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10篇

2018-05-16 21:1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10篇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是一本由(日) 中野京子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1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一):是瞬间,更是永恒

  作为一名对绘画抱有深度热情普通青年,我渴望和热衷于游览所到之地的博物馆美术馆,可又对于面对巨幅画作徒有喟叹而不得要领样子深有体会,因此这些年来我便着力开始进补一些绘画周边以及艺术史。正经八百的西方美术史自然读过,但本就业余的水平,从这些严肃专业著作里面能够汲取到的养分并没有太多;然后我便痛定思痛,转投戏说绘画和美术史风格,如顾爷等有趣又有料的《小顾聊绘画》系列我也攒齐了,这样的作品读起来确实很精彩又有一些干货,可总觉得个人风格太突出,我拿出来显摆装X给其他人普及的时候心虚底气,并不能知其然后更知其所以然,导致我就是看着过瘾,却不能化为己用。而这本《命运之画》的风格终于让我眼前一亮,可以这么说,聊绘画的人有辣么多,只有这一款我最中意

  《命运之画》的作者是中野京子,没听过并不要紧,主要是我在通过阅读这本《命运之画》后,发现这本书并不是一锤子买卖心血来潮单独成册,而是背后作者中野京子的聊绘画大系列,可见她的风格很专业很稳定,于是我便放下心来看一看,都在说绘画,她又能说出些什么新花样来。结果,还真的不一样

  既然书名叫做《命运之画》,书中所选取的画作主题就是那些决定一个人、一些人、一城人、一国人命运的瞬间。这样的主题,很容易便使我联想到了,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的《人类群星闪耀时》中所选取的,决定人类发展进程的14个历史瞬间。而本书不同文学作品,作者遴选出她心目中23幅在西方绘画史中最具这一特点的绘画来,然后加以前世今生的评论,与文字可以激发我们想象力有所不同,绘画的魅力在于画家对二维画布的发挥,以及观众基于作者在画中留下的“蛛丝马迹”而展开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更多维的想象,因此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抓住这些点很重要,要抓住这些重要而往往含蓄隐晦的点,关键在于对相关背景知识系统了解,而这些中野京子都做到了,例如在本书讲解威廉一世出征这幅画时,便前后引入并解释了拿破仑三世等很多相关背景知识,因此,我认为,《命运之画》的干货已经不再是点状分布,而是条理清晰的成为我看画读画的基础了。

  《命运之画》同《小顾聊绘画》相比,后者是往图画间隙插入妙语连珠的点睛,而前者更为系统有趣的让我读懂了这些名画。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二):一幅画,真的只是一幅画吗?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

  作为一个什么也不会的小白,对于那些会唱歌、会乐器、会画画的艺术者,我是一种满满的羡慕。对于画作的喜爱,源于对《千里江山图》的惊叹。从那个时候起,我知道了,每一幅画的背后都隐藏着许许多多的故事

  每一幅,竟都是改变家人生、定格画中人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们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一个个轮回的开始……疯狂之后会怎样!

  就是由于对画作背后的故事的好奇,我就买下了这本书。首先,这本书的书名就深深地吸引了我——《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我真的在思考,画作的背后到底是什么?虽然标题就给我两种选择,但是,我相信自己在看书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想法

这些花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

  其次,这本书精选了23幅美术作品,每一幅画,都是改变画家人生、定格命运转折的那一瞬间——热恋情侣难以自已的爱情,英雄人物的纠葛和永无休止的战争,享尽荣华的人物走上的截然不同道路……无论是画中人,还是 画家自己,都共同上演了一出命运的大戏!

  嘿嘿,看着我的介绍很好奇吧,我就是这样入坑的。不着急慢慢来,只有当我们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才会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提升鉴赏的乐趣天方夜谭的跌宕命运,一瞬间的转折……疯狂之后会怎样!中野京子对人类敏锐的洞察力和幽默文笔,让直击人心剧情更为震撼

  看到这里,我觉得你还会存在这个疑问——《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在讲什么?其实,但是翻开这本书的时候,你就了然于心了。

花和椅子关系是什么?

  小小剧透一下:《倒竖拇指》里蕴含的罗马帝国荣光邪恶、让人一见难忘的《呐喊》、标志风景诞生的《米德尔哈尼斯的林荫道》、布罗纳血淋淋的《自画像》……23幅作品,记录了画家与画中人命运转折的瞬间!这里面,有太多的故事,不能一一述说,你自己去发掘吧。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有多好看?我的理由是——你可曾想到王室时髦婚姻背后的没落?你可曾知道《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现实翻版,被画家安格尔和谢弗定格在了悲剧的那一刻?一切都不知是意外,还是宿命……学院派作家中野京子将为你揭开名画背后那一段段不为人知往事

  真的,看这本书的时候,你以后都不会觉得一幅画,仅仅只是一幅画了。你会想要去探求背后的故事,去看一看那艰难的制作过程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三):冰山一角粗解艺术

  什么是艺术?百度是这样给出的理解:艺术,通常可以从三个层面认识。第一是从精神层面,把艺术看作是文化的一个领域或文化价值的一种形态,把它与宗教哲学伦理等并列。第二是从活动过程的层面来认识艺术,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家的自我表现创造活动,或对现实的模仿活动。第三是从活动结果层面,认为艺术就是艺术品,强调艺术的客观存在。 都说艺术来源生活。我这枚艺术小白,对于艺术的理解实在肤浅得不能再肤浅。世界名画何其多,我所知道的也就那么其中的几幅,还都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这算不算不懂欣赏?一幅名画放我眼前,我可能只能说:“画得真好!”也肯定会由衷赞美:“哇!好惊艳!太喜欢了!!”可是,究竟好在哪里?为什么会喜欢?这幅画到底是哪里吸引到我了呢?却不知道该如何解释了。是的,喜欢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情感崇拜,景仰,却不知为何崇拜,为何景仰。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是日本艺术史畅销书作家中野京子的新作。同样,我对这位作家的事迹了解是一片空白。就在刚才,还去百度了一下,试图对她能有多一些的了解。可惜,百度似乎没有能够收集到她足够多的资料。当然,我甚至连他或她都确定不了。但是,这并不影响我对这本书的赞叹是不是? 一直都知道,好画如好茶,是要一一品读的。读画,读细节,读意境,读作者的内心,读时代特色,读特定时段的文化历史、政治环境。实在不愿意承认我居然是文科班出身,居然曾经学过世界历史。可我的这点历史知识,早就已经模糊得看不出影子了。中野京子精选了23幅美术作品,进行了一一解读。让我这枚小白终于能对这些名画多了一些模糊的印象,总算找到了解读的角度。 《倒竖拇指》这幅画,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初初看到书中的图片时,仅仅被角斗场中的血腥、残忍,以及看台上大片喝彩的人群震撼到。我能体会到的,是满满的残酷以及当时执政者的态度。这是怎样的时代?当时的人们追求的是什么?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变化让人们才会有这样的感受?都说艺术源于生活,那么作画者透过他的画,他又是想表达怎样的愿望呢?如果不是中野京子的解读,我真的不会去注意看台上也有在默默祈祷的人。不会去注意到战败者那点微弱的求生意志,更不会去猜测看台中央那个女人的那个眼神,到底是在表达什么。那个时代,早就过去。但是那个时代,从来就不会过去。 最具有传奇色彩的,当属爱德华·蒙克的《呐喊》了。我一直以为名画,应该都只会是唯一的、绝版。可谓是宇宙NO.1,才会那么珍贵。原来,作者除了创作油画版的《呐喊》,随后还创作了蛋彩画、蜡笔画、粉彩画、石版画,并且因为油画版太过珍贵,价值不菲引起了盗贼的兴趣,在第一次失窃并在之后的两年内寻回后,又经历了一次粗暴的洗劫。最后才得以重见天日。可以说历经曲折。这也是蒙克创作了其他版本《呐喊》的理由之一。《呐喊》为什么会这么引人注目呢?如果让我来创作《呐喊》,也许会是在一片山谷底下,张开大嘴使劲朝山顶呐喊,某种意义上是想呼救,希望山顶的人会听到谷底的呐喊声赶来救援。生命遭遇险境,呐喊必定声嘶力竭。但是,这样的呐喊在蒙克的画作面前,又那么微不足道。蒙克的《呐喊》,采用的线条对比法,用变化的曲线营造出来的环境,成为了未知的孔洞,似乎在吸食着周遭的一切,而本在散步的人似乎也感受到了吸附的力量,整个人也扭曲了。据说这个经典形象被许多媒体引用过。是的,这样的呐喊,最真切的感受就是营造的氛围了。当然,结合了蒙克的性格,一切似乎又合乎情理了。中野京子是这样描述蒙克的——蒙克曾经说过:“疾病、疯狂和死亡都是围绕我摇篮的黑天使。”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发疯,在他45岁左右他去医院接收治疗,克服了焦虑症。然而,病好之后,艺术女神却已经不再他身边了。从此以后直到80岁去世,他都在徒劳地追求曾经的灵感。难道疯狂层是他艺术的能量源吗……这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天才和那个什么只有一线之隔。——天才总有人看不懂的地方,福兮?祸兮?大中华的文化用四个精湛的字来总结就是:福祸相依。 福祸相依,中野京子把这个主题归纳到贝里尼《良机》和丟勒《涅墨西斯》两幅名画中。这一章节,她用的关键词是“拟人化的命运”。命运,福祸难测。运气好歹,都是随机的。就看命运女神是否会青睐你。贝里尼的《良机》中,命运女神是长着翅膀尾巴的半人半兽形象。亮点是命运女神是蒙着眼睛的。也就是说,也许她会把机会留给善良的你,当然也有可能把机会留给邪恶的人。大家势均力敌。而丟勒的《涅墨西斯》,同样是长着翅膀的女神,这次的女神是睁着眼睛的,但是她的手里除了作为奖励用的恩赐,同样还有套牢的“枷锁”。“一颗红枣一根棒”的结果,猜猜,下一个被青睐的那一位“幸运者”,获得的会是红枣还是棒槌呢? 还是回到《呐喊》,蒙克的命运让我久久不能自已。他的焦虑近乎疯狂,困扰着他。却也造就了作为天才画家的蒙克。他的那些疯狂想法,都在他的笔下勾勒出了惊人画面,惊艳了全世界。知道了他的境遇,再来品读他的《呐喊》,作为小白的我,内心的唏嘘无法言喻。 这一切都源于中野京子对人类敏锐的观察力和幽默的文笔,原本枯燥的鉴赏不但变得生动起来,更让小白似我的品读着读出了专业的鉴赏人的品德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四):名画背后的故事

  对艺术感兴趣,但讲真对绘画、音乐内容的了解实在不多。能够看一些入门的、通俗易懂的、甚至好玩有关书籍,对于包括自己在内的外行人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中野京子的书绝对包括在内。

  中野京子作为西方文化艺术史的学院派作家,所知甚广,对于西方经典绘画作品的解读十分精彩,所著艺术类书籍多而畅销。她的《命运之画》是“名画的B 面”系列作品之一,以画中历史背景、人物命运以及对画家、世人的影响等展开讲述,让读者在欣赏赞叹名家画作的同时,走进名画背后的历史秘境。

  命运难测,命运神奇,画的命运也是如此。

  斯科特看了热罗姆的历史画《倒竖拇指》,才拍出了后来大获成功电影《角斗士》。而一张表现不安恐惧、其知名度仅次于蒙娜丽莎脸,一直被模仿,也从未被超越,源自蒙克的《呐喊》,中野京子在解读内容之外,还绘声绘色地讲了两起此画的盗窃案,八卦笔触也贴合“命运”之题。

  很多画作反映着历史命运以及人们对社会、历史与人性的思考,画中的景象元素、创作手法都有着一定的象征意义,细节也清晰可见。《拿破仑书房立像》《亚历山大战役》《威廉一世出征》等都是经典。

  读者在书中还见识到了犹太画家布罗纳的《自画像》对自己未来预言,他还说“是画袭击了我。”英国才子贺加斯的系列组画《时髦婚姻》简直就是“没有文字的配图小说”,各种细节设计让人看到了丰富戏剧情节。另外,中野京子在讲述作者贺加斯时,因为跟他有关的著作权法而幽默吐槽其是多面手,还指出“泡沫经济”正是源于他的《南海泡沫事件》所反映的主题事件。

  神话故事,历史事件,自然景观等名画里的内容,在中野京子优美丰富的语言轻松有趣地展现于读者眼前,正所谓有趣也有料。

  书中的画都有专门的标注解析,包括截取局部。讲完每幅画作后,中野京子都对作者进行了精悍的概述。

  的确,了解了画中人物的故事和画家的境遇,才会对绘画有更深的理解,提升鉴赏的乐趣。只要愿意取了解世界经典艺术作品背后的故事、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基础的鉴赏技巧,我们大家都能够获益匪浅,长长见识,提高艺术修养,真的很好。中野京子给了我们搭建了一座很好的了解艺术的桥梁。

  《命运之画:是意外,还是宿命》读后感(五):一见难忘----蒙克《呐喊》

  这张脸的知名度仅次于蒙娜丽莎,看不出性别和年龄,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一见难忘。在120年前就能够这样表现不安和恐惧,令人不得不感到惊讶。而且至今丝毫没有褪色,一直被电影和滑稽模仿作品等各种各样的场合引用。

  这是哪里呢?

  中间带蓝色的流线形是河,一座木桥架在河上。乍一看是这样的感觉,但好像又不对。因为,在更远的空间里浮着两艘船,可能是湖,可能是海湾,还可能是峡湾(因为蒙克在挪威出生和长大)。即使画家没有注意透视关系,但从船的大小来看,人物所在的位置比桥要高得多。可能是位于高岗上的带栏杆的散步道。

  事实上,奥斯陆效外有一座被称为“呐喊的舞台之地”的山岗。蒙克有恐高症,眼前展开的这幅全景立体画一定引起了他的不安。画面左下角用淡淡的字迹写着蒙克的签名和创作年份“1893”。上部也有难以辨认的铅笔字——“只有脑子不正常的人才能画出这种画”。但是这并不是蒙克的笔迹(那又是谁写的呢?)。

  画中有三个人。走在主人公身后的两个人个子很高,打破了倾斜的构图。这两个人和栏杆都是用直线来描绘的,令背景的曲线摇晃得更加厉害,加强了效果。坚固的现实世界,和位于其外侧的、逐渐溶解的奇异世界形成对比。主人公虽然暂时还置身于这边的世界,却已经从内部开始扭曲,眼看就要要被那边吸进去。

  关于本作,蒙克这样叙述道:我和朋友一起去散步,突然间,天空变得血一样的红。这恐怖的景象令我停下了脚步,“我听到一声响彻大自然的巨大的呐喊声,无休无止”。

  画中的主人公拼命地捂住耳朵,是不想听到这呐喊声。但是一般情况下,如果要拒绝外界,应该会把眼睛和嘴巴都闭上才对吧。但是画中的人物双眼睁得滚圆,鼻孔也大大地张开,嘴巴张得大大的,以至于两颊都瘪了进去,这是因为与大自然的呐喊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自己也不断地发出听不见的尖叫。也或许,响彻大自然的那个声音本身,就是主人公自己不知不觉间发出的恐怖的呐喊声。

  红色的天空、大海、大地,都随着这呐喊声扭曲再扭曲,起伏再起伏,流淌,飞白,蜿蜿蜒蜒,直逼我们的肉体和精神。现代人的“存在的不安”像潮水一般涌向鉴赏者。它的表现是那么的恰当巧妙,又令人难以忍受,不愿正视,也许正因为如此,我们才会做一些“呐喊人偶”之类的东西,一笑置之。

  1994年2月,挪威利勒哈默尔冬季奥运会开幕式当天发生了一件事。地点在奥斯陆的美术馆。上午六点半左右,室外气温低到零下10度,美术馆内也和外面一样寒冷。

  入职不到两个月的年轻警卫,在冰冷中巡视一周之后,回到温暖的警卫室,开始处理文件,不久就响起了警报。监视器有将近20台之多,因为还没有适应这样的工作,他的眼睛没能捕捉到异常的变化。他判断是误报,继续处理文件。

  其实就此时,一架梯子搭在了二楼的窗户上,两个男人正配合默契地行动着。一个扶着梯子,另一个爬上梯子,敲碎窗户,钻进陈列室,从墙上摘下《呐喊》,就像用飞机的逃生梯一样,把这幅价值720万美元(当时)的名画顺着梯子滑了下去。下面的男人能够完好无损地把画接住,真是令人不得不佩服。因为盗画贼有时会把画从画框里拆下,把画布卷起来,导致颜料脱落,对画造成无法挽回的损伤。

  之后,两人把梯子留在原地,驱车逃走,前后只用了几分钟时间。又过了几分钟,寒风从打破的窗户灌入,窗帘摆动,再次触发了警报。警卫这次终于注意到了,当他和警察一起看到陈列室的空白部分的时候,是怎样的心情呢?而且,两个窃贼还留下了一张令人讨厌的字条:“感谢松懈的警卫。”

  蒙克的《呐喊》是世界之宝。短短三个月后,罪犯落网了。不过逮捕罪犯的不是挪威警察,而是伦敦警察厅艺术特别搜查组(参见《The Rescue Artist》,Edward Dolnick著)。作品也失而复得,这比逮捕罪犯重要得多。鉴别找到的画作的真伪也非常重要。毕竟,曾经被盗的《蒙娜丽莎》,直到今天还不断有人认为是赝品。这幅《呐喊》真的是美术馆里挂的那幅《呐喊》吗……

  其实这幅画的鉴定非常简单。因为蒙克虽然有些神经质,但是对待自己的作品却很草率,他在创作时,曾经吹熄画布旁边的蜡烛,飞溅的蜡液在画面的右下角形成了滴痕。虽然签名可以仿制,但要做出一模一样的蜡液飞沫却是不可能的。这就像是画的指纹,无法伪造。

  就这样,我们又可以鉴赏《呐喊》了。

  十年后的2004年,8月。北欧的夏天,而且是上午,气温还很怡人。美术馆刚刚开门,到场观众还不多。

  突然,两个蒙着滑雪面罩的男人闯了进来。这次没有带梯子,而是拿着枪。如同电影里抢劫银行的场景一般,他们把枪口对准警卫,命令人们趴在地上,然后快速地把《呐喊》和《麦当娜》(也是蒙克的作品)从墙上取下,坐上同伴已经发动好等着的运货车扬长而去。持枪抢画这样的事前所未闻,美术馆方面(当然美术爱好者也是)非常震惊。

  警察竭尽了全力,却没有像上次那样顺利地找到罪犯。偷盗的方式很粗暴,在上车之前曾两次把画掉在地上,在美术馆的附近把坏了的画框和玻璃碎片一起抛出了车外,这伙人对名画的尊重为零,这令美术馆感到非常担忧。奥斯陆市拿出赏金,呼吁市民提供信息。翌年5月,三人被捕并被判有罪。但是重要的作品却依旧下落不明。

  被盗整整两年之后,终于两幅作品都在奥斯陆市里被发现(那之前在哪里至今仍是个谜)。正如人们所担心的,画作严重受损。一度被认为无法修复,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专家的努力下——虽然不可能和原来一模一样——可以展出了。

  这两起案件都是国际性的大新闻,想必有很多人记忆犹新。而且一次还不算,竟然两次,一定有人觉得这家美术馆特别倒霉吧。

  事实并非如此。

  案件发生在两家不同的美术馆。《呐喊》也是两幅不同的作品,相关人员也有两个。

  先前被盗的是位于奥斯陆的国立美术馆收藏的油画《呐喊》(第38页)。第二起案件虽然同样发生在奥斯陆,但被盗的是蒙克美术馆的蛋彩画《呐喊》(第44页)。虽然两幅都是蒙克的作品,但前者是原版,后者是画家本人创作的另一版本。

  很多受欢迎的作品都会有多个版本。大卫的《跨越阿尔卑斯山的拿破仑》有四幅,分别用不同的披风、马匹颜色来吸引关注注意。《呐喊》也有四幅(石版画不计其数)。第一幅油画(被盗)创作于1893年,同年用蜡笔创作了第二幅,第三幅是创作于1895年的粉彩画,最后一幅是创作于1910年的蛋彩画(被盗)。与大卫在每一幅画中都把拿破仑的脸画得分毫不差不同的是,四幅《呐喊》中的人脸各不相同,一眼就能看出差别。另外在尺寸上,原版最大,后面几幅则略小。

  拿破仑像从来没有被偷过,四幅《呐喊》中竟有两幅遭窃。会不会第三次被盗成了下注的对象,令人惊讶。都说有二必有三,但还是让我们祈祷《呐喊》不是这样的命运。

  爱德华•蒙克(1863—1944)曾说:“疾病、疯狂和死亡是围绕我摇篮的黑天使。”他总是担心自己会发疯,后来在45岁前后在医院接受治疗,克服了焦虑症。然而,在病好之后,艺术的女神却已经不在他身边。从此以后直到80岁去世,他都在徒劳地追求曾经的灵感。难道疯狂曾是他艺术的能量源吗……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话,天才和那个什么只有一线之隔。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