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10篇

2018-05-22 20:50: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10篇

  《哪有没时间回事》是一本由纪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19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一):碎片时代如何做好自己

  7月书单【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碎片化时间已经成为常态,怎么解决,怎么能让时间比感受到的效率更高,怎么才能让完不成任务焦虑减轻,怎么才能舒缓那些急躁不知所措,明明很忙却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的恐慌?一本书带给我们的只是方法。停下来思考,感受每天要做的事情,找到最舒适时间段合理安排,远离外界干扰诱惑,关上手机声音提示,早起,把重要会议放到下午三点以后,控制那些碎片化的浅阅读安静的做一些系统化的深阅读,深思考,或者计划应该和小时候记忆中的拼图式不一样,不要超人理想化的清单,合理的可改善的时间段清单或者更能优化我们的日程表善用清单和碎片化纪录,并能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检视和清理,过程控制,结果导向习惯养成之后会发现原来世界是会厚爱善于思考,善用工具的人的,时间在我们的有效安排下,或许真的可以延长[微笑]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二):《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

  非常巧合,作者在文中所提到的书我几乎都看过。所以对于他所提出的观点,有很高的认同感。当然,这也是我为什么会买这本书的原因

  我自己也有记手账的习惯的,但以前看的大多时间管理书籍,太过高大尚。看完还没开始实施就觉得自己弱小地都不好意思把自己的时间表列出来写。比如接孩子放学,带他上课,给他洗澡,在家跳操,找旅游攻略。。。。这些都很琐碎,但的的确确占用了我生活很多时间。好像那些高效的人士从不会为琐事所花费时间。所以当翻开这本书初始,看到作者所列出的list。我的第一反应,这正是我想要的,这本书很接地气

  作者把每日清单的时间点,化为了时间段,这点对我帮助很大。之前我看了艾力的24枚金币时间管理法,虽然他对时间的管理已经做到了简化,把半小时做一个单位记录你的时间。但具体实施起来,压力仍非常大。当你意识到自己在浪费时间时,内心就会焦躁从而很容易放弃了。而作者的另一个方法,把你每天想做的事,全部细节记录下来,周而复始达成习惯。在所有列表中,他都淡化的时间,强调我做了什么,而不是我没做什么。

  另一点,他推翻了时间管理中很出名的四个象限时间管理法,ABC分类法以及番茄工作法。相信只要看过时间管理类书籍的,都知道这几种方法。对我们这些凡人而言,执行起来真的很有难度。所有习惯都是在你不觉得有压力的情况下,才能形成。当你每次完成就犯难,很容易会放弃。如同作者所言,人不是机器,人更为复杂。当你在工作时,有人来交给你其他任务,你很难无情地拒绝他。甚至你的同事过来时,你还会和他寒暄两句。这些在时间管理来说,你就是在浪费时间,当你有这个认知时,你会感到懊悔会内疚。顺应自然地管理自己,让自己更为舒服,才能更好的坚持。当你思绪被打断,很难集中起来,索性放空一下自己。喝杯水,转一圈再回来。管理自己千万不要有负罪感

  作者还提到一点三分钟热度。举例一个女生锻炼身体,一开始是晨跑,后来改成游泳。这是大家常见的觉得三分钟热度的行为。在我小的时候,就常被我妈念叨我做事三分钟热度。哪怕现在,我早起学英语。她看到也会说,看死你不会坚持几天的。其实这种否定的话,在我成长过程中对我影响非常大。当然,现在我已经免疫了。我也不是每天都早起,当我睡过头了,也是睡过头。(我个人不认同被闹钟叫起的方法)不会过分苛责自己。人总是在不断改变与摸索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与方法。改变不代表是三分钟热度,只是在我当下尝试后,觉得他不适合自己,所以换一种方法。而且谁说方法只能有一种的?想锻炼身体,也可以游泳,晨跑,跳健身操交替着来,这样更有新鲜感,不会感到枯燥。只要我的行动,是在朝大方向前进的,何必纠结这些小的细节!

  管理自己,修炼自己是人这一生都在做的事。放入人生长河中,你偶尔的放弃与沮丧,不过是人生曲线中小小的一个波动。只要整个曲线是朝上走的趋势,你就是在进步。你在行动,就好过那些完全平稳直线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三):忙与盲——《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儿

  ——序——

  第一次写读书笔记,(毕业以后,没有老师要求的情况下)

  之前犹豫了很久,不知道怎么下手,不知道写的会不会太丑。

  也知道,只要开始就好。但是,(好多事情就怕但是,呵呵,但是这里真的有但是)一直没有开始。越是看怎么写读书笔记的文章,就越是不知道怎么开始。

  想起爱迪生小板凳故事说白了不就是敢于丢脸,只要行动。

  ——正文——

  《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

  是一本好书。对希望时间管理和自我管理的人而言。

  首先,书的题目就抓住了读者眼球,契合当下读书人的痛点,我们口头禅不就是,忙忙忙,没有时间嘛!(好多年前,周华健就唱过一首歌《忙与盲》,歌词附后,一点都不过时啊)

  看来30年过去了,是更忙了、更盲了!

  如果你总觉得自己在瞎忙,想整理、想高效而不得法,那恭喜你,这本书可以给你很好的建议参考。而且轻松、不会有抗拒感。

  这本书给我们介绍了三级技能,来为你打败“碎片化时代综合症”这个怪物

  初级技能:用全新视角整理你的时间,尽可能地把被碎片占据的时间夺回来,就像以前的电脑硬盘整理一样,各种归类碎片。

  进阶技能:建立新的任务处理系统,高效做事。

  高级技能:把新技能进化为本能

  ————干货————

  1、整理心情接受碎片这个事实:碎了就碎了吧。

  2、一定要写!下来,(1)写下所有事项清单!(2)你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以及每周会做两三次的事情(在做的,希望做的),只列三个月内的,按照时间顺序思考比较快。

  这个有点像doit的收集箱。

  比如我:用APP DOIT 把所有想法、待办事项都放入搜集箱。

  3、怎么做时间安排表?更科学的?时间段!优化时间段的内容。千万不要!按小时分。比如作者:

  并且这也是优化过的,很细是不是?对,安排细致按照清单去做,才会养成后面要说到的习惯,并且,不用思考,不用和自己偷懒的念头做斗争!

  4、各时间段之间要有清晰界限!这个时间段的事情就在这段解决,不要拖到下个时间段。(不是为了减少碎片,而是让一天的混乱变得有秩序

  其实我们都在不知不觉的实践这个理论,比如作为上班族、娃妈的我,早起6-7点,高效自己时间,读书写日记规划当天工作;7点-8.30洗漱或者加上给娃洗漱,到单位,吃早餐;8.30-12.00上午工作时间;12.00-15.00午餐休息、读书;15.00-18.30工作及收尾 18.30-21.30 到家,吃饭,陪娃玩,给娃洗澡,洗漱,一起睡觉。

  5、有关早起部分,作者讲了很多,估计是自己是早起者,体会到了各种好处吧,但是,真的,要改变习惯很难,还是看自己吧。(方法大家可以买书来看,我就不剧透了)我作为被动早起者,严重同意作者观点,早起幸福指数飙升!不过现在已经形成生物钟,另外,一定不要把手机放卧室

  每个人自己的日程都是不一样的,找出自己的时间段,就可以灵活安排。

  比如,我的老师李参,观点就是:一日之计在于昨晚,提前晚上安排好第二天的计划,会心安。我的观点是:下班前会小结一下当天,预算一下第二天。但是格志日记,我还是第二天早上写,因为我下班以后全部是亲子时间,而亲子是我日记的重要内容。

  6、关于碎片时间,借用李参老师的说法:大家平时的理解,什么是碎片时间?等车,通勤,出差,其实不是。这些时间如果你已经计划好,就一点不会碎片,反倒是两个时间段切换的时候,容易产生碎片时间。非常同意!

  进阶:

  不用专注也可以完成80%任务!

  什么,有这种好事?你是不是以前也觉得任务完不成是不够专注,好吧,作者在这里给出你不用专注也可以完成的方法。

  1、设立碎片清单,原则要点

  记录原则及要点:

  ①what:记录一切未尽事宜

  ②when:念头产生后立刻记

  ③where:最随身最方便最顺手的工具

  ④how:用最简短词语忠实记录原始信息

  ⑤why:大脑靠谱,会忘/多想/焦虑/不当事儿/否定……不给它机会

  意义在哪里?首先是,记录所有,清空大脑,不再焦虑。

  2、分解碎片,直到可以执行,

  3、打破四象限方法,用ABC划分,也就是doit里面的,今天,明天和将来也许(我也觉得很好用

  A 今天要做完的

  也要很好完成,尽早,也可以明天完成

  C没有紧迫感,但也需要完成

  不必纠结,相信自己就好(告诉自己,多看完成的,忽略或者宽容没有完成的,用打对勾√方式,鼓励自己)

  4、一个新的提法:碎片化专注

  开小差是大脑的本能,提高专注力的方法不是拧巴,而是消除有可能影响专注的诱惑源,比如手机、比如网络

  适应专注——防空——专注——防空的模式

  5、开始做记录日志吧,选个目标,然后像记账一样,记录你为这个目标做的事情!

  6、开始碎片化日志吧,推荐APP格志,灵活的九宫格日记,可以编辑项目,可以回顾,还可以与印象笔记链接

  震撼一句话:没有反思的人生不值得过

  高级技能

  这么快就到高级技能啦!?是的,只要前面你学进去了,实践了,这就到高级阶段啦!

  高级就俩字——坚持,如何坚持!

  竖着看一天,横着看一生。也是金句。可以自己读书体会。

  1、三天打渔两天晒网还不错,不必强求自己天天一贯,避免陷入焦虑而不做

  2、要坚持过程,而不是结果,注意创造过程发生条件,比如需要专注的时间,关掉手机和电脑,整理干净桌面等等。

  困境清单

  1、我现在碰到什么问题

  2、我有哪些可能的解决方法?

  3、目前的解决方案中,哪个更好?更有希望选择

  4、接受这个方案,付出代价是什么?

  5、选择该方案后,下一步行动都有什么?

  以下转自李参书评https://book.douban.com/review/7958029/

  说说各种方法论

  其实时间管理,就是一个以不变应万变的过程,方法有很多,不是每个都适合自己,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达到目的就好了。“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耗子就是好猫”。

  金庸笔下武林还有各个门派,每个门派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每个门派都说自己天下第一,其实跳出来看每个门派也都有自己的弱点。我们找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你找到了,一定会有人说,我不是这样的,也有人说我就是这样的。这种争论其实没有意义,因为每个人都是有差异性的,知道这点,就认真搭建自己的系统,把适合自己的方法吸纳进来,不适合的丢弃掉,不断修炼,你也会自称体系,这也是修炼的最终目的。

  ——————

  本书形式亮点

  1、装帧版式,可以180度打开,阅读体验很好,

  2、图文并茂,配色清爽标题文字活泼轻快

  3、小细节很吸引人,比如目录中,有关“起床、上下班路上、办公室、工作间隙”等等都在标题里面用时针分针来装饰,真的很小心机,又很有爱。

  4、每章节后面都有漂亮空白图表,留给读者根据自己情况填写,吸引你行动起来!

  ——强力补充——

  《盲与忙》歌词

  1985年,《忙与盲》张艾嘉,李宗盛打造。

  曾有一次晚餐和一张床

  在什么时间地点和那个对象

  我已经遗忘 我已经遗忘

  生活是肥皂香水眼影唇膏

  许多的电话在响

  许多的事要备忘

  许多的门与抽屉

  开了又关 关了又开如此的慌张

  我来来往往 我匆匆忙

  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

  忙忙忙 忙忙忙

  忙是为了自己的理想

  还是为了不让别人失望

  盲盲盲 盲盲盲

  盲的已经没有主张

  盲的已经失去方向

  忙忙忙 盲盲盲

  忙的分不清欢喜还是忧伤

  忙的没有时间痛哭整一场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四):9个key point

  1. 以时间段代替严格时间表

  根据六大要素,即时间段、地点、物品环境、他人、身心状态,来找出自己效率最高,最适合深度思考的时间段。对自己并不十分适用,毕竟工作性质决定注定了一直在被打扰的状态。可以尝试早上早点起,空出1小时,或者晚上留出1小时。

  2. 不要把时间计划塞得太满,要留出余地。

  以前每当列时间计划或者to do list的时候,总是有种解决天下事的冲动,表格塞得满满的,最后往往是一天下来只有几个item完成了,失败感尤甚,渐渐也就不愿再列了。之前也读到过”一天列三件最重要的事”类似的做法,可以一试。

  3. 关于早起,循序渐进,曲线救国

  早起学习或是早起看书都是很考验意志力的事。本来早起就不易,可以考虑让一些不耗费意志力的事情吸引自己早起,例如看完昨天的电视电影什么的,先养成早起的习惯再说。

  4.终止换习惯——打叉,培养好习惯——打钩

  5.随身携带的碎片清单

  在碎片化的时间里,随身拿出来看看,该删的删,该分解的分解,当下就能处理的就当下处理掉。(碎片时间最适合做的事情:发呆、随机之事、制定计划。)另外,一闪而过的念头要立刻记到碎片清单里,要不然很有可能要过很久才能想起来,白白错过了机会。

  6. 将碎片清单的事放到每日计划中时不要照搬,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具体怎么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否则便没有意义。

  7.先从最耗脑力、最“难啃”的任务做起。

  8.允许自己“放空”的时间

  专注力是有限的,走神的时候不要强迫自己专注,可以做些简单地、不耗脑力的事情,比如收拾桌子、喝杯水、吃点东西,但注意不要做耗脑力的事,比如看微信、查邮件、看淘宝上买的东西发货了没。

  9. 偶尔一次回到旧习惯并不是失败

  关注概率,而不是计较一天两天的得失,长期来看,如果60%的时间内都能做到,就说明已经养成习惯了。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五):告别“想太多,做不到”的瞎忙综合征——《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小结

  不支持 markdown 很乱,可以到 我的博客 去看

  时间不够用?

  老实说,大学之前还真几乎没有觉得时间不够用过,毕竟作业什么的至少提前半个月就刷完了,小考小玩大考大玩也是各种浪,时常还洋洋得意于自己时间掌控能力。然而清楚的记得刚上大一前三个月简直分身乏术,每天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齿轮奔波于各项事物,晚上也常常因为各种事情拖到一两点才睡,第二天还有早课。与曾经想象的轻松愉悦的大学生活大相迳庭。不过朋友圈中「大学忙成狗」的吐槽以及「让我回到高三」的调侃一度给了我一个错误的信号,似乎这一切并不是我本身的问题,相反确实是从原先主要关注学习到现在关注生活方方面面的外部转变所导致的。

  可是别人口中闲暇的大学生活究竟去哪了呢?直到我无意读到《哪有没有时间这回事》才发现忙的假象从来都是我们自身的原因,而市面上反人性反自然的时间管理类丛书鲜有效果也自然可以理解,自然才是自律者最好的状态,而大学确实人生为数不多的拥有大块时间的阶段。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主要内容的总结。如果不能吸引你捧读此书那一定是我的问题,强烈建议买来看两遍以上!

  三种清单合理优化时间分配

  为什么日程表永远是挂在墙上的——日常任务清单

  我们规划的越认真细致,就越难以执行。

  一直很反感细分到小时的规划却又说不上原因,似乎我知道自己肯定做不到,所以一直对市面上时间管理类的书很是不屑。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解释,「规划得越认真越细致就越难以执行越受挫。若尝试以小时为单位规划并试图执行就会发现,一通电话、一个会议、一会懈怠就可以轻易的摧毁整张时间表。考量的越少,变数越大,缺乏弹性,把工作任务安排在严苛的工作表中,一旦出现干扰由于“空隙太少”,就会影响到整张时间表。」然而事实上许多时间管理仍然充斥者时间表的想法,但毕竟柳比歇夫只有一个。

  相反书中给出了替代方案: 日常任务清单 (时间段清单)。按照 时间 地点 物品 环境 他人 和 身心状态 六要素理出那些每天都做或每周都做两三次的事情(以及希望做到的),成为我们的日常任务清单。

  人脑并不能有效处理每天十几项事物,列出来有处于减少焦虑

  不断优化

  划开界限(这个时间段的事情就在这个时间段解决,绝不拖到下个时间段,让一天的混乱变得有层次秩序)

  八分饱

  仪式感(人为什么要过年呢?其实那天和其他日子没有什么不同,但就是者“辞旧迎新”的感觉,让人的状态好起来,憧憬并积极地面对未来)

  避免贵人多忘事——碎片清单

  碎片时代,我们常常你以为自己被微信打败,被微博绑架,被杂物缠身,被碎片信息撕得粉碎,其实你是没懂碎片化时代的正确打开方式

  面对碎片化信息,我们的大脑极其脆弱,有效的方法就是借助外物—— 碎片清单,为大脑免于直接面对每天海量的信息、事情、想法等各种碎片的侵袭。

  记什么:

  信息:有价值的信息

  事情:代办事项(想做或需做)

  想法:想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

  工具:手机——随身。推荐一款交互很赞颜值很高的小众App:Swipes

  When:念头产生后立刻记

  How:内容简短,足够提醒想起即可

  意义:减小压力、大脑焦虑,知道事情在那里,可以按自己的节奏找更合适的时间处理。「邮件我可以不立刻回,信息我也不必立刻回,提示我可以当时不管,这些干扰只是飞过来的碎片,通过碎片清单缓冲它们对我的冲击,使我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找到更合适的时间处理它们」

  处理:

  可以不做吗?

  可以以后做吗?

  可以找人帮忙吗?

  可以现在做吗?

  有确切的时间点吗?

  接下来做什么?

  别让计划永远停留在计划——每日任务清单

  从碎片清单跳出需要处理的事情放入每日任务清单。

  执行计划:

  时间段清单

  任务清单

  完成不了计划?

  执行力建立在对自己和任务都有充足了解和足够客观评价上

  所以 任务清单必须包含有效思考——具体做什么,步骤,耗时,而不能将碎片清单的事物直接移到任务清单上

  工作会自觉占满一个人所有可用时间。如果一个人给自己安排了充裕的时间去完成一项工作,他就会放慢节奏或者增加其他项目使用掉所有的时间。工作膨胀出来的复杂性回事工作显得很重要,在这种弹性很大的环境中,人并不会感到轻松;相反,人会应为工作拖沓,膨胀而苦闷、劳累,从而感到精疲力竭。

  “完成xxx”是任务的结果而非过程。

  于是有效的计划一定是包含了对于 任务执行过程 的思考 ,通常,人们都倾向于在执行任务时才被迫思考过程,如此一来,执行任务时的负担就太重了。

  任务优先级是个伪命题

  重要紧急

  重要不紧急

  不重要紧急

  不重要不紧急

  很多时候我们其实并不能分清。

  做任务的顺序:自然就好。优先级是计算机程序的概念。不过要反思是否有始终选择完成简单事情优先的倾向。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想起看了一半的电影,忍不住想要看几眼。如果我的脑子有那些要事有限的原则舒服着,此时我就会很难受——不看,难受;看了,也难受。觉得自己做了错事,觉得自己败给了自己的懒惰。但是要事没有这束缚,看了,高兴,就当作是写作过程给自己的小奖励;没看,我也高兴,这要我可以继续高效地写作,写完再看就是给自己更大的奖励。当我开心而不拧巴是,我就有可能管住自己,即使看了也能及时停止,回到写作中去」

  愉悦、不拧巴,使自然才能更好的自律。

  碎片化专注

  dirty work 不谈喜欢你的工作。

  人玩游戏是很容易投入的,为什么?有目标,有规则,还有及时反馈(编程也是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六):让我践行的一本书

  就工具书而言,对于我来说好不好的关键在于可不可以指导我去实践。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哪怕只是用上了一小部分,这本书对我而言就是超值的。

  书的内容共分为三个部分:一、怎样获得更多的时间;二、早起的好处以及怎样早起;三、怎么提高做事的效率

  首先是怎样获得更多的时间?任何人,拥有的时间都是一样的24小时,不会多一秒少一秒,获得更多的时间指的是:避免浪费时间做无意义的事,提升单位时间的效率。要学会充分利用碎片时间,同时利用时间段来规划日程,而不是靠时间点来规划。

  然后是早起,早起的好处不必多说,大部分人都知道早睡早起对身体好,更重要的是早起可以让自己多出一些个人独处的时间,全身心的投入自己想做的事。作者提供了几点如何做到早起的参考,每个人的方式不一样,但不得不说早起是一件反人性的事,所以也许能借鉴别人的方法来帮助自己,也是不错的:1.把最想做的事放在早起后;2.双闹钟确保下床;3,起床后做一些清醒行为,洗脸刷牙喝水等等。而我自己是会用冰水洗脸。早起的前提就是早睡,所以头一天晚上要准备好第二天要做的事。

  最后是真提高做事的效率:建立碎片清单,将要做的事、想法等等放入清单中,然后在每日清单中放入从碎片清单中提取过来的事,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更重要的事思考怎么去完成这件事,而不是只关注完成这件事本身。要做到坚持下去并不容易,所以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来保证可以坚持下去。首先要用正反馈刺激自己,做完什么事能奖励自己犒劳自己;然后复盘整件事情,看看有哪些是可以调整的。

  这算是我完整好好看完的第一本有关时间管理的书,只是大概写下了书中的理解,更详细的笔记会记录在我的OneNote上,并通过复读将笔记补充完整。当然,最后还要运用到实践中,甚至是传授给别人,那才算真正掌握了书中的内容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七):我与时间“小妖精”对抗的通关史

  人之一生不过百年,几年之间看不出多大变化,只有当你白发苍苍时才会发现时间如白驹过隙,变老只是一眨眼地功夫。你知道吗,距离《还珠格格》开播已经二十年了,刀郎的《2002的一场雪》已经下了16年,李宇春、张靓颖参加的那届超级女声是2005年发生的事,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结束10年了。一直以来我对时间就没什么概念,但当这些回忆一一摆在眼前时,我不得不承认时间真的过得好快。 最近我读了一本叫做《哪有没时间这回事》的书,才恍惚记起“时间”这位与我朝夕相伴的老朋友来。 这本书总共三个部分,每个部分都是针对性的管理时间技能培训,第一章是第一阶段初级技能,目的在于让一天变28小时;第二章是进阶技能,让我们不用专注也能完成80%任务;第三章是高级技能,可以让高效毫不费力。 这本书的作者是纪元,自由职业者。在奶奶眼中,他是名副其实的“没有正经工作”的男人;在女儿眼里,他是好爸爸,除了每天接送女儿,还和女儿建立了良好的友谊关系;在妻子眼里,他是让同事羡慕的新“二十四孝”好丈夫、“家庭煮夫”。家里人以为他很闲,实际上他可一点也不闲呢。纪元奔走于各地向人们传授时间管理、早起、习惯培养的课程,帮助大家建立起了良好的管理框架外,他还是早起的鸟儿社群、水果捞学习会、享学社的创办者。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这本书只有短短175页,不到一个小时便可以解决,然而真正将作者的理论知识化为实践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在这本书里作者纪元将教会我们打败时间“小妖精”的通关技巧。 首先,“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西游记》里,孙悟空每次遇到妖怪抓走师傅,都是气得直接冲上妖怪洞府,却总被妖怪的法器打败。一回生二回熟,经历的睫解难多了,孙悟空也有了总结,要想打败妖怪,了解妖怪的出身才是关键。而我们想要打倒时间“小妖精”也是同样的道理。 1.一天之际在于晨 早睡早起身体好,晚睡晚起快乐多。横批:顾此失彼 “早睡早起身体好”这句至理名言我们从小就听,道理我们也懂。但是“臣妾就是做不到”。夜晚才是我们年轻人的开始,白天如丧考妣没精神,夜里精力充沛打鸡血,这不就是我们的日日写照吗?以前到点不睡觉,爸妈还会啰嗦一顿,长大了以后也没人说了,我们也就随之放纵。转眼间当年号称早晨八九点钟太阳的我们已经悄悄落下了山。 作者纪元每天晚上九点睡觉,早晨四点起床。这样的好处是:生活质量提高了,早餐吃得更丰盛,有足够的时间锻炼身体,洗澡,收拾屋子,上午九点正式开始工作前,他已经做了很多很多的事情。或许有人会问,起那么早,白天不困啊? “困倦是正常的生理反应,是你的身体试图告诉你该休息了。困不是问题,困的时候挺着不休息才是问题!” 要知道人一天的能量也是有限的,就像手机没电了一样,需要充电。而我们充电的方式,就是休息。每隔四个小时,人就会迎来一次低潮,这就是该休息的时候,因此记得小憩。 2.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今天周末,你打算去超市购物。老婆说家里的盐和醋没了,女儿喊着要吃大白兔,你平时洗脸的毛巾也该换了,要买这个要买那个,你自视记忆力不错。拿着钱包去了超市,结果回来后发现忘记买大白兔。听着女儿哇哇大哭,老婆的指责你心烦不已。要不,再去趟超市?结果发现超市不卖。oh no,你很郁闷。悠闲的周末被你浪费了一半。你本打算看个电影,泡汤了。你本打算和家人温馨一下午,泡汤了。你本打算泡个舒服的澡,喝杯最爱的红酒,也泡汤了。你看,你不好好对待时间,他就会要你好看吧?那么我们怎么跟时间这个“小妖精”斗智斗勇呢? 同样的事,如果你在出门前就把家里人要求买的东西一一写在了清单上,等去了超市按照清单寻找物品,每完成一项勾一项,买单回家。老婆高兴,女儿开心。一家三口下午还能去动物园看看,多惬意。 其次,“打铁仍需自身硬”。在了解了时间“小妖精”之后,接下来我们就要训练技能了。 不同的人在做同一件事时所花费的时间差别很大。 一位老太太要给侄女寄明信片,她用了一个小时找明信片,一个小时选明信片,一个小时写祝词,找侄女的地址又用了30分钟,决定去寄明信片时是否带雨伞又用去20分钟,做完这一切,老太太劳累不堪。这是帕金森的《帕金森定律》中的一个案例。 同样的事,有工作特别忙的人可能花五分钟在上班的途中就顺手做了。 差别就在于碎片时间的利用。碎片时间就像复杂纷乱的拼图,你将他们一一用起来便能拼出意想不到的精美图片。 这也要讲究方式方法。下面我们要学习三清一卡一日志了。 时间段清单,碎片清单,每日任务清单每天频繁地回顾,让大脑无牵无挂;打卡记录,碎片化日志每周回顾,让你发现问题。 计划越是理想化,越是显得惨不忍睹,也就越不可能参考时间表做事。 将周密的时间点清单变为时间段清单让任务更好的完成。我们只是普通人,不是超人,不可能人人都能像《奇特的一生》里柳比歇夫那样严格执行“时间日志”。为了避免越挫越败的情况屡次出现,时间段就是聪明的选择。 碎片清单里记录三种内容:你发现的有价值的信息;自己想要做或者别人要你做的事情;想要做什么、改变什么、尝试什么的想法。 每日清单所要记录的是碎片清单以外要做的事情,是你在这一天里具体要做的事情。想要把清单里的选项一一完成,有效思考是法宝。记住:有效的计划一定是包含了对于任务执行的过程的思考,有效地思考对于促进专注又非常重要。 如果你只能培养一个习惯,请培养打卡的习惯,因为它是培养习惯的习惯,是坚持做到某事的最重要技巧。 碎片化日志记录五种内容:对于事件的记录,对于思考与感受的记录,基于特定领域的记录,成长与成就,对于日程安排的记录。 然后,“升级打怪两不误”,经过一路斩妖除魔,我们的技能也在不断提升,现在就是进化究极体的最佳时刻了。 作者认为习惯不是简单的重复。我们以学习英语为例,你的任务是背5000个单词,按照计划每天背50个,100天就可以背完。但是只有极少数人最后能完成,便是认为习惯只是简单地重复若干天同一过程的原因了。 想要有效地完成任务,并且高效地完成就得理解三个概念:对习惯的理解,对习惯培养过程的理解,对不同方法在不同阶段正副作用的理解。 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里作者提到心理学家提出了行为改变的阶段性理论: 第一阶段处于无知状态,并不打算培养某种状态。拿最近火的小游戏“跳一跳”为例,刚开始玩这个游戏,你只是觉得你并没有想过要制定怎样靠谱的计划,这时候的你是“菜鸟”阶段,无意识培养技能。 第二阶段探索尝试期,确定培养习惯。经历了几次跳箱子失败后,你发现原来这个游戏不简单啊。每玩一次你的记录刷新一次,经验也同时增长一次,在不断地尝试中逐渐发现了窍门。 第三阶段行为固化期,稳固习惯。你在每天的固定时间玩几次游戏,达到多少分,这种习惯变得更加稳固。 第四阶段,习惯稳定。除非遇到什么事让你分身乏术,或者说你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个习惯已经成为了你生活的一部分。 最后,“化零为整,逐个击破”,了解了时间“小妖精”的优势,认识了我们自身的不足,并且有针对性的进行了技能训练之后,我们就要“雄赳赳,气昂昂”地上战场了。 从初级阶段的初识早起和做记录的重要性,到进阶阶段的三清一大卡一日志这五个大事记,再到高级阶段的坚持培养习惯,这就是《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对抗时间“小妖精”的通关史啦!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八):合适的方法才是更好的方法

  用三天读完了纪元老师的《哪有没时间这回事》。按时间段划分日程表的方法。非常人性化,实践起来有很强的可操作性,而且相对轻松,容易获取成就感。这本书的上架建议是成功励志时间管理,我向来不喜欢读励志类的书,因为很有挫败感,总做不到书里那么好,但纪元老师这本书读来,没有一点挫败,他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我们学会悦纳自己的不完美,原谅自己偶尔的不规律,我读完最大的收益就是治好了我以前的”绝对完美“强迫症。以前在坚持的过程中只要偶尔出现一天没有按计划执行,我就会破罐子破摔就此放弃,但是现在不会了。纪元老师给出的打卡的攻略,让我们既有勇气接受旧习惯一两天的暂时复辟,又有动力坚持新的习惯。而正向打卡强化积极的心理暗示,也更容易使人在建立新习惯的道路上,感觉到胜利在望,从而更容易坚持下去!此外,纪元老师在书中多次强调,执行具体的内容,这一点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另外一点新的收获是,书中提到用番茄工作法来训练专注力,以前对专注力的理解是训练几个小时做同一件事,结果发现很难办到,也容易走神。读这本书之前,我都是强行克制自己,坐下来不动,以保持专注,现在觉得,这种放空的做法更合理!比起发呆走神儿,这种及时放空,等大脑重新积累到足以再次衔接的办法时再继续,主动碎片化时间让几件事情——需要专注的和不需要专注的——穿插着进行的办法,更人性化,更好操作,也更有时效性。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九):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严格的时间表!你躺枪了吗?

  最近我在阅读一本书,名字叫《哪有没时间这回事》。在书中,作者纪元提出了一个非常有趣的观点,让我不仅耳目一新,并且产生很大的启发。于是我决定把它写下来并分享出来。

  这个观点是:“只有超人和傻蛋才用严格的日程表,我们用时间段。”所谓的“超人”,是指坚持记录时间日志、拥有强大意志力的柳比歇夫之类的人,所谓“傻蛋”,恩,不解释!

  你一定用过严格的日程表!

  曾几何时,你一定用过严格的日程表!为什么我会如此肯定呢?因为,我们上学时期的课程表,就是一份严格的日程表呀!想想看,早上8:00-8:40上语文,8:50-9:30上数学……每一个40分钟,都被学校和老师安排的井井有序。

  没错!这就是严格的日程表。它以上下课时的铃声来间隔开每节课,以老师富有仪式感的“上课”、“下课”来开始和停止这节课,它保证了学校和课堂的秩序,让每一天,每一小时,充满了有条不紊的节奏。

  恩,在学校中,遵守严格的日程表是没错的!但是,也许是我们在学校的这段上课体验,让很多伙伴(包括我)在时间管理上规划时间时,也不由自主地按照课程表的设计来规划自己每一天的事情。

  你还在用严格的日程表吗?

  实际上,学校中的课程表之所以有效,绝大部分源于学校制度与老师的约束。到点上课了,我们就应该准备书本乖乖地坐好,下课了我们就可以随意出去玩闹。更重要的是,每一个40分钟的课程中,所有的同学都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新的知识,课堂中的每一分钟,什么时候要做什么,都被老师私下演绎过无数遍,也就是说,这一切都是事先规划好的。没有什么特殊情况,40分钟的课程节奏基本掌握在老师手里,不容易中断,也不容易有突发情况。

  但是到了我们的工作和学习中,突发情况太多了。在没有规则和他人制约的条件下,一会我们接一个电话,半小时就过去了;一会我们看个手机,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会我们偷个懒,又是半个小时飞逝……等到最后的最后,我们发现,早上9:00就没有完成工作,导致后续时间表上的安排无法正常推进,从而导致整张时间表最后陷入全面的崩溃中。

  正如书中作者所说:“时间表只会逼死我们,以一个小时为单位,把每天划分成24个格子,暗示我们把事情安排在一个具体的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上,但是它从未被很好的执行过。更可悲的是,我们规划得越认真越细致,就越难以执行,越容易受挫。”

  没错!“把工作任务塞在严苛的时间表中,如此缺乏弹性,一旦出现干扰,就容易影响到整张时间表,即使最后一天的任务都完成了,但由于与最开始的计划期待不符,我们也容易体会到挫败感。”

  伙伴们想想看,你们的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这样的?以前我刚开始学习时间管理,不小心就用力过猛,将我的每一天的可用时间安排得非常满,总感觉“有压力就有动力”自己干劲十足一定能成功。后来持续崩溃持续崩溃,我才发现,我只是平凡的普通人,严格按照日程表做事神马的,“臣妾做不到啊”!

  扔了日程表,我们用时间段!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时间,或者说如何更高效地利用好时间呢?作者提出的建议是按段计划并安排时间,比如考虑上午干什么、下午干什么,或者再细分一些,上午的某一段时间干什么。这样,拒绝了理想化的时间表,我们允许自己在一段时间内有灵活变动的可能,并为自己留出了通向成功做事、提升自信的路径。

  一天当中24小时,如何划分出正确的时间段呢?与上面的反面案例“时间表”相同,我们的时间段也必须要注意不要定死、定型,强行规定8:00-12:00上午干什么,不然这又和时间表有什么区别呢,只是从一小时膨胀成4小时的“大时间表”而已了!

  按照作者给出的方法,正确的时间段,应该是综合审视了“时间,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和自己的身心状态”这六大要素之后确定的几个时间段。比如,我的早间锻炼时分,时间是6:00左右,地点是操场,物品是带着手机和手环,环境是清幽宁静的操场, 他人是和我一起跑步的人,自己的身心状态是正向积极充满力量的;再比如,我们一天8个小时在公司上班,除了时间和自己的身心状态会不一样,其他的地点、物品、环境、他人,可能都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时间和自己的工作状态来做不同的工作。

  写到这里,我想起在某一本书上看过,职场中人们一天的高效时间段只有两三个小时,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两三个小时做重要的事情。剩下的时间可以去做一些零散的并不太重要的工作。结合上面说的六大要素区分时间段,我们可以找出自己不在状态的时间段做打发时间的工作,比如整理些文档和桌面,查看邮件等等。

  划好时间段,专时专用、安排有度

  尊重时间、尊重自己制定的规则,就从学会专时专用开始。该工作就工作、该放松就放松,该和家人一起享受美好生活就和家人在一起,人生如此安排,才会更多幸福与愉悦。所以,崇尚“生活与家庭不分离”的伙伴,是否可以静下来思量一下我们目前的状态,到底是因为各种拖延导致的专时没有专用,还是因为自己真的向往持续的工作而忽略家庭?

  专时专用,不仅代表一天中的时间被划分成一段一段,让我们每天被工作的意义、家庭的幸福、个人的休闲时光等充满,做到规划有序,层次多彩;专时专用更代表我们要合理规划时间段内的事务,做到安排有度。

  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中,作者提出“八分饱”的时间安排概念。“这样才能做到轻松地把这一时间段的事情在这一时间段内搞定,不然就会陷入事情没做完导致的各种纠结里了。”也就是说,每个时间段内,我们应该留出空余的时间。这种理念,也是易仁永澄老师一直对我们周计划制定小组的同学提倡的“留白”。

  没错,在制定周计划过程中,我和很多伙伴都容易把一个周的时间塞得满满的,最后导致周回顾时统计完成率不到70%时,那个心塞……不说了,说多了都是泪,总之四个字:留出时间。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将每天的可用时间控制在10小时左右,实践一段时间再观察是否增加或减少。

  一切,以自己的生活工作效率提高为目的!

  《哪有没时间这回事》读后感(十):打卡率60%,你就成功了!—最接地气的时间管理法

  这是我正式接触的第一本时间管理类书籍。它的开篇就把我一下击中了:你整天忙碌却想不起来自己到底做了什么?大量时间被他人占用?晚上不睡觉早晨起不来?生活不规律?坏毛病改不掉好习惯无法坚持?……对,这说的正是我!这些令人焦虑的问题我统统都有!因为想改变现状,我迫不及待读完它。何其幸运,这是一本很接地气的书,每当我看完一章,就可以把它直接应用到生活中去,实践后明显感觉到我对时间的掌控感大大增强了。提炼出三点对我最有用的来分享。

  一、早起和早睡

  在看这本书之前我已经实践了一周多的早起打卡生活。但是时间极不稳定,一开始是9点多,接着8点多,起来之后精神状态很差,也不知道该做什么,这是我对自己低要求的打卡。看到作者介绍了wake-up闹钟法,马上实践起来,有效率达到100%。

  方法如下:

  1、结合自己当天的精力确定第二天晨起时间(每天情况不一,晨起时间也可以不一致)。

  2、设置wake闹钟(一般设定在期望起床时间3-5分钟之前),先用轻柔舒缓的音乐唤醒自己。

  3、设置up闹钟(期望起床时间),将闹钟声音调大并放置在离床较远的位置。不能让闹钟吵醒家人的心里压力感让你必须马上起床关掉闹钟。

  4、进行一系列清醒行为(刷牙洗脸等……)

  wake-up双闹钟法,已经成功帮我将起床时间稳定在了5点30分。我通过起床后的:起床关闹钟、手机开wifi打卡、给宝宝泡奶、喝一杯水、整理桌面、刷牙洗脸上洗手间等一系列清醒动作,大脑就完全苏醒过来,不会再想回到床上睡觉。如果做完清醒行为依然还是想睡觉,原因有:(1)休息不够,这种情况就要听从自己身体的声音;(2)没有给自己安排早起后要做的事。

  也就是,作者强调的早起,是你必须做到清醒行为,而并不是清醒本身。如果当天做完清醒行为了,不论你是否继续回床睡觉,请给自己打✔鼓励吧!

  反思之前一周多的无效早起,精力差主要是因为睡眠不足。要想早起后有良好的精神状态,晚上就会想着得早点睡,逼着自己要改掉睡前刷屏停不住的习惯,用早起倒逼早睡,用早睡促成早起,慢慢调整,就会逐渐形成一个正向循环。

  二、列出三份清单(本书核心)

  (一)梳理好近期的时间段清单

  1、列出一天中的事务(每天都会做的事、每周会做2、3次的事、希望自己做到的事),无须考虑具体时间点,只要按一天的时间顺序,比如早、中、晚的次序罗列出所有事务。

  2、按从早到晚的顺序,划分出时间段而非具体时间(划分时间段依据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他人、物品、环境、身心状态)。

  3、将之前写的一天中的所有事务分别填入每个时间段中,每个时间段的固定事项可以列成清单按顺序排好。

  比如我的清晨时间段(时间5:30-7:30;地点:卧室;他人:老公和宝宝;物品:书桌、电脑、网络;身心状态:佳)。在这个时间段里老公和宝宝都在睡觉,基本不会被打扰,手边有电脑和网络,精神状态也很好,就可以单独列为一个用来专注学习的时间段。按照这六要素的变化,我将自己的一天从早到晚列了11个时间段。

  4、除了书中提到的时间段清单外,我还将自己的生活分为工作、学习、自我成长、家庭、休闲、健康等几个方面,再列出每方面的应办事项。

  5、按六要素分析自己的每个时间段适合做哪方面的事,把应办事项分类放入不同的时间段中。

  (二)碎片清单

  将自己突然的想法、他人让你做或自己想做的事、有用的信息马上记入碎片清单中。我用的是手机app来记录清单,因为可以随身携带且易于保存。现在每天都会时不时对碎片清单进行审视和整理:

  1、可以不做的事:马上删除。

  2、可以以后再做的事:划入专门的“压箱底”清单,以后再说。

  3、必须做的和犹豫要不要做的事:留着。

  对于留下来的这些事,就要再度回顾审视:

  1、可以现在做的事:马上做。

  2、可以找人帮忙的事:委派专业服务机构做是更高效的处理方式。

  3、可以确定哪一天要做的事:列入那一天的计划中。

  4、需要排期做的大项目:分解。

  (三)每日任务清单

  1、对于需要排期做的大项目,细化成小步骤,列入每日任务清单中一项项完成。

  2、从碎片清单里整理出的需要当日做完的事项排入每日任务清单。

  三、关于坚持

  本书作者曾从事过心理学方面的工作,所以他提出的一些观点比较顺应人性不拧巴,让人在时间管理的过程中更放松一些,这也是最接地气的一个方面。当你想建立一个好习惯每日打卡时,真的不要去计较那一两次的失败,因为你是在练习一项技能,中途失败很正常,不要沮丧。作者告诉你:在习惯培养过程中,打卡率达到60%,你就已经养成习惯!达到85%,你已经算很优异了!达到94%,你是异于常人的!勇于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试错,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习惯。加油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