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忽如归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忽如归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2:3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忽如归读后感10篇

  《忽如归》是一本由戴小华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忽如归》读后感(一):推荐语

  读罢此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相信小华写它时更是内心激荡。家园,对于她来说,是故土,是亲人,是国家,是心灵的归宿。梦里家园,更加深情乃至带几分悲怆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一段历史,一个老乡,一个家庭,一个友人。——王蒙

  《忽如归》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戴小华的家族记忆,而是这个家族成员的各种命运,连接着两岸两党半个多世纪的复杂关系,展示了不为人知的血泪故事,令人读之心酸。这是继聂华苓的《三生三世》、齐邦媛的《巨流河》之后又一部现代民族痛史。——陈思和

  作为纪实作品,全书资料翔实,言必有据,且披露了不少新鲜史料,有助于读者和研究者了解特定时期台湾的社会政治状况;作为文学作品,此书情节起伏跌宕,故事引人入胜,动情之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这部作品无愧为海外华人文学中一部难得的纪实文学佳作。——李昕

  《忽如归》读后感(二):都是一家人——《忽如归》有感

  lue编辑

  两岸统一这个话题对于中国政府以及中国人民而言是几十年来不变的一个主题。从国家层面上讲,台湾自古以来与中国大陆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自从国共内战爆发,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集团兵败逃亡台湾之后,台湾人民与大陆人民之间的往来就增加了很多不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现在的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的往来虽然有所松动,但是两岸之间的关系总体来说还是趋于一个冰冻阶段。对于大陆人民而言,台湾地区的人民究竟是过着怎样的生活大部分只能依靠想象,可能有的新闻报道了部分右翼台湾人对于大陆人们的敌视态度,但这些还是挡不住大部分台湾人民对于一个中国的认同。

  对于新生本土一代的台湾人民而言,可能由于从小接受的教育等因素对于台湾地区与大陆之间关系的认同有自己的观点。但是对于那些最早从内战失败大陆前往台湾的国民党人士而言,大陆这两个字所代表的意义就远远不只是一个中国那样简单了。

  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著名海外华文作家戴小华编写的《忽如归》一书就讲述了在特定时代背景下一个台湾家庭的历史变迁。本书作者的写作立场其实从其身份背景就能够感受到客观中立的那种意味。因为作者祖籍(原籍)是河北沧州,但出生地却不在大陆,而是台湾,出版本书的时候国籍却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或者所谓的“中华民国”,而是马来西亚。从作者的这一系列比较复杂的身份也能够感受到作者要讲述的自己家庭的历史是比较复杂的。而这些对于国内读者而言,尤其是那些对于台湾问题台湾政治相关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来说是很有阅读价值的。

  作者在书中主要是采取回忆的形式对于自己的家庭在离开大陆到达台湾生活的那段岁月进行了淋漓尽致地展示。读者在书中可以看到即使是像作者父亲戴克英那样曾担任“国防部总政治部”高级参谋职位背景下却还是不能够在后面的政治运动下保护自己的儿子。从这一点也能够看出台湾当时的动荡,在书中作者一家(主要是作者这一代人)在台湾当时的“民主化”进程中的一些热血表现以及后续的遭遇能够给阅读本书的读者带来最大的震撼。

  当你看完本书的时候,你会发现虽然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家族小史(两三代人的经历),但是从这这家族史可以看到台湾地区人民与大陆人民之间的纽带被人为割裂的那种伤痛何其之深!

  《忽如归》读后感(三):和平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颗哪怕是最渺小心灵的历史,也不见得比整个民族的历史缺少亮色与教益,尤其它是由一个成熟的头脑自我观察所得来。

  一颗弱小家庭的发展历程,也不见的比近代历史逊色多少,因为她的真实,因为她的感同身受。

  1912年,辛亥革命胜利,中华民国成立,1949年,百万雄师过大江,国民政府败退台湾,蜗居一东南隅。国民政府高官,军队,家属等也背井离乡,漂洋过海,客居台湾。而这一走,对于很多国民党来人说,就是一辈子。仅仅是一弯浅浅的海峡,让多少退居台湾的国民党人同大陆的亲人阴阳相隔,人鬼殊途。

  在国外,太多的文献资料可以查,可以看。大弟戴华光也逐渐的发现了生活的不完美,美日并不是多么忠实的盟友,大陆也不是台湾宣传的那么可恶,随着查阅资料的越来越深入,真相越来越接近,戴华光的三观越来越明确,对国民党也更加的不满。退学回台湾,宣传激进的言论,被逮捕,本来是判死刑,因为美国的干预变成无期,后来因为台湾政局的变动,提前释放。入狱十年,人生弹指一瞬间。但是人生有多少十年,华光在狱中十年,差点病死,阴差阳错中打通“任督二脉”活了下来。十年期间,对于一个母亲来说,是种什么样的煎熬和折磨,一般人恐怕体会不出来。大弟戴华光,风姿俊朗,聪敏好学,行侠仗义,颇有燕赵之风。这样的人,现实生活中谁都会喜欢,更不用说是华光的亲生母亲和兄弟姐妹。十年期间,华光妈妈每月都要花一天的时间去跟华光见半个小时,十年的期间,也把妈妈的身体折腾病了,后不幸早逝。

  作者家庭的坎坷遭遇,跟当时高度紧张的台海局势有莫大关系。紧紧是紧张,家庭都已经收到了这样的影响,如果真是打仗呢?只怕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只愿世界和平,不要有战乱。

  《忽如归》读后感(四):“忽如归”的多重意蕴

  书名“忽如归”三个字是有多重意蕴的。 首先,对母亲回秀真而言,“忽如归”是对双亲血脉流落半世后的重回怀抱。是家世乡情层面上的回归。 其次,对父亲戴克英而言,“忽如归”是建立在卅载军戎生涯基础上,对故国荣华,消逝年华的怀念。是祖国山河层面上的回归。 再次,对大弟戴华光而言,“忽如归”是超越历史的中华民族百年灵魂伤痛的弥合。是民族大义层面上的回归。 最后,对“我”戴小华而言,“忽如归”是肩负文化传承交流使命下,沿着家族残留遗迹,对贯通古今的民族精神内核的破釜沉舟式的苦苦寻觅。是以上三者回归的总和。 在20世纪跨越百年的历史激流中,无论在大陆红色恐怖下的流离,还是在台湾白色恐怖下的伤痛,无论是国难,还是家难。戴氏一族,从祖父戴得权到大伯戴克英,从母亲回秀真到大弟戴华光,无一不保有视死如归、慷慨悲歌的气魄,而这也正是中华民族慨然相传的民族精神内核,在千百年历史的无情洗淘下,依然不变色,就如同沧州铁狮子一样,屹立百年风雨之中,虽已千疮百孔,但永远气壮山河!

  《忽如归》读后感(五):我爱你中国

  本书的作者戴小华,现在是马来西亚的公民,她的原籍是河北沧州,生于台湾,著名的华文作家。似乎光看她的人生履历就可以猜出她们这代人的一生,以及这本书将要告诉我们的故事。大陆和台湾。我们这些从小生活在大陆的孩子,可能从来都不能切实的体会到台湾出生的人,以及他们的家庭,对于我们中国的感情,对祖国统一的热忱。

  经常关注娱乐八卦的我很容易发现的一个特点就是,在娱乐公关经常使用的一个方法和策略就是爱国主义诱导,利用网民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明星编纂或曲解黑历史,而一些确实有了花边新闻的明星会经常用爱国这一件事情进行洗白。且无论你是大陆还是港台地区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爱国心经常发布爱国的微博就能拥有一大批粉丝的拥护。那么你之前的,种种不道德行为,就会慢慢被网友忘记。舆论导向的厉害之处。

  好了,言归正传,说一下这本书,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肃认真,读后让人不能平静的,台湾家庭的故事,情到深处,两行热泪。也许是因为我也是姐姐的缘故,很多地方很有共鸣。

  作者用了曹植的白马篇,作为这本书的开篇。读完整本书之后就会,感受到作者的用意之深远。要做到真正的读懂这本书,就要对某一段历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本书的作者戴小华的弟弟,戴华光,是上世纪70年代台湾著名的人民解放阵线案(又称戴华光案件)的主角,因为他宣传从事,和平统一,避免民族分裂的活动,被台湾当局判处了无期徒刑。在我看来的,能为了民族大义作出斗争和奋斗的人,都是我们新时代的战士。我们经常诟病国内的,一些政治举措,但其实台湾在长达38年的戒严令期间,有14万白色恐怖的牺牲者。爱国在有些时候是个很痛苦的词汇 。

  作者和他的家人是,拥有很强的,爱国心,并且,对故乡沧州拥有很浓的深情的一代人,他们总是旗帜鲜明的,拥护统一。这一切都与他们父母对他们的积极正面的影响有关。而作为一名女性,我也很佩服作者在丈夫多年音信全无,儿子生活生死未卜的日子里,仍能坚强善良的担起全家的重任。在两岸关系降到冰点的时候,仍有一大批人为了统一的事业鞠躬尽瘁。作者在这本书中讲述了他回老家沧州,办理父母丧事,等其他事项的时候,感触到的风土民情,他在字里行间写满了对故乡的热爱,以及对故土的热恋。有理有据的讲述了,弟弟戴华光案件的始末。

  我想在这些人不断奋斗的过程中,时代的战士日以继夜前赴后继,就像是不停的拍打着岩石的海浪,他们是人民力量,久而久之,海岸的形状就会慢慢改变,我们爱你,中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忽如归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