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丈量世界》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丈量世界》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3:20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丈量世界》读后感10篇

  《丈量世界》是一本由[德] 丹尼尔‧凯曼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50,页数:27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丈量世界》读后感(一):以丈量开始,以人生结束

  自从人类进化为有思维能力的智人,思考就成了人类最好的朋友,并且被认为是人类有别并且优于其他生物的原因。人类似乎无论何时也不会停止自己思考的脚步,且从中找到了真正的乐趣,而《丈量世界》的作者就从两位天才的奋斗过程中为我们思辨的展现了人类思考的历程。 故事总要从头说起,两位天才少年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却朝着完全相反的方向全速“奔跑”,数学王子高斯是个足不出户的“宅男”,任由自己的思维遨游四宇,发现一个又一个关于宇宙的真相,博物学家洪堡则让自己纵身跃入生活,去经历人生一次一次的艰险冲刷,两个人的经历为我们展现了这世间不同的美丽,思考的高度与行走的广度,发现这世界最简洁美丽的规则与发现万事万物的精彩都是一个美好的过程,让我们不禁满溢对这个世界的爱。在这两方面他们都达到了时人所能走到的最远处,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苦恼,在这里作者运用高超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读者展现了两位天才的生活:高斯囿于昼夜、时代与爱,他厌倦了那个纷乱少秩序的年代,期待着更好时代的到来,洪堡却生活在家庭教育实验的阴影之下,他与哥哥早早被推向两个不同的方向不能回头。不得不说作者于两个人物的设定是非常新鲜有趣的,高斯似乎是一个被空投进半荒蛮时代的先知,满腹牢骚,而洪堡则像一个虔诚的受难者,他与邦普兰的游离探险是书中最有趣味也最温馨的一部分,邦普兰尽管风流爱俏,却是“不管多么遥远的距离,我都跟你走”的好伴侣。洪堡尽管一生未婚,得一知音也是幸事。 如果这个故事仅止于此,那么精彩也是有限的,但是还有后半部分。即使天才的头脑最终也不得不堕入凡尘,就如高斯所说:自然法则是真正的暴君。即使再天才的头脑,即使再坚韧的意志,也逃脱不了自然法则的控制与人生的磨炼,时间更是一位你不得不屈服的暴君,高斯并不精专感情却难逃欲望的摆布,洪堡则失去了旅伴变成了他最不愿意成为的模样,当两个老人为了营救欧根深夜走在路上的时候,高斯研制接收器想听到亡妻的声音的时候,洪堡不得不接受再次上路已经不复当初的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是少许的幽默、淡淡的苍凉。这是人生的遗憾,却也是人生独有的色彩。其实没有必要去探讨洪堡与高斯两个人谁是走得更远的那个,谁又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个。他们即使走过千山万水,也不过是在丈量自己内心的世界有多么宽广。而那个世界总要不断失去并有所妥协,这个故事以丈量开始,却以人生结束。 亦舒在自己的书中为喜宝安排的那位迷人的男士,并不是她一直钟意的家明,而是一个德国男人,而作者在这本书中也为我们尽展德国人严谨认真之外细致幽默的魅力,人物形象立体生动,词句考究精致,文字隽永绵长,时有妙语佳句以及不动声色的幽默,加上基于历史史实下最戏剧化的描述,让这部小说至臻佳境,而作为一名资深配角控,我更关注两名配角人物邦普兰与欧根的故事,他们有着更多凡人的缺点却也格外感人亲切,邦普兰的故事暂时告一段落,欧根又开始出走新大陆的旅程,看吧,旧的故事结束,新的丈量又开始了。这就是生命不断延续向前的规则。

  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关于阅读这件小事儿

  《丈量世界》读后感(二):丈量世界,人皆如此。

  丈量世界,人皆如此,区别只是在于态度和程度。说到底,这是人关于生命、世界、人生、社会等本质问题的思考,任何时代,任何人,对于这些问题,我相信,都会必然的去观察和思考,换句话说,就是我们既然知道了这个人类社会的源命题,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答和解释。

  于此而言,《丈量世界》这本书,我读后深感,它展现给读者的是丈量世界的方法,但绝不仅仅如此,作者还想深层传递的是丈量世界的源动力究竟是什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作者采取的是开放的态度,由读者自己去思考,也许作者对这个问题亦未有答案,亦在努力思考。

  读完全书,除了感叹,还是感叹,对于数据,我是何等粗心和懒惰,对于数字,我又是那样的迟钝和笨拙。但我还活着,每天脑子也没闲着,总在思考着什么,总想知道点什么,这或许就是我丈量我自己世界的方式吧……

  《丈量世界》读后感(三):喜欢的是对知识对真理纯粹的热爱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高斯经常逛妓院,洪堡(不是创建洪堡大学的那位,创立洪堡大学那个洪堡是这个的哥哥)是个性无能。就连高斯新婚之夜俩人的前戏都写的那么曼妙,我在想这个作者是不是搭了架能隐身的时空机回到了那个时代分别跟踪了高斯和洪堡才知道的这些事。

  一直把这书当成是人物传记来读,看完了才确切知道这其实是本长篇小说。一本读起来酣畅并且内心灼热的小说。

  作者写了二百年前同时代的两个渴望真理的两个人:高斯和洪堡。采用穿插叙事的方法,两条主线分别交代了高斯、洪堡的成长和思想性格。两个不同命运的人因为有着对世界相同的渴求人生越走越近,最终两个伟大人物相遇,仿佛遇到了理解自己的人。

  仿佛是《生活大爆炸》中的谢耳朵,高斯的智商之高和情商之低经常伤害到身边的人是他们这些原本已经很优秀的人仍然久久不能恢复,当然,在对待女人方面高斯的情商似乎重新占领了高地。我忽然想起了小时候读过的科学人物传记,觉得那本传记真不要脸,那本书上为啥就不能加一句高斯的智商非常非常高,这样我的挫败感是不是会少一点,对自己的平庸是不是就多了一点安慰?

  洪堡自小家境殷实接受良好的教育,洪堡兄弟的人生被关心教育的母亲设计安排好了。但弟弟洪堡总是各方面都比不过哥哥洪堡,直到掉入冰窟并成功自救之后,洪堡才从里到外地优秀起来,仿佛变了一个人。哥哥进入政坛,弟弟则散尽家财带着人马和设备开始了丈量地球的旅程。那个时代的地球,仿佛还被遮蔽在帘幕后面,而洪堡是去掀开地球帘幕的人。那个时代人们还不知道最高的山峰是哪座,哈里森的天文钟应用还不广泛,华盛顿这个城市还在孕育中,南北美的广阔土地仿佛还在地球的角落边缘。每一次的出发都不意味着能安全返回。那个时代,是个探险的时代,而洪堡这个无所不想求知的人则走在拓展人类认识疆界的最前沿。现在的地球人们上天入地,旅行者2号已经将冥王星甩在了身后,再没有探险,有的是旅游。

  我也喜欢这本书写作的风格,作者穿越时空进行了丰富的“添油加醋”,但我觉得添得恰到好处,通过文字将高斯和洪堡最鲜明的性格特点描画出来。流淌在这两个人体内的,是同一种血液,想理解宇宙真理的血液。

  为何是高斯和洪堡,洪堡的足迹遍布大招大洋,而高斯则痛恨外出,与洪堡的为大会面对他也没有丝毫吸引力,反而像个赖床的孩子,迟迟不肯动身前往。洪堡用心灵和双脚去丈量世界,高斯则用智慧和数学理解宇宙。

  我喜欢这本书,成名后的洪堡再也无法像年轻时那样去探险。举手投足之间被那么多无聊无关的人干扰,人们尊敬他,想与他握手、交谈,可这些都与真理没有关系。高斯开始同情洪堡。早年与洪堡共同探险的合作者邦普兰被限制了人身自由境遇更惨。在给洪堡的信上写到:他的每一天都沉重而缓慢,在这个微缩了的星球上,只有他、他所处的屋子,以及屋子周围的土地是确实存在着的,外面的一切,都属于总统拥有的那个怎么也看不透的世界。他很冷静,不再抱有任何希望,等着那最糟糕的情况变成现实,算是找到了最终的安宁把。我想你,亲爱的老家伙,我从没遇到过一个像你这样真正喜欢植物的人。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本书,这本书也让我见识到了真正喜欢知识的人,真正热爱真理的人。当你知道世界上有这种人的存在,你就不能再继续选择妥协和无聊。

  分享一些书中的文字(还有很多,懒得去一一整理上来了):

  3: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

  14: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

  21:心上人只会碍手碍脚,洪堡答道,人们结婚,不过是因为生命里已经没有什么本质的追求了。

  29:洪堡在萨尔茨堡操作实践了一年。他测量了那里的每一座山丘,记录下每一天的气压,绘制磁场线,检视空气、水体、大地和天空的颜色。他练习拆卸、组装每台仪器,直到单腿站立、大雨滂沱时,或者在满是苍蝇的牛群正中,都能够闭着眼拆装组合。当地人视他为疯子。他知道,就连这件事他也得习惯。有一次,他把胳膊反绑在背后整整一周,来建立自己与疼痛和不适之间的信任。

  32:看到一座山丘,却不知道它的高度,这简直是对理性的侮辱,会让他寝食难安。如果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他,根本无法向前挪动一步。不管是多小的谜团,他都不可能置之不理。

  33:邦普兰问他是否从不睡觉。能免则免,洪堡答道。

  《丈量世界》读后感(四):你看,我们去探索未知!

  未知的世界,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去深入——怀着好奇与热情,理解那最为真实的一面——即使,大多数人在为了现实而忙碌——仍然有人为了无用而探究世界,那无用却成为引导世界的指南。在丹尼尔•凯曼的《丈量世界》中,两条平行的故事线同时进行着,最后终于相交;而数学家高斯与探险家洪堡不同的生活方式以及对于知识共同的热情,肆意地嘲讽着世俗的生活。

  这话说出来是要得罪人的,但反映出大多数的我们在生活中渐渐庸常、麻木;与最初的自己渐行渐远。我们的教育是灌输式的,而非思考式的。高斯说到,“在那一刻,他意识到没有人想要真正使用自己的大脑——他们想要的是安宁。他们希望自己吃饱,睡足,得到别人的善待。思考则免谈”。在芸芸众生中,对于多样的生活方式选择,对于社会对于人的异化,多一份理解与包容是应该的——怕的就是失去思考的能力,成为某些人私欲的工具。书中有一句话是极其喜欢的,“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全由他自己思考和决定”。当然,不否认环境诸多因素的压力,但我们往往容易夸大压力而放弃思考与决定的权利。

  这个世界是存在天才的,诚如数学王子高斯,诚如史蒂夫•乔布斯——他们拥有不同寻常的把握未来的能力。书中高斯说,生活充满了可鄙的专制,一个真实的例子就是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都会在某个特定的时代出生,然后被束缚其中。它使你在面对过去时,有一种天然的优势,而在面对未来时又与小丑无异。高斯对于未来的深刻洞察使人佩服,情不禁想起狄更斯“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的论说。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当下随便一个普通学生的知识储备可能都比孔子、苏格拉底多得多吧;但他们的伟大在于思考和开创,在于对未知的不懈追求。

  《丈量世界》被改编成电影,属于拗口的第三人称描述终于活灵活现起来,而他们的才与傲也高耸起来。读书久了,总有一种道德评论的冲动,有一种不断引申的渴望——但,这真的是一本幽默的、有趣的书;虽然是天才的生活,但我们谁没有过一个天才的梦呢?

  《丈量世界》读后感(五):令人感动的好奇心

  无意中在新华书店看到这本书,当时被放在推荐书架,于是就买来看看。

  书中说了数学家高斯对土地的测量,对天文学的研究和博学家亚历山大洪堡的去世界各地,主要是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探险故事。

  两个主人公的事迹被穿插开来讲解,整本书对细节的描写把握的很好。

  高斯,数学家,天文学家,在物理学方面也有造诣。生活方面,他对女人的态度在我看来很荒诞(婚前和绿茶婊乱搞,妻子去世后又娶了妻子的闺蜜明娜,虽然他并不是很喜欢明娜),但他在对待科学方面的执著又令人感动,从书中描写来看,高斯是一个自负的人,但是书中的一个细节提到:我就像是被造物主扔到了一个不该属于自己的空间,像是梦境一般,令人迷茫。由此可见,也许他并不是自负,平凡人对他的不理解也许会给他们这些天才造成更大的孤独感甚至是伤害。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谢尔顿会对各种事情嗤之以鼻。

  洪堡,富二代,博物学家,探险家。当他去南美洲探险归来,受到了举国欢迎。虽然是贵族,但是在生活方面,他对人情世故可谓是一窍不通,当他准备为被捕的欧根(高斯的儿子)求情时,竟完全察觉不出来,军官正在暗示他向其行贿。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天真的性格,大自然更适合他。

  晚年的探险经历更是在许多人的簇拥下完成的——他在人群的簇拥下爬上山,每剪下一株植被的叶子就需要给身后前来围观的民众互相传阅,等叶子传至他手中的时候,已经没有被保存做成标本的必要了。

  后来他又去了俄罗斯探险,但沙皇派了两名随从和大批军队跟着他,保护其安全,当他们在船上被大雾迷住,不能辨认出回程的路时,人们来寻求他的帮助,他再三确认他们是否真的永远不能回去的真相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于是他给随从指出了方向,随从罗斯在报告船长时,指出了相反的方向,半小时后他们顺利的到达了港口。

  这些细节都十分的讽刺,也令人叹息。

  书中的两位主人公到晚年有一些交集,他们求同存异,有着对地球,对宇宙,对真理一样的执着与追求。

  洪堡在俄罗斯的探险考察历史23周,远行14,500俄里(1俄里≈1.0668公里),途径658个驿站,使用了12,224匹马,这些数字让一路上的混乱变得仅仅有条,他突然想到,高斯此刻或许正在用望远镜眺望那些可以用简单的公式概括其运行轨迹的天体,他竟一下子弄不清楚:他们中究竟谁走得更远,谁才是留在家里的那一个。

  很难想想如果没有他们,我们现在要怎样说出公里,千克这些世界公用的词语,也许我们至今还在沿用各式各样的计量单位;很难想象,如果没有世界地图,我们要如何去旅游,很可能会南辕北辙···

  不管谁走得近谁走得远,这两位伟大的科学家都将一生献给了科学,献给了对世界的探索,他们用各自的方法对世界进行测量,为下一代创造出更好的未来。

  感谢他们,也感谢在世界每一个角落默默奉献的科学家们。

  《丈量世界》读后感(六):也去南半球看麦哲伦云。

  买书的时候一心一意以为这是一本科普书。结果还真是。就像是被科普了两个卓越的炼金术师。表示喜欢的不要不要的。基本科普如下:

  洪堡哥哥说:“无聊从没有对他造成什么伤害,他只是不愿意太孤独。”

  洪堡说:“他一直很孤独。但更害怕无聊的人生。”

  洪堡哥哥对洪堡说:“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人生需要观众的观点,这让他们相信他们的人生就是整个世界。随着年月的流逝,这个世界越来越小。他们现在才意识到彼此拼命努力的真正动机,并不是为了探索宇宙,只是为了对方。”

  高斯给乔安娜的第一封求婚信直接被拒。彼时高斯已经完成了《算术研究》,觉得余生只剩折磨、衰退,毫无意义。但是乔安娜却答应了第二次求婚,使高斯在最后一刻松开了打算用来了结一切的箭毒。高斯会认为这是注定的吧?延续的生命是乔安娜给的吧?直到多年后才从洪堡那里明确了箭毒不融血液都不会致命。就算乔安娜不答应求婚高斯也不能那么容易那么痛快的提前退场。所以啊。像洪堡说的那样:“这世间没有注定的事。人们不过在假装未来是注定的。但时间久了也就信以为真了。”

  高斯在与乔安娜的婚礼上说:“他从没指望自己能够找到幸福这种东西,老实说,直到此刻他也不敢相信。对他而言,这像是一个计算错误,一个误差,他唯一的希望是永远不要被修正。” 世间百态千丝万缕,从数学的意义上被区分成了可修正误差和不可修正误差。

  可是人的记忆就是很容易被自己窜改。垂老时高斯还是会怀疑他自己是不是更爱那个教会他一切的尼娜。也会回想曾经许过要娶尼娜的誓言。还有答应尼娜要学却无限搁浅了的俄语。

  可是呀。高斯认为只有艺术家才会把偏离真实当作是一种智慧。他本人的欢喜和厌恶、理性与偏执才是他全部的真实。眼看高斯没有洪堡仙气儿足啊。洪堡是个禁欲萌宠。好吧。感谢你们都真实。感谢你们都可爱。

  最后欧根去丈量美利坚的时候。会是命运更多。还是偶然更多。

  当然。高斯有的欧根也都会有。不论是智慧。还是情素。

  书里还毫不在意的提到了麦哲伦云。所以大概某一天我也能跑南半球去,去看看这星云是如何溅撒在银河。

  《丈量世界》读后感(七):这是一本科学精神的心灵鸡汤

  这本书讲述了两位德国的科学巨匠洪堡、高斯的故事。洪堡一生四处游历探险,动辄就会收集几百箱的资料、标本,让世人得以了解这个世界未知的区域。高斯确实标准的“宅男”,每天用笔下的公式理解世界,迈出家门融入到“具体事务”中对他来说无比痛苦。 这样两个性格迥异的人竟然会交织到一起,产生了这本书里讲述的故事。 这本书我一个月前就读完了。不过书中有一段我又看了很多遍,它在这本书的尾声,是一个作者用了近三页的段落,向电影中的蒙太奇镜头一样,以高斯、洪堡两人的视角不断切换,闪过了很多镜头,并让他俩人进行了一场隔空对话。最后,洪堡想着自己最近的一次探险考察:历时23周、行程超过15000公里、途径658驿站、用了12224匹马,这些数字让一路上的混乱变得井井有条。而同一时刻高斯可能在用望远镜远眺宇宙的天体,这些天体的运行轨迹早就被他笔下简单的公式所概括了。 于是洪堡陷入了沉思: “他们中究竟谁走得更远,谁才是一直留在家里的那个?”

  《丈量世界》读后感(八):用脚步还是心灵丈量世界?

  从书的封面其实就能一瞥作者想要表达的主题

  小说化的两种传奇人生

  一个是数学天才,在人际交往中却笨拙而自私

  一个是哥伦布第二,用双脚丈量世界看遍世界

  我起初都是当小说来看,尤其是洪堡的旅行经历,看多过的奇景,追寻数据的坚持,如果经过一座山却不知道它的高度就是一种亵渎,抱着这样的信仰收获无数荣誉,而他的追随者最后入狱的结局仿佛就是在暗示着,如果没有知识走太远终究是一个邮差的信息。洪堡的一生经历丰富,而相反数学天才几乎不愿出门,热心于自己的事业,以此获得经济支持与名誉,对自己的妻子与孩子都少有爱。但到书末,看到的却是年迈的洪堡被以古董一样的保护,得到各种高层次的接待却难以再接触他最爱的研究,而孑然一身的高斯却依旧一个人,在铜制的高塔里,做着关于电磁波的实验。

  脚步能走多远,一颗心灵与思考又能走多远?在我看来,这就是作者试图去表达的内容吧。

  《丈量世界》读后感(九):每个时代丈量世界的方式都不同

  匆匆看完这本畅销书。看着眼前真实的世界还有点恍惚啊……但并不是矫情,感觉自己被带入到书里面那种情景中去了。

  说实话感觉书文笔一般,并没有很多激起人情绪的书写,比起日本小说逊色不少。前面大部分都是靠着“不好不坏看完再说”的想法读下来的。

  主角是高斯和洪堡,一个用数学丈量世界,一个用以身犯险亲自体验。书里穿插了很多同时代的有名人物,达盖尔、歌德、希勒、拿破仑、富兰克林、韦伯、贝塞尔等等…但大部分都是走了个过场……

  高斯少年成名脾气古怪,洪堡极具冒险精神但也极其恪守道德原则,两个人用不同的方式丈量着世界,直到功成名就之后才相遇,那时候两个老家伙更多的是各种讲学和各处游走…反而失去了当年的勇气和干劲,即使还想去做一些事情到头来也发现自己更多的不过是在借此回忆过去。

  故事的最后,高斯的儿子欧根乘船到了美国。这时候的航海不再难辨方向,丈量世界也变得更加简单。

  《丈量世界》读后感(十):作为科普传记读物读完了

  德国的幽默确实有点冷,这类幽默我自己概括为是需要逻辑推导而不是轻易从表面上就能获取的 hahaha。

  之前读过高斯的一些传记,知道其作为数学王子在生活中却不是可以轻易相处的人,甚至在科学观点剽窃上都有传闻,印象最深的是在一份稿件中高斯有一处随笔感叹生活的艰难

  洪堡,之前没有听说过。今年自己自驾过山东-江苏,北京-内蒙古-新疆-甘肃-陕西-山西,很喜欢那种自由的感觉。比起洪堡丈量美洲,开车轻松太多,正如文中欧根乘坐蒸汽轮船前往美洲时船长所说,洪堡等探险家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两个人都在探索未知,洪堡一直单身且是贵族,或许没有太多生活的压力吧。高斯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去做乡村土地测量员。做一点纯粹探索的事情,都是要基于满足了家庭生活所需后吧。

  自己不懂德文,对中文也不求甚解,但文中有些句子挺让我耳目一新,不觉点赞的:

  年轻时若怠慢了多愁善感的情怀,年长时就会有令人叹息的情感结局

  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一旦决定,就必须坚持

  全部要领就是,永远都要勇于尝试,永远不要放弃

  看到一座山丘,却不知道它的高度,这简直是对理性的侮辱,会让他寝食难安。如果无法确切地知道自己所处的位置,他,根本无法向前挪动一步。不管是多小的谜团,他都不可能置之不理

  一个人选择怎样的方式来实现自我,完全由他自己思考和决定

  要掉落的,只得让它掉落,洪堡说,这话虽然不好听,但也不过是人生旅途中比较严苛的一面而已

  他们从小就被灌输了人生需要观众的观点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