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10篇

2018-05-15 20:5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10篇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是一本由翁昕著作,未读·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裸背锁线图书,本书定价:68.00元,页数:24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一):去相信自己眼睛感觉,这才是阅读艺术的第一步。

  这本书的书评前前后后拖了半个月,几次动笔写,几次却写不下去。首先是这本书的题目特别大:如何 看懂 艺术,英文叫做Stories Behind the Greatest Masterpieces,看上去应该是一套艺术史之类的大部头。书寄过来我翻了一下,觉得这个题目还不如叫做《意大利艺术旅行指南随手书》来得合适。不过这样去讲也很难信服,因为作者在罗马和米兰之间单独讲了一下那不勒斯的庞贝,似乎也不太符合旅行路线的设置。我们暂且将这种期待转换成一位艺术经纪人写给文艺青年们的艺术史科普帖吧,至少去意大利旅行之前通读一遍还是能攒下不少社交货币的。

  这是“一本像小说一样好看的艺术史”。虽然我觉得当代大部分小说都没法看,但我觉得作者写了好多fun facts,这是挺好的,就像是每一集《宰相刘罗锅》的片头都有个“不是历史”的声明。这本书读起来没什么负担,我没有关注作者的其他自媒体产品,但书中大部分的文章还是可以看到自媒体创作影子。这本书比较偏重的是美术史,作者有意无意地避开了所有的出处和标注,行文也更加流畅。“卡拉瓦乔的三板斧”这种说法更是让人记忆深刻。这种写作方式其实比较有亲和力,比如“十项全能的达·芬奇”“拉斐尔:教皇的宠儿”“贝尼尼:灿若星辰的全能雕塑家”,这样的选题其实是很多史学家喜欢的方式,在“蹭IP”这种说法火起来之前,史学家的唾沫已经为意大利造好了一批大IP。

  但是,读懂艺术的第一步,从来都不是了解伟大艺术背后的故事。可能是我们这批在这个魔幻现实主义教育体制成长出来的人,都对自己的眼睛充满猜疑。私以为,读懂艺术的第一步是感受,第二步才是知识。我能理解作者说的写作初衷,是他在美术馆里看到很多游客因为看不懂艺术而抱憾而归。但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这些游客是真的“看不懂艺术”吗?我想,大部分人只是怕自己的感受没有受到权威肯定,而感到恐慌吧。

  我为他们感到可惜。去相信自己的眼睛和感觉,这才是阅读艺术的第一步。

  我不否认艺术史对艺术学习的帮助,如果能培养一个完整的、宏大叙事的艺术史观,对艺术相关的从业者而言是事半功倍的。私以为读艺术史要记得两个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2,艺术本身有自发的前进动力。陷于细节叙述更像是一碗喷香热辣的泡面好吃好看好闻,但营养不够

  在碎片化阅读的时代,写作的“可读性”已经成了非常重要指标。出版市场在这几年迅速地受到了关注,而且小篇幅电子阅读和纸质书籍之间的界限也有着融合的趋势。我不知道我的担忧是不是空穴来风,但中国的出版市场会不会步电影市场的后尘?垃圾电影有票房,这个情况在出版市场会不会重现?

  最后我想引用的是贡布里希在《艺术的故事》的序言中写的一小段话,且作为这篇文章观点吧。

  爱好美丽题材也爱好平淡的。

  首先理解手法,然后才是感情

  逼真可美,粗略也可美。

  不要随意指责画家画得不正确

  摒弃陋习和偏见接受新画法。

  艺术创作都有特定场合目的

  美和观念曾经不是艺术家的考虑

  而是努力追求合适的平衡

  有一颗赤子之心,捕捉每个暗示,感受内在和谐,排除浮华辞令和现成套语的干扰

  不能因为一知半解自命不凡。不要学会标签就以为懂艺术了。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二):《如何看懂艺术》--不妨在艺术中,重新感知成长

  在无数中国人认知里,也许平凡生活中不见得处处都能彰显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的每一个侧面,然而对于诗歌,对于艺术,却多是自幼便心向往之的--从小就有人教我们读诗,手把手地教写毛笔字,画简单图画。而在花季雨季的年龄,凭借与生俱来的或多或少的灵气细腻情感体验,稍有长进后,一夜之间便能多出不少自诩为诗人画家的青涩面孔。但是,如何读懂诗,看懂一幅年代久远精美艺术作品中暗含的意蕴,却向来很少有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以至于很久以后,许多人分明已经有了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参详艺术,对艺术的感知却趋于钝化,难以再有更深刻的感受了。

  不能否认的一点是:尤其是中国的家长,虽然愿意用艺术唤醒孩子天然的官能感受与情感体验,来助力孩子成长,却也深感这种教育会让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接收到不少多不利于保持情绪稳定外界刺激,所以,当他们自己察觉到艺术已无法帮助孩子解决更多的人生难题时,往往又会以爱之名渐渐从旁推上孩子感知艺术的门。--一方面是家长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导形成习惯,另一方面是眼下面临的问题和仓促的决定,所以,这种变动一旦出现,引发激烈冲突必然的。那么,在做这样的选择和决定之前,为什么双方不先暂时搁置争议,一起出游,开启一段艺术之旅呢?大家共同放下眼前的争执,在大师们神迹般的作品面前,重新坐到平等位置上,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年长者可以借此唤醒青春的记忆,更富青春气息的那些则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热情,纵使最后双双发现艺术作为生命里的明灯仍有无法照进现实缺憾,也能彼此加深理解,达成共识

  对于普通人来说,即使愿意这么做,仍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一趟艺术之旅,要安排在哪里?仅仅从专业、不专业的书中看到的西方艺术鉴赏方面的零星知识,是否足以应对这次的旅行?亲眼看到这些艺术品,会与在照片纪录片画面中看到有何不同?在处处可以观赏、精品遍地都是的艺术之都,要怎样合理安排才能更贴近自己心中对艺术的探访?获得怎样的心理体验,才算是让这次的旅行变得更加“物有所值”?······本书的作者翁昕在本书中就很好地回答了上述的问题的核心:意大利无疑是艺术史永远无法抹去的存在,仅凭借着古罗马的文化文艺复兴时期再度绽放异彩,就足以让佛罗伦萨和威尼斯等城邦至今为之骄傲;对于喜爱艺术但并未受过专业训练人群,也不必认为看过一幅大师的作品写不出千把字的观后感有什么好难过的,但在实地参观之前,为了能与大师们产生更多的共鸣,事先阅读相关资料当然是必要的,不过,最好不要一开始就阅读太过专业的理论文献就是了;而亲身探访的人们,也会更容易找到同好分享自己的收获吧?只是要当心,为防止“一口气看到饱”引发“消化不良”,是需要根据自己的兴趣体能,以及除艺术之外的文化体验(比如美食大餐)的需求调整计划”,精神饱满轻松观赏自己最爱的艺术品,而不是患得患失于怕自己“费力不讨好”,逗留数个小时却看不懂艺术品,更不要提加深对艺术的理解了;此外有条件的人甚至可以继续深入了解相关艺术品的收藏价值一举多得

  成长永无止息,艺术必将永存。重新在艺术中感知成长,是生而为人类独有的骄傲,是每段新开启的人生中即将绽放的别样光芒。而许多成长的路途,不妨先带着热爱踏出第一步,并在出门的一瞬间,顺手拿上一本最有用参考书。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三):想轻松看懂艺术?你需要一本像小说一样好看的艺术史

  前阵子有篇叫《中国当代艺术编瞎话速成指南》的文章刷爆了朋友圈,看完这篇文章,未读君和编辑大大们纷纷感慨,现在的艺术生真是太皮了!乐完之后,又忍不住想,对于并非艺术科班出身、又想正经欣赏艺术的我们来说,要想真正看懂那些“高大上”的艺术杰作,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每次去博物馆想和“美”来一次近距离接触,可每每盯着墙上的大师名作,未读君总是懵圈。故作深沉点头凝视片刻,被问到有什么感想时,却是嘴笨词穷,相当尴尬:好看!不好看!颜色漂亮的!画得挺逼真的!表情生动的!

  如果被作画的大师本尊听到,一定会被气得翻白眼

  难道艺术只有“好看不好看”这样粗浅的评价吗?

  相信每个人都发自本能向往美的事物,但如何能才能看懂艺术、看懂美,this is a problem。

如何看懂艺术?

  多看吗?

  没用的。

  不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和时代背景,就算瞪大眼睛看个三天三夜,也瞧不出个所以然来。

  就先拿大家都熟悉的一幅画考考你。

创造亚当》

  相信上面这幅米开朗琪罗创作的《创世纪》,很多人都见过。据说这是有史以来最具创造力的《创造亚当》。可是你知道到底厉害在哪儿么?

  首先,就在这微妙双手交汇处。

  上帝“造人”这么一个本来像是捏雕塑一样的行为,在米开朗琪罗的笔下,充满着“心有灵犀一点通”的文学气息。上帝看似轻描淡写地将浑身力气都凝聚在这一指之中,而亚当则一副“我是谁我在哪”的迷茫样子。就像武侠小说里讲到高手过招,从来都是举重若轻,一出手就定输赢,而且最好身上还是一尘不染。画中这若即若离的“一触”,就显示出了上帝的神力。

  其次,画面中的亚当也很不一样。无论脸蛋还是身材,这个亚当都可谓是充满雄性气息的美男子。但在米开朗琪罗之前,艺术家们从未把亚当创作得如古希腊神祗那样健美。这就说明,米开朗琪罗追求着古希腊那种超越现实的美感,通过这个完美人体,他令古典时代的人文主义精神在教皇的礼拜堂之中重生了,彰显出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

  最后,我们应该再仔细看看上帝周围那圈人,上帝左臂下的年轻女子戏很足,对于她究竟是圣母玛利亚还是夏娃,至今史学界仍众说纷纭。但由此也可以看出,米开朗琪罗在一幅看似角色明朗的画中,埋设了很多与宗教背景相关的细节。

  现在,西斯廷礼拜堂天顶上这幅《创造亚当》,你看懂了吗?

看书?

  看艺术这件事光看作品是不行的,那一边看作品一边听导览呢?可能稍有帮助。

  其实更重要的还是看书,尽可能多的了解艺术品背后的历史与文化,然后再结合作品本身,才能更好地理解。

  但是看什么书,未读君表示说多了都是泪。

  要想全面了解艺术,一定得读艺术史啊。可惜一口吃不成胖子,曾经立誓要读完的《艺术的故事》——将近700页、纵贯古今上下五千年的大部头,就如同英语词典一般,每次读到古埃及艺术我就abandon了。而曾经斥巨资购买的《詹森艺术史》,早就放在书架上落了几年灰。都是好书,可是内容学术干货,硬啃容易消化不良。

  后来又有很多零门槛的艺术八卦史,其中“猛料”比娱乐八卦还狗血,图多字少,一顿饭的时间就能翻完,可是一合上书,除了卡拉瓦乔是个流氓、德加是个变态,其他一概没印象。艺术八卦确实有趣,但顶多算茶余饭后零食,西方艺术正史还没读完,先被野史洗了脑可不好。

  如果你也像我一样,没有耐心啃完厚重的艺术专著,又不甘心看没营养的艺术八卦,到底读什么才能从零开始了解西方艺术史,建立自己对艺术的欣赏系统呢?

艺术史能像小说一样好看吗?

  如果艺术史也能像小说一样好看,别说能轻松把各位艺术大师的作品叫上名字来,还能对其伟大之处既知其然知又其所以然,从此逛艺术展、美术馆都能自信自在。就算走进诺大的梵蒂冈博物馆,也胸不闷、气不喘,找到自己最想看的艺术佳作,畅快地欣赏。

梵蒂冈博物馆

  就拿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的这幅《摩西的考验》来说吧:

《摩西的考验》

  这幅画由文艺复兴巨匠波提切利所作。乍一看,这幅画还真热闹。但再仔细观察,肯定又会一头雾水:哎,怎么一个穿“黄绿配”袍子的男人在这幅画里出现了N次,一会儿喂羊一会儿杀人,一会儿又下跪,怎么有点儿乱?

  那让我们生动形象的展开讲讲:

  这幅画的主角就是《圣经》中的大名人摩西,一辈子充满了“神转折”——对,就是字面的意思:由上帝带来的转折。

  摩西是个以色列人,却阴差阳错,在埃及宫廷当官。但当时的以色列人都在被埃及人奴役。本来他能荣华富贵一辈子,但某一天,他看到一个埃及人在殴打他的以色列同胞,于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直接将那个埃及人杀了。摩西一下成了杀人犯,奔上了逃亡之路。可他这一路也没闲着,救下了两个险遭恶人凌辱的牧羊姑娘,还帮姑娘喂了羊,和姑娘喜结连理,变成了一个平凡的牧羊人。摩西本以为这辈子就这样了,结果某日牧羊途中竟然听到了上帝的召唤。上帝说:“你别怕,你把鞋脱了我跟你说正经的。”原来上帝指派他去拯救以色列人,摩西诚惶诚恐接下了使命,带着以色列人逃出了埃及。

上帝给摩西“指派任务

  《摩西的考验》像“连环画”一样,一幅画涵盖上面我们讲到的全部内容,从右向左把摩西在“出埃及”之前的故事讲得明明白白。只要我们知道了摩西是谁,了解他的故事,就知道这幅画应该怎么看了。整幅画在人物位置安排和背景的运用上非常精妙,画面中部的矮墙、绿树和山坡,将“青年好汉摩西”“中年牧羊人摩西”和“人民英雄摩西”巧妙地分开,既条理清楚,又不会将画面割裂。这样即使是如此巨幅的尺寸,也不会觉得眼晕。

  艺术的创作跟当时的历史、宗教、社会生活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艺术家搞创作这件事本身也是一个个精彩纷呈的故事。如果讲艺术的人能把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说得又有趣又明白,就能帮我们顺利开启艺术世界的大门,把艺术植入我们的灵魂深处。

  其实,看懂艺术真的没有那么难,关键是如何打好基础,以什么样的方式学习一些艺术常识,掌握一些艺术史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毫无心理负担地把观看艺术当成一种美的享受。

是谁?把西方艺术史讲得这么带劲儿?

  其实,能把上面那幅《摩西的考验》讲得那么带劲儿的,并不是未读君,而是这位在知乎拥有超高人气的艺术达人——艺术经纪人翁昕。

艺术经纪人 翁昕

  翁昕出身艺术世家,父母都是国内著名油画家。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艺术教养,在中央美术学院、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这里是艺术商业领域全球最顶级的学府,在学校教课的老师都是当今可以载入艺术史册的传奇人物)接受了顶尖的艺术教育,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画廊、艺术机构都留下了翁昕的脚印。

  回国后,翁昕成为了一名独立艺术经纪人,为国内的藏家介绍和寻找海外的艺术佳作,他的客户有很多都是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其中不乏大型私人银行顶级客户。

  为名流介绍名流作品之余,翁昕还非常喜欢为艺术小白普及艺术知识,在知乎创作专栏「不艺术不幸福」,也是知乎「艺术」「艺术史论」话题的优秀回答者,还先后举办了26场艺术主题Live,各个领域的知识类大V都是他的头号粉丝,表示“艺术就好翁昕这一口”。

  外行聊八卦,内行讲历史。作为一个艺术教养优秀、艺术讲述经验丰富的内行人,翁昕特别擅长把枯燥无聊的艺术讲得像小说一样扣人心弦。时不时讲个段子皮一下,听他讲过艺术的人,想不记住都难。

跟翁昕回到伟大艺术诞生地,把西方艺术吃通吃透

  4月,翁昕把他的西方艺术史知识集结成书,创作了这本《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带我们抵达西方伟大艺术的诞生地,“亲临”艺术现场,重新认识那些“眼熟”的艺术。

未读·艺术家4月新书《如何看懂艺术》

  只有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才能真正看懂艺术。打开这本书,就如同走进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米兰四座古城,由翁昕亲自带着我们游走于各个博物馆、教堂和名胜古迹,生动地讲述伟大艺术诞生的时代背景与创作故事。

  在翁昕的笔下,艺术品不再是孤零零摆在美术馆中的藏品,而是充满着迷人的故事和穿越时空的生命力。

  《如何看懂艺术》中的故事,是翁昕在和很多零基础的艺术爱好者交流时都会聊到的内容。他曾在无数次逛美术馆的时候发现,周围有很多游客因看不懂艺术而抱憾而归。于是他就将自己多年积累的艺术知识和看展的经验整理出来,完成了这本书。书中不仅有他在观看大师品真迹时的亲身感触,也有他从文献中发掘的最值得一看的传奇故事,希望以此能帮助非专业出身的艺术爱好者,享受欣赏艺术的乐趣。

  各行各业的大牛先行阅读了《如何看懂艺术》,每位大咖读罢都赞不绝口。

  国家博物馆讲解员河森堡说:

在我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翁昕仿佛站在艺术殿堂的入口,双臂张开,满脸笑容,他的手上还戴着两枚戒指,其上镶嵌了两颗宝石,一颗叫‘幽默’,一颗叫‘渊博’。”

  就连大家最爱的博物君(张辰亮)也说:

作为科普工作者,我一直倡导科普时要‘说人话’。这本书虽然说的是艺术,算‘艺普’,但也是非常优秀的‘说人话’佳作。翁昕有大量和初级收藏家交流的经验,深知入门者需要的是什么知识。此书把西方艺术史脉络清晰、语言清爽地表达出来,并充满了有趣的例证,哪怕对艺术不感兴趣的人,翻开书也不忍合上。”

  知乎艺术达人赵阿萌说:

翁昕的确是个‘讲故事的人’。他性格中nerdy的一面让他对细节有着‘考据癖’式的痴迷,而他艺术经纪人的身份又培养了他运用语言去‘抓住人心’的能力。”

  其实,看懂艺术真的没有那么难。如果你也对艺术充满兴趣,并愿意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学习艺术知识的话,不妨通过这本书了解这些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再去逛美术馆,就能真正get到艺术的美妙之处了。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正在京东火热预售中,预购可戳:https://item.jd.com/12336030.html#comment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暂无评分翁昕 / 2018 / 未读·艺术家·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四):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没有预备学校,只有一个好的预备方法

  提起如何欣赏艺术,似乎已经成为时下很多人都需要获得的一种能力,但是这确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毕竟有那么多的流派,那么多的技法,那么多的艺术家,落实到具体鉴赏的能力上又会是一段非常耗时间的学习过程,能坚持下来的人寥寥无几。

你委屈,我也委屈

  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初德国和欧洲最重要的剧作家、诗人、思想家歌德其实早就告诉过我们答案:“在真正的艺术领域里,没有预备学校,但是有一个最好的预备方法,就是对艺术大家的作品抱一种最虚心的学徒的兴趣。”兴趣使然就是一个人学习的最大动力。

  歌德之前的14世纪到17世纪,正值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这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由意大利开始,逐步蔓延到西欧各国,在16世纪达到艺术和科技进步的顶峰。那时候的艺术作品也由歌颂圣经教义,逐步演变出富有艺术家个人特质的风格。从古罗马、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艺术的创作虽由艺术家缔造,但是掌握这些作品能否为世人所知,甚至能否有具体功用的权利还是在权贵的手中。

野兽你也得乖乖听话,不然不让你画画

  拉斐尔在《雅典学院》中将自己画了进去,希望自己也能参与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中。米开朗琪罗最著名的《创世纪》中,他将自己化身成为先知耶利米,就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件事情的自怨自艾。而达芬奇呢?为什么他一生中大多数作品都是半成品?想知道答案就推荐你也看看这本《如何欣赏艺术》。

多希望触碰上帝之手的人是我

  了解伟大的艺术,就要从了解艺术的诞生开始,回顾艺术史的长河,从前753年罗马城邦建立到1964年意大利废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国至今,艺术从来不是一件摆设、装饰,它从来都是带着它自己的故事。在这本书中,由作者翁昕老师精选罗马、梵蒂冈、那不勒斯、米兰四座古城,结合自身经历展开了一场纸上的导览。伴随着正在看书的你,一起游走于各个博物馆、教堂与名胜古迹。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整本书看下来,内容风趣幽默,甚至友内容涉及方面,读者也能相应的提出更多的问题,用来与朋友们交流学习心得。(甚至装逼)

  例如:

  为什么与MADE IN CHINA不同,罗马制造就是原汁原味的艺术品创作。

  为什么有着天主教宫廷背景的梵蒂冈博物馆,最早发源于一个葡萄园?

  为什么对古罗马考古要去挖掘庞贝?看看那些壁画你就知道了。

  为什么米兰所有的时装秀设计师,见到宫廷艺术家的时候都得下跪。

赢在起跑线

  正所谓,外行聊八卦,内行讲历史。最早接触翁昕老师是听过他在知乎做的艺术系列课程,艺术经纪人最大的技能就是要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和价值, 这本书也应该在“不艺术不幸福”专栏之后,再一份能够表现翁昕老师希望所有人都能看懂艺术的体现吧。

  :

  另外随书附赠的那个“艺术旅行者导览手册”绝对是经典打卡必备,做出推荐星级和具体博物馆展览时间简直太实用。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五):让欣赏艺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一直以来,虽然很喜欢逛博物馆、看画展,但也只是走马观花地看,向来不知道这件雕塑好在什么地方,那幅画珍贵在何处,甚至逛到腰酸脚疼,等一走出博物馆、美术馆,瞬间想不起来刚才到底看了些什么。

  相信越来越多的人,也像我一样,并不满足于只是走到艺术品面前看一看,打个卡,而是真心期望能够多了解一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掌握一点欣赏艺术的方法,把艺术的美实现内化,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挤在人山人海中看天顶画的西斯廷教堂,图片来源于网络

  想掌握欣赏艺术的方法,尤其是想要了解大洋彼岸的西方艺术作品,如果一定要先啃完一部部厚重的艺术通史,那我会选择直接放弃。不过,好在能读到这本《如何看懂艺术》,直接从意大利入手,了解西方艺术史,弄清搞懂那些眼熟却不知好在哪儿的大师作品,等到假期能亲自飞到意大利旅行时,也能不枉在博物馆、美术馆又花钱又排队,人山人海中比别人看得更值更深刻。

  其实,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不太自信能顺利读完它,因为艺术书给我的固有印象就是枯燥、艰涩,看完也记不住,但是看了作者翁昕老师的序言,马上松了一口气,“帮助不是艺术专业的人享受艺术鉴赏了乐趣”“只需对意大利的文化有个大致了解,便可以获得深度的艺术体验”这不正是我这样的艺术小白所需要的嘛!

  于是,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开启了一场真正的意大利艺术之旅。在作者翁昕的带领下,从意大利艺术基因的形成时期古罗马,到百家争鸣、灿烂辉煌的文艺复兴时期,再到赋予艺术作品满满戏剧性张力的巴洛克时期,从我们未曾了解过的意大利艺术萌芽缔造者伊特鲁里亚人,到我们最最最熟悉的文艺复兴三杰,每个艺术发展时期和艺术品的诞生故事、艺术家的坎坷人生都被生动形象地展现在我的眼前,让我了解到每件伟大艺术品之所以伟大全都并非偶然,也非一个艺术家劳苦终生仅凭一口仙气儿就能创造出来的,而是因当时的历史、文化、社会形态多种作用而诞生的。

  记得书中在讲到卡拉瓦乔时,用特别通俗易懂的语言为卡拉瓦乔的绘画特点定义出“三板斧”:

  一是更近一步的人本主义思想:用卡拉瓦乔的《埋葬基督》举例,画面上显然耶稣的脚上沾了土,画中细节冲破观众对圣洁耶稣的既有印象,彻底让耶稣“世俗”起来;

  二是对画面光影的奇妙运用:还是《埋葬基督》这幅画,卡拉瓦乔精心设计的画面就想今天的“摆拍”,把基督的身体与其他人物所处环境形成强烈的明暗对比,造成舞台效果,让人一眼注意到画的主角——耶稣;

  三是将画面和观众所处环境融合起来:不仅依旧用《埋葬基督》举例,还拿拉斐尔到同题材作品做对比,显然卡拉瓦乔笔下的人物如同穿越二维与三维的墙壁,穿越到观众(信徒)面前。

  翁昕还把卡拉瓦乔名字的起源讲得绘声绘色,让人读完立刻就能记住:原来卡拉瓦乔以前也叫“米开朗琪罗”,不过是因为他来自一个叫“卡拉瓦乔”的偏远小镇,而当时大家都不知道这个偏远的地方,觉得他家乡的名字更令人印象深刻,久而久之“卡拉瓦乔”就成为了他的名字。

  在这本书中,我们能像阅读小说一样,通过翁昕幽默又细腻的文字,配上书中高清细致的图片,还原那些伟大艺术品的创作背景与艺术家故事,在脑海中清晰地构建出欣赏意大利艺术的知识体系。

  翁昕老师在书中讲述艺术时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特点,就是每介绍一个艺术时期或是一位艺术家之前,都会在章节的开头附上这个艺术时期或者这个伟大艺术家的某件艺术品,于何时、在何地、由何人进行了拍卖,并会附上此件艺术品在当时的拍卖成交价。

  这便是翁昕作为艺术经纪人,从自身的专业视角和收藏观念出发,让我们在学习西方艺术史的同时,了解到每个时期、每位艺术家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的价值。这是他给我们带来的更加宝贵的知识财富。

  最后,特别建议大家在阅读这本书的同时试听一下有声书,或直接到翁昕的新书分享活动现场感受一下,你会发现,翁昕吸引人的不止于他妙趣横生的文字,更是他严谨细腻、渊博又风趣的人格魅力。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六):ART |《如何看懂艺术》

  《如何看懂艺术》是一本像小说一样好看的艺术史!

  正如《如何看懂艺术》结语所说,' 好朋友的相处是最单纯的:有好东西,拿出来一起分享就是了。' 作者以友人的身份向读者讲述一件艺术品创作中的特有结构及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娓娓道来的方式讲述着在拜访艺术佳作并与卓有建树的学者交流后的收获与积累。

  本书通过罗列艺术品创作及后期的影响,引导读者寻获艺术作为阶级统治者的工具如何遵循浅显深刻的历史规律——政治领袖利用艺术在的宗教、政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向被统治者和探访历史的后人展示时代特有的精神风貌与统治者的光辉形象。

  古罗马时期,亿特鲁里亚人创造了“军权神授”的统治王朝,从最初的艺术形象展示到与希腊神话传说相伴随的艺术创作,从罗马帝国抢夺锡拉库萨的艺术品供奉于神庙,到中世纪建筑师与艺术家致力于建造高耸宏大的巨型建筑取得的成就,再而转到文艺复兴时期教派领袖利用神权同艺术创作结合,留下的不朽杰作。作者辗转于意大利的宏伟教堂与历史博物馆,向读者介绍了历史环境下的罗马与同时期极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

  自西科斯图斯四世修建西斯廷礼拜堂,为大众所熟知的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艺术家们相继在此创作了巨幅壁画和穹顶壁画,收藏了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和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珍品,米开朗基罗也在此创作了《创世纪》及《最后的审判》,书中对创作过程中的奇闻异趣和创作背景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同时介绍了教皇是如何通过神权在各世俗势力间斡旋,利用文化软实力实现自身权力的巩固。

切切仰望神的日子来到!在那日,天被火烧就销化了,有形质的都要被烈火熔化。但我们照他的应许,盼望新天新地,有义居在其中。梵蒂冈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 中心画面分别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大洪水》、《诺亚醉酒》

  接下来,作者从梵蒂冈转至那不勒斯的庞贝古城,维苏威火山爆发掩埋下的墙壁绘画中,即有史诗巨作编整的神话传说,也有古罗马绘画中以普通民众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尘埃泥土所掩埋的并不是永久的黑暗,庞贝古城的考古发现还将继续向人类展示古代绘画作品的力量。

  全书的最后,作者介绍了米兰恩宠圣母教堂内的《最后的晚餐》,讲述了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达.芬奇在米兰完成卢多维科公爵的最后一项委托的传奇经历。可以说,作者翁昕着实像一位友人陪伴读者完成了一趟艺术之旅,有趣而不乏深刻。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七):靠谱的艺术向导,治好你的艺术露怯病

  在炫目的奇迹中穿行,我们需要一位可靠又亲切的向导。他不会嘲笑我们的孤陋寡闻,而是娓娓道来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他不会讥讽我们的少见多怪,而是慷慨相授接近艺术品的方法。

  普通人对于艺术品,总是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复杂心理:说自己喜欢艺术吧,又怕被别人嘲笑基本的艺术史都不懂、毕加索是哪个流派的都不清楚;说自己不懂艺术吧,明明对涂色油画、梵高的传记非常感兴趣。

  于是对艺术感兴趣,反而成为了一种不能告诉别人的隐疾,必须得藏着掖着才能安心。

  这种微妙的心理,其实都是拜对艺术品神圣化的思潮所赐。也是因为西方艺术和我们的文化差距太大,所谓“外面的月亮格外圆”,距离放大了美感光环。

  所以我们迫切需要能清晰讲解艺术史的通俗读物,这类书籍也确实非常受欢迎。我在艺术史上的自我教育,就是仰赖国外教授精心撰写的《剑桥艺术史》。

  正是读了那一套书,我才明白,艺术并不是远离日常生活高高在上的,它其实刻有时代的烙印,就像一位位穿越时空的老朋友,等待着我们去和它们对话,听它们讲述动人的故事。只不过年代久远,我们需要一些方法才能读懂它们的故事而已。

  有《剑桥艺术史》这样的珠玉在前,我没想到国内的年轻学者也能写出雅俗共赏、专业度极高的艺术讲读作品。

  翁昕出生于艺术世家,从小和艺术品打交道,长大后也选择了和艺术品有关的专业和职业。乍一看去,这样的资历,不就是妥妥的富二代吗?

  但是读过序言,你就会明白,翁昕的艺术品鉴赏心得恰恰是因为省钱而萌生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对于想饱览西方艺术精品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如果想看完每一座教堂的拱顶、每一幅“三杰”的画作、每一个庄严的雕塑,恐怕昼夜不息,也会耗费十几年时光。

  而且欣赏艺术品,本不该如遍尝美食般贪多,含英咀华,去粗取精,方能得其精髓。

  换句通俗的话,想要练成神功,不在于学遍天下招式,而是苦练心法。

  而西方艺术的“心法要义”都在曾经的欧洲艺术中心、每个人都想抵达的——罗马。

  罗马是古希腊文化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是盛产天才的圣地,是文艺复兴的燎原旷野。

  我曾无数次幻想过,在罗马生活会是什么体验:我能见到恺撒的收藏神庙,能在斗兽场看见血脉贲张的表演,能遇见米开朗琪罗蓬头垢面地画教堂,能撞见卡拉瓦乔捧着画作企望成名。

  罗马正像19世纪的巴黎、20世纪的纽约,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梦想的大都市,因此才能诞生那么多艺术的奇迹。

  而在炫目的奇迹中穿行,我们就需要一位可靠又亲切的向导。他不会嘲笑我们的孤陋寡闻,而是娓娓道来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他不会讥讽我们的少见多怪,而是慷慨相授接近艺术品的方法。

  以此为阶,你或许能治好自己的露怯病,从容自信地拥抱艺术,聆听美、享受美、读懂美,直到萌发也来试试创作的那一天。

  我始终认为,无论是文学还是艺术,都是通往更美好自己的路途,不需要对传世杰作流涕仰望,也不需要为自己一无所知而妄自菲薄。

  在抵达更美好自己的路上,我们每个人都是学徒,我们只需要识别出优秀的领路人,然后大胆地继续前行就好了。

  了解美,永远不会太迟;做自己,永远不会太晚。

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力与美的象征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八):艺术号时光列车,去看古罗马珍宝,你要来吗?

  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的故事,咱们都知道,不知道有多少人梦过满是珍宝神品的山洞?小时候,有没有收藏玻璃珠,觉着这都是宝贝。

  珠宝玉石,名画佳作,古胜古迹,大概人人都爱,也许你家里还有祖上留下的老物件,美而不凡。我们都学过达·芬奇画鸡蛋,也知道蒙娜丽莎的微笑,但好像还有好多我们不知道。

  《如何看懂艺术》,一本书,却可以像朋友,带着我们来一场有趣有料的文化艺术盛旅。坐在沙发上就可以逛逛古罗马神迹,万神殿,庞贝古城;什么古典文化,文艺复兴,也可以张口就来;到博物馆,美术馆看到大师的作品,也可以说说怎么欣赏。

  《如何看懂艺术》的作者翁昕,知乎艺术话题优秀回答者,从小就在艺术海洋里遨游,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大小博物馆、画廊,最主要还是翁昕幽默的文风,朋友一样的视角,给我们以轻松收获的享受。

  翁昕在书里,主要介绍了罗马、庞贝古城、米兰这三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名城,其中穿插着历史文化的发展,以及明珠般灿烂的(诸如米开朗琪罗)文艺大师们。

  《如何看懂艺术》,独具魅力的地方,就是艺术小白也看得懂。

  第一,翁昕的语言不是百度的教条式,非常生动有趣。

  比如罗马的雕塑,翁昕是这么讲的“在那个信息不发达的时代,没法靠广播电视或者互联网来塑造自己的形象,所以只能靠雕塑艺术品了”,所以说,古罗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雕塑,原来古人的个人品牌意识也很强嘛。

  书里这么接地气的语言多的很,“轮番轰炸到脸盲”、“直到垂垂老矣,他的雕塑依然是一副青春永驻的样子”、“不但没有觉得达·芬奇脑子不正常,反而越发意识到”(这里笑喷了,强烈推荐看这段十项全能的达·芬奇)。

  讲米开朗琪罗创作《最后的审判》,被继任教皇催工,翁昕笔下的教皇是这样的“我想当教皇想了三十年了,现在我当上了你却告诉我说不能指挥你。你的合同在哪儿?拿来我给你撕了!”

《最后的审判》

  第二,介绍大师名画时,细致场景化,像在讲故事,容易记得住。

  没看书之前,波提切利,拉斐尔,卡拉瓦乔,贝尼尼(我只会想到某德基早餐),好吧,我会觉得这些名字念起来挺好听(羞愧呀,对不起大师)。

  然后,看到大师的画作,哇,画的好棒,像真的一样(暴露一个艺术小白)。

  但是,看完《如何看懂艺术》,脑海里浮现的是:勤奋聪明的皮匠之子逆袭成艺术家,《魔鬼诱惑基督》就是波提切利画的;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小弟,英年早逝,《雅典学院》的创作者;卡拉瓦乔,绘画界的戏剧大师,有趣的是其实人家叫米开朗琪罗·梅里西,与米开朗琪罗撞名,他对画面光影的运用很有一套;贝尼尼,雕塑家,把大理石都雕出了“吹弹可破”的丝绸感肌肤。

请收下膝盖,这是石头?确定是石头?

  至于说街闻巷知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翁昕更是娓娓道来,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犹如爱因斯坦般的达·芬奇,以及长寿、作品件件令人仰慕,却像教皇的苦工一样的米开朗琪罗。

  这两位大师翁昕讲的最多,最精彩,作品也介绍的很详细,翁昕介绍大师名作时,也常常横向或纵向对比,比如同一个主题画作,大师之间创作的立意;或是大师的画作,还有大师弟子的模仿,各有特点,尤为出彩的地方在哪。

  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真的是有付出许多倍于常人的辛苦,这点,米开朗琪罗身上最能体现,从早到晚的工作,仰头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吃了多少粉尘啊!还如此有创意和长寿,太神了。

  《创世记》,大家都很熟悉了。网上还有猜拳的恶搞。

  翁昕告诉我们,米开朗琪罗所创作的西斯廷礼拜堂天顶画,不但《创世记》还有还多内容,就连别的典故也是密密麻麻的,比如诺亚醉酒,诺亚献祭,哈曼的惩罚,太多了,书里有全图和局部图。

  达·芬奇的名作《最后的晚餐》,从创作的起因到完成,这中间翁昕足足讲了22页纸,都讲了什么?你猜。(哈哈,你可以看)

  第三,也是最让人大饱眼福的,就是书里有大量的图片,都是流传千古的佳作,这真是足不出户,也享受到艺术的美。

  还有,你会发现,其实人类几千年下来,好多习惯都差不多,书里提到庞贝古城,就是被火山灰覆盖的那个,当时结婚流行画结婚肖像,那和我们现在拍照一个意思啊,而且人家也有道具,笔和纸,有意思的是这幅庞贝最有名的肖像画里的人物,是面包师,那为什么不是拿着擀面杖?看来,对文化的追求,亘古至今。

  通俗易懂,把高大上的文艺范讲述的就像身边的小事,对艺术、人生、绘画、历史,都有收获。

  翁昕的《如何看懂艺术》,开往文艺范的古罗马,你要来吗?

  当然。

  另外,书本身的设计也非常好,纸张、字体都很舒服,而且是裸脊锁线的,怎么平摊,都没有折痕,喜欢现在重视品质的书。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九):伟大艺术品,究竟如何诞生的?

  近些年,人们物质水平逐渐提高,更多的人不满足于吃饱穿暖,开始追求精神上的享受。看电影,去游乐场,好像只是低层次的需求,看音乐会,看画展,去参观博物馆,逐渐成为人们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如此情况下,如何看懂艺术品,就十分必要了。

  若是对艺术品,对艺术家有所了解,兴许还能知道一些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但对于不了解的人,还真需要补充相关知识,这正是翁昕写《如何看懂艺术》一书的目的。在这本书中,翁昕认为,欣赏艺术品是必须的,但还要看书,因为任何艺术品的诞生都与艺术家所处的时代环境息息相关,也跟艺术家的性格、喜好相关。从这个角度来说,了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就十分有必要了。

  那么,在《如何看懂艺术》一书中,翁昕是如何向读者讲解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呢?首先,翁昕从艺术品诞生的时代讲起,譬如我们熟知的意大利艺术,最为繁荣的当属于古罗马与文艺复兴时期。处于古罗马时期的艺术,主要是雕塑,或者严格说来是人物雕刻。那么,为何古罗马时期的雕刻艺术如此辉煌?其实,与当时的政府有关,譬如希特勒花重金买下《掷铁饼者》,其用意就是向他的人民宣扬“完美的雅利安人种是如何至高无上”。这尊雕塑也成为了整个纳粹价值观和美学观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奥古斯将自己塑造成一位神圣的君主,其目的是确保这个由他大权独揽的国家不会出乱子。由此可见,这一时期出现的艺术品,与时代不无关联。

  若是看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全然不是一种风格。文艺复兴时期,最为主要的作品是绘画,其中我们熟知的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他们的画作虽各有特色,但出自他们之手的艺术品,也有一部分跟当时的政府有关。

  譬如存于梵蒂冈博物馆的《圣哲罗姆像》,虽达芬奇未能完成,但从这未完成的作品中,我们仍能够看出达芬奇创作的思路,画中之人是慈悲为怀的苦行僧,此画的目的自然也很明显,政府希望人民能如同画中之人一样苦心修行。

  米开朗琪罗的《哀悼基督》算得上“命题作文”,他将圣母描绘成妙龄少女,米开朗琪罗自己的解释是 :圣母内心纯洁,故能青春常驻,自他之后,妙龄圣母的形象渐渐多起来。拉斐尔就更不用说了,他擅长推销自己,与权力至高无上的教皇关系匪浅,当然,这正合教皇的意,朱利叶斯二世非常清楚,这些上帝借艺术家之手所展示的“奇迹”,在保护教皇的权威上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由此伟大的艺术品《雅典学院》诞生。

  诸如此类的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如何看懂艺术》一书还有很多讲解。通过阅读这些艺术品背后的故事,我们仿佛能够幻想出这些艺术品诞生的场景。有些也许并非大师本人愿意创作,但在那个时代,合适的契机下,它诞生了,甚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不管如何,以现代人的眼光去看这些作品,仍然为之惊叹。

  如今这个时代,越来越对多的人对艺术品有所涉猎,更有一些人选择收藏,那么,了解艺术品,了解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就是一门不得不修的功课了。

  木兮 2018.4.7

  《如何看懂艺术:伟大艺术品背后的故事》读后感(十):一本读懂艺术的入门小书

  首先,确认过厚度,这肯定只能算一本小书,因为艺术的殿堂绝非这么一本一两百页的小书所能够承载的,所以归根到底这只是一本教大家如何入门看懂意大利艺术的书,也属于“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系列吧!好像从上年起,突然间出版了好多本关于如何看艺术的入门书籍,估计随着我国公民生活水平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对艺术的鉴赏和需求也在相应提高吧,这跟西方艺术史上的荷兰洛可可艺术时期应该是有异曲同工之妙的。

  其次,这本书的装帧采用了裸脊线装书,这也是一个很细致的设定,因为本书里有大量的艺术作品的高清图片,开数太大,涉及到要跨页的,如果不能完全摊开在桌面上观看,无论如何都是一种遗憾,而裸脊线装这一装帧方式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遗憾,虽然这样会导致书的成本有所上升,但由此带来的体验和满足感是无法言喻的,这种细心值得称赞。

  再次,本书还附送了二维码,里面有一些印刷品无法体现的东西和作者提供的原声彩蛋,也让本书增色不少,其实我更希望是里面有书中作品的高清细节图或者是一些博物馆的AR图片,这样会让临场感更强了,也便于让读者带着这本书去到意大利的博物馆按图索骥,实现更好的参观体验。

  本书从内容上说,既有年代的因素,也有意大利地狱的划分,最重要还是根据每位大艺术家的生平和故事的切入去论述每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以及对于细节的描绘,让你可以全文背诵,然后去到博物馆装内行。但事实上,将艺术品放到世界史的宏观视野下,无论对于艺术品本身还是对于艺术品细节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质的提升。

  最后推荐一下跟这本书可以结合在一起看的其他书,如果对这种解读有兴趣的,还可以入手一套《胆小别看画》来一起阅读,还可以看看《Ciao!阳光下的意大利》,也会对意大利增加更多背景知识,有助于综合理解书中提及的艺术品,更好地掌握艺术品的内涵。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