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改革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改革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2022-04-07 03:35:17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改革的逻辑的读后感10篇

  《改革的逻辑》是一本由卫祥云著作,北京艺术与科学电子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元,页数:32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一):改革的逻辑

  改革开放三十年了,对于改革带给国人思想认识的改变,日益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和人民生活品质的不断提高相信每一位中国人都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如果要我们细谈改革的逻辑,细谈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理论框架之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阶段性战略决策的任何一个细节之处的要义,我们这些普通人恐怕都会一时语塞吧,其实要想用那些完全陌生的经济学理论来解读来贯穿我们耳熟能详的不同阶段国家在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施行的各种调控政策的话,相信没有对国家政策以及经济学有过深入研究的人是难以胜任的。

  卫祥云的研究即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熟悉的是那些彼时贯穿我们每一个人生活之中的国家政策,还有那些曾经带给人们喜悦或悲观的缤纷的经济现象,陌生的是他用自己对关注中国经济以及社会发展研究所得出的理论基础,完成了对国家政策以及宏观经济的阐述分析,还得出中国未来政策以及经济发展走向的种种难能可贵的思考。没有否定政策有利对宏观经济的扶助成果,更没有否定政策不足对于改革的种种制约甚至桎梏,《改革的逻辑》所提供给我们的是:让普通人也能在如此专业的经济学论著中,找到一个适合自己阅读和切入自我思考的契合点,这是那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们自以为傲的以云里雾里般卖弄经济学知识的自我陶醉式的写作文本所无法比拟的。

  《改革的逻辑》是作者通过自己多年来对中国政策以及宏观经济发展的观察、研究与思考,才形成理性建议以供政府部门决策和国家改革参考的谏言性读本,并希望以此作品达到对普通读者普及知识和广泛思考的作用。“给贫困无告者以实质平等,给有才华者以机会平等,给所有人以自由生命的尊严……”我被这样满怀悲悯之心与仁爱之心的国家政策思考由衷地赞叹,恐怕这也应该是国家决策层关于顶层设计中尤为重要的一个考量要义吧。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二):让逻辑推理改革

  所谓逻辑,是一种理性的判断;改革则是变化和发展的意思,从程度上来说改革没有革命来得剧烈和暴力,至少从形式上来说要“温和”一些。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这样的改革阶段,三十多年来成就自然是举世瞩目、但问题也同样层出不穷。尽管自己是学习经济专业的,也在观察某些经济的现象,然而对于中国的宏观经济现象研究是远远不够的。看到《改革的逻辑》这样的题目和书的作者,顿生了一些好奇,一个政府的官员能够潜行做深入而实在的研究,在当下尤属难能可贵。那些老生常谈、隔靴搔痒又说不到实处的文章看得太多了自然没有兴趣,而本书无论是结构或者文章的分析力度上,都能看出是下过一些功夫的,况且许多地方也不乏说得生动有趣或者痛快淋漓。

  出于许多现实的原因,虽然作者不能直接用自我的思维去改变制度上的问题,但是却做了很多深入的调研和分析,也把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进行了层层披露,有些是大家熟知的,而有些作为普通百姓的视角却是无法触及的,这是得益于长期在政府和行业协会等部门亲身的经历和从多个层面上所得到的第一手信息,同时作者也是出于一种对民众和国家的真心,从自己所熟悉的范围入手,深刻探讨了一些改革中出现并为大家所熟知的现象,探究了问题的根结,也出谋划策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实际的思路和方法。

  作者善于从亲身经历的平常生活着手进行剖析,无论是回乡的所见所闻,还是出国考察的震撼体会,都能从最常见的现象引导出人们敏感的话题、进而带你进入事情背后的进行细细观察,归纳、推理、判断并总结出问题的实质,也能提出了个人的主张,这些方法、措施和建议,虽然这些观点不一定会被政府采纳,尤其是相关“顶层设计”方面的敏感话题,但已经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给大众和媒体无形中施行了影响,言之有理又有凭据的东西毕竟可以让信服的理念在心中生根,相信那些好的方法终究还是能够引起关注并实施的。

  本书中所讲的话题并非全是枯燥的理论,且不说政治体制的改革和国企的转型等大的议题,更多的是与大家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社会现象,比如说食品的安全、公共厕所、就业打工、住房股票等都是你无法回避的生活。除了有数据的证明和逻辑的分析以外,也是站在了广大民众的立场上并兼顾了政府的视角进行了理性的思考。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在北大的演讲,既是一份非常严谨的调味品市场分析报告,也是对传统饮食文化发展的历程介绍,更是一篇十分精彩的学术演说,值得大家学习其中的思路和方法。正巧手头在做一份市场调研的工作,无论是宏观的数据还是微观领域的观察方法,都是值得我借鉴和参考的!当然,对大多数人来说,这是对社会上出现的众多纷繁复杂事件的一种思路理清,当体制阻碍了经济发展的时候,我们需要用理性的思维衡量、评估改革中走过的历程,更需基于事实和科学来推动未来变革。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三):改革远远没有完成 卫祥云《改革的逻辑》

  改革远远没有完成 卫祥云《改革的逻辑》

  我是一个70后,亲眼见证了中国改革的三十多年历程,从我出生时到处都是的小平房,到现在遍地的高层建筑,这三十年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我想谁都无法否认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不过说到改革,我想谁都清楚,我们的改革还远远没有完成。

  除此以为中国的土地问题,税收问题,银行问题,等等都是关系到国际民生的大问题。这些问题好像距离我们非常遥远,远到我们普通的老百姓根本就够不着。不过这些问题又都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土地问题,我们现在的房屋只有七十年的土地使用权,土地归国家所有,土地使用权到期以后,土地和地面的建筑及附属物都要收归国有,按照这个说法,我们都不应该去买房子,因为到期限以后房子国家要回收,我们都应该去租房子,而且房子应该按照新旧程度越来越便宜,可是谁都不管也不考虑这个荒谬的规定,都知道这个规定是行不通的,可是就是这么一个谁都知道不合理,谁都知道无法执行的东西,却一直得不到修改。说是70年,其实很多房子的土地使用权是30年,还有的是20年,我们家原来购买的房子是2000年建成的,土地使用权就是30年,到现在就还剩下18年了。转眼就到,其实已经有土地使用权到期的楼盘了,可是这么大的事情,却一拖再拖。还有农村土地无法转让,让农村土地无法通过市场化进入土地市场,结果造成了小产权房,并且使城市土地价格居高不下。

  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医疗啊,食品啊,事业单位啊,教育啊,养老啊,社会保障啊,可以说一说到中国社会现在存在的问题,谁都可以说上一大堆,这些都需要我们改革,可是好改的,容易改的都改完了,剩下的都是最艰巨的问题,都不好改了,于是就这样往后拖。可是越是往后改革的成本越高,改革的难度越大。

  不过我们相信,只要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没有改变不了的问题,我们相信未来的三十年,中国会变得更好,更健康,更幸福,更美好。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四):亲民?新民?

  亲民?新民?

  ——《改革的逻辑》

  蒋公曾经论述《大学》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曾经引用了两种意思,一种是王阳明所认为的“亲民”,很自然就是亲近民众之意,另一种是朱子根据程子的释义“新民”,意为使民众日新又新,不断进步。而改革,也正是一种“新”的开始,同时亦要有“亲”的气度。

  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康熙时期就曾经倡导的,可是,从数据上看,我国的现实与统计局数据大大不实,为什么,因为没有深入底层。那么这顶层设计的意义又何在?民主法治本是和平时代的保证,但是政治与经济的改革稍有不慎,便会引发戈尔巴乔夫的悲剧。

  当然,卫祥云所提到的一些团体或组织享受财政拨款和公务员待遇的不公平现象确实是应该改变的,然而,这只是众多矛盾中的凤毛麟角,是一个个体。

  民以食为生,一个国家的经济实际上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在《改革的逻辑》中,虽然段落分明,按照三大部分进行了论述,但是越往后看,越发有点歌功颂德的味道。尤其在行业也会改革的论述举例中,政治的意味十分明显,就好似在做政治题时,总会遇到这样的题型“个人价值与国家价值”,而他对于这方面的论述却一直在强调这一点,那么改革改在哪里?民又在哪里,无非是仁义礼仪的通篇大论之后的无实质性言论而已!

  :这本书在很多问题的看法上很精辟,这是我之前看书的时候没有注意到的,例如房税问题,收入分析等。

  我之前只看到此书的不足,忽略了此书的亮点,这是一种大的过错~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五):改革为了什么?请多点真诚的改革

  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文章在精不在多,观点要有一致性。对于深思熟虑的观点和思想一定要通过不同渠道、不同手段和不同方法,设法予以传播。有的利国利民的事例和其代表的观点要反复不断地讲述,阐明其内在的逻辑和道理。不能因为与己无关,不能因为一时难以起到作用就灰心泄气。对公平与公正之思考,此乃一生孜孜追求之目标。为此,可以舍弃许多无用的烦恼和旁思。”

  上面是书名《改革的逻辑》的作者自序,书中收录的文章截至2011年底,集中展示了作者对中国改革“顶层设计”和具体改革思路的系统性思考。

  改革的逻辑这个名字起得好,改革需要逻辑。特别是2012年,国际和国内形势都不容乐观:欧元和欧债危机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和全球经济复苏困难,中国又面临着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和物价上涨压力并存的严峻挑战。面对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如何应对挑战、如何推进改革成为各界广泛关注的话题。而且,当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所触及的深层次矛盾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

  书中开篇就讲了中国改革需要“顶层设计”,说白了就是呼唤时代领袖,由领袖为我们进行改革大局观的设计,这样以便我们的改革可以朝着未来的目标走下去。我看了半天我没悟出来究竟作者说的“顶层设计”所覆盖的内容是什么?在当代我们需要何样的“顶层设计”,它的未来是什么?没有,只是强调顶层设计的必要性。可是结尾又列举了萨达姆、戈尔巴乔夫的例子,是不是说明顶层设计一旦出现偏差的危害性? 这点我就不明白到底顶层设计是好还是不好?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是作者心目中的优良品种?

  当下,党管的事情不是太少,而是太多。而且万一没管好,民众就会指责党怎么了,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党的问题,而是党员的问题。为此,作者提出要党减少过多的管理,让一些位置上出现非党人员。大概其意思就是这样出了问题,就没人再说党的不是,而会将矛头指向个人。其实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所在,不是党不放权的问题,也不是党管的多与不多的问题,关键问题是如何监管权力者和问责权力者,不能干好干坏一个样啊。古人都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现代了,提了多少年当权者是人民的公仆,可是公仆是不是该勇于出来被监管和被问责呢?

  至于作者最后花了很大篇幅讲述什么行业协会,我实在是没看明白,这个逐渐走向非政府化、非行政化、民间的协会,究竟能在改革的逻辑中起到什么作用?

  另外,改革最重要的就是要加大犯罪和违法成本,如果不加大这个方面的惩罚,是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遵纪守法的意识的。

  改革是为了更好的公平、公开、公正,让人民的利益最大化。也许这是一厢情愿,也许

  但是人民希望看到的是改革的决心和信心,是改革的真实性,是改革的真诚心,让人民诚信,首先自己先诚信。不要总是指示,首先指示自己该做什么以及做好什么?不需要避重就轻的改革,不需要藏着掖着的改革!

  这本书能够拜读,首先感谢群内老爱书的提醒,否则我还真会错过拜读的机会。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六):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顶层设计”

  评《改革的逻辑》

  不知道这算不算巧合,在看完《后望书》以后,我写了《为了更好地前行》,最大的感触就是:后望是为了更好地前行;在这本《改革的逻辑》书中,作者对于2012年的期许是“回首是为了更好地前行”。近年来对于改革的研究和讨论进行于从政府到民间的中华大地,纵观中国改革30多年的历程,“继续前行”成了对得起改革也对得起全中国人民的最好方案,但关于如何前行的争论却很难达成一致,近年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对于改革的反思形成了很多有见地的观点,基于反思基础上对于改革发展的建议与方案争论也很大,以至于很多专家、学者想从中寻找一些规律性的东西,用于指引未来的改革。这本《改革的逻辑》就是其中的一次尝试,作者从政府官员到行业协会管理者再到学者不断“身份改革”的同时,也用他的视角给我们展示了他所了解和理解的“改革的逻辑”。 这是一本以政治经济评论的论文集,文字朴实易懂,针砭时弊鞭辟入里,分析深刻令人叹服,且同时具有高度和深度。

  改革就是对生产关系动手术,使之更加适应生产力的发展。30多年的改革,我们改掉了落后的、效率低下甚至无效的制度,革除了那些不合时宜的规则,使得经济得到了巨大的腾飞。如今我们又到了新发展阶段的十字路口,如何进行改革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中国人民的面前:贫富差距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都亟待解决,我们下一步要改什么,革什么?卫祥云结合他的工作经历和研究领域,以“顶层设计”为主要方式进行分析,从经济社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业管理改革三个角度阐述了他的“改革的逻辑”。

  顶层设计是一个政治上绝对正确的思路,体现了作者作为官员的政治高度、作为行业管理者的政治智慧和作为学者的政治素质。在卫祥云先生看来,如果前30年的改革开放以“摸着石头过河”为逻辑,那么接下来的改革要以“顶层设计”为逻辑了。顶层设计首先是党和国家高层要深谋远虑、高屋建瓴,与时俱进地提出改革大计;更重要的执政党和政府制定好改革试错的纠错机制,一旦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走上经济发展高速路的中国经济已经不能减速甚至停下来了,减速或者停止的后果将会造成政治和社会上的不稳定问题;她唯一的出路就是在保持高速运行的同时,不断排查发现问题并把隐患扼杀在暴露之前。而要保证经济高速运行,首要的任务就是政治和社会稳定,这是本届政府一以贯之的方针,中国经不起大乱,这一点我们也可以从前苏联的解体得到必要的警示。顶层设计作为政府的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改革措施,也是一种可控、可用的改革方案。

  “摸着石头过河”属于一种实用性的工程思维,适用于改革的前期摸索,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现在,我们应该在总结改革开放经验的基础上,一方面从较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中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另一方面从西方国家先进的长期制度安排汲取精华,更好地为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设计蓝图了,这就是顶层设计的主要内涵了。顶层设计同样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如今一党专政、行政管理的中国管理体制中,由于行政管理界限不清、一部分官员以权谋私的腐败等等问题,管理经常出现“一管就死,一放就散”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顶层设计的科学、客观、长期?如何在发生问题时进行纠错?由谁来对顶层设计进行监督?

  2012-5-6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七):大江东去

  大江东去

  偷爱警/文

  大江东去,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改革30多年,小渔村,便成了众多年轻人,向往淘金的宝地。百姓的腰包鼓了,富裕的生活,比起建国初期、文革时代,却是有了长足性的进步发展。而中国秉性中的“聚富”情结,引发民生根基的松动,盘根错节的腐朽,成为改革开放新的症结。

  促进城市发展、促进地域经济文化、民生基础建设改善,给民众,带来日新月异的变化。而社改背后的弊病,越发明显。国家上层,看到了病情的恶化,手持创新型、现代“手术”机械,采取大规模、大面积挖掘。发现并深究出,许多棘手、突出、顽固的坏死病因。而在公众面前,采取的补救措施。先要隐瞒病情的周期性,进而自我麻痹,催眠病痛的延伸。掩盖病灶的可怕性,削减病发症,带来的心理影响。如何疏导、安抚病患扩散,成为社革小组的攻关议题,设计了多套治疗方案,虚掩法、填埋法、虚实转移法,总之,能藏着掖着的病患,绝对不能告诉病人,社改病痛,不是一点点医疗援助、心理干预,就可以治愈的。民生充盈着未来的的梦想,面对社改环境的修缮,许多人,会无比的感慨万千。

  作为公职人员,能够明确自己的立场,并且发挥其公职效用,以公开的方式,进行公述和揭示。也算是对国家改革的一种责任心体现。本文作者的行文方式,更趋于一种经济观察的书面报告。文笔上,谈不上出彩,但工整的公文形式,更加严谨的体现文字的重要性和重视度。

  改革综述,体现经济结构的细则问题,改革病理的成因,病理结果,虽然没有得到全面阐述。但作者,以非经济的角度,最通俗的解释方法,描述病理变化。给予形式上的综合解析。文章的大部分,切实表现,个人主义在社改过程中的评论。实际这样的评论,对国家改革的方向性,起不到任何借鉴作用。但可以说明,国家病题的解决流程和方法。改革市场条件下,评议性分析,更好的推进社改,起到参考性的价值。

  对社改中的细节问题,经济导向的舆论观点,服务民生基础的发展状况,促进民生经济调整,缓步前进,这些都是,民生民众,热切想要看到的议题。广大民众,想要从中看到一种昭示与收获。而社改中,许多客观问题,层出不穷。如企改、民营投资、房地产市场虚高、税改等经济考题,无不衡量着社会复杂性、多样性。透过此文,可以看出,公职人员,对政改的态度和看法。关注社改执行力的状况,佐证基础性建设下,派生出的严重细节问题。

  作者文笔并无浮夸修辞,更加直观直白的语言,以一个百姓的角度为出发点,进行国家企业、国家改革、国家病患解析。改革层面的调整,实际是整体发展运行中,必然要走的一段崎岖道路。如何拓宽以及更加有效的,远离崎岖道路上的磨损,作者没有明确的修改建议。其所指明的一切建议,都是围绕在,党权社改段落当中,病症带来的政治体系变化。以及蚕食经济体系,带给整个经济体内核的危害。

  软肋受到病魔的侵蚀,与软挫伤不同,一个是表皮上的损伤,一个是内伤。作者笔下的话题,如同检验社改的一道道繁琐手续。写出了一些敏感问题,但描述的并不透彻,彻底。如同中国式的擂台,以武会友,点到为止。真要是全面的剖析和揭露,公职饭碗不保,引火烧身也说不定。

  党政的结合,很好的调整、支配国家经济的宏观表现能力,而微观的效能、体制修改的发挥。有效地化解,民生内部矛盾的疑虑。经济走向的重新整合、再定位。解决党政的非透明、非理性、非常规,成为新形势下,新命题。

  提到社改经济,就会想到蝴蝶效应。反应出过度追逐的效应体系。国民经济体的不健全特性,加快了民众对经济利益体的追逐,以最大化的热敏效应,去接触和争取得到利益的保全与最大化。社会分配,结构不均。引发更大伸展面的亢奋。经济投资、资金流失海外,城市人口密度增加,生存条件的亟待修复。倾斜中,体现资本运行的盲目性投机。自然资源的过度依赖、过度开发,造成经济体制的逆循环。牺牲未来资源的可持续、可循环的有效空间,资本为王的社改体制,严重拷问着生活本质的成分,作为公职人员,提出个人意见,吸纳民生的社改言论,多措并举的建设性建议,更好的强化经济导向、关注民生动态走势,为民生做点使用的仁义之事,也是在为自己的利益,做一个平衡和保障。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八):暗渡陈仓,是心机还是无奈?

  (之前的版本被河蟹了,只好修改一下啦,嘿嘿……)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有三十余年,期间有成绩,也有问题。而如今在以往经济增长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的时候,改革之路应该怎么走的问题正获得各方瞩目。对此,许多专家学者也纷纷提出自己的主张,欲为中国未来发展指路。卫祥云先生的此本《改革的逻辑》也属此列。与一般的学者建言不同的是,卫祥云虽以独立学者身份发言,但其履历却有独特之处:他曾长期担任国家部委官员,之后又在行业协会中摸爬滚打,再转型为经济研究学者。官民学三个身份的统一,会给他什么样的视野?他又能提出什么样的“改革逻辑”呢?

  书一上来,卫先生首先大谈“顶层设计”概念,视其为中国摆脱困境,突破瓶颈的不二法门。何谓“顶层设计”呢?简单概括,就是中央决策者根据形势推出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举措,再将其推广到全国。不得不说,在如我这样于经济上更倾向于自由主义和奥地利学派的“偏右”读者的眼里,“顶层设计”是一个无法带来好感,甚至会引发警惕的概念。因其更似是对计划经济或国家干预的一种改头换面的包装。前段时间读过一本《中国,你要警惕》,便是典型的国家主义者的建言。卫祥云莫非也要照搬这一套?不过随着阅读的进展,我发现其实完全不是这回事。

  当然,在一些问题上我与作者仍有不同意见。比如书中对公益性国有企业和垄断领域国有企业的划分,就显得含混不清。关于作者对文化国企在伸张社会道德和坚持社会效应方面的期许我也颇不以为然。这些年来,“央视”之流何曾放弃过道德教化和主流价值观的宣扬?可是否挽救了社会道德体系的崩溃呢?给予国企管理层“准公务员”薪资待遇确实能降低,普通公务员与其收入差距过大导致的不公平感,但必然又会重新带来央企管理层与民企外企管理层收入差距的问题,属于“按下葫芦浮起瓢”。至于对国企收益进行全民分红,产权到民的提议,私以为实现难度太大,且本身就属于“为了掩盖错误而继之以错误”之举。既然作者自己都承认国企的所有权无法真正落实到自然人身上,那又怎么把收益落实?弄得好了,也不过是雨露均沾,弄得不好,很有可能反而被利益集团裹挟,重蹈东欧及苏联“私有化”的覆辙。不过分歧的存在不是问题,毕竟在大方向上,共识还是多于歧见。然而,正因如此,我对作者一开始提出的“顶层设计”概念就尤为不能释怀,必须对其再加一番审视才行。

  当我结合整本书的阅读观感,重新分析作者对“顶层设计”的表述时,发现其中显有自相矛盾之处。书名虽是“改革的逻辑”,但在这个概念上却没有做到逻辑自治。对于顶层设计的应用,作者在首篇中称“‘顶层设计’不可能来自民间,也不可能来自百姓……学者显然不能代替‘顶层设计’”,已经明确了顶层设计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概念。然而,他又在下一篇文章中写道:“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实践再次证明:许多社会方面的进步和经济实力的增长,已不是源于党和国家政策的推动,而是源于历史进步洪流的裹挟和科学技术的突破,属于‘被增长’或‘被推进’。”这语义不是与前段话有所矛盾吗?不是更有“自发秩序”的味道吗?对于哈耶克的“自发秩序”概念,有人曾诟病其过于主观随意。然而观卫先生的“顶层设计”,似乎犹有过之。顶层设计是个好东西,但是既有可能用好,也有可能用坏,换言之,概念本身没有价值判断。这样自然可以立于“无错”,可惜也就成了“正确的废话”。那么,什么样的“顶层设计”才是好的呢?归纳作者所举例子和全书基调,不难发现他谓之好的顶层设计,往往就是“尊重自发秩序,去除原先不合理设计”。这不由使我想起一个成语:“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为何要如此移花接木,拐弯抹角?也许因为本书的建言,主要还是要上陈给“中央决策层”,所以不免突出上层决策的重要性,有些话则是不得不点到为止。若是如此,倒是可以体会作者的用心良苦。然而“解铃还需系铃人”的希冀没有错,可系铃人是心不在焉,还是有心无力呢?在暗渡陈仓的心机背后,也许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吧。

  最后说说本书的篇幅。作为一本文论集结,重复论述是难以避免的,本书也是如此,许多地方的叙述略显冗赘。作为单独的文章,有些话是应该反复说,一再说,但编成文集,就会给人车轱辘话的感觉。离作者自己提出的“贵精不贵多”尚有距离。如能有所精简,也许阅读效果更好。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九):“问题”与“主义”

  “我认为现在存在的问题是:谈‘主义’的多,研究‘问题’的少。非此即彼的争论多,真正直面现实,提出解决问题的观点少。因此,我们应该提倡和引导经济学家和社会学者多研究‘问题’,少谈论‘主义’。”

  上述这段话引自卫祥云的新书《改革的逻辑》中的《“问题”与“主义”》。《改革的逻辑》是卫先生的论文集,结集之后分为了三个部分,一是“社会经济改革”,二是“国有企业改革”,三是“行业管理改革”。在这本书中作者确实提出了很多具体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办法。比如在第三部分,作者根据自己多年在协会的工作经验和调研成果,深入阐释了行业协会的现状和未来,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问题和建议。事实上,中国的很多行业协会处境尴尬,他们非官非民、非政非企,这些协会要么直接变成二政府、要么变成政府的传声筒和影子,要么就变成唯利是图的营利组织。而关于行业协会的研究却并不多见(铺天盖地骂“足协”的文章例外,而那些文章主要的用意是“骂”,也算不上研究文章),能够掌握实际情况并有真知灼见的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从这个角度上讲,卫祥云的这些论文还是有一定价值的。

  那么,行业协会的“问题”是什么呢?我认为还是目标不清。行业协会为什么存在?到底是想像政府一样去管理,还是想像企业一样去赚钱?我觉得这两种都不应该是行业协会的目标。如果想要权力就去政府,如果想赚钱就经商,而行业协会所要追求的则是另外一种价值,即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里说的“社会价值”是服务于社会和群众的价值,亦即所谓的“社会贡献”。然而,当下的中国似乎不大认同“社会贡献”,就连深入研究行业协会的卫祥云也写出这样的一句话:“人的一生取得成就的领域无非是政界、学术界和企业界三个领域。”说白了,在卫祥云看来,人的成就无非就是权力、地位和金钱,一位资深的行业协会从业人员、一位学者都这样来概括社会价值,行业协会的尴尬也就可想而知。好在,卫祥云还说了一个“学术界”,这个“界”可大可小,可以敷衍一些尴尬,比如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他的成就就和卫祥云这三个“界”无关,但如果他硬说文学作品也属于学术,那么我们也没有办法。而为了不把问题扯得太远,在这里我们就不用特蕾莎修女的例子来难为卫先生了。我们还说行业协会,我认为,行业协会真正的成就既不是权利也不是财富,而是服务。即一方面做政府的智库,另一方面做企业的顾问。比如卫先生所在的调味品协会,首先就有责任向政府报告苏丹红和瘦肉精的危害性,同时也有义务给予企业以正规的引导。

  其实,国企也有同样的问题。关于国企,卫祥云也提出了很多实际的建议。不过,关于为什么老百姓会对某些国企有那么大的意见,卫祥云却并没有涉及这个问题。我认为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其实,就某些关系到国计民生的行业,由国家掌控无可厚非,很多国家关于石油军工等重点行业也都是由国家来管理的,而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全民来掌管国家的重要资源更是理所当然。但问题是,国企本身的目标却不是服务于人民和国家,而是在逐利,而逐到的利润却并没有给全国的百姓,而是只富了一部分管理人员。这样悖论就来了:如果国企的存在确系关系到国计民生,那么就应该以服务好人民为最终目的,铁路要搞好春运,电信要提高网速,收取的费用只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而如果要以赚钱为目的,想要市场化,那就开放这个市场,不要垄断。简单说来就是一句话:要垄断就服务,想赚钱就不要垄断。

  总结起来就是说,不能哪行哪业都以赚钱为目的,如果都以这个为目的,那么就要出问题。所以说,虽然我们不能纠缠于那些没用的“主义”,但所有的问题都来自同一个方面的话,那就是“主义”的问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创举,但是任何伟大的创举都需要调整,这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而说到马克思主义就不能不说到卫祥云提出的所谓“顶层设计”。没错,“包产到户”和“恢复高考”都是邓公的伟大改革,但这决不是邓公坐在“顶层”闭门造车想出来的,而恰恰是因为人民有这样的需要、时代有这样的需要。所以卫祥云所认为的社会是自上而下的演化是没有道理的,不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都认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而非伟人创造的。而所谓的“伟人”,就是能够听从人民呼声的人,否则再伟大的构想也无非是空中楼阁,作为一个学者,这点常识应该是有的。

  最后要说,《改革的逻辑》是一本论文集,不是围绕一个核心独立著述,所以有很多地方并不符合“逻辑”,比如作者为了说明北大的伟大而列出的“近代史十人”,居然把张维迎陈志武列入其中,读来不禁引人发笑。而重复的话更是不胜枚举,比如作者在几处都把调味品协会同华盛顿并举,并把戈尔巴乔夫和叶利钦列为“顶层设计”的伟人,这就只能让人嗤之以鼻了。

  《改革的逻辑》读后感(十):值得倾听的改革思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从那以后,“改革”替代了“革命”,成了时代的最强音!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三十多年后,中国的确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是亲历改革开放进程的我们耳闻目睹的。但客观的讲,比起一些发达国家,我国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是不高的,自主创新能力也不够强,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改变,贫富差距在世界上也是“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社会建设和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下一步,中国该往何处去?是继续向前走还是停一停、看一看再走?大部分人对中国应该继续改革这一点几乎没有异议,但怎么改?看法和意见就多了,不同的学者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和建议。这本《改革的逻辑》就是卫祥云先生对中国改革发展的一些想法和思路。

  这本书中的所有文章分别被归在了三大部分内容中:“经济社会改革”、“国有企业改革”、“行业管理改革”。卫先生把《顶层设计的实践意义》这篇文章作为“经济社会改革”的开篇,在该文中谈了“顶层设计”的意义。“顶层设计”现在是一个比较热门的词眼,在中共中央关于“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出这个“顶层设计”的概念,随后就引起了热议。按照字面意义理解,还可解释为高层设计、上层设计。我同意卫先生的说法,在“顶层设计”中,党和国家的各级领导人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的渐进性改革和阶梯性推进不可逾越的非常时期。“顶层设计”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今天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根据我的理解,“顶层设计”的问题的提出,实际上是为了明确未来改革的正确方向。“顶层设计”也即改革的总体规划,也存在失败的可能性,所以我觉得需要和基层的创新更好地结合起来,协力推进改革,增大改革成功的几率。

  行业管理改革是卫先生这本书的第三部分内容。在这部分内容中,行业协会的改革和发展是卫先生关注的重点。行业协会属于社会中介组织,又称为社会团体或民间组织。随着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民间组织的发展和繁荣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由于制度上的缺陷和管理的漏洞,个别行业协会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违规现象,像去年出现了所谓“协会风波”, “中国民营企业家协会”以拉人入会授予职务,收会费等方式敛财,据说50万可授予副会长头衔。“中华脊梁”活动主办方要求参会者交纳9800元,可申报“中华脊梁•十大杰出人物”等奖项,而该活动的主办方为中国经济报刊协会、中国新闻文化促进会、中国发展战略学研究会和中国纪实文学研究会。因此,我认为现阶段必须加强对行业协会的管理和规范。当然我们也不应该因噎废食,扼杀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各级政府部门应尊重行业协会的独立社团法人地位,给其充分的自主管理权,并为其创造自我发展、自我生存和自我管理的良好条件。正如卫先生在《中国行业协会的发展现状及热点问题》一文中指出的那样,解决好中国行业协会十大方面的热点问题,“关乎我国行业协会的生存和发展大计”,《行业协会法》的早日出台,可“进一步推动我国行业协会的改革步伐,进一步推进我国行业协会事业的发展。”在我看来,大力发展行业协会、民间组织,也有助于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

  “中国向何处去?”,中国的改革之路该怎么走?这是一个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在这本书中,卫先生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理论思考,建设性地提出了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国有企业改革和行业管理改革的思路和建议。总的来说,卫先生的思路清晰,分析比较准确到位,极富理性和建设性。当然你可以批评卫先生的想法和思路,但基于卫祥云先生是一位关注中国宏观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并勇于说实话、敢于说真话的经济学人,我愿意抱着“了解之同情”的心情,向读者朋友们推介阅读这本书。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