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1+12:通向常识的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1:0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经典读后感10篇

  《1+12:通向常识道路》是一本由刘苏里著作,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一):《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

  看到俞敏洪推荐这本书很久了,在图书馆也多次看到过这本书,每次我都是拿起又放下,因为里面的内容对自己来说太陌生,并且有点恐怖。这次自己借回家后很长一段时间也只是翻阅了其中自己有点熟悉的内容,不熟悉的内容一点也没有看。突然有一天,我想要翻翻,硬着头皮把此书看了一遍,越看越有兴趣。

  这本书真的讲了很多常识,自己所不懂的常识。看过《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里提到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成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两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对于这本书,一开始的认识是在“恐慌区”。认真翻阅了之后,我发现这本书在自己的“学习区”。书中很多我是第一次听说:潘恩的《常识》、《论美国的民主》、费希特、马克思-韦伯、科尔奈、纳吉、吉拉斯等等。

  文中提到什么是爱国?爱国不能空洞的爱。国家的建立应该有道德基础,政治也分正义与非正义,否则就走形,国家建立的基础就变成瓦解自己的毒素。不分是非地爱国,我只能说你是假的,伪的。

  美利坚合众国(United States of America),简称美国,是由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50个州、和关岛等众多海外领土组成的联邦共和立宪制国家。这个对于美国的介绍是搜索来的。以前看不懂为什么叫做联邦法、州法。现在有点理解。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他强调美国真正的活力在于地方自治,乡镇精神,美国至今如此。美国的法律是通过辩论得出来的,是常识,大家都赞同。以前我认为华盛顿总统为什么不称帝?是因为他品德高尚。现在才发现他根本不可能称帝。联邦的存在,怎么可能允许人称帝?

  在没有乡镇组织的条件下,一个国家虽然可以建立一个自由的政府,但是它没有自己的精神。片刻的激情,暂时的利益或偶然的机会可以创造出独立的外表,但潜伏于社会机体内部的专制也迟早会重新冒出于表面。

  在美国,法律乃至于超过了宗教权威。

  文中提到了凯恩斯。认为他是一位先知。他早在1930年发表“我们后代在经济上的可能前景”,预言再过100年,人类将彻底解决困扰数千年的基本需求问题,但它来的太快了,人们可能来不及转换生活目标而处于“休克”状态。他劝说,人类要提早想好,什么是好的生活,有益的追求,只有如此,人类才能走出传统经济发展思路,避免因炫耀财富而导致整个文明的衰败。他一个世纪前的预言眼看就要实现了,真是让人佩服地五体投地。

  吴思对《道德经》的阐述,让我对此经有了一定的了解。道德经一直是我想碰但是不敢碰的书。

  正如梁文道所说:读书读得越多,越发现真正要读懂我们心目中所谓的经典名著,可能要有一点运气。比如你要生长在一个不错的家庭,有挺好的家庭教育,小学、中学都受到不错的教育培养。你慢慢走过这样一条幸运的轨迹,通过教育培养出一种阅读能力,这种能力帮助你读到很多人没办法读进去的书。

  《道德经》对于我来说就是一本没办法读进去的书。我的想法是先暂时不碰,等从其他书中积累了一段时间的量后再去读。毕竟自己读书少,现在去看估计看不懂书中深层次的含义,流于表面的理解也是一种对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看了这本书收获极大,也很感谢俞敏洪的推荐,自己才会与此书结缘。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二):启蒙入门书

  某天在南京大众书局乱逛时候看到的,新街口的大众书局路过总去转转,虽然总被游说办书卡。可是想着只是偶尔来也就没办,但每次都会拎一至两本回去,好像还是办张卡更好些。

  这本书是财新的思享家中的一本,连这本买过四种,只读了胡紫薇的如何做妖孽。还有王强的读书毁了我和梁文道的关键词没读。

  这本书是万圣园刘苏里和十二位学者的对谈,对谈十二种经典。这些经典有些听说的有些不知道,但是因为是对谈的形式,读起来并不枯燥,但是真的就凭这点介绍就明白作者的微言大义也是枉然,只能是当启蒙入门书来读。

  这本书就是启蒙入门书,开卷有益。虽然是读经典,但是现实的关照很强烈。也有点觉得纸上谈兵。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三):干货挺多的访谈录

  访谈对话相较学术专著更为随意,任思想而流动,但同时话题集中于某一本书或某一个人,不失重点讨论,干货颇多。

  最具冲撞力的当属第三篇《美利坚的政治基础 与于向东谈<论美国的民主>》。于向东提出“美国力量之所在,在于乡镇组织这一自在体不断兑现自身的绝对性”,持着地方事务这一把小尺子来看待问题,稳步向前。中国则是“国家事务遮蔽了地方事务,甚至解构了地方事务”。想来新闻联播中那些国家领导人的事离我们那么远,身边的琐碎小事却难登大雅之堂,此时要么成为伪胸怀天下的“志士”,要么成为与之隔离的冷漠群众。

  最有同感的是第五篇《先知马克斯·韦伯 与阎克文谈韦伯》。一战前的德国太过追求唯物主义而将眼光着眼于此岸的发展,对此马克思提出打烂旧形式而建立新形式的此岸,但不可能成功。韦伯借着带有宗教色彩的“职业伦理”或者“天职观”,希望将此岸与彼岸连接起来,避免世俗世界与意义世界的断裂。当下中国物质财富已有所积累,但工作意义和生命意义却在流失,这一问题似乎可以在韦伯那里寻找到答案。

  最有趣的是最后一篇《老子曲线 与吴思谈<道德经>》。读《道德经》一般就读到老子的“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吴思却经由“统治者法酬”和“人民自由”建立坐标系,并画出一道“老子曲线”。在重新组织《道德经》篇章排序后,统治者法酬与人民自由的最佳均衡点浮出水面,老子在这一点前后的不一致政策得以更加明朗。观点别开生面,果然独特。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四):思想的意义在于他属于个体,而牛人思想的意义在于启发更多人的思想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常识对于大众来说感觉并不陌生,但常识往往离普通人最远,因为相对而言我们的思想和认知是有局限性的,而这些局限性的原因在哪,在这本书里可以找到一些线索,算是一本哲学思想导读。里面谈到了很多近代的思想巨匠及其著作,而对谈式的风格非常适合读者的理解。而恰到好处的地方就在于就事论事,而对现实意义的结合基本上都是被作者直接打断了,也许这样才能更好的在理论上探讨吧。这本书的启蒙意味深厚,适合一般读者,不需要太多的基础知识,只要了解基本的思想家和大概的思想体系或是观点就可以有所收获了,特别是里面提到的著作等,也是一个很好的入门和导读,读过的也可以加深认识。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五):启蒙的微光

  这书系微博上一位书友所赠,由万圣书园直接寄来,还是刘苏里的签名本。看了腰封上对谈人的名单和推荐,很自觉地就开始了阅读。很大程度是看到“通向常识的道路”几个字,何以能如此有底气呢?

  看对谈者名单大致就能知道本书的价值倾向,不过书中许多讨论还算是切实而理性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书中谈到的人物和著作,我都是似曾相识而未认真通读过。从美国独立开始,托马斯潘恩的《常识》、美国宪法、托克维尔的《民主在美国》,到德国的费希特、马克思韦伯,到东欧的科尔奈、纳吉、德热拉斯,到英国的伯林、凯恩斯、乔治奥威尔、赫胥黎,再到西方古典的马基雅维利,最后回到中国的老子,这一连串伟大的人物、著作、思想在这短短的12篇谈话录中得到简单的介绍、阐释,确实不是容易的事。

  对美国历史的追溯,从独立前到独立后,从美国本土到域外观察,美国民主的精神到底是什么?是乡镇生活的约定俗成还是对规则的尊重?托克维尔的观察及世界对这新世界的期许?我们如何摆脱历史的惯性?历史和现实给我们答案。

  再到德国,这个奇特的国度,诞生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艺术家、思想家的国度,却屡屡成为人类浩劫的策源地。究竟民族主义与自由主义我们要如何取舍?人类的发展是国族的命运还是全体关联的命运?

  英国的保守为人类保留了什么?更多的自由和更大的容忍度?从潘恩到伯林到凯恩斯到奥威尔,我们看到的是超越国族的关怀。

  从古典到现代,我们其实一直在圈子里打转,只是打转的同时把圈子扩大了些。但是古典的智慧依然值得我们期待。从马基雅维利到老子,古典价值需要更多的吸收。

  12篇对谈中最扯淡的是刘国师那篇,基本不懂说的什么,最现实最实际的是讲老子那篇,由古及今,充满了浓浓的现实关怀。我可以理解这样的情怀,也期待这样的是情怀。人民的自由的多少决定了国家与民族的前途命运,但更重要的是人民与民族的教育、思想、文化的进展,如果总是在固定的圆圈里打转,何时能真正有思想、有文化、有勇气呢?

  我真的不知道,也不敢去揣测。在这把公共知识分子当成一种污名的国度,最好的办法就是装聋作哑。“现在看来迫切的是接受教训,不过有这种紧迫感的中国人似乎比当年的德国还少。不管体制内外,人人都觉得个人无能为力,不负责任地得过且过乃至狗苟蝇营腐败糜烂已经成了日常现象。”(p100)

  遗憾的是,教育和社会生活的影响没有丝毫的纠偏功能,反而愈发地助长这样的趋势。不是没有明白的人,只是明哲保身的绥靖思维妥妥地占了上风。我知道,如果今天我不为别人说话,到某一天亦不会有人为我执言。

  看完这书最大的感受是我亟须补课,那些伟大的人物、伟大的著作我都没认真读过,这是最可怕的。需要找书来读,需要把未竟的旅程补上。需要常识的启蒙。

  最后说两则书中的错漏:

  14页,第一行:“罗得邦最后批准时,已是1890年年中”,而下面倒数第八行则写的是“1790”。想来肯定是有一处错误了。

  201页,倒数11行,“稻梁某”的“梁”是不是应该是“粱”?

  粗略看完,一点疑问和感想。我想启蒙的微光哪怕再微弱,在黑暗的夜里也是指引前进的灯塔。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六):说说而已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刘苏里作品。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有一层透明塑料纸包装的,不能看到里面的内容,但是,封面上的几个名字让我决定买这本书:梁文道、萧瀚、高全喜、郑也夫,吴思,刘瑜。

  这的确是一本很好的书,是对刘苏里做的“重温经典”栏目的收录。从这本书不仅提及了诸多作品与作者,介绍作者和作品,而且,还做了对照中国现实的解读与反思,从中能够看到知识分子的风骨——对价值的重视。

  作为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书,它显得有些难懂,但是,只要你去阅读,一定能有两方面的收获:信息的获取,关于某位大师的信息,关于某一本经典的信息;理解能力的增长。同样,我并不剧透,但是,放两页纸以飨读者。

  《1+12:通向常识的道路》读后感(七):常识非“常识” ——读《1+12:通向常识的道路》

  常识非“常识”

  ——读《1+12:通向常识的道路》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