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1 21:2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经典读后感10篇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一本由[美] 丁松青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元,页数:37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一):体味信仰之爱

  体味信仰之爱

  ——读丁松青《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

  文 | 秋风江上

  在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中, 美国人丁松青神父以他的亲身经历朴素情感 ,通过清澈简朴文字,在向我们描述台湾兰屿与清泉迷人风光和当地原住民生方式同时,更向我们展示了爱、参与文化认同力量美好

  1969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两年后在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与雅美族人度过了难忘的一年。1976年夏,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融入泰雅族人的生活,至今仍生活在那里。《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即是丁松青记录下的在兰屿、清泉两地的生活故事。

  当文明遇到迷信,当文化遇到另一种文化,其碰撞会是一种状况?是相互猜疑,是激烈抗争,还是和谐共处?在书中,丁松青描述了自己与原住民一起吃地瓜和芋头,一起嚼槟榔,一起唱歌跳舞 ,一起忍饥挨饿,与他们交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因为一个原住民对他不劳动的轻视,他干脆上山与原住民一起劳作赚钱。丁松青以他爱的宗教信仰,爱的理想主义,以一种平等姿态看待兰屿与清泉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种行为。他努力感受,去理解,去发现,去体味他们生活的困苦,体味他们的人生,以此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一份子。他爱他们所爱,理解他们所恨。

  更重要的是,丁松青深入原住民的历史,聆听他们日本占领、国民党接收、现代经济冲击的故事,以及他们的喜悦担忧哀伤可贵的是,尽管原住民的文化中含着迷信的成本,但丁松青并不是强行去改变,而是理解并且尊重,并主动参与雅美族的祭祀和捕飞鱼活动接受因自己的捕鱼失误而受到的惩罚。当了解到当地年轻人对自身文化了解逐渐减少,甚至不知自己民族还有文化时,他忧心忡忡。他自觉地帮助原住民,重新挖掘他们的文化,用原住民热爱歌舞形式,寻求土著的文化认同。他以真诚和努力将宗教精神,通过特有的“接受”方式,传达给原住民,而展示在我们面前的是爱,是理解,是相互认同。

  值得一提的是,此书是已故台湾作家三毛翻译。1972年,丁松青与三毛在兰屿岛上偶然相识,由此开始了两人长达20年的友谊。在三毛眼中,丁松青不仅是毕生的挚友,更“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因着对爱与生命相似的心灵感悟,三毛以感性轻灵的文字翻译了他的系列作品《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将爱与希望传达给更多的人。

  丁松青是一个文弱的神父,更是一个高昂理想主义者。他用真纯,清澈见底的情感,像感受兰屿和清泉的阳光高山大海一样,感受着当地原住民的生活。他并非卖字为生,然而他的文字具有一股宗教般的力量,简单,直接,富有诗意。在燥热的三伏天里,在城市高楼大厦中,在世间的纷纷扰扰间,读这样一本书,感受到的是诗意的宁静,体味到的是爱的宗教信仰。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二):我爱你爱着这个世界的可爱样子

  作为一个病入膏肓悲观主义者,我一直深信狂喜或大悲是使得一个作家或诗人得以升华的两种重要情愫,另外一种能源源不断激发诗人灵感的应该是孤独事实上,被我忽略的还有一种更厉害的情感,那就是爱。

  1972年,还是大学老师的29岁的三毛在兰屿岛上邂逅了见习修士丁松青。在这个旅者的眼里,这个仅比她小2岁的青年简直自带光辉,时隔多年,三毛的脑海中依然清晰地留存着初见这个青年的印象:他“不算太高的个子头发剪得规规矩矩,牙齿整齐眼神温柔友善,算得上英俊一身舒适清洁的旧衣,脚上一双凉鞋,很羞涩,极纯净,脖上一条粗链子挂着一个十字架,没有言语,只是站在我面前。”三毛喜爱这个帅气的纯净青年。这种喜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三毛初见另一个少年时的感受,那个少年叫荷西,一个几乎贯穿三毛全部文学生命的男主角

  三毛回忆初识十八岁荷西时候的印象,心底里有一丝虚荣,“哇!天下竟然有如此帅气的男孩?!”然后是六年后的重逢,再然后是六年后的永诀。这种宿命论式的轮回加上三毛的自杀,成为三毛故事流传至今的一条引线,同时也成为众多读者诟病三毛“耽于幻想”的导火线。如今重看三毛与荷西的故事,不知道有没有人会说三毛也是“玛丽苏附体”,她生命中有那么多年轻帅气的男孩路过,还有一个帅到不要不要的男孩爱她爱到生命终止。在邂逅帅哥神父丁松青的第二年,1973年,旅居沙漠的三毛与荷西登记结婚。自此,她与这个大胡子帅哥的爱情故事源源不断地出现在台湾的媒体报纸上,1976年她的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结集出版,随后一发不可收拾,《雨季不再来》、《稻草手记》、《哭泣的骆驼》一部接一部。直到1979年,她的荷西意外去世,随后两年她出版了《背影》、《梦里花落知多少》、《万水千山走遍》等作品。纵观三毛的文学生涯,她写的最好的或者说最受欢迎的文字,正是她与荷西故事延续的前后。

  我想大多数跟我一样曾热爱三毛文字的人,并不多是对三毛编织的爱情故事的垂涎,更多可能迷失在了她用文字编织的精彩生活里,而她所编织的生活浸淫着她对这个世界的理解和爱以及她对爱情本身的爱。三毛是一个诗人,我们可以冒失地假设一下,假如生活在她故事里的男人不叫荷西,而是另一个叫丁松青的帅哥,或者任一个“帅”到足够爱她并被她所爱的男人, 她都能讲述动人的故事。她所讲述的是关于“爱”的故事而不仅仅是爱情故事。

  三毛对修士丁松青的爱,她以翻译他的三部作品来呈现。《兰屿之歌》、《清泉故事》、《刹那时光》分别于1982年、1984年、1986年出版。了解三毛故事的人知道,这六年正是她为痛失所爱煎熬受苦的日子,但两年一本,三毛以诚意和信任报答她所喜爱的丁松青。在这本内地版《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的集子里,我们看不到更多三毛与丁松青的情谊,最直接的文字来自于封面勒口,“一九七二年,与三毛在兰屿岛上偶然认识,由此开始了两人长达二十年的友谊。”看到这句“长达二十年的友谊”,我忍不住在想,这二十年里他们是经历了怎样的鸿雁飞书,又历经了多少次见面、交流、长谈,才结下这深厚的友谊。但可惜这本书没有告诉我们更多,仅有的三毛的文字里传达出的不过是一次初见和一次相隔了十年的再见,再见时他们讨论的不过是出版丁神父的书。在三毛的其他文字提到神父丁松青的语言并不太多。

  这份深情厚谊我不能懂得更多,在三毛不算漫长写作生涯里,她亲自为之翻译而忙于出版的散文作品有且只有丁松青神父的三部,她并且赋予她们特别美好的名字。她是这样不遗余力“推销”她对丁松青三部作品的爱的,她说:“我深爱这一本有生命,有爱心,有无奈,有幽默,又写得至情至性的好文。”她还说:“这是一部真真实实的生活记录,再没有什么书籍比真实的故事更令我感动。更令人惊讶的是他的才情,第一本书,如果没有一个如此美丽敏感的诗人之心,是不容易写得如此传神的。”字里行间,句句是三毛对丁松青文字的褒扬,甚至于爱。三毛说,1979年冬(也就是荷西去世之后)她“丧失了生的意志,也丧失了信仰的能力”,而正是这时她接受了这些书稿。如果说,三毛对丁作的褒扬是出于她对作者的爱,或许她更爱的是这些由神父真实记录的文字像回魂的药一样唤醒了她对生命的爱。是爱延续了她对文字的热情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一个神父旅居世间的记录,记载着他对风土、人情点滴生活的记忆和爱,质朴,真实,毫无杂质,而三毛的译文则令他的记录变得轻盈,有了生命和沉甸甸的分量

  要记住,丁松青可是三毛唯一为之翻译作品的人,此后再无其他。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三):松青,最美好的心灵

  今天雾霾很重,天气预报说:极重度污染

  中午饭后依旧想出去走走,边去了书城。几乎是没有绕太远,便看到了这本书:兰屿之歌。

  看到封面,翻了几页后,几乎是没有犹豫,便决定由它开始我新的读书之旅。

  因为那段三毛的文字:在许多许多时候,我们的灵魂是如此的相像,不仅相像,我们还可以,或者说我还可以,感受到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心,对于苦难的、辛苦的。温暖的、悲伤的、对于快乐

  于是,刚刚把它读完了。

  它的文字很像一场电影,情感的宣泄表达少,而栩栩如生笔画描绘多。有时候我会想究竟文字、摄影录像究竟哪一种更能够准确的传递作者的思想?虽然记忆中不少言论认为阅读正道而电影或电视剧则是应当划分到娱乐的范畴。但我想,就同一件故事来说,电影的表达要比小说逼真且能让人共情的多。

  但是,文字却是最简便最能直接表达内心世界的工具。就像松青,在兰屿用文字和相机记录;再比如很久的以前,古人笔墨书简。

  回到主题。这是一个几近于世外桃源所在尘世中的人们以为的他们的贫穷疾病饥饿落后,对于兰屿人而言却是一种亘古不变的事实。他们习惯,并且不以为异。因为饥饿是常态,所以只是一块肉、一块糖便是无上的幸福了。

  所以,松青是真的有一颗水晶般美丽的心。一个人,愿意舍弃富庶的生活,而甘心落入困顿艰难生活中拯救别人,并且真的是心甘情愿不求回报。这样的人,精神是真的高贵,灵魂是真的满足

  他甚至对这样的生活状态没有半分的厌恶。因为在他选择了那种生活的时候,就已经对它给予了肯定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拒绝改变。松青的文字里并未提及他对现代化浪潮将会对兰屿造成的巨大影响看法,但我想他是不拒绝的,他应当是期待的。

  因为每一种生活都有每一种生活的美。若是生活在古老的兰屿,便捕鱼挖芋头,若是现代化席卷而来,便去经商造房。后者无疑是进步的。或许对于绝大多数兰屿人来说,他们也是无比期盼着富庶生活的到来,并且在之后会对过去的落后深恶痛绝绝不愿意回去。

  但是松青不会。他不抵触落后。就像中国几千年的文明,一直在进步的历史。

  记得很久以前,一个男孩在船上说:“摄影师需要跳出红尘去看待这个世界。”他说这话的时候有阳光洒在他的头发上熠熠闪光

  作为一个修士,从神的角度看待世界,一切便都是自然和谐的了。生老病死,都是。

  他的怜悯,解救现世病痛饥饿。或许是真的站在了一个高高在上位置。他或许自己也未曾意识到, 他在俯视着苍生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四):总有一种英雄主义叫作忠实于信仰

  世界上的每个人心中大抵都有一个朴素的梦。

  比如,《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的作者丁松青;比如,我的爸爸

  袁先生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的人,向往田园渴望隐居。在我暑假回家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短短几日里,他或带着我陪他去钓鱼,或领着我去果园水果,甚至有时候,我俩开车跑到很远很远的河水边,什么也不干,两个人坐在河边默默对着发呆。我知道他心里是极其羡慕人家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的,但毕竟生活还需要继续,他也只能把这归园田居的想法默默藏起来,时不时自己在心中意淫一下,转身还要去觥筹交错,在酒桌上不断磨练自己的智商情商

  世间的事情有太多的无可奈何,即使是最平凡小人物,也难免会面对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考验。我们心中的梦想总是难免与现实发生碰撞,但梦想总是充当了鸡蛋角色,在现实这块巨石面前,一碰就碎。所以,我们羡慕那些有勇气追逐梦想的人,在这个物欲横流社会里,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该是何等不易

  平行空间是否存在?我虽然不懂,但心中却是极愿意相信它存在的。总是希望可以有这么一份情感寄托,让我相信,在时间之外,有另一个我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需要考虑柴米油盐贵贱,不需要在意无关人群目光,只是做自己就好。

  最近这些年来,为什么旅行书卖得如此之好?文笔未必多出众照片未必多专业,但就是有很多读者喜欢读喜欢买。我想这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精力金钱去看看偌大的世界吧。毕竟辞职去旅行这样疯狂举动,也许只有少数人敢。

  所以,我羡慕丁松青,也嫉妒丁松青。

  第一次听这个名字,只觉得充满了浩然正气。毕竟,在中国的文化中,作为岁寒三友之一的松,总是和坚韧、刚正等词分不开的。后来知道,原来丁松青竟然是个不折不扣外国人。也许是相似的眼神,也许是相似的举动,我一瞬间想到了小时候被教科书无数次歌颂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同志。

  恰巧最近看了《大圣归来》,对“英雄”这个词产生了一些别样的想法。白求恩是英雄吗?我想大家的答案一定是肯定的。毕竟为了共产主义理想在枪林弹雨中找寻生命的意义,这件事本身就是值得尊重的。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丁松青是英雄吗?

  如果单纯以传统的标准来衡量的话,那么他显然不是。夸张点说,如果不是因为这本书,我们又有多少人知道这个人呢?他安居于台湾的小小角落里,没有感人肺腑的身世,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宁静度日,岁月安好,连时间都快遗忘了他。但是,在这个复杂的世界上,不是只有对错、黑白两种选择。我觉得英雄这个词是用来赞美那些有勇气实现自我价值的人,而在我心中,丁松青已经足够勇敢。

  书中有很多黑白照片,但在这些照片中,却鲜少出现丁松青自己的面孔,更多的是一张张台湾当地人的朴实的面孔。有雅美人在飞鱼祭上虔诚的献礼,有男性充满张力的热情的舞蹈,最有趣的是,还有一张照片是一个当地的两岁小孩坐在他的枕头上撒了泼尿。他记录着当地的日常生活,带着一颗纯粹的心,还有发现美的眼睛。

  三毛说:“那时的他,实在是一个大孩子,千山万水远离故乡的灵魂,在这寂静的岛上,默默地对雅美族的居民付出了他的爱。”但孩子终究也会长大,昔日的兰屿修士,今日的清泉神父,我们看到了他为信仰所付出的努力,山海之间,他终成为了自己的英雄,也成为了雅美人心中的神祇。

  昔日普罗米修斯为人间盗取火种,甘愿被缚在高加索山脉,日日被恶鹰啄食肝脏。这是生而为神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丁青松作为上帝的使者,也同样拥有对人的博爱胸怀。也许他也曾怀疑过自己究竟可以为雅美人做些什么,但时间终究给了他答案,爱的能力比什么都重要。只要爱就好,爱那片山,爱那汪海,爱那群朴实的人民。

  丁松青的一生只做了两件事:爱和分享。

  爱和分享同等重要。爱的时候,他是高高在上的神父;分享的时候,他是可爱温柔的朋友。没有永远不汲取的付出,在付出爱的同时,他也在收获。收获朋友,收获信任,收获感动,收获回忆,收获雅美人对他同等的爱。

  他幸福吗?我觉得他是幸福的。

  一个人或许可以通过表情掩盖自己的情绪,但文字和图片是无法骗人的。细细读过《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那些文字满满洋溢着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三毛是懂他的,不然,怎么可以将他的文字翻译得如此通透而自然。从某种程度上讲,他们真的很像。因为他们都是勇敢的人,他们都敢于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不像活在钢筋水泥中的我们,对生命充满了质疑,却也只能说说而已。

  三毛这样评价这本书:“我深爱这一本有生命,有爱心,有无奈,有幽默,又写得至情至性的好文。丁松青那诚实而细腻的笔调,和对当地雅美族同胞真挚的爱,使得兰屿,在他的笔下,在他的心里,成了永恒之岛。”

  什么样的人担得起三毛“灵魂知己”的名号?什么样的书可得三毛“深爱”一词的赞赏?我想,所有阅读的开始都应该起于好奇和尊重吧。在这个燥热的季节里,总该有一本书,让我们找寻回美好宁静的感动。

  在这个世界上,总会有一种“英雄”叫作理想主义者,总会有一种“英雄主义”愿意回归最朴素的生活,一边付出爱,一边分享爱。不是所有的英雄如漫威英雄一般神勇,但我相信,所有的英雄都敢于直面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信仰,并愿意为之付出。就像周克希先生曾经讲过自己为何会辞职去做文学翻译,也许,仅仅只是因为热爱。七堇年在《大地之灯》中写过:“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我想,丁松青他做到了。

  关于兰屿,关于清泉,还有讲不完的故事,望不尽的回忆。

  心中有旋律,自会曲调连成歌。

  心有有清泉,自会润物细无声。

  以梦为马,我们亦可以成为自己心中的大英雄。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五):你将如何爱我们

  这是一本可以让人看入迷的书。

  在阅读这本书之前,可以思考一下这个问题:

  如果让你去一个与世隔绝的原始村落里教化当地人,你会怎么做?

  兰屿是台湾岛附近的一个美丽的小岛,位于台湾东南海岸,与台湾岛只有四十七海里的距离,乘坐直升机,半个多小时就能到达。

  这座小岛哺育了一个古老的民族——雅美人,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原始,在巨大文化差异背景下,接纳他们和被他们接纳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有段时间,这座岛被日本人侵占。据书中所述,日本人用严苛的规定逼岛上的雅美人每天工作,像对待奴隶一样对待他们。后来中国人来帮助,却使用了过于肤浅的方法,送衣服送粮食,雅美人得到了救济粮,于是不再耕耘劳作,而是习惯于去教堂领取救济品。当供应停止,大部分人便不再去教堂了,但田里的情况已经大不如前。后来兰屿上建了监狱,士兵和犯人来到这座岛上,树木和牛羊遭了秧。

  丁松青,本书的作者,一位默默无闻的美国修士。他原本打算在岛上度假,顺便等一份工作。然而等着他的岛屿,并不是休闲度假的胜地,而是一场修行的开始。他将在这座岛上从一个普通外国年轻人成长为小岛的守护人。

  art 1 这个歪果仁很有爱

  进入小岛后,面临的第一关就是融入这个民族之中。丁松青是一个美国人,三毛第一眼看到他时评价这个陌生的异国年轻人“头发剪得规规矩矩,牙齿极整齐,眼神温柔友善”、“很羞涩,极纯净”,他的气质被三毛概括为“这个青年,是有光辉,有信仰的”。

  他从来不耍心机,和他相比,购物时企图向当地人讨个便宜的三毛自嘲“自己的如意算盘打得不太忠厚”。三毛眼里的他是怎样生活的呢?三毛省了午饭的一条红烧鱼献给他,却被他均等地分成很多块分给穷苦的孩子们。他的食柜里只有可怜兮兮的两只鸡蛋,这样的境况,想要做顿午饭都很为难。

  他在来到这个岛之前是怎样的,我并不清楚。但在这座岛上,他不愿做一个特殊的人。

  他有爱这座岛和岛上人民的能力。

  接受一个民族的方方面面,按照他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自己,真正融入其中。这就是爱。

  哪怕这座岛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相比是那么地遥远,既然来到了这里,就全心全意地与他们相伴——雅美人,也渐渐地接受了这位来自异国他乡的棕发青年。

  art 2 这个歪果仁是个好奇宝宝

  雅美人,本书的主角——有着独特的文化。比如一对名字都叫做“雅由”的父子,并不是孩子以父亲的名字命名,而是倒过来,父亲以孩子的名字改名。再比如,丁松青和雅美人朋友马浪在海滩捉鱼,马浪用大拇指挖出鱼眼珠放进嘴里,说这是“最好吃的部分”。他们对于鱼的种类有讲究,有只有男人可以吃的“男的鱼”,女人和老人、孩子也有相应的鱼。如果女人吃男的鱼会生病,有时会流产甚至死亡——许多像这样的风俗,我还是头一遭听说。丁松青忠实地记录下了雅美人的文化,或许他也一样暗暗感到惊奇吧?

  有时候,丁松青就像个小孩子。对,一个典型的美国人,冲动、爱冒险、对各种事情都感到好奇。

  他看大家携着渔具浩浩荡荡地去海里捕鱼,他也要去,虽然到最后也没帮上实质性的忙。

  他的朋友巴阳要学着妻子去台湾的山上打工,他听说这件事,就央求朋友带自己一起去。后来他真的跟来了,雅美人朋友们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随大伙儿一起上山后,每天的工作就是种树,工钱80块一天,其中五块要买饭吃。

  但是,在一起干活一起流汗的过程中,他和那群快乐的雅美人相互帮助,从中感到雅美人真心地接受了自己。监工说,这是他见到的第一个来做工而不是旅游的外国人。

  art 3 这个歪果仁挺深刻

  丁松青在教堂工作,而教堂实质上就是一个提供帮助的地方。在物质条件优越的地方,供给心灵洗涤,在温饱困难的兰屿,提供物质救济。丁松青忙里忙外,不时给病人看病、给孩子糖果、给上门要饭的老弱一碗碗米。但是这个岛上的住民仍然不相信科学、小偷小摸、祈求施舍。而且一旦伸出援手,来讨东西的孩子和老人,只会越来越多。赤贫的生活让丁松青也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资源如此匮乏,怎样拯救他们?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但是,这样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岛上,物质文化落后到甚至不需要货币。大家集体劳动结束后按照人头来平均分配战果。整个岛上只有一台电视机。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化岛民的任务如何得以实现呢?

  丁松青尝试过与很多人接触,常常奉献自己得到的粮食和药品。他已经深深明白了,这座岛需要的,不仅仅是贡献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物质,还需要他去爱他们。让他们从灵魂深处、从年轻一代开始改变。

  岛上有一座台湾人建造的小学,其实设施都是最原始的,甚至连一片围墙都没有。校长是一个有想法的人,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够为小岛带来改变。丁松青也是一样。他来这座急缺教师的小学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他不断鼓励这些孩子,希望他们能在自己慷慨的赞美中收货自爱和自重。他想要把文明世界的一切美好带到这座小岛上来。

  他的生命已经根植在这片荒寂的海岛上。在他看来,是兰屿改变了自己,让自己同化为众多雅美族人中的一员,而事实上,是他用自己受到的教育、自己的智慧和灵魂改变了兰屿。

  或许我们饱享现代文明的成果的同时,可以去思考乃至体验一下人类贫穷、艰难的过去。我们在这样情景下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一切,将多多少少会改变我们自己的选择。而成千上万的年轻一代的选择,将会决定这个国家最贫穷地区的未来。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六):大爱人间

  三毛就不用多说了,她的小说散文诗歌我大都读过了。而且很怀念读三毛的那段时光,恰是我最美的时光。更是对她谜样的传奇人生充满好奇。这本书是三毛的译作的首次大陆出版,所以很是期待。这时才发现,虽然时隔多年,对三毛的热爱丝毫不减。三毛与丁松青萍水相逢,却为他无意间表达出来对雅美族人民的热爱之情所感动。从此开始了跨时区超时空的友谊。

  这本书写的神父丁松青的半自传体小说。对于人性和真情的一种拷问。基本保持原始特色的雅美族和泰雅族,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不知道过了这么多年了,兰屿与清泉,那个还保持淳朴民风的少数民族,还是那么的热情好客吗?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他们接受了现代文明,他们幸福吗?

  这本书颇有点游记的性质。同时字里行间也能看出真爱,弘扬一种人间大爱。一位异乡的青年怀着对改变大众的想法,来到这边土地。到了这儿之后才发现,现实和想象的差距。经过文化和生活习性的碰撞,这位青年也开始反思自己,从而找到了一种更适合的教导方式。开始时是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一个原始部落的日常起居和风土人情。后面则是自己与这片土地难以割舍的情怀。他把雅美族人当做亲人和朋友来看待,没有居高临下的俯视,也没有厌恶和优越感。民风刚刚受外界的冲击下刚刚萌化下,总有些不和谐的因素。但他都能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化。这本书中描写了现代文明带来的冲击下,雅美青年的迷茫与忧伤。如果是以一名访客的身份来到这里,是很难融入其中的。但丁神父却是把这里当做了灵魂的寄居地。《兰屿之歌》是一部非常迷人的作品。让人想去那个可以净化心灵的地方。可惜现在应该是物是人非了。《清泉故事》写的比《兰屿之歌》晚了几年,所以泰雅族的民风受到影响还是比较大了。生活习俗也有了一些变化。村子里通了电,有了电视冰箱,自然对外面的世界知道的更多了。丁神父不但融入其中,还激发了更深层次的爱。还有排练舞台剧,为泰雅族文化传承做着不懈的努力。

  书中描写还不通电的村落,晚上点的蜡烛。只有一个别馆用自己的发电机发电,也是村里晚上唯一有亮光的地方。人们聚集在那里看海浪,看星空。在城市里面住久了,都不知道星空是什么样子了。电子设备也充斥了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少了自己的生存空间,人与人之间也更加的淡泊与冷漠。被物质关闭了双眼的现代人们,没有雅美族的那种淳朴与善良。不远的将来,雅美族也会如此吧!

  文字凝练,译注的应该属于直译,因为没有添加太多三毛的语气和风格。这也是对作者最大的尊重。

  可惜这本书的后一部分有些字体有一点模糊,应该是印刷出来问题。希望再版的时候能杜绝这样低级错误的发生。推荐这本书。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七):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是大陆首度出版的三毛的译作,书的作者是美国神父丁松青。一九七一年丁松青来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小岛兰屿做见习修士,在这个美丽的小岛上,他与雅美族人共同度过了一个年头。一九七六年夏,丁松青在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任职神父,与泰雅族人共同生活。虽然是美国人,但立志于做神父的丁松青却在中国台湾的兰屿、清泉留下了太多的记忆,太多的关爱。丁松青和海一起,和山一起,和雅美族人一起,和泰雅族人一起,和兰屿一起,和清泉一起,和爱在一起,将宽厚与希望传达给更多的人。

  一九七二年,丁松青遇见了来兰屿岛游玩的三毛,偶然的相识,让他们结下了长达二十年的友谊。这个充满爱心的青年,不仅是雅美族人的好朋友,也是三毛的挚友,更是诗人,是美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是天父的孩子。正是因为有了这场相识,正是因为对爱与生命相似的心灵感悟,才有了这本译作----《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三毛以感性、清灵的文字,翻译了丁松青神父在兰屿、清泉两地的点点滴滴,美丽的兰屿和清泉,神秘的雅美族和泰雅族,也由此展现在我们眼前。

  兰屿之歌----他们不是为了自由而唱,因为他们的生命一直就像风和海一样无羁。兰屿是台湾东南海岸的小岛,岛上有两千多名雅美族土著。环境地形的独立,使得雅美族得以保留原始传统的色彩,飞鱼文化、大船文化、丁字裤与精细的织衣,是他们的族群特色。一九七一年,丁松青来兰屿做见习修士。在兰屿,他友爱宽厚,经常将自己的食物分给饥饿的人;在兰屿,他结识了大大小小的朋友,马浪、雅由、小雅由......;在兰屿,他参与雅美族的各种活动,跟随雅美族人出海、捕鱼。在兰屿,他传播福音。与雅美族人共同生活的一年,是丁松青脑海中终生难忘的影像,也是一首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你说的是清泉故事,不知你自己便是一道清泉。一九七六年夏,丁松青在台湾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教堂任职神父。清泉的山地人属于泰雅族,青山,吊桥,红砖小屋,构成了清泉的美丽风景。在清泉的这些年,他组织过山青会,感受过劳动的艰辛,跳过山地舞,懂得了施与受。这些感人真实的故事,就是如今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清泉故事。

  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丁松青有爱的能力,他接受雅美族和泰雅族的文化与生活习惯,也给了他们爱与福音,而他自己也收获了,关于爱,关于希望。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八):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

  从台北到竹东,自竹东搭一个多小时公车,群山点翠中隐驻着一个小小的泰雅族部落——清泉。温泉、吊桥、张学良故居、三毛的家,错落散布的景点之间,一位神父用四十年的日月守住一座充满山地风情的天主教堂。丁松青,中国名字,却是一个美国人。

  丁松青自小立下做神父的志愿,受到同是神父的哥哥的影响,一九六九年,二十五岁的他来到台湾。两年后,作为修士委派到台湾东南海岸的兰屿小岛上接受神职训练,与海的臣民雅美族人生活一年。一九七六年的夏天,他正式成为神父,派驻新竹山区的清泉天主堂,一去四十年,清泉教堂从灰突突的水泥砖房变成披挂满泰雅色彩的山地教堂,丁松青亦从青年变成了孩子们眼中的神父爷爷,时间把一切事物的棱角磨圆,但“过去的兰屿修士,而今的泰雅神父,在不同的山水里,仍是一个样子”。

  他把在台湾生活的趣事,汇合成这本集子,写海,写山,写人,写真真实实的生活。

  ==============

  一九七二年夏天,三毛与朋友到兰屿游玩,与丁松青偶然相识,没想这一遇竟结下二十年的友谊。远方、异乡、寂寞、热情、自由、爱,许许多多关键词的交叠,相似的经历与心灵体验,让两个同样清透的灵魂不由自主地相互呼应。在一封书信中,三毛写道:“在许多许多时候,我们的灵魂是如此地相像,不仅相像,我们还可以,或者说我还可以,感受你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对于生命,对于爱,对于心,对于困难的、辛苦的、温暖的、悲伤的,对于快乐。”

  而后,三毛几次造访清泉,在隔河正对教堂的地方,找到了一幢又老又旧的小红砖屋。她无数次畅想这个梦中之家要如何休整如何布置,想象各种旗语与对岸的教堂“喊话”,幻想盖一层阁楼放进最心爱的书籍和小玩意。最终,三毛将小红砖屋开放给所有的青年朋友,欢迎人们带着爱心来带着欢欣走,三毛的家也是大家的家。

  她曾说:“想起清泉我就心痛。”也许是太美好的事物来到面前,长久对抗孤独的心便温温软软再度瓦解,是山地友人,是清泉,是丁松青。

  ==============

  在三毛文章中,丁松青总显得内敛羞涩,而在自己的文字里面,他又是活活泼泼的。

  看他写兰屿的日子,把那里写成漂浮在广阔海蓝中的一片孤寂的睡莲叶,为小岛赋上清洁又孤寂的色彩。修习、下海、捕渔、做船、弹吉他、教小孩子画画、深入雅美族的部落神话参加飞鱼祭祀,在一个一个的小故事里,这个美国来的文艺青年脱掉了一身洋气,夹在当地人中间俨然岛民。

  喜欢听他讲捕鱼,初访者的惊奇。飞鱼季到来的时候,雅美人会唱起动人的赞美歌,歌颂大批涌向兰屿海岸的飞鱼,歌声中蕴含着部族的神话,大海为他们带来丰美富足,飞鱼也是他们崇拜敬重的对象。丁松青和依拉拉来村的村民用几百年沿袭下来的捕鱼方法一道下海,潜水、撒网、游上岩石静待收网的时机,可他竟睡着错过了收网。但在雅美风情十足的梦中,他像一个真正的原住民小伙子一样,长出一条尾巴,顺着深蓝色的海流中跟随鱼群历险游乐。他一笔一划写出了年轻人的一点迷糊、一点可爱,却是真切的。在兰屿,融入兰屿的生活,他就变成了兰屿人。

  “他们不是为了自由而唱,因为他们的生命一直就像风和海一样无羁;他们也不是为了爱而唱,因为他们四周都是爱——搂在怀里的儿子和陪侍在侧的妻子。”

  从国外修习归来派驻清泉,他的生活重心转移到这个泰雅小村落。由修士到神父,在清泉的日积月累中,亦能看到他的成长——融入到分享,最后变为改善清泉的驱力。建立青年团契,组织年轻人编演戏剧,借由山地芭蕾表演泰雅族的传统神话……在兰屿时一身轻轻松松的青年气,到了清泉似乎更明白自己深植于此的意义。他之于清泉、清泉之于他,其间仿佛存在某种因缘,某种秘密。丰富当地人的生活,接受泰雅族的传统,引领他们更接近自己的根源,通过一件件日常小事,他越来越深地走进清泉,成为一个清泉人。

  ==============

  翻看丁松青的摄影,就像走进了他的故事。文章中的人物一一登场看向镜头,透过纸张油墨接触到他们的笑容、眼神,以及种种生活景象。渔人望着赐福的大海,壮年扛起神话之舟送入海中,山人朝向天空射猎,孩子在清澈泉水中的脸孔仿佛能传出笑声,每一格都凝着尊重、爱与对生活的热力。

  有爱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走向人群,用心去分享他们的生活,像一块冰化在水里,感受欢乐悲喜,触碰那些朴素的灵魂,而自己也在渐渐成长。双向的付出与收获,双向的爱与被爱。丁松青写:“我不晓得这是否由于我是另外一个世界的访客的缘故,总之,每次到了那儿我就禁不住想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它。”

  他感觉到:我也是他们一伙的。

  交出一颗爱的种子,收获满捧的质朴与真纯,大概因为这样,他才愿将这一生,托付给爱,托付于山海之间。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九):对爱与心灵的感悟 谢谢三毛给我们带来这么好的故事

  这本《清泉故事-兰屿之歌》是三毛的译作,三毛已经离开我们这么多年了,可是她的作品仍然畅销。很多人都羡慕她与荷西的爱情,佩服她走天涯当游者的勇敢与洒脱。此书的作者是美国人丁松青(Barry Martinson.)漂洋过海到台湾任职神父,和当地人打交道提供帮助。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还收录了三毛的两篇文章,从三毛的自身角度讲述这个叫做丁松青的神父,可见他们深厚的友谊。在三毛眼中,他 “是诗人,是艺术家,是神父,是可爱之人”,更是毕生挚友。三毛的兰屿之旅第一位交谈者就是丁松青,他为人善良,三毛送他食物,他却全部分给了孩子。他“实在是一个大孩子,千山万水远离故乡的灵魂,在这寂静的岛上,默默地对雅美族的居民付出了他的爱。”

  在台湾岛东南约50海里处,有一个开放着野生蝴蝶兰的美丽小岛,因花而得名兰屿。有山、有海、有淡水的兰屿是3000多台湾雅美人的家园,是远离现代文明的神秘之岛。三毛的翻译非常符合中国人的阅读习惯,我感受到了她心中的感情和清灵。读起来没有什么距离感,从文字里能感受到原作者丁松青的种种感情。这确实是一个有爱心、感染力十足的书。

  在三毛的记事中,丁松青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你有爱他们的能力,这比什么都珍贵。”读到后面讲述伊丽莎白的时候,才知道这句话是出自伊丽莎白口中,伊丽莎白话语中的智慧引人深思。这些外国人不远千里赶到一个遥远陌生地方,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为当地人提供帮助不禁让我十分感叹和佩服。

  丁松青默默对雅美族居民付出他的爱。为了尽快融入当地生活,美国人丁松青亲力亲为,参加祭祀,主持仪式,和渔民一起捕鱼,跟山里的青年们一起跳舞。通过他的文字了解到了周围居民的个性与魅力,马浪是一个雅美族男孩,他有自己的喜好和手艺。那些讨烟讨糖的当地居民,赵修女等等都是十分鲜活的。 通过与当地居民的接触,了解到了很多人的故事,也展示了很多雅美族的风俗。这也是一个遭受过殖民侵略的小岛,岛上有士兵有囚犯,丁松青用平等的态度和他们交流,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全书有一些插图,都是丁松青亲自拍摄的,十分珍贵。虽然这本书是上世纪的故事,但到现在仍然值得读者好好去体会其中的主题与深度,好好去爱所有人。丁松青用自己真诚的语言不夸张不炫耀地描写着人民的生活,使人有着对这个岛屿的向往。

  “适合每一个人自己的路就是正确的路。”岛上的疾病和死亡也是我阅读中感触颇深的地方,因为封建和迷信以及条件的简陋,很多生命逝去了,在向往岛屿的自然风味时,也要思考现代文明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

  最后引用一些报纸的评论:《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既描写了兰屿和清泉当地“很真很淳朴丝毫没有被外在的世界感染”的原始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也描写了现代文化影响下的当地年轻人的内心冲突,随处可见有独到的感悟。

  谢谢三毛给我们带来一个这么好的故事。

  【谢谢阅读,写作水平有限,但也是一个一个字敲打出来的。如需转载,请联系本人邮箱:huang3220417@163.com或发豆邮联系】

  《兰屿之歌 清泉故事》读后感(十):【转:清泉之旅丨三毛】

  【清泉之旅丨三毛】

  记得半年以前讲过一个故事;讲到一次兰屿的旅行,讲到在那儿认识的雅美族,管训的犯人,开晚会的军方,同去的女友子卿……当然,也讲到了一位在那个偏远离岛上服务的青年,那个教孩子们画画,替雅美族擦药,将什么东西都拿出来跟他人分享而自己有时候吃都吃不饱的耶稣会修士。

  那已是许多年前的一段往事了。故事中的雅美同胞王棉羊早已娶妻生子,仍然住在那个绿色的小岛上。其中的那位修士,而今成了神父,他在竹东过去的山地里有了一座自己的教堂。那个地方,叫做清泉。

  路旁的芒草花在早秋的阳光里看过去发出银红色的微光。当我们进入山区的小路时,这成千上万的淡红在我们的眼前连绵不断地铺展着。午后的秋阳将万物都照懒了,没有风没有雨的路程是适意的。长长的山路好似没有尽头,四周安静倒使人想闭上眼睛,安恬地睡上一场无梦的午觉。

  往清泉的那个午后,就有这一份奇幻的魔力。

  终于看见了一幅“国旗”,接着洋灰色的房舍也呈现在路的右边。没有窗帘的玻璃窗擦得异常地光亮清洁,一位警察先生等着查验入山证。

  看见台北以外的乡镇,尤其是火车站、镇公所和警察局,总使人感到走进了小学语文教科书里的插图。那种旧日台湾特有的寂静是感动人的,好似走进了一个梦境。

  “我们进山去看丁神父。”我上车时向那位和气极了的警察先生喊着。

  “路还远哪!”警察含笑说着。丁神父在这儿并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我真喜欢山里的人,虽然警察不是泰雅族,也是个好的。

  这一回,跟我同去的是柱国,他的太太璧人没有同来,正在台北画画。所以我们当天便要回去了。

  信上原先跟丁神父说是要去吃饭也要去住的。

  清泉不远,台北出发是十点,竹东吃了午饭,办好入山证,慢慢开,停车看了一下路边商店挂着卖的冬菇和堆着的木材,然后进入无边无际的芒草深山。才不过下午两点多钟,世界已经完全变了。

  大眼睛的山地学童也戴着黄帽子,泼着粗壮的小腿跟着我们的车子一路狂跑,一边喂喂地喊着。柱国一停车,小孩子马上逃散了。我开着窗,也学他们一样地喊,他们捂着嘴兴奋得只是吃吃地笑,不肯上前来。

  几度在路边出现了人家,看到了炊烟,我的心禁不住有些情怯,就怕清泉来得太快。

  这个朋友,原先属于兰屿的记忆,想起来十分地遥远,就有如某次生命中的一个片段,而今生和那一刹实际上没有任何关连。十年前在岛上见过一星期,十年后没有见到他,通过两三次信,收到他一份教人惊喜的稿件,就是一切了。我为什么要来清泉?

  “我们跟他谈好出书的事情就走,不要留得太久哦!”我跟柱国说。柱国是代表出版社去的,当时丁神父并不知道他的书有人想出中文本。

  “老远地去看人家,总得坐一下才告辞,你不是还说要去吃饭住教堂的吗?”

  “现在改了,很怕他,我们打完招呼就走比较自在,好不好?”

  “不通人情的。”柱国抿着嘴笑了笑。

  “现在让给你了!等一下,如果他留我们吃晚饭,我不说话,你坚持要赶回台北,你要救哦!”

  “怎么那么紧张呢?”

  “我很后悔来,看芦花不悔,是好的。看他——不知道讲什么才好,那样一个人,讲什么都是俗里俗气的,我是说我——”

  “又不是没经过场面的人,怎么这种样子。”

  还是想不明白,去了,见到丁神父,跟他交谈,再跟他告别到底是为了什么。见面难道那么重要吗?

  清泉,就这样到了。

  那座教堂不同于兰屿,兰屿的小,这座大。

  斜坡上跑下去是一个平台,俯瞰着青山环抱的溪流。那种台湾乡间特有的宁静又一度随着微风飘了过来。

  进门的时候,看见一只狗。狗的身边一台野狼机车。

  我拉开纱门进去,是教堂的二楼。那一间放着一张圆形的大饭桌,靠墙立着在我童年时代家中也有过的碗柜,许多洗清洁的碗筷,一个个圆板凳,加上一排拂着凉风的大窗,就是一切了。

  风吹过后面的长廊,一排房间到底,却看不见人。

  “丁神父!”我试着喊了一声。

  走廊上突然响起了急促的脚步声,我一回头,正看见十年前的那个兰屿人向我跑过来,没长高,神色却长大了。

  “你没有什么变!”几乎一起喊起来,丁神父的脸上显然泛出了一阵欢喜。

  见面还是好的,来了是好的。见到我的朋友就这么好好地出现在眼前,突然觉得人世安稳,这个世界总也还有平和。

  介绍了柱国,讲明了当天就要回台北,我们围着那张饭桌坐下来,各人捧着一杯冰水。

  “兰屿的朋友还记得你!”丁神父微笑着说。

  “王棉羊?”我问。

  知道一些朋友的近况后,惊觉这一别多少光阴已经在言谈里过去了。这些年来自己的十年又是如何度过的,却一点不想倾诉。我坐在那儿,觉得一切都十分美好,包括自己的人生。

  丁神父听着柱国跟他提出的中文书出版的事情,欢喜得十分真纯,这样的一个人,再复杂的俗事,经过他,也过滤得明净清澈了。

  “Echo,现在不要看合同了,最怕这种文件,我们快快处理掉,去看看四周的环境吧!”

  “要看的,一定要看,来,耐心点!”我笑着说。

  窗外风光明媚,凉风徐来,不应是坐在桌前的时光,我也实在不想留在房子里。

  丁神父还是被我们请求看文件,他的神情有如小孩子被迫做功课似的苦恼。才看了十数分钟,又忍不住说:“那边有座吊桥横在河上,我要你去走走,还有一些朋友们,泰雅族的,喜欢认识你……”

  我笑了起来,我一笑,大家都笑了,文件就这么放下了。

  丁神父带着柱国和我跑出教堂,走到清泉唯一的街上去。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