candy馨

  前段日子一直听某些人在讨论《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如火如荼的节奏。一部好的作品就应该有被讨论的价值,并且褒贬共存。很多读者看完后不约而同的说出了一个词“杜撰”。我怀着一丝好奇和恐惧开始慢慢翻开这本书的每一页。

  高铭,一个70年代的北京作家,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神秘机构,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后,以访谈形式记录了生活在社会另一个角落的人群(精神病患者、心理障碍者等边缘人)的所思所想。由于是访谈录,读者第一反应便是纪实多余一切描述性语句。而作者的故事情节写的确凿是引人入胜,也难怪那么多读者怀疑杜撰的可能性。

  我并不会去纠结这本书是否为作者的杜撰,因为于我只要故事情节扣人心弦便会令我垂涎三尺,我更乐意当成一本有思想的故事书来读。“疯子”在这本书里泛指精神病极其一切心理障碍者,包括我们常常在电视剧里看到的精神分裂症患者。

  天才泛指在某个领域做到极致之人,而天才亦往往容易到达疯狂的状态,在于常人看来便是疯子。从另外一种意义上来讲的透彻明白便是无法被常人理解的人或事物均是“疯”的。我想他们或许已经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个我们常人并没有去过的世界,当他们玩腻了回来了,我们便称之为正常。精神病院只是他们的集合地,我们无权说他们是有病的,只能称之为“疯”。真正的天才做起事来也总是几近疯狂的状态,我们有时候也会称之为“走火入魔”。

  “疯子”往往是不想融入世俗的产物,他们不遵循世道的规律道德,只奉行自己世界的准则。他们可以说吃了孩子是因为原来这世上并没有孩子的存在,我只是将他回归如初而已。他们有着特殊的本能,甚至可以安排自己走出精神病院的具体日子,他们似乎明白介于“疯子”与“天才”之间的距离。

  看完这本书,我也由衷的佩服那些精神病医生们并希望我们正常人能够尽量去理解他们的心境和世界。当然,我们无需赞同他们的做法和处世原则,但是我们可以是一名观众。芸芸众生,倘若只有一种花儿的存在,又何来花花世界。

  豆瓣主页:http://www.douban.com/people/CocoJiang1988/

  此文为本人原创,若有转载或他用请联系本人豆邮 或QQ邮箱:714737314@qq.com,谢谢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完整版)》读后感(十):《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这本书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对精神病人,对精神病医师,对作者。 整本书看下来,感受最深的就是:作者采访的精神病人都好厉害!应该是带有目的性去采访的。精神病人,在我们眼中可能是一种病态,但是对于他们而言,他们只是像我们一样有属于自己的世界,有自己的情感和认知,之所以被我们当成精神病人,可能只是在某个点上偏执的太严重了,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另外一点让我感到很敬佩的是精神病患者对于自己认知的一种坚持不懈的精神,精神病患者并不会在意一些功利之类的东西,他们只是遵从自己的想法和意识,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才让他们陷进某一个点里走不出来,从而形成我们所谓的病态。 从这本书中看到好几个精神病医师出现问题,有较为严重的成为了精神病一类,较轻的则退出精神病医师这个职业,而最严重的应该是最后一篇所出现的自杀行为吧。由此,精神病医师也是个高风险的职业,必须有过硬的心理素质才不会被影响,才能在这个行业里永久性生存下去。在这种间接性的描述下,我都有种陷在其中的感觉,可想而知,精神病医师直面面对患者时又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和挑战。 这本书我是分开来看的,中间因为某些原因没有持续的阅读,等到后期开始看的时候,我特意去搜了一下作者,他的本职工作是影视制作,这是我万万没想到的,既不是精神病医师,也不是心理医生,仅仅是因为脑子里的一个想法:精神病患者眼中的世界是怎样的?就开始了他长达四年的接触精神病患者之旅,无论如何我都佩服他的这种勇气。在整个过程,他为了能更好的和患者进行对话,查阅各种资料进修,恶补知识,我想这也是他能写出这本书的原因。 通过看这本书,让我对精神病患者及医师有了更多的了解及不一样的认识。我想就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希望这本书能够让大家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有自己的世界。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