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金融的逻辑 2》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金融的逻辑 2》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4-06 03:03: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金融的逻辑 2》经典读后感10篇

  《金融的逻辑 2》是一本由陈志武著作,西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2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一):用数据说话,用逻辑说话

  为什么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能快速发展?

  当前中国经济到底怎么样?

  中国今后发展路在何方?

  围绕中国的发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有的人从GDP出发认为中国真的要崛起了,有的人从生活水平的巨大变迁认为未来也一片光明,也有的人从大量的官场腐败而对国家毫无信心。大部分人的观点都是从感性出发,或许说的对,但总是难以服人,陈教授从金融的角度,以事实数据为依据,用逻辑推理娓娓道来,为大众普及金融知识,解答中国经济面临的各种问题,我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作者对现存低级问题的痛心疾首,也能感受到他急切期待改良的拳拳之心。作为金融小白,很容易被他“洗脑”,又何乐而不为,至少我们是被他能自洽的逻辑所说服,尽管他的逻辑不一定全对。

  金融是什么?

  它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我们要理解它的逻辑首先要认识到效用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没有互信、没有保证金融契约执行的制度基础,就没有金融交易的发展。

  金融有什么好?

  金融可以解放个人;金融可以摊平个人一生的收入,从而度过突发的天灾人祸,更好的享受人生;金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催化创新创业。

  金融完美无缺?

  当然不是,金融也是一个不断发展过程,也会产生各种危机,但不能因噎废食,金融危机也是金融发展过程的必要“消毒剂”,也是督促金融创新改革的警钟。

  中国的金融现状如何?

  中国该怎么办?

  儒家文化的家族孝道文化已经过时,当中国发展已经走出温饱,再选择抑制个人权利、阉割个性的如家文化,显然是不明智之举,儒家的家族孝道已经无法承载金融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才是个人解放的必由之路。发展金融证券是中国的唯一出路,为此必须要国退民进。

  作者用45万余字,苦口婆心,甚至重复啰嗦,就是在大声呐喊:证券金融是个好东西,中国要想突破瓶颈成为发达国家这是唯一的出路,可是中国还有一大堆问题,怎么办?体制改革,怎么改?约束政府行政权利,建立独立的司法,放开媒体言论自由。

  十九大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国有经济阻碍了人民谋幸福,那该怎么办?我们从小学政治就被告知: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只有保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才能保持社会主义的性质。但是我们也都看到,当整个国家完全是公有制经济时,全国人民都过得很不好,然后1978年开始改革开放,通过发展民营经济、私有经济,中国有了高速的发展,如果说有确切的证据能够表明,将所有国有经济全部民营化、私人化后,能够给中国人民带来更大的福祉,执政党又会如何选择?

  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已经完全可以证明,没有什么治理国家的办法是永远正确的,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代不同法而霸,那么问题来了:马克思主义就一定全部正确,或是永远正确吗?显然不是,所以才会有毛泽东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思想,这本身就说明中国共产党并不认真马克思讲的字字都是真理,所以才要实事求是,所以才要与时俱进,但我们也能感受到,想让党解放思想是何其的艰难。

  好在作者为我们明确提出了国退民进的一个构想:把剩下的国有资产包括国有企业股权注入到32个国民权益基金,然后把这个国民权益基金的股份平均分配到13亿公民身上,这样就真正实现了“全民所有制”。他的构想看起来并非“乌托邦”,这样似乎才真正的还原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本来应该的样子,社会主义还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仍然是基础。我觉得作者并非认为这是最优方案,但这是基于中国现实可能可行的方案,既然私有化听起来像资本主义,全民所有总算是纯正的社会主义了吧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二):这是对第一本的发展

  作者在第一本里强调了财富、资本、货币的概念、误区和关系,也做了金融的作用是什么的定义,同时用以上工具简单谈了中国如何进一步变得更富有的方法。那么作者在这第二本书里就是重点谈了中国不富有的原因和尝试去寻找方法。在我看来,穷政府是西方的典型形态,让市场来配置资源和财富,而穷政府同时还具有一定的能力可以在关键时期调动国家资源,这是因为法治的完善,所以他们不需要集中力量。但问题在于现在中国在处于完善制度之中,国家的力量是关键力量,而且中国面对这么多外患、和战略问题,市场是无法应付这些问题的,因此强政府是必须的。政府不可能一下子放权给市场,只能根据法治进步的速度和国家战略的布局情况一步一步的来,这就是社会主义,以社稷为重,而不是理想和理念,社稷的稳定和可持续是一切的根本。陈志武教授谈国企应该让利民间,确实国企是个问题,它务必做出转型回归市场逻辑,从“公司”的定义上,国企不是公司,因为不符合分离原则,国企转型首先要分离权责利,做好这点接下来的让利才好做,不做这点再怎么讨论改革都是做个样子。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三):总体来说还不错吧!对于掌握知识还是不错的

  因为看完过电子版的《金融的逻辑1》,本来以为2的辅助标题为“通往自由之路”是讲个人如何通往自由之路,看后才明白,原来陈志武是从国家的来阐述相关的道理。不过国关出身的我对于国际大事和国际政治学还是比较了解了,也就可以理解和把握了。从金融的角度来说,国家通往自由的路写得还是非常好的,里面涉及到地政治学的东西还是比较少的,不像时寒冰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在未来篇中写国际形势,纯粹从政治学的角度来分析好提多,至少陈志武还是紧扣金融的逻辑这条主线来写的,《未来二十年经济大趋势》未来篇的后半部分也就写得很偏了,也就是简单的扫了一眼。《金融的逻辑》从整体来说,也是阐释了金融的魅力和作用,读来心潮澎湃并时不时停下来细想一番,总之是本好书。自感摘抄如下:

  除了“家”作为养老交易体系外,人类社会还发展出了其他三种养老交易体系:其一是基于宗教的寺庙和教会,民间社邑等;其二是我们熟悉的非人格化金融市场,像养老基金、投资基金、人寿年金;其三是近代出现的政府养老保障体系。

  基于市场安排所带来的是商业文明、契约法治文化,而基于政府权力的人际跨期价值配置体系培养的官本位文化,是抵制个人权利的权力文明。

  靠行政权力建立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强制关系,而非基于自愿或自由选择,它往往以牺牲正义为前提。

  基督教对一夫一妻制有很大贡献。

  基于儒家的秩序的资源配置是以牺牲个人的自由为代价的。

  几代中国学了的认识盲点是:如果不是基于货币价格的自愿交易,也不是基于儒家秩序配置资源,那么,社会必然要找其他非货币化的方式组建社会并配置方方面面的有限资源,比如20世纪50年代引进的基于行政权力、行政级别的计划经济体系。

  市场经济不是导致腐败的原因,而是让腐败的收益变得更大,铤而走险的胆量也更大。

  对于人类来说,财富分配,甚至收入分配本身不是问题的关键,更为关键的是消费分配,因为不管是经济学理论还是现实中,每个人的幸福或说效用直接取决于消费,而不是倾向收入和财富本身。如果消费分配不很极端而是比较平衡,那么,即使财富分配过度集中,也不会那么糟糕。(人类的幸福与否,不在于收入了多少钱,与他人存在多少差距,而在于其消费分配;或者说人的幸福在消费的时候才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时间)

  只要消费差距不失控,只要社会保障体系让低收入群体能体面生活,富有都所拥有的巨额金融财富,更多地是一些具有激励作用、让人感觉良好的数字而已。(这会动乱的根源在于此吧,我猜)

  国有资产股权化,全民所有才是实现“人民是国家主人”这用话的有效方式。

  为什么中国要保持至少8%的GDP增长率,才能保障就业率的不下降。那是因为中国国有企业太多,GDP的提升不全是全民性质的提升,而最多是国有企业的提升,所以需要保持如此高的增长率,不像美、欧等保持2%到3%的增长率,整个社会的就业率就已经很高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四):读《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读《金融的逻辑2》——通往自由之路

  这本书是陈志武教授写的《金融的逻辑2》,从小标题‘通往自由之路’可以看出,这本书着重写金融自由和个人自由的关系,阐述市场的根本逻辑是什么?全书分为三个部分,自由的金融逻辑,民富的金融逻辑,创新的金融逻辑。下面,通过一些争议的问题来讲述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1.金融为什么?为什么说市场通往自由?

  再下意识中我们总会认为金融这么高大上的东西,是为富人服务,为少数人服务的。实际上正好想法,金融是为穷人服务的,而且是越发达的金融,提供给东西穷人越多。

  举这样一个例子,大家就能明白这个观点了。在前货币时代,大家以物易物,打击的价值得不到很好的交换。你觉得是富人损失大一些,还是穷人损失大一些,答案自然是穷人损失更大。以物易物其交易成本无比巨大,富人能够支付得起这个交易成本,而穷人支付不起,这是最简单的解释。即便是在只有银行简单的借贷功能的今天,很明显富人想要获得贷款的明显要容易一些,因为他有固定资产做抵押。而金融继续往前发展,没钱的穷人才有可能也能贷到款。

  市场价值其实本质上就是自由价值。北京这样的城市比一个县级市市场化很明显要高一些,什么都可以交换。陌生人社会,我给你钱,你给我产品或者服务,不必要关系也不必要人情。在金钱社会里,人们被束缚的东西最少。

  2.为什么自由会使社会发展的更快?

  我们的社会为什么要追求个人权利的最大化,个人的自由的社会发展最健康吗?在这个日益发达的社会,恐怕是的。智能时代,机器人时代已悄然走进,人类的生产力必将再一次提升。我们将会拥有更多的廉价食物、工业制品、服务,那么在产能过剩的时代,人类的消费驱动必然是这个社会最本质的动力。而消费的终极,是个性化,不仅我们需要极端个性的自己,社会也同样需要。因为所有重复生产的东西将会变得十分廉价,我们要做的是不能重复产出的东西。

  举个更为简单的例子,往往自由职业者的工作效率比同类工作的公司组织内的人效率鸦片高很多。原因如果他不努力打磨自己的技艺,很有可能会被市场淘汰,而组织内的人还有组织可以依赖,有退路。

  3.为什么我们‘勤劳而不富有’?

  勤劳而不富有,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层面来说。从个人的角度来看,个人的收入取决于他的产出价值而不是劳动价值。在办公楼工作的白领工资比同一栋办公楼的保洁阿姨工资高,是因为白领的劳动成果更容易被平台和公司给放大,单单比较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很显然保洁阿姨并不比白领低。

  另一个我们贫穷而不富有的外因是国家的税收很高,有学者提出中国相对于美国的税收还是低的,我们还有税收增长空间。具体数字我不说了,但是这个学者很明显忽视了一个问题,国企和其它国有资源占整个经济体的三分之二,这本身就是收税。国企的强大挤兑了同一领域的私企,而国企的员工总共不过几千万人,单位外的人显然比单位内的人要多一些。

  国家有钱不等于民众有钱,国家有钱下意识的会投入那些易于拉动GDP,比如重工业、铁工基,这些在我们国家都是产能过剩的行业。而消费服务业很难提升,所以我们的内需很难拉动,而且工业制品也比国外贵。前一段时间出了一则去日本的游客,带马桶盖回来的趣闻,就是这个原因。日本的马桶盖质量好且便宜,所以才会有人大老远买马桶盖回来。

  4.为什么应该支持高利贷合法化?

  高利贷一直以来就是一个被大家鄙视、憎恶的名词我们从小就听‘黄世仁和杨白劳’的故事。然而真实的情况是怎么样的呢?

  首先应该提出这样一个前提,一件事不合法就不会发生了,不会。一件有需求的事情,即便是用很大力度的监管,它依旧不会消失。也就是说,我们法律规定,年利率高于24%低于36%部分保护;年利率高于36%借贷不会被保护。这样并不能杜绝高利贷现象。高利贷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他们有需求。

  有那么一批人年利率24%借不到钱,他才会去用36%借钱,还借不到利率继续升高。如果这一件事让合法的公司来做,法律可以对公司进行制约,比如那个人实在还不起钱,你可以去法院告他。他的征信会受影响,他的高消费会受影响,但是不能去骚扰他的家庭。如果是女生强迫他卖淫。而如果高利贷不合法,这一切都会发生,而且是在社会的阴暗面发生,发生在大家看不见的地方。

  正如一个城市没有贫民区,不代表这个城市没有穷人一样。

  5.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个世界会好吗?

  这个世界贫富差距会越来越大,这是毋庸置疑的,比尔·盖茨、马云们富可敌国这是不可逆转的一件事。贫富差距的原因并不是因为马云、比尔·盖茨他们很邪恶,相反他们都是这个时代的英雄,没有马云我们就不可能用淘宝能买到这么多便宜的东西,没有比尔·盖茨我们这些个人电脑有可能还在实验室里。他们之所以是首富,是因为阿里、微软本身是一个很强大的系统、平台,这个平台让他们成为首富。在互联网时代的微软、阿里,他们各自的生产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一个软件开发的成本,卖给一个人是1美元,卖给10万个人成本还是1美元。这是比尔·盖茨的致富之道。

  那这个世界还会好吗?会的。因为贫富差距并不是大家想象的那么坏,大家对贫富差距的恐惧几乎是政治家为了权力人为制造出来的。维持这个社会根本的不是收入的贫富差距,而是消费的贫富差距。也就是说比尔·盖茨富可敌国,他可以买私人飞机,私人庄园,但是他能享受的东西相对于财富来说还是少得多得多。从这个角度来说,也能解释为什么盖茨基金会是最活跃的慈善基金会了。

  这个世界会不会好,取决于他是否公平,他是不是每个人都机会平等。王健林是首富,只要他的儿子王思聪不是首富,王思聪他儿子不是首富,他们王家世世代代都是中国首富这个社会也就还是正常的。从大数据来看,世界顶级财富圈的那一小撮人是一直在变的,不是像贵族血统一样一层不变的。我们之所以扭曲,是因为被媒体误导了。

  6.我们普通人要学习经济学家的思维吗?

  前两天我看了一篇文章,他说‘自由经济学’是伪科学,因为他永远都停留在假设当中,在现实世界从来没有存在过。不可能出现完全市场,让一个经济学家去炒股、去理财,他也会赔钱,还比不上广场舞大妈乱蒙一气。那么这样经济学就没用了吗?

  这个问题也困惑这个周末,本来这本书读完就应该写这篇读书笔记的,但在我内心也产生这个疑问‘自由经济学’甚至是经济学对的吗?我们普通人应该学习经济学吗?

  答案是应该学,而且是应该好好学。万维钢教授在《做一个复杂的智识分子》一书中开篇就提出‘我们现代人应该做一个复杂的人,只有复杂才能对抗复杂。每一种观点我们都要从中找打其思维脉络,然后在这其中寻找自己的平衡。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做聪明的狐狸,而向专一的刺猬学习’。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五):你是否经济自由了?

  紧接着先前读到的陈先生的《财富的逻辑》,这次延伸读到了他的《金融的逻辑》经济学著作。

  先介绍一下陈志武生生,以表尊敬:

  简介

  陈志武,生于1962年7月。华人著名经济学家、耶鲁大学终身教授。曾获得过墨顿·米勒奖学金。专业领域为股票、债券、期货和期权市场以及宏观经济。现受聘于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履历

  1979年,考上中南矿冶学院(中南大学前身)。 1983年,获中南大学理学学士学位。 1986年,获国防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1990年,获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 1990-1995年,任美国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助理教授; 1995-1997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助理教授; 1997-1999年,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金融学副教授。 1999年,转任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 (根据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2011年全美大学排名,耶鲁大学综合排名全美第三名,金融学排名全美第十四名。) 现任美国耶鲁大学管理学院金融学终身教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2010年11月18日,被中国交通银行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 美国Value Engine 公司创办人,美国Zebra对冲基金公司三大股东之一及首席投资经理。 2014年,应聘入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陈先生在《金融的逻辑》一书中一些观点,令本人感觉新颖独到。诚然,这是一本经济学著作,但读来却丝毫没有晦涩难懂的地方。就像老师上课讲的一样,通俗易懂。书中所用的语言也是平民化,可见经济学也不一定要高高在上,像我这样一个非科班出身的理工男也可以读来有趣的很。

  陈先生心得:接触、研究、思考金融的时间越长,就越感觉金融不只是一组经济工具,它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分析框架,它背后的逻辑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看待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全新视角。

  关于婚姻

  古代存在“婚姻避险,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情况是因为金融市场不发达。只有等到金融市场把风险交易的功能从婚姻、从家庭关系中剥离出去之后,婚姻的避险功能负担才会被减轻,爱情在婚姻中的权重才能提升。金融就是这样改变我们的生活的。

  关于人情、自由

  物品被货币化的过程就是增加其主人的自由的过程,货币化使生产者跟他的产品实现人格脱钩,进而获得更多自由。昔日温情脉脉的人情世界,被今天冷冰冰、赤裸裸的金钱世界所取代,羞于谈钱的行为规范变成明码标价的新体系。

  可是,我们要承认:是货币化的过程推进了人类文明,带给了我们更多的自由。

  关于勤劳、创新

  中国从前和今天的工人收入都被压得很低,人人靠勤劳卖命,反而没有激励去技术创新,长此以往,让中国无法走出低劳动收入的恶性循环,这是“勤劳勤劳”的害处所在。

  这或许就是当下提倡万众创新的关键所在。

  关于权力关系

  在中国,权力关系成为了收入分配和财富分配的决定性因素。中国也是越来越“赢者通吃”,只是决定“赢者”的第一要素是权力关系,而不是现代技术、全球化或者规模化商业模式。

  当政府权力不受制约时,在“政府与市场”中选择给政府更多权力,只会导致更多的不公平,收入差距不降反升。所以,扭转收入差距的最重要一步是进行实实在在的体制改革和国有资产民营化。

  待续……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六):一本不错的金融普及读物

  本书作者陈志武是耶鲁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出生于湖南省茶陵县,算是湖南乡贤。2009年,《金融的逻辑1:金融何以富民强国》出版伊始,我在北京参加了其新书发布会。《金融的逻辑1》号称中国的《国富论》,深入浅出地介绍了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其具体内容我已不大记得了,只记得里面举了个例子,说是有了金融,个人遇到重大困难或突发事故时,不必厚着脸皮向亲戚朋友借钱,而可以找银行借钱,这样就不必伤害到亲情和友情关系了。 在这本《金融的逻辑2》里,作者更是进一步发挥阐述金融对个人自由的重要作用,其副标题就是“通往自由之路”。作者认为,金融的本质是跨越时间的价值交换,即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价值交换。通过一整套金融体系和金融工具,个人、企业和政府可以通过银行贷款、发行债券、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用来应对突发风险、购买重大资产、修建基础设施等。通过保险、期货、期权等金融产品,个人或企业可以平滑风险、稳定预期,从而方便安排生产生活。 有了金融,个人遭遇天灾人祸时,就不必贱卖土地甚至卖妻鬻女,而可以找银行借钱渡过难关;如果买了保险的话,还可以找保险公司赔付。虽然我们现在痛恨房奴的生活,但作者告诉我们,如果没有金融,你可能得攒一辈子钱才能买到属于自己的房子;而且可能攒一辈子钱也买不到,因为房价上涨的速度远远大于我们攒钱的速度。 有了金融,初创期的企业可以通过贷款而解决资金周转难题,引入股权投资来获得扩张发展的资金,通过上市来实现对企业未来估值的提前变现。现在的马云、马化腾们通过十几年的努力就能赚到比以前富豪们几代经营还要多的身家,就是因为他们能通过上市把企业无限未来的收入流提前折现。因此,有了金融之后,造富的速度大大加快,这也对创业创新形成强烈的刺激作用。 有了金融,政府可以通过银行贷款或发行债券获得资金,加快高速公路、高铁、机场、码头、环保处理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今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五年内,中国高铁运营里程从9000多公里增加到2万5千公里、占世界三分之二,高速公路里程从9.6万公里增加到13.6万公里。如果没有金融,中国的基础设施不可能有如此快速的发展。 可见,金融大大拓展了个人和社会的自由度,大大增强了企业和国家的发展能力。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这也是为什么作者把金融称之为“通往自由之路”的工具。 对于如何发展金融,作为华人经济学家中自由主义的鼓吹者和旗手,作者的观点一以贯之,认为还是应该减少政府对金融的干预,把住政府之手。作者建议中国政府应该进一步放松对金融的管制。比如作者举了个例子,认为证监会不应该强制上市企业分红,将其作为增发股票的限制性条件,而应该由企业自己来决定是否分红。因为利润留存是企业使用成本最低的资金,如果成长期的企业要扩大发展,使用留存利润是比增发股票获取资金更好的方式,那么就不应该先把利润进行分红,再来增发股票。虽然作者分析得在理,但我感觉如果不使用一些限制性条件,中国企业主动分红的自觉性未必会有多高。窃以为,自由还是应该有条件的。在一个不规范甚至乱象丛生的市场,政府合理的管制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作者也承认在互联网金融领域,政府应该加强监管。至于管制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就只能通过政府与市场的不断互动来动态调整。 书中有个别地方我也持不同看法。比如,作者认为收入差距拉大不重要,只要消费差距保持合理,穷人有基本的社会保障。而我觉得中国人向来是“不患寡、患不均”,就算消费差距不太大,但中国人的“红眼病”向来是很严重的。如果忽视收入差距问题,可能也难以建设一个和谐的社会。 本书引用了很多学者包括作者本人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实证研究成果,不失学术严谨性,比较有说服力;同时叙述风格通俗易懂,是面向大众的一本很好的金融普及读物。最后一章对有不少信众的流行观点“金融阴谋论”予以驳斥,澄清观念、鞭辟入里,可谓醍醐灌顶。的确,每个人、每个企业、每个国家都是以自身利益为出发点的,这本无可厚非。与其指责别人“搞阴谋”,不如反求诸己,完善金融制度,增强金融本领,才能提高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与收益。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七):感觉权力的可怕

  中国为何可以只通过30年实现西方近200年的发展?

  之所以如此,在于一个模仿已有的技术,利用其他国家通过多年打拼建立的国际秩序,而另一些国家是要自己从无到有创新,从丛林世界艰难转型到规则世办。

  行政干预了资源分配

  社会矛盾的恶化也源于体制改革落后,以及政府权力太大。

  从这方面讲,我是认同的。如果没有关系,你的工作机会可能都得不到。

  巴西政府一旦有钱,是想着怎么将钱分给人民,而中国正好相反……

  资源偏重国企

  偏重国企、偏重基础设施的投资结构对就业机会最大化非常不利。如奥运场馆的总投资约为4000亿元,奥运会之后,这4000亿投资也许只创建了2000个就业机会。平均一个就业机会差不多花掉2亿元人民币。

  权力与经济独立

  “富政府”之下,权力会压制权利,而“穷政府”使国家权力有求于老百姓,权力才可能让位于权利。因此,我们应该看到,国有企业的民有化不仅是一个经济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事关民主法治建设的问题。

  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很有道理。

  为何造假如此盛行

  一句话:造假成本收益划算,超额利润太大,而即使造假被揭露,也不见得有处罚,造假的预期成本太低。

  引用阿里巴巴2016年的打假数据

  根据阿里方面公布的数据,阿里已经建立了一支2000人的专业打假队伍,每年投入超过10亿元。但最终换来的只是33例刑事判决。

  面对此数据,阿里巴巴首席平台治理官郑俊芳表示“坐不住了”,她用一张图片向媒体们详细展示了2016年的打假数据:在4495条制假售假案件线索中,执法机关接收1184件,破案469件,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率仅为0.7%。而在法院判决的47人中,只有10人入监,另外37人皆被判缓刑。

  上面数据大概是送一个人进去平均花掉一亿元人民币,看着都心疼……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八):很多东西说的一针见血

  金融的逻辑2。创投PE寄希望于未来,奖励未来,而银行和股票市场则是着眼于过去,奖励过去。过度依赖于银行体系,其实是偏袒富人、已经成功的企业。2.政府引导的,人造牛市是必定不了持续的。政府不干预的金融对大家都有利,而政府干预就会有利于富人而不利于穷人。3.一个腐败的低效的政府或者企业组织,短期内不一定会垮,它的崩溃一定是一个缓慢的过程,但是如果有外部风险事件冲击,就可能在短时间能崩溃。但是这个风险事件也得接二连三地冲击,经历多次失败才行,一蹴而就不太可能。比如李自成,他曾经两次几乎被彻底消灭,但是最后凭借着天时地利人和还是拿下了明朝,有太多外在因素在帮他。4.历史一直在重复,太阳底下无新事,如果你能一直记住教训,不去犯错,你就不可能不成功。5.追求多子女主要是为了规避年老后的经济风险,如果经济、养老能够自我确定,要那么多子女有什么用呢?6.没有钱就决定了无论是在家庭还是社会中,你不会有自主权。感情需要物质基础,这一点似乎也不需要怪别人。6中国的亲戚称谓之所以比西方要清晰的多,还是因为亲戚间潜藏着太多的利益关系。6市场化改革没有使腐败更容易,也没有引起腐败,而是让腐败得到的好处大大增加了,让权力更容易变现。7.赢者通吃,败者苟延残喘。7政府宏观调控引导资金流入的方向,将来必定出现大面积违约。现在国有企业和地方政府无限制地获得银行资金,将来必定无法偿还,只能往后展期,直接把银行也拖成僵尸。2013年以后出现的债务违约,对中小民营企业是个重大的打击,这直接导致民营经济的资金断流,这会在未来产生长远的不利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短期内不会实现。8.西班牙、葡萄牙、希腊是有政府破产的传统的,希腊在最近208年里,一半时间都处于破产状态,一共破产了5次。而法国德国近代以来基本没有破产过。这对于甄别欧元区债务危机多么重要!懂得历史多么重要!9新闻媒体不仅为政府干预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基础,而且使社会对政策失去耐心,迫使政策周期越来越短。10只要中国还是以国有经济为基础,征税权没有受到有效制约,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就会非常困难。11政府越有钱,人民就越没有权利。只有政府很穷,有求于人民,国家才会走向民主法制。12抑制民间的金融供给,不等于解决了金融问题,因为社会需求还在。禁止民间金融,会断绝一些中低收入阶层的出路。存在既有其合理性。 13三类金融衍生品解放了银行。贷款证券化解决了银行贷款的流动性;利率期权和期货等利率衍生品解决了利率风险管理问题;信用违约期权CDS帮助银行分散了各种信用风险。14期权的保险属性要大于投资属性。转基因技术能够提高粮食作物的抗虫能力,作物产出的不确定性就会下降,粮食供给也会更加安全 ,这其实起到的也是期权的效果。玉米和红薯在平常年份的产出很少,但是在干旱年份别的作物绝收的情况下,它们就开始大显身手了。它们本质上是一种避险作物,它们的传入让中国人口从1亿增长到3.5亿。15大家都从经济利益角度出发去考虑问题,这样关系相对单纯,如果不是,那背后有什么就不好说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九):任重而道远

  相比于金融危机后写就的金融的逻辑第一本,这第二册是陈老师新时期的作品。

  观点还是和之前的研究一脉相承,金融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金融市场的前提是自由交易。如果是第一部作者主要在讲金融的逻辑的话,那么这第二部主要是表达了对当下监管对金融形成的各种制约的不满。不知道银监会证监会的人读了会怎么想,思维方式不变,中国的资本市场很难真正健康发展,想建立多层次完善的金融制度,任重而道远。

  ——基于行政权力的社会结构和资源配置是一种以合法暴力为后盾的秩序。行政权力实际上也是基于暴力,只是其背后是政府独有的合法暴力,而不是非法野蛮暴力,但合法暴力毕竟也是暴力。因此,靠行政权力建立并维系的资源配置方式是一种强制关系,而非基于自愿或自由选择,它往往以牺牲正义为前提。

  ——19世纪以来不断丰富和深化的金融革命与20世纪兴起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真正使消费分配与财富分配、收入分配出现分离,财富与收入可能会越来越往少数人手里集中,但消费分配照样能保持稳定,甚至变得更加平等。

  ——制度应该:第一,定位于人人机会平等,而不是结果平等。第二,为不幸者提供底线社会保障,确保每个人的体面生活。第三,给能者提供最大限度发挥潜力的正面激励。

  ——虽然选举政治会偏好给选民保证各类福利的候选人,并使政府开支不断膨胀,但这些民主政府一般都会有负债,需要经常在金融市场上发债融资,否则难以为继。这样一来,选民和政客可以使政府福利膨胀,但债券市场的投资者可以“用脚投票”,抛售这些政府发行的公债,使债券市场和其他金融市场出现动荡,让这样的政府要么融不到所需的资金,要么就得支付很高的融资成本,这些都会给该国的经济和政府带来很大压力。这是金融市场对现代选举政治体制的补充,是现代政治体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陈老师设计了一套国有企业怎样真正让人民成为所有者的制度,国民权益基金制度,现阶段看起来很难实现。作者提出私有化和民有化不同,希望这个民有化的观点能够被政府了解。

  许多东欧国家已经完成了改革,且生活水平距离西欧不远,只是我们不给予宣传报道而已。

  ——过去几十年的信息技术革命、股市监管政策和证券法治发展,已经大大降低了投资者和公司内部人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和了委托代理问题,使得红利不再是最核心的增加投资者信心的手段,股票因而从原来过多的“债性”中解放出来,获得本来就该有的更完整的“股性”,使股权资本成为更真实的“增长资本”。

  最后提出的阴谋论可休矣深以为然,近段时间娱乐圈内动辄就资本控制这那而上升到政治问题的事件真的是够了。

  《金融的逻辑 2》读后感(十):金融与自由

  暑期面试某券商研究所的时候,所长问:“你觉得金融是什么?”我想起了陈志武的回答,“金融是价值的跨时间空间的交换”。然后又顺着这句话解释了一下,所长对这个回答似乎还算满意,几天之后拿到了暑期实习offer(然后十动然拒没有去)。

  价值的跨时间空间交换是怎么使人活得更加自由呢?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解读:

首先,金融拓展了人在物质生活上的自由度

  以前教科书经常有个对比,讲中国的老太存了一辈子钱,终于买到了大房子在年迈的时候住了进去,而美国的老太则在年轻的时候住进了大房子,在年迈的时候终于还清了放贷。这其实本质上不是消费观念的不同,而是中国的金融市场不够发达,使用金融工具来进行跨期价值交换以平滑消费的意识还很薄弱,谈“贷”色变的老一辈人还比比皆是。

  上述信贷就是一种典型的金融工具。我们说同样一百块钱,在你20岁的时候和你60岁的时候花起来产生的效用是很不一样的,而在你年轻最有精力享受生活的年纪你往往是没有什么钱的,等你老了攒了很多钱却没有什么消费动力了。信贷工具的出现允许你今天去花明天的钱,贷款去买车买房,去享受生活,去平滑你一生的消费曲线从而达到最优,提升整个人生的幸福感。

  另外金融市场还通过股市改变了人积累财富的方式,使人具备将未来现金流的折现为当下价值的能力。没有股市的情况下扎克伯格可能创建Facebook几年还不能攒到钱去买一辆通勤轿车,因为他只能等Facebook盈利赚钱,利润才是他的财富。但是股市改变了这种财富积累的模式,直接将企业未来的现金流折现成现在的价值,于是扎克伯格可以在二十几岁成为亿万富翁,实现财务自由。

  还有保险工具帮人规避了一生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人的一生中可能出现很多致命的风险事件,比如生大病、失业、老无所依等,虽然可能概率很小,但是一旦出现可能就是致命打击。保险公司将许多人的风险放到一起形成池子,通过统计学的方式和商业化运作帮你承受了风险,于是你就不再需要为可能的大病存钱、为养老存钱,取而代之只要缴纳一定数额的保险费,然后就可以放心地享受当下的生活。

  理解了金融在人的财富上的跨期价值交换的模式,我们就会明白,其实总有一天,中国老太都会变成“美国老太”。

其次,金融拓展了人在精神上的自由度

  金融工具不发达的社会人的很多自由其实是被剥夺的。

  比如说家庭,原始的家庭除了情感和生产功能以外还承担着风险规避的功能,比如说“养儿防老”,就是说养儿子是为了在年老失去劳动力的时候会有人照顾。那怎么保证老了之后他会来照顾你呢?这就需要非常刚性的制度文化,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还有“三纲五常”等儒家文化,来强调等级、强调家庭内部的秩序,确保家长的权威,以使这种家庭内部的风险配置能够顺利进行。这种文化下的人是缺少自由的,因为你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还是一个人格化的养老保险工具,所以你的父母理所应当干涉你的人生,你的职业选择、择偶等,延续下来就是今天的逼婚、催嫁、逼考公务员等。但是今天已经有各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取代了这种“养儿防老”的需求了,所谓的孝道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过时,家庭应该成为一个更加纯粹的情感交流场所,子女应该拥有选择自己人生的权力,这就是精神自由度的拓宽。

  比如说人情关系。邻里、亲朋好友之间的礼尚往来,其实本质上也是为了规避风险、平滑消费形成的习俗。结婚需要一大笔前,这时候就有随份子钱的习俗,盖房子需要一大笔钱,这时候就有对应的拆迁红包习俗,本质上就是上文提到的借贷工具,现代社会的金融工具已经成逐渐取代亲朋好友成为重要的平滑消费的工具,我们可以不再小心翼翼维护各种不喜欢的人际关系,和自己欣赏的人交往即可,这就是大城市里的生活状态,因为那里经济、金融更为发达成熟。这就是为什么大城市人的精神生活自由度要更高。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