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医生的修炼》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10篇

2018-05-27 21:36: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10篇

  《医生修炼》是一本由[美]阿图·葛文德著作,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90,页数:23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一):好医生是怎样炼成的?

  看完《最好的告别》,顺理成章变成葛文德的粉丝。于是找来他之前两本书《医生的修炼》《医生的精进》继续阅读

  本书记录的是葛文德八年的外科训练生涯中遇到的各种案例,从中你可以清晰发现一个医生的成长轨迹,原来赫赫有名的葛文德并非与生俱来天赋异禀的大神,他经历过菜鸟医生的青涩:由于手忙脚乱沮丧自责,由于意外成功兴高采烈。他幽默坦诚讲述自己和同行的故事,将自己对医疗的种种困惑疑问思考一一道出。 “病人最希望的并不是从医生处获得自主权,而是看到他们的能力感受到他们亲切态度。亲切感通常包括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保证他们做决定重大权利。另一方面在病人不想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承担做决定这个沉重责任,或是引导病人选择正确方向。即使是病人自己做的决定,我们有时也不得不提出一些意见,比如让病人接受令他们不安手术治疗,或是要他们放弃一些执迷不悟想法。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祛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 “倘若我真的犯了错误,有很多理由可以让我避免被吊销执照或被送上法庭,但这些理由并不能让我原谅自己。不管设想得如何周到,医生还是难免犯下各种错误。要求我们做到完美实在不合情理。然而,我们自己千万不能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这无疑是葛文德的理想,医生在忙碌疲惫工作中,能够不出错地治愈病人,已是难得的功劳。要求医生将心比心,既尊重病人的知情权、选择权,也要给予病人心安慰理性支持现实中能做到如此的医生寥寥无几,即便困难重重还是要不懈追求,葛文德身上有一种“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清醒勇气,加上他一以贯之的同理心,这才是他不同寻常地方

  前些天,孩子相继因为肺炎和扁桃体炎两次住院治疗,伴随咳嗽的还有令人忧心的哮喘症状。主治医生仔细询问孩子出生后的种种情形,以及孩子咳嗽的频率时间判断他属于过敏性体质,让我注意避免各种触发哮喘的因素经过她的提醒,我发现自己对孩子身体关注十分有限作为新手妈妈,我困惑多多,总是去找她询问情况。她总是举重若轻地安慰我,告诉我“别太担心,放轻松”。虽然她个头小小,年纪不大,还是一个扎着长马尾、爱吃垃圾食品小姑娘,但套上白大褂就成了让家长心安大夫。聊得多了,我也渐渐得知医生那些不足为人道的辛苦无奈,近距离感受到一位普通住院医生的日常:随时应付突发状况耐心回答人家属的各种询问;在两难境地(有些决定涉及生死)中作出选择;写病历到深夜两三点,不到八点就得起床,没有双休;有时甚至得冒生命危险(被情绪失控患者家属纠缠)…… “这些外科医生大多是中年男性穿着黑色西装和皱巴巴的衬衫,打着土气的领带,看起来几乎都一个样。他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微笑、握手、寒暄。几乎都戴着眼镜,有些驼背——这是长期站在手术台边弯腰做手术的结果。” “我们渴望与人接触,也希望找到一种归属感。……医生属于一个孤立世界,一个不断流血、不断实验、不断切开人体的世界。我们是活在病人群中的少数健康人。因此,我们很容易被孤立,就连我们的家人也很难了解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病人一个接着一个地来,手术一台接着一台地做。到头来,你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然而,每一年,我们都会不远千里来到这个地方。在这儿,你会发现同伴,他们也许正向你走来,也许就坐在你的右边。” 这段描述让做编辑的我心有戚戚。我曾经旁观过一个好编辑的颁奖礼,那些在业内小有名气的同行,几乎没有一个人是光鲜亮丽的,男男女女都顶着黑眼圈皮肤干涩——这是长期熬夜找选题、看稿子的结果。在一群人中,你会一眼发现自己的同类。可是,一谈起业务大家却又兴致勃勃。或许有许多琐碎枯燥疲惫不堪时刻,大家却还是沉迷于做书这件事。在这样的聚会中,彼此心照不宣,你的孤独得到了缓解,你的吐槽获得了呼应——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葛文德最打动人之处便是他触类旁通的能力与感同身受心肠,虽然他描写的是医生和医疗行业,但却会让其他领域、行业的人产生深深共鸣

  从《医生的修炼》里可以看出,十几年前,葛文德已开始思考医生的职责,到《最好的告别》里,他的观点更加明确。与《告别》相比,《修炼》的三部分更像是专栏的集合,第二部分“难解之谜”,与前后两部分论述的内容有点脱节,没有提供太多引人思考的内容。而《告别》的结构更加完整,每一部分都围绕着“如何应对疾病衰老和死亡”这个主题展开。无论是思想内涵还是写作技巧,都显得更加纯熟。不变的是葛文德讲故事的能力——设置悬念、剪接素材诙谐叙述。两本书对照阅读,除却内容本身带来的启发,我对葛文德本人的勤奋精进也生出无限敬佩。

  还有一点令我印象深刻:好作家都是细心的观察者。在紧张的救治过程中,甚至是危在旦夕的时刻,葛文德总还会注意到患者的头发、皮肤和神态。在医疗现场,他一方面是身处其中救人性命的医生,一方面又像个作家一样旁观眼前的情况。而在病人出院后,他总会抽时间电话回访或上门拜访,询问他们的康复状况,了解病人所思所想,印证或修正自己之前的猜测疑惑

  “在医学世界里,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被这门不完美的科学所吸引,是因为我们迷恋可以妙手回春的那一刻——我们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命运,让这个人过得更好。”

  对照本书与《最好的告别》就会发现,葛文德的想法在十几年中有所变化,从努力探索医学中的不确定性、破解难题、力求完美到怀疑并承认医学的有限性、给予病人精神关怀、帮助他们面对衰老和死亡。“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从初入行业的毛头小子成长为天命之年的行业中坚,葛文德同时站在医生与病人角度考虑的同理心、对自身与行业的持续追问与反思,使得他真正完成了“一个医生最完美的精神发育”。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二):医生中最会写作的人其实在这个阶段貌似没有学到系统解决问题方法

  RT

  懂质量管理的都比他思路清晰。

  我不是很喜欢他在写一个故事的时候装作很cool的样子插入另一个病人的故事最后又最后面又跳回来继续故事的写法。

  推荐给猎奇的同学看里面的奇奇怪怪的故事。

  mindmap 图片..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三):医生只能修炼

  《医生的修炼》英文名Complications,中文意思是并发症,引申的喻义是: 同样的病,虽然大体原理一样,但在不同患者身上症状及演变轨迹有着或多或少的区别,这就需要医生能够应变施治,并适应速个过程可能存在的不确定性。书里这种不确定性带来的影响随处可见,同时能感觉作者要消除这种不确定性的愿望决心。其中两篇文章我从患者的角度也深有体会

  一篇提到,医生技术与经验的养成,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对于被练习的患者似乎不公平,但暂时是无法避免的,除非能制造出与人体一模一样模型,但如果有造人体模型的技术,医生也就被替代了,哪个部位生病,直接再造一个模型换上去,甚至直接把人的思维下载到另一个人造的完全健康的身体上面(阿凡达)。即使有这样的模型,也模拟不出每个患者特有的复杂状况,这些状况与患者各自的生活习性以及思维性格都有关系。所以,除非你与院长关系铁,否则随时被练习。作为医生,应该抓住每一次练习的机会快速成长,以降低因为技术经验不足带来的不确定性;而作为患者,似乎很难做到心甘情愿被练习。毕竟生命只有一次,但在不导致严重后果基础上,应该支持并理解这种练习过程。转化为实际心态就是,在排除医生主观因素后,如果治疗过程中出现一些小失败,应该理性看待,不要太纠结。之前给蛀牙做根管治疗,需要用细细的金属钻拧到牙根管里,把牙神经取出。医生处理完了以后再次产生疼痛(牙神经的疼痛是我见过的最难忍受的疼痛,会辐射到半个头部及颈部,睡觉时因血液上涌,更加痛苦)。然后再次到医院处理,医生道歉说有一个牙根有点拐弯了,没看到。医生是女生,态度非常诚恳,说话也太温柔,所以我的怒意还没升起就被灭掉了。我想,如果是个无礼大汉我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不会怒形于色并抱怨。找牙根清神经这个过程说起来简单,但不同人的牙齿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牙根数量也不一样,还有拐弯的,所以很难确保一次性真的清干净,当然可以拿X-ray再确认一次,但会增加一次辐射量以及治疗费用,所以漏掉一个牙根是很有可能的,而且也侧面反映了医生善意一面,因为她没拿X光再照你一遍。想起这两天放的《急诊科医生》的一个情节,何主任江主任同台手术,病人因肠动脉高位栓塞,导致小肠缺血性改变,有一定的几率坏死,这时他们面临两个选择,一是切掉这段小肠,但剩余小肠太短,会大大影响患者以后的生活质量,一是保留小肠,但如果坏死需要再次手术,而且伴随感染死亡的风险。他们最后统一了意见,先保留,有问题再说。结果患者小肠真的坏死了,医生被家属屌了一顿。虽然,他们没能一次性判断小肠到底会不会坏死,但为患者后续生存状态的考虑即是难能可贵的。他们留给患者更多的可能与选择。一般的医生也许不会迟疑一刀切了吧,毕竟患者以后生存状态如何与医生无关,他们完全可以说,切小肠是形势所逼。也许我们都奢望医生能一次性给出最佳治疗方案,可往往技术经验上达不到,但如果医生的决策过程是从患者角度出发。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呢?也许只有一句:决策前,为什么不事先与患者商量一下呢?

  这就是另外一篇所讲的主题了:在治疗方案上,医生应该自己决定,还是尊重患者的意愿。从专业角度,医生知道病情的演变规律,对于该如何治疗最有发言权,而且在某些紧急情形下必须立即做决定,而在病痛中的患者脑中最先考虑的可能是消除痛苦症状,患者平时的想法。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应该由医生做决定会利益最大化。但患者却有自己的考量,医生认为重要东西患者也许不屑不顾,医生以挽救生命为第一要义,但有些患者却视生存质量为第一重要,前提不一样,治疗方案也就不一样。这就给了医生一个难题,什么事情要征求患者意见,什么时候要征求患者意见,在何种程度上听从患者的意见。作者在书中已经给出很好的答案了:“病人最希望的并不是从医生处获得自主权,而是看到他们的能力,感受到他们亲切的态度。亲切感通常包括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保证他们自己做重大决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在病人不想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承担做决定这个沉重的责任,或是引导病人选择正确的方向,即使是病人自己做的决定,我们有时也不得不提出一些意见,比如让病人接受令他们不安的手术或治疗,或是要他们放弃一些执迷不悟的想法。”确实,在病痛面前,病人又想要做出决定,又失去做决定的能力,最想要的就是一个和蔼可亲的医生耐心地跟他说明现状,给出建议,并征求意见。征求意见更多程度上只是体现出对病人的尊重。2月份时候被查出甲状腺有肿块,外表冷静,但内心濒临崩溃,因为那个字眼突然闯到心里赶也赶不出去。医生要求住院手术,手术前把我和老婆叫到他办公室里,和我讨论病情与下步的治疗方案,那时候我刚做完超强CT,而且又对造影剂过敏,起了一身疙瘩,死亡巨大可怕阴影已经遮住我。我只想没病,但我已经病了,我不喜欢这种被强迫、被命运不尊重的感觉,愤怒,害怕,挫折。这时医生以树状图告诉我所有的可能性,肿块分良性恶性两种,都要手术,而且手术后要终身服药补充甲状腺素。如果良性,做完手术就完成治疗了。如果恶性,有两种选择,一是切除病灶这一边的甲状腺,并清扫附近的淋巴结,然后喝放射性碘,风险是可能复发。一是将甲状腺全部切除,扫除两边附近的淋巴结,然后碘治疗,这样比较保险,但要服用较多的药,药是有副作用的。无论如何选择,最坏的情况一般也不会致人死亡,所以不用担心。听完医生的讲解,终于可以继续呼吸了,还能活,还能活。医生让我考虑一下,如果手术中检测出来是恶性,是选择保守还是全部切除,因为那时候人在麻醉中是无法征求意见的。他给我充分的思考时间,直到推到手术室麻醉前让我确定,保留治疗。结果是良性,皆大欢喜。唯独这个心灵历程却和恶性一般无二,而把从崩溃边缘解救的,就是医生充分地尊重,沟通,征询意见,给我选择的权利。也许他已经选择好了,但与我沟通的过程本身,也算是治疗的一部分了。否则,也许没手术,人已崩溃了。

  所以,我要谢谢所有的医生,不只给我再次健康的身体,也让我的心获得成长。如果说生病是一种不幸,那么命运中随之而来的医生却是大幸运了。或者说,生病是一个人必经的成长过程,就像所有锻炼的本质一样:先损伤,再修复,才会变得更强。

  强烈推荐此书,也推荐《急诊室医生》电视剧,看完很有收获。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四):以“小”专科看医学“大”人文

  奥巴马时代开始进入到最后倒数计时,但这并不阻碍奥巴马医改法案仍旧挺立在话题榜首,曾经医改法案让克林顿险些丢掉大选,奥巴马也因医改计划褒贬评论冲突激烈。放眼世界,医疗改革确实是个雷区,但凡碰触的国家都无一幸免苦不堪言。可偏有一位人物却连连成为美国医疗改革智囊团成员,先后成为克林顿政府卫生与人类服务部高级顾问、奥巴马民主党政府医改顾问。1998年,他凭借酷似乔治·奥威尔的文笔开始为以幽默练达风格自居的杂志《纽约客》撰写医疗专栏,一度引得洛阳纸贵,他居然因此斩获众多文学奖项。

  令人艳羡的不止如此,阿图·葛文德还是美国哈佛医学院临床外科教授,不论是社会地位还是财富收入他都以一个现实中“成功人士”标签存在着。但其实他的故事也是鸡汤文学版本,绝非雷同,纯属巧合。阿图·葛文德在波士顿哈佛医学院急诊科摸爬滚打了8年,从实习医生一步步走到院级教授,成长过程没有潜规则,只有练习加努力加坚持。

  通过阿图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我也似乎站在他身后,更加体会和理解了医生在诊治过程中的煎熬,时而依靠循证思维,时而依靠直觉思维,甚至有时需要医生双手合十向主祷告幸运之神快些降临。这听上去有些怪诞且不靠谱,不错,医学是一门科学,可当所有科学都在以全新的加速度拓展外延和周边,对宇宙的认识拓展到了300亿光年。转眼看看医学,却呈现了小专科的愈演愈烈,医学分科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的一级学科细化发展到二级学科。在缺医少药的数十年前,人一旦惹上病,或许只能自求多福,静待病去抽丝的缓慢过程,可如今,走进敞亮的门诊大厅,患者都需要在分诊台前进行初筛,因为一个偌大的门诊分布了大小诊疗科室就达到20个左右。

  医学细致分类大趋势下反射的是医学发展进程中的深度和广度,人类身体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及特异性都使生命的个体呈现了多样的疾病现状。如果作为外科医生的你,遇到了书中可怜虫爱丽丝,因为脚趾擦伤引起腿部膝盖以下红肿,这时应该诊治为普通的蜂窝组织炎还是“中奖率”仅为1/250000的坏死性筋膜炎?这样的病例通常对于医生来说压力倍增,选择做病理切片,是坏死性筋膜炎,截肢最后可能导致死亡;不做切片,病人也可能死亡。在诊治和决策的过程中,临床医学复杂性在阿图·葛文德看来即使利用科学决策树都于事无补。所以便衍生出医学分支越来越专,从大内科大外科到如今小专科,医生才能勉强在各自领域内消解难题。可是,专科难题攻克的同时却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就是如何完美链接各个科室统一协作,使疾病诊治如同车间流水线达到完美衔接,从而杜绝医疗差错和过失。

  在与医院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也曾因过敏性鼻炎辗转寻医,那是一个80年代的旧楼,楼层墙壁的绿漆刻印着时代的斑驳印记。走进变态免疫科室,一位年近70的奶奶递给我一本小册子,嘱咐我仔细看,小册子如同产品说明书一般分章节介绍了过敏性鼻炎的病因、治疗办法和注意事项等等。过了许久,她走到我身边轻拍我的肩膀说,“小姑娘,看完了吧,那我现在开始提问”。我手里攥着书怯生生地坐在她对面,听她把病理和治疗方法一一耐心告诉我,那次特别的就诊体验即使时过数年我也清楚记得。

  如今,患者谈及就医体验,总觉得自己如同生物标本被冷漠地隔绝在仪器和医生之间,缺失沟通自然满腹猜忌,继而被疏远和隔离,恶性循环的雪球越滚越大,最终酿成恶性伤医及非法行医。早在19世纪初,从事西方医学的探索者已经发现对于医生职业角色来说,可以做的少之又少,“要是说住在病床上有点不一样的话,那差别多半是由温暖、住处、食物、关心而友善的照料。” 医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年轻的阶段必然是差错和缺失带来的不完美,所以更需要患者和医生加强沟通和理解,医生需要成为患者的向导,给予脆弱他们温暖的抚慰,关切的话语,至少也应该在沟通的理解多做努力,向肿瘤君里的doctor.wu看齐。同时,作为患者,更应体会像阿图一样的医生群体每一步走在不完美科学路上的步履维艰,学会接纳医生,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理解。

  这不是一场博弈,而是殊途同归的并肩前行。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五):拒绝平庸

  葛文德的书我是倒序而看。每一本看来都觉得很精彩,颇有收获。

  朋友对该本书的评价是一般,可能他觉得没有后面两本写得好。但是我觉得很精彩。诚然,这本书里面他的中心思想都在后面一本《医生的精进》里面做了完美的总结和归纳。这本书中,他的思想还没有形成,或者说还没有那么清晰。只是知道要这样做,但没有点明一二三。

  这本书里面葛文德医生更多的是谈到医生的工作总是面临着多种艰难而复杂的选择,有时候不得不依赖于决策树,或者把选择权交给病人自己。毕竟医生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和个体,这个人也许垂垂老矣,也可能是年轻美丽,甚至是自己的家人朋友,面对不同的个体,他的选择是截然不同的。每一个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后果和接踵而来的下一步选择,每一步都可能出错,错误的代价很可能就是一条生命或者病人一辈子的痛苦。对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他甚至没有办法做出专业的判断,只能把决定权交给其他医生。

  医生也是人,也会疲劳和情绪波动,也会判断出错,甚至因为没有经验而犯错,但因为其职业的特殊性,带来的后果很可能是致命的。当然,他的直觉和丰富的经验也可能挽救一条生命。

  一个简单的小手术都可能带来致命的危险,比如说胆囊切除术。如果医生在手术中不小心切断了总胆管,胆汁就会回流,造成肝脏损伤,10%~20%的病人甚至会因此而丧命,而幸存的病人也可能由于肝脏的永久性损伤而必须换肝。麻醉死亡率也曾经是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二之间,数字看上去很低,但对于死亡的人来说,却是100%。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对此束手无策。统计和大量的练习依然是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事故的有效方法。很多具有工程师精神的医生会持之以恒地对相关病人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找到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措施,改善机器设计和工作流程。于是有了麻醉师这个专职医师,只从事手术的麻醉,从而变得更专业,可以做更多的练习。同时减少他们的工作时间避免疲劳产生不必要的失误,建立更专业和系统的流程,最大限度避免错误的产生。现在麻醉致死率已经降到二十万分之一,是以前的1/20。

  作为一个医生,葛文德经常会对他遇到的特别的病人进行多次回访,了解他们的现状,反思自己或者其他医生所做的决策所带来的结果。事实证明,医生并不总是对的。但是一个不断思考总结,不停学习和练习,一直在反思的医生,他一定会越来越优秀。这就是他在后一本书里面提到的拒绝平庸,既然你不能接受一个平庸的医生给你治病,不能忍受一个平庸的老师教育你的孩子,你怎么能忍受自己的平庸?这也是我尊敬他的最大的原因。这本书不仅对医生有用,对各行各业都有用。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六):《医生的修炼》读书笔记

  书名:医生的修炼——在不完美中探索行医的真相

  作者:[美]阿图·葛文德

  译者:欧冶

  出版者: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次:2015年8月第一版第一刷

  读书笔记(开始时间:20160425)

  1.是哪类书:医学书,回忆录

  2.主要内容:作者自己当住院医师的8年的经历。

  3.主要观点:医学中最常遇到的瓶颈就是不确定性。治疗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病症的未知性,而非如何去治疗。医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要如何去做,就要看医生和病人的智慧了。

  4.要问的问题:医学是什么?有确定性吗?医生如何成长?

  5.书的结构:作者当住院医师的一些片段,一章一个话题。

  6.重要的单字:医生、修炼

  7.重要的句子:医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要如何去做,就要看医生和病人的智慧了。

  8.作者的论述:

  总序 了不起的葛文德(王一方)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要接纳临床的复杂性,预设一份豁达,才能体验技术征服、超越后的愉悦;才能体验到医术是心术,不可先知、不可全知的不确定性。

  作者通过一些小故事揭示了临床医生的精神发育历程。

  即使到了高年资阶段,他依然认为医学中最大的困惑还是不确定性。诊疗中的不确定性使法律问题根本无法厘清,无法知道医疗风险究竟来自于疾病自身的不确定性转归(不可抗力的凶险),还是应该归咎于医生的过失。因此,贸然起诉某个医生成为一个前提谬误的命题。

  临床医学的进步无法消减技术试运行阶段和新人试手阶段的代价。

  医学需要整个系统的成功运作,这个系统包括人和技术,其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使他们协同工作,光有一流的配套设施是不够的。

  楔子 当简单科学遇到复杂个体

  医学这个职业终究还是要以人为本。

  医学并不是一门完美的科学,而是一个时刻变幻、难以琢磨的知识系统。不断进步的科学技术指引着我们,当然也有习惯和本能,还要靠一些经验,有时还有运气,然而我们知道的和我们追求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一段差距,不过正是这个差距驱使我们更努力地做每一件事。

  有时,我们将医学看得过于完美,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神奇。

  第一部分 孰能无过

  第01章 一把刀的修炼

  (讲医生的学习过程,需要练手机会。)

  “明明知道手术中可能会出错,下手时却从来不会有丝毫犹豫和怀疑。”在作者看来,这正是他们的魅力所在。即便是最简单的手术,医生也不可能向病人保证术后状态一定会比原来好。

  外科手术像其他事情一样,技巧和信心是从经验中累积的。像其它职业一样,我们都需要不断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不过,医生有一点与众不同:我们是在用人练习。

  研究发现,一流好手和表现较差的人相比,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潜心练习的时间长短。最重要的才能就是练习,愿意练,肯练。要想成为一等一的高手,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心甘情愿地长时间接受千锤百炼。高手与其他人一样讨厌练习。要出类拔萃,必须有努力不懈的意志。

  长期以来,医院都在给病人最好的照顾和给新人增加练习机会之间徘徊不定。住院医生在练习时总是有主治医生监督指导,从而减少伤害。无论医院采取了多少保护措施去保护病人,住院医生还是不能与经验丰富的医生相比。作为医生,我们也希望不必练习就能做到完美,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医生对每个人都是伤害。不光住院医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主治医生同样也会。事实上,学习过程漫长得远超人们的想象。

  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外科医生也必须不断尝试、学习新事物。不能适应新技术也就意味着降低治愈病人的概率,使他们不能享受到现代医学进步的好处。

  病人也希望技术不断成熟进步,但是没有人愿意面对技术进步的前期代价。

  患者往往无法选择医生,这种冷血机制的好处不只是提供新手学习的机会,同时也保证了公平。

  第02章 像机器一样精准

  (讲医疗机械化的问题,在心电图判读方面,专家输给了电脑。某个专门做疝气手术的诊所的复发率和手术时间、费用等远低于平均水平。)

  西方医学一直将“像机器一样完美”作为目标。达到完美的关键是要多练习。在一些情况下,人类的确可以像机器一样完美。

  没有任何一个公式可以涵盖所有特殊情况,这就是为什么医生在诊断时更相信自己的经验和直觉。

  医生以后将不得不让电脑取代他们做一些诊断决策。但科技与人文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它们也可以相辅相成。从根源来看,病人和医生之间除了医疗错误外没有什么矛盾。然而医生不可能摆脱医疗错误,甚至机器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错误越多,病人对医生的信任度也越低。

  医生有义务引导病人,要成为病人的向导和知己。医疗网络系统可以诊断病症,但我们仍需要医生帮助病人恢复健康。

  (对天朝来说,医疗尽可能机械化是不是要好一些?这样就没有“人”可以拿来当替罪羊了。)

  第03章 切烂的喉咙

  (讲医生对犯错的认识)

  医疗过失其实经常发生,而且每个医生都有可能出现过失。在医生这个行当中,有一件事是毋庸置疑的:所有医生都有可能犯下可怕的错误。关于医疗官司,更深一层的问题是,若把过失放大化,将其视为不可饶恕的问题,那么医生当然会拒绝公开承认和讨论这个问题。这种扭曲的制度造成了医生和病人间的敌对关系。错误发生时,医生几乎不可能坦诚地把错误告诉病人。

  出错并非不可饶恕,重要的是从中吸取教训。

  出错的原因:病人比飞机更具有独特性,也更复杂。医学也不是生产线,更不是产品目录,它比人类涉足的其他任何领域都要复杂。如果犯错后我们的行为模式不做相应调整,依然我行我素,那么不但不能消除错误,反而会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一个体系的正常运作必须依赖人类完美的表现,那么很多错误就会伺机冒出。

  (对麻醉设施和麻醉医生进行的一系列改进,成功降低了美国麻醉手术的死亡率。一些简单的措施就能避免很多错误发生。)

  尽管有统计概率说明错误几乎必然会发生,但作者认为如果其小心谨慎、明察秋毫,还是可以化险为夷的。这不是自负,而是作为一个好医生必须有的信念。错误很容易发生,一个不注意便会引发大麻烦。认真的确很重要,即使对微不足道的细节都要提高警觉、全神贯注,这样才不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假如真的犯了错,有理由规避被处罚,但这些并不能让作者原谅自己。不敢设想得如何周到,医生还是会犯下各种错误。要求我们做到完美实在不合理。然而,我们自己千万不能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最后这句是对医生说的,想想,我可能还差些......)

  第04章 9000个医生的嘉年华

  (讲作者参加美国外科医生年会的情况,有学术讲座,手术录像,厂商宣传等项目),但作者认为参加年会最主要的理由是与其他同行建立联系,他们外科医师在这今天里形成了一个大联盟。

  第05章 好医生是怎么变坏的

  (讲一些医生是怎么堕落的。另外介绍了一些帮助这些医生恢复的计划。)

  根据统计,在所有的在职医生中,3%-5%的人并不能尽职地医治病人。很少有医生会举报自己的同事。

  我们所有人都一样,声音的时候,都是医生掌控着我们的性命,而医生通常是不完美的,他们也有可能犯错。医生的判断有时是错误的,有时是经不起考验的。有时医生其实知道应该怎么做,却总是力不从心。

  第二部分 难解之谜

  第06章 13号、星期五、月圆夜

  (讲关于13号,星期五,月圆夜等的迷信,是心理作用吧。)

  第07章 疼痛的迷雾

  讲疼痛的问题,从一开始认为疼痛一定是身体某些方面出了问题,到对某些找不到疼痛原因的患者的研究,发现脑部某些区域可能与疼痛有关,是疼痛的开关,再到发现疼痛跟社会心理也有关系。医学对疼痛的认识不断深入。

  第08章 孕吐30周

  讲恶心呕吐,跟疼痛一样,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医生很头疼的症状。

  第09章 一说话就脸红的女主播

  某些人爱脸红,这会对他们的工作生活造成影响。某些人选择做手术切断某根神经,这虽然可以解决脸红的问题,但有一些副作用,而且这个手术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

  第10章 吃个不停的人

  讲用胃绕道术治疗肥胖的。

  第三部分 世事难料

  第11章 最后的一刀

  对死亡患者的尸体解剖,对医生弄清病情,诊断是否有错误很有帮助,但是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做解剖的越来越少了。

  第12章 死因“未明”的8个婴儿

  一位母亲的8个婴儿接连因“猝死”而死亡,30年后这位母亲被控谋杀并最终认罪。

  第13章 医疗决定谁来做

  (讲患者的知情权和决定权)

  现代医学的规则要求我们重视病人的自主权,密切配合他们的要求。但是,很多时候我们还是得引导病人,告诉他们怎么做才是最好的。

  医生要学习的远不只是手术技巧,诊断等,还要学习如何跟病人交流,怎么跟他们讨论各种决定——这可并非易事,也需要技巧。

  行医有行医的艺术,生病也有生病的艺术。你生病的时候,必须保持理智,知道什么时候该听取别人的意见,什么时候该表达自己的看法;即使选择不自己做决定,也应该向医生问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

  病人最希望的并不是从医生处获得自主权,而是看到他们的能力,感受到他们亲切的态度。亲切感通常包括尊重病人的自主权,保证他们自己做重大决定的权利,另一方面,在病人不想做决定的时候,我们要为他们承担做决定这个沉重的责任,或是引导病人选择正确的方向。即使是病人自己做的决定个,我们有时也不得不提出一些意见。现代医学不断发展,技术日新月异,真正的考验已不再单单是祛除病人的病痛,而是医生能否以将心比心的态度提供热情亲切的服务。

  第14章 成功会有时

  医学中最常遇到的瓶颈就是不确定性。治疗中最大的挑战就是病症的未知性,而非如何去治疗。医学的本质就是不确定性,面对不确定性要如何去做,就要看医生和病人的智慧了。

  医学的规则是,选择不做什么——如不让病人做检验、不给病人注射抗生素、不进行手术——往往比较难,选择做什么反而要容易得多。

  在医学世界里,我们不得不面对各种可能性。我们之所以被这门不完美的科学所吸引,是因为我们迷恋可以妙手回春的那一刻——我们抓住每分每秒,用自己的知识、能力去改变一个人一生的命运,让这个人过得更好。有时,成功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虽然不一定每次都能成功,但总会有成功的时候。

  9.作者对问题的解答:

  医学的本质是不确定性,医生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可能性。对任何医生而言,错误不可避免,只能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作为医生,我们也希望不必练习就能做到完美,但这是不可能的。没有接受过训练的医生对每个人都是伤害。不光住院医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主治医生同样也会。事实上,学习过程漫长得远超人们的想象。

  10.我对作者解答的评论:

  作者的很多论述,尤其是医生的成长经历,我感同身受。医生的成长的确需要在患者身上不断试错。我也很感激给我“练手”机会的患者。医生最重要的才能就是练习,愿意练,肯练。而这需要有动机。这是我在专业方面最大的问题:没动机。要给自己找到内在动机。医生和患者(尤其是患者)必须接受医学的不确定性。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七):竟有此神人,能把事儿琢磨这么清楚

  是看了医生站中郭树彬教授一个专访,他推荐的年轻医生该看的书,果断下单货到。捧在手心,前面王一方教授的一个序都深深把我吸引,闲暇时一章章慢慢来读,真真是太有趣,每个都是大家在乎关心疑惑的问题,却有这么一位医生,变成一个爱思考的小孩,带着我重新认识这个行业。

  1.医学操作的思考:作者以中心静脉导管操作为例,包括全神贯注的看上级操作、然后自己第一次操作不是忘了核对患者血小板数值,就是漏拿操作中需要的器械等、多次操作失败,直到有一天开始能顺利为患者装导管,他觉得这里面有太多奇妙不可言的东西,对于他自己,他一次次努力尝试置管,总是失败,但是他不知道他到底错在哪儿,也就不能集中训练克服。当然每个人会给他点建议,但都说法不一。直到那天他如往常一样操作,不过,他成功了,并且从那以后,都可以顺利完成这个手术。而另一方面,对于患者,他们需要承受住院医师练习熟练领悟的过程,必须给这些新手学习成长的机会,但是好像关系户、有钱人、或者医疗从业人员都会找老医生,这就成为一个不可避免的矛盾。他思考的结果是,如果学习过程中一定会造成伤害,那么对于每个人应该都是一样的。并且富有经验的老医生,应该担负起教育新人的责任,“看一遍,做一遍,教一遍”。不仅慨叹,现在如雨后春笋的私立医院,能否担负起这个责任。

  2.科技人工智能问题:自从AlphaGo、Master在围棋界的大展宏图后,各种预言,人类现在很多工种会被取代,其中也包括医生。作者认为,我们可以从另一方面认识和利用人工智能,用电脑帮组我们减少医疗错误,而重心应该放在关怀和帮助病人上。不知道作者看过《西部世界》没,如果人工智能到那一天,可能关怀和帮助也没有我们的事儿了啦。

  3.医疗过失的看法:难免或者说不可能不犯错,当然中国现在这医疗环境,对外不说,对我们自己,该如何我们该怎么给自己交代,作者希望大家不要怀疑自己,不要否认一切,不要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4.学术年会:最近微信又兴起对禁止学术会议的讨论。如果单单说年会是搞关系、套交情、分派系的场合,又太偏执了。不可否认,那也是医生学习新知识、了解新器械的好地方,对很多年轻医生而言更为重要。同样,是医生们精神取暖的地方。

  5.医生中的坏医生:你承认你的同事之中有个道德品行不佳的吗?没人举报,也没人帮助,这是个空白,也是大家装作没看见的角落。

  6.临床中难解之谜:黑色星期五、腰酸背痛、呕吐以及用积极医学手术治疗脸红、肥胖等。

  7.医疗决定: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每个人都必须签署一大堆同意书。其实又真的能预防什么呢。病人及家属最希望的不是从医生那儿获得自主权,而是希望看到他们的能力,感受到他们亲切的态度。中国患者要求更虚幻点,不能死人,要便宜,要方便,快。作为我们医生,我们应该学习如何和病人交流,怎么跟他们讨论各自医疗决定,比如让病人及家属参与到多学科查房,让患者及家属商量一段时间,或者沉默不语,让患者及家属冷静一下。就是辅助患者及家属能认真周全考虑这件事。而患者及家属应该向医生问清来龙去脉,理解医学和医生。

  写在最后,书闭,希望大家不要错过书末,出版社打的一篇文章《如何阅读商业图书》,其中阅读方法很实用经济,自从小学毕业后,重拾读后感。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八):一枚医学生的读后感

  整本书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孰能无过

  我最喜欢的一个部分。

  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临床阶段的医学生,我在字里行间看到了阿图医生从一只小菜鸟成长的轨迹和不断的思考。他思考着练习的意义,错误的来源,纠纷的发生,交流的意义和人性的变迁,并给出自己的答案。

  临床医学作为经验学科,需要的是不断的练习和总结,然而吊诡之处在于,每一次练习都可能攸关生死,其间的平衡难以把握。医生作为医疗行为的实施者,一念救人一念杀人,不可避免的失误和事故,界限又在何处。在很多问题上,我们似乎永远也得不到标准答案,因为当健康和生命放在天平的一头,无论另一头放什么都是无力的。

  所以,虽然“人非圣贤”的话广为传颂,医生却是一个“不能有过”的群体。背着沉重枷锁的我们,扮演的是普世间最高尚而低微的角色,与死神赛跑,与上帝乞命。患者的眼中医生翻手为云,而只有医生知道病魔和死神面前人类有多渺小。

  我开始质疑我学医的初衷和能力,我能否面对这样的期待与无助间的巨大落差。实话说,我不知道,但愿未来临床的经历能给我答案。

  第二部分:难解之谜

  主要在讨论医学的局限和渺小,很多症状,现在还没有解释。未来,或许会有吧。

  第三部分:世事难料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九):医学的本质与救赎

  书的作者葛文徳是个职业医者,但可以看出他对历史、社科均有所涉猎,在不同主题的叙事中,都有自己的思考在里面。不同的疾病,哪怕是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均代表了未知,医学的最大瓶颈和本质,也在于此。人类也永远都走在探索未知的路上。幸运的是,在这种未知中,不仅仅有白衣、药丸和冷冰冰的医疗器械,也不止有像坏死性筋膜炎(书中最后一个医疗故事,很震撼)、经胸腔内窥镜交感神经切断手术、胃绕道手术这样各种闻所未闻的疾病与治疗手段,更有人性的光辉,美好的愿景。医者,已经不再是单方面做出决定的那一方,患者,也不再是只能听取医生意见的被动一方,在医患关系中,沟通、思考、合作,缺一不可。面临危急时刻甚至是死亡的时候,谁会做出更理智的决定?医生还是病患?但无论是谁,都不能保证一定能够以一种最好的方法死去。两者的密切沟通才是最智慧也最温暖人心的抉择方式。我想葛文徳另外两部作品——医生的精进与最好的告别,应该会对此有所思考。期待一下。

  《医生的修炼》读后感(十):“小”医生的“大”格局

  读罢全书,感觉最令人惊喜的是,即使王教授在序中给予了葛文德这么多的溢美之词,即使葛文德如今已达到了极大的成就,他依然站在一个极为普通的实习医生的角度,为我们讲述了这本书中的故事。

  正如封面上所写的“Complications”,这本书的主题便是复杂性——除了每个人个体的复杂性之外,还有不同病症的复杂性,有不同病症在不同病人身上所展现出来的复杂性,更有由医学的“极简”衬托出的人体身上的无限复杂性。

  而所谓医生的职责,其实便是接纳这些临床的复杂性,从而超越这些复杂性,超越在诊疗过程中遇见的所有的不确定性,达到让病人或是痊愈,或是减缓疼痛,或是延寿的目的。

  而在超越这些复杂性的过程中,医生也不能保证自己会全然无所失误,或者是错误——就像我们每一个普通人一样。然而,我们的失误抑或是错误所带来的影响可大可小,而对于医生来说,这些失误可能带来的除了使病人的病情加重之外,还有可能是更为严峻的——死亡。然而遗憾的是,医生不能拒绝这些错误,因为即使拒绝也是徒劳无功的,他们所能做到的便是在错误中不断学习,不断磨练自己的医学水平,这样至少在面对下一个病人时,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发生同样的失误的可能性。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葛文德医生在诊疗过程所遇到的各种不确定,抑或是手术台上因为不确定所产生的惊心动魄,反而是几位病人在痊愈之后的心绪。

  其一是做完胃绕道手术之后女病人的“我还是常常感到饿,但不同的是我会顾虑更多。”,医学给我们带来的并不全然是生理上的痊愈,还有因为治疗所带来的心理上的成长;其二是做完ETS(经胸腔内窥镜交感神经切断手术)后的艾丽莎,既因术前的脸红而害羞,更为术后的不再脸红而羞愧的她,最终也终于走出了阴影,重新回到了自己热爱的岗位之上,很多时候,束缚我们的并不是我们的疾病,或是种种自己的硬件,而是自己的心;其三经历了最为艰险的病毒的爱丽丝,她最后跳到海中的那句“那里的海真是太美了”,能说出这句话爱丽莎也是好美。

  这些病人真是美啊,而这些医生也更是美。

  而除了作为一位普通医生给我们带来的各种经验的分享之外,葛文德也同样站在了一个更高的高度,给我们提出了目前医学和医疗上的许多问题。

  比如医生面对各种复杂病症的不确定性在面临如今愈发专科化和专门化的医疗趋势中应该怎么解决?是把研究重点改变,把其放在医生和病人每天做的重要决定上?还是更加进行专门化和专业化的训练?是把医生培训成一个机器,还是把机器改造成医生?

  又比如在参加医学年会时,许多医学器械的摊位人满为患,而摆放着珍贵医学书籍的摊位却无人问津。

  再比如葛文德谈及医疗过程中的重要决定该由谁做,是由拥有身体所有权的病人来下决定,还是由更有经验更为权威的医生来下决定?……等等等等。

  无论如何,就像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成功会有时”,即使医学治疗中有着这么多的不确定性,即使医生做出的决定可能不是那么精确,然而医学仍旧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着,成功也必将会到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