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圣殿春秋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圣殿春秋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0:0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圣殿春秋读后感10篇

  《圣殿春秋》是一本由[英] 肯·福莱特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8,页数:1133,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圣殿春秋》读后感(一):碎碎念

  2018年决定看完书和电影多少都要记录内容。看完这本书已经有几天了,但一直没写什么,我发现一旦将一个东西设定目标,又迟迟不做,就会产生比较强的排斥心理,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

  排斥动笔的原因除了腹无诗书且从小写作低能产生的惯性拖沓之外,就是这本书是一部小说。这两年看的比较多的投资类及历史类书目,总会有些学习意思,于我而言,很久没有纯粹的看过故事了,而剧情类的书评容易被我写成剧情梗概。

  在黑暗的中世纪背景当然是亲戚关系及其错综的欧洲王室争夺皇位的战争、教廷的腐败人民苦难,剧情这里真的就不展开了。可以看到中世纪教会人心控制可能用震慑力会更恰当一些,最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也惧怕地狱的制裁,但你怕不怕制裁的人其实是个恶魔?或者你知道是撒旦带上了上帝面具,但却没有勇气去扯下来。

  教堂是如此恢宏,构造精巧曲线优雅,是tom想献给上帝的礼物。拿温饱去换,拿爱人的生命去换,拿自己的生命去换。tom或许回答不了,但故事却顺其自然发生了。

  落入凡尘公主毒蛇咬伤,后生坎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人,很美的故事。

  《圣殿春秋》读后感(二):《圣殿春秋》:献给上帝的至美礼物

  肯·福莱特(Ken Follett )出生于威尔士,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历史悬疑小说作家之一,第一次读到福莱特的作品是那部令他声名鹊起的《针眼》(后来国内的译本改名叫《风暴岛》),当时即对作者在不偏离真实历史事件进程前提创造故事,把握情节走向并赋予人物丰富情感能力深感敬佩。福莱特作为小说作家一直以来笔耕不辍产量颇丰,《世纪三部曲》更是让其在国内名声大噪,在读者的心目中作为历史小说家地位可能已排在玛丽·瑞瑙特(Mary Renault)等同为英伦历史小说作家之上。

  《圣殿春秋》是一部充满福莱特标志元素的小说,庞大的背景故事、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从上而下无所不在矛盾冲突,在本书中都得以体现,而作为商业小说必须具备的阴谋命运冲突乃至于处于含蓄和露骨之间的爱情描写(福莱特在这方面绝对是一号人物)都可称得上精彩绝伦同时这部小说还具有一个福莱特其他小说有些忽略的优点,那就是对背景细节的仔细刻画,福莱特的历史小说大多具有很长的时间跨度,且人物众多情节复杂,这就使得其需要将主要精力都花在推动故事发展的主要人物与情节上,对一些次要细节的描写就偶尔一笔带过。但在本书中福莱特不惜花费大量的文字向读者描述了这些次要细节,这使本书在福莱特小说中显得颇具特色

  《圣殿春秋》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中世纪的英国,一群并不显赫的人物是如何在各方强大势力的轮番冲击下,修建了英国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故事。

  首先需要对这个故事的事件背景进行一些补充,故事发生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后,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前的欧洲用天朝的评价来说就是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实际情况差不多,自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欧洲尤其是西欧就基本处在不停的动荡之中,社会衰落到了很多罗马帝国时期修建的道路居然因为被森林重新覆盖而中断的地步封建贵族普通人民都被连绵不断的战争损耗折磨,但是基督教却在这期间慢慢变成了可以与世俗的封建贵族阶级相抗衡的一股强大势力,此时教皇乌尔班二世所发动的东征与其说是为了救援东罗马帝国,同时以有道伐无道,解放圣城耶路撒冷,不如说是大家都快没活路了,不如找一个共同且富有敌人,大家团结一心出去抢一把,乌尔班二世在其拯救圣地演说中,极其露骨的说道:

  让我们投入一场神圣的战争——一场为主而重获圣地的伟大的十字军东征吧!让一切争辨和倾轧休止,登上赴圣地的征途吧!从那个邪恶种族手中夺回圣地吧!” 那个地方(耶路撒冷),如同《圣经》所言,是上帝赐与以色列后嗣的,遍地流着奶和蜜,黄金宝石随手可拾。耶路撒冷是大地中心,其肥沃和丰富超过世界上的一切土地,是另一个充满欢娱快乐天堂。我们这里到处都是贫困饥饿忧愁,连续七年的荒年,到处都是凄惨景象老人几乎死光了,木匠们不停地钉着棺材母亲悲痛欲绝地抱着孩子尸体。东方是那么的富有,金子、香料、胡椒俯身可拾,我们为什么还要在这里坐以待毙呢?”

  不要因为爱家庭拒绝前往,因为你们应爱上帝胜于爱家庭;不要因为恋故乡而拒绝前往,因为全世界都是基督徒故土;不要因为有财产而拒绝前往,因为更大的财富等待着你们。”让那些过去做强盗的人,现在去为基督而战,成为基督的骑士吧!让那些过去与自己亲朋兄弟争战不休的人,现在理直气壮地同那些亵渎圣地的野蛮战斗吧!让那些为了微薄薪水而拼命劳动的人,在东方的征途中去取得永恒报酬吧!身心交瘁的人,将会为双倍的荣誉而劳动,他们在这里悲惨穷困,在那里将富裕快乐。现在他们是主的敌人,在那里将成为主的朋友!”

  毫不迟疑地到东方去吧!凡是要去的人都不要再等待,赶紧回去料理好事务,筹备足经费,置办好行装,于冬末春初之际,奋勇地踏上向东的征途!”本着主赐予我的权柄,我郑重宣布:凡参加东征的人,他们死后的灵魂将直接升入天堂,不必在炼狱中经受煎熬;无力偿还债务农民城市的贫民,可免付欠债利息,出征超过一年的可免纳赋税。凡动身前往的人,假如在途中,不论在陆地或海上,或在反异教徒的战争中失去生命的,他们的罪愆将在那一瞬间获得赦免,并得到天国永不朽灭的荣耀。”

  一千年前的欧洲,基本就相当于现在的某些极端国家宗教和上位者对普通平民精神生活以及物质生活压制极大,而《圣殿春秋》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讲述一群教士、工匠和平民为了各自的信仰目的,共同修建教堂的故事。

  故事有一位贯穿始终的主人公,王桥修道院副院长(王桥教区主教是名义上的院长)菲利普,菲利普是英国当地土著,幼时家中横遭劫难,除了自己和弟弟弗朗西斯之外,全家都被屠戮,而兄弟二人因为无亲可投,只能进入救助他们的教士所在的修道院中生活,在此处福莱特着意描写了教会是如何在经济和土地权益上成为可以抗衡贵族采邑制度(采邑和封地不同,采邑不是世袭罔替的)的一股力量的原因,即大量在战争中成为孤儿成人无力抚养的孩子被送进修道院,而在进入修道院时,原则上需要赠给教会一笔财产或土地,教会凭此积累了大量的土地,同时基督徒需要向教会缴纳什一税,这又让教会积累了财富。

  菲利普在修道院中表现出色,且对上帝的信仰极其坚定,随后其被推荐到了王桥修道院去担任一所小附属修道院的负责人,在此期间菲利普对小附属修道院进行了改革并将其管理的十分良好。有一日菲利普需要去觐见主教,途中偶遇到处找工作的本书另一主角建筑匠汤姆一家,汤姆希望能由自己主持修建一所教堂,此时他为了实现这个梦想已经拖家带口在英国流浪工作多年,但始终无法达成愿望,在流浪期间第一任妻子也死于产后出血,而汤姆不得不草草安葬妻子,同时迫不得已丢弃刚出生的小儿子

  此时正是英国诺曼王朝后期,老国王和王储已死,剩下的可能继承王位的几位候选人为了王位展开了激烈角逐,而菲利普不幸深陷其中,在菲利普见到了沃尔伦副主教后,菲利普竟然成为了王桥修道院的副院长候选人,在和沃尔伦达成了一桩交易后,菲利普成为了副院长而沃尔伦成为了王桥教区的主教。

  菲利普在第一次见到沃尔伦时告诉了他一个消息,这一消息导致了本书一个重要人物阿莲娜家族被威廉家毁灭,从而将菲利普、汤姆一家、阿莲娜、威廉和沃尔伦等主要人物牵扯到了一起。

  汤姆一家在经过几多波折后又回到了王桥修道院,机缘巧合之下王桥旧教堂被其继子杰克烧毁,菲利普经过多番周旋之后终于获得斯蒂芬国王的许可开始重建教堂,菲利普雇用的建筑匠就是汤姆,这也使得汤姆有望达成自己最大的愿望:经自己之手修建一个全新的教堂。其后在教堂的修建过程中,在教堂修建的地点问题,以及修建教堂所需要的资金、物料、人工等等方面,菲利普、汤姆与沃尔伦、威廉等人多次角力,并且挨过了教堂崩塌等灾难后,在汤姆继子杰克手中终于建成了英国历史上第一座哥特式教堂,修建教堂花费了两代人数十年之功。

  期间故事发展随着历史的进程可谓跌宕起伏各色人等在历史中沉浮挣扎,作为一部历史小说,阅读时绝对称得上酣畅淋漓,作者对于十二世纪英国社会的精准把握,以及将历史事件中真实人物在小说中进行呈现的手法也非常纯熟。

  福莱特在《圣殿春秋》中从各方面展示了他对于教堂的热爱,在文中,他借由汤姆以及杰克之口,对教堂的建筑构成进行了巨细靡遗的讲解。将教堂的各个组成部分以及附属建筑的建设过程、作用等都向读者娓娓道来,使读者对教堂有了非常直观感受

  同时,福莱特在推进小说故事进程时,也以教堂在建设过程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体现教堂对当时民众巨大影响力,在一般印象中,教堂只是作为宗教信仰的体现,对民众的影响应该更多的体现在精神层面,福莱特的小说中却表现了教堂对于一个市镇乃至城市的兴起或衰落也有重要影响,教会建设教堂除了国王等贵族给予资助之外,更大的资金来源应该是自有土地上的佃租,前文已经提到教会在中世纪开始逐渐占有大量的土地,教会通过将土地出租给农民以收取地租,而且无论教会还是贵族都通过垄断磨坊这一方式获得更多的收入,一个信仰虔诚其管理良好的教区,通过收取什一税、地租、磨坊收入以及信徒贡献应该可以积累起大量的财富,这些财富除了用于日常开支以及救济穷苦之外,修建教堂几乎是唯一的理论上的用途,教堂的修建旷日持久工程难度极高,科隆大教堂断断续续修了600多年,巴黎圣母院至少修了200多年,就算是到了现代,修建大教堂也是个特重大工程,巴塞罗那的圣家族大教堂从1882年开始建设,至今没有完工,据说为了纪念高迪逝世100周年,可能在2026年完工,那也是140多年呢。

  同时教会提供给修建教堂的工人待遇不错,这导致了一系列连锁反应,第一、修建教堂成了工人们终身保障,由于工资高、耗时长,建筑人员几乎是终身制,这些人员基本都成为了乡绅;第二、建筑人员长时间在教堂工作,使得一些小商人为了向这些人提供服务从而驻扎工地附近,这就成了市场的雏形;第三、教堂都有比较大的广场,这就成为了大型交易市场的天然地点,慢慢的在教堂周围就形成了以建筑工人和商人为主的小型市镇,乃至于设防的城市,福莱特在小说中就描述了这一过程。

  福莱特对于教堂在中世纪英国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作用,都用笔墨进行了大量的展现,使得小说不仅具有商业价值,也多了几分历史普及意味,这对于一部历史小说价值的提升助益良多,也是福莱特不同于其他作家的一方面。

  福莱特对教堂修建中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有诸多描写,但其仍然没有忘记小说中更重要的一方面,即修建教堂是对文中诸多人物所坚持的信仰以及希望的终极体现。

  菲利普作为虔诚且坚定的教士,自然必须将至美的教堂献给上帝作为其一生孜孜以求的最重要目标去实现,而在与各方势力的角逐中完成这一目标,就是体现其对信仰之坚持的具体表现,而菲利普也出色的完成了这一任务

  其他人物对于修建教堂也都抱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汤姆一生追求亲手设计并修建一座教堂,这是对于他作为一位工匠的最高褒奖,同时也是能让他全家一生温饱的最好方式。除此以外,汤姆在内心中还有另一个祈求那就是他的第一任妻子埃格妮丝,汤姆一直后悔在埃格妮丝产后出血死亡之前,他无力为妻子找到一个教士进行忏悔,并且他还丢弃了刚刚产下的幼子,这使得他一直想要建设一座教堂,请求上帝宽恕他的妻子,这也是他坚定追求建设教堂这一赎罪方式的原因,他希望埃格妮丝可以经由他修建教堂的行为得以进入天堂。

  还有就是阿莲娜,建设新教堂其实一开始与其无关,但是渐渐的建设新教堂成了她在精神上对抗威廉的一个象征,阿莲娜是那种在极端绝望时仍要寻找希望的女性(福莱特在自己的作品中坚持创造这样的女性形象),最终她也实现了对残酷现实的反击,而建设教堂无疑就是一个反抗命运的标志,所以在教堂建设最困难时候,她冒极大地风险资助建设,甚至于使自己破产,重新陷于绝望也再所不惜。

  《圣殿春秋》中众人对于承诺的不离不弃是全书重要的核心表述,全书中很多次众人都陷于完全绝望的地步,而最终都以要完成个人承诺这一信念支持他们于绝境中寻得希望。实现自己的承诺可以看做本书的一大主题,这些承诺不管是建成新的教堂还是夺回爵位和领地,都是每个人坚持自己行动的重要动力,而通过坚持承诺所创造出的至美教堂,也可以说得上是对他们的最高奖赏,因为王朝更迭不休,人事几番沉浮,但经历过无数磨难建立起来的教堂看起来却经得起沧海桑田的考验,教堂不止在王桥,也在个人心中。

  不过,信仰毕竟是属于每个人,希望也是在每个人的心中才能创造出至美的奇迹,强加给他人的信仰恐怕会适得其反。

  最后,说起本书结尾的那一句“世界将不复是旧模样了”,还想多提一个书中人物,真实存在的托马斯·贝克特,此公可算得上干一行爱一行的楷模了,书中菲利普站在教会的角度对他赞誉颇多,而后世对其的评价就不那么赞赏了,托马斯是书中出现的最后一位国王亨利二世的密友,作为金雀花王朝的首位君主,亨利二世为了控制教会将其任命为坎特伯雷大主教,这位仁兄估计是知道自己过于爱岗敬业一定会跟国王闹翻,死活不愿意干,国王一看这是淡泊名利的好同志啊,非要他去。最后国王后悔了,托马斯不但没有如国王所愿帮他控制教会,还大肆指责国王迫害教会。

  当时在英国教会权力极大,教士犯法只能由教会法庭审判,这在哪都不能忍啊,民间对此怨声载道,小说中沃尔伦最后居然可以作为教士苟活就是沾了这个光。

  亨利二世于是颁布了《克拉伦登宪章》,强化国王的司法管辖权,托马斯激烈反对(这位同志在当主教之前居然就是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这导致了托马斯最终被亨利二世派人刺杀。亨利二世因为此事跣足前往坎特伯雷“赎罪”,丢尽了作为国王的尊严。

  所谓的“世界将不复是旧模样了”,应该说的就是自从这以后教会在英国地位日高,成为重要的统治组成部分,直到300多年后,另一位亨利(亨利八世),为了离婚与天主教决裂自创英国圣公会,国王才算是一雪前耻,而这位被封圣的托马斯就惨了,都300年了还被人挖了出来审判,最后被焚尸,这也可以作为信仰坚定的菲利普们所行之事的另一面注解了吧。

  《圣殿春秋》读后感(三):教堂是怎样筑成的 /严锋

  教堂是怎样筑成的

  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国内有一本极受欢迎的杂志,叫《世界之窗》,介绍各国的风土人情,新闻时尚,销量有几百万。那时根本就没有什么互联网,国门乍开,信息渠道十分狭窄,该杂志几乎是唯一的途径,当红畅销在所难免。《世界之窗》每一期里面还会摘译缩写一部西方的惊险小说,这是亮点中的亮点,也是我还有其他很多中国人最早接受同时代世界级畅销书的管道了,那种新鲜热辣的刺激,至今犹在心头。最难忘其中缩写过一本名叫《针眼》的畅销书,作者是肯•福莱特,写二战诺曼底登陆战前,盟军大布疑兵,伪造登陆地点,结果被希特勒的一个超级间谍识破,谁能阻止他改变历史的方向?

  故事十分精彩,却也留下十分的遗憾,因为一部长篇被缩写成十几页,让人难以尽兴。当时忍不住想,什么时候能够读到原书就好了。没想到改革开放的速度实在惊人,过了两年,我和几个中学同学相约去上海旅行,逛到福州路外文书店的楼上,误打误撞一头闯进一个写着“外国人不得入内”的所在,里面尽是一个名为“光华”的出版社“出版”的外文原版书,其中就有《针眼》。

  想来这也是天意了,当然毫不犹豫地买下。回到家乡以后,一时也没去看,因为当时英文水平有限,看看简写本还可以,看原文足本就困难了。有一天放学回家,看到我父亲辛丰年正捧着《针眼》看得起劲。这有点奇怪,因为我相信父亲对任何“畅销”的东西,都是没有兴趣的。到了晚上,他完全没有放下那本书的意思。到了第二天,他看完了。这本书写得非常吸引人,父亲对我说,“就是太黄了”。父亲的遗憾,立刻转化为我学习英语的强大动力。我花了整整一个月,连猜带蒙,活生生把这本书硬啃了下去了。这是我平生读完的第一部英文小说原著,翻到最后一页的时候,只觉得自己有一种突飞猛进、脱胎换骨的感觉。

  到了八十年代,西方通俗小说的翻译就多起来了,陆续又读了福莱特的《吕贝卡密钥》和《圣彼得堡来客》,都是让人欲罢不能,必须一口气读完的惊悚题材。也就慢慢知道福莱特是英国头号畅销书作家,作品全球销量超过一亿册,那时候J•K•罗琳还没出来混呢。

  前几年在美国的时候,常常到书店里去逛。有一天一眼看到一个熟悉的作者名字,福莱特。可是书名却是陌生的: 《圣殿春秋》。越翻我越吃惊,这不是我所熟知的福莱特的间谍和惊悚题材,风格与他以往的作品非常不同,将近千页的超级长篇,写的是十二世纪的英国人,用五十年的时间,在一个叫王桥的地方,造了一座教堂。

  福莱特写中世纪造教堂,而且写了一千页,这太不可思议了啊。好奇心让我忍不住买了一本回家细读,看看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这一看不得了,昏天黑地,夜不能眠。首先,这是一部惊悚小说家写的“严肃”文学,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历史小说。其次,这部“严肃”小说比他的“非严肃”小说还要引人入胜。事实上,福莱特自己也说,这是他最心爱的作品,是他最成功的作品,也是他最畅销的作品。

  二

  小说一开始写十二世纪一个叫汤姆的建筑工匠,一生最大的梦想是造一座大教堂。这主要是出于生计的考虑,那是个野蛮残暴、兵荒马乱、天灾人祸的黑暗年代,怎样才能努力让自己和妻子儿女活下去,是普通人面临的最大问题。那时候要盖个大教堂,可不像今天我们造住宅小区,几个月就可以搞定,那是需要几十年的光阴,差不多可以提供一辈子的稳定口粮,对汤姆这样手艺高超的工匠来说,绝对是个理想的工作。我特别喜欢汤姆这个人物,因为从小最佩服的,就是各种各样的手艺人: 铁匠、皮匠、木匠、泥水匠、裁缝……他们诚实敬业而又聪明手巧,我们这个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创造出来的。

  全书散布着各种中世纪建筑工艺的细致描写,从蓝图的设计、石料的开采、不同工种匠人的管理、行业的规范,到建筑的样式、门框的工艺、立柱的配置,各式各样的细节,应有尽有。这正是对现实主义的伟大传统的延续,老黑格尔曾经称赞《伊利亚特》中火神兼匠神赫菲斯托斯替阿喀琉斯打造盾牌的著名场景。“二十只风箱对着坩埚吹呼,喷出温高不等的热风,效力于忙忙碌碌的神匠,有的亢猛炽烈,顺应强力操作的需要,有的轻缓舒徐,迎合神匠的愿望。工作做得井井有条。”看起来,这些描写是节外生枝,与情节主线无关,但是黑格尔说,一切真正的史诗对于家庭生活、社会风俗、劳动技艺都要描绘出完整的图画,因为这些都是民族精神意识的表现形式。

  如果你对现实主义或老黑格尔毫无兴趣,那也没关系,这些对中世纪的职业的描写依然会吸引你,因为福莱特可不完全是出于对荷马的敬意才花上这些笔墨的。小说中的这些描写总是和情节的发展紧紧结合在一起,甚至,它们就是情节的一部分。倒霉的汤姆空有一身绝艺,既生逢乱世,自己又是时乖命蹇,灾祸不断地降临到头上。他用尽一切谋生手段,拖着一家,穿过一个个森林,来到一个个城镇,别说造大教堂了,就是要找到个替人加固房顶的临时性工作都十分艰难。小说写尽了一个中世纪的父亲,要为自己的妻儿努力打拼,想出一切办法不让他们挨饿的卑微努力,彼心彼情,和将近千年后的我们,是一样的。在连续性的失败后,他来到巴塞洛缪伯爵的城堡,向管家求一份低下的工作,遭到断然拒绝。绝望中,汤姆从技术专家的角度,向管家指出城堡在建筑上的一大堆缺陷,这些弱点将会成为防御上的重大缺陷。旁边的伯爵一听就明白了,立刻雇用了汤姆,因为他正在策划谋反,战争迫在眼前。

  可见,在任何时代,手艺不是万能的,但是有手艺的,总是比没手艺的,机会要多那么一点。

  三

  汤姆的飘荡,来到一个终点,那就是王桥修道院。在这里,他遇见全书的另一个主人公,王桥修道院副院长菲利普修士,他们一起来打造一座大教堂。菲利普笃信上帝,品德高尚,充满同情与爱心。但这种信仰不是抽象的,更不会像《玫瑰之名》中的威廉一样总是在与人进行没完没了的神学讨论。菲利普是一个有信仰的人,也是一个实在人。对菲利普来说,信仰上帝总是体现为很现实的行动,比如修一座大教堂。为什么要修呢?也很简单,因为原来的教堂被烧掉了(为何被烧是全书的一个关键情节,这里不作剧透)。

  作品从菲利普的角度,写中世纪一座修道院的内部管理,同对汤姆手艺的描写一样,也是细节丰富,让人大开眼界。这里面没有任何神秘的宗教气息,倒是更像一个公司的运营,有派系斗争,权力的实施,规章的确立,也许更重要的是精打细算的财务管理和收支平衡。菲利普是一个非常能干的人,他把他的修道院管理得井井有条,但是一场大火几乎把他推向绝境。这时候,从天而降的汤姆就有点像是上帝派来帮助他的建筑之神了,怎么能够拒绝呢。汤姆向菲利普描述他的重建计划,堪称经典场景。这一段长篇大论,浓笔重墨,汤姆胸有成竹,从容自信,尽显匠神风采,而菲利普则被一步步吸引,在憧憬中心醉神迷。这一段也让人不禁想起《越狱》中的史高飞向他哥哥林肯描述逃出狐狸河监狱计划的场景。史高飞和汤姆一样,也是一位出色的建筑师,技术是他们求生的共同法则,这也许不完全是巧合。

  汤姆的设计比原先的教堂要宏伟得多,这里面当然有他的私心,可以把工期拖得长一点,确保全家的长期生计,但这也是无可指摘的吧。就菲利普而言,把教堂搞大,当然更是不坏,可以扩大影响,可以吸引更多的百姓。但还有其他一些东西,这里面有一个工匠对自己手艺的骄傲和期待。菲利普问汤姆为什么渴望造一个大教堂,汤姆回答说:“因为它很美”。

  还有其他的原因,大家自己去寻找吧。这部小说不简单的地方,就是任何事情并不只有一个原因,也并不只有一个结果,构成一张巨大的因果的网络。起点总是很简单,结果却很不简单。动机很现实,意义在过程中不断丰富,不断超越。如此说来,这个教堂的营造就有点不一般了,这世上的很多事情,其实都是这样的呀。

  蓝图很好,现实却要残酷得多,有财政的问题,有来自教会更高层的阻挠,还有王位变迁,军阀混战,都给建筑工程平添各种障碍,乃至毁灭性的打击。从这里开始,大教堂的营造被嵌入一幅广阔的十二世纪历史画卷。

  四

  与大教堂的命运关联的诸多人物之中,巴塞洛缪伯爵之女阿莲娜的命运着实扣人心弦。汤姆修得了她家的城堡,却挡不住伯爵的覆灭之命。小说描写阿莲娜被凶暴残忍的世仇威廉•汉姆雷强暴的一段,可能会令国人产生强烈不适。我们都习惯了各种童话中的英雄救美,公主遭遇恶魔,千钧一发之际王子从天而降,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但是这里却没有什么王子,只有最令人发指,最让人难以忍受的现实。此段描写在西方读者中也引起争议,有人认为没有必要以如此直接的方式冒犯读者。可我们不要忘了,这是十二世纪,一个极端暴力和野蛮的年代,战火连绵,法律无存,人命危浅,妇女更如俎上之肉,何以摆脱被宰割的命运?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王子更是等不来的,就是等到今天也不会出现。但这不是结局,更不是一切,阿莲娜擦干自己的眼泪和血迹,不是投河上吊,而是下决心复仇,光复家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个重修“大教堂”的计划,包含了罪孽、坠落、拯救和重建。这个重修的伟业,靠的是个人坚忍的意志,不屈的精神,与菲利普和汤姆的工程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这就是无边罪恶中的善,无尽黑暗里的光。

  我们常常骄傲自己历史的悠久,史官文化的丰厚。这些年来从小说到网络到影视,从戏说到正说到歪说,历史题材汹涌澎湃,滔滔不绝。但是请仔细看一看,我们对历史的追捧,迷恋的是些什么?其实大抵就两个字: 权术。以史为鉴,说得好听,其实鉴的不外乎宫廷政治、官场技能、尔虞我诈。在这些热门的历史作品中,人在哪里?人性在哪里?人心在哪里?

  看看《圣殿春秋》吧,你也可以说这不过是一部商业化的畅销小说,充斥着阴谋、暴力和性。但是这里面有些东西,是我们缺少的,甚至是在我们的所谓“严肃”作品中,那就是建造。上帝可以是假的,天堂可以不存在,但教堂是可以造出来的。在建造的过程中,完善的是工艺,收获的是人心。

  严锋

  《圣殿春秋》读后感(四):最感动的一段

  他等着她的反应。他不善于说服别人,只能把情况摆明。他要是能给她画一张草图该多好!他觉得他已经把各种可能的反对理由都应付到了。她现在该同意了!但她还在踌躇。“我不敢肯定,”她说。 他的自我控制崩溃了。“噢,艾伦,别这么说。”他害怕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哭出来,他使劲憋着,连话都说不出来了。“我太爱你了,请你千万别再走了,”他请求着,“唯一能支撑我坚持下来的就是你要回来这一希望。我无法忍受没有你的生活。不要关闭天堂的大门吧。你难道看不出来我是全心全意爱着你吗?” 她的态度立即变了。“你为什么不早说呢?”她悄声说,走到他跟前。他把她搂在怀里。“我也爱你呀,你这傻瓜,”她说。 他乐得全身瘫痪了。她确实爱我,确实,他想。他使劲抱住她,然后他看着她的面孔。“你愿意嫁给我吗,艾伦?” 她眼中含着泪水,但也是满脸笑容。“是的,汤姆,我要嫁你,”她仰起了脸。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圣殿春秋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