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回到古典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回到古典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0:5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回到古典世界经典读后感10篇

  《回到古典世界》是一本由刘刚 / 李冬君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40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一):没有什么不一样,没有什么一样

  全书直接分两部分,前半“希腊化世界”,后半“中国天下”。希腊化世界以古希腊神话中的那场大洪水开启了帷幕。同样的中国式天下则从中国神话的昆仑山开始讲起。相比之下,后半的中国部分内容要更多一些,也有穿插与希腊的简单对比。大概也有作者所能够找到的相关资料没那么充分缘故吧。

  小的时候,还很天真相信亚历山大一剑砍断绳结的故事是真的,结果长大了,才知道弄了半天这根本就是个难辨真伪的传说。作者所引用的英国诗人劳伦斯·比尼恩著作的《亚洲艺术中人的精神》里,“波斯的艺术”一节提到的从远方来的圣贤向征服者亚历山大提问的故事大抵也是同样的。

  彻底征服某个民族的从来不可能是什么思想,话说,当作者将传说与历史混淆,对希腊哲学的伟力推崇备至的时候,或许更应该去思考的是,倘若亚历山大没有用军队攻城略地,占领了波斯帝国”,波斯人哪来的耐心去听他弘扬希腊哲学?

  在这部讲哲学的书中,作者用浪漫主义的思想,从各种神话和传说中提取了自己所需为佐证,辨析东西方思想同异。然则书的内容只能说,作者对古希腊与古中国文明综述的基础虽是基于亚里士多德的逻辑思考之上的,但越到后来越加明显直至干脆以揣测臆想来代替考据论证,可以理解那个时候留下的相关记载太少,作者想要找到合用的记载太困难,可这种唯心的中国式顺治学方法,的确令人大开眼界

  心有多大,世界就有多大;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可不是一码事儿!作者以宏大瑰丽的想象力重新结构了东西方世界的文明脉络,纵使这种畅想并不能够说是无理由的,可惜直到全书结束除了嘴炮真还没能发现更多可兹佐证的东西来,更别提能具有一锤定音效果的切实可靠的论证了。

  “面子上容忍,那叫民主作风骨子里容忍,方为民主制度。”(P.262)话说,作者在觉得希腊城邦不管好坏象征着“民主”“自由”之前,还是先看看雅典的市民选举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再说!在希腊,参加选举有以下几个前提,除了肯定国人以外,首先,奴隶不行;其次,女人不行;最后,平民财产没有达到一定数量等级的不行。好吧,排除掉这些人,剩下的百分之几的符合规则自己人就抱团玩起了象征“民主”和“自由”的选举,呵呵哒~

  泛希腊化的城邦制度究竟有何好处,还是看看丝绸之路上那些小国的下场好伐……它们将彼此拉扯着走入历史的黄沙,还将丰裕富饶的西域给一手毁掉了。就像是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这片很早前便已被人类文明之光照耀过的土地,却因为后来的过度开垦和战火不休,让旧日流淌着蜂蜜和羊乳的两河流域,成为了今日的不毛之地

  除了希腊,在适合的时间与适合的地点一连串岛屿上的城邦国家,有海洋作为天然的屏障区隔开来,经从族源记忆到族群认同再到城邦确立。还是那一句话,在这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以斗争求和平,则和平存;以妥协求和平,则和平亡!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二):回到哲人时代

  一般意义上的古典,常被理解为一种文化特色上的复古主义,比如古典美女,古典建筑,古典哲学,古典风格等。从艺术史的角度理解,古典又代表着包含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文学艺术等古典时期的文化精粹。而从人文地理意义上看古典,又可指一种文化概念,可以是意识形态,可以是物质与精神的经典杰作。在曾经合著《文化的江山:重读中国史》的李冬君与丈夫刘刚的眼里,古典,其实是人类理性时代;借回归古典主义,也是意旨回到人类的理性时代,回到哲人的时代。在此书中,这两位作者通过诗意的书写,分别对古希腊42个人命题,中国式天下75个文化现象禅意解读,意图梳理古希腊与中国三皇五帝夏商周时代文化符号内涵,揭示东西方文明交融的大时代,再现从神话到人类文字记载的文明发源始末----这种对史前文明的探索无疑填补了通史类作品史前部分过于简略缺憾

  刘刚与李冬君,史学有名的一对贤伉俪,琴瑟和鸣,常常一同普写文化江山里的诗意栖居。作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的李冬君,有一雅号“文化江山一女史”,她常以艺术和美的角度审视、欣赏历史。在她笔下,江山自生,人居其中,文而化之,渐成人文;在她笔下,所谓史,不止是历史的真实,更是血脉传递,思想的传承,文明的更替。而同为南开历史系毕业的丈夫刘刚, 则倾向高屋建瓴,从更宽阔视野,从更深邃的思辩里演绎文化中的历史。关山依旧,明月依然,刘刚眼里的关山,“就是文化的江山,命运诗意栖居于江山,我们知天命以诗”。

  从刘刚与李冬君合著《文化的江山》开始,从更宽广的大视野,从世界文明角度审视东西方文明的尝试,落笔成文便是这部新作《回到古典世界》。这是文化江山思想的再延伸延续文化江山,而重读古希腊与中国夏商周历史。在这种对照中,试图分成两股并行线分别揭示,但这种同与不同的勾勒与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又有极大的不同。

  许倬云始终将中西文明放在同一个框架内对比,这框架或许是思想文化,或许是社会制度,或许是地理环境,两相对比之下,既分析同与不同,也有成败坏空的因果关系。从大历史的横向对比上来,许倬云侧重分析,更胜一筹。然而从文化成因的解读上,刘刚与李冬君的《回到古典世界》,半部古希腊,半部中国式天下,断章分述,侧重细节的考证,文明元素的精描细刻,又更为细致丰满。《回到古典世界》这种分述形式可视为两位作者的又一次的尝试,试图从大世界的角度带给我们更多文明的滋养。不过,也因为过于细密的铺陈,以及过多个人观点的诗意书写,使得这些文化符号显得略有些拖塌和失于浪漫,失却些许干脆。但无论怎么说,这样的诗意解读,仍给我们带来文化的新鲜,这种勾勒再加上精美插图优雅的注释,让此书仍不失文化性、历史性以及趣味性。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三):重温古典世界

  我们现在说的“东西方”,虽然有地理上的因素,但更多的是指东西方文化。东西方文化各有特色和璀璨之处。为了更好认识感受东西方文化,有必有回溯到东西方的古典时代,重温古典时代的文化,梳理东西方文化发展的脉络。这是这本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在探讨西方文化的源起时,我们往往回溯到古希腊时代。但其实东西和西方也是相对的,有时连“西方”都难以确认。举个例子来说,希腊也曾属于“东方”。文艺复兴运动以前的天主教的世界观就是这么看的,它把希腊文化划入东方学范畴,把希腊化世界的基督教称为“东正教”。换句话说,很长一段时间内,希腊也不是划在“西方”之内。在“西方”在哪里?古罗马人眼中的“西方”,中世纪时代的“西方”,文艺复兴时代的“西方”等,含义有所不同,或者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西方”是历史的范畴,是发展变化的。比如罗马人虽曾把希腊当作他们的老师,但当罗马成为教皇的地盘和拉丁化运动中心以后,天主教拉丁化运动却是排斥希腊化世界。文艺复兴的“西方”, 却是一个新的希腊化世界。“西方”从拉丁化转向希腊化,对希腊化世界用“西方”标准作了取舍。“西方”认同的希腊,是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是由一个神话、史诗、哲学建构起来的文化。但作为现代人,我们不可能仅仅谈论原生态的文化或是文明,我们更需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文明的普适性。在世界希腊化和希腊世界化的互动中发展了希腊文明,是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和了解的。这是这本书再三强调的。

  刘刚、李冬君夫妇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很不错的解读东西方古典文化的读本。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散文的叙事梳理了东西方代表——希腊与中国的古典文化。在这本书中,作者比较细致地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与共性,并论述了这些分野与共性对后来整个世界发展的深远影响。在我看来,东西方文化具有统一性,文化和文明在互动中发展和提升。这也是作为现代人的我们重温东西方古典文化的意义所在。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四):光荣的希腊,伟大的华夏

  ————献给《回到古典世界》,献给东西方亘古的绝响

  文/边江

  亚历山大身后,在东方的尽头,留下了一个国家,那里的人民,能读懂荷马。

  ————题记

  人的尺度就是历史。

  读懂希腊,参透中国,你也就读懂了人和历史。

  将东西方文化的源头纳入到同一个时空版图中,抛去神明护佑,免了神话传说,两个世界源远流长的人文情怀各自绽放交相辉映心照不宣,这就是《回到古典世界》的全部。《回到古典世界》,洋洋洒洒23万字,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骈散结合行云流水叙述方式,远古的希腊中国无数先贤登场谢幕,文化振兴政治版图在这里缓缓铺展,天空日出是人类的极限大海长河是你们的母亲,如果你曾是一个史学的狂热爱好者,如果你的书架上曾放着孔孟老庄或是《伊利亚特》,如果你曾固执地将亚历山大的铁骑和大秦弓弩交相做比,如果,你愿意畅游古典,缅怀先贤,在现实困顿快餐世界中找寻一种原始的情怀,那么,你会跟随着这里的字眼,回归那个盛开着文明横贯了东西的,古典世界。

  希腊的世界,生息在《荷马史诗》的时代;而《荷马史诗》,活在阿喀琉斯的时代。

  那个双目失明的游吟诗人,浪迹江湖,凭吊往昔,吟唱着的千古史诗点燃了奥林匹斯山上诸神的光芒,如旭日之光初照这片远古大地蔚蓝的城邦。小亚细亚的迈锡尼英雄们打赢了青铜时代的最后一场战争,而后在汹涌的黑铁世纪中被无情粉碎,黯然消亡。一句” 让一个远离战争的女人来为战争承担责任意味着英雄们已经开始没落。”将人们带到了那个英雄疆场的特洛伊时代。阿喀琉斯,这个名字和他所代表的时代,在文明的边缘野蛮为伍,在神的旨意超脱命运。折戟沉沙,神庙焚毁,人们早已忘却了特洛伊高耸的城墙,万箭齐发和沙场点兵,却永远记住了阿喀琉斯英俊面庞,他的剑,他的矛,他的桀骜不驯,孔武有力,还有他的绝望之踵,沙场宿命。阿喀琉斯代表了一种新的血液,为正义,他同众王之王对抗;为友谊,他舍生取义重返疆场;面对失去爱子的悲痛父亲,他履行诺言,阵前止战;面对命运的抉择,他一往无前,战杀疆场,超脱生息,慷慨赴死。

  这样新鲜的青春气息,来自英雄城邦,而非官僚王储;来自诗歌理想,而非政治遵从。扑面而来年少英烈,和他与生俱来追寻渴望,使飞扬跋扈的阿伽门农衰老不堪,让老谋深算的奥德修斯臃肿多余此时此刻,英雄的心灵还不懂得忏悔,英雄的理性还不足以扼住命运的咽喉。阿喀琉斯和他所代表的那个时代,如顽劣的圣童,带着文明青春期的初长冲动任性而专横,暴躁贪婪,还有一些来源现实的困顿和软弱,为了功名财富而攻城略地。英雄的故事是彼时的,阿喀琉斯的精神却是当下的;他诉求的是现实,预言的是新生; 他付出的是生命,换回的是未来

  阿喀琉斯和荷马去了,新的世界来临了。王国文明已然崩塌,城邦世界正悄然兴起。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主体,那些自由的迁徙者们,无家可归,流离城邦,在民主制的世界里找到了文明最终的真谛,属于公民的价值和意义。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在多数人的民主暴露其专制本质以后,落地了百年的王冠权力,又被另一个少年飘然戴起,赋予了这个文明世界新的意义。他的名字,亚历山大大帝。

  尼采说,其他民族出圣徒,而希腊出哲人。圣徒是精神性的,总给人以几分悲苦印象,而哲人则需要精神和理性活泼地统一在一个快乐身体中。在亚历山大和他的马其顿帝国一统希腊世界以前,人们曾在多数人的民主中,以众生群体极度狂欢的愚昧方式,剥夺了那个叫做苏格拉底的伟大哲人生存的权利灵魂从自我里来,往天国中去,他以一杯鸩酒为挣扎的灵魂接纳新生,以初生的理想唤醒沉睡的世人肉体必须受难,灵魂方能出生。灵魂之于人,乃美德与善行;知识真理,方自成以哲学的王国——理想国。

  苏格拉底的精神之旅之下,柏拉图将理想的天际线引向纯粹理性的天国,亚历山大大帝则在老师亚里士多德的谆谆教诲下,自巴尔干半岛欣然启程,做一个马背上年轻的哲人。

  柴薪相续,圣火长燃。

  黑格尔的《历史哲学》说过,希腊世界从阿喀琉斯开始,由亚历山大完成

  经历了哲学洗礼的亚历山大,较之在史诗中成长起来的阿喀琉斯,更显英俊和赋予古典文化的的传奇力量。史诗播下了他们英雄的种子,而哲学收获了他们传播的命运。我钟爱亚历山大大帝和他传奇的一生,也爱他坚如磐石的征服信仰,无坚不摧的兵甲长林。然而读罢此书方觉,之前的所爱 仍是浅薄了些。这个终其一生拒绝蓄须的俊美少年,亚里士多德的弟子,马背上的哲人,在巴尔干半岛,在小亚细亚,在高加米拉,在帕特农神庙,在帕米尔高原,在恒河之畔,将史诗的英壮和哲人的哀思悉心挥洒,创造了那个短暂而传奇的盛世帝国。仔细想来,马其顿帝国的盛世并不绵长,疆域之辽阔也不及奥斯曼,而唯有哲人与史诗的传承,让亚历山大的帝国天际线不断延伸,也将法律,真理和形而上学,带到东方和世界。

  亚历山大身后,在东方的尽头,留下了一个国家,那里的人民,能读懂荷马。

  电影《英雄》里梁朝伟以剑为笔在亘古沙海间篆刻的”天下”如在眼前,在希腊的文明倾尽呈现之后,《回到古典世界》将时代的脉搏,悄然跳动至华夏大地。

  兴许是希腊化世界的文化输出太过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此后的阅读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将博大和睦之中华文化与之竞相比较。与荷马史诗口耳相传从而将希腊文明发祥传播不同,中华文化的源起,并没有从一开始就以文字的形式记载流传。于是,残垣断瓦深埋地下,埋藏着商代以前文明之初的秘密传说。并非在专业的考古领域学习钻研过,所以初读此书也不免有些困惑,文明的标的挂在九霄云间,可证据却埋在了黄天厚土,仅靠发掘,充其量只能挖出文明的碎片,怎能发掘出华夏文明的起源?读罢《回到古典世界》,一切问题迎刃而解。与希腊神话不约而同的是,中华文明起源的样式,有时难免要借助于神话的场景来一一展示。华夏文明源起于昆仑山,文明的星星火种自天上来。自盘古开天辟地的上天仙境,从天而降的天地旨意,在世界的屋脊,海拔四五千米的昆仑山脉,将天地人和的关系一下拉近了距离。人的每一次呼吸,都在感受上苍天意;人的一举一动,都在体恤苍茫,并认知天命。天命支配生命,这样的存在主义,就在开天辟地的华夏源头里。那里是信仰的地盘,是审美的领域,四顾荒寒中,具天地之美。

  对原始自然的神明崇拜赋予了两个世界的文明共同的古典起源,而细化到更迭政治王权,则又各具传统,各有千秋。从众王之王向一国之君的转变,亚历山大大帝致死未能。在希腊世界化的暮年,他以及33岁的年轻生命将世界统一性理念赋予帝国,帝国却在荷马为民众所吟颂之后,身死而崩,如昙花一现,留下一个希腊化的世界,又回到了城邦的历史遗产。而中国正相反,后羿射日的神话传颂了千年,待到现实的政权更迭就不难发现,羿不光从神话向传说过度,还从英雄时代向王权国家转型。从夏启自立至少康复兴,王权发生转变,国家形态从大众禅让转向王国帝制,从联邦转向统一广域的帝王国家,王权形式亦由众王之王转向一国之君。

  雅典民主政治与孔子的政治哲思做比也是本书的一大看点。尽管早已在学术界犹有前人,但对于普通读者而言,仍是清风徐来,新鲜璀璨。书中用最浅显生动的语言告诉我们,苏格拉斯以概念和假设立言,而与神化思维绝缘,孔子则根据以往的经验,从传统的仓库里,寻找合适的材料来抛旧维新。这个末世的儒家老者,携门生弟子,周游列国,考究西戎秦,发现南蛮楚,将仁,礼,中庸之道传遍华夏列国,所以书中俏皮的说,孔子亦是国际化的秦岭淮河一线,成就了帝王的摇篮;而在长江流域,萌芽了美的意识。而诸如墨者之行义,可歌可泣,屈子之唯美,由死亡统一,也在书中的字里行间做了一一解读和展示。

  通读全书,总体而言,你能看见在结构了历史进程后的东西方文明些许的分野与共性。东方文明,于精神突破之后结构了精神,在精神的废墟上筑起物的长城;于理性突破后抛弃了理性,在理性的遗体上催生无的精灵。当文明所向,或趋于物,或遁入无时,历史便成为非历史,文明则蜕为壳文明。没有文明之魂对壳的突破,历史的自我意识便不再觉醒。而西方文明则以接力方式将突破进行到底。古罗马人从古希腊人手里结果了文明传承的第一棒,他们没有突破;从罗马帝国衰落中崛起的希伯来人,则以上帝之约突破了古希腊文明。耶稣的诞生,意味着历史的自我意识再一次觉醒。公元纪年,标志着一种新的世界精神和历史理性降临。

  合上《回到古典世界》,脑海闪现的依旧是希腊中国凝成的千年史诗,让人类精神突飞猛进,如冰河解冻,电火行空,理性之光穿透神话故事,骤然将历史照亮。或许最终,我们都会成为历史长河中的流沙,在光荣的希腊和伟大的华夏里,回到那个闪着微光泛着波澜的,古典世界里。

  (完)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五):东西方文化下的古典世界

  说到“古典”第一反应就是“古代的、典雅的”,《回到古典世界》的封面上半部分是中国良渚人膜拜的神人兽面,下半部分是法国画家所绘的《苏格拉底之死》,将东西方两种古代艺术放在一起并不突兀。那么也就正如这本书一样,将希腊式世界和中国式天下放在一本书中,东西方在文化上能够交互辉映。

  本书第一部分讲的是希腊化世界,从神话故事讲起,所幸前段时间读了《名画之谜:希腊神话篇》,所以书中提到的几个神话故事都较为熟悉。如果对希腊神话故事不太了解的话,那么第一篇就可能会让人发晕了。随后按照时间顺序讲诉希腊的发展,因为读MPA有城市管理这门课,所以关于城镇的发展读起来也较为容易理解。但是后面将到哲学、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方面的内容就觉得有点晦涩难懂,读起来也觉得颇为费力,这可能与对希腊历史、艺术、文学都比较陌生有关。

  第二部分讲中国,中国作为东方文化的代表,神话、历史故事、政治发展都很熟悉,读起来瞬间就轻松很多,这个时候就会感慨作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见解较为独到,也补充了很多以前不知道的历史典故。同时插入了希腊的对比,比如当周人大规模使用马拉战车时,多利亚人已娴熟地运用骑兵;当周人继承了商的青铜文化时,多利亚人早已成了铁器时代的主人。骑兵和铁骑这两项技术在中国的广泛运用,大约是在“争城之战,杀人盈野”的战国时期,比多利亚人晚了好几个世纪。然而,在文化和政治策略方面,周人要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多利亚人。多利亚人的军国主义的技术优势,不仅没有带来物质文明的繁荣,反而造成绵延数世纪的“黑暗时代”。周人的优势,显然在文化方面,即以“天命”为核心的民本政治建设和以“算命”为导向的政治化的术数方面。由此可见,第二部分除了讲中国,还穿插了东西对比,正好印证了东西方在地理上是相对的,在文化上则交相辉映,各有其价值。

  总之,如果想打发闲暇时光的话这本书并不是最好的选择,这本书适合泡杯茶端坐在书桌前仔细阅读,慢慢品味。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六):通俗读物中的加减法

  《回到古典世界》一书以文化上的东西方古典文化为主题,提取希腊和中国作为文化的代表,将希腊和中国的古典文化进行了文学加工,在阐释相关文化历史渊源时加入了作者本身的观点。语言深入浅出,文字极具画面感。书中分为“希腊化世界”以及“中国式天下”两大部分,男性作者刘刚和女性作者李冬君的思维差异文字中有所体现,文风的变化读者有比较清晰的体验。

  正如在内容简介中写到的,作者在本书中描述了古代希腊民主自由精神诞生的经过,探讨了中国为什么会走向专治王权。作者通过回溯文明的古典时期,用希腊文明和中国文明作为典范,探寻东西方文化的分野与共性,并论述了这些分野与共性对后来世界的深远影响。作为一位吃货,对于这本书,读完觉得犹如一份美味的拼盘,色彩适合,搭配正好,值得细细品味。

  书的外封上方是来自梁柱文化的玉琮,玉琮代表天圆地方以及王权贯通天地人的宇宙观的制度化的礼制文明如何别撞上实用主义的政治方向盘,还有梁祝人顶礼膜拜的神人兽面是如何在后来兴起的“率民以事神”的殷人的青铜纹饰里回光返照。同时也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代表之一。

  下方是《苏格拉底之死》的局部,这幅作品描绘了哲学家苏格拉底死时的情景。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愿意一死,求得真理永存。同时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形成强烈对比冲突。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交叉对比中得以体现。

  而背封则是罗马圣彼得教堂梵蒂冈教皇宫的《雅典学院》,《雅典学院》是以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建的雅典学院为题,以古代七种自由艺术——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音乐、天文为 基础,以表彰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它的主题思想,就是崇拜希腊精神,追求最高的生活理想。

  同样背封的佛的头像局部与《雅典学院》形成对比,象征中西文化的差异。

  在书的最后写到:“文化有民族特色,但没有国界;东西方在地理上是相对的,在文化上则是交相辉映,各有价值。在比较发现中普世文化快乐,这便是本书的出发点。”

  这本书适合对中西方文化有所兴趣和有所了解涉及的读者,这样才能更好的去阅读完本书。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七):文化有民族特色,但没有国界°

  ——评《回到古典世界》

  文/蓦烟如雪

  展开历史的大图,我们摒弃了地域,通向历史的脉络,我们看见了中国古代的兴衰,一本书,从神话到朝代,从政治到文化的延伸,这里有着概念上的东西方,而在书里,却变得一体,文化有民族特色,但没有国界,所以,我们回到的古典。

  虽然书里,是把希腊化的世界和中国式的天下,分为二篇,但二者并没有唐突的地方,仿佛,是同一个步伐的方式,再一步步阐述着历史文化的兴起和衰落。

  在希腊族源记忆里,神话的色彩写出了阿卡亚人和爱奥尼亚人的祖先,在迁徙中,靠海吃饭的希腊人建立了迈锡尼文化,还称为“海上民族”,在希腊的文明初曙上,我们看见了特洛伊战争,在这本书里,很多人以为这个战争是因为一个金苹果,所以三位女神引发战争,从而使海伦出走,书里比较正面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虽然富有文学趣味,但是海伦没有去过特洛伊,而是到了埃及,可见很多时候,杜撰的素材,不乏缺少真实性。

  这本书夹叙夹议,就像作者说,“让一个远离战争的女人来为战争承担责任,意味着英雄们已开始没落。”战争不可避免,但是历朝历代很多历史都喜欢把错误归咎于女子,这点确实是不可取的。

  在特洛伊战争后,黑铁招就城邦,写了工艺技术的发展,从神话里的青铜文明,到黑铁的汹涌而来,再继而黑铁因为廉价被广泛使用,而游牧骑兵脱颖而出,他们以骑兵征服世界,就像中世纪的匈奴人和蒙古人,这里就在战争上,拉近了中西方战争性的共鸣。

  在沐浴史诗之光上,写了古代文明衰落的标志,而引用的帕里斯和海伦的私奔和克吕泰涅斯特拉和埃奎斯托斯的私通来描述,这些都是《荷马史诗》里的悲剧,也是城邦精神结构,虽然神是主宰者,但是在自然法的面前,神难免作无常之叹,所以戴着自然法面具的神,有着人性的弱点,他们高于人类,也拷问英雄。

  小短的故事,分散着每一个文明的兴起和发展,而在古中国里,还是有很多类似的起源,在命运即逻各斯中,也写了“始基”,也谈及了水,在古中国文化上,水是万物本原,是地之血气,而在泰勒斯的眼里,水是农业的命脉,是贸易的生命线,是精神的源泉,虽然是分开的内容,却能在共同上,互通有无,这种合二为一的感觉还是很特别的。

  从古典文明的开启,到神话转向历史,从自由化的追逐到,法律的延伸,最后,自由才是人们共同追求的源头,从苏格拉底到几何学,从哲学体系的诞生到实践理性的大帝。

  黑格尔说,希腊世界,从阿克琉斯开始,由亚历山大完成,可亚历山大三十三岁就死了,留下的希腊化世界最后却解体了。很多时候,一个帝国的覆灭不代表衰亡,反而也是另一种文明的兴起。

  像是中国伏羲一族、炎黄一族都是如此,五岳连山的政权我是第一次听闻,而海岸线上的出海口叫瓯也是模糊的,在文明的海岸线上,似乎出海就有了航海时代,可我还是疑惑出海就有《山海经》的一说。

  在尧舜禹汤的顺应下,我对国家的建成并不陌生,就像《孙子兵法》、儒家思想、孔子老子一般,文化和战争的相互穿插,这些虽然耳熟能详,但是在书里,他还是结合里史料,一个个去分析,这本书用散文式的文字,去写了很多我们熟悉但并不很细致的内容,这本书还是值得慢慢细读的。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八):【书评人俱乐部】浅读希腊——评《回到古典世界》

  对于希腊神话和历史,一直是惘然。总想抽时间去好好读一下这方面的书,于是幸运地,这本书就来到我面前。

  记得看《三国演义》时,前十回翻来覆去读了五六遍,才建立了世界观。同样这本书的第一章“希腊族源记忆”里的几个陌生的神话人物,就费了我大半天时间。我摸门不到,甚至找来网上的关于希腊的公开课来看。

  要讲希腊文明,须从公元前1700年兴起的克里特文明(米诺斯文明)讲起。然而克里特岛位于东地中海中央,也许因为是地缘因素,其文明深受埃及文明影响,甚至有专家考证克里特人的形貌更加接近埃及人,而不是欧洲人。

  公元前1500年,也许是自然灾害,也许是阿卡亚人的入侵,也许二者兼而有之,使克里特文明寿终正寝,从此开始了直到公元前1200年的三百年的迈锡尼文明。

  《伊利亚特》开篇写到:“歌唱吧女神,歌唱裴琉斯之子阿基琉斯招灾的愤怒,它给阿开亚人带来了无穷尽的痛楚,把众多豪杰强健的魂魄打入了哀地斯的冥府而把他们的躯体作为美食,扔给狗和各种兀鸟,从而实践了宙斯的意图”。

  这里的阿开亚人,即阿卡亚人,后来用来泛指希腊人。荷马史诗产生于迈锡尼文明之后的受多利亚人统治的“黑暗时代”,其中描写的是希腊联军与小亚细亚半岛上特洛伊城邦的战争。这其实是因为希腊人口过剩,只好向外扩张,而黑海则是他们觊觎的对象。

  “黑暗时代”虽然一无是处,但竟催生出荷马史诗这种作品,才不至于没有一丝闪光点。公元前800年“黑暗时代”终止,城邦时代来临,这样我们终于要谈城邦、悲剧和哲学了。

  城邦时代持续四百年,期间有有过君主制,也有过僭主政治,但在城邦制度发达时期,以共和政体居多。共和政体中又有民主共和与贵族共和之别。长期实行民主共和政治的主要是雅典等少数城邦。

  “城市一旦以广场为中心,就已经成了真正的‘城邦’”。于之相比,中国正处于春秋战国时代,城市的中心不是广场,而是越来越向王宫靠拢。这意味着此时的希腊文明更加开放多源,中国则趋向专制,直到焚书坑儒。

  雅典在庇西特拉图时期,竟然举办过悲剧大赛,即使在现在,对我们而言这也是一件新鲜事。中国人不爱悲剧,也许是因为中国人更加顺天听命,而希腊人却总是试图把人的力量最大化,至于生命摧折而不惜。

  埃斯库罗斯的《背负的普罗米修斯》中,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被人类英雄解救,这是多么振奋人心的事!人类已经挣脱了神的襁褓,自立了。

  索福克勒斯123部作品,流传到到现在的只有7部,谁不扼腕!其代表作《俄狄浦斯王》

  中:繁荣的忒拜城突然遭到了厄运,麦穗枯萎,牲畜瘟死,妇人流产,城邦在血浪里颠簸。国王俄狄浦斯忧心如焚,他派人请来了阿波罗的神示:瘟疫由弑父而起,只有严惩凶手,才能拯救城邦。而经过一系列调查,弑父者竟然是他自己。俄狄浦斯虽然逃不过神的捉弄,但他还有自由意志。他自我审判,并刺瞎双眼,他未将过错推诿于命运,而是勇敢地承担了罪行,从这个意义以上讲,俄狄浦斯还是个自由人。

  谈到哲学,苏格拉底是绕不过去的。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西方哲学的奠基者。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不敬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他的弟子可以帮他逃脱,但他仍选择饮下毒酒,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苏格拉底提出“采用精英代议制,取消群众评议制”,在如今看来无疑是正确的。中国前几十年“文革”的教训也证明了,单纯的依靠所谓的人民的力量,单纯强调民主,而不强调理智是多么危险的举动。

  被缚的盗火者普罗米修斯被人民解救了,而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却被人民投票处死,与前者相比,这才是血淋淋的悲剧。

  庸众的狂欢,精英的摧折。伟哉!痛哉!惜哉!

  ————————————————————————

  真是一本好书,值得反复读,怪我水平有限,词不达意,只算凑字数了。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九):希腊与我何干兼谈读书的意义

  那一日早晨,我站在上海地铁4号线的车厢里,手里捧着一本书在读。到了某一站,挤上来一堆人,有一人挤到了我的前方,我不以为意。不久之后,一股刺鼻的气味传来,打断了我的思路。我寻找之前,将异味源锁定在前方此人身上。我这才打量起这位仁兄,他一身衣服算不上破旧但明显是许久未洗了,杂乱波浪的头发也显示出与上次清洗的时间间隔,暗黄色的外套领子上有白灰色的头皮屑凌乱分布。这时,我注意到,他的手里,跟我一样,在捧着一本书,我估计当时整个车厢里只有我们两个捧着书在看。他读的是《希腊古典神话》,如果我没看错的话,应该是凤凰出版的经典译林文丛的651页的那一本。

  这件事让我想了很久。首先是一种违和感。虽然有装逼之嫌,但我心里一直是把自己当读书人而且不免就会美化读书人的形象。眼前这个无疑是读书人,但他跟我想象中的读书人形象差距有点大。其次感激我的老婆。我在想,如果没有我老婆,我自己可能跟他一样,过着潦倒、孤独的单身生活——除了读书,提不起兴趣打理个人形象,不修边幅乃至不讲卫生。

  但我依然推崇读书的价值,依然为读书人的好奇心点赞。对于大多人来说,首先的问题是,希腊跟我何干?知道希腊的事,我有什么好处?不知道希腊的事,我能少点什么,会少挣点钱吗?显然,对于这些人来说,关注希腊,读一本《回到古典世界:从希腊到中国》的书,意义寥寥。然而,希腊对我的吸引力,已经让我不会去思考去读希腊的意义,而这本书也不负所望。

  此书其实是两本书,从这个角度而言,买此书是买一送一。但买一送一不该成为买书的理由,而该是书够好值得一读。此书上半部分写希腊,下半部分写中国。在跋中,作者通过轴心期将希腊和中国结合在了一起,分别将马其顿与秦帝国、将秦始皇与亚历山大大帝进行了对比,又对东、西文明的东西进行了多方位的审视,对东西的错位以及回归的阐述非常有启发。

  书中苏格拉底之死一节,最为引人注目。本书的封面,就是苏格拉底饮鸩就死前的场景绘画。在杜兰特《世界文明史》中,将苏格拉底之死作为希腊黄金时代的结束的标志。这都彰显了苏格拉底之死在历史中的意义。在本书中,作者这样写道:受难是思想者的宿命,因为思想活动本身必然趋于异端。这句话突然让我有一种释然。在这个读书被忽视、读书人甚至被视为装逼代名词的时代,这句话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效果。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我已经管不得许多,只好从退让到无可退避之地,进而和他们冲突,蔑视他们,并且蔑视他们的蔑视了。

  《回到古典世界》读后感(十):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因为地球是圆的,故地理意义上难分“东西”;“东西方”的范畴,乃文化层面的概念,这便是刘刚和李冬君合著的《回到古典世界》的论述基础。

  人类文化的肇始,都是思想观点激荡、相融的产物。希腊文化源流,就有源头来自东方,反之亦然。正如书中所言,“在文化上,东西方本来就有统一性,能一体化”。

  现代意义上的西方世界,言必称希腊。威尔•杜兰在《世界文明史•希腊的生活》中尝言,在西方的文化中,几乎没有一样现世的事物不是自希腊流传下来。算术、几何、历史、修辞、物理、解剖、医疗、诗词、音乐、悲喜剧、哲学、神学、伦理学、政治学、专制政体、民主政治,凡此种种,皆经由希腊文字的记载,得以成型,发扬光大。

  但这一切极少是希腊人自己发明的,不少为东方人思维的结晶,仅仅借助希腊人充沛的活力首先使这些文化趋于成熟。比如今日总以为民主政治的滥觞在于希腊,但不知希腊亦经历过一段段君主政治、贵族政治、寡头政治的折腾。直到僭主一角的出现,民主之光方才映现,但一直等到梭伦、克里斯提尼和伯利克里的渐进性改革之后,民主政体始定,但也只是有限民主,女人,外来的自由民和奴隶依旧没有任何政治权力。其中最具典型性的便是伯罗奔尼撒半岛的最大城邦斯巴达,以军国主义立国,政府行君主、贵族、民主的混合政治。

  而与此同时的东方,在中国,秦嬴政一统天下,开始封建专制,建立诸多制度,如郡县制、三公九卿制。其后千年,沿用不衰。无关乎毛泽东有诗云:“百代犹行秦法政”,真是冷眼看穿中国历史的迷雾,一语中的。再往前追溯,春秋时代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将法条公之于众,以法导民,使政治透明化,人人都有法的话语权。又,子产不毁乡校,开放言论自由,让民众议论政事,然后察纳雅言。如此的民主尝试,东西方几乎同时开始,但结果相异,一则实验失败,堕入专政,一则改革成功,走向自由。

  再看亚历山大大帝,哲人王得了神性,希腊哲学的理性主义同东方王权的神秘主义完美结合体。他通过发动战争与发行货币,促成了一个以希腊为中心的地中海经贸圈。其后两百年,在东面,则有一条连接“东西方”的丝绸之路贸易带,打通东西文明的通路。所以在阿拉伯文化里,可以看到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而与犹太教、伊斯兰教同源的基督教却在西方世界得到最大的传播,影响深远。

  东西文化自有其渊薮,但却在一个个文明的交汇点上碰撞,交融,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我们看到从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到帕米尔高原上的巴克特里亚,一个个新型的城邦星罗棋布,结合着东方式的王朝统治与希腊化的城市自治,让人不得不感叹人类文化相聚相融的力量。东西方的关系就像习近平访美时说的中美关系,虽然隔着浩淼的太平洋,却是攸关的命运共同体。全球化的大潮下,文化的融合,经贸的合作,使得“天下大同”的梦想显得并不遥远。

  2015/10/15

  Thanks.@柒书坊(http://site.douban.com/240998/)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