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10篇

2018-06-06 20:51: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10篇

  《泥巴墙头腊味香》是一本由朱幸福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页数:27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一):转发--------乡土日常的温度 2015年07月10日 新安晚报 □芜湖 子薇

  本文《乡土日常的温度》是tian的孩子2011转发芜湖子微老师写的关于朱幸福老师的新书篱笆墙头腊味香》的书评

  乡土日常的温度

  2015年07月10日 新安晚报 □芜湖 子薇

  浮躁喧嚣尘世中,还有像朱幸福这样工作忙碌朋友遍布各个阶层的人,能够见缝插针地读书写字,这种精神无疑是令人感动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滚烫的诗句表达了艾青对于土地的一腔深情。那么,我可不可以为朱幸福而略略地修改一下——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文字爱得深沉。这般多年如一日的坚守需要定力耐力毅力,这源自于他对于文字的热爱,源自于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因了这份热爱,他才会如此地关注生活中极易被我们忽略掉的点点滴滴。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点点滴滴,被他认真细致地拾起,捋成线捋成丝,是写也是缝,是描也是绣。生活中你见我见大家见的朴实图景,便以一种别样风姿呈现于他的笔端,呈现于我们的眼前。

  《泥巴墙头腊味香》(朱幸福著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6月出版)共三辑,分别是:风俗风味风情。若要具体地给出个地点,那当是宜家宜居的锦绣江南了。

  关于风俗的这辑文字,朱幸福从婚丧嫁娶写到一个又一个喜气洋洋节日,浓浓的情感穿插于字里行间,顺带着将那些咀嚼时津津有味令人齿颊皆香的民间传说恰到好处地搓揉了进去。这样的文字带给我们的就不仅仅只是阅读享受了,更让我们于不经意收获了沉甸甸的知识

  说到中秋的粑粑,他是这样描写的:磨下面用一个大木盆支着,上面放一面稀竹筛,用一床被面垫好。父亲拉着木架,带动着石磨转动;母亲则一次一次地将米和水均匀地放进石磨眼里……

  朴实的寥寥几语,向我们展示平常乡村生活以及和谐温馨家居图景,如此鲜活生动,如此踏实可依。

  风味这辑,当是饕餮们的最爱。下水捞鱼虾逮泥鳅捕黄蟮,上树抓麻雀捉知了,一酒一肉一饭一粥,还有花样繁多的各类面食菜蔬,每一味美食的烹制过程,朱幸福一一娓娓道来,让人疑惑着,他不仅仅是个美食家,大约还有着精湛厨艺吧。包子是怀孕的馒头,不当空心大萝卜,都是飞鸟惹的祸,油条炸出的良心,酒意绵延花半开,这般亦庄亦谐、或如画或如诗般自成一格的标题,是否让你如我一样地徜徉于一样又一样的美味里,渐至忘记归路?

  第三辑风情篇,滚铁环、躲猫猫、跳房子游戏,剃头、裁缝剪纸、箍桶等民间手艺,朱幸福以极接地气老练大气的笔法,让我们咀嚼那些童年趣事、乡村日常时,眼前神奇地幻化出了生动精彩清晰影像。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写自己熟悉的人和事,写自己能够掌控得了的情感,才会让文字显得流畅从容,也会自然而然地带给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审美体验。朱幸福的文字贴近烟火、敦实朴实诚实,一如亦友亦师的他这个人。这样的文字是有尊严的,认真踏实地写出这般有尊严的文字的人,无疑是令人尊重的。

  当无数的文人作家趋附于喧嚣华丽时,朱幸福坚持忠实于自己的内心,踽踽独行于乡村故土。越努力幸运。这话,从朱幸福身上分明地得到了确切的验证。他的努力,他的执着他的真诚,他的朴实,让我们于他的文字里看到了一种闪亮的品质,那就是根基。张炜说,做脚踏大地的写作者。这样的文字,不仅仅带给我们心灵上的平和宁静,更有细细咽下母亲烹调出来的饭菜般的亲切温暖

  我们的眼眸锁定文集《泥巴墙头腊味香》时,略带着轻浅乡愁的美食乡音乡情,在暖阳里在月光下,扑过来,让我们的记忆一点一点地苏醒复活,有一种无以言说的情绪缭绕心头——绵长的,让人欲罢不能的。

  这样如雨季般畅达丰沛的文字,非热爱生活的人所不能为。正如朱幸福在《小茶干爱伴绿菠菜》里絮叨家常似地说:休息日在家,我会亲自去菜市场买回菠菜、茶干、小虾米,做上一碟,然后开一瓶好酒,或独自小酌,或邀一二酒友共同品尝,畅叙人生感觉自己就是最幸福的人了。

  乡土日常的温度皆在文字里,能够读到这般养人的文字的我们,也是幸福的。

  http://xawb.epaper.ahwang.cn/html/2015-07/10/content_347837.htm?div=-1

  《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二):江南风俗写真

  江南风俗写真

  东方熹微,远处晨雾正起。忽然,看见纱窗上栖息着一只螳螂。螳螂来仪,好,我赶忙打开电脑,感到马上写出的这一篇读后感一定不赖。

  这书是朱幸福送我的,名叫《泥巴墙头腊味香》。他递给我的时候是一脸的兴奋。展读之后,我感到他的兴奋是有理由的,这确实是一本好书。好就好在它既可以让读书人真切地理解什么叫江南、大地、人民,又可以让各色人等感到岁月可亲。我们经常援引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句话诗意地栖息在大地上,可是,如果没有像朱幸福这本《泥巴墙头腊味香》一类书做佐证,终究对理解这句名言隔了一层。

  中华文明有极为丰富内涵,其中之一就是礼乐文明。而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上,又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筚路蓝缕,积少成多,汇聚成《诗经》、《礼记》这样的礼乐文明成果。蔚为大观,最后就演变为可读、可传、可变、可化的一种演进的礼乐文明传统。第二个阶段,就是“礼失求诸野”,人民在山水相依、生生不息当中的创造特别是江南文化把典籍、人文精神与普遍生活状态紧密联系在一起之后,除了纸上写的、画上描摹的、大地上建造的,那些日常的生活,很多就只是保留一代一代人的记忆中了,如果你不听经过的人叙述,很多事情就似乎没有发生

  比如,围绕一只黄鳝笼子、一只虾耙、虾网、一只牙刷制作的泥鳅斩子所发生的故事,现在还有多少人拿出来说呢?可是,不说,不真切地说,我们就不知道50、60年代的人何以是那样的品格更进一步来说,我们就不能很好地把握大地与人民。当年,谁要是一早就在村头大喊,谁动了我的黄鳝笼子,那是要引发一场“战争”的。当然,围绕腊肉、香菜、村戏,等等等等,朱幸福写的更多的是聪慧快乐

  如果不是一件件快乐的事情,谁还会拿出来一说再说呢?在一个互联网如发大水、网购像不要钱似的时代,那种看着腊肉烧包菜的眼馋劲,如果不通过朱幸福的笔写出来,我们是无法体验的。

  我也是那个年代过来的人,我一直在想,要是有人真切地写下那个年代发生的一切多好。每一代人的生存状态都是奇情异彩的。不信吗,那你就翻开这本书读读,不读得你满口生津才怪。书中有一篇文字格外让我佩服。就是推着菱角盆“踩水”摸河蚌的情景,还有脚踩到一条鳜鱼,即使脚被它刺破了,仍然不舍得放弃,真是可以用惊心动魄来形容。如果谁有这样的经历,将来这个人又做成了大事,或者即使没有做成大事,一定是没有什么艰难困苦可以将他打倒的。

  通常有三种办法,可以断定一本书是不是好书,有趣的书,有益的书。其一,是读了之后一下子就打开了你记忆的闸门,这样的书就是一部“心灵史”,它既属于作家,也属于读者。那么多你过往生命中细节都鲜活起来,这种共享一种生命记忆的感觉,是一种人情的温暖。其二,就是你只读了书中一篇文章,就情思非常充盈,不忍再读,这本书就值得你倍加珍视了。其三,手不释卷,一口气连读数篇,有应接不暇之感,这本书的风景还不值得你流连吗?!

  手头这么快就有一本《泥巴墙头腊味香》,真幸甚也!或许有人说,只听说过“箫韶九成,凤皇来仪”,没有听说过“螳螂来仪”,可是,你想,一只从大地上起飞的螳螂,竟然落到10楼的纱窗上,恰好这个早晨我又在书写一种读书的快乐,不是“来仪”又是什么呢?况且,据说,螳螂被古人称为“天马”。先秦典籍提及螳螂,是作为勇士代名词的。

  《泥巴墙头腊味香》读后感(三):记住乡愁就是记住春天(刘敬)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地、河流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故园、老家是我们精神的皈依。在中国广大乡村在城镇化、现代化发展道路上阔步疾行的当下,在老宅、旧院、古井等渐成“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之际,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推出的朱幸福新著《泥巴墙头腊味香》,无疑是唤起读者记忆中的恬淡乡愁、引发传承优秀民间文艺实现维护文化本体价值的良媒之一。

  该书全彩印刷,虽仅三辑:“风俗记趣”、“风味记鲜”以及“风情记韵”,但内容上并不单薄,反是奇花摇曳舞翩跹,珠玑暗蕴竞芳菲。作家自幼与泥土、溪塘作伴,尤爱听长辈们谈古今、说故事、话传奇,后又做了家乡中学语文教师校长,直至成为县报记者、副刊编辑骨子里早已浸透了美趣盎漾的风俗民情,笔底下亦多彰显出浓郁地域文化特色。举凡民间文学手工技艺、乡土美食、歌谣舞蹈礼仪流变,以及深蕴于其间的家风祖训、传统美德与家国情怀等,皆是作家所关注和描摹的。朱幸福对于民风民俗资料的搜集,对于那些具有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诸如“八社神灯”“芜湖铁画”等更是不遗余力地奔走呼号,以期这些宝贵而又脆弱、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活态文化遗产能更好地传承下去。

  流沙河诗云,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温饱;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乡村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历史的必然。但建设新农村,步入现代化,却不应以“牺牲”那些根植于古老乡村、发源于田间巷陌的优秀传统文化为代价。毕竟,有文化才有文明。若是抛弃了传统,又何创新?换言之,忠孝勤俭廉,仁义礼智信,又有哪一样不是实现中国梦所必需的?难能可贵的是,自认与传统结缘的朱幸福,积极投身于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习俗等的搜集整理,热情采访,潜心撰文,呼吁呐喊。从书中我们不难看出,数十年来,他一直在矢志不渝地试图找寻、探求本乡吾土、相邻市县代代传承的民族文化精髓,并致力于“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如果说,“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是诗人屈原的肝胆,“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是钱武肃王的情意,那么,这本写“江南的词典、江南的手艺、故里旧事、小民的风流”的《泥巴墙头腊味香》,便是朱幸福的一片丹心了。在我看来,此书与大型纪录片《记住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城镇建设,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理念,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眼下,如火如荼美好乡村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的传承如何找到新的依存形式,并最终形成良好的文艺生态,使“乡愁”不仅能被牢固地记住,更能化为未来新生活中的喜闻乐见,这,想必是朱幸福所梦寐以求的,也是在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中成长起来的所有有识之士、各阶层管理者设计者以及开发建设者们所亟需解决的。

  作家文笔老辣,记叙生动,描摹细腻语言恰切接地气,心泉汩汩溢真情。他告诉我们,记住乡愁,就是记住了春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