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与神对话》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与神对话》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0:2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与神对话》读后感10篇

  《与神对话》是一本由[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著作,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与神对话》读后感(一):标注

  1. 那些问题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1218 的笔记 2015-10-20 20:56:55

  2. 嗯,我现在想到的就是这些: 我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1217-1218的标注 2015-10-20 20:56:55

  3. 绝大多数人的死是他们自己忧虑引起的。 忧虑差不多是最糟糕精神活动——仅次于怨恨,怨恨会给自我造成极大破坏。忧虑是毫无意义的。它是被浪费的精神能量。它还会创造伤害身体的生化反应制造种种病痛,小至消化不良,大至心肌梗塞,以及其他许多不大不小疾病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850-2853的标注 2015-10-20 20:17:58

  4. 尽管去做你真正热爱事情!别做其他事情!你的时间太少了。你怎么会想到要浪费时间做某些你不喜欢的事情来谋生呢?那算什么谋生啊?那不叫谋生,那是谋死!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811-2813的标注 2015-10-20 20:12:07

  5. 要改变你的现实,只要停止那么想就可以了。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728-2728的标注 2015-10-20 19:59:54

  6. 思维话语被反复表达之后,就会被表达出来。也就是说,被推出来。它会在外在世界实现。它会变成你的物质实在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723-2724的标注 2015-10-20 19:58:24

  7. 思维、话语和行动是创造的三个层面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698-2699的标注 2015-10-20 19:54:45

  8. 灵魂功能是指出其欲望,而非强加其欲望。 精神的功能是从其各种选项中做出选择。 身体的功能是执行精神做出的选择。 当身体、精神与灵魂和谐地、整齐地共同进行创造时,神就会化为肉身。 到时灵魂就能够在它自己的经验认识其自身。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669-2673的标注 2015-10-20 19:51:08

  9. 如果你想要改变根基思维,你必须先行而后思。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560-2561的标注 2015-10-20 19:38:19

  10. 尴尬是仍然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的人才会有的反应。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470-2471的标注 2015-10-20 19:22:55

  11. 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你选择接受的是别人的决定。你认为那些出生比你早的人也许了解得比你多。在日常生活中,你很少根据你的理解,亲自做出“对”与“错”的决定。 遇到重大问题,情况尤其如此。问题越重大,你就越不可能聆听你自己的经验,你就越容易将别人的决定据为己有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355-2358的标注 2015-10-20 19:03:06

  12. 人们倾向于在他们自己身上看到我们在他们身上看到的东西。我们越是认为他们优秀,他们就越愿意去获得和展示我们认为他们身上本来具备的优点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235-2236的标注 2015-10-20 18:49:48

  13. 你要做到别把任何人、任何事视为仇敌,甚至也别把任何人、任何事视为问题。要培养把所有问题当作机会技巧

  《与神对话(一)(全新修订版)》(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您在位置 #2225-2226的标注 2015-10-20 18:47:36

  《与神对话》读后感(二):认同他,才能理解他

  《与神对话》还是脱胎于一神教,还是跟圣经千丝万缕联系,可他又是那么具有现代化气息,问的问题有那么符合现代人苦恼,而且读着读着又感觉作者自己与自己在对话,不知道是神与自己对话,还是自己的神性与自己对话。或许我们还真如书里说的我们也是神的一部分

  刚刚翻书的时候,总感觉是作者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一个人在那边发神经般的扯淡。据说那是在他人生最低潮期,一天因写了一封愤怒信给神,没想到竟得到了回答,也因此产生了一本惊世之作—《与神对话》。所以书才用对答的模式

  《与神对话》基本观点是,人的生活是创造的、墨菲定理还有世界充满爱。然后通过二维的辨证。

  读书时感觉和自己的一些观点冲突挺大的,比如人和社会关系,他倡议放下屠刀世界就和平了,可这种是完全不可能的,因为一个社会的失控唯有武装起来才能保护自己,如果大家放下屠刀时候有人突然拉起一帮人带刀过来,又是一个草根皇帝了。在一个没有信任的社会里谁先放下屠刀谁就是SB。

  对书里说的吸引负能量,表示不解,难道不是因为自身的动作变形导致环境的负反馈吗!而且一看就是墨菲定理了,而且这是心理范畴的事情,只能通过心理矫正才能改善情况。

  不过话说回来,我们不较真把这当做一本性灵的书籍来读,不较真,不死磕,不专牛角尖,用心体会的话,可以把这本书看做心理引导,正如:看世界角度不同了,心也放宽了。以前认为两难的问题,现在也不算什么问题了。

  人不是这样吗,在心理存在过的才是真实

  《与神对话》读后感(三):时不时翻一翻的书

  如果你不开心的时候会找别人倾诉,求安慰,求帮助的话,那下次再有这样的情况(情绪上的问题,人生问题的迷茫),我推荐你可以读一读美国作家尼尔·康纳德·沃尔什的《与神对话》。或者让这本书成为你时不时就翻阅一下的书。

  《与神对话》这本书才用了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展开,讲述了作者内心深处对人生的认识,对自我的找寻,这也是作者在经历那段灰暗的人生低谷时自我救赎的灵魂问答。难怪成为了美国人热门圣诞礼物

  《与神对话》这个名字能让看到它的人马上联想到上帝耶稣,这是宗教文化的渗透吗?我和大多数中国一样,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宗教信仰上也极度缺乏,但从来不觉得有什么精神匮乏,只是偶尔觉得失落,郁闷伤心,而最糟糕的也是这种情绪难以排解。但是世界上还存在一些人,因为一些情绪问题而患上抑郁症严重或者会导致自杀。例如作者,在人生低谷几乎要了他的命。这样的人在身边其实并不少见,所以需要一些精神力量支撑着他们。

  精神力量最重要的是内心的力量。这本书读完才知道这不是一本哲学心灵鸡汤,你可以把名字中的神当做是自己内心深处的灵魂,在和你做自我的拷问。你曾为自己得到的欣喜若狂吗?为失去痛苦万分吗?这样长久就容易形成一种患得患失的心理,但是我们何曾想过这一切的得到和失去背后是什么。书中的神教会了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不仅是对自己得到的感恩同时也要为失去的感恩,因为从另一种角度上看失去也是得到(这些就要自己感悟了),“神”给了我们思考的切入点,我们只要沿着这个点思考下去,总会有所获。

  这本书一问一答简单易懂提问的问题也是常见的问题,有些答案你能预知,但是也有一些答案能让你恍然大悟。总之,在闲暇的时候翻一翻对自我认识,自我救赎总是有帮助的。或许在下一次的不开心来临时,我们能应付自如呢。

  《与神对话》读后感(四):2015年版导读

  六年前,我几乎每天都在焦虑中醒来。表面原因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我已经在前一年(也就是2007年)成为所谓的自由职业者,以翻译写作为生。正如大家所知道的,这碗饭并不容易吃,稿酬原本微薄,付款方还经常以各种理由拖欠。我对物质的要求固然很低,但生活在百物昂贵的上海,兼要履行部分赡养家人责任,所以总是感到入不敷出。更深的原因是生活上的彷徨挣扎。当时我已近而立之年大学毕业后浪迹沪上数载,先后换过几份工作,却始终如意,最后干脆辞职了事。然而自由职业这条路很少有人走,我缺乏可以借鉴例子,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日常难免兴起“读书击剑两无成”的悲叹。

  就是在这样的窘境中,有位相识多年的朋友在外面吃饭的时候问我:“你替出版社翻译那么多畅销书,拿到的钱却很少,何不考虑自己做出版?”我想这是个值得尝试的选择。这位朋友说,他看过一本叫做《与神对话》的书,觉得非常好,提议将其作为我们公司的第一个产品。我回家后在网上找到这本书的英文原版,瞄了几眼之后大为震惊,随即迫不及待地连夜读完。这次阅读立竿见影地治愈了我的焦虑,以及其他诸如怀才不遇、自怨自艾、愤世嫉俗等负面情绪。因为《与神对话》让我顿悟,原来我的生活如此困顿,并非由于上面提到的两个原因,而是别有其他可以通过扭转自己的认识而消除的根源

  说起来真是机缘巧合,大陆每年出版的翻译图书数以万计,众多出版机构为了获得外国——尤其是英美——畅销书的权利不惜抢破头,但唐纳德·尼尔·沃尔什这部曾经雄踞《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37周、在美国销量高达数百万册的代表作在国内竟然无人问津。那位朋友与我合伙注册的公司幸运地买下了中文简体字版权,我翻译的版本顺利通过政府部门审查,顺利在2009年夏天和读者见面。

  《与神对话·第1卷》出版以后,我收到许多熟悉朋友和陌生读者的反馈。有些人和我的经验相似发现他们的负面情绪在阅读以后烟消云散;有些人说他们和恋人、家人、朋友的关系得到了改善;有些人甚至说这本书彻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当然是好的改变。但是我国数十年来推行的无神论教育让更多的人对书名产生了怀疑,他们想知道这是不是一本枯燥无趣的宗教类图书。答案有简单的,也有复杂的。简单的答案是,你可以说它是宗教类图书,但前提是这里所说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宗教。复杂的答案则要从宗教的定义历史演变说起。

  ******

  宗教很可能是最难以厘清词汇,但是总的来说,宗教是某个地区的人民共同拥有宇宙观、世界观人生观总和。宗教试图回答的是三个终极谜团: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世界应该是哪个样子?人们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其他所有疑问可以说都是从这三个谜团派生出来的。生活不同地区的民族,最初由于客观环境的差别,对这些问题产生了不同的看法,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不同的宗教。各种宗教观念影响了各个民族的历史,这反过来又强化了不同宗教的差异。古代交通不便,世界各地的交流困难而且稀少,所以几个主要宗教之间的区别是很大的,比如欧洲的基督教、中东地区的伊斯兰教、亚洲南部的印度教和佛教,以及中国的民间宗教,它们在组织形式和基本教义都有很大的不同。当然,国与国的人员商贸往来已有数千年历史,曾经在著名丝绸之路上流通的,不仅是有色有相的货物,还有无形无状的思想观念,所以今天的学者发现,其实东西方宗教有颇多相通之处。

  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人类自此拥有“全球”的观念,随之而至的是“哥伦布大交换”:人口动物植物、思想文化甚至包括传染病在非洲、欧洲和美洲之间的大规模流动。到了19世纪,欧洲国家凭借工业革命建立起来的经济与暴力优势,在世界各地实施殖民统治,开启了迄今尚未完成的现代全球化进程。在这个进程中,各种宗教观念开始相互渗透。比如说在18世纪,基督教传入中国,而伏尔泰等众多欧洲知识分子则以阅读和引用儒家经典作品为荣。接触到其他宗教思想之后,常见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将其目为异端邪说,进行口诛笔伐,甚至大肆迫害信仰其他宗教的人,欧洲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即是例证。另外一种是借机反思,看看自己信奉的宗教有哪些合理之处,又有哪些不合理的地方。所幸的是,第一种反应变得越来越少。尽管时至今日,宗教间的冲突乃至战争仍然时有发生,但宗教融合早就成为现代社会不可阻挡的趋势;并且种种迹象表明,传统宗教的式微至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社会学家往往将传统宗教的衰落归因于现代社会的世俗化,但细究起来,根本原因在于抱残守缺的宗教思想并不能够为现代人提供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的指导。比如说美国宇航局在1977年发射的“旅行者1号”探测器已经飞出太阳系,某个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耶路撒冷的古人如何能够指点我们去认识宇宙?比如说在今日的中国,部分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核心家庭已经取代宗族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我们又怎能照搬孔子在春秋末期提出的人际关系理论?

  西方——尤其是美国——许多有识之士很早便意识到今非昔比,传统宗教的某些理论在其赖以成长的土壤不复存在以后,已经丧失了有效性。他们致力于打破原有的宗教藩篱,广泛吸取神学、哲学、社会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的智慧,融合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提出一种全新的、适合现代社会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这些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新时代运动的诞生。

  新时代运动发端于19世纪,真正兴起则是在20世纪60年代,迄今方兴未艾。新时代思想否定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佛或者上帝,它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中吸取精华,并结合泛神论、无神论的学说,提出了整体主义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新时代思想日趋成熟,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几部极具影响力的经典代表作,包括珍·罗伯特的《塞斯资料》、海伦·舒曼的《奇迹课程》和詹姆斯·雷德菲尔德的《塞莱斯庭预言》等,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在1995年出版的《与神对话》更是其中的翘楚,清晰地、全面地阐释了整个新时代的思想体系。

  ******

  尼尔•唐纳德•沃尔什1943年生于美国中部小城密尔沃基,十七岁考上了该市的威斯康星大学。念完大二之后,沃尔什厌倦了学校提供的教育,于是辍学,离乡背井,南下马里兰州安纳波利斯市,在某家小型广播电台上班,当时他才十九岁。

  随后那些年,凭借聪明才智和不懈努力,没有学历和背景的沃尔什在异乡闯出了新的天地,他先是成为广播电台的节目导播,后来改行到平面媒体,成为当地颇有影响力的记者。但他并没有眷恋日趋安稳的工作,几年后毅然再次改行,到美国最大的公立学校系统担任公共信息官员。后来他离开马里兰州,迁居美国西海岸的俄勒冈州,创办自己的公关公司。虽然在事业上似乎一帆风顺,但沃尔什的个人生活却遇到很多波折,曾经有一场大火将他的财产全部吞噬,而且导致他先后三次更换工作行业的,其实是三次失败的婚姻。创办公司之后,沃尔什第四次结婚,总共生下九个子女。沉重的家庭压力使他不得不辛勤工作,甚至付出了健康状况逐渐恶化的代价。

  到俄勒冈州的最初几年,沃尔什过着典型的美国中产阶级生活:拥有温暖的家庭和不菲的收入。然而命运似乎总在和沃尔什开玩笑。就在他的生意渐有起色的时候,他出了严重的车祸,差点死于非命。脖子骨折的他大难不死,但花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康复。出院后,沃尔什发现公司已经倒闭,失去收入来源的直接后果是生活质量急剧下降,从而引发了不可调和的家庭矛盾。这次沃尔什面对的不仅仅是第四次失败的婚姻,还有严重的生活问题:搬出曾经的家之后不到几个月,年过四十岁的他身无分文,只能在俄勒冈州的杰克逊温泉公园露宿,依靠捡易拉罐换来的钱和好心路人的施舍过日子。

  如此沉重的打击并没有摧毁沃尔什对生活的信心,他振作起来,戏剧性地在某个广播电台找到了兼职,重新走上了年轻时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能力和勤奋的态度,他很快转为正式员工,最终成为该电台的节目主持人。

  他曾见过底层的生活,他曾餐风露宿,但现在他似乎又走在人生的正途。然而,沃尔什再次感到生活的空虚。1992年春天,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不知道自己何以会遭遇那么多的挫折和痛苦。那年2月某日,沃尔什午夜梦回,给神写了一封信。“我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失败?”他用圆珠笔在黄色便笺本上愤怒地写道。

  后来的事情众所皆知:这封质疑的信得到了神圣的回答。根据沃尔什自己的说法,他听到一个温柔而和蔼、温暖而充满爱意的声音,回答了这个和其他问题。他感到震惊而又豁然贯通,匆匆把答案写在纸上。他的提问持续了三年,1995年,他把部分抄录下来的答案付梓,就是这本备受欢迎的《与神对话》。

  对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这种说法,深信不疑者有之,斥之为骗子者亦有之。但所有看过这本书的人,无不为它的睿智而折服,为它的爱心而感动,为它的幽默而微笑。那么,《与神对话》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

  虽然书名带有很浓郁的宗教色彩,《与神对话》却不属于任何传统宗教,而是博采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所长,兼收自然科学的成果,提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比如书中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便完美地融合了现代物理学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和《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书中的“神”认为感觉比知识更加可靠,日内瓦哲学家卢梭也曾提出类似的观点。“神”指出,灵魂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神的境界,我们能够在古印度的《薄迦梵歌》中看到同类的观点。“神”说现实是意志创造的表象,稍微有哲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叔本华的成名作是《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神”提出万物皆神的观点,印度教和斯宾诺莎也有与此一致的看法。

  但《与神对话》最吸引人的地方,或者说最了不起之处,在于它用通俗优美的语言,提供了全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当今社会的物质生活虽然极其丰富,但现代人并不比古代人更加快乐,或者说现代的富人往往未必比穷人更加快乐,对此心理学、社会学乃至脑神经科学都提出了很多解释,但是它们都没有“神”说得透彻明白:

  世界上的钱不够多,时间不够多,爱情不够多,食物、水和同情不够多……总之好东西统统不够多。人类特有的这种‘不够’意识创造和反复创造了你如今看到的这个世界。(第1卷,第172页)

  《与神对话》不但提供可行的建议让读者消弭这种有害的消费主义意识,还一针见血地指出现代人的愤怒、忧愁与怨憎的来源:过度的个体主义造成的受害者心态。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个人主义的发展使得个体和社会处在对立的两端,许多人自然而然地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社会和政府,面对世界的不完美往往只顾怨天尤人。但是“神”指出,唯有意识到你对这个世界的现状负有责任,你才有能力去部分地改变它:

  世界以目前的方式存在,是因为你们选择了让它这样。…… 你们可以选择在明日结束砍伐你们的雨林。你们可以选择不再消耗笼罩你们的星球的保护层。你们可以选择中断对地球精妙生态系统的持续攻击。……你们同样可以在明日就停止所有战争。那是简单而容易的事。那只需要——向来只需要——你们全部人同意就行了。然而,如果你们连一致同意停止相互残杀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到,又怎能挥舞拳头呼唤上苍来整理你们的生活?(第1卷,第 050页)

  现代人痛苦的部分根源还在于社会的压力。众多道德观念、制度规范都会对个体施加约束,但这并不是个人焦虑感的来源。个人的焦灼更多地来自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和相互指责。书中的“神”说:

  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遇事别称其为灾难或欢乐,除非你已确定或见证它的用途。因为,如果死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生命,它还能被称为灾难吗?如果生只带来悲哀,它还能被称为欢乐吗?然而就算连这个你也别去判断,你永远走你的路,同时允许别人走他们的路就可以了。(第1卷,第033页)

  由于这套书精彩的内容实在是太多,这里就不多摘录了。总而言之,《与神对话》三部曲的第一卷处理的是人生观问题,第二卷应对的是世界观问题,第三卷则试图解答宇宙观问题,它们共同构建了完整的新时代思想体系。这个思想体系可以概括为如下三个要点:1、我们所有人是一体;2、一切皆已足够;3、没有我们必须做的事情。关于这三个要点的具体阐释,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将它们付诸实践,就留待诸君亲自在阅读中体会吧。

  ******

  我对诸君有个小小的请求和建议。尼尔·唐纳德·沃尔什宣称这套书是他和神的对话,我知道这个说法引起了许多人的反感,他们因而带着抵触去看这部作品。我请求你们暂时忽略这个问题,抱着开放的心态去阅读。如果你们实在纠结于沃尔什与神的对话是否真的存在,我建议你们把这个说法当成小说的情节,毕竟在小说里,比这更让人难以置信的说法多的是。读完这套书以后,你们将会明白作者是能够自圆其说的。

  读书其实也是讲缘分的。正如沃尔什反复强调的,这部作品只会在完美的时间,以完美的方式出现在你们的生活里。假如感到读不进去,无妨暂时放下,或许在别的时间,会有别的心境,能够让你们接受这种全新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我衷心祝福那样的时间和心境早点到来,因为我知道,真正地读完这套书以后,你们将会像我一样,时刻生活在爱、欢乐和感恩里。

  李继宏

  2014-3-29

  《与神对话》读后感(五):仅仅是鸡汤界一种值得肯定的尝试

  1. 整体的行文思路沿袭了对话录的特点,所以也自然而然的带来了主题不清,表意不明的特点,虽然这样能够使各种各样的睿智的言语看上去更加焕然一体。阅读过程中,来自四面八方的“名言名句”,使人沉浸在一种所谓的“智慧”之中,但不是每句都经得起推敲。总体而言就是,低配版的伊壁鸠鲁+倔强诡辩版的柏拉图。所谓低配,是指的思想上并不像之前的两者有所建树。

  2. 关于神的一切,还是建议参考最近的电视剧“The young pope”.虽然最后该剧的落脚点比较俗,但是开头基调还是有的,可以参考教宗的很多观点。全书都没有回答为什么不能听取别人的经验,但是非要信服你嘴里的神的话。请不要以狡辩的态度回答什么信不信是因为缘分事迹之类的。说到这里,不得不说文章中大量使用诡辩。本质上把所有问题都包含了,同时也都否定了,其实就是什么都没说。

  3.我也是粗读了本书,本书提出的概念,虽然有辩证法的影子,但是问题的表述和提炼甚至比不上波伏娃的“模糊性道德”。所谓畅销,胜在接地气,作者希望推崇神,但是又想着标新立异,所以一己之力,建立出最好的构架和显存的宗教比起来也是大巫见小巫。比如天主教历史悠久,理论也发展的完善很多,已经摆脱了仅仅通过喜闻乐见的故事让大家信服的阶段。而本文的选取了更加稳妥的理论出发点和立足点,虚化神的概念,顺应了最近自我主义盛行的潮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鱼和熊掌兼得的出发点,必定会在后期的发展上漏洞百出。所以,作者思想和论述极强的模糊性和诡辩的特性就不难解释了。

  总是,作为一本鸡汤,本书还是很成功的。毕竟不仅仅停留在单纯的无力强调要乐观,或者编造很多虚假的故事来强行掩盖生活的多面性。本书在一般鸡汤文的基础上,尝试把鸡汤和更加深层次的自我认知向结合。这种尝试是非常值得鼓励的,可以引导更多人把问题的方向转向自我。但是,就思想而言,还不成熟,无法经得起推敲。

  最后不得不说,翻译人员的序言太不中肯了,虽然说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与神对话》读后感(六):它值得你一读再读°

  ——评《与神对话》

  文/蓦烟如雪

  我记得书里最后一句是,如果你感到心烦意乱,不论你在何地,不论是在何时,请呼唤我。

  我将会出现。

  带着真相。

  和关明。

  及爱。 

  这本书不是鸡汤,却胜过时下大热的鸡汤文。它是一本治愈系书籍,我曾不理解为何会有那么多名人推崇它,甚至在广大读者的口碑中越加看好,评它为“一生等待的书”。

  在读后,我才幡然醒悟,它的视角点,永远和你想的不同,它把宗教融合,说来,宗教是最难理清的词汇,可细分阐述,把复杂变得简单。那不惑都在他的解答中,跟上的需求。

  书上说,每个人都是神,是身体、精神和灵魂的三位一体。他是用自己和灵魂对话,作者尼尔一生可谓跌宕起伏,他早年辍学,在电台上班,后面改行到平面媒体,可他从来就不是安逸的主,他又辗转去了公立学校担任信息官员,后来创办自己的公司,他一生遭遇很多波折,三次失败的婚姻,三次更换工作,甚至在生意日见起色的时候,还遭遇车祸,整整一年,等他出院,他已经失去了收入,他靠捡易拉罐和好心路人的施舍过日子。

  一般人遇到上述这样的情况,可能会一蹶不振,可作者尼尔并没有,他还戏剧化的找到了电台剪纸,走上了自己曾经的工作岗位,最后成为这个台的主持人。

  一个饱经风霜的人,从高层跌入底层的人,才能懂得什么是人生。

  他审视自己,问自己,“我的人生为什么如此失败?”他把自己的愤怒都写进了这本日记中,而这个对话,渐渐持续了三年,最后成为了《与神对话》。

  说来,每一个成功的作品,背后都会有一笔故事作为基础。作者尼尔也不为过。

  他用通俗优美的词语,去细致涂绘了他所认识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这是一本指引,他在人们面对压力的时候,在人与人相互比较中,他说,别妒忌成功,别怜悯失败。因为你不知道在灵魂的权衡中,什么算成功,什么算失败。遇事别称其为灾难或快乐,除非你已确定活见证它的用途。

  《与神对话》的思想体系分为三点:1我们所有人是一体;2一切皆已足够;3没有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一本书最重要的收获是什么?

  是放下。

  我们的灵魂需要进化,我们不要去抗拒人生,我们的一切境遇都是个人的选择。这本书希望人们不要执着于抱怨,不要去忧患,那些负面情绪会让自己对未来产生恐惧,它要你做好当下的事物,无论在什么境遇中,都要心存美好,怀抱感恩之心。

  书上说,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话语是表达感受、思维和经验的噪音。我们需要的是观察,是体会。人有的时候很难发现自己的各种感受,而且经常出现的情况是,要承认这感受的难度更大。然而隐藏在你最深的感受中的,却是你最高的真相。

  所以我喜欢那三个词,欢乐,真相,爱。这些是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是最美好的感受。

  学会监视自己的思维。灵魂对非美好从不埋怨,而是祝福——它明白这是其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若要另一部分显露,这部分就必须存在。

  一问一答的方式也许很僵化,但是这里并不冲突,你会从一个环节想到另一个地方,延伸性的文字,会让你感觉到这里的道理不仅只有一点点。

  想想,我这只是一篇读后感,因为它值得我一读再读。

  筱筱

  《与神对话》读后感(七):神与我们交流的四种工具——《与神对话》解读

  书中的神是什么?

  今天是解读《与神对话》图书第一期,所以先简单解释一下书中的神是什么。

  往大了说,神就是宇宙中的一切万物。

  从跟我们更息息相关角度去理解,神就是三位一体的你,也就是你的灵魂、精神和身体。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你就是宇宙,外在一切都是你创造的。

  书中的神说在它这个神之上,还有包含了它的存在,只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结合最近刘丰老师的多维层次理论,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这个神也就是四维的你(神),当然还存在N趋于无穷大维度的神存在,“与神对话”也就是四维的那个你跟三维的这个你对话。但是它比你多了一维(时间变成变量),所以它对于你来讲已经是一种无限的存在了。

  这跟巴夏通过岱罗传导信息是类似的,巴夏自称自己是来自四次元(四维)星球爱莎莎尼的外星人,并且自称自己类似于“未来”的岱罗。而书中的神没有特别的指向,因为这本书是你的神(四维的你)在和你对话,通过作者,通过这本书。这个作者在开篇第一段就明确了。

  按照巴夏的说法这本书“是我们星球上集体意识尽可能清晰地回答自己的产物,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

  今天的主题分为三块阐述

  第一,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第二,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三,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神与我们交流的工具是什么?

  《与神对话》一开始就给我们介绍了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感受、思维、经验、话语

  接着详细讲解一下神与我们沟通的这四种工具,把这四种工具理解了,将非常有利于我们理解书中的其他内容。

  什么是经验?

  首先经验是动词,不是名词,它不是指我们过往的经验、教训,而是指体验。

  什么是体验呢?是指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我们对于外在和内在的感知在佛家里面分为“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是指对外在的感知,“意”是指对内在的感知,比如对我们的感受和思维的感知。

  书中称经验是最得力的信使,是因为经验相对比较客观,它只是对内在和外在的客观反应(当然也会出错,比如某些错觉)。

  从科学的角度解释经验,比如说视觉。所谓视觉是指光照射到物体表面,物体吸收了大部分波长的光,只反射(或透过)部分波长的光,再进入到我们的视网膜,由视网膜把光翻译成神经冲动,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再由大脑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画面,而这个画面就是所谓的视觉。

  所以本质上外在究竟是什么是没有办法真的客观反应的,只要翻译程序不同,我们看到的画面就会不同。比如色盲的人、动物看到的世界是和我们不同的。

  什么是话语?

  文中的话语不只是听到的话语,也包括了文字。广义上可以把它理解为表达,所有对于想法的表达都可以归类为话语,比如音乐、画画等等。

  不管是文字还是话语,它们的本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含义的代表,文字是用图像代表,话语是用声音代表。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因为它只是代表而已。经验是对内在和外在相对客观的感知,而话语只是对这种感知的代表。

  当我们用话语交流的时候,其实已经经过了两次代表,或者说两次扭曲。

  第一次是对方把他的想法表达出来,因为我们无法用语言完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想法只是我们想法的代表。

  第二次是我们接收和理解对方话语的过程,我们无法完全理解对方的话语,因为我们只能基于我们自己过去的经验、过去的教训去理解对方的话语,而我们每个人的经验、教训是不同的。

  如果对方表达的话语不是他直接经验的,而是听别人说的,这里就可能又扭曲了好多次了。

  所以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交流工具。

  当然话语并不是一无是处的,它最大的优势就是传播性,我们可以通过语音和文字传播自己的想法,传播给无穷多的人,但是经验、感受、思维却不具备这种传播性。

  什么是感受?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书中给了明确的定义。具体是什么意思呢?

  感受很难用语言描述,它的同义词是感觉。感受是指我们对于某种事物的感觉,是喜悦,是悲伤,是兴奋,是失落等等。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那什么是灵魂呢?

  灵魂的另一种说法就是高我,简单的理解就是最好的那个我,站在山顶上全知全能的那个我,相对我们的三次元它是无限的,无形无相,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你的灵魂是全知全能的,它知道你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所有的可能性。

  你的灵魂有一个渴望,就是指引你用你的有限去体验你的无限的本质身份。但它不会强制你去做什么,因为你本来就是无限的,你来地球的目的就来体验你的无限。如果它强制你去做什么,恰恰限制了你的无限,违背了它的初衷,也违背了你的初衷,因为你们是一体的。

  所以灵魂用感受与我们交流,但是我们可以自由选择听或者不听。

  什么是思维?

  因为语言的局限性,对这里的思维的理解很容易让我们困惑。

  因为我们一般认为的思维是指我们思考问题的某种特定模式,比如逻辑思维,感性思维,比如评价某人思维缜密或者思维发散等等。

  但是这里的思维不是这个意思,英文版原著叫thought,也就是想法或者思考的意思。其实思维应该是指想法或者思考,在文中也有非常多的印证,只有解释为想法或者思考才能解释得通,当然也有部分地方比较难解释(暂时先放一放)。

  在《与神对话》图书第4页神第一次提到思维的时候,下方有一个补充,就是“在用思维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我通常使用形象和图像”。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不是一般是用画面或者动画的形式来展现的?然后我们再用话语把它表达出来。

  所以我们可以把思维理解为想法或者思考。

  包括我们的想象,也是这里指的思维的一部分。

  在此我们先对这四个交流工具进行简单的概念的把握,随着对图书的深入,我们会更加能理解其背后的含义。

  它们四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从内外来分的话,话语是外在世界的交流工具,感受和思维是内在世界的交流工具,经验包括内外,它只是客观反映内外世界,可以说它是内外世界的桥梁,只有通过对内在感受和思维的感知,才能翻译为外在世界的话语和行动,只有通过对外在世界的感知(包括话语),才能产生相应的感受和思维。

  从三位一体的角度理解,感受属于灵魂,思维属于精神,行动(包括话语)属于身体。

  如何分辨哪些信息是来自神的?

  接着我们探讨下一个问题。书中提到,这四者只是神交流的工具,而不是交流的方法,所以并非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思维、所有的经验和所有的话语都来自于神。

  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的信息永远是你的最高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最清晰的话语就是包含了真相的话语

  这里的真相不是指外在事物的客观反映,英文版原著的用词是“truth”,是指真理。

  什么是清晰呢?也就是表述地非常明白,在逻辑上没有漏洞。

  这点对我们的现实生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因为不同的思想体系,不管是科学,佛家,道家,基督教等等,它们的用语是不同的,思考的方式也不同,所以你如果用自己这套思想体系去衡量别人的思想,是无法比较出真理的。

  其实衡量话语里面是否包含了真理,就是看它是否逻辑严密,是否能够自圆其说,我们求真的方式就是不断地提问题,回答问题,直到没有问题为止。

  科学的发展也是这样一个过程,不断地提问,不断地做实验验证,在不断地推翻前人的结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最典型的就比如力学,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到现在的量子物理学,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翻前人的结论发展起来的。

  这对于我们的现实意义就是我们如果是要追求解释真理的理论,那么我们在学习别人的思想的时候就要不断地问为什么,直到没有为什么为止,不能人云亦云。当然检验真理靠的是实践,这个是没有错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最清晰的话语也仅仅是包含了真理的话语而已,并非真理本身,真理是要靠我们自己悟的,当然我们可以借助话语这个工具。

  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爱很难用语言解释,但是可以用心去感受。

  我试着解释一下,这里的爱是指绝对的爱,而不是相对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而不是有条件的爱。

  爱是容纳了所有感受的感受,就好比白光是包含了所有光谱的光。

  所以爱也代表了容纳,或者说对一切的接受,或者说视一切为爱。

  所以爱就是最美好的感受,也就是来自神的感受。

  书中对于爱的描述是: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希望这些解释能让你对于爱有更清晰的理解。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

  在这里我们可能会有疑惑,欢乐应该是描述感受的,怎么会在这里使用呢?

  所以这里是指我们因为欢乐的感受而引发的思维(想法),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

  结合我们的现实来理解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兴奋而有产生某种想法,去做某件事情,恰恰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是我们的灵魂、我们的高我对我们的指引。而出于害怕、恐惧而去做某件事情,则反之。

  这就和巴夏说的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做真实的自己是一样的。

  总结起来就是因为我们的欢乐、我们的热爱、我们的兴奋而产生的思维(想法),它是最高级的思维(想法),也就是符合我们最高利益的思维(想法),也就是来自神的思维(想法),或者说来自灵魂(高我)的指引。

  关于跟随兴奋做自己热爱的事情背后的原理,以后会专门讲解,迫不及待的小伙伴也可以看看巴夏的视频。

  好,这就是今天我要讲的神与我们沟通的四种工具,希望对你理解《与神对话》有所帮助。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与神对话读书会

  《与神对话》读后感(八):个人评分:74.简而言之,要么是天书,要么是脑残书。个人水平太差,无法判断。

  书评: 简而言之,要么是天书,要么是脑残书。个人水平太差,无法判断。

  有相当一部分内容是基于基督教的东西加佛教的理论(三位一体,痛苦说等)

  这本书,如果是真的,那就是颠覆三观的存在。如果假的,那也很牛逼啊,脑洞巨大!

  潜台词神全知全然的,你的行为表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动机。又和佛教的理念相似了。

  关于达到目的,真心想就能达到。然而普通人的精力有限,你不可能同时达到所有目的,那如何知道是否能达到呢?按照先人的经验应该差不多。

  否定了宗教的全对性。

  每个宗教的宗旨是什么?

  说十戒是子虚乌有,这个在西方很严重吧。

  某种意义上来说,缺乏什么还是一个主观的判定。

  作者把自己称为先知,要么书是真的,要么就是有点自大。

  把灵魂的沟通推到了一个形而上的程度,有点混。

  时间怎么定义的?如果是原子,那么它为什么那么动呢!

  谈自慰就冒犯别人了?之前那些关于宗教的东西冒犯程度严重得多吧。

  第二部明显加入了许多对社会的建议。这样有点危险,像是在灌输一个新宗教的行事准则。

  矛盾点,所以某种程度的管制是必需的,直到你们人类进化到能够自然地去做本质上正确的事情。然而并没有什么是正确的。

  行为完全公开化也会有一些弊端,比如违反规定怎么办?如何监督?

  第二部分去谈及政治,国际局势,有点太天真了,也逃避了很多牵涉到的问题。

  所谓改变。就是影响的更深层次,那这本书本身不就是在影响别人吗?

  有些话说得似乎太绝对了,世上大多事物都没有绝对吧。

  第三本几乎就是翻来覆去洗脑了。。

  本书结构: 所谓的三个阶段组成的一套书

  这本书讲了什么: 1话语是最不可靠的信息来源。

  神无论以什么方式呈现都不可能是不容置疑的。

  展现超人的能力也可能被说成是撒旦。

  神是观察者,而非无限给予。

  人类所有行为只基于两个动机,怕和爱?

  神创造人是为了让自己知道他是神。

  在地球上的意义在于忆起自己,同时提醒其他人。

  遇事别认为是灾难或者欢乐,每个境况都是礼物,隐藏着财富。

  做任何事情的理由只有一个:向宇宙表明你的真实身份。

  创造了这些事件的是人类的联合意识。世界上所有人通力协作,共同生产了这些经验。

  没有什么事物本身是痛苦的。痛苦是错误思维的结果。

  神的世界里没有“应该”或“不该”。

  别批判,别责怪,因为你不知道事情的起因是什么,也不知道它的结果会怎样。

  宇宙的规律不是学的,而是回忆起。

  事物是对或错,只是因为你说它是而已。事物本质上没有对或者错。

  思维是创造性的。怕吸引相似的能量。爱无所不在。

  2神也有欲望。我的第一个欲望是,认识和经验我自己,最辉煌的我自己——认识真正的我。在创造你们——以及宇宙里所有的世界——之前,这对我而言是不可能做到的。我的第二个欲望是,你们将会认识和经验你们的真实身份,利用我赋予你们的能力,随心所欲地选择任何方式去创造和经验你们自己。我的第三个欲望是,整个生命的过程在每个此刻都能经验到持续的欢乐、不断的创造、无尽的成长和完整的满足。

  是神让作者出这本书。

  3当你真正选择什么目的地时候,你就能达到。

  所有的道路都通往相同的终点——只不过有条路更快、更短、更便捷罢了。

  所有的袭击都是求助的呼声。

  4关于如何实现目标

  5十大戒律是子虚乌有的。

  你无法经验你认识不到的东西。

  6关于苦难

  7你总是得到你创造出来的东西,而且你总是不停地创造。批判世俗的教育,其实所有事物都是完美的。

  8关于关系

  9关于事物,没有对错,我们经历的都应该去爱。

  10讨论对金钱的看法。反射性思维

  11关于思维

  12你无法拥有你想要的东西,但是你可以经验你拥有的任何东西。

  我”加上“想要金钱”产生的后果是你缺乏金钱。

  你在今生是信使。是先知。是传道者,真相追随者,通常也是真相传播者。

  关于身体,精神,灵魂。审判。

  13关于疾病。绝大多数人的死是他们自己的忧虑引起的。所有的疾病首先都是在精神中被创造的。

  宇宙的万物皆是神,没有别的东西。

  14不需要学习,只是忆起。没有业债,没有义务做任何事。的:你无需为任何事情找理由。只要找到动因就够了。

  第二部

  1开头

  2灵魂通过感受对你说话。倾听你的感受。听从你的感受。尊重你的感受。相信自己,你也能创造神迹。

  3时间是垂直的。宇宙间唯有一个时刻,那即是此刻,永恒的此时。

  关于对与错,其实并没有确定的对与错。

  “死”是不存在的。生命没有止境。生命是永存的。你们只是变换形式。

  我作者阐述宗教定义的罪。

  4希特勒事件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希特勒向人类犯下了滔天大罪,而在于人类居然允许他那么做。

  对错都只是个人定义。

  5没有过去和未来。神与人类是一体的。

  6宇宙在扩张。最终还会坍塌。女人比男人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

  7关于追求。

  宗教要求你们学习别人的经验。灵性催促你们寻找你们自己的经验。

  8永远不要只是因为某样事情可能违反别人的礼教标准而不去做。

  没有“邪恶”的东西,那是思维所贴的标签。

  性没有什么坏处,不必对孩子遮遮掩掩。

  9关于教育,关于历史。

  10关于政治。称大麻的经济价值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被禁止。

  11不要害怕,任何事都是发生着,即便是死亡,也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这样才能获得内在的,永恒的平和。

  12无论你遭遇哪种境况,你首先应该问的永远是:我想要在这里干什么?

  鸿蒙之中,你们只是存在,无法经验到你们作为任何具体事物的“觉悟”,因为鸿蒙之中并没有不是你们的东西。所以有了相对,遗忘,意识。

  宇宙间没有和其他任何事物分离的东西,包括神

  13只追求神圣。只言说真相。只表现爱。在生活中体现爱的法则,从现在直到永远。给出一切,毫无所需。

  给出一切,毫无所需。这个和佛教思维很接近了。

  14永远不要提供那种削弱对方能力的帮助。永远不要固执地提供你认为对方需要的帮助。让对方知道你能提供的全部帮助,然后听听他们想要什么,看看他们准备好接受什么。

  15我爱你。。。。

  16行为完全公开化。

  17累积再多的身外之物也创造不了“更美好的生活”。灵性的邂逅才是最珍贵的。

  18没有好坏高低之分,又何来更高的境界呢?

  关于财富分配。讲解剥削。

  19因为要给人类自由,所以神不插手改变人类。

  关于世界格局。关于宗教。近七十五年人类科技的发展是因为外星人。

  20放弃分离的观念。采纳坦诚的观念。

  神并不高于人,男并不高于女。

  宗教传播了很多关于神的观念,是错误的。

  第三部

  1害怕和愧疚是人类仅有的敌人。所有客观现象都是被你们下意识地拉到你身边的,所有事件都是你无意识地创造出来的;在你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无不是完美无瑕的机会,让你可以去治愈、创造或者经验某些你为了获得你的真实身份而希望治愈、创造或者经验的东西。所有思维归根到底都是由爱或者怕诱发的。五种自然感情,悲哀,愤怒,羡慕,怕,爱。抚养孩子甚至很多重要的事应该交给老年人。

  2女权主义。

  3关于死亡。

  4你渴望,相信的,就可以得到。

  5关于死亡之后,关于记忆。

  6关于所谓的通灵。通灵的三个规则。

  7关于宗教的不足。灵魂,一体。

  8灵魂永不终结。自杀本质上和其他死法是一样的,只是方式不同的死亡

  9睡眠的本质是灵魂离开身体。关于入定。

  11关于精神。所有灵魂是融为一体的!神圣二元论,

  12每个人内心都知道自己是谁。所以爱是永远存在的。它是永恒的实在。

  13除非你能预测你的未来,否则你无法做出任何真实的承诺。神的爱是没有限制和没有条件的。婚姻制度让大多数结过婚的人都不快乐。

  14身体是被灵魂包裹着的。宇宙间的一切永远都是活的。生命永远不会终结,所以它怎么可能有起点。行动的性质随着定义所改变。

  15神和我们是一体的。我们正在创造着。

  16最有害的否定莫过于自我否定。我们还是相对落后,气候是可以控制的。

  17社会的发展也有可能走向毁灭。

  18关于分享。一体的观念才是关键。介绍了一些先进社会的情况。

  19关于先进社会的社会阶层。

  20神,人,使者,其实没啥区别。高灵没有战争,甚至没有争吵。人类则经常说谎,经常欺骗别人,也欺骗自己。

  21生活就是变化。神就是生活。所有人是一体。

  我们所有人是一体。一切皆已足够。没有我们必须做的事情。

  读这本书的动机:

  作者: [美]尼尔·唐纳德·沃尔什

  这本书的阅读方式:

  对我的影响:

  评分:

  相关书籍:

  《与神对话》读后感(九):创造是真谛

  前两天睡前关闭了朋友圈,开始了睡前阅读,睡前不适合读太商业、太励志、太娱乐的,最适合找一些深奥的哲学、文学类书籍来看,滤过白天的浮躁,滤过皮囊,直达灵魂深处。

  于是拿起了一本格外有深度的书——《与神对话》,其实这本书去年就读过一遍,书本身就挺惹争议的,作者是个前半生各种不顺的人,遭遇火灾、创业失败、离婚破产、流浪街头,怎么折腾想翻身却不得,于是开始咒骂神,开始一遍遍的在纸上写下那些困扰他许久的人生难题,为什么自己的人生变成了这样,为什么神从未出现帮助他。结果奇迹出现了,笔竟然自动在纸上开始回答他的问题,神出现了,于是这本书也诞生了。但这里面的神并不是西方宗教里所说的上帝,而是创造万物的神——人类的原型。简单说,这本书就是一个个关于人生的小问答,但是由于作者说这是神的回答以及书籍诞生的故事让挺多人质疑。

  排开这些玄乎的背景故事,书本身还是不错的。形而上,但有理有据,自圆其说。印象最深的是作者问神为何生活这么惨、没有过上自己想过的生活、反而越来越不幸,怪神未曾听到他的祷告,神的回答大概意思是,有悲惨你才知道什么是幸福,有对比才有概念,想要证明自己就需要创造出环境来使自己符合那个形象。有一团小火苗,一直向外界说“看啊,我最明亮”,但在一团火苗中无法凸显自己,于是神将它安排在黑暗中,起初非常孤独,它不断向神说,为何将它安排在这样的一个又黑又冷的地方,但正是在黑暗中才凸显了它的光亮,这团火苗就是后来的太阳。

  这个小故事非常有意思,演绎一下就是“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 self, it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这也是书中的神一直在提到的。如果你对幸福、圆满的生活、理想的自己、完美的家庭、成功的事业有自己的定义,那就在现实生活中去创造,而不是一再的寻找、等待,实现以上的条件都已存在,只是需要自己去充分调动创造。

  放在生活中想了一下,不就是这样么?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如现在这样开放、资源充足,想要的资料动动指头就可以搜索到,现成的案例全部都有,只剩下去改造自己、创造新我。工作好或坏,最起码已经提供了一个平台,如果想象中的自己是个雷厉风行、有责任心、靠谱的人,那在工作中无论是遇到什么样的项目,都能按照想象中的那个形象去行动,然后新我也就被创造出来了。

  VICE拍过一个关于新西兰宅男如何利用虚拟人生的游戏改编现实生活的纪录片,讲的是新西兰有一帮在现实生活中有相处障碍的人群,他们有自闭症或长相丑陋、自卑等,在现实生活中与正常人群格格不入,个人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然后这群人加入了一个在现实中虚拟人生的组织,每周末大家集体到郊区的一个森林中,每个人可以打扮成自己理想中的形象,按照心中的那个角色形象去生活、交流,每个人有一定的生命值,整体有游戏规则,这样生活两天,完全进入另一种生活情境中。男主角本身是个高度自闭的人,通过扮演角色——一个勇敢、有责任的战士,逐渐将角色本身的特质带入到现实生活中,从而改变了现实中的自己。

  这个纪录片展现了另一种通过在生活中创造理想自己进而真切地改变了自己的可能性,人类天生拥有的一种能力就是创造,通过学习、行动去创造。

  Life isn't about finding your self, it is about creating yourself。

  VICE的那部纪录片可以在优酷上看:

  《VICE肖像 实况角色扮演游戏拯救了我的生活》

  《与神对话》读后感(十):这是一本让我冲动又矛盾的书

  这本书让我读完迫不及待地用了一早上约3小时写下自己的阅读心得,但同时又产生新的“这是鸡汤吗”的疑问。

  不过哪怕是鸡汤,也不用全面否定,吸取那些有益的,同时自己积极找勺子就可以了吧。不必在对鸡汤文定义不清的时候就跟大众观点站队,也不必让别人的经验来替代自己的感受。恩,这是这本书表达的观点。

  这本书回答了不少长久以来困扰我的问题,但再仔细想想,它也没有回答如何做到不在意外界的眼光,当然,这也可能还只是我自己的局限。

  以下为今天早上的笔记和心得:

  我觉得这可能是我近年来读得最让我震撼的一本书。它仿佛神作,回答了长久以来让我纠结于心的困惑,也印证了自己的一些感悟。对我来说,这是一本读完一遍还想继续再读的重要的书。

  初读拍案叫绝,它怎么可以把三大宗教的核心主张糅合得如此完美清晰,是站了更高的高度看各宗教的教义,四两拨千斤,自成体系且更进一步。再读前言时,发现原来人们对于三观不时仍有困惑,宗教的作用即在于解答人们精神的烦恼——更多是关于世界观、人生观的彷徨。而三大宗教形成于千年以前,已经很难跟上时代的需要,从1960年左右,美国就有了被称为是新时代思想的运动,这种思想派别否定了传统宗教意义上的神、佛或者上帝,从犹太教、基督教、佛教、道教等吸取精华,并结合泛神论、无神论的学说,提出了整体主义的宇宙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难怪我看时不断惊叹,这不是禅宗或者道教的主张么,中西居然如此不约而同!

  这本书的核心是说,每个人都是神,是身体、精神和灵魂的三位一体,这类似道家说的道生一、一生三、三生万物,也类似基督教义中的圣灵、圣父和圣子,也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说的意识、潜意识和超意识。灵魂的需要是我们的真正需要,但身体和精神却不一定响应灵魂。这就是中文所言的“心意相通”,意识是思维,是身体的需要,但如果不是心,或者说灵魂的需要,那人就快乐不起来。这好比是现实中父母帮我们选择的工作为啥很少让人满意,还有那些看似很理想的相亲对象为啥不能让我们心动。

  灵魂的需要是不断进化,经验这世间的一切,并不断创造。

  不要评判,只是去作出选择就好了。那些让人不愉快的情绪或者境遇是人生必须经历的体验,是人生的一部分,所以不必抗拒,接纳它,然后去选择那些让人开心的事。(原文是接受一切,然后去选择最好)

  我们的一切境遇都是自己的选择,甚至包括健康。

  忧虑是仅次于抱怨的对健康极大伤害的负面情绪。忧虑的背后是怕,是对未来的恐惧。但其实,这种恐惧是一种不接纳,其实相信所得的就是最好的,不对未来抱有预期,就无所畏惧。做好眼下的事,对未来所得开怀接纳,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哪怕身处逆境,也该心怀感恩,这是又一个发现自己问题,让自己重新好好选择的机会。

  行动是移动的话语,话语是被表达的思维,思维是已形成的观念。观念是相聚的能量,能量是被释放的力量,力量是存在的元素,元素的神的粒子,是整体的部分,是一切的本质。

  作者看似一生并不顺遂,曾是典型美国中产阶级,年过四十又逢变故,风餐露宿,甚至捡易拉罐卫生,后来写了此书。其实仔细看看他的经历,不管人生会遇到什么,他一定是个聪明勤奋的人,就算是无片瓦遮头也与那些始终露宿的流浪汉不同。所以,人还是要勤奋,不要抱怨,去选择自己的人生。

  书里还说,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就是人们常说的那种“想什么来什么”。与其抱怨,不如感恩。这也是近期我自己特别强烈的另外一种感受。觉得自己真是非常受上天的眷顾。感恩我现在拥有的家庭,工作和困惑。孩子、丈夫特别让我觉得是自己的镜子,他们让我不断发现自己的问题,像我的天使,让我能够不断成长。所以我觉得,哪怕有一天缘分尽了,我也是真心感恩的,感恩有这么好的人陪伴了我一路,我所能做的,就是让自己成为天使的守护者,希望他们快乐健康。眼前的不顺,不用说放在广阔天地中,就是放在普通人的经历中,也是正常的。这恰恰也是上天的礼物,能够发现自己的更多问题,尝试修正和选择。或者用修正这个词还是有评判意味,这时的选择就更加有了重新思考的重要性。

  如何跟上灵魂的需要?留意念头,并迅速行动。有时思维会抑制念头的冲动,但实际念头恰恰是灵魂的声音。

  前面是我看完后留下印象的观点。还是再来打开书把我边看边标注的内容摘抄下来吧。我还想说,我有时真的相信有神的存在,它会不断在给我提示,就好像我与这本书的相遇。每个人有自己进化的法门,我的途径是阅读。每当心情不快的时候,去趟书店,往往就能烟消云散。而在书店随意浏览时,就像有指引般,总能遇到一些让我

  醍醐灌顶的文字。但是,对不同的人,哪怕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让我们有感悟的文字都会截然不同。阅读是心灵和外部的交流,不同的频率不可能产生同样的共鸣。所以我能做的,无非也只是遇见,然后分享,将我感受的共鸣传递出去。

  以下是书摘:

  感受是灵魂的语言。话语是表达感受、思维和经验的噪音。

  如果内在的经验显露了神性,那么外在的观察便是多余的。如果外在的观察是必需的,那么内在的经验便是不可能的。

  正确的祈祷从来不是恳求的祈祷,而是感恩的祈祷。

  神知道你所知道的,而你所知道的则表现为你的现实。

  怕是收缩、封闭、攫取、跑开、隐藏、独吞、伤害的能量。爱是扩张、开放、赠送、停留、敞开、分享、治疗的能量。

  生活不是发现的过程,而是创造的过程。为了记住并且重新创造真正的你。

  绝对的选择权,便是神的本质。

  无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你都要避免先入之见和自以为是。因为每种境况都是礼物,每种经验中都隐藏着财宝。

  错误不在于选择了他们,而在于将它们定义为坏。我们创造的是这些事件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神的世界里没有应该或者不该。你想做什么就去做吧。去做那些反映你、重新呈现更好的呢的事情。

  地狱是你对自己的选择、决定和造物所可能产生的最糟糕后果的经验。灵魂确实会有一种十分郁闷、十分欠缺、十分逊色于整体、十分远离神的最大欢乐的经验,那对于你的灵魂来讲就是地狱。每当你拒绝你的真实身份和本质,你便创造出那种经验,是你自己创造出来的。

  灵魂的目标和追求是在肉身中圆满地实现自我、变成其真实本质的化身。(所以西域的喇嘛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修行,而以前我会觉得虚度,没有对这个世界有创造)

  内在世界能够带给你观察力。

  事物本质上没有对或者错。你的自我是通过你的主观判断而被创造出来的——你的真正身份是通过你的个人价值观而被确定和展示的。(我的感悟:职业是我们投身的修炼渠道,而个人价值观才展示了我们终极的自我特点)

  没有什么比自然更温柔,没有什么比人对待自然的方式更加残酷。

  你的思维是万物的起源。

  第一定律是,你能够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你能够做任何你想做的事,你能够拥有任何你想拥有的东西。第二定律是,你会吸引你怕的东西。情绪是吸引力,是移动的能量。移动能量的时候,你便创造出效应。如果移动足够多的能量,你便能创造出物质。物质是聚合的能量。

  思维是纯粹的能量。

  宇宙里没有偶然。

  经验是你们到这里来的目的——唯有用经验你们才能创造你们自己,然而你们竟然用别人的经验来创造你们自己。

  行动是创造中的神——或者被经验到的神。

  希望生活“平步青云”?请马上想象你的理想生活是什么状态——而且要进入那种状态。挑出所有与那种状态并不协调的思维、话语和行动,远离他们。

  挫折感和焦虑感是不肯听从灵魂的后果。

  认识是概念性的,感受是经验性的。

  灵魂对非美好从不埋怨,而是祝福——它明白这是其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若要另一部分显露,这部分就必须存在。

  学会监视你的思维。(禅)

  修行所否定的只是对于结果的执着。没有期待的生活,无需某些特定结果的生活,便是自由的生活。欢乐在于创造,而不是后果。

  预期是人类痛苦的最大根源,正是它使人与神分离。

  你永远处在纯粹创造的时刻中。因此生活的意义就是创造——创造出你的身份和本质,然后去经验它。

  无论在什么时候,你要关注的是你现在是谁、正在做什么事、拥有什么东西,而不是别人过得怎么样。

  如果生活的出发点是控制损失或者争取最大利益,那么生活的真正益处就丧失了。(突然觉得,做自己想做的事,不跟别人攀比,不对未来设置预期,听起来很美好,但似乎很难实现啊,特别是攀比这种事。是否看似美好实难操作就是所谓的鸡汤?)

  问题越重大,你就越不可能聆听你自己的经验,你就越容易将别人的决定据为己有。

  内在的决定很少得到掌声鼓励,追随个人真想的选择,很少会有鲜花环绕。

  身体是灵魂的工具,精神是令身体运作的动力。

  灵魂的功能是指出其欲望,而非强加欲望。精神的功能是从各种选项中作出选择。身体的功能是执行精神作出的选择。当身体、精神与灵魂和谐地、整齐地共同进行创造时,神就会化为肉身。

  每个灵魂的进化都会达到某个时刻,到时最受关注的不再是物质身体的生存,而是灵魂的增长,不再是尘世的成功的获得,而是自我的实现。

  其实当我摘抄一遍之后,又会在激动之余产生新的疑问,那些看似的美好真的能做到吗?

  然后百度一下关于反鸡汤的文章。核心表达就是因为只解决情绪,不解决实际问题,有害。只给汤不给勺子。看完有点汗,这好像正是自己这段时间的反照啊。看看豆瓣的书单,基本都是这类。在工作中也存在这种问题,眼高手低,不落地。NND。

  看来应该是用鸡汤调整心态,然后努力去自己找勺子。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