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2022-03-21 09:33:19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10篇

  《寂静的春天》是一本由[美]蕾切尔·卡森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6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一):深刻又青涩的环保主义者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二):环保的先驱者

  对于书中的内容,不想评价过多。不过阅读这本书倒是很有一种时代的沧桑感,一些小说,读下来及时时代背景不相同,但是赞扬的思想,当时任的主流思想还是一样的。但这本书却不样,当今大众普遍认同的道理,在当时却无人理解,甚至还积极的反对。内心有一种这本书是在年代很久远时写的,但回过头来,这本书才出版40多年。不禁十分地感叹,也十分好奇,或许再过30年,又有哪些颠覆性的思想会再度出现呢?

  最后,在佩服一下作者的毅力,当时受到的阻力肯定是十分巨大的。蕾切尔.卡森却坚持了下去,这种抱着异端思想,但这种思想却是对的事件在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许多都失败了,但蕾切尔.卡森却做到了。在此向她致敬。

  这种“发展”至今天,人类早已越过智力和技能需要“舒展”的界限,进入贪婪和野心的循环,被这些过界行为损伤的,首先是自然,而自然总会以自己的方式阻拦人类的过度掠夺,以期生态秩序的重整。

  人以为自己不用倚靠别种生命的记忆也能活下来,以为花朵是为了你的眼睛而缤纷多彩,以为山猪是为了提供肉食而存在,以为只有自己能够哀伤,以为一枚石头坠落山谷不带任何意义,以为一头水鹿低头喝水没有启示……“自然”不是“人类”的仆人或用品,它有自己的规则、秩序甚至智慧。

  摘抄:

  1.久在低谷不自知——习以为常

  2.我们在自然界里散步,就仿佛大象在摆满瓷器的陈列室里散步一样。

  6.今天的自然平衡不同于冰河时期的自然平衡,但是这种平衡还存在着:这是一个将各种生命联系起来的复杂、精密。高度统一的系统,再也不能对它漠然不顾了,它所面临的状况好像一个正坐在悬崖边沿而又盲目蔑视重力定律的人一样危险。自然平衡并不是一个静止固定的状态;它是一种活动的、永远变化的、不断调整的状态。人也是这个平衡中的一部分。有时这一平衡对人有利。有时它会变得对人不利。当这一平衡受人本身的活动影响过于频繁时,它总会变得对人不利。

  7.任何一门科学都好像是一条河流。它有着朦胧的、默默无闻的开端;有时在平静地流淌,有时湍流急奔;它既有枯竭的时候,也有涨水的时候。借助于许多研究者的辛勤劳动,或是当其他思想的溪流给它带来补给时,它就获得了前进的势头,它被逐渐发展起来的概念和归纳不断加深和加宽。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五):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

  人类只是自然的一员,不会是自然的主人。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六):不仅仅是关于自然

  仓促读完了繁体版的《寂静的春天》,我一直觉得一本书最好的价值在于作者的真诚,而卡森女士的这部作品,个人认为十分真诚。她徐徐道来她的所知所感。

  在看此书之前,记得曾有人质疑卡森女士,说她的书中的很多信息很多都来自于家庭主妇们的信件,她们写今年经过家的鸟儿减少了,她们写家中的猫生病了……质疑的人也许是觉得这样的信息不够科学,不够全面,不够权威。确实,但是,这样的信息就没有价值了吗?我认为这些主妇们的信件恰恰能弥补科学工作者们研究中的不足,比如细致、连贯的观察,比如亲身经历的质朴。

  这个世界的每一个人,都是世界信息的提供者。而当每个人都参与其中,承担起对于世界的爱与责任,这才是一个丰满而光亮的家园。

  还记得约翰·邓恩的布道辞:

  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份。

  如果海浪冲掉了一块岩石,欧洲就减少。

  如同一个海岬失掉一角,如同你的朋友或者你自己的领地失掉一块。

  每个人的死亡都是我的哀伤,因为我是人类的一员。

  所以,不要问丧钟为谁而鸣,它就为你而鸣!

  我不仅仅是人类本身,我还是环境,我还是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一部分。

  在本书中,卡森女士不仅提到了化学药品的危害,也提供了几种有利的、对于自然温和可行的方式:引进天敌、用昆虫来消灭昆虫,如雄性的不孕性、少年荷尔蒙、毒蛾引诱剂、超声波……等等。

  人类的进程就是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只要在探索、在钻研、秉承着千古不变的寻求真理与幸福的心,我们就不用怕。

  用卡森女士的话结束本文: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七):跟卡尔森学如何通过写书解决严峻问题

  飞速翻完这本书,觉得“哦,幸好有这本书引起大众对农药问题的关注。不过,现在大家对这个滴滴涕之类的毒害早已有共识,所以这本书有历史意义,现在来读更多的是是作为纪念。”

  但如果只是解决了一个滴滴涕的问题,怎么可能获得如此的赞誉?如今的我们虽然能听到鸟语,但依旧面临严重的环境问题。读这本书,是否能在纪念意义之外,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回顾下这本书出版年代大众的普遍观点,看书是如何一步步去说服人;再环顾我们当下面临的问题,大概也能找到不少类比。

  书的开篇详细介绍了多种不同的杀虫剂/除草剂,分水、土壤、植被三个章节分别控诉它们的危害。随意翻几页,可能只会产生“哦,这很糟糕”的念头,但还不至于要下决心采取行动。可是这么多的事实在一起,垒成八十余页的文字,就让人无法忽视了。

  由此想到,我们常常会读到这不能吃那不能吃的有关食品安全的文章,但都是零星的一小段,看过了,抱怨过了,也就罢了。如果,真的有人将各种不安全食品分类、总结,证据确凿的说得清清楚楚,想必会比朋友圈与谣言混杂在一起的文章有力得多。

  很佩服这本书,在讲故事的同时也做到科学严谨。这些章节中依旧有很多数字,有很多研究报告,非常详尽客观。对比朋友圈的文章,那“十万火急一定要看”的标题、让人肠胃不适的图片,还有满屏的红色大字体,是多没有说服力。

  假设自己是懵懂无知的农民,听了这些故事后,大概的反应是:“哦,真的很可怕。那我少用些,用安全剂量是不是可以了呢?”书中后六章,阐述了更多的技术细节,说明有些农药即便是小剂量短期内看着无害,长期是如何累积起来、对人类与自然造成严重的毒害。癌症的增多、自然平衡的被破坏,都和农药的使用有密切关系。而这本书,就是抽丝剥茧的将关系理出来给人看。

  依旧假设自己那个农民,听完所有这些后大概的反应是:“哦我知道了,太糟糕了。可是,我得确保我的庄稼有收成啊,没办法呀。”书中的最后一章,就针对这样的无奈提出了另一条道路。前文介绍四个例子时,也都提到过更好的方案,在书的最后再次强调并给出了更多例子,确实会让人深思并行动。

  这本书以描绘明日小镇悲凉景象的冷峻文字开头,以五十余页的参考文献索引结束。书读来很顺畅,但并不煽情,一步一步揭示的科学真相才是书得以对现代环保运动产生如此剧烈影响的关键。看罢,会觉得我们如今面临的食品、空气等等问题,都需要再来本这样的书,才能拯救。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八):春天已然寂静

  大二时化学老师曾经推荐过,在图书馆里找没找到,当时更热衷于文学和心理学,也就淡忘,去年才去图书馆买到。

  如果你想看这本书,征询一下我的意见,我会说不看也罢,现在的科普文章会让你了解更多,理解更深刻。

  是的,几十年过去了,西方的环保在包括这本书在内的环保力量的推动下,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的环境是越来越差了,比起几十年前,各种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化学品使用量爆发性增长,它们的破坏性甚至更强。各种环境灾难屡见不鲜,河流山川乃至海洋还有天空已经死灭。几十年前的灾难与现在相比,也许只是a piece of cake 。

  这个时刻,是否有一本最新版本的《寂静的春天》面世,给予我们最新的震撼?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九):思想变了,春天还会远吗

  《寂静的春天》的出版视为当代环境保护的起始点。 随之,美国第一个民间环境保护组织诞生,美国环境保护局成立(1970)。

  相较于美国,结合国情,我国环境保护的起点也不算太晚,但是为何环境问题迟迟得不到根本解决?

  1973年,以国务院名义我国就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随即于1974年成立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8年成立国家环境保护部。但是环境事件并没有销声匿迹,而是越演越烈,也许可以说是一种“久在低谷不自知——习以为常”的状态,各地政府践行的是浮士德式的交易——以长远悲剧的代价来换取近期利益。有理由相信,这种短期利益是非常短的。虽然我们不是没有为遏制环境恶化做过努力,但是每年新出现的环境问题比解决的还多,例如今年雾霾持续弥漫于北方地区各地上空,影响每个人最基本的需求——呼吸,这是一个信号,把魔鬼从瓶子里放出来的人类已经市区吧魔鬼再装回去的能力了。环境问题不单是技术问题、政策问题,而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解决根植于更深层的人类社会改革中,它包括对经济发展目标、社会结构和公民意识的根本变革。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对立统一已经上升为引导未来中国社会发展的新矛盾,如何处理这二者关系,采用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才能扭转这持续下降的环境质量,扭转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

  党十八大的五位一体以及今年中央设定7.5%的预期增速就是处理二者关系最佳的例证:不以消耗资源环境来发展经济。只要当环境保护成为一种执政理念,被大众所接受,那么美丽中国的期望就不再是可遇而不可求。

  《寂静的春天》读后感(十):《寂静的春天》——吵闹的人间

  战争就是人类的自相残杀,对人类而言更是百害而无一利,但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好比1937年在中国提反战,这本书在当时受到抨击也是不可避免的。环境污染在未来凭借技术发展和意识进步或许还有得到控制的一步,战争伴随人类的发展史有可能得到消停的一天吗?

  (1-3章)是不是只有大同社会(社会形态是不可能倒退的)才会改善目前的环境,在这些低级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都只会为自己眼前的利益着想,即使有人想改善环境也会受到大部分人的障碍。

  (10-11章)终于开始批判,农业局的与农药制造商的官商勾结;使用者的无知与食品与药品管理有限权利。

  (12-14章)说到底农药的使用最后不还是影响到人类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我以为这才是人类愿意改善环境的最根本的原因。地球母亲都这么大岁数了,什么时候需要渺小的人类保护了?

  我现在反而有一种危险的思想,在所谓的人道主义下,我们企图避开人类种下的恶果而终将带给我们惩罚。我们应该承担这种恶果并种下善果。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