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绿皮火车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绿皮火车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15 11:01:5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绿皮火车经典读后感10篇

  《绿皮火车》是一本由周云蓬著作,九州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绿皮火车》读后感(一):唱歌的周云蓬和写字的周云蓬

  有一段佳话盛传于文艺青年之间,说的是周云蓬和绿妖的故事:绿妖当时还是一名记者,她去采访当时还不算太有名气的周云蓬,结果被周云蓬所吸引,后来绿妖辞掉了工作,成为周云蓬的女朋友兼经纪人、眼睛兼拐杖。柴静问绿妖为什么会和周云蓬在一起,绿妖说:“王小波小说里写,一个母亲对女儿说,一辈子很长,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

  柴静问:“就为了这个吗?”

  绿妖说:“有趣多难啊。”

  这真是一个让人向往不已的美好开端,可是有趣很难,相守更难,这段才子佳人的爱情维持了四年之后以分手告终,坊间盛传是由于周云蓬劈腿所致,而当事人一直缄默不语,分手后依然以朋友的身份在网络上遥相支持。绿妖2015年出了新书《沉默也会唱歌》,其文字间的广度和深度,在我看来是大大超过了周云蓬的《绿皮火车》,她写的《少女哪吒》也在2015年被搬上了电影屏幕并入围诸多国际电影节奖项。试想如果绿妖一直和周云蓬在一起,是否会在写作上会有今天的成就呢?答案不得而知,想来却是令人唏嘘。

  说回周云蓬,他算得上是目前中国民谣音乐的代表人物,频频现身于各种音乐节演出,眼盲心明加上多年游唱的经历,让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生命的厚重感,有着巍峨群山仰望星空和俯瞰众生一般的悲悯和苍茫。他谱曲演绎海子的诗《九月》传唱甚广,每到9月份,朋友圈里就会被这首歌刷屏。然而他以写作者的身份走进公众的视野,却主要是因为韩寒在2010年主编的《独唱团》,这本杂志只出版了一期就夭折了,变成了不折不扣的绝唱团,却依然名噪一时。《独唱团》的第一篇就刊登了周云蓬写的随笔《绿皮火车》,后来周云蓬受邀给报刊杂志写专栏,在2012年集结出版,就成为了他的随笔集《绿皮火车》。

  除了少数几篇稍有份量的文章之外,《绿皮火车》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周云蓬日记,虽然随笔和日记并没有一个特别严格的区分,但是书中大量的碎碎念让人读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偶尔会冒出一些有意思的金句。比如他讲两首写梵高的民谣:“张佺的梵高是大风烈日下的劳动者,李志的梵高是都市丛林里的罂粟青年,其实每个人最终都在呈现自己……所以,真正的孤独,我们看不到,真正的梵高在中国活不了”。这种灵光一闪的写作方式,更加适合写诗,随笔这种需要从生活切入而立论要高于生活的文体,并非周云蓬所擅长的。所以,最终《绿皮火车》这本书变成了一本民谣界的回忆录,里面主要写的就是他参加各种音乐节的情形,他到各地演出时的见闻,他和民谣音乐人们来往的日常,诸如此类。如果是热爱民谣的读者,从中还能找到些阅读的乐趣,如果是一般的读者,恐怕是很难喜欢这本书的。

  2011年周云蓬凭借诗歌《不会说话的爱情》获得了当年的人民文学奖,这首诗真的好,只凭这一首,周云蓬就足以在当代诗坛留名。“我们烧自己的房子和身体生起火来……普天下所有的眼泪都在你的眼里荡开……日子快到头了,果子也熟透了,我们最后一次收割对方从此仇深似海……”

  另外有一首《空水杯》也是极好。“孩子们梦见自己的小孩,老人们想着自己的奶奶,只有中年人忙着种粮食。长出来又衰败,花开过,成尘埃……”

  身兼歌手、作家、诗人等多种身份,在我看来,周云蓬是文不如人,人不如歌,歌不如诗。所以让我劝他的话,我会说:老周,不如,还是专心写诗唱歌吧。

  《绿皮火车》读后感(二):坐着火车去远行

  读完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总想写点什么。

  阅读的过程中,我随着老周的文章,忽而回到了久远的以前、忽而认识了某位也许挺出名的人,忽而又来到了丽江大理或者雅鲁藏布江边。我感到莫名的轻松,他仿佛是我身边的一位老友,向我缓缓诉说这些年来他遇见的人与事,与我分享他创作的诗与歌。

  虽然他年纪比我大,个子比我高,也比我有名气的多,但他说话时一点架子都没有,还时不时地拿自己和朋友们打趣。他眼里的世界和我们看见的不一样,比我们所见的要开阔的多。他的内心世界沉毅持重,当某段时间在公共生活中奔波了太久之后,他会停下脚步,花时间思考,拾回自己安身立命的家——诗歌,因为一个人不能丧失困惑迷惘怀疑的能力。

  老周走到哪都有朋友接待,一起唱歌,一起斗琴,一起把酒言欢,常常说着说着就介绍起哪里的好酒来。他在香港女人街抱了一堆衣服返乡,在台北花台币花的心哆嗦,在丽江把5块钱蔬菜自助餐店当食堂。他有一身的江湖义气,为重病的朋友义演,写文纪念慢慢被淡忘的逝去的朋友,探访影响了几代人的名人墓地。他说自己只是一个混过地下乐队、会写诗写文章的歌手,有时参加演出连化妆室都分不到,还得和那么多工作人员一起蹲在广场上吃十块钱的盒饭。

  他偶尔也会提到自己那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是接受了宿命般的坦然,有时会自嘲,但从未流露出对生命怨恨或是对生活的失望。在我看来,他对生活的热爱,比我们这些忙忙碌碌无所适从的人们,要多的多。

  我跟着老周一起,也觉得人生有趣起来。

  《绿皮火车》读后感(三):感悟

  《绿皮火车》读后感(四):评论 绿皮火车

  两天半列车途中读完了一本《绿皮火车》,穿梭了两座城。

  一看周云蓬,就想,怎么那么丰富的阅读面和游历经验,那么多的才艺,那么有趣的文化生活,那么诗意而又准确的视觉描写,还有比正常人还正常的情爱体验,作者还是瞎子,真tmd。是怎么做到的?虽然他十几岁以后才瞎。

  绿皮上现在几乎都是最底层了吧,寒假时看到有几个博士回家发友圈抱怨火车上刺鼻的气味,多年苦读用尽全力上了国内一流学府还是要忍受漫长而又赃乱的夜车,不对比不冲击,一冲击就不平。好在绿皮上像一个大杂烩,南来北往讨生活的人在不那么优雅舒适的环境中打牌聊天嗑瓜子,真是丰富又鲜活,生猛又有趣。火车依旧是了解社会和各个地域的一个大窗口,如果有些人文情怀的话。

  好像每个人身上好像总是会无意识带着一些普遍性的印记,透露着身份和经历,穿着上看不出来了可能语言上还有痕迹,语言上听不出来了可能饮食习惯并没有完全改变,如果足够敏锐的话甚至表情动作眼神都可能被捕捉到信息,没有谁多特别。如果想要不被标签化不必刻意隐藏什么,可以变得更加丰富。

  《绿皮火车》读后感(五):如果与那双眼注视,必能望见光亮

  周云蓬这本随笔集的“流水账”性质,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之一。无扣人心弦的情节,不作炫丽的辞饰,记录的就是生活或旅途里的点点事迹、片片音乐、丝丝人影、寸寸感思,朴实如日常,平淡如清水。坦白地说,读这本书时,我仿佛重返至中学时代,手捧一本优秀作文选集。这本作文选集包揽了各种作文体裁,叙事、述人、议论、发感,每篇的篇幅收敛得恰好,且大部分结尾都不忘来个犀利的点题总结。我把这本书当睡前床头读物来使用,不急着看,一点点翻,用最慵懒与舒逸的心境来对待它。

  随笔集分为三部分:“路”、“歌”、“人”。在各城各地的游历或演出,汇成了“路”;自身的音乐生涯与听闻到的他人之曲,奏成了“歌”。身边的或遥远的走入内心的各色人物,聚成了“人”。在书中尽管是独立的三部分,但它们是融会贯通、一脉相承的。路途有的是歌的回韵,与人的足迹;歌声由人所唱响,由路所传递;人是路的开拓者,也是歌的造就者。并且在“路”、“歌”、“人”之间,周云蓬尽显自己的豁达、细腻与诙谐,使这一篇篇作文鲜活有趣。

  在那些倦意可能已萌生的睡前一会儿工夫里,翻开这本书,我看到周云蓬以音乐为马,以一篇篇随笔做着在空间与时间上的跨越,我也随他而跨。在北京住了十五年,隔了一行字便置身于绍兴,信手翻一翻,便途经了海南、香港、新疆、台湾。只看过迷笛与草莓音乐节的土宅的我,在某页纸里随老周去了汉堡绳索道音乐节、阿尔尼翁艺术节,又回至传说中的树村。我看到多年前那个踮起脚张望绿皮火车过桥的孩子,看到29岁生日时在冬日地铁通道里卖唱的盲人青年,看到后续的他游遍五湖四海、历经千山万水。看书时我总在想,在一个个和他平行的时刻,我又在何处,我又在做什么,我是孩童还是已长大,我和他是否有交集。

  最开心的是看到自己喜欢的一些音乐人和一些歌也出现在周云蓬的文字里。从土里生出的野孩子唱起“黄河谣”和“远行”,乡情郁结的多情歌手张玮玮在白银筑起“米店”,苍劲的胡德夫在彼岸扬起“太平洋的风”,二逼青年李志在五彩都市里塑起忧凉的“梵高先生”。这些人这些歌在这本书里,在周云蓬的眼里,和在我的眼里,映出的是相同的模样。在这里,我和周云蓬不只是读者与作者的关系,我们似朋友,聊着共有的共鸣。他成了讲述者,我成了倾听人。

  我个人对国内民谣音乐的喜好,是以野孩子、苏阳、旅行者这一类乡土情怀浓厚的民谣为大,而以偏向人文性的周云蓬、万晓利、小河这一帮为次(麻油叶滚去火星)。第一次听周云蓬的歌,已是在2014年的广州彼岸花开音乐节上,当时是以完整乐队的阵容出场。我第一次听到了“九月”、“随心所欲”、“四月挽歌”这些悠扬而伤感的歌。而今我迫不及待想重拾周云蓬的歌,从2004年的《沉默如谜的呼吸》到2014年的《四月旧州》,想看看这些歌是如何像一个个乘客般乘着早年一辆“绿皮火车”行进过来的。

  随笔集的最后一篇,周云蓬为他的父亲而写。一个坚强而固执的父亲,一个陷入黑暗而恪守光明的儿子,一个悲伤与温馨交织的家庭。如果说周云蓬九岁时的失明是一场苦难,那么在此后人生的路上得拾获多么大的力量与勇气,才能使他有朝一日把这苦难以幽默的口吻讲出来。

  2016年1月24日,周云蓬在广州TU凸空间演了一场单人弹唱会。在那个我在广州经历过的最寒的晚上,周云蓬连演三小时,新歌焕新,旧歌依旧。那一刻我在想,我没见过周云蓬摘下墨镜的模样,但如果与那双眼注视,必能望见光亮,甚至是甚于常人目光的光亮。

  《绿皮火车》读后感(六):这当然不是一篇读后感。

  连着两天,听了周云蓬的讲座和演出。

  其实他在宁波演出的两天,刚好是传说中的世纪寒潮的开始。所以他说凄风苦雨,你不来,我不怪你。

  周云蓬,朋友们叫他老周。听过他在城市之光书店盘点他的2015,前排看过他现场和歌迷一起反复唱“期待更美的人到来,期待更好的人到来”,甚至还一桌吃过饭尤其喜欢吃海鲜面的,老周。

  此前,我跟这个人唯一的联系就是,2012年的三月,他在我之后的一个星期去了扬州,因为瘦西湖的检票员让他出示残障证件,他没带,检票员又坚持让他摘墨镜,他觉得这是一种不尊重,于是去补了票,发了微博,刚好这条我有看到。

  我很喜欢扬州,尤其是烟花三月的扬州,我觉得,今生今世,一定要跟爱的人去一趟扬州。他也说,很少在外地看到扬州人,大概因为当地人觉得生活幸福,所以才没人离开。

  20号讲座那天,他给我们看他拍的瓦尔登湖,也唱了一段这首在编的新曲。互动提问结束,他还给现场的听众们拍合照,让大家自己去他微博认领。说是盲人也可以拍照,很多事情其实跟正常人没有大的什么差别。

  我有点理解,他们不需要同情,只要彼此尊重。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谁没有点残疾。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那份无法言说的自尊和骄傲,然而在没有达到世俗普遍意义上认可的成功之前,这种自尊与骄傲其实是无用的,甚至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它越多,越累赘。

  马頔在一席的时候说,有次周云蓬的新专辑发布,小河是嘉宾,在北京鼓楼的一间酒吧,他印象特别深刻,当时周云蓬那首歌还没录成后来的版本,就是《90年代》,当时叫《生活总是送给我们意想不到的礼物》,他拿手机录了,坐在出租车上自己听,结果第一句还没出来,眼泪就刷的流下来了,看得出租车司机都很惶恐。他说周云蓬的每句歌词都会戳中人的心,是很少人触及到的那种。

  大概他的歌迷,也不是每首歌都理解,但我觉得这也没什么。古今中外,那么多名留青史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是每个人能欣赏的来。就让喜欢的去喜欢,无感的归无感。那天演出,我喜欢他唱的《女儿情》,是有一种只愿天长地久与我意中人儿紧相随的魄力和情义,但也是唐僧临别对女儿国国王说若有来世的往事不可追。

  期待更美的人到来,期待更好的人到来,冒着热气期待,灵魂躯体能够重新回来。我们每个人,从同一首歌里,认知与回忆到的,不尽相同。

  哀此东篱菊,当年共护持。今秋花上露,只湿一人衣。

  半个多月过去了,冬天的宁波还是雨声潺潺。我倒是宁愿天天下雨,好以为你是因为下雨不来。

  《绿皮火车》读后感(七):永远自由永远不听话

  1、做个有趣的人多难啊

  提到周云蓬,文青们肯定会想起绿妖,虽然他俩早就分道扬镳,各自精彩了,但文青们还是会捆绑式的把他俩想到一起。

  绿妖是谁啊,她在文青们心中的地位也是不低的呀,曾经是读书杂志的编辑,后来又写了《少女哪吒》《北京小兽》的作家。他俩一个唱歌,一个写作,一个卖唱一个数钱,揣上老周那把破吉他,天南海北的游荡,幸福的一塌糊涂,这是多么符合文青们理想的组合啊。

  柴静问过绿妖为什么要和老周在一起,绿妖的回答真的是文青气质十足。她说,一辈子很长,要跟有趣的人在一起。柴静觉得不可思议,但她却很认真的说“有趣多难啊”

  一个有趣,就把青春美少女拐骗到手,可见老周的魅力真是势不可挡啊。

  那么老周的有趣在哪里,书里都是答案。

  他很幽默,这幽默不同一般,他是拿自己开涮,而且不怕尴尬,自我调侃恰到好处,能看到他内心的强大。

  他说自己虽然是盲人,却也是个像张海迪一样的残而不废的好少年。他可以拄着棍子满大街的走,能躲汽车过马路,还能进商店买东西。

  他确实是没把自己当残疾人,正常人会的他统统都会,上网,玩手机,发短信,听演唱会简直是没有丝毫障碍。刚流行微博的时候,他还上了瘾似的天天抱着手机刷微博,指点这个批评那个,真的是残而不废啊。

  他看起来没心没肺,永远都是乐呵呵的样子,即使在早期贫困潦倒的日子,也一点不苦情,反倒苦中作乐,生活真是乐趣无穷啊。

  他有篇文章写租过的房子,充满了人情味,不少自我调侃的段子很是有趣。他在圆明园住的时候,把房东大姐写成了是管理他们这群臭老九的军代表,还兼职给他数钱,卖唱换来的一堆一堆毛票里找出个十块钱,她比老周还兴奋,四处广播,搞的人尽皆知。

  在青岛租房的时候,在海边住,连暖气都没有冷呵呵的只能靠跺脚。房东家的小姑娘给他们通风报信就唱爱在天涯海角这首歌。

  受够了北京的煎熬,逃离到绍兴后,天天听隔壁大妈唱红歌,数酒店里爬过来的龙虾,有时候20块钱点几个菜一瓶酒,喝的不亦乐乎。

  你瞧瞧,这日子哪里像是在受苦,倒是在享福啊。

  如果只是个卖唱的,绿妖才不会看上他,说起来老周也是资深文艺青年啊。绿妖他俩在一起都干啥呢?读书,读书,还是读书。而且是读一本又一本老的掉牙又长的无尽头的长篇小说,一个投入满满的感情忘我的读着,另一个则支着耳朵听,不知不觉就读过了那么多的书。再搭配上北京冬日温暖的阳光,哎呀,这画面简直太温暖,啥叫不羡鸳鸯不羡仙啊,这就是啊,这幸福简直能虐哭一批单身狗。

  读过这么多书,写的文肯定不一般啊。看老周写的文章,虽然字数不多,简单朴素,但是不时有神来之笔,还巧妙的化用经典啥的,有时候嘻嘻哈哈吐个槽都是篇文章。

  幽默有趣,乐观,还有才,谁能不爱呢?

  2、煽情的老周

  没心没肺的幽默之余,他偶尔也会煽情一把 。风格突变,煽情起来让你眼泪哗哗的流。

  写他父亲文章,感情克制的不留痕迹,平铺直述,都是简单的句子,读起来却感觉沉重,他憋着的那股劲总是能够举重若轻的勾引起你的那根弦。

  至今我还记得他写的那个画面:父亲趴在炕头哭,母亲则在炕梢上同样哭的伤心,他爬到到父亲那里,父亲让他去他妈那里,爬过去后,他妈又要让他爬回去。因为那天他被确诊为青光眼,可能终生失明。这样悲伤的时刻,就这么留在了脑海里。

  3、永远追求自由 ,永远不听话

  老周不是个大众所谓的听话的人,他不走寻常路,总喜欢折腾,这从他年纪轻轻就离家踏上流浪的路就一目了然了。年轻人谁不喜欢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但是没有几个有勇气毫不留恋的放下一切出走。而老周做到了,而且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他追求自由,不喜欢安稳,不喜欢被某个地方套牢,就像他说的一样,他老爱在半生不熟的时候蹦出来溜达。所以他去过无数城市,国内国外买世界跑,但都没有定居的想法,他就喜欢这么在路上的感觉,他一直在路上。

  他就像个不听话的孩子,想要做什么就一定要做成。他一心想要做个唱歌的人,就这么一直唱下去了。下地铁,串酒吧,进教室,蹿马路,居无定所,收入微薄,可他乐在其中。

  为了追求自由,他放弃了那么多,但是能活的这么坦然,也需要很大的勇气啊。

  4、说说文字

  他的文字简单朴素,而且浓浓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很多明眼人都观察不到的生活细节他都能感受到,眼睛虽然看不见,他的心却时刻伸出触角感受身边的世界。

  绿皮火车里有一句,姑娘们期盼火车把自己送到遥远的地方,绝不嫁给邻居家的小二黑。几句俏皮话很接地气,读起来有趣又可爱。

  他笔下的北京是咕嘟咕嘟冒泡的热汤,烤的每个身在其中的人焦躁不已,被熬的没有了精气神,成了北京病人。这比喻多灵活,想想这样危险的汤,还是远离为好。

  他写香港的夜景,夜景的璀璨就像打开了的杜十娘的百宝箱,倾泻而来。这么个比喻很是别具一格,既贴切又有趣,很有意思,把很多同类文章比了下去。

  绿皮火车属于过去,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那就是怀旧。岁数大了,就喜欢回忆了,老周也不能免俗。他写的都是他生活中发生过的事,遇到的人,还有走过的路。他有时候活泼,有时候则慷慨激昂,有时候又煽情了些,一个有趣的,热爱自由又不听话的老周就这么出现在眼前。

  书没有好到极力推荐的地步,但是个别篇章真的很精彩,老周就是有这种忆苦思甜的本事,把苦写的充满了甜味。

  《绿皮火车》读后感(八):我们耐心等,幸福可以来得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

  看完周云蓬的《绿皮火车》,感觉虽然他目盲,但在他的书里发现他走过的路,做过的事,“看”到的风景,感受到的东西,比常人更多。

  他在《跑那么快去哪儿》里写:“园丁欣喜早晨的枝头多了一枝小花,果农目睹果子由青转红,地球引领春夏秋冬缓步走过,母亲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我们耐心等,幸福可以来得慢一些,只要它是真的。”摘录下这段,是觉得园丁看到花开,果农看到果子成熟,地球四季变换,母亲生下婴儿,都是很美好的事情。我不觉得自己不幸福,我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我喜欢这样淡淡又带着满足的文字。

  他在《刹车计划》里写:“保佑我暂时成为小孩子专注地一笔一画地写下去,别长成个面目可憎疲于应酬的傻大人。”我喜欢他这份写出来的赤诚。

  目盲没有成为他的限制,反而给了他更细腻的感受,更丰富的经历。看这本书的时候,像喝一瓶清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