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2018-06-10 20:58: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寂静春天》是一本由蕾切尔•卡森著作,台海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8,页数:288,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借评~~~

  这本书有十七章,前两章算是绪论,卡逊受到朋友的信,告诉她小镇发生可怕的事,她前去调查,然后从总体上论述她的环保理念,这些在今天是常识,不过在当时如果很新的话,则过于抽象了,需要后边的论述支持

  剩下的十五章,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第3-6章,分别从杀虫剂原理、水循环圈,土壤系统、植被系统四个方面进行原理的介绍。不管这本书在生态意义上多么重大,它论述的范围实际上很窄,仅仅是关于杀虫剂的,而且重点只是几种:DDT,七氯,狄氏剂等,卡逊追溯了这些药剂是何时被发明使用的,此前人们以为它们是安全,卡逊则举出了一些案例说明人体危害,她甚至写出了几种化合物的方程式,但伤害人体的科学原理还不清楚,后来所遇到的争议也源于此。之后对几个生态系统的论述,强调它们都是一个整体,相互依存,人们往往为了消灭某一个特定的物种使用杀虫剂,但是这些药剂也影响到了许多其他的物种,药剂通过食物链向上积累,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并威胁人类。例如,人类为消灭湖泊沼泽中的蚊子喷洒药剂,但是鱼类和水鸟大大减少,对它们进行化验,发现体内富集大量药剂。后边三章分别论述了水体、土壤和植被三个生态系统,举出了相关的研究事例文献标注也很清楚,它们往往是一些专家研究的成果,卡逊在此基础上作了很不错文字色,并把它们整合了起来。

  第7-10章,是关于杀虫剂使用破坏环境的几个具体案例,算是全书通俗的部分。它包括美国中西部为了消灭日本甲虫的大喷洒,为了治理榆树病喷药导致的鸟类灭绝,药剂进入水体导致鱼类的灭绝,为消灭火蚁导致的野生动物灭绝和奶牛体内化学物质富集,除了大量数据外,一些分析有趣,比如火蚁作为一个外来物种,其实并没有明确证据证明对人类有害,卡逊描述了这种动物是如何因为长得可怕和巢体巨大被妖魔化,对农作物和人体的威胁被疯狂渲染,导致了大面积的喷药计划的。这几个案例也专门有人研究,卡逊将其整合。

  第11-14章,论述杀虫剂对人体本身的危害,这是全书中最难读的部分,涉及大量生物知识开始一章还算简单讲述美国的药物管制如何不健全,杀虫剂如何被滥用,后边三章,则论述氯化烃和有机磷酸盐干扰细胞的原理,对线粒体和DNA的破坏和致癌作用等,要知道当时连DNA也才发现不久,卡逊将这些前沿成果引过来似乎是一种冒险,但应该是为了增加了其理论权威性,在今天,很多解释已经更详细,或不适用了。

  第15-17章,论述昆虫的抗药性,指出杀虫剂是消灭不了昆虫的,应该寻求其他的办法。关于抗药性是后来争论很多的部分,面对禁用DDT导致疟疾导致大量人群指责,卡逊的支持者一致认为不用DDT并不是因为怕它有毒,而是昆虫已经产生抗药性了,两边还在争吵。不过卡逊自己书里的感慨很有趣,她说人一个世纪只能演化三代,昆虫十几天就是一代,拼杀虫剂,人不可能是昆虫对手。她提出的替代性方案是生态治理,包括发明导致昆虫不育的药剂和诱导剂,以及引入该物种天敌的生物克制法,但是,虽然卡逊指出了杀虫剂许多害处,对于生物方法的害处,她却一点都没有提。

  看这本书前我心里有好几个疑惑,比如,一本专门论述杀虫剂的书,是如何成为整个生态主义圣经的?这本书和它的作者地位形成,有多少是出于某种政治因素的建构?反对它的声音真的只是那些化学公司出于自身利益的帮凶吗?其中是否有合理成分,今天我们能否读到这些反对的话语?这本书最初是如何传播的?美国经济地位、生存环境不同群体反应不可能一样的,发展中国家态度发达国家也不会相同,围绕这本书是怎么政治博弈的?

  水太深了,而且看完这本书,疑问不但没被解答,而且更麻烦了。

  查到一篇关于《寂静的春天》的传播学论文,看到一些很有趣的事。这本书最初不是以书的形式传播的,而是在《纽约客》上连载的,《纽约客》是一家面向城市中产阶级刊物,连载时对原文做了不少改动,比如,占全书四分之一篇幅的索引和参考文献全部被删,因为读者不可能对这些东西来源兴趣,他们只关心结论,部分章节被转移,杀虫剂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被大大渲染,而一些较深的理论部分,如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对人类现代化生活方式反思则被忽视,最后,这本书实际上只向中产阶级读者提供了一个想法:杀虫剂是有害健康的,不要用!而对科学家群体来说,这本书完全没用,因为这些他们早知道了。

  一个理想的理论应该是这样的,它不光应该告诉我们什么是有害的,还应该提出如果不用这些,替代性的方案是什么,否则,人们因为无可选择,只好用过去的方案。但现实往往不是那么理想,一个问题被发现和提出解决的方法之间,会相隔很多年,我们至今活在这个夹缝中,梦醒之后无路可走。人类也并不是一个整体,美国当时的政治现实很复杂,中产阶级相信杀虫剂是有害健康的,但他们不会愿意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们仍然希望享受现代工业带来的福利,只是要求政府禁止杀虫剂,至于有没有替代方式,这是科学家的事,和我们没关系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书评俱乐部】愿苍穹之下春天依旧生机勃勃

  “环境保护”这个概念在当下是司空见惯道理,但在六十多年前,却是不太为人们所熟知,因此当蕾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提出之后,整个社会都显得茫然无措。凡是超越时代思想学说,一开始总是令人难以理解接受,但随着时间推移历史变迁事实胜于雄辩,当时的困惑和不解,一一释放,却为时晚矣。

  看看眼下诸多发展中国家的环境现况,不难发现,仍旧没有摆脱资本积累初期的疯狂,对自然资源的无穷尽地攫取,对环境破坏的无视和任意妄为,都为今后的补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灾难。或曰,环境污染产业转型期的阵痛,发达国家不能免之,君不见,在工业革命之后,伦敦成了著名的雾都。可问题是,现在既然明知是错误,为何还要一意孤行,一错到底。以牺牲自然环境子孙后代的生存空间代价,发展所谓的高速经济,没有人能够担负起如此重大的罪责。高增长的GDP里掺杂着普通人的血和生命,并且将以未来沉重的罪偿。

  回到卡森女士的这本名作《寂静的春天》,作为第一声环保的呼号和呐喊,在振聋发聩同时,也激起了既得利益者的仇视。几大实力雄厚的DDT农药商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愿真相公之于众,曾一度极力阻止此书的出版,并且多方阻挠卡森女士的巡回演讲可惜真实力量是无穷的,加之人们本来就有追求真理的原动力,最终的结果不言而喻。今天,环境保护已经成为西方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其基本理念也深入人心

  另外,卡森女士非常善于自然文学的描述,其文笔优美,科普作品语言竟有文学之美。书名《寂静的春天》便是神来之笔。春天原本万物芳盛,众生争艳的季节,与“寂静”二字绝缘,可是由于农业和化肥的滥用,导致动物尤其鸟类的大规模灭亡,只剩的瘆人的死寂。然后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最终将波及食物链顶端的人类自身。

  可惜的是,近在咫尺危险我们常常不察觉,直到一次一次暴露环境安全问题,我们才留意一下,过不久又忘在脑后。柴静的《苍穹之下》前段时间被热议,环保问题,雾霾问题,食品安全问题都被旧事重提,但现在看看,又都归于沉寂,北上广的PM2.5指数居高不下,PX项目依旧我行我素居民周边如期上马,各种胡乱添加的化学色素、调味剂在食品中频频亮相。

  何去何从?难道只能无可奈何吗?不如读读六十多年前的《寂静的春天》,仍有收获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三):因果轮回,种什么因得什么果

  《狮子王》中有一段经典对白,狮子王木法沙语重心长地告诉小狮子辛巴——要懂得大自然微妙平衡,要尊重每一种生物:从爬行的蚂蚁到跳跃的羚羊,大自然是环环相扣的,虽然狮子捕食羚羊,可狮子死去以后会化为青草,成为羚羊们的美味。小狮子当时并不懂父亲所说,直到多年后它重归故土,回到叔叔刀疤统治下的王国,发现:因为过度猎杀,曾经生机勃勃的家园已变得死气沉沉……此时的辛巴才终于明白即使是肉食动物,也不站在生物链的顶端,大自然的生生不息来自于物种的平衡。

  2009年美国东南部地区大量蝙蝠的死亡引起了生物学家的注意,经实地考察发现,当地农民为了防止一种蛾子的幼虫蚕食农作物,使用了化学杀虫剂。这种蛾子是蝙蝠春天的主要食物,于是大量的蝙蝠饿死了……也许有人认为,像蝙蝠这样丑陋又“邪恶”的生物死了也许是好事一件,但很少有人知道,蝙蝠夏天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另一种大家熟知的害虫——蚊子,然后,09年的夏天,美国东南部地区蚊子成灾……

  《寂静的春天》中有这样一段话——“地球上的生命史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历史。地球上动植物物理形式与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塑造的。而另一方面,在地球的整个生命中,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只有在本世纪为代表的这段时间内,才有一个物种——人类——有改变他周围的环境的异常能力。”而人类,并未对他们这种可怕的异常能力而懊悔,反而沾沾自喜

  人类滥砍滥伐,森林面积严重减少;人类过度猎杀稀有动物,数以万计的生物濒临灭绝;人类过度饲养放牧,植被破坏、土地沙化……这些,和人类另一行为相比不过是小巫见大巫,蕾奇尔•卡森用她毕生的研究告诉我们:在人类对于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中,最可怕的是——他们用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物质污染了空气、土壤、河流海洋。这种污染大部分都是无法挽回的,污染在生物的生存环境及动植物体内形成了有害的生物链,永远无法逆转。是的,我们人类一边对自己的各种“科技手段”沾沾自喜,一边选择性地忽略原本平衡的生物链早已被我们破坏。

  上个世纪60年代,《寂静的春天》尚未问世便遭遇到许多阻挠,出版后更是招来了诸多攻击和谩骂:“什么难听的话都有”、“有家农药公司雇人逐字逐句地推敲书中内容,然后质疑论述数据的可靠性”——看到这里不觉莞尔,这一幕似乎非常熟悉,那位不久之前站出来的著名主持人好像似乎大概也经历了这些。我并不想将她与蕾奇尔•卡森相提并论,更无法得知她的作品多年后会不会同《寂静的春天》一样警醒世人,但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发现打破平衡后的大自然对我们的报复。只是,那时会不会为时已晚……

  '从这天起 我们来到这星球 眨眨眼 步入明媚阳光

  这儿的一切 看之不尽 一切做不完 太多东西 等你去发掘

  新的发现 应接不暇

  当太阳升起 在这湛蓝的天空伟大渺小 不停转变

  这就是生生不息 感动我和你

  失望和希望 忠贞爱意

  找准自己的位置 在这漫漫长路 在这生命圈中

  生生不息……'

  ——《狮子王》主题曲《生生不息》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四):忍受的义务

  地球上的生命史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影响的历史。地球上动植物的物理形式与生活习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环境塑造的。而另一方面,在地球的整个生命中,生物对于环境的影响则微乎其微。只有在以本世纪为代表的这段时间内,才有一个物种——人类——有改变他周围的环境的异常能力。

  过去的二三十年中,这种能力不仅发展到了令人不安地步,在质上也起了变化。在人类对于环境的种种破坏行为中,最令人担忧的就是他们用危险的甚至是致命的物质污染了空气、土壤、河流与海洋。这种污染大部分都是无法挽回的;污染在生物的生存环境以及活体组织中形成了有害的生物链,其中大部分是不可逆转的。现今全世界对于环境的污染中,化学药物与辐射共同作用,改变了世界本质,改变了地球上生命的本质。化学药物凶险异常,人们却很少认识到它的危害性。锶90会随着核爆炸释放到空气中,随着雨水进入土壤或成为原子尘飘降,寄居在土壤中,渗透到长在土壤中的青草、玉米麦子中,并终将在人类的骨骼中占据一席之地,直到寄主死亡。与之类似,喷洒在耕地、森林以及花园中的化学药物也会长时间地停留在土壤中,进入生物体内,依次传输到其他生物体内,造成污染并形成死亡之链。它们或许会随着地下水源悄悄流淌,而后因为阳光与空气的神奇作用组合成新的形式重新出现,杀死植物,病倒牲畜,让井水不再纯净,对喝水人施加不明的危害。阿尔伯特•施韦泽说过:“人类甚至无法认出自己一手创造的恶魔。”

  经过数亿年的时间,地球才孕育出生命——在万古的时光里,生命不断演变、进化、多元发展才得以适应环境,维持平衡。环境中同时包含着有害的以及有利的元素,严苛地指导及塑造它所供养的生命。某些因素会释放出危险的辐射;哪怕是万物都需要从中汲取能量的阳光,也仍然包含一些具有危害的短波辐射。在给定的时间里——不是以年记而是在数百万年的时间里——万物经过调整,达到平衡。时间是必需的原料;但在现代世界里却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调整。

  变化急遽发生,新情况快速涌现,这些都和人们冲动又鲁莽的步伐保持一直,而不是依据自然从容的节奏。辐射不仅仅来源于岩石的背景辐射、宇宙射线的猛烈攻击以及阳光中的紫外线,这些辐射在地球上生命出现之前就已存在;现在的辐射源自人们摆弄原子所创造的反常产物。生物需要适应的化学物质不仅包括钙、硅、铜以及从岩石中冲刷而成并随溪流汇入大海的其它矿物质;还包括人类富有创造力的大脑构思出并在实验室里酿造而生的产物,自然界中都没有与之类似的存在。

  适应这些化学物质需要的时间要以自然的时间为度量;需要的不是一辈子,而是几代人的时间。而且除非奇迹出现,哪怕几辈子的时间也会没有结果,因为我们的实验室在源源不断地产出这种新型化学物质;仅美国每年就有近500种投入使用。这个数字非常惊人,而其背后的意味也难以预料——人类与动物每年需要适应500 种新型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完全超出了生命的体验范畴。

  其中有很多都用于人类与自然的战争中。从20世纪40年代中期,人类已经发明了200多种基础化学物质用于杀虫、除草、灭鼠以及灭除现代语言所称的“害虫”;每一种又有数千种不同品牌在售。

  现在几乎全世界都把这些喷雾剂、粉剂、气雾剂用在农场里、花园里、森林里还有家里——这些非选择性的化学药剂能杀死每一只昆虫,无论是“益”虫还是“害”虫,它们让鸟儿无法歌唱,让溪中鱼群无法跳跃,它们给树叶裹上了一层致命的薄膜,并长期滞留在土壤中——而这一切最初的目的却只是想除去几株杂草、杀死几只昆虫。怎么会有人认为在地球表面施加大量毒药它却仍能适合所有生命存活呢?它们不应该叫“杀虫剂”,而该叫“杀生剂”。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环保主义者的圣经?还是毒药?

  【书评人俱乐部】环保主义的圣经?还是毒药?

  《寂静的春天》自1962年出版以来,就被奉为现代环保主义的圣经。有趣的是,我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一经问市,也就迅速的被广大科幻迷奉为当代中国最杰出的科幻小说。而我第一次知道《寂静的春天》,也正是从大刘的这本科幻小说开始的。

  书中最精彩的一段论述是这样说的:“三十八年后,在叶文洁的最后时刻,她回忆起《寂静的春天》对自己一生的影响。在这之前,人类恶的一面已经在她年轻的心灵上刻下不可愈合的巨创,但这本书使她对人类之恶第一次进行了理性的思考。这本来应该是一本很普通的书,主题并不广阔,只是描述杀虫剂的滥用对环境造成的危害,但作者的视角对叶文洁产生了巨大的震撼:蕾切尔•卡逊所描写的人类行为——使用杀虫剂,在文洁看来只是一项正当和正常的、至少是中性的行为;而本书让她看到,从整个大自然的视角看,这个行为与“文化大革命”是没有区别的,对我们的世界产生的损害同样严重。那么,还有多少在自己看来是正常甚至正义的人类行为是邪恶的呢? ”(关于《三体》和《寂静的春天》二者的论述,@宇镭的<从寂静的春天走向三体乱纪元>http://book.douban.com/review/5493935/非常精彩,“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后矣。”)

  前段时间柴静的《穹顶之下》大热,里面也提到《寂静的春天》对她对投身环保事业的影响。而柴静早期的观点更让人感兴趣。柴静曾经在微博中写到过此书:当年农药DDT被发明出来,用来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是1962年,蕾切尔•卡逊发表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指出DDT致癌,并污染环境。《寂静的春天》后来几乎成了环保主义者的圣经,并最终导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听上去棒极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后,又没有同样有效的药物来对付蚊虫,这使得非洲疟疾的发病率飙升,仅南非的一次疟疾大爆发,就导致了至少10万人的死亡。因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亿疟疾患者,每年导致超过100万人死亡,相当于每天都有“7架坐满儿童的波音747失事”。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呼吁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采纳建议,并迅速把疟疾死亡人数降到50%以下。后来,连世卫组织都开始号召非洲国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时,已经有大约2000多万人死于疟疾之下。后来著名作家迈克尔•克莱顿曾说,《寂静的春天》一书所杀的人,大概比希特勒还多。

  是不是很有趣,事实的真相能够唤起人们的觉醒,从而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然而现实就是,只有部分真相才能具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能够让人疯狂,从而忘了事实的本来意义。对于未曾了解的事实领域,如果只凭一腔热血去凑热闹,会太急功近利,这本来就不利于事情的解决。我不是一个纯粹的环保主义者,如果所有的问题都可以用“主义”、“口号”来解决时,那会让人觉得很可笑。有的人高举环保主义的大旗,好像一群为人类未来而战的勇士,自认为掌握了人世间的真理,张牙舞爪地想要用手里的正义之剑毁灭一切邪恶。然而这说到底不过是一场原教旨主义者的道德绑架,到头来我们已经分不清他们是为环保而战还是为无知而战。

  不可否认环保主义秉承的为人类后代负责的出发点是崇高而伟大的。然而说口号容易,实际问题却没有那么简单。近年来环保主义者所鼓吹的生物燃料,表面上,生物燃料的确比石油更为环保。但把粮食用于制造生物燃料也并非如想象的那样美好。比如,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耕地、播种、施肥、收割、运输等等,都要用到石油,如果把生产过程的污染加起来,生物燃料的总污染并不小于石油,而环保主义者往往看不到这些。除此之外,土地用途的改变导致碳排放的增加,其量也大大超过石油。一加仑汽油的总和碳排放(包括加工和最终燃烧环节)约为20磅,而生产一加仑玉米乙醇,改变土地用途导致增加325磅碳排放。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譬如有人倡导用手帕取代纸巾,但实际上手帕的清洗,也需要耗费水、洗衣服、电等资源。两者的污染浪费程度,并没有科学依据衡量。离开了科学的支持,环保主义好像就变成了可笑的空想主义。

  《寂静的春天》作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不可否认它对于提醒人们关注环保问题显然是合格的。然而作为一个合格的环保主义者,需要全面的去认清事物的本源,而不是只知道一部分真相。激进主义从来不是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我们需要去认识核能、太阳能、px项目,找到最和谐的解决方式。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六):无疑,蕾切尔•卡森是真勇士。

  于娟在确诊患乳腺癌后,写了一年多病中日记,集结成书叫《此生未完成》,里面借鲁迅先生的一段话,发表了对“勇士”二字的理解。鲁迅说: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让我联想到夏衍先生在上海的工厂区进行了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后,写出的《包身工》,里面有句很经典的话语,“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阿!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他们以真实的生活为镜像,思考人生,思考着未来,心生怜悯之心,心系更多人民的未来。我认为,这其中都包含了对“勇士”不同角度的理解,真勇士非莽夫,他应有力量,有知识,有经验,有智慧,有无私无畏的胆量和精神。

  近来柴静因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的纪录片,呼吁“不要等问题出来后再去挽回。我们生活在同一片天空下,雾霾已经成为每个人必须应对并亟需解决的问题!”再度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很多读者发出追问,柴静能成为中国的雷切尔•卡森吗?在此,不参与讨论,相信时间自会给出答案的。但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关注我们的生存环境。

  时间往前推移到1964年,《寂静的春天》的作者蕾切尔•卡森,因乳腺癌不治而逝世,时年56岁。在她去世后,1980年美国政府追授她美国对普通公民的最高荣誉——“总统自由勋章”。直至今天,这本书对世人的影响仍旧重大,没有人会质疑她是环保先驱者的地位。是的,正如吉米•卡特称赞她的,“给美国和世界带来的是一个觉醒的春天”,她无疑,是真勇士。

  《寂静的春天》作为环保运动的里程碑而被公认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书籍之一,是很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的。全书涵盖十七篇文章,包括《明日寓言》、《忍受的义务》、《死神的特效药》、《地表水与地下水》、《.土壤的王国》、《地球的绿幔》等内容,描写人们由于过度使用化学药品和肥料而导致环境污染,生态遭到破坏,最终给人们带来不可弥补的后果。作者以其专业的认知,对生命的悲悯,不畏流言,说出事实的真相,真实列举了化学物质毒害地球的事件,提醒世人要重视环境生态所面临的严重危机。

  蕾切尔•卡森在出版这本书时,曾遭到利益团体,化学药品制造商们的打压和抹黑,却以强大的意志力扛了过来,特别令人敬佩。古人说“万物有灵”,一直被看成是愚昧迷信的产物,毫无道理可言。今天,当我们用宇宙全息统一论的观点来分析古人的这一原始信仰时,发现愚昧迷信的深处,却有科学合理的内核。

  文章的最后,我想引用《明日寓言》中开始与结尾的两段话作为结束,借以提醒自己,关注环保,关注自己的家园。

  “从前,在美国中部有一个小镇,小镇上的万物和四周的环境融洽和谐。小镇周围的农场星罗棋布,生机勃勃,田里种着谷物,山坡上果树成林。春日里,繁花盛开,似白云朵朵在绿地上蹁跹轻舞。秋天时,橡树、枫树与桦树林红艳似火,摇曳的风姿与身后的松林相映成趣。狐狸在山间叫着,小鹿静静穿过田野,身影在秋日清晨的薄雾中若隐若现。”

  “这个小镇其实并不存在,但在美国和世界上的其它地方却很容易找到上千个这样的地方。我知道没有哪个地方曾经历了我所描述的一切不幸。但其中每一种灾难都真实发生过,许多现实中存在的地方已经蒙受过大量不幸。在不经意之间,一个恐怖的幽灵已经向我们袭来,这一想象中的悲剧很容易就会变成活生生的现实,为我们所周知。”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七):【书评人俱乐部】汝之所见,即为生命

  诚然我并没有看过柴静和某团队的《苍穹之下》,请允许我用某团队,因为实情应该是这样的,当然这个事情不需深究,毕竟柴静的出发点如何,所做的事毕竟是绝对的正义。之所以没有看,是觉得作为每天都在见证帝都这诗意的灰蒙蒙,然后心里一万只草泥马呼啸而过的人,倒也不需要别人告诉我它的危害。而我这个目前都没车的环保人士,估计能做的贡献也许只能像某位官员所说的,少做几顿饭了。

  《寂静的春天》成书于1962年,那一年包括我在内的很多读者的父母也许都还未出生,但是蕾切尔卡森女士,已经成为了当时美国环境保护运动的先驱者。就像本书封面所写的那样,只要春天还能听到鸟叫,我们都应该感谢她。

  本书的作为一本环境保护科普书籍,第一章却特别有新意的引入一个寓言式的开头。卡森描绘了这样一个小镇:万物和四周的环境和谐相处,生机勃勃,田里种着谷物,山坡山果树成林。春日里,繁花盛开,似白云朵朵在绿地上蹁跹轻舞。秋天时,橡树、枫树与桦树林红艳似火,摇曳的风姿与身后的松树相印成趣。狐狸在山间叫着,小鹿静静穿过田野,身影在秋日清晨晨雾中若隐若现。但是一种奇怪的疫病开始蔓延,动植物逐渐病死,再也听不到鸟儿的歌唱,仿佛病殃殃的世界沉默不言,而最后作者说了这些不过是人们的自作自受罢了。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环境保护的真实写照,这种事情在本书成书后的数十年间,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发生。

  本书接下来的章节用各种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环境保护中的案例。其中包括了杀虫剂对人类本身的危害;水污染所造成的整个毒物链上的生物的病症;土壤破坏所造成的作物的毒性以及植被破坏造成生态环境失衡等等。文章中有一处提及:牛奶是少数几种被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规定不允许含有任何农药残留的食物。然而真实情况是,无论在哪次检查中,都会发现残留物的存在。这种悲剧,终于在数十年后的中国发生了。所以书中为我们展示了我们目前已经面临的问题,以及我们目前还没面临但是很有可能发生的危机。

  本文关于生态破坏的危害,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直接对人体造成的伤害,比如由于目前药物的滥用所造成的癌症病发率的升高。一种是通过破坏生态链从而造成环境失衡,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的由于对某种动物的滥杀,造成其生物链下端的生物泛滥成灾等等。

  对于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危害,在目前的中国社会越来越受到重视,这种重视是因为我们正遭受着其中的恶果。对于目前的环境现状是谁的问题,不太好说,关于这一点,我想提一提我在北京公交上一直观看的某一公益广告:一位没钱上大学的小女孩,靠帮助叔叔开路边烧烤店赚零用钱,勉强学业,然后后来因为烧烤的油烟得了咽炎休学,这个广告的结尾写着禁止路标烧烤。我只想说,你们真的觉得这是路边烧烤的错吗……

  有些事情对于我们是无奈的,但是我们必须要承受一些,那么既然是承受,我们只能在尽量避免遭受这些恶果的情况下,知道,什么是错。我觉得这点很重要。有些事,因为某些原因,我们不得不去做,或者放着别人去做,但是我们一定要牢记,这些,是错的。

  希望这本书被更多人所知道,希望蕾切尔卡森这个名字被更多人所知道。目前的环境保护只能说去唤醒大家的意识,但愿我们能得到更多的行之有效的环境保护措施,汝之所见,即为生命。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八):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

  借评:

  有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拒绝谦卑。我们人类履至尊而制地球、执敲扑而役自然的决心是如此不可动摇,我们怎么可能谦和、卑从地甘受少数异端的蛊惑,回归到听天由命、膜拜造化的时代。我们的决心来自那份如今依然被部分人标为不容置疑的信念——人乃万物之灵。人类应当平等地对待其他生物、致力于人与自然野性和谐共荣的想法,得到了这些人最诚挚的鄙视。

  于是乎,每个最早站在生态伦理立场上发出呼喊的人们,都无一例外地成为攻讦的毒液喷射的目标。以理性的声音规劝非理性的聒噪,看起来似乎轻巧,实则阻障重重。更为根本的是,究竟有多少人,兼具理性的知识与理性的文笔,又敢于顶住压力、牺牲自我,来写成一部像《寂静的春天》一样,揭示人类与生态世界互动的真相的伟著呢?

  这位卡逊小姐所揭示的道理(至少以今天的眼光看来)其实远非复杂玄奥。相反,这部以一个“明天的寓言”为起始的著作,通篇都在阐述活生生的事实、触手可及的范例。书中的讨论涵盖广泛,使其无论对于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的人们,都是无法回避的焦点。在一个又一个夏天,我们都闻过喷雾灭蚊剂的刺鼻气味;在我们的厨房水槽中,几乎总有浸泡在水中以去除农药残毒的蔬菜。白血病和癌症的蔓延,再也不被当成耸人听闻;生态灾害的苦果,业已为大量教科书和科普资料所引用。

  今天的人们或许很少想到,在我们从上一代人手中继承一笔遗产的同时,必定起码有一笔等值的债务需要我们承担,这笔债从我们身上抽取的高昂代价,使我们遗产的利息显得不值一提。你想必会感到不可理喻——难道清清白白的劳动者劬劳一生的所得,竟如此不名一文吗?我不得不说,只有当你了解了我们的债权人——自然界以后,才能洞察这无情论断背后的实质。在此之前,也许你只见识到了人类向自然的银行提取生存资料(然后迅猛挥霍)的能力,却无缘知晓事情的另一面。 ——by:玉兔凌秋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九):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

  文/十里红妆

  没有看过柴静的《苍穹之下》,我并不会对环境保护有过多的关注,没有看过《寂静的春天》,我并不会对那句:“我不是多怕死,我只是不想这么活。”有更多的体会。

  很多人似乎在很早之前就知道这本书以及该书的作者蕾切尔·卡森,他们给予这书极高的评价以及该作者极高的荣誉,书的扉页赫然写着:“只要春天还能听到鸟叫,我们就应该感谢她-蕾切尔·卡森。”而书的序言里较为详细了阐述了这本书问世之前、经过及之后整个美国颇具争议的社会环境及现实状况。

  前任美国总统阿尔·戈尔在序言里说:“蕾切尔·卡森这一里程碑式的著作无可辩驳地证明了思想的力量要远远强于政治家的力量。”他认为该书出版之后的各界反映好似一场战胜,而作者在战争中得已取胜的是对于真理的审慎与尊敬,以及极致的自我锤炼。

  以上的这些都是在书的扉页和序言里知晓的情况,以致我在一开始阅读正文的时候就带着一种高山仰止的心态。事后,我怀疑我能一口气将一本关于环保的书,大多是数据调查类的信息及资料作证的书籍阅读完,是否和这种心态有关。

  书的开篇作者用了一个很隐喻的方式,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很温馨的小镇,只是,突然这个宁静的小镇被诅咒,到底是什么诅咒使得镇子里的春天之声沉寂下来了呢?

  带着这样的疑问,一步一步地跟随作者的讲解及叙述走进那些我们并不知道却也已在我们生活里真实存在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死息息相关的事实真相里。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的,每个物种都与其他物种有关联,都和地球有关。同呼吸,共命运。这并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当毒害任何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最终都会导致每个地方食物链都将中毒。当我们从出生到死亡都在不断的吸食这些化学物质,因为各种理由不断的重复,无论多么轻微,都会促进我们体内化学物质的不断堆积,并导致累积性的中毒。

  不错,我们的人生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在自身体内累积化学毒物的过程。更可笑的是,未经我们的允许,甚至在我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把我们暴漏在毒物中。如果人权法案里没有一条规定保障公民有不受个人或者公职人员投放致命性毒药危害的权力,那一定是因为我们的祖先尽管拥有非凡的智慧和远见,却仍未想到会有这样的问题。

  鸟儿不再歌唱、河流趋于荒芜、无人幸免的天灾、大自然不断的反抗、人类为此付出了昂贵的代价。而这并不足以警醒。

  因为有比这更重要的东西。不止境的欲望与贪婪战胜了一切。没有蓝天白云,没有青山绿水,这也没什么。但是每天生活在毒素充盈的自然里,毫无知觉的使用不可再生的物质,肆意的荼毒生灵,任意的毁灭和谐而稳定的物种链接,把自己的生命及子孙后代的存活抛诸脑后,真的是值得的吗?

  书中说:“我们现在到达了一个分岔路口。”长期跋涉的路表面看起来容易,仿佛我们在平坦的高速路上驰骋,但路的尽头却尽是灾难。“另一条分岔路”而是少有人走的一条路,也是给我们提供了最后也是唯一的希望的路,让地球最终得以保存。

  在很多地方,很多人已经开始关注环境保护,甚至政府也开始采取一些措施。然而,难题不是我们什么都没做,而是已经采取了重要的措施,但却远远不够。

  期盼更多的人关注环保,参与环保。

  我们没有权利只知道消费而不知克制,没有权利只知道追求欲望而不知珍惜,我们有责任为后代证明,一个被能源照亮的世界,一个经济发达的社会,同样可以是洁净而美好的。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