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03 21:3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经典读后感10篇

  《忧伤时候,到厨房去》是一本由(土耳其)爱诗乐·沛克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31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一):是彼此的归宿还是彼此的束缚

  讲述亲情痛苦的书,书中的三个故事,三段不同的亲情类型

  莉莉安与阿尔尼,一对感情渐行渐远婚姻名存无实的夫妇,与收养的孩子也是形同陌路关系冷淡

  马克与克拉拉则相反,相濡以沫,如胶似漆的关系却因为克拉拉的突然离世而陷入另一种痛苦深渊

  菲尔达与自己母亲奈斯比太太则是又爱又恨的关系,不懂事的奈斯比太太将自己的痛苦强行加于女儿身上。

  亲情,因为血缘姻缘而带来的独立个体之间亲密的维系。

  有时这种维系实则是一种对个体的捆绑。

  人生孤独,生而自私自利。任何亲密的关系无疑是一种束缚。这种束缚在小说表现为婚姻带给莉莉安的束缚与不自由,没有感情却还要服侍生病的丈夫;过于完美的感情对于马克来说则是另一种束缚,私人独立生活的丢失,爱之深,痛之切,在缺少克拉拉的日子,自己的日子就完全没有了希望和动力母女之情对菲尔达来说是一种束缚,因为血缘的关系,你必须义无反顾地去服侍她,即使她如此的无理取闹,即使失去了自己的正常生活,无可奈何,只能接受

  亲情道德与独立意识冲突,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也发生个人自己身上。伦理道德让你必须接受一些你非常不愿接受同时不能改变东西

  年轻人不能抛却家中的亲人或完全不顾家人反对追寻自己想做的事。

  中年人不能抛却生病中但脾气暴躁双亲

  ……

  想到妈妈奶奶同样复杂的关系,乖戾的奶奶给妈妈施加的压力和痛苦,让我有时也很讨厌她。

  想到妈妈和爸爸的婚姻,父母操办,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长久陪伴,也只是亲情的关系,矛盾冲突偶尔会发生,伤心时常会有。但还好,比起没有感情,名存无实的婚姻,他们还能成为彼此的陪伴和心中的牵挂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二):请一定要在变老前爱上厨房

  人都是感官动物不是吗?

  所以,在看到《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的封面时,就喜欢上了这本书,清新淡雅色调里透着的,就是隐隐的忧伤……

  书名,也是选择这本书的原因,它给了你一个经常会遇到的情境,然后告诉了你一个如何去化解这个情境的方法,而且对每个人都适用,那就是,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试想,如果这本书的中译本还保持它的原名《舒芙蕾》的话,虽然突出制作舒芙蕾时那种“最大的失望”的情境,暗合了小说的深意,但中外文化差异会让我们很难理解这本书的内涵,尤其是书名就不会像现在这样吸引到我们去阅读它,毕竟,在我们这个以米饭馒头面条主食国家里,要理解“舒芙蕾”是什么,怎么做,肯定需要一个过程的,如果真是那样的话,我们很可能就会与这本好书檫肩而过了。

  正因如此,本来要写的“学做舒芙蕾”的书评,就也变成了“请一定要在变老前爱上厨房”。

  这本书以制作难度极高的法式甜点舒芙蕾为隐喻,带出三段挫败的人生,细腻地写出了世间悲欢百态。其实尤其说是世间百态,不如说是人到老年时的种种境遇,因为三段故事的三个主人公年龄都在五六十岁,那种当你老了,头发白了的境况总是历历在目,在这个天天被叫嚣要进入老龄社会的坏境里,这本书提前让你进入到老龄,让你看看,人到老时会怎样?

  显然书里的三位主人公的生活真是不怎么样,她们都被种种生活的苦难折磨,莉莉娅受困于患病的丈夫、收养的孩子,为来自不同国家的房客们在厨房做饭的工作几乎拯救了她;而已经做了奶奶的菲尔达和她八十多岁卧病在床的母亲之间的种种纠缠和捆绑,似乎也只有到了厨房,挑战各色菜谱之时,方能解脱;刚刚失去妻子,又没有孩子的马克也是如此,从未下过厨的他,最终在厨房燃起了自己重新生活的希望;她们都去了书店烹饪书,而且都不约而同的买了那本名为《舒芙蕾》的,因为那本书的封面有“最大的失望”几个字,正印证了他们沮丧心情,而那时他们的人生就像那总也做不好的舒芙蕾一样,或者坍塌在烤箱里,或者出了烤箱挺不了几秒钟就完全崩塌,滋味让人难以下咽……

  如果只是描绘艰难,就谈不上治愈了,真正的治愈,是面对苦难,面对做舒芙蕾时所带给你的坍塌的“最大的失望”,然后又让你一次次地燃起重新尝试的希望,这希望督促你一次次走进厨房,去和味蕾约会,不管生活怎么苦涩,你都能用自己的巧手调配出各种美味,就如不管你的生活如何崩塌,你都得满怀希望的去重建。

  看着小说,为人到老年时的种种惨状所不忍,也为人物无奈得深陷沮丧所难过,更为最终走出阴霾欢欣,在想,其实,除了小说对舒芙蕾隐喻的妙用之外,发现,厨房真的有疗愈功能的,味觉情感之间真的有着最紧密的联系,而在厨房切炒蒸炸烤的专注,会让你忘掉一切烦恼,而最终色香味俱全的美味会把你的苦恼一扫而光,所以,忧伤的时候就到厨房去吧,只有经历了这一切的释放遗忘,你才能够继续打起精神,面对明天的太阳

  如果你还年轻,有K歌、喝酒、看电影、泡吧等等无数种方法排解你的苦恼,如果你讨厌油烟,讨厌买菜,讨厌清洁,讨厌锅碗瓢盆,讨厌厨房,觉得自己下厨是多么浪费时间,那么,也请你一定要在变老之前爱上厨房,因为,当你老了,厨房会成为你最佳的避难所,而当你爱上厨房的那一刻,你也就开始了爱的旅程,你就会爱上自己,爱上别人,爱上这个世界,而只有这样,你才能有更为明媚的人生,哪怕,你已经老了……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三):面对逝去的爱人,学着想念

  每个人面对生活磨难,马克失去爱人陷入不能自拔悲伤,莉莉亚照顾瘫痪在床却彼此没有丝毫爱意只有厌烦的丈夫,菲尔达照顾生病的母亲,是脾气暴躁神智不清经常很刻薄的母亲,每个人都从厨房中找到慰藉,最后终于各自得了解脱。

  莉莉亚为什么会面对这样的生活?她的孩子,她的丈夫,为什么都没有爱只有冷漠、厌烦甚至是恨。他的丈夫确实是不可理喻的人,可是生活为什么会这样,也许她从来没有好好想过,没有思考,没有解决过,“一直随波逐流”,直到接近老年,才明白“确实要挣扎着改变湍流的方向了”,多可怕,她突然死了,也许真的是解脱。感谢厨房里烹饪时的一些温柔时光曾给她安慰吧。

  菲尔达是善良周到的、一辈子都是一直为别人着想的,母亲的无理取闹,让她对母亲的爱与恨、厌烦与内疚一直在心里打架,母亲这样也许都是有原因的,是她从小到大的经历把她变成了这样,也许她该试着去了解她,也许就会好过一些,但还好,她对母亲的爱帮她走了过来,直到母亲在神志正常时主动服过量药物去世,她的操劳忍耐的日子可以结束了。她为家人、朋友烹饪美食准备美食的过程让她平静幸福

  马克因为妻子克拉拉的突然去世而陷入极大悲伤不知所措,终于在克拉拉最爱的厨房找到了重新生活的勇气,“马克完全沉浸在了克拉拉留下的空白里,这仍然是和克拉拉有关的东西,马克所选的这种生活有种诗意的孤独”。他在食物热气扑面而来时,开始学着想念。面对逝去的爱人,学着想念,而不是逃避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四):如何找到一个可以全心全意脱离现实地方

  答案是,到厨房去。

  是的,到厨房去,让那些眼花缭乱食材,让那些零零总总的器具,去占领你的世界。不管结果是好还是坏,最后舒芙蕾是不是会塌下去,你都不会遗憾。因为“最大的失望”并不在厨房,而在生活里。

  在日常生活中日渐磨损自己的莉莉亚,老年的时候是后悔的,与丈夫、孩子的关系没有期待中的那么好,而时间就那么蹉跎了她曾经有过的才华美貌

  失去伴侣的马克,才发现原来过于依赖个人的生活,从某个角度来说让他没有了自我。伴侣的突然逝去,崩塌了他的世界。

  因病而狂躁的母亲,打乱了菲尔达原本圆满一丝不苟的生活。她与女儿的联系,与孙辈的来往,与朋友的聚会,都在母亲搬进来之后陷入了混乱

  那些痛苦是怎样的过程啊,莉莉亚与丈夫精准到“45分钟”的进餐时间,马克躲在酒店里不见人的10天,菲尔达的失望、焦虑和崩溃。后来都是怎么慢慢熬过来的呢,莉莉亚把希望寄托在房客身上,误以为那些短暂交往能给自己带来慰藉。马克靠躲避厨房和所有带着妻子身影的地方,来躲避悲伤。菲尔达呢,只有在母亲睡眠的片刻,通过女儿送来的茶找到安宁

  然后,他们慢慢的,走进了厨房(或者走出了厨房——莉莉亚是个悲伤的例子)。

  莉莉亚终于发现,躲在厨房里已经无法改变自己即将到来的悲惨命运放弃了生活之后的她,放弃了对厨房的热情,直到死亡。而另一端,马克通过进入厨房,进入到了妻子以前的世界,也慢慢的找回了自己,打开了原来封闭的世界的大门。菲尔达呢,她从来没有放弃过,即便被母亲极端折磨的时候,依然记挂着她,保留着一份爱,直到母亲最后的时刻。是的,马克和菲尔达他们挺了过来。

  生活是那么残酷

  有人挺了过来,有人没有。

  只有厨房,(曾经或即将)带给他们的慰藉,真实存在着。

  that is life.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五):我不想变老

  读的时候很难不对比三个主人公谁更惨一些,一开始觉得马克最惨,然后是菲尔达,最后还是觉得莉莉娅这一生实在是叫人悲伤。这样的平行叙述三段故事,不由得让我想起根据《达洛维夫人》改编的电影《时时刻刻》。

  下午吃过饭,来到万邦接着读这本,上次只看到chapter 1,因为一直记录在豆瓣的想读list,所以不论刮风下雨都要来把它读完,更何况今天天气格外好呢。6月份去了土耳其,看到这本书的名字作者时,以为书里会用足够多的笔墨描述土国美食,没想到是三段故事平行展开,伊斯坦布尔的菲尔达,巴黎的马克,纽约的菲律宾人莉莉娅,空间上的距离因为一本制作舒芙蕾的美食书籍而弥合,三人都不同程度的在烹饪这件事的操作上获得慰藉。马克的故事最典型,丧妻的孤僻艺术家,除了后来的萨宾娜,他几乎没有属于自己的朋友(我认为在画廊打工的那个小哥不算),妻子的离去将从不下厨的他丢进一个深渊,好在他拉着厨房这跟绳索一点点爬上来,完整了自我拯救。菲尔达的母亲真是自带声效啊,不由得让我想起家里那些悲观长辈永远都是在抱怨自己生活里的种种,就是中了一千万他都得操心花不完咋办啊杂交这么多税啊。好在她有一个既是朋友又是亲人的女儿,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因为她能吃~~哈哈哈最后是莉莉娅,我多希望她最后能回到菲律宾,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六):打发时间还不错

  看的时候想到吉本芭娜娜的《厨房》,当然有很不一样的人物、情节结构,但都是人面对生活巨变之后,利用食欲这一可能最原始欲望尝试自救和逃遁。

  三个不同空间、人物的故事交替出现,这三者之间必须找到现实联系的话,也只是烹饪书和舒芙蕾,我一直以为会在某个阶段,三者会开始被拉到同一个“场”里发生交互,结果没有。

  还觉得有点失望呢,虽然明白三者代表的情感、人物是人生的不同可能,但如果没有一个闭合的地方,总觉得还不够

  啊,原来这样写,也是可以被接受的啊,看的时候这么想。这简直是我这样无力架构长篇的人,可以学习借鉴的最省力的方式了。

  这书吧,有一些痛,有一些爱,都不过量,都没有挖掘到最深的地方,但是看着也能看下去,个别语句也能打动一下人,很快又淹没于更多平常的语句中去了。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七):当你遇上人生的masaka——写给13岁女儿的读书日记2

  亲爱的,今天中午妈妈在微信上看到一篇文章——满爱的《人生中除了上坡和下坡,还有“masaka”》 。这个题目由日剧《四重奏》中的一句台词演化而成:“据说人生有三个坡(saka),分别是上坡(nobolizaka)、下坡(kudarisaka)、没想到(masaka)”。 没想到。 没想到的,可能是惊喜,但也常常可能是灾难。 妈妈马上想到了刚刚看完的一本小说《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我是被书中“生活的佐料总是要么太多,要么太少。宇宙从来不明白一小嘬是多少”这句话所吸引,才去网上搜来了这本小说。 这是土耳其作家爱诗乐·沛克的小说,印象中这应该是妈妈读到的第一本土耳其小说。不过书中的故事发生在三个国家的三个城市,围绕着三个“忧伤”的主人公平行展开。他们都因突然经历了人生中的“masaka”而陷入生活的崩塌之中,按我们常用的说法就是“天塌下来了”。 生活在纽约的年逾六十的莉莉亚是一名菲律宾女子,年轻时来到美国安家,却逐渐地与老公以及养子女的关系越来越疏远。“没想到”,丈夫突然中风卧床,脾气也变得极为古怪,照顾其生活的重担压在了莉莉亚一人身上。更“没想到”的是,丈夫竟然在十几年前就立下了令她很可能身无分文的遗嘱。她完全崩溃了。“她能挽救一锅饭菜,并不代表她能挽救整个生命。” 生活在伊斯坦布尔的几近六十的菲尔达对神经质的母亲爱恨交织。“没想到”,母亲突然摔倒了,搬来和她同住。母亲“特别擅长夸大所有的不适和情绪,而且总能设法让别人不辞辛苦地围着她转”,她卧床不起,不肯再做任何理疗和活动,导致再也没能站起来。然而,生活再次出现了“masaka”,母亲日益痴呆,糊涂的时候对菲尔达恶语相向,她被母亲折磨得身心俱疲。 生活在巴黎的五十五岁的马克,因妻子因病猝死,而陷入心碎与无措之中。从来不曾下过厨房、也不与周围人交往的他封闭了自己,隔绝了人世。“克拉拉是他多年来一直披在身上的毯子,现在她不在了,只留他瑟瑟发抖。” 亲爱的女儿,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沉重。是的,妈妈读了这本小说,也觉得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这么早地分享给你,与你提及这样的话题呢? 也许有三个理由吧。 第一个,你其实已经刚刚亲身经历过一个对我们而言都非常沉重的痛苦——姥爷的病逝,我看到你一直把姥爷送你的串珠当宝贝一样放在枕头下面,偶尔你过来和妈妈一起睡的时候也不忘拿上它; 第二个,你的身边,我们很多熟悉的人家里也遭受了一些变故或者不幸; 第三个,生活中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常常会遇见这样沉重的masaka,包括你在内的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迎接“masaka”的准备。 等你长大后,会和妈妈现在一样,逐渐认识到生活的模样:无论你怎么努力,怎么顺应,都阻挡不了苦难的突然到来,就像从烤箱里端出来瞬间塌陷的舒芙蕾蛋糕。 舒芙蕾,来源于法国,法文为Soufflé,是一种蛋奶酥,甜食。经烘焙质轻而蓬松的舒芙蕾像云朵一般诱人,但舒芙蕾极难烤得如此完美,它的中央常常会在离开烤箱不久就开始塌陷。 每次舒芙蕾蛋糕的中央塌陷下去,莉莉亚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正在一点点瓦解。无论她怎么努力生活,灵魂的中央依然会突然塌陷下去,而生活也会在四周散落成碎片。她的起起落落和这种传奇式的甜点没有多少区别。每当她感觉到那么一丁点快乐,痛苦便又来敲门了。而且,每当她感觉过不下去的时候,又会不知从哪儿冒出一股新力量回击过去。 你瞧,我们的人生其实就像舒芙蕾一样,美味却脆弱,令人期待又让人失望,充满挑战却又经常碰壁。 小说《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的三个主人公都选择了下厨房做食物来应对生活中的“masaka”,化解疲劳与伤痛,让自己在重压之下得到一丝喘息,从而能够继续面对苦难重重的生活。 为了解决生活费用,莉莉亚出租了几间房。她仅有的一点慰藉或者快乐,就是用自己的诱人厨艺为房客们准备饭菜,并借以与他们待在一起。她每天花大量时间、大部分精力待在厨房里,享受食物带给她的平静和温暖。不过,就在她下定决心要回菲律宾后,却因劳累猝死在厨房。 对于菲尔达而言——除了和远在巴黎的女儿通话,就是做食物,能够带给她些许的安宁和解脱。厨房成为她的避风港,她的天堂。食物将她与苦难的生活隔离,将她温暖包裹。最后,在母亲去世前,菲尔达喂母亲吃了她爱吃的甜食,两人终于达成和解。 从来不曾下过厨房、也不与周围人交往的马克,最终走出困境的方法——却是从看电视记食谱、购买厨具开始,一步步踏进了厨房,做出了一道道佳肴。因了下厨,马克不仅获得了继续生活下去的勇气,还收获了新的朋友。 他们曾同时在各自城市里买了同一本书——一本名叫《舒芙蕾蛋糕》的书。他们在遇到生活的磨难后仍然挑战了舒芙蕾,他们让美食与苦难共存,用美食抵抗不幸。 他们说,“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 亲爱的女儿,在上一篇读书日记里,妈妈向你描述了你长大后可以去旅行和发呆的地方,描述了你未来可以享受的生活的美好。然而,我也不得不紧跟着告诉你,人生中除了上坡和下坡,还有“masaka”,美好与苦难起伏不定,相伴相随。妈妈当然更希望你有足够的智慧,足够的准备,以减少与那些masaka的遇上。而当你一旦遇上苦难的时候,记得勇敢一点,平静一点,坦然接受,耐心地等它变小,变轻,变淡。即使苦难之中,也不要放弃体验幸福与美好的能力和机会。 当然,你不一定非要像他们那样选择厨房。但如果有一天你能爱上厨房,你的身体和心灵都会得到极大的滋润和营养,如果没有,也没关系,你可以有其它的方式。 最后,送给你一段今早我在《在喧闹的世界里,清醒地活》里看到的话:“是的,生活的确充满源源不断的苦难。幸福的存在不是为了阻止这些苦难的到来,或使我们忽略这些苦难,而是使我们有勇气面对它、有力量战胜它。” 愿你永远幸福,我的女儿。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八):退无可退的战场

  厨房的油烟一直是女人最熟悉的味道。

  小女孩在这里出生、玩闹,在刚刚端得起炒锅的年龄就系上了妈妈的围裙,站在板凳上用双手拿着菜铲在锅里翻炒。

  在小女孩看来,小小的双手拿着的不仅仅是一把简单的菜铲,而是足以改变他人命运的判官笔。她每翻炒一下,就意味着食材在她手里逐渐走向瘫软或坚韧。巧妙地把握时间,才能让一盘蔬菜或肉类大放异彩。

  妈妈一直告诫说:“女人在婚姻之中恰似油锅中翻滚的食材,当你不经意颤抖了一下手腕,多撒了油盐酱醋,就意味着失去了你预想中的味道。”

  懵懂中的小女孩托着盘子,若有所思地品味着这席话。渐渐地,个子长高了,做菜的手法也娴熟了,小女孩变成了女人,感情生活似乎也稳定了。

  可是谁知道婚后夫妻间多说的一句话会不会变成菜里多撒的一勺盐?

  当晚饭后和丈夫大吵一架之后,厨房成了女人唯一可以退守的房间,因为卫生间会有人要用,卧室会有宝宝休息,客厅会有公婆看电视剧。厨房,在晚饭之后失去了存在的意义,也顺理成章地变成了女人肆意发泄情感的自留地,一切厨具都成为自我保护的武器。

  中国的女人如此,国外的女人亦如此。

  伤痛的时候,多么希望依靠忙碌遮掩失控的情绪。幸好,烤箱已经走进了中国女人的厨房。

  切上30克的黄油,筛入30克的低粉,分离蛋黄和蛋清,再耐心地将蛋清打发至竖起小尖尖……一步一步依照配方来做,西式甜品似乎从来不会辜负女人。直到某个晚上,低落的女人遇上了舒芙蕾。

  有一个名叫莉莉娅的女人,她在舒芙蕾的烤制过程中找到了抛弃了一切纷杂。曾经的她为丈夫的漠然感到失落,曾经的她为养女的恶语痛彻心扉,曾经的她为房客的赞许绞尽脑汁,曾经的她为容颜的逝去倍感伤怀……但是厨房永远不会背叛她,这里是她的福地,也是她的战场。只有厨房能够让她感到安心,只有在烤制舒芙蕾的时候让她感到一些不安和期待。她知道,她要“一遍遍地去做,直到把碗和烤箱用得破旧,在一场漫长的斗争后才做出了最好的舒芙蕾蛋糕。”六十多岁的她尚且算不上高龄,可是却没办法继续生活这一场漫长的斗争。

  有一个名叫菲尔达的太太,她度过了并不快乐的童年和少年,还好有一个爱她的男人扶持她走进了幸福的婚姻。悠闲地逛逛菜场,和女儿温馨地通个电话,在厨房里静静地教孙女做饭……这样的生活让五十八岁的她舒适安然,直到生病的母亲搬来同住,一切美好都戛然而止。无尽的说教、辱骂飞至而来,沉重的压力让她再也打不起精神。她在母亲昏睡的间隙尝试去做舒芙蕾,这能让她在忙碌中些许感受到久违的生活。可是“还没等她把蛋糕拿出烤箱,蛋糕的中央就已经塌了下去。”就像她的生活,一点点地瓦解。

  这样的暮年是不是一个女人必经的惨剧?

  我们都期待自己有一个美好的黄昏,有泪、有笑、有爱,有自己守候几十年的希望。可是当我们失去了丈夫的爱,甚至遭遇了感情的背叛,我们靠什么疗伤?当我们失去了子女的关怀,老无所依之际,我们靠什么寻求慰藉?

  到厨房去,好似母亲的子宫,包裹了温暖和安全。静静地准备好材料,清理好锅灶,精准地控制好火候,再为自己烹制一盘精美的菜肴。

  . 幸好,作者爱诗乐•沛克给了我们一份希望,那个叫马克的男人,在厨房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勇气。让我们在绝望之余,能够打起精神相信厨房还能给我们带来温馨与爱情。

  如果有机会在家里烤制一份舒芙蕾,一定要准备好漂亮的烤完,享受这份静谧与芬芳。在烤箱打开的那一瞬间,无论是轰然垮塌还是屹立不倒,都足以让人瞬间感悟生活。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九):所谓重生,是慢慢活成爱人的模样

  这是三个故事,三个悲伤的故事,三个中老年人面临人生中最大的挑战。呵,上半辈子这么闲适的活着,有儿有女有伴侣,几近晚年遭遇挫折,精神百般受折磨。他们最终的选择,或是命运安排,或是寻求解脱,都停留在了厨房这个地方。说到底,这是个食物与治愈的系列故事,只不过,娓娓道来的是隐忍的感情,年岁的羁绊,没有那些疯狂的释放和烂俗的青春旁白而已。

  马克的妻子克拉拉热爱厨房,美食就是她一生活下去的最大情趣。而马克有着自己的画室,从来不会做饭,甚至连普通食材都分不清楚,生活全都倚靠她的爱妻。他们的生活,持续多年,平淡美好:

  “他们的客厅俨然是一个图书馆,架子上整齐地放放满了书,他们经常挑一本书坐在厨房里读。马克对此从来不抱怨什么,每天晚上乐呵呵地跟随妻子回到卧室,闻着她身上混带着食物气息的香水味,而后睡意便来了。这份愉悦,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无法交换。”

  只是,开篇克拉拉就死了。死的那一刻,他能做的只是瘫倒在地,呼吸爱妻身后留下的最后气息。接下来,你定然是知道,马克需要去重建生活,这个套路再老也不俗,是因为普通人都会这样慢慢接受发生在自己身上不明所以的悲剧。向死而生是这个道理,马克与克拉拉夫妻同命,他也已经入了尘世这死亡边缘,生对他来讲,是走出低谷的最好结局。

  所以他开始去超市买锅具,一无所知,开始闻味道,渐渐辨别食材。之后便接触到了舒芙蕾这样一种法式甜点,在不断的失败尝试中,逐渐开了心绪。虽然,为了避免睹物思人的悲凉情绪控制自己,马克让朋友收走了一切克拉拉生前的所有用品,但马克既然选择厨房作为“重生”的始发地,那必然是最能让她怀念亡妻的选择。

  此前从未有过烹饪,料理,尝试甜点的经验,但多年累积的陪伴是会让一个人在处理食材和品尝美食时延续爱人的习惯和味觉。所谓重生,所谓治愈是让自己舍不得丢掉的感情慢慢融入自己的血液,是让自己慢慢活成爱人的模样。

  莉莉亚是个菲律宾人,嫁到了美国,收养了两个孩子来自越南。她和阿尔尼的婚姻维系了三十多年,之后,阿尔尼瘫痪,两个孩子一贯冷漠六亲不认。花了三十年,她活在一个隐忍的世界里,习惯丈夫的冷谈,子女的蛮横与不自恩情逆来顺受。

  为了付高额的医疗费,她便开始把房屋租出,不分昼夜照顾瘫痪的丈夫。生活此时对她而言,早已失去色彩,剩下的全是负担。在来来往往的租客中,她开始摆脱丈夫的使唤,开始沉浸在厨房中的美味时光,甚至以年迈之躯,以残喘之魂恋上了年轻租客。可这一切都并不是莉莉亚治愈的转折,因为她也购买了如何制作舒芙蕾的菜谱书,也开始尝试制作。

  每次舒芙蕾出炉时,中间坍塌的样子,莉莉亚都觉得:

  “就像看到了自己的生活正在一点点瓦解。无论她怎么努力生活,灵魂的中央依然会突然塌陷下去,而生活也会在四周散落成碎片。她的起起落落和这种传奇式的甜点没有多少区别。”

  花了三十年,她的生活中心围绕家庭,却发现政府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爱她,甚至是在财产的分配上都让莉莉亚伤心欲绝。她的治愈看起来并不美好,因为在一个层面上来讲,是痛苦的治愈。她把自己从三十年的艰难婚姻中拎出来,揭穿了丈夫的面目,看清了养子的绝情。最终呢,孤独一人,在八月的一个早晨,躺在面包机旁,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菲尔达的故事发生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她命中注定的克星,是她的母亲。可以说,这辈子菲尔达的人生几乎都被自己的母亲毁掉,年轻时的斑斓全都因为自己的母亲而一一暗淡,没有念过大学,没有自己的爱好,连自己温和的老公都被母亲指责得不耐烦。

  当最终步入中年,离开了母亲,自己的女儿也快要嫁人,可以安静下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时,母亲也瘫痪了。她早已发现自己的母亲是个矫情的恶女人,病情并不严重,却天天哀嚎,发疯折磨所有人。可是又能怎么样呢,菲尔达的善良始终是自己母亲的把柄。也不是没有过恨意,但最终面对母亲在床上的狼狈模样,再无此意。

  菲尔达的治愈同样始于舒芙蕾,作者有意这样做。不过是打个比方做个隐喻而已,到最后发现这个故意为之的隐喻用得模糊不清,可有可无,想要借隐喻写尽人世,不够味。 整体看来,这本书并不算上品,有些时候太过啰嗦,人生百态的模子是有了,填进去的东西并不怎么高明。以至于,想要闲适阅读,却又被情节设定弄得阴霾沉沉,想要深读领悟,却发现格局太小,不温不火,难见真义。

  文/狐狸先生

  载于“了不起的狐狸先生”微信公众号(tchengzhong)

  《忧伤的时候,到厨房去》读后感(十):避风港

  厨房是母亲的乳房,恋人的双手,宇宙的中心。

  花了将近半个月的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土耳其作家爱诗乐·沛克的书。

  纽约,巴黎,伊斯坦布尔,三个不同的故事,有夫妻间的煎熬与折磨、丧妻后的心碎与重生、母女的爱恨与捆绑。而三段人生唯一的交集便是厨房,还有关于舒芙蕾的故事。

  最令我喜欢并为之心疼的,是马克的故事。爱妻克拉拉死后,马克从浑浑噩噩到扔掉妻子厨房里所有东西,再到自己笨拙地学着菜单以及遇到合拍交心的萨宾娜。故事很安静,笔调很平淡,却着实让人着迷。

  喜欢安静的时候光脚站在厨房的地板上,做着甜点亦或是在油盐酱醋中捣鼓新的菜肴。头发微微盘起, 手指沾满面粉调味酱,想要甜加点盐,想要肉嫩要加点粉,想要面包蓬松要多点酵母。

  一场味蕾的盛宴,都是由平凡不起眼的食材组成。

  时光就这样不知不觉流淌。那么静谧,那么美好。

  到底,厨房是有怎样的魔力,可以奇妙地抵挡着悲伤。

  马克从厨房中治愈丧妻之痛,莉莉亚从舒芙蕾里找到一丝喜悦,菲尔达以外出逛市场的方式逃离多事母亲的折腾。而我,寻着记忆中的味道,交出了一件件糟糕或成功的作品。

  一定要在变老前爱上厨房,面包机里的香味可以撩起你原本低落的心,酸梅汤盛入杯中撒上的那一小撮干桂花会带给你喜悦,而一件件厨具则是独居时最好的伙伴。

  无数次颠沛流离,赶稿熬到凌晨,或是团队工作抱着电脑在酒店生无可恋, 只有记忆中厨房里那热腾腾的气息可以给我慰藉。

  一直以来对外面餐馆的美食没有多大的热爱,习惯了自己在厨房折腾,也就有了洁癖。

  喜欢流连于厨房,却最讨厌油腻到恶心的心灵鸡汤里鼓吹的所谓女生为了留住爱人必须先抓住他的胃这种言论。

  亲爱的,厨房不是爱情里的心机,更不应该沦落到成为留住一个人的武器。

  若是兴趣相同,那么一起下厨房是一种情趣;若是指望一个人一辈子为你下厨房,那么请先问问自己有什么样的魅力可以让对方一辈子只为之痴迷。

  是谁来自山川湖海,却囿于昼夜,厨房,与爱。

  不起眼的食物承载着感情的潮起潮落,于是厨房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显得神圣。

  长的是苦难,短的是人生。都说唯有美食与爱不可辜负,美食拯救了我们的灵魂。

  至于爱,不急也不躁。

  只是每当因为某张治愈系图片而联想起将来会与爱人一起在厨房消磨时光,我总觉得每一道食物每一件厨具都变得生动有爱。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