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10篇

2018-06-08 21:29: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10篇

  《从文本影像》是一本由姜丽芬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后浪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80元,页数:3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一):由眼及心——从文本到影像

  起初以为这是一本类似教材读物讲述如何用文字构建影像画面,也就是书名说的从文本到影像。况且,编辑推荐语是“对于非专业的想写剧本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积极鼓励不错的范本;对于非科班的想拍电影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疯狂的冒险和丰厚沉淀。《从文本到影像》生动记录生活如何变为剧本,剧本又如何化身胶片。”所以,对于这本书我是抱很大期待的。

  实际上,也不好给这本书的内容进行定义总的来说,就是作者创作的三个剧本,以及创作感悟。其中前两个电影剧本白色栀子花》、《乡兮》是已经实现了从文本到影像的过渡,由作者自编自导自演,并且获得了业界好评。而我个人其实对还没有拍成片的《又是一春梨花白》读来印象比较深刻

  就像编辑所说,对于非专业的想写剧本的人来说,这本书真的不错,通过作者对人物时空事件的重塑架构展现出一幅幅江南水墨画。相较于其他磅礴宏大的剧本来说,初学者能从这三个剧本中对文本和影响构建有更直观感触。虽然三个剧本叙事都相对单一戏剧冲突主要通过人物内心情感表现,但是对于初学者来说,应该足够并且能够启发想法的人开始动笔写剧本了。就像作者在创作花絮里谈到的,对于没有学过剧本写作的人来说,写剧本相对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反而是跟随内心的情感而动。

  作者笔下主人公,都是江南水乡女子,而年代设定民国时期,更是给整个剧本奠定了一种独属于江南的古色古香。一说到江南女子,就好像诗人戴望舒《雨巷》里面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姑娘,给人感觉总是温婉婀娜、隐忍而坚强,身上具有传统东方女性的一切古典美。但同样的,也会有迷茫软弱,似乎到最后,一切又回归平静,变成最开始的一滩湖水,偶尔有风吹过,荡起一点涟漪

  作为现代女性,对于作者笔下的人物的命运,我表示深深同情无奈可能时候,对于他们来说,活着本身就不易,何谈选择权利。即是现实的不如意,更多的是命运的捉弄,就像《又是一春梨花白》里的梨花一样,丈夫久病卧床,与初恋重逢,遭遇药房老爷示好,丈夫病死后,以为可以和初恋再在一起却发现初恋要迎娶新人。在这个故事里,没有好的事情发生,一切都是那么现实和残酷,最终,似乎所有人都回归和谐美满,娶妻的娶妻,生子的生子,剩下梨花一人,投入那一汪湖水。而对于岸上远处的人来说,好像一切都不曾发生过一样。

  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而通过文字所构建的那一个个画面,由眼及心,经过加工成为了影像,传递到了不一样的时间空间

  :这本书的印刷质量很好,纸张让文字更有墨香。不过还是有些小问题,如第213-215页重复印刷,又如有些个别字印刷模糊。希望编辑们多留心,不要让这些瑕疵影响了整体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二):《从文本到影像》:拍一部戏,梦一个醒不来的梦

  原以为是一本讲电影理论作品,开始读时才发现是电影人姜丽芬创作的三部电影剧本的合集。书的用纸很好,内文排版也很用心阅读感很是不错。

  姜丽芬是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在她的创作生涯中,作品里收录的剧本《白色栀子花》(2003,编剧导演主演)和《乡兮》(2007,编剧、导演、主演)都是她的代表作。也许是生于江南水乡的缘故,出于对故乡热爱和思恋,在她的剧本中常常可以见到对风景构图的强调。同时镜头是她最喜欢表达方式,也突出了她对于“自然”的镜头语言留恋渴望追求

  在故事结构上,编剧处女作《白色栀子花》无疑最具匠心。作者选择了双线并行的叙述,八年前后的故事交替进行,从而展现出物是人非人间故事。作品故事的创作来源是作者祖母真实故事,这也就为故事本身平添了来自真实的厚实感。但更重要的其实还是使命感——那是一个家族自己的故事,总是要以自己的方式得到呈现,无论是口耳相传、手抄笔录,还是通过在镜头下,自己的演绎。一个家族的成员,总有责任记忆永生。

  《乡兮》其实是一部带有实验主义色彩的作品。作品共三十四幕,每一幕都以长镜头的手法拍摄,从而实现了“一幕一镜”。这对于演员工作人员都是颇具挑战意味的,因而也就难怪会有工作人员对姜丽芬说,拍过了这部作品,以后拍什么作品都不会怯场了。这种自信,其实是来自于对创造力的践行。

  因而对于非专业的电影爱好者,《从文本到影像》既是范本,也是鼓励。收录的剧本简单明了,极易模仿;但创作者却从自己的角度,以自己的方式在尝试出彩。对于任何一个喜欢电影的人来说,一个人总有自己想要说的故事,看了太多别人的故事之后想要尝试表达,首先要做的,其实就是提供一个“可视化”的文本,迈出“从文本到影像”的第一步。

  至于拍电影,那一定不是什么容易的事——它是一个华丽的梦,有点疯狂所以也容易变得苦涩失落,同时还有梦到后就醒不来的可能。但毕竟,倘若有一个世界,是出自自己的手笔,便总是美好而值得付出勇气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三):胶片上的寸寸光阴

  《从文本到影像》收录了电影剧本《白色栀子花》《乡兮》和《又是一春梨花白》,从民国到现代,从乡村都市,作者细腻含蓄描写着大时代面前江南女性的命运流转与朴素情感,尽管生活多艰,感情多坎,她们依旧纯净美丽、坚强而优雅。三个剧本均不长,却引人深思触动心灵

  我个人比较偏爱古风青春美文,也许是心智不够成熟原因,喜欢一些感伤唯美情感故事,喜欢中国系列美句,看纯理论的书籍却怎么也看不下去,可是我不得不承认,它们真的很有用。而接触到《影像》,我真的看到了江南女子独有的美好,就像戴望舒笔下的江南女子一样,美好、纯净、脱俗。

  在《白色栀子花》里,可以了解到作者将祖母的故事写进剧本,虽然虚构了上海浪漫的爱情等这样一些情节。但这个故事的核来自作者祖母的人生,来自她的家庭。人一生当中,记得最深、最难忘的,就是那些美到极致千分心动,却耀出来一闪又再也无法相见的人啊。杨柳青与李汉文再也不可能相见,生死之别是最难逾越的鸿沟,即便如此,柳青依旧跌跌撞撞一路走来,挚爱着这个世界。这样的女子,想来除了素雅美丽,更多的算是历经沧桑后的隐忍和坚强吧。《乡兮》表达了作者16岁离开家乡,离开亲人,独自在北京学习、工作、生活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亲情剧作其实很难写好,平淡冗长,不会吸引到读者,相反太过浮夸,大多又会被读者批判。要做到平淡、繁琐又不缺乏可视点,还真是考验作者的起承转合能力不经意间的环环相扣,没有半点拖泥带水,实则令人动容。《又是一春梨花白》是真的让我心疼,梨花不过是一柔弱女子,却花光所有的勇气用力的生活,没有几个人可以体会那种生不如死的感觉,不会有人在意一个失去丈夫的女子该何去何从?当她选择纵身跳水自尽时,死了的还有她的心。三个故事都是悲剧,却大有不同,就像是被命运遗弃的小孩,找不到回家的路。

  三个剧本看完,心里有说不出的心塞。倘若这世界没有这样的女子存在,想必也是一种缺失。人呐,就该用力的向上生活,纯爱的时代太过遥远,我们除了怀念曾经那个让自己难以割舍的人,更应该勇敢走余下的路程,才不枉来这人世走一遭。

  我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这本书的内容跟我们专业息息相关,这本书在剧本的设置艺术创作分析上都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从中也可以看到其专业的分析电影,作者分别从创作缘起、导演构思、摄影灯光声音美术、表演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其创作构思与制作过程。不过从专业的角度来讲,单从剧本内容来看有些东西完全看不出来的。虽然涉及的范围广,可惜似乎没有完全分析到位。作者在书中感叹“剧本做完了,电影80%做完了。”,其实我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不好的剧本通过剪辑也可以完美无瑕,电影从从剧本创作、拍摄到后期,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可能因为姜老师作为前两部影片的导演、编剧以及女主,体会的定比一般导演要多,但不是每个编剧都能跟导演合作一气呵成的。

  不过,姜老师影片中的江南女子是这个时代所少有的,在好莱坞以及西方的快速影像影响着这个时代,不得不承认,剧中的女主将东方女子特有的美好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最大的原因。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四):一缕不可企及的袅袅炊烟——《从文本到影像》

  “对于非专业的想写剧本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积极的鼓励和不错的范本;对于非科班的想拍电影的人来说,《从文本到影像》是疯狂的冒险和丰厚的沉淀。《从文本到影像》生动记录了生活如何变为剧本,剧本又如何化身胶片”

  ——《从文本到影像》宣传文案

  这一篇短文案引领我走进《从文本到影像》的世界,而当我从这本书的世界走出来的时候,第一感觉就是,这文案写的太教科书,以至于会让一些对剧本憧憬的人不屑一顾从而错过这本书。

  《从文本到影像》由三个剧本和两个创作谈组成。从宣传文案到图书装帧,就好像书里只见一滩浅浅的湖水;而当你走进去,才知道这其中有无数的情感波涛在无尽涌动。

  《白色栀子花》

  低吟浅唱的女娇娥邂逅玉树临风的英俊书生,本是情到深处,却被一场酝酿已久的战争打破一段才子佳人童话;她以为是永别,就此到乡下、嫁人、生娃,用柴米油盐酱醋茶悼念咿咿呀呀的唱戏生涯。而那热热闹闹的吹拉弹唱无时不刻撩拨她的心弦,终于,她的丈夫说,回去看看吧。

  一晃八年,她从台上那个青春靓丽的头牌花旦变成台下那个衣着朴素的中年妇女;她往旧情人老坐的位置望去,他居然就在眼前。

  “走近了,走近了,柳青没再往前走,眼里的泪来了。

  柳青退回去,出了人群

  柳青走到东安舞台后门的回廊。

  柳青一步一步往前走,好难啊,命为什么会这样。

  回头往前走,想再见一面,再走到进门处,止住。哭了,手捂住痛苦起来。

  柳青重重地靠在门板上,痛苦起来。

  寂静的回廊。”

  这一段,让人想起了《半生缘》里的“我们再也回不去了”,可能相比起《半生缘》里的无奈,柳青选择为往事锁上封条。她心里已有两个嗷嗷待哺的娃,和深情难负的丈夫,在等着她踏上回家的路。

  《乡兮》

  这部电影放在现在,或许更能引起共鸣:分身乏术的北漂生活、无法赡养远在他乡的年迈父母十字路口抉择、无法付出的情感代价……就好像每个人身上都有无数个枷锁,也许相互解锁才是最好的选择。

  《又是一春梨花白》

  不失为一个好剧本,也许是篇幅有限,一些情节上的节奏显得过于紧凑,留白的程度不够导致剧本里的一些若有若无的暧昧情愫没有延展开;人物之间的关系也有些许突兀和凌乱,仿佛将所有的力量都集中于——

  “白色的梨树下,梨花纤细身影

  一汪碧水

  ‘扑通’……”

  《从文本到影像》用三个荡气回肠小故事组成一本意犹未尽的书,只写了作者心底那一缕不可企及的袅袅炊烟,但足以拨动你的心弦。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五):从有调调的文本到有调调的影像

  必须说,这是本有调调的书。

  影影绰绰,斑斑驳驳,绿色不乏生机波纹忽明忽暗的光中律动,这是封面可见的调调,而更有调调的内容需要你用心品味三个完整电影剧本和身兼编剧、导演、和主演的作者的文艺创作谈……

  《白色栀子花》

  归来——从上海越剧名伶到江南家庭主妇,似梦似幻

  清秀漂亮端庄的江南女子,曾经的越剧名伶,在民国上海、江南小镇中辗转,在两种截然不同生活中切换,在和两个男人之间的感情中恍惚,而这一切都是如梦似幻,却又真切无比。剧中人物的装扮可以说明这些,从越剧貂蝉的奶黄色镶粉边的绣花戏服到一袭白色旗袍最高潮定型,和初恋男友在大上海的西式、欧派生活最终在战火灰飞烟灭;而江南徽派建筑的小镇上,和身为中医的丈夫的平实生活一直继续,水乡、小船、石桥,蒙蒙的雾气,蚊帐里的老人,天井边玩耍的孩子们,还有旗袍变成了浅蓝色中式衣裳黑色裤子,卷发变成了盘发的端庄女子,端午节包粽子,平时种菜收菜,晾晒中药,而在影片中时时萦绕的越剧唱腔,更使调调成为了具体的存在···

  《乡兮》

  乡愁——难舍亲情江南乡愁浓,如泣如诉

  同样的江南山乡又出现了,这就是作者自己浓的化也化不开的乡愁的呈现吧。这次依然是村镇与都市的切换,只不过民国时期的大上海变成了北京的老四合院和小学校,而父亲做的油漆活儿,拉的二胡,弟弟看病去的同仁堂,都再次让调调回响。这部影片作者定位是中国传统家庭影片,亲情才是主线,子女与父母之间那种为彼此着想,默默为彼此付出的情感都埋在平淡、琐碎和日常生活之中,把这些选择长镜头拍摄,朴素现实和诗意高贵之间必须达到高度和谐,所有感情都是含而不露,如冰下之水,波澜不惊的流动,直到在某处汇流成河,父亲的去世就是这汇流的时刻吧,那种哀痛让人百味杂陈,在江南小村的父亲的棺木前,一对儿女深深地跪拜,没有人能相信刚刚才去北京探望儿女的父亲竟然就那么走了,最后影片定格在母亲在村口送别回京的儿女,生活仍静静的继续···

  《又是一春梨花白》

  毁灭——一树梨花压枝头,很美很重

  这次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江南小镇的故事。一个靠刺绣维持生计,照顾常年卧病在床的丈夫的江南女人,和药店老板及其他的家人之间的感情纠葛是故事的主线,而江南小镇本身就是调调的再次呈现,这次的中国传统元素依然是中医药,还有太太小姐的古色古香的装扮,女主梨花展现在小姐红色缎面嫁装上的美好刺绣,但主色调依然是白色,只是栀子花变成了梨花,这也意味着女主角的纯真依然被成熟所代替,只是悲剧的本质却没有变,并且在最后被推向了死亡的高潮

  白色的梨树下,梨花纤细的身影。

  一汪碧水。

  “扑通……”

  人进了水里,一汪碧水溅了一下,然后就什么都看不见了。

  一会儿便恢复了平静。

  好像什么都没发生过。

  鸟儿鸣叫。

  三个剧本作者在创作中基本都保持同样的艺术追求,即关注东方女性的情感生活,展现她们特有的优雅、隐忍、坚强的品格,充分体现艺术性,运用意识流的叙事方式,采用长镜头拍摄,在取材选景上都聚焦在展现传统中国的古典美感。而作者的这种艺术追求反映剧本创作和电影制作上就是有调调,用作者的话说,她在追求一种“风格”。这种追求在三部电影中得到转化,且一部比一部臻于成熟。

  看惯了各种外国电影理论译著,姜丽芬老师的这本书让人眼前一亮,而让人眼前一亮的还有姜丽芬老师本人。姜丽芬,浙江临安人,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硕生导师。与本书而言,她既是剧本创作者,也是前两部电影的导演和主演,能做有调调的电影的主演、主创、导演的女子必是一个也很有调调的人吧。有着江南长大的早期经历和长辈渊源,姜老师这个水乡女子能够运用文本和影像的语言,充分的表达了东方女性婉转含蓄的内心和柔美优雅的品质,实属不易,莫不要说作者提到拍摄过程中的种种辛苦考验了,为此,必须点赞,为姜老师,也为有志在影像世界呈现传统中国文化的人们。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六):也许此生都无法当个导演,但看看人家是怎样当导演的

  江南的乡村,鸟叫声,水流声,浸润在雾气中的远山,墨绿色,音乐起~

  简单的几句话,已把我们拉进了文本中所勾勒的影像世界里——

  江南的乡村,杨柳青过着平静的生活,和通过影片的色彩来体现的一样,是瑟落,灰色,素色,淡色的日子。而她时常在回忆的上海则是青春洋溢的。热闹的大剧院与甜美的爱情,是丰富,多彩,暖色的。

  一个是现实,一个是回忆,两种既有反差又有融合的影调,乡村的静默、冷静和上海的洋溢、温暖,让这个故事在现实和回忆中娓娓道来。

  远景——江南乡村,素雅美丽的景致,远远的,静静的。

  静景——回忆中的上海,杨柳青在谈恋爱,在甜美,要突出人物的美,脸部细微表情的美。

  动作——杨柳青和汉文相爱的那场戏,汉文要吻柳青,汉文在给柳青别簪子,两只手碰撞到轻轻地吻在一起,镜头慢慢地动,在缓慢地运动里可以感受到两个人彼此的呼吸,韵律很美。

  有味道的老物件——乡村的主场景,是徽派建筑,灰瓦白墙,廊檐翘起,木质花窗,雕梁画柱。杨柳青母亲房间的兰花粗麻布蚊帐,是从作者的姨妈手里借来,那是她婆婆出嫁时候的嫁妆。有一把躺椅,乡间老太太躺了一辈子,怎么都不愿意借,后来想尽一切办法终于让她答应。厨房里的碗柜都是江南人独有的镂空式样的柜子,上海的洋楼真正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法式洋楼。

  服装——杨柳青这个人物的服装要素,要雅,要美,这样的旗袍对面料,颜色,款式,做工要求都很高。汉文的西装,要贵,要雅,要文,细节的纽子,袖扣都要讲究。智畅的长衫,要素,要雅,要文。

  终有些遗憾,这是最初对柳青和汉文在上海相爱的场景设计——

  茶几玻璃上,倒映出两个相爱的人,幸福的脸、娇羞的脸,玻璃上同时映出那个时候屋里的气氛,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大户人家夜晚的光影气氛。

  影片没实现,制片说,拍晚上的戏,要跨两个白天,费用不够。摄影说,晚上拍,感觉会暧昧,白天感觉会纯,将夜晚改成了白天,晚上录了个音就草草结束了。

  结果,晚上进到那间屋子,灯光打亮,录音师说,晚上的感觉好美。

  “没有回头路了。回宾馆的路上,我心里好难受,我爱那间屋子的晚上,为什么自己这么没用,耳根这么软”——作者如是说。

  很少有这么一本书,或者是剧本,看完会让我如此强烈的想好好看一下,它所描述的光影世界和看书时候已经在我们脑海里勾勒的光影是否相同,可惜找遍了各大网站都没能找到这部影片观看。

  751704459@qq.com,嗯,好人一生平安!

  ——玩海书评之《从文本到影像》

  《从文本到影像》读后感(七):女性的电影故事

  曾经一度迷恋文艺型的独立电影,小众、清新,如行云流水。不过独立电影的另一特色是单打独斗,传播不广,只能偶遇,能欣赏到作品,需要缘分。因而在阅读《从文本到影像》之前,我并没有注意到姜丽芬,女导演本为稀有之物,自编自导自演的全能型人才更是百里挑一,虽然仍无幸看到她的影片,但读了她的剧本与文字,颇有相见恨晚之感。

  姜丽芬仍然年轻,作品不算丰富,风格亦正在形成。书中收录的三个剧本《白色栀子花》、《乡兮》与《又是一春梨花白》,大约囊括了她的全部家当。十年的时间,本子中的情感线趋于成熟与错综,但仍保持了一贯的清新平淡之风。姜丽芬的个人特色有很高的辨识度,她选择的皆是极贴近日常生活的场景,人物都是挣扎在底层的小人物,心比天高,命比纸薄,生死亦显得轻,融化在唯美的光影之中,营造出诗意的情怀。身为女编导,姜丽芬的女性特质明显,倾向于以女性视角驱动情节的发展。三个剧本的中心角色,皆是年轻而柔弱的女性,显然投射了作者的自我意识。剧本中的男性角色更多是走过场,不仅戏份少,出场基本以行动为主,内心刻画远无女主细腻生动。想象那些悠远的长镜头,当是别有一番韵味。

  在《白色栀子花》和《乡兮》两部剧本中,作者都为女主安排了一个无法忘却的昔日恋人——汉文。这位汉文儒雅美好,代表了完美恋人的特质,又在相爱时突然死去,成为了女主心头永远无法割舍的朱砂痣。女主的回忆与幻觉,相较当前平淡安定的现实生活,构成了内心的冲突,又由于女主温婉内敛的个性,冲突注定只留在内心层面,在行动上却小有作为。这样的设定让影片表面云淡风轻,但看者百爪挠心。而到了《又是一春梨花白》,梨花的身世背景更为清晰,情感线互动更为复杂,人物的行动力亦有所提高。看着姜丽芬的剧本文本,可以想象她的影片风格,那是一种安静、缓慢的流淌的感觉,动静很小,内心很沉。

  一个弱女子主导一部电影,是一个极为不容易的过程。把想象中的画面用有限的人员、有限的预算呈现出来,个中辛苦可想而知。在书中的插页,还有一张导演工作中的照片,她专注的神情令我难忘。那些附在剧本后的创作谈,轻描淡写地叙述了女导演为了梦想的执着。看了书中辑选的剧照,导演编剧自己担当主演,她有一张美丽精致的南方脸,完全可以靠脸吃饭,却偏要用才华证明自己,这样的女子确实让人钦佩。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