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1:25: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10篇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一本由[英] 王尔德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页数:35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一):读·道连格雷的画像(书透+小评)

  巴兹尔是道连格雷脑袋里的天使,亨利公爵是道连格雷脑袋里的魔鬼,道连格雷的画像是道连格雷的灵魂。一旦灵魂被天使带到世上来,它就开始跟世上所有的诱惑欲望以及其中的恶打交道了。道连前一秒只是一个不知世事羞涩少年,后一秒已经容颜枯萎地躺倒在血泊之中。

  ----------------------------------------------------------------------------------------------------------------------------------

  故事一开始是这样的,巴兹尔为道连画了一幅画像,亨利成了道连最好的朋友。道连看到画中美丽自己,许了个“希望自己能像画中人一样永葆青春”的愿望

  戏剧演员西比尔·范尼原是块未经雕琢的石头,散发着可能性美妙。但爱上道连那一刻,她便有了固定形状,以至于无法融入任何一个角色。“你扼杀了我的爱情!”道连对她痛苦道。因为道连爱的是她的潜能无限的表演艺术,而不是她本人。她在那个晚上自杀。而他在那个晚上,第一次发现画像中的他流露残忍神色,一边安慰自己是幻觉,一边惊慌得整夜无眠。

  这是道连向深渊迈出的第一步。此后事情便一发不可收拾,道连流连在十九世纪后期的伦敦上层社会,出入大小聚会,赏玩奇珍异宝。曾经有人怀疑品性,因为跟随他的朋友全都作孽多端、放荡纵欲。有段时间他用他的美貌青春自证清白。他无辜的脸一出现众人对于罪恶纷扰扰的想象就随风远去。正如亨利所说,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对美和财富拥有者怎么样。他拿着镜子,在深夜掀开盖着画像的幕布,对比自己的完好和画像的腐坏,压抑不住这种犯下“反抗之罪”但是无人知晓的狂喜。可是,谣言还是积累起来了。

  在那个时候,他在街头碰到好心的巴兹尔。巴兹尔又是那副急切慌张表情。受不住他仿佛是连篇累牍婆婆妈妈小题大做的劝告,道连格雷干脆将那幅画推到了这个无辜的人眼前。他倚在窗边,一脸蔑视和嘲弄,看看吧,看看你最伟大作品

  巴兹尔死了。死之前的大惊失色绝望祈祷都让道连感到厌恶,他憎恨那副画,憎恨这个“假模假样”悲天悯人画家复杂心绪让他握紧了刀子。手起刀落,一切都平静了,道连掩上阁楼的门,一步一步地走向自己的房间,仿佛只是另一个波澜不惊的夜晚。

  也许在那个尘封的小黑屋里有个古老雕花大钟,它的秒针在吃力地多走了两秒后,停住了。在那个画面徒留无彩色系的夜晚,从巴兹尔背上流出来的血浆都是绝对黑色窗帘飘起来,而道连是一只耗尽一切苟延残喘怪兽。这让我想起了满身羽毛的哈尔。

  第二天到来,一切如常。夜里发生的从来不会被带到早上来,现实中发生的全部都走进画里去,道连依旧以他无辜、无暇的神色容貌,面对挥之不尽的新奇奢华阳光打在他的脸上,他是世界的宠儿。

  可是的确有什么东西改变了,巴兹尔把道连视作他艺术的生命,后来更把他视作生命里的艺术。他发现他的美,不由自主地描画这位初涉世事的美少年,一笔一划犹如只是听从着上帝意志。他声称那幅画表达的不是道连,而是他自己本人。而事实上,那是道连的灵魂。但正是那副阴差阳错代替道连变老变丑变得扭曲奸佞的画,让道连走上不归路。它的力量远远甚于让只说不做饶舌成性的恶魔亨利,它让道连为世人纵容,“青春把他惯坏了”。但有了这幅画最可怕地方在于,自己的罪证只有自己知道,无处可倾诉,也就无从取得谅解。面对画中自己愈加腐烂的脸,道连开始慌张,这竟然是我的灵魂吗?

  道连无法面对那副画,只有逃避。亨利催眠他,他催眠自己。

  “依靠感官治疗灵魂,依靠灵魂治疗感官。”亨利说。所以道连迷上了鸦片

  自从遇到死去前女友弟弟,他就变得神经兮兮。他觉得有死神在后面,马不停蹄,他看见温室玻璃后面那张要为姐姐报仇的脸。直到后来那个早上,同行打猎者的箭无意射穿了那位水手的心脏。道连开始感到罪恶的增殖如脱缰野马一样无法控制,追在他身后的不是死神,是他自己膨胀的罪恶本身。于是道连尝试补救,由此断绝和乡村姑娘关系。可是亨利对他说,这只是你善良的假面而已。

  道连不相信,他觉得他可以挽救腐败人生。但当他回去检查那副画像。倒是真的,画中自己的神情没有变得和颜悦色,反而变得更加可恶,落在手上猩红的露珠像刚溅上的血滴。道连彻底崩溃,再也不相信什么良心不良心的。既然画家已经死了,这副画也不应该继续留在这。让他的罪证,让他的过去见鬼去吧!道连拿起那把刺死巴兹尔的刀,向画里人刺去。

  但人是连续存在的。抹杀了过去,也就抹杀了自己。解放了灵魂,就只剩下干枯的躯体

  道连胸上插着一把刀,躺在血泊中,衰老丑陋得无法辨认。而画里的人还是他二十岁的模样

  ----------------------------------------------------------------------------------------------------------------------------------

  也算是一口气读完这本小书。一开始被(烦死人的)前言书透了,但读来仍觉得惊心动魄同时胖子王尔德直击痛处的机智所折服。

  巧言巧语大都从亨利公爵的口中抖出。此书以画家巴兹尔与亨利公爵的对话开始,一开始觉得这种人物对话有点夸张,因为每个人发表观点起来都长篇大论并且富有深意,但那的确体现了亨利公爵的性格特点(也是王尔德自己)。也有对话又短又巧、似是而非,让人喘不过气,他如兔子一般跳脱的气质尽在其中。

  “那么艺术呢?”

  “是一种疾病。”

  “爱情呢?”

  “是一种幻想。”

  “宗教呢?”

  “是信仰时髦替代品。”

  “你是一个怀疑主义者。”

  “哪敢当!怀疑是信仰的开端。”

  “你究竟是什么呢?”

  “有了定义就有了局限。”

  他犬儒避世, 除了美和享乐不相信其它任何东西,并且剖析自我——拒绝标签是因为一旦接受了某个定义就会无处可逃。他的优雅自得唤醒道连的欲望,他的强大气场让道连不自觉跟随他的主张,他的自圆其说则消除道连对自己罪恶行径疑虑、在泥淖里不可自拔。当然,作为一个出色的魔鬼,亨利公爵无论何时都能全身而退。小天使巴兹尔却没有这等运气,他肥胖身体被道连一刀扎在桌子上,连同他对道连的关爱和劝告。

  王尔德大概是个对“美”(包括美男子至死不渝的人,其唯一的长篇小说里含有“美”和道德之间血淋淋的关系。

  当道连“良心觉醒”决定要做好事的时候,亨利说:

  “犯罪之于他们(下等人)就像艺术对于我们那样,完全是一种寻求额外刺激手段。”

  又说,“要是把生活艺术化,那么脑袋就是心。”

  因为亨利完全不相信良心,认为灵魂也只是艺术独有的东西。

  道连摇摇头,继续重复哈姆莱特里面的两行诗句

  “只有表面,没有真心。”

  用亨利的话来说,道连终其一生只产出了自己这件“艺术品”,让生活变成了艺术的人就是艺术本身。追求极致让他光芒万丈,也让他损失惨重。他避过了丑陋衰老,满足了自己所有欲望,但却与“良心”纠缠不清;逃离了众人评判,内在拷问却紧追不舍。追求美和追求善是难以调和的本能小说虽修饰华丽戏剧性十足,但这点始终赤裸裸的事实。而道德也不仅仅是别人的目光

  “一些祝福者告诉过我说,如果我学会了怎么样总是正确的,我就不会再有错误感觉。另外一些人告诉我尽管没有什么安全措施是真正可以依赖的,但是,我可以忏悔因而使过去的记录重新变得清白。但是,不管我怎样不顾一切地抓住这些忠告所提供的希望,在下一次的检验中,这些希望几乎不可能毫发未损地出现。”

  ——鲍曼

  面对着美,道连并不孤独。面对着良心,道连却丧失一切援助。很多人都赞赏他的美,却没有人能为他抉择。在这面前,规则法律与上帝都失去了它们的力量,只剩下他无声呼喊。

  那喀索斯爱上自己的美貌,一头栽进水里;道连无法忍受丑陋的良心画像而间接自杀;王胖子钟情落日花朵、希腊文学与美男子,背负罪名,颓唐半生。最美者伟大,最爱美悲哀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二):肆意挥霍着的青春,到头来也逃不过都是代价

  初次接触王尔德,印象仅仅停留在英国诗人代表,可是,拜读过其唯一的一本长篇小说,深深被折服。原来,想象和现实也可以结合的如此完美,甚至直击社会的黑暗,拷问人们的灵魂的力度不亚于现实主义写实派。

  首先,故事建立在十九世纪的英国,一位长相俊美的稀世美少年:道连•格雷,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与画家巴兹尔•霍尔沃德、亨利勋爵结识,以为是平常社交,没想到最后却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在意识到青春逝去,容颜易老的事实后,画家为道连•格雷所画的肖像画成为拯救他的唯一希望。一次由心而发的偶然愿望,居然成真了。青春的俊美容颜得以保存,他兴奋欢喜,更加肆意妄为。由于不用承担岁月、作恶带来的种种代价,道连越陷越深。他出入各种社交场所随意沾花惹草,滥交好友教其堕落,种种荒淫无度生活的背后,是一个个被抛弃、被祸害的悲惨人生。而道连,依旧是青春俊美,依旧拥有着无比纯洁面庞,并不是没有代价,只是发生在了人们看不见的地方而已。深陷罪恶的深渊无法自拔,即使偶尔也会痛苦偏偏只是痛恨那副被画出的肖像画,由此他恨画像的作者,将自己的所作所为,所遭受的一切归罪于他的好朋友:画家巴兹尔•霍尔沃德。小说的高潮无疑是道连将巴兹尔•霍尔沃德杀死,虽然是冲动结果,可是道连在冷静制造不在场证据和找人处理尸体行为,完全将其罪恶的本性表现淋漓尽致,道连再也不是那个纯洁的少年了!

  其次,亨利勋爵这一形象,就像是一个理性第三者。他对于各种事物认识总有自己一套理论,偏偏对于道连很受用,甚至将其看成心灵导师。与其说是心灵导师,不如说亨利勋爵是道连内心深处的另一个自己,只是以前没有发现。道连认为自己的变化是在认识亨利勋爵之后,可是仅凭外人一句话是无法彻底改变一个人,除非他心底深处有着所谓相关认知

  王尔德所表达的:艺术优于生活,在此本人也只能做一番浅显的表达。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生活中的所有的物欲私欲、罪恶与真实却不会带入艺术之中,这就是艺术与生活的本质区别。同样,艺术离开生活,便可以长久的保存,永恒的完美!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三):乱花渐欲迷人眼

  现在市面上关于此书的中文翻译版本众多,以前看译文书其实不太讲究囫囵吞枣,能读懂就行,但这本书可把我绊住了,突然发现明明都是中国字,每个字都认识,组合在一起却不明所以,一开始还以为是自己的语文能力下降的厉害,后来才发现“翻译”的重要

  买的是人民文学出版社 苏福中译本,因为这个装帧和封面设计很符合我的胃口,但刚开始读没多久就遇到了看似读懂但实际上并没有读懂的句子,鉴于自己一直以来语文能力不足,就查阅了英文原文和一些在阅读软件上可供阅读的版本。

  举个例子

  英文原文为:

  ut beauty,real beauty,ends where an intellectual expression begins.

  简单明了,很好理解

  苏译本的翻译为:

  但是,美,真正的美,哪里开始一种智力的表情,就会在哪里完结。

  其实相当于直译,但是我个人认为“哪里开始一种智力的表情”不妥,虽然“开始”对应后句得“完结”,但阅读时第一反应对应的是“表情”,如何开始一种表情,而且这种表情还是“智力”的,真是一度十分困扰

  浙江文艺出版社 孙宜学译本:

  但是美,真正的美恰恰终结理智神情出现的那一刻。

  上海译文出版社 荣如德译本:

  可是,理智的表情在哪里露头,美,真正的美就在那里告终。

  以上两个翻译版本对于这句话的把握就更符合中文语境,至少对我来说阅读时的困惑减少了好多。

  其实对于翻译,不谈对错,但有个高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版本的确会带来不同的阅读体验

  8月6日

  8月7日补充

  还例如第65页一句话,苏译本为“我生来忝列其中的这代人很没劲”,原句为“The generation into which I was born was tedious”,所用“忝列”,其实不太常用,查过后发现是一个谦词,表示有愧于排列其中,选用这个词用在这里还算恰当,但意译了“忝列”,就不用直译“生来”,要不阅读是不顺的,要不是自己查到英文原文,这句话实在是难以理解,个人认为翻译成“我忝列其中的这代人十分无趣”即可,孙译本翻译为“我所属的一代人都很乏味”也是很好的,虽没有用上高级词汇,但原文该表达的,译者想传递的,读者都能成功接收到。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四):王尔德的美

  《道连格雷的画像》是王尔德唯一的长篇小说。主人公道连是一位英俊的美少年,他不仅外表惹人注目,更有着善良纯洁的内心。画家霍尔沃德为之所吸引,并为他花了一幅肖像画。在画家朋友亨利勋爵的蛊惑下,他向画像许下心愿:美少年青春永葆,所有岁月的沧桑和少年的罪恶都由画像承担。亨利勋爵对道连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道连和一个戏院的姑娘西尼相爱,但因为一场糟糕的演出,道连抛弃了西尼以致她自杀身亡。正是从这件事情开始,道连纯粹的美发生了质的变化,他开始接受阴暗,容忍丑恶。同时道连也发现自己的愿望成真,那副画像出现了一抹残忍的微笑。这个细微的变化对道连来说是一个警告,也是他堕落的开端。道连永远保持了自己的青春风采,外表没有任何岁月的摧残,那副画像代替道连忍受着岁月的折磨、内心的丑恶与堕落。最终,道连残忍的杀害了自己的画家朋友霍尔沃德。追杀自己的凶手西尼的弟弟虽然意外死亡,但作恶太久的道连想要改变这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生活,他举刀向丑陋的画像刺去,结果自己离奇死亡。他的面容变得丑恶苍老,而画像却年轻如初。

  道连本来是一个没有任何缺点瑕疵的人,他能够吸引任何人,甚至我们可以说道连是一个完美的人。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呢?王尔德认为道连是无罪的:“他的罪恶是发现了他身上的罪恶的人强加给他的。”小说的背景是十九世纪的英国,资本主义飞速发展,但同时上层社会也禁锢严重,人们死守所谓的道德,却在私底下流言蜚语。道连一步一步走向罪恶,这些错误当然是道连自己的抉择,但这些抉择无不受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亨利勋爵是一个非常总要的人物,他提出的新享乐主义对道连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生活的目的是自我发展,完美的实现自我的本性。这就是我们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

  “社会的恐怖是道德的基础,上帝的恐怖是宗教的秘密,正是这两样东西统治着我们。”

  “别浪掷你的岁月的黄金时期,听那种无聊的劝导,去努力补救毫无希望的失败,或者把你的生命浪费在无知、平凡和庸俗的事物上。”“新的享乐主义的目的就是经历本身,而非经历的种种结果。”

  这是对当时虚伪的道德模式的讽刺,也是对伪善的批判。亨利勋爵的这些话使道连抛弃了现实中的一切束缚,是道连堕落的导火索。是否可以认为道连没有掌控好生活的尺度、道德的尺度,而是受亨利勋爵思想的影响肆意妄为。过度的放肆,不接受任何束缚和阻碍,最后结果往往是重新被禁锢。当然,道连不断膨胀欲望才是他堕落的根本原因。道连也在寻找着救赎,他对音乐、刺绣、香水…….的兴趣其实是他注意的转移,恐惧其实一直包围着他,然而最后对农家女孩的救赎或许为时已晚,灵魂一旦堕落,怎么可能重归原来的纯洁与美丽。

  这似乎也证明了世界上不会有完美的人,每个人身上既有天堂也有地狱。

  王尔德追求的是为艺术而艺术,小说的前言写着:这是一部现代寓言,格雷象征着生活、画像象征着艺术和美、画家霍尔沃德象征着灵魂之污。我不太认可这个观点。王尔德认为艺术应该脱离生活,是纯粹的艺术。我觉得道连象征着艺术,他本有着最纯粹的美,就像纯粹的艺术的美,那时的道连就是一件艺术品。道连不断沉沦改变,带着罪恶的重担死去。这是艺术的破碎,也是破碎的艺术。这也是艺术遭遇生活的结果。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五):王尔德与肖邦

  前几日听肖邦,是在看完道连格雷之后。感情突然汹涌而来,惊觉它们表达感情的浓度是如此之像:一位身着华丽丝绸的精美之人,在欢快异成的主旋律里,舞了一圈又一圈单人华尔兹。生时带着的副旋律,夹杂着注定的忧伤,每在激情华丽高潮之余,不自主地流露。即使清楚自己究竟会以怎样注定的结局里结束这一生,我宁要醉死在俗世的幸福里。生时便带着高贵,华丽的生命就似一段丝质光滑的天鹅绒,罂粟的尽头是空洞和堕落,灵魂是丰满富饶的,带着一具华丽的空壳,挥霍着富贵让人咋舌的财产,用珍奇的异宝,诡谲的艺术品,空旷低迷奢华的音乐满足灵魂深处的阴暗与高雅。哈,这世界如此丑恶,还怕我做什么呢,我也是一个受害者。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六):《道连·格雷的画像》:青春俊美的打开方式

  文/吴情

  在各国文学中,不管具体的理由如何,与青春有关的事物,总容易收获到最多赞美的词汇。青春。初晓。希望。一切与“开始”、“奋进”相联系的概念都在不知不觉间与“青春”挂钩。中国古代的汉乐府中便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之句,旨在勉励学人青年珍惜时间。西方则有“A morning shows a day as a childhood shows a man”(晨光里面含一天,童年当中现成年)这一谚语,体现了对人生精简有力的概括。就个人生命而言,青年时期,转瞬即逝,难得珍贵。那么,在有限的时间内,我们又将如何度过呢?

  道连·格雷,英国作家奥斯卡·王尔德小说《道连·格雷的画像》(The Picture of Dorian Grey)中的主人公,“长了一张纯洁、明亮、天真的脸”,并拥有了“无忧无虑的青春”的美男子。另外,道连·格雷在成年后将得到大笔遗产。对他来说,“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可以拥有的”,他堪称应有尽有。然而,道连·格雷并不止步于此,物质上的充裕无法填补他内心的虚无,反而促使他将自身放逐到身体和肉欲的享乐之中,无法自拔。

  青年时期的道连·格雷,俊美秀丽。因缘巧合,道连·格雷遇见了画家巴兹尔·霍尔沃德,并成为画家的灵感源泉和心灵寄托。巴兹尔崇拜道连·格雷(或他的美貌?),以他为模特,画出了最满意的作品:一副道连·格雷的画像。然而,围绕着画像是否应公开展出的问题,道连在亨利·沃顿勋爵的“怂恿”下,与巴兹尔产生了争执,后以友谊为要挟拿走了画作。不久,道连与女优西比尔·范尼私定终身,却又在西比尔的一次糟糕演出之后与她恩断义绝,并间接造成了西比尔轻生自杀的悲剧。女友之死并未让道连伤心太久,他很快便有了新欢。这时,道连·格雷奇迹般永葆青春,而画像代替他变老变丑。青春永驻后,道连·格雷逐渐走向身心放荡,原先积累的好名声、好德行消失殆尽。同时,他时刻忧心画像的秘密会暴露,因为画家巴兹尔竭力主张公开展览。一次意外中,道连临时起义杀死了巴兹尔,并央求化学家艾伦帮忙掩盖罪行,最终得偿所愿。女友西比尔的弟弟詹姆斯·范尼为姐报仇,却意外被猎人击毙。极度紧张的道连·格雷企图毁灭画像这一证据,却在破坏画像的瞬间杀死了自己。

  什么是美?什么是善?哲学家之间争论颇多。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美、善都是永恒的理念,二者和谐共生。然而,现实之中,“美善等同”这一误区时时演绎着一幕又一幕人生悲剧。美男子道连·格雷,自然相貌不凡。然而,美丽的外表果真就代表完满善良的灵魂品行吗?答案似乎是否定的。美丽的外表不单不能辅佐良善品行的养成,反而成为纵欲享乐的借口。古典时代的“美善等同”(从现代语言学意义上看,难免会被视为一个误区)慢慢走向分离,青春的意义和价值因而也被消解。

  人物与画像互换命运,这不禁令人想起弗雷泽在《金枝》中总结的基于相似律的“模仿巫术”:人物永葆青春,画像替人衰老。不可思议的想象亦是妙不可言的象征。人物象征着现实世界,画像象征着艺术世界。前者讲求实际,后者追逐审美。是现实高于艺术,还是艺术高于现实?古老的问题再度于文本中展开激烈的博弈。故事结尾,道连·格雷以疲弱的现实冲击艺术,反而为艺术所反噬,毁灭了肉体。其实,早在对视画像之际,这样的结局已在冥冥中注定。

  王尔德素来以语言优美著称,《道连·格雷的画像》也不例外。经典名著名段的直接引用,幽微灵活的文字游戏,无一不显示出王尔德对现实人生的洞见和对艺术审美的深思。诚然,美男子道连·格雷不复存在,而我们对青春俊美与人生价值的追问与探寻,或许才刚刚开始。

  如要转载。【豆邮】联系。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七):唯美主义狂想曲

  2009年最新版的同名电影《道连格雷的画像》上映,有着一副古典美男子长相的本•巴恩斯令人惊艳不已,可惜整部电影只取了故事情节设定中的惊悚元素,拍出了中国画皮的效果,却没有抓住王尔德真正的思想核心——唯美主义。

  众所周知,发生于维多利亚晚期的唯美主义,其口号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即艺术优于生活,超脱现实,游离人生。那唯美主义是怎么和《道连格雷的画像》中讲述纯洁少年一步步走向堕落这种道德意味深浓的故事体裁产生联系的呢?

  很简单,王尔德种下了一个绝妙的饵——显露在世人面前的天使脸庞与藏在画里的邪恶灵魂,两者的奇妙颠倒所带来的冲击力,犹如将艺术穿戴了满身,而生活却变成隐匿的暗流,让人回味无尽。这是一个天才般的假设与隐喻,更是一场唯美主义的狂想曲。因为唯美主义最大的特征就是善用隐喻与象征。

  如果把书名一分为二,那么道连•格雷象征的就是生活,画像则象征艺术与美。获得巨额遗产的美貌少年格雷,受到亨利勋爵的思想蛊惑,在欲望的驱使与放纵之下,尽可能地享受生活以至于不断作恶堕落。尽管生活中的物欲无穷无尽,所衍生出的邪恶与黑暗也无穷无尽,但被生活所累、象征着艺术与美的脸只要挣脱,依旧是永恒的美丽。而当故事迎来结局,一切回归正轨,这种生活与艺术所带来的丑与美的对比,自然也就被放大到了极限,王尔德的态度不言而喻。

  与此同时,之所以说《道连格雷的画像》不仅仅是王尔德的代表作,更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是因为小说的侧重点根本不在于那幅掩藏着丑恶灵魂的画像,相反它处处都流淌着唯美主义的美感——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皆是如此。形式上整页整页华美繁复、引据论典的长句,内容上特别是亨利勋爵的观点,充斥着唯美主义的思潮,比如他在最初引诱道连格雷时说的话:“人们有时说,美只是表面性的东西,也许是这么回事,但是美至少不像思想那样表面性,在我看来,它是奇迹的奇迹。”之后大段大段的排比与比喻,几乎能让人感受到亨利勋爵对于美的狂热念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许也是王尔德的执念与疯狂吧。

  而在放纵自己,追求纯粹之美的道路上,甚至还衍生出了较为明显的享乐主义与自我主义。比如在亨利勋爵后来的话中,他说道:“迎接新的享乐主义——这正是我们这个世纪想要的。你也许是享乐主义看得见的象征。就凭你的人格,没有什么事情你不可以做。这个世界在一个季节里属于你。”话语里的自我的狂妄与膨胀犹如暴风席卷而至,但如果以此界定享乐主义实在是有失公平,在王尔德眼中:“新的享乐主义的目的就是经历本身,而非经历的种种结果。至于令感官僵死的禁欲主义,至于令感官麻木的庸俗的放荡行为,新的享乐主义将置之不理。但是,新的享乐主义将教会人一门心思过好生命的时时刻刻,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时一刻组成的。”所以也并不是毫无可取之处,品味生活,感受生活,如果没有堕落的体验,又何来纯洁之说?

  说到底,王尔德的唯美主义,终究是对人生终极浪漫的一种遐想罢了。只不过,他将遐想变成了人生的狂想,将人生的狂想变成了命运的事实——出柜、诽谤、背叛、坐牢,比起前半生的一帆风顺,后半生的勇气让他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正如他在序言中所言:“所有的艺术既是表面,也是象征。深入表面的人深入表面,如飞蛾扑火。阅读象征的人阅读象征,如飞蛾扑火。”毕竟“飞蛾扑火”,也是一场一生一次的疯狂,它弥足珍贵,它是生活的瞬间,它是艺术的永恒。

  《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八):《道连格雷的画像》读后感

  一个人所追求的是什么?该是什么?没有人一出生就知道。但人们若是不知道目标在哪,便只能浑浑噩噩,没有方向更谈不上前进与否了。

  所以一开始,长辈,社会,他人会给我们设定一个目标。比如让我们好好学习,考上好学校,或者学会某些技能,以便更受欢迎。当然这是我们现在的情况。道连所生活的时代与我们不同。以他的阶层与财产,完全不需要为生活而担忧,每天就是与同是上流社会的人们一起参加联谊,一起欣赏歌剧。直到遇见亨利爵士之前,他就像一张白纸,处在一个肉欲横流,奢靡腐朽的社会中却一尘不染。

  但与亨利爵士的交谈触动了他,让他禁不住去思考一些之前从未想过的东西。在此有一点很重要的事,人的追求或者说目标,是否有正确与错误,正义与邪恶之分呢?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这或许同样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大多数人的选择不一定就是自己该选的,但想做些与众不同的事却容易引来非议。

  当一个人开始思考,他就会因此改变,改变会带来新的境遇,这又会促进更多的思考。在道连格雷的一生中,思考与改变正是从他第一次与亨利爵士交谈后开始,他不再把自己当作一个就该天真无邪的孩子,而是开始希望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对一个刚开始独立生活的年轻男性,最吸引他的当然是那些同样年轻可爱的女孩子。道连在偶然进入的一个小剧场里遇到了第一个让他心动的女孩,西比尔范尼。至于心动的原因是欲望,是虚荣,是冲动还是别的什么,不得而知。但最后西比尔为道连选择放弃演员身份时,道连感觉自己的一切幻想都破灭了。道连喜欢的是那个站在舞台上光彩照人,万众亲睐的女主角,而坠入爱河的西比尔误认为他喜欢的是真实的自己。道连残忍的抛弃了西比尔之后,西比尔服毒自杀。这是道连人生中第一次剧变,画像上的他开始发生变化。

  亨利爵士给他的一本书,给道连带来了第二次大的转变。他开始有不同的想法与追求。那张慢慢变得邪恶狰狞的画不再能让他感到恐惧害怕,反而令他在鲜明的对比中有某种快感。而无论他做什么,改变的只是画像,他的外表仍然是让人们一看见就会拒绝相信他做过的一切坏事。他在每周的社交晚会上出尽风头,他想推行新的享乐主义,寻找生命的真正意义,创造五彩缤纷的世界。他对一切新奇的事物感兴趣,宗教,香水,音乐,宝石,刺绣。几年过去了,他变得并不害怕那幅画了,他害怕的是别人看到那幅画。他可以在他人面前神态自若,但一想到那幅画就会慌张不已,生怕有人会偷偷去看。这时的他,其实已经是一种病态的生活方式。可以说他的一切都是他光鲜的外表给他的,而实际上他早已不该拥有青春了。

  在那个下午,道连格雷许愿到,愿意放弃灵魂,让画像代替他老去。为他实现愿望的是魔鬼还是天使呢。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自杀的人不得上天堂。道连正是一步一步被自己的欲望吞噬,最终亲手结果了自己的性命,这么看来,那果然是和魔鬼的契约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