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好奇者的经济学的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好奇者的经济学的读后感10篇

2018-06-04 21:47: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好奇者的经济学的读后感10篇

  《好奇者的经济学》是一本由罗伯特•索洛(Robert M.Solow)詹尼斯•默里(Jan著作,漓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7.8,页数:256,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一):最聪明脑袋如何引导大众的经济思维

  谈到经济学,似乎是分配使用稀缺资源研究,跟我们日常生活关系不太密切。而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却说,经济学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任何有好奇心的人都应该乐于了解。《好奇者的经济学》便是12位诺贝尔奖权威经济学家写给好奇者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这部由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合著的书,旨在吸引大家学习经济学,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正如编者兼作者的罗伯特•索洛在序言中所说,不管是财经研究或从业者,还是普通人,都会发现书中的内容有趣实用,而且跟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记者通过引进此书的漓江出版社了解到,《好奇者的经济学》是一本由保罗•克鲁格曼、弗农•史密斯、彼得•戴蒙德、安德鲁•斯宾塞、罗伯特•索洛、约翰•纳什等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面向普通读者而撰写经济学读物。经济学大师们从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入手,撇开深奥术语乏味数据分析深入浅出讲述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作为著名的经济学人,这1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经济学各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他们用各自成型的经济学理论,以精到的语言,分析了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等一系列热点问题,直面当今全球重大挑战。书中每篇还配有作者的详细介绍,可谓折射时代经济思想脉络把握全球顶尖经济智慧经典力作。

  经济学牵涉每个人衣食住行,《好奇者的经济学》秉持的正是这样一种理解经济学的精神,将复杂专业学术课题与当代人切实的人生需求关联,以尽可能浅显的语言,让一般读者从宏观具体不同层面,了解当代经济学的概念作用。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经济学与政治学教授蒂莫西•贝斯利由衷赞叹:“这本诺奖得主的作品集很有趣,它让我们见识到:当最聪明的脑袋运用经济推理来研究重要议题时,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

  编者坦言,“由十二位作者写就的区区十二篇文章,当然不指望能覆盖整个经济学领域”。书中关联了许多在大学、智囊团、金融机构商业公司政府部门都会碰到的经济学内容,但是没有关国际贸易篇章,没有研究贫困发展中国家特殊问题,没有对金融市场及其与“实体”经济的互动进行分析,同时也未能涵盖税务及更广泛的公共部门的经济问题。《好奇者的经济学》所能做是让读者一窥“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什么”。从近年的历史中我们知道,经济在起伏中发展,然而,也正如书中所说,“经济衰退结束后仍会有许多欠考虑观点横行一时,很多看法甚至像是从外星球来的”。因此,这种“大家小书”的出版愈发显得非常有必要,让有兴趣的人了解到底什么是经济学,让大家面对问题时能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其根本目的是对大小经济问题进行条分缕析以及系统观察,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二):未雨绸缪的好奇心

  复杂的数学算式、眼花缭乱的图形表格、深奥的建模、拗口的名词,经济学这个词俨然只和少数聪明人挂钩。尽管我们不得不承认,政府的决策离不开它,与我们切身相关的经济问题离不开它,甚至每天的柴米油盐都涉及经济学一些极小的分支。但真要搞懂个中缘由,借助经济学的工具改善我们的生活品质(且不说推动社会发展),又似乎非我们能力所及。

  不过,如果你还保有旺盛的好奇心,想要理解一部分能够立刻学以致用的经济学知识阅读这本由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联袂撰写的《好奇者的经济学》是个不错契机。经济学家们就自己的经典理论联系实际社会问题展开讨论,专业性毋庸置疑,同时避开数学算式和过多术语造成的阅读障碍,用通俗的语言言简意赅地阐明观点。若是对其中某个问题特别关注的还可以借鉴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文献,获取进一步信息。各人论述的话题虽各不相同,但编排上还是考虑到前后连续性,便于读者理解。

  普通读者读经济学读物可不是找些晦涩的理论自虐,经济学家们自然也不都是没事找事鼓捣数字的geek。读了他们的个人履历,有人囿于家庭条件早早失学,接触社会后才进修经济学;有人先读了其他专业半途转行;还有人因缘际会结识了朋友或者某项工作涉及而踏上职业生涯。说到他们选择经济学的共同触发点,突然惊觉原来他们都是十足的好奇者!想要知其所以然并且动用智慧找出解答执着成就了他们的成绩。就像奥利弗·威姆森说的:“我对事物运作(或静止)的原理永远很好奇,这让我开始区分出一时偏差反常现象间的区别。”

  对非经济学科班出身的读者而言,经济学只是知识领域的一部分,需要通过和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实例来应用。不妨参考威姆森的经历增进对经济学的直观感受。威姆森是从工程学转向商学,继而再转入经济学的,他的研究课题也是跨学科的交易成本问题。最初吸引他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的契机是曾经工程师经历对摩擦的职业敏感,交易成本是摩擦的一种,却始终为其他经济学家忽略。经过威姆森看似无关的职业经历,接触到的实例又强化了他研究理论的决心完成关于交易成本实践的长篇论文后,威姆森还计划将之运用于其他领域,研究更广义的跨学科社会科学

  威姆森的经历启发我们,好奇心可以迸发大能量,经济学可以活用于和我们休戚相关却又不完全主导权的方面

  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成年人,我们在关注天下大事、新颁政策、社会新闻之余,免不了要评头论足一番。然而不管是否与自身利益相关,个人都不是政策的决策者,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政策使之利于个体。那么用不用经济学的思维模式又有什么差别呢?拿养老保险这件每个人迟早要面对的事来说,现有的保障计划诚如威廉·夏普在文中分析的那样存在不足为此,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个人或雇主就会设法不完全依赖政府的保障机制积极地通过理财对抗通货膨胀提高退休后的经济来源大势所趋常言道,“别把所有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通过“差额投注”降低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为我们提供了理论依据。个人储蓄理财的选择策略就可参考这条。

  还有关于经济萧条情形下政策失调的理论、可供研究失业率和职位空缺的搜索理论、调节日益枯竭的资源的增长模型,这些热点问题有历史的前车之鉴为参考,但惟有成熟理论研究的支撑才能在将来应对可能的危机发挥足够的效用。

  近年来坊间流行的经济学普及读物也有不少,多是注重趣味性,譬如读者喜闻乐见的《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触及的话题伸手可及。与之相较,本书关注的问题没有这么微末,大多是与政府决策关系紧密的民生大事。当然,决策的最终结果还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接受者,若能掌握一点经济学知识,了解政策背后的原因及行将带来的影响,从被动承受影响,变成未雨绸缪掌握自己命运,也算得益于这份对经济学的好奇心吧。

  ——乙未年读《好奇者的经济学》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三):写在纳什离开后的第二天

  周一早晨,惯常地按下开机键,然后在电脑启动的这一分多钟的时间内去水房洗个手,把烧水壶灌满水,再回来把桌面上的落尘擦干净

  然而,当我坐定之后拿起鼠标,却看到各家门网站头条专题都大大地标出“纳什走了”!

  纳什的“囚徒困境”可以算是基础经济学中最吸引学生兴趣的案例。在纷杂的各种曲线之中,突然之间,一种贴近生活且又满是趣味的案例唤醒了昏昏欲睡文科生。让经济学变得神采奕奕

  什么是经济学?标准定义中,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各种经济活动和各种相应的经济关系及其运行、发展的规律的学科,其核心是如何分配及使用稀缺资源。听上去,这似乎是一门高大上学问。但事实上,经济学与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都息息相关,牵涉了我们每个人的衣食住行。

  《好奇者的经济学》恰是为经济学爱好者准备的最佳读物。书中集结了12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经典论述,在各自擅长的领域深入浅出地进行了分析。

  保罗•克鲁格曼告诉我们萧条年代中,资源稀缺不再占据支配地位,完全不符合经济学的要义,经济萧条是一个镜像世界。弗农•史密斯带我们从古典视角反思经济学,告诉我们货币财政政策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掌控。彼得•戴蒙德则探讨了就业与失业,如何在经济衰退期增加岗位空缺。戴尔•莫滕森用一种幽默风趣的笔法告诉我们没有工作不等于失业,经济衰退带来的问题远不止这些。安德鲁•斯宾塞的目光则从发达国家转到了发展中国家,研究全球经济的长期发展趋势结构变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会给世界带来新的研究问题。芬恩•基德兰德的研究方向是从公共管理角度研究宏观经济学,政策连贯性的问题是否会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罗伯特•索洛的课题更贴近我们的生活,也是我们一直学习的知识——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自然与人类经济之间的相互总用,决定着这个世界的未来。约翰•纳什当然是研究合作博弈问题的新方法,从二人博弈延伸至三人博弈,探讨“替代合作”情况。奥利弗•威廉姆森的背景特殊,从工程学到商学再转向经济学,跨学科的经历让他能够从多个角度研究交易成本经济学课题。威廉•夏普劝诫我们要在尚未开启职业生涯之前就应该关注退休财务问题,在社保出现当前问题的今天,退休财务更成为每一个人的未来难题。埃里克•马斯金的研究似乎跳出了经济学的范畴,他在讲我们应该如何选出领袖,什么样的方式才是民主。罗杰•迈尔森提出的干预的标准探讨了在世界和平的大环境下,军事干预他国的原因及后果

  这些大师为大众提供了理解经济学的机会,也用尽可能浅显的语言娓娓道来,让大众从宏观到微观,从传统经济学到公共政策的管理,各个层面了解经济学。

  这一本书,让好奇者更近地触碰到经济学大师的灵魂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四):一本深入浅出的经济读物

  本书的12位作者全部是重量级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冲着这一点,我们也应以一种虔诚态度和空杯的心态去拜读这本书。幸运的是,这12位作者没有任何的架子,他们的讲解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再通过优秀翻译,许多有趣而实用的经济问题都在我们的疑问困惑中慢慢释怀。

  这些作者不愧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他们视野开阔调查深入,理论功底深厚,语言又浅显易懂。他们用各自经过深入研究且已经成型的经济理论,为我们深入分析了诸如经济的萧条和衰退、可持续发展、就业、养老保障、环境保护以及公民选举等一系列的热点话题,真的让我们有豁然开朗醍醐灌顶之感。

  比如,2001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安德鲁.斯宾塞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之所以可以达到7%或者更高,而发达国家仅为2.5左右,其原因就在于发展中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需要自己开发技术,它们完全可以向发达国家引进技术或向它们借鉴。而这个过程却比开发技术快得太多。回想我们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经济的高速增长,莫不与这个原因大有关系。因此上我们的经济增长可以称之为粗放型增长,不可持续发展的增长。安德鲁.斯宾塞又指出,“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的收入劳动生产力随之上升,于是它们步入了发达国家的行列。它们再也没有‘借鉴’的东西了……接着,它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甚至降至2.5%。”这的确是一个事实想想我们国家当前所提出的创新发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不仅是战略发展的要求,更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途径,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们如果只是一味地跟在别人后面,那么我们终将付出停滞不前、甚至迅速落后高昂代价

  在政策连贯性问题上,芬恩.基德兰德给出了很好的建议:“我们应该保护政策的制定不受政治压力干扰,建立某种保障机制来确保许诺给民众的好政策在未来也会一直保持下去。”应该承认,我们国家在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上一直做得很好,但其人均收入就国际标准而言仍然非常之低。这些方面就需要投入持续的改革,比如对国有企业优惠政策问题,如何有效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等等。作者指出:“如果中国不进一步在金融领域开放竞争,这个问题终将阻碍其经济的长期快速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利率市场化等一系列金融政策正在全面推开,这一点与经济学家的呼声该是多么的一致

  经济领域的问题应该用经济手段去解决,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听听专家的建议,尤其是应该多向世界顶级经济理论专家虚心学习。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满足了好奇心,更应该学以致用,从而在经济活动中少走或不走弯路。从这一点上说,《好奇者的经济学》这本书一定能给我们带来许多正面的影响、有益的启示。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五):一些觉得很有意思的点

  1、经济学无处不在

  我们生活在经济社会中,经济学无处不在。

  几乎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都会跟经济扯上关系。

  我们衣食住行,周末出门小聚、在网上血拼、拿到手的工资、交出去的水电费、保险、养老、公益活动……工作、学习、生活,全部都在这个范畴之内。

  但是感觉经济学却似乎离我们很遥远。

  是一门格外吓人,格外需要意志力才愿意去了解的学科。

  那就这本书来说,情况则不同。

  这本书的初衷就是让大家了解: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些什么?

  虽然书中高冷的词汇还是很多,比如:微观经济学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应用福利经济学、资本资产定价模、三方博弈理论等等;而且探讨的某些话题也比较抽象比较宏观,但是总体来说,这仍然是一本经济学爱好者的读者。

  将复杂专业高冷的学术课题,与我们生活中切实相关的人生需求相关联,以已经尽可能浅显的语言,从宏观和具体的不同层面,了解我们身边正时刻运行着的、对我们的生活起着不可或缺作用的经济学概念,做一些有趣的解释。

  这就是这本书在干的事情。

  2、十二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得主

  每一位作者来头都很大,名字列出来都是金光闪闪的。

  他们分别为:

  保罗•克鲁格曼:受到阿西莫夫的《基地》中的“心理史学”影响,从而潜心经济学研究的可爱学霸;

  弗农•史密斯:宣称自己是“古怪时代的幸存者,一个站在悲剧肩膀上的赢家”;

  彼得•戴蒙德:帮助人们理解经济调控失业率、职务空缺和薪资水平的影响

  戴尔•莫滕森:失业问题。企业裁员和家庭消费之间的关系,以及这在经济危机中的原因。

  安德鲁•斯宾塞: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和产生的结构性变化。这里有一点:社会凝聚力的崩塌会削弱政治政策进程的效力,破坏统治结构。

  芬恩•基德兰德:政策连贯性问题;政府经济政策对人们决策动机的影响;

  罗伯特•索洛:可持续发展;有一点:民众往往需要再缺乏引导的情况下,凭借模糊的直接和一些零星的认知来决定自己的经济、政治上的态度。

  约翰•纳什:博弈论;

  奥利弗•威廉姆森:交易成本和交易成本经济学;这篇文章更偏向社会学;

  威廉•夏普:退休养老和社会保障;

  埃里克•马斯金:我们如何选出领袖,有没有这样一种方式能够满足所有必要条件

  罗杰•迈尔森:当我们生活在一个建设得很成功的民主社会时,我们被政治、法律、经济及社会机构所包围,其中每个机构似乎都依赖与其他众多机构。而当这些机构不存在会不运转时,为了让社会迈出从无序走向繁荣的第一步,我们应当首先建立哪些机构?而在国家崩溃后亟待重建的紧急时刻,这类关于国之根基的理论问题就会变成切实的政策考量?那些国家建设的国际干预者该如何设计一个国家成功运转的大框架?

  3、十二篇文章

  感觉有些是论文,有些是演讲稿,并不完全是该作者的代表作,或是理论精彩的部分。

  而且因为篇幅短小,所以摊开来讲也不太现实。

  但是,作为普通人,会发现这些短小的文章里涉及到的问题确实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让读者进行有效的思考。甚至可以借用某些经济学工具对自己的生活和当前的社会生活,进行一些具体的分析。

  比如:经济大萧条的可怕矛盾:一些看似善良有益的行为,并不能够帮助改善状况,甚至可能会造成令人费解的伤害。个人的节约行为甚至会导致国家储蓄总量的减少;工人为了保住工作机会接受减薪的举措,反而会减少就业机会。

  再比如:在维持某种固定生活水平的总成本逐年增加的情况下,如何把收入的一部分用于储蓄和投资,以确保退休之后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因为很明显,社会保障计划的意图并不在于充分地为每个人提供相对稳定的生活水平,而是为那些出于收入水平底层、希望能获得额外退休收入来源的人们提供一张“安全网”

  【完全是经济学的门外汉,读的时候并不能完全理解,但是并不枯燥,反而觉得很好玩,想要了解更多。是一本有意思的书。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六):人人都该懂的经济学

  什么是经济学?

  在没看过《好奇者的经济学》之前,我觉得经济学离我很远,是商人才需要了解的东西,是平均可变成本、资本收益、无差异曲线之类艰涩难懂的名词。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和经济学有着联系,为什么你升职加薪后反而感觉钱不够用?商品是否存在性价比一说?小到一盒酸奶的价格,大到如何投资理财,其实,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经济学中找到答案。

  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却说,经济学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任何有好奇心的人都应该乐于了解。《好奇者的经济学》便是12位诺贝尔奖权威经济学家(其中包括《美丽心灵》男主角原型约翰·纳什)写给好奇者的经济学普及读物。这部由一群杰出的经济学家合著的书,旨在吸引大家学习经济学,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正如编者兼作者的罗伯特•索洛在序言中所说,不管是财经研究或从业者,还是普通人,都会发现书中的内容有趣且实用,而且跟我们的生活如此息息相关。

  除了经济学知识,历史和社会学知识是附着在经济学之上的大礼包,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任何一种意识形态的衍生,都和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些看似枯燥无味的文字,被12位诺贝尔经济学得主讲解的深入浅出,一本书看完,几乎等于翻看了一遍美国通史。

  如果这样还不能引起你的兴趣,那么我摘录书中的一段话吧:尽管房屋的耐久度极高,但它确实是一种消费品。你可以租用一套房屋,并在居住期间付费享受其包含的服务;你也可以购买一套房屋,提前为未来提供的一系列服务埋单。对于有着普通收入的大众而言意味着什么?前文中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观点能够说明问题:大部分的购房交易都是用别人(尤其是银行)的钱(other people's money,OPM)来完成的。然而,一旦这笔钱的膨胀程度超过了人们的收入可持续增长的速度,便会危及到银行的所有出乎,包括那些租房生活的无辜民众。

  这段话中用简单而易懂的语言说明了依靠OPM购房的人和租房者之间的关系,再往下读,我们就会了解到更多关于购房和负债危机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出一个适合自己的购房需求。而我们大多数人在读到这段话之前可能并不会想到这么多,只是觉得“别人都在贷款买房,我为什么不?”

  这也是经济学带给我们的智慧。

  再来说说内容之外的东西。

  漓江出版社出版作品,大社的书,品质不用我多说了。内容严谨,翻译功底不错,做到了信达雅,读起来流畅舒服。没有花俏的腰封,没有长篇累牍的推荐语,没有啰嗦的序言和莫名其妙的跋,整本书都是令人舒服的简洁和干净。

  纸张好,触感也好,拿在手里有分量感,配合清爽的文字,触觉和视觉双重享受。

  《好奇者的经济学》读后感(七):经济学家教你认识经济学

  当前社会上对经济学的看法有这样两种倾向:一种认为经济学是深奥难懂的学问,是藏在象牙塔中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珍品,和普通人没有任何关系;另一种认为经济学是一群互相争吵的伪劣学者欺骗世人的把戏,因而在网络的论坛上和媒体的时评里都可以经常见到几乎要淹死经济学者的口水,但这两种看法都有失偏颇。就像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所说,“经济学可以说是对人们维持生计的日常事务的研究。”

  经济学是观察社会运行的一种工具,是思考生活的一种方式,也是个体做出判断和选择的知识基础。任何具有好奇心的人都会而且都应该对经济学加以了解。因此,《12位诺贝尔奖经济学家写给好奇者的经济学》这种针对普通读者的经济学读物的出版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

  本书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詹尼斯•莫里主编,保罗•克鲁格曼、弗农•史密斯、彼得•戴蒙德、戴尔•莫滕森、安德鲁•斯宾塞、芬恩•基德兰德、罗伯特•索洛、约翰•纳什、奥利弗•威廉姆森、威廉•夏普、埃里克•马斯金、罗杰•迈尔森等12位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所著。每位经济学家都是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自己认为有趣而实用的经济学问题,撇开了深奥的术语和乏味的数据分析,将经济学中至关重要的问题以深入浅出的生动语言讲述给读者。其中 “萧条年代另当别论”、“就业与失业”、“大衰退及后危机时期的就业问题”、“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结构性变化”、等议题,也是中国经济发展中要持续关注的。

  保罗•克鲁格曼与弗农•史密斯关注的是经济萧条议题。前者认为经济萧条不仅仅是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是经济的一种持续低能运转状态。而抗击这种经济衰退,大型政府基建与一味的开源节流、银行降息于事无补,超前消费和一定的通货膨胀是适用于萧条时期正确的思维逻辑,但这种逻辑也就只适用于这种非常时期。后者主张,典型的经济衰退都应该与新的住房开支密切相关,买房者、防尘中介、贷方、抵押贷款发放者、银行等都是经济衰退的过错者,货币政策和财政刺激政策在资产负债危机中收效甚微。

  彼得•戴蒙德与戴尔•莫滕森关注的是就业与失业议题。前者以就业与失业问题为例,证实政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制定政策的关键在于全面考虑经济的运作过程、建立模型并观察模型是否与经验事实相适应。后者运用“摩擦理论”研究宏观经济学层面的老公流动率和劳动再分配、研发以及个人关系等问题。他认为下调利率及量化宽松政策是解决低消费需求与高社会生产力之间矛盾的根本问题。

  安德鲁•斯宾塞重点关注全球经济发展趋势和结构性变化,其中不乏对中国经济增长的看法。他认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人口庞大,未来经济发展规模不可小觑,如果中国无视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将会损害自身利益。这个观点对于中国经济政策制定者而言可以说是一个中肯的理论依据。

  以上三个议题,仅仅是经济学领域的几个方面,书中其他章节还对“政策连贯性问题”、“自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合作博弈问题的新方法”、“跨学科的社会科学:交易成本经济学课题”、“我们应该如何选出领袖”、“敢于的标准”等议题进行了经济学思路的探讨,涉及到了比较现实而且广泛的经济学领域。但这样一本239页,12章的书籍并不能涵盖经济学的全部,充其量就是为“即将开启经济学学术生涯的学生们提供了一些他们认为有趣、实用而且能够进行有效思考的问题”。让我们这些好奇的读者了解“经济学家到底在做什么”,让我们在处理自己的经济问题时能够也像这些经济学家一样能够条例清晰的进行推理与系统性的观察。

  总体来说,本书是一个对于普通人来说略微枯燥,但对专业人士来说是一本相当浅显有趣的入门书。从专业性和可读性来说,是一本十分值得推荐的普及型读本。

  另外,书里面每个经济学家都的介绍里都有其已婚有子的信息公布给读者,看来国外确实是家庭关键比较重,这点也比较值得我们学习。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