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0:4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10篇

  《如何看懂印象派》是一本由丰子恺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50元,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一):看懂一幅画不仅仅是看懂它的形与色,更重要的是画作背后所交织的历史情结

  对印象派最初的印象是莫奈和他的睡莲,而且也并不知道他画过很多幅睡莲。结缘印象派,完全是因为下个月马上动身去法国旅行的缘故说实话,我很感谢旅行让我爱上了读书,又因为读书而更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法国画家享誉世界,就如同法国葡萄酒香气弥漫法兰西以外的广袤大地一样,他们的油彩在画布上跳跃、翻滚,感染着无数对艺术还处在“半开化”的人们,比如我。这印象派即使穿越了一个世纪也仍然有股强大力量把你拽回到那个热火朝天进行着大改造的巴黎,每天都有翻天覆地变化,是印象派见证了巴黎的蜕变,还是巴黎一手造就了动人的印象派,我想并不能简单地判定其中任何一个答案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还穿插着看了BBC的印象派纪录片,以及上海博物馆出的那本『三十二个展览:印象派全景』,使得我对印象派的认识愈发丰满起来。毕沙罗、马奈、莫奈、雷诺阿、德加,到后来的梵高、塞尚、高更、卢梭,这些名字脑海中闪过,就仿佛已经亲历了一场视觉盛宴

  看了这么多画家,其实我最爱雷诺阿和德加。仅从一个毫无美术基础而言的“门外汉”来说,当看到雷诺阿笔下那些美丽少女和人们跳舞、欢愉场面,我就被他深深折服了。我终于了解什么才是给人们带来快乐幸福的艺术。他也曾经说过,我就是要画出快乐,因为生活本来已经很艰辛了。

  而德加,那个画着芭蕾舞女、裸女的画家,却是通过他的笔展现这些生活在底层社会女性真实与艰辛。在舞台上看似耀眼的舞女,在舞台之外甚至会被迫去卖身,他同情,他无奈,但他唯一能做的就是为她们作画,即使被外人批作肮脏下流甚至无耻,他也没有停下手中的画笔

  每一位艺术家都有着独一无二经历,也正是这些经历使他们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风格同时代表着他们各自的信仰

  曾经我看莫奈的那一幅「临终的卡梅尔」情不自禁地哭了,想象莫奈当时承受着多么巨大痛苦笔尖一笔一笔描绘出他此生最爱的女人,这是他为她画的最后一幅画,看着卡梅尔那泛着生命的光晕逐渐消失,莫奈只得奢求着他的笔能留住她的温度,他的油彩能为她弥补那还未实现五彩斑斓的世界。卡米尔生前没有一件首饰,莫奈赎回了他得奖的奖牌,挂在了卡米尔胸前。斯人已去,莫奈从此几乎不画人物了。他将卡米尔寄托于睡莲,在他有生之年不厌其烦地画着,那是寄托莫奈全部思念的睡莲。

  而梵高,向日葵化身,仿佛燃烧着自己,用浓烈鲜艳色彩诠释着这个让他悲痛困惑的世界。他一生贫穷,却不因此而自缚,他的热情促使他发狂,只留下那些接近于疯狂颜色便草草与这个世界道别。

  画家的命运借油彩留下轨迹,这些轨迹或深或浅,虽不是文字,不能表达精确意义,但他们的画给予人们的却是远大于文字的不朽的传奇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二):印象·简

  1.印象派(光与色) 马奈(外光派)、莫奈(刹那的印象派)、华沙罗(“印象派的米勒”,田园画家)、西斯莱(温和自然风景)、德加(舞女画家)、雷诺阿(贵族人物,女性肉体) 2.新印象派(点描、分割) 修拉(最初用分割主义)、西涅克&马丹&勒西达内(马赛克,节奏机械单调) 3.后期印象派(主观) 塞尚(新兴艺术之父,塞尚色,色块,立体)、梵高(火焰的画家,燃烧,向日葵&自画像)、高更(原始,布列塔尼&塔希提岛)、卢梭(淳朴正直,梦=现实

  对于representation和expression两者,阐述得很好,理解颇深。

  原来在美术课本上看到过马蒂斯的《舞蹈》(野兽派),还有一些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到的曾经看过的画又呈现在眼前——很多熟悉的名字和作品——被循序渐进的串联到了一块儿,心里渐渐明了

  至于现在究竟看懂到什么地步呢,无须细究。欣赏艺术,本来就是需要慢慢积淀的。至少所了解的,就像一棵树长出新的枝干

  这些作品,期待下次再见,无论是在哪里。

  (PS:看完最后的《校订记》,没有谁会计较里面的文字可能有些许的别扭。)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三):別因書名放棄它(04.21)

  《如何看懂印象派》這樣的書名,起來自然是為了銷量,昭然意圖反令人失掉翻看的興致,豐子愷的大名也留不住目光一掃而過,幾乎錯失。幸而4月初成都舉辦了一場名為“印象莫奈”的多媒體展(事後證明,這是一場犹如災難的失敗畫展),因為不想在看展時不知所謂地走馬觀花,於是決定買本圖文並茂的書來抱佛腳。十多年前讀過豐子愷的《緣緣堂隨筆》,一本99年中華書局的《護生畫集選》送了人,至今仍後悔。過了這許久還記得他柔和而機智的文字,也記得他在美術音樂領域頗有建樹。 即便如此,重逢依舊充滿新鮮感。

  書末校訂記提到,豐子愷的原書名為《西洋畫派十二講》,《如》僅僅是抽出其中與印象派相關聯的內容匯成一本,添加插圖,修改習慣語,重新排版而成。當然,誰也看得出這麼low的書名,就豐子愷的審美level怕是想破頭也想不出來。二講的第一部分“光的詩人”出現了“素無修養的普通人”的說法,這樣的人又如何能靠這本小小的書來“看懂印象派”呢?豐子愷無非是給讀者提供一個參考,一篇淺顯易懂的理論的介紹。至於實踐的方法,積累修養的途徑,則非本書旨要。書的內容與標題的矛盾就在此處了。

  然而,正是因為它雖有快餐之名,而無快餐之實,它才不失為一本好書。豐子愷平實明白的語言風格並不是消費社會迎合意識的結果,而是其個人性情的體現。即便是那些看起來有些沙文的敘述,也是直截了當地指出外行的缺陷,而非通過虛偽做作的賣弄學問來劃出作者和讀者的高低界限

  說說具體內容,《如》在籠統的印象派範疇內,大略地概括了前後期兩種意識上的發展趨勢:科學主義化,主觀主義化。兩者由後印象派四大家銜接起來,就中又以塞尚為重點論述。

  科學化和主觀化的觀念轉變引發技法轉變。科學主義的觀念是“去意義去主題”,“為光而色”,這讓畫家走出了畫室,引入了“外光”概念,作畫對象也多樣起來,甚至出現了大量的風景畫。由此引發的技法變化是“去影平面化”、“補色帶/點描”;

  這種科學主義到了新印象派這裡走了極端也走進了死胡同,這時,就出現了一批十分出世的後印象派畫家,他們非但沒有融入現代社會,還刻意逃離,退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就在這種十分自我的心境下發展出了“主觀主義”,諷刺而又意外地為繪畫藝術開闢了新天地,為現代主義打下了基礎。

  前部分“科學化”更注重繪畫技法的說明,相較之下更好理解,欣賞本質上模寫客觀事物的作品的門檻也略低一點;後部分“主觀化”的敘述則更抽象,要感受後印象派畫作的美,也更需要修養的積累提升,非一朝一夕可練達。

  閱畢全書很是滿足,不論內容還是文字本身都給人帶來精神的愉悅。儘管信息量或許是小了些,但撇開性價比不談,比起市面多如牛毛的天朝特色教科書體美學史來說,這仍是本值得一讀的書。

  (2010年嶽麓書社將豐子愷的《西洋畫派十二講》與《西洋美術史》合並為一本書出版)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四):走近印象派

  文/河北小珊 评《如何看懂印象派》

  身为一名美术界的资深门外汉,却一直对绘画作品保持着一份简单的喜爱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的确,我就是那个乐此不疲看热闹的!看不懂色彩搭配,看不懂线条勾勒技巧,看不懂画里面的深层含义,更分不清各种派别,但是每次看到自己认为很舒服、很好的作品都会心愉悦,似在享受

  丰子恺先生不愧为一介大师,而大师的养成除了天生的禀赋之外,还与后天的积淀有着至关重要关系。先生自幼喜欢绘画,并一直与之为伴,在我的脑海里,他是个温情脉脉老先生对待事物永远怀着一颗柔软、爱惜的心,这一点在他的散文和绘画作品中都能体现出来。

  这本《如何看懂印象派》是一本很奇妙的书,内行人读起来很解渴,完全不会有浅显的不值得一读的感觉。外行人也不会不知所云,相反还能从中学到一些知识,颇有半只脚已经伸向艺术之门的成就感兴奋之情。简而言之,就是用最简单的、看似不太专业话去进行非常专业的讲述引导

  其实对于印象派这个词并不陌生,之前错误的认识印象就是主观意识,就是随心所欲,就是不遵循客观存在、不按常理出招。读了这本书才知道自己的理解简直荒谬可笑,印象派实则是艺术的科学化,是“现实主义”的,是与“理想主义”相对抗的。对于印象派的认识走上逐步正确轨道是我此次学习的最大收获,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习得,想必有很多不妥之处,望各位书友和专业人士见谅、指正!

  光于色是印象派的两大核心因素,外光派的创始人马奈可以说是敲开印象派大门的第一人,他开始注重光在绘画中的影响,很多作品都是在室外完成的,小说杰作》中的克洛德预言:“太阳、外气,与光明,新的绘画,是我们所欲求的,放太阳进来!在白昼日光下面描写物体!”而克洛德这个人物正是以马奈为原型的,这句话也正是马奈观点的表达。“外光”的完成者却是莫奈,莫奈的一些主张的深化又演变为后来的新印象派。随着时代发展,画家们对印象派和新印象派提出了一些新要求适应这些要求的人们就是“后期印象派”。

  本书在介绍印象派、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这几部分的时候,一并介绍了各个派别的画风、艺术形式、主要作家及作品,非专业人士也很会情不自禁被这些作品吸引和震撼,被一些作家的精神感染。哪怕是一个派别的艺术家,每个人的作品也有自己的特色,这和一个人的时代特征和生活经历是息息相关的,作品中都含有情感寄托或宣泄。艺术家大多是孤独的,而画笔就是他们最亲密无间伙伴和最有利武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欣赏一幅画其实也是走进一个人。

  (如需转载,请联系作者)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五):剖析印象派

  http://epaper.qingdaonews.com/html/qdrb/20151111/qdrb927659.html

  http://epaper.ntrb.com.cn/new/jhwb/html/2015-11/02/content_340658.htm

  丰子恺先生在《如何看懂印象派》中,开门见山地对印象派做了阐释——艺术的科学主义化,这在一般的读者,尤其是对艺术史不甚了解的普通读者来说,还是需要时间来消化的,好在先生不掉书袋,不作高深平实委婉地将这个辉煌了一个半世纪的西洋绘画流派呈现出来。这本书原先是先生谈西方美术的专著《西洋画派十二讲》的五讲,如今新星出版社将它们重新编辑,辅以介绍到的名画重新结集,遂成此书。

  印象派源出于莫奈 1872年在勒阿弗尔港口创作的一幅写生画。在送往画展时, 这幅画作并没有标题。是一名新闻记者参观画展后,对画作很不屑,讽刺它是"对美与真实的否定, 只能给人一种印象"。这因为这句讥讽,这幅画作有了名字,学院派的画家们对于这幅作品评价当然更加贬低,他们认为画作很粗糙,过于随便,而对于莫奈和他的朋友们,则被认为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没想到,他们对画家和画作的挖苦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由此诞生

  向前追溯,欧仁·布丹对年仅十六岁的莫奈说,“打开眼睛,去观察。”我不知道当时应该还处于懵懂时期少年莫奈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但我知道他深深记住了这句话,并用一生来实践它。是的,在莫奈的眼中,常人看似一成不变的事物有了自己独有的时间和空间,他那么专注地体验这一切,小心翼翼地把自己融入其中,不单是他,永恒的、持续行走的时间,阴晴不定或者朝霞满天的辰光,还有并不在你耳边呼啸的风全部做了特约嘉宾,在这个敞开的舞台上倾情地排演起来,只一瞬,我看见在熹微的晨光里,那些被羞怯的潮红晕染的物象。它们该是沐浴在晨光中,还是和黄昏一起沉默的我所熟悉的现场。而这一切皆因为有光,又能够扑捉和感受光的艺术大师在,为了追求严谨,画家把阳光空气的色瑟雍三棱镜分解,得到原色,然后用强烈的原色来绘画,因此,在他的画作中,无论朝、夕、晦、明,都能够准确地把握演绎。张佳玮曾经这样评价他,“1872年,莫奈32岁了。他画过了人,画过了树,对阳光、水、天空、冰雪的材质都有过细致的研究。他反对过安格尔,赞美过库尔贝……不要就此停止,不要被任何人影响。”

  印象派并不是凭空出现的,在《印象派概论》中,丰子恺先生指出,它的发生有种种近因和远因,例如受到日本话及西班牙的委拉斯开兹的绘画影响,而印象主义最早的作品当属1863年马奈在落选者沙龙展出的《草地上的午餐》。自此,印象派被细分,从最初马奈的外光主义,到刹那的印象主义,其中包括描摹动体的德加,与作静的表现的雷诺阿;以及偏于自然描写的西斯莱与毕沙罗。而在先生看来,首先应该肯定,画家开始主意表达主观的内心了,这样的进步是值得飞跃,西方绘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色彩理论的发展也是不容小觑的,这些是受了科学技术进步的影响,但凡事有度,如果发展成“唯科学论”,则过于机械,失去了艺术的追求,在他看来,莫奈的绘画就存在着这样的问题。而塞尚则是“伟大的艺术透感着这真的实在”,对于梵高的评价是及中肯的,“故表现的艺术,不是‘生’的模写,乃是与‘生’同等价值的”,想来高更是极得先生的心的,看看他给出的评价便可知晓了,“已经洗净一切智巧的属性的兴味”、“极度的纯真中表现感情”。

  经由丰子恺先生深入浅出的梳理和剖析,印象派这颗璀璨的西方艺术明珠在古老的东方熠熠生辉,而我们因此懂得了那些绚烂的光与七彩的色的丰富内涵,何其幸运!用先生的话讲,即是“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六):走近印象派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不懂行的人只看表面情况,而内行的人,就会看清楚问题的本质。所以这次让我们翻开这本书《如何看懂印象派》,跟随画家丰子恺,看看画家眼中的画家。

  本书作者丰子恺,也是现代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他的绘画和文章在几十年中一直保持着自己的风格,他的作品更多的是向普通的艺术爱好者的通俗作品,普及了很多基础知识,其内容简单,易懂,有趣,图文并茂,也深受世人喜欢。

  本书是新经典文库丛书中丰子恺的作品,可谓是非常系统,很全面地讲解了印象派。如此着重地将西洋美术史中一个派别单列出来,详细地介绍,也可以看出这个派别的与众不同。印象派是西洋画派中的一个,主要是其为西方绘画史中的重要艺术流派,其对西方绘画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这本艺术类作品可读性很强,有许多关于印象派的普及知识,内容超级丰富,可提高艺术素养,增涨见识。本书线装订,可以跨页欣赏到大篇幅的名画,还附有许多画家的妙语。本书共分五大部分,随着丰子恺一起,听听他是如何细细地讲述:从起源,到发展,与新印象派后印象派关联,从画家代表作品,到对西方绘画史的影响。

  印象派又被称为外光派,在印象派看来,世界万物在阳光下一律是平等的。瞬间光感与色彩的印象,每一个人对于这瞬间的感悟,又有所不同,看得懂的,喜欢欣赏的,就如我们从画中寻找同类一样。本书着重讲述印象派重要画家及其代表作品,通过作者的对此名家名画的讲解,让美术爱好者找到欣赏名画的入门路径。因其印象派画家主要追求光和色彩,所以作品停留在他们对事物的感观阶段,一个瞬间的印象上,通过笔来展现那一瞬间的印象,了解到此,而作者就会带着我们试图在混乱中找秩序一样,点明路线,如何了解,如何看,才能懂,带我们在画中,找到画的吸引性,与画者产生共性。

  绘画是一门艺术,对于外行而言,也要了解这些,除了有必要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也需要大师的指点,当欣赏的时候,有了简而精的点评,就能把处于光线中的自然景色,变幻的光色效果,一瞬间的图像,从中体会到作品中光的语言与色的感受。除此,作者还将中西绘画进行了比较。

  无论是绘画,还是其他,都需要日积月累的知识,才能更深刻地了解。感兴趣不妨多读一些作者的其他作品。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七):光的诗人

  小时候,从城里打工回来的叔叔给我带回来一本白描花卉图,大约是他收拾破烂的时候捡到的。我找来薄薄的草稿纸覆在上面描摹,但终究因为手指笨拙描出来的线条僵硬无趣而放弃。那个破破的本子也不知道被我放到哪里去了。

  工作以后,有时看到朋友画画,自己也竟然心动,一本正经地买了彩色铅笔,买了素描本,还买了入门的教程,轰轰烈烈地热闹了几天,但终于还是因为尝试时线条画得不柔美、色彩搭配得不好看而没有继续练习的勇气。

  所以我一直很羡慕会画画、懂画画的人,也一直为自己不能画不会画而耿耿于怀。说得再不好意思一点,我其实是连画也欣赏不来的。因为我常常在看到一幅画的时候,几乎要脱口而出:这画的是什么呀?

  我知道,真正懂得画的人是不会这么问的。

  看到丰子恺先生的《如何看懂印象派》这本书,心内一阵窃喜:哎呦喂!这可是法宝!咱学不会画画,总可以学着欣赏吧?别的画派不懂,咱就从印象派开始吧,至少,我从前可是知道有个印象派大师叫莫奈的啊。

  一翻起来真的爱不释手。首先这本书做得可真好!因为与欣赏画作有关,所以画作在纸面上的印刷效果就尤为重要,书中画印刷得十分精美;书的最后,还附带有书中所涉主要画家年表;丰子恺先生的讲述,也像他自己的画作一般,用诗一般的语言来解释另一种“诗”。

  系统了解一个画派,集中欣赏他们的作品,于我这样的门外汉来说,这本书不啻为最好的启蒙。这本选编自丰子恺先生的《西洋画派十二讲》的书,对于印象派的名称的来源,新印象派,后期印象派,及他们各自的代表画家,一一作了介绍,丰子恺先生语言柔和优美,他说毕沙罗怀着“朴素而柔和的感性,静静地沉浸在田园生活的情调中”,一边看他的讲述一边观赏书中插图,也让我感受到了“朴素而柔和感性”,也好似“静静地沉浸在田园生活的情调中”。

  书中所刊画作,我尤为喜欢的,就是莫奈的。尽管丰子恺先生说,他的作品全无浪漫的情绪与光景,题材又“单调、平凡、乏味”,但他画中所表现出的光与色,让我觉察出了无尽的浪漫、娴静和幽美。莫奈的美学是光的美学。蒋勋曾言:莫奈的世界明亮、温暖,流动着幸福愉悦的光彩。这种光彩在他的很多画作中可见,比如《莫奈夫人和孩子在阿让特伊花园》,比如《罂粟花田》,比如夏末的《草垛》,比如《撑阳伞的女人:莫奈夫人和她的儿子》,无声的画却如流动的诗,观画时,仿佛有曾经照耀过莫奈画板的光无声照耀,仿佛有吹过“莫奈夫人”裙裾的风从遥远的地方吹来。

  也由此,我又想,欣赏一幅画其实也如同欣赏一首诗,不问作者画或写了什么,而是你看到读到了什么,你看到和读到的又带给了你怎样的感受。墨绿的草地,幽暗的森林,嬉戏的女人、孩子,色彩明丽的花朵,闪着金色光芒的穿过云层的太阳,温柔的月光,湖畔的树林中飞翔的萤火虫,波涛汹涌的大海,金黄的乌鸦飞过的麦田,深邃幽蓝的星空……尽管,观画而不在画的是什么,但我看到书中这些画作的时候,仍然忍不住将注意力放在了这些上面。正如不同的画家对相同场景的描摹不同,不同的人对同一幅画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从画中看到愉悦,有人看到火焰和热情,有人感受到幽静和深邃,但也可能有人体会到孤独和忧伤……

  欣赏印象派画作,要懂得光,识得色,要有对光与色的无限的敏感和天赋。从马奈的白,莫奈的黄褐色,塞尚的墨色,到梵高的蓝与金黄色,亨利•卢梭的浅淡,从前期的捕捉光、表现光到后期任何物体“都为其自己而存在”……看完全书,我依稀捕捉到了一丝绘画的、艺术的美之光芒。尽管只是“一丝”,我也不再纠结惆怅,毕竟,“光与色的文字,不能谙诵或硬记,是超乎言说之外的一种文字,故对于这方面的天资缺乏的人,实在没有方法可教他们识得”;毕竟,“认真能味得言语的美,形、线、色调、光纤的美的人,世间有几人呢?”能捕捉得一丝半缕,也算是幸运的吧?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八):流动的光影声色

  流动的光影声色

  ——我喜欢的两个印象派画家

  欣赏对光和色把握到极致的印象派的画作的时候,能够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所有的感官:味觉、嗅觉、视觉全部都一一调动了起来,所有的情感也似乎都被凝聚在一点,光和影,声和色,编织出来绚烂的画面。

  印象派画家里,最喜欢莫奈,而莫奈的画作里则最对《撑阳伞的女人》那幅情有独钟。作为一个门外汉,看到这副画的好,并不在技巧、用色、下笔等专业方面,而是画面给人的感觉上,这幅画让人感觉到温柔,下笔的莫奈是何等温柔的描摹着跟妻子儿女的美好时光,而画笔下的妻儿那么深情得回望着画画的人,又是那么的让人感动。蓝天下的恬静美好,有风吹动花草,似乎让看画的人都能够闻到当时的花香。《如何读懂印象派》就是用的这幅画做的封面,一拿到书就有些微的感动。这本书是丰子恺先生对印象派的解读,很多理论以及看法相当的经典,让门外汉们都能够一窥印象派的风貌了。

  丰子恺先生评价莫奈说他是“最模范的向日葵派画家“。因为他的画始终在追逐太阳,对光特别的敏感。他曾经连画了十五幅《草垛》,各个季节、各个时间段的草垛,光与色的不同搭配,让人感受到四时之景的变化,时间的流动在光线的流动里隐藏着。丰子恺先生把印象派诸位代表人物称为”光的诗人“,他们”吸收自然界的刹那印象,把这印象直接描出在画布上,而不问其为什么东西“。注重的是刹那即永恒。读丰子恺先生对印象派的解读,对各个印象派大家的介绍,对他们画法的评论,突然就觉得印象派没有那么遥远了。对自己所喜爱的莫奈也有了更加深入地了解。

  原研哉曾经在著作《设计中的设计》中说道:“只有艺术家本人,才能够掌握其艺术发生的根源。这就是艺术的孤傲与直率之处。”莫奈首次展出《印象•日出》的时候收获到的不是赞誉而是一对的嘲笑和批评。乃至“印象派”这个名词从嘲笑中得来,试想如若不是莫奈等人不顾现实的批评与嘲笑坚持自己的艺术主张,那么“印象派”这个词是否能够创造如此多的传奇与精彩?

  另一个掌握自己艺术发生根源的印象画家高更,也是我比较喜欢的,他为了自己心中最纯粹的艺术,可谓是“抛妻弃子”丢掉一切社会责任,跑到尚未经过开化的塔希提岛去追寻内心中的艺术。丰子恺先生说“高更生来是一个原始人,所以他的生活与表现,实在与现代的科学的文明所筑成的世间很不相合。”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并且不顾一切去得到,这种勇气实在难得。而高更的画作更多地将目光投向内心世界的叩问,他把笔触对准人,却又透过画面上的面孔让人去思考更深远的东西。丰子恺先生说高更“全是静止的”,他与梵高的“火焰”不同,他的静止,“犹如微风的世界中燃着的蜡烛,仍旧是一种热情的火,不过稳静地燃烧罢了。“读毛姆以高更为原型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的时候,就能够感受到这种静静燃烧的火焰,他对现实的抵抗,似乎除了画画对其他任何的事情都不感兴趣,厌倦社会甚至厌倦自己,但是却又能够感觉到他在追寻着自己存在的意义,或者说是艺术对他而言的意义。再看丰子恺先生对高更的评价,深深觉得他真的很懂高更,他说高更是蜗牛伏在自己的壳中做着消极的梦,这比喻如此贴切,不得不叫为先生叫一声好了。

  丰子恺先生在《如何看懂印象派》里系统地为大家介绍了印象派点滴,不论是专业的还是身为门外汉的读者,想来对印象派会更有全面立体的了解了,而我则一再跳脱到了文字之外,将视线停留在那些伟大的画作上面。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九):丰子恺:美育的根本,正是对生活的爱

  丰子恺先生著述丰厚。《西洋画派十二讲》是他专谈西方美术的一部著作,其中有五讲专论印象派,占全书近半篇幅。这五讲内容近期重新编辑,搭配行文中提及的各种名画,结集成了《如何看懂印象派》一书。我一向喜爱丰子恺,早已收藏《西洋画派十二讲》,对于《如何看懂印象派》依然一见倾心,倍觉亲切,先生的谈话历经时光的淘洗,如今多了一缕现代的气息,仿佛多日不见的老友,再相逢时添了些新变化,又多了一重亲切。

  丰子恺的作品素来简练清晰,这在本书中亦充分体现。印象派可细分为印象派、新印象派(点描派)和后期印象派。丰子恺细缕分析,由时代背景入手,阐释文化思潮的变化,而后具体介绍流派的产生与发展,重点论述几位代表性画家及其作品,既突出画派本身的共性特征,又着重刻划画家本身的个性特点。很明显,这样的写作方式很接地气,即便是艺术的门外汉也能轻松地登堂入室。丰子恺就是这样一位平民艺术家、教育家,不故弄玄虚、不佶屈聱牙,他的自然平易有如春风化雨,引领广大的群众叩响艺术的门扉。

  这种浅显看似简单,实则建立在严谨求实的基础之上。“印象派”一词产生于1874年,莫奈的画作《印象:日出》招致批评者的讥嘲,在反对派的眼里,这幅雾水茫茫的日出景象看上去凌乱不堪,然而以马奈、莫奈为代表的一批先锋画家却公然与传统画派分庭抗礼,干脆以“印象派”命名己身。传统画派都是在画室里闭门构思,而印象派正如左拉的小说《杰作》里那位青年画家克洛德那样,充满热情地呼喊:“太阳、外气,与光明,新的绘画,是我们所欲求的。放太阳进来!在白昼的日光下面描写物体!”光是色的乐章,色是光的诗篇。印象派对光与色彩的追求简直如痴如狂。丰子恺将印象派称为“光的史诗”,除了详细分析马奈《草地上的午餐》、莫奈《草垛》、《睡莲》等作品之外,更是花了许多精力认真研究德国科学家赫尔姆霍茨的《色调的感觉》和《生理学的科学》、法国化学家谢弗勒《色彩及其在工艺美术上的应用》、亨利的色彩学和光学与美学结合的相关论著,先生做学问的态度堪为后辈楷模。

  印象派的一些绘画手法受到了技术进步的影响,丰子恺推崇艺术对于新科技的吸纳,然而他并不是“唯科学论”的机械主义者。丰子恺肯定了新印象派在点描技巧上对于色彩理论的发展,同时又以独到的视角,批评点描派为了追求色彩而丢弃艺术价值的做法,称之为“印象主义的途穷”。比起技术的革新,先生始终更关怀“生命的真实”,所以他称赞后期印象派是西洋画界中的最大革命,因为这一画派“开始注意画家的主观的内心的表现了”。丰子恺评价塞尚“伟大的艺术透感着这真的实在”,评价梵高“故表现的艺术,不是‘生’的模写,乃是与‘生’同等价值的”,评价高更“已经洗净一切智巧的属性的兴味”、“极度的纯真中表现感情”,通过这些热烈的词句,我们可以触摸到丰子恺的内心。丰子恺美育的根本,正是他对生活的至爱深情,对生命的虔敬尊重。想起先生的《护生画集》,不仅关怀着人类本身,更是对自然界中所有灵性生物的仁慈恻隐之心。

  当代作家蒋勋在其著作《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中,对于印象派也有着精彩的点评,他说“印象派是西方美术的白话文运动”。这句概括的确到位。19世纪末20世纪初,自我求认知,人性渐觉醒,文化思潮波澜起伏。印象派终结了深奥难懂的古典美术,而白话文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两者在宗旨上不谋而合。丰子恺授业于李叔同先生,而李叔同曾从学于蔡元培先生。蔡元培十分重视美育,他认为“文化进步的国民,既然实施科学教育,尤要普及美术教育”。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前贤后学,一脉承袭。属于中国的启蒙时代,便是在先生们的努力下,在东西方的交汇中,渐渐显现出光亮和色彩。

  主要方向:历史、人文、社科、财经、科普、教育类书籍。喜爱具有知识深度、逻辑严谨、思维周密的书籍。转载请联系本人。

  《如何看懂印象派》读后感(十):作画简直同配药一样

  第一次觉得作画简直同配药一样,是在看图书版《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时,后来觉得不过瘾,又看了电影版的《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至今,仍对画家维梅尔教少女葛利(图书版为“里”)叶认颜色的场景印象深刻,特别是有两处场景。

  场景一,维梅尔把葛利叶带进自己的画室,指着各种各样的物品说:

  这是紫色的宝石胶。

  阿拉伯树胶。

  酒囊,这可以变成铜绿色。

  孔雀石。

  朱砂。

  那个是亚麻子油。

  骨炭。

  ……

  期间,葛利叶一直处于惊奇的呆萌状。

  场景二,葛利叶一个人在画室里为维梅尔磨制颜料,桌上摆了十三、四个瓶瓶罐罐,颜色都不一样,有黑色、红色、绿色、蓝色、紫色、灰色……。这些让我迅速联想起小时候生病了,医生打开各种小瓶子,随意给我拿出颜色丰富形状各异的小药粒。真是觉得太好玩了,只可惜自己连涂个绘本都可以惨不忍睹,如果换作是医生,我应该就属于典型的庸医吧。

  然后,最近翻丰子恺的《如何看懂印象派》,看见他在里面写,“几分红与几分黄合成如何的感觉?几分明与几分暗作如何的效果?作画简直同配药一样。”我又不可抑制的为他鼓起了双掌,总结的真是太棒了!原来,不管是内行还是外行都可以这么形容的。虽然,我看到的只是外相,而他提炼的是本质,反正是内外统一了。这是我自看了他写得,“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后,又一次被他的句子影响到情绪,异常激动。

  好在,整本书以分析和赏图为主,并没有太多煽情和感悟的句子持续我燥热的情绪。如果硬要说的话,那就是丰子恺先生真的是太可爱了!在系统讲述印象派的发展历程中,也忘不了夸夸他引以为豪的中国画。比如,画风是这样的:

  这等中国画比较起宗教、政治、主义的插画似的从前的西洋画来,实在富于“绘画”的真义,近于纯正的“艺术”。有高远的识眼的人大都不欢喜西洋画而赞赏中国画。

  讲到风景画,要让中国人占优先了。平均而论,可说中国画以自然为本位,西洋画以人物为本位。

  东洋画虽也有各种种类及派别,例如中国的南宗北宗等,但其变化不像西洋画地激烈,大都只是大同小异;且各派大都各有所长,并存而不妨害,绝不像西洋画派地打倒旧派而建设新派。

  我甚至都能想象到丰子恺先生捋着白花花的胡须,面带那温情的笑容,以45℃的仰角姿势,望着远处在嬉闹的孩童,心里想着,别看我写得是《西洋美术史》,可还是觉得咱们中国画牛啊。当然,极有可能是我想太多了。总之,我是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丰子恺先生的。

  :书评均为原创,未经本人授权,禁止转载!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