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0 21:1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精选10篇

  《设计改变生活》是一本由王静著作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015-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一):你的一切都是被设计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与昨天有着巨大不同,你是否认真思考过,这种改变究竟源于何处,又因何所致?”《设计改变生活》的序言开门见山提出这个有多种答案问题,而本书的回答是:“千万不要以为,是你选择了设计,其实是设计选择了你”。

  当真,设计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而你的一切都是被设计出来的,这话一点都不为过。

  《设计改变生活》是一本多角度、多层次解构设计与生活相关联的书,这其中有跨度不停地出现,比如从设计的原点出发讲解现代人工程体系的建立,而下一章节即可跨度到无所不在尺寸规矩桌子的死角、沙发的不合理椅子高度等等,生活中无所不在的尺寸,应有合理性美观性的要求存在,所有的一切都被设计出来。

  这种跨度很快抵达设计的读心术,用几个章节段落解释设计这一伟大工作所蕴含的复杂有趣的关联因子,读几个例子,便会心服口服,便会心甘情愿接受“原来我们的生活一直被设计着”。

  来看一看这些有趣的关联。

  “似曾相识”的潜在心理作用,使复古设计风格广受欢迎;“关照心灵”的设计理念,使自然风情人们穿衣上身居住环境更加返璞归真。“在对人们进行心灵关照、感性关照的路上,设计师功不可没。”

  《设计改变生活》一书的内容,看得出来是作者多年作为设计美学领域观察者、研究者教育者的积淀全书不仅有设计历史阶段性的反复穿插引述,而且用很多彩图案例诠释设计的关联理论,使全书读来颇有味道,不枯燥、不学究、不死板文字风格朴实,很适合以轻松愉悦心情,领略设计改变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会学习到设计的理念,亦或可以开启自我设计的新生活,比如设计一款自我中意背包,再比如为新居设计更多既唯美实用的小角落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创意信息满天飞,微信微博微时代,设计的力量被削弱了吗?读过此书再来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发现其实今天更是考验设计的时代。比如,同样是做工业品的温度传感器,很多人都在做这个产品,但是为什么NEST被谷歌35亿美元买走?其实就是NEST设计的太好看了;而空气净化器,也是个老产品了,但是小米墨迹、海尔等品牌推出的净化器赢得了互联网时代的市场,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些秉承互联网时代精神的品牌,拿出了让人眼前一亮的设计。

  还是设计的力量,让一些品牌与众不同

  正如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的:“设计改变了生活,同时生活也改变了设计。”

  今天的生活里,每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设计师,所以这本书的定位并不仅仅是写给专业设计师的。

  “每个设计的诞生既来自于他们所热爱的生活,来自于生活的灵感激情,又来自人们改造现有生活的愿望。”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二):机械复制时代,设计何去何从? (文/苏菲)

  记得有一部叫《上帝疯狂》的电影,说的是一个可口可乐瓶子天降在人迹罕至的非洲大沙漠里,由此引发了一场原始对现代文明追逐。在现代社会车水马龙中,原始表现出来的手足无措、讶异惊慌,都戳中了“我们这一帮人”的笑点。的确,这是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熟悉的就像渴了喝水一样根本无需用脑子去想“渴了怎么办”这个问题。这就是我们的日常。

  在我们的生活中,随时随地都可以找到像可口可乐那样批量生产商品。本雅明所言的机械复制时代,无孔不入,无所不在。标准化的流水生产线,残酷毒杀着艺术创造,抹杀着个性,复制出千篇一律。那么问题来了,与大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或者说专门为大众服务的设计,该何去何从呢?继续沉浸在“设计=艺术”的梦中吗?投靠“标准化”这位巨头,默默设计一个个螺丝钉吗?

  王静所著的这本《设计改变生活》一书,似乎为设计指出了一条康庄大道。它紧紧抓住民主这一社会变革方向,以现代人机工程学为理论支撑,放眼中外,环视古今,将社会、历史与人文关怀注入现代设计,勾画出了为民主播种子的设计者的理想信念简言之,设计之路,就是推进民主之路。何以这样说呢?

  机械复制时代孵化出现代设计,现代设计又反过来改良着这个时代的基因。二十世纪以前的手工技艺,是为社会少数人服务的专享设计,法国阿尔勒地区手工女装精致细腻的美绝不亚于意大利教堂的天顶画,它的唯一性使它与艺术创作并驾齐驱。而标准化的机械生产,复制出工业时代的高效与繁盛追求简洁、实用的现代设计被催生出来。正如本雅明担忧的,时代将艺术之美束之高阁。追求美的艺术家成为寡头,追求实用的设计者走进平民。现代设计的民主之路,主要有两个关键创造。

  第一个是1959年德国制定出了一部《建筑设计手册》,它是专门针对市场需求制定的标准体系,统一了相关行业产品的型号与尺寸,这很像我国古代的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文字,但不同的是,秦始皇制定的标准是为了更好的独裁,而这本手册却着眼于平民大众对产品的实际使用情况,为了生产出更符合人们要求的产品而诞生的标准体系。从这个角度讲,“专注人”的现代设计,利用机械复制制造出了价格低廉又实用的丰富的产品,让处于贫困的人们生活得以改变,缩小了社会阶层差距,由此影响大众的心理与价值观,默默推进着社会民主进程。现代设计无法脱离的生产复制的命运,仅仅是令它离传统所谓的艺术越来越远而已,它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却为历史做着更大的贡献,改变着时代的基因,保护着人们逃脱机械奴隶厄运

  第二个是现代人机工程学体系的构建。一切设计都是为了人。怎样设计才能让产品的生产者与使用者感到舒适方便,怎样设计更符合人的生理需求与心理诉求,人机工程学体系为设计提供各种各样详尽的参考数据,包括人体静态时各部分的尺寸、体重重心动态时人体可及范围动作速度,对各种劳动负荷适应能力等等,巨细无遗。“人-物-环境”是这个体系最重要的支撑,只有三者合一才能设计出“为了人”的产品。用数字丰满人们的感性,并不是悖论,就像音乐虽然表达感情,可却是由其数学般的体系所构成的一样。随着人机工学不断的完善,它不仅推进民主于“润物细无声”中,也将民主在设计中体现的更加细腻,恰到好处。例如,幼儿园的置物架,在设计选材中,并不是取全园儿童身体数据的平均数,而是选择数据中偏小的一个,这样个子最小的孩子也可以使用,哪怕仅仅只有一名矮个子儿童。事实上,“少数服从多数”并不是民主,“多数保护少数”才是真正的民主的体现。这就是人机工程学令人敬佩之处,它具有浓厚的民主精神。

  时代已然这样,如巨轮般嚯嚯前行。试图掉头回到前现代艺术世界不切实际的贪梦。设计者不必羡慕艺术家的光环,因为设计的贡献与其中体现的美,是藏于历史深处的汩汩洪流

  本书通俗易懂,长于举例,视野广阔,并配有大量手绘插图摄影彩图,语言中透露着平易近人哲理之光,非常值得推荐和赏阅。

  (作者:苏菲,转载请告知。欢迎约评!豆瓣:米娜的小生邮箱:2724218395@qq.com)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三):设计是时代精神体现

  今天是四月的第一天,礼拜三。厦门的天气闷热、湿热,在厦门最不让人省心季节。读书是一件很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所以对自己能认真的读完王静老师的《设计改变生活》倍感自豪。看的过程体会到一种静谧的美。

  看到这本书后我,开始留意起家里的房子设计是否合理,家具是否符合人机工程,我的卧室是不是有够范儿,买的一些东西是不是设计的人性化。特别是看到中国建筑设计的那一篇,感觉就是熟悉,可惜书里介绍比较偏向于北方的,在我们南方有些建筑也很有人性化,很符合当地的天时,地利。按书里说的叫符合人机工程哈!

  小时候我家这边还处于城乡结合部的地方时候,房子还是闽南传统的红砖,红地板,红墙。 家里还有老人很爱惜的用了很久的木头家具。每到到春天三,四月份时候,冬天还舍不得退去,夏天就急匆匆的闯进来的时候,(别问我春天,厦门有春天吗!)经常起雾,天气潮湿闷热,地板经常出水,床也不干爽,连衣服也发霉,内裤也干不了。这就是“回南天”!

  然而小时候家里都是用红土烧制的红砖,这种砖,特别会吸水,连洗地板,一洗就干,特别是在回南天,这种地板就特别合适。可惜现代的人嫌那种不好看不上台面,彰显不出个人的财富。于是就抛弃了,用上了好的瓷砖。所以现在一到“回南天”就是粘糊糊的季节。宁可忍受着不舒服也要显摆的现代人

  书中还介绍了日本的室内设计,町室。感觉那细腻的装饰中暗含着,淡淡的禅意在其中。和对人们的精神的关怀和重视对比下当下中国,总感觉有一股暴发户的感觉。大家对金钱,对物质都很看重,精神,精神那是什么,虚的!

  长大后,随着厦门经济特区的建设,家里也渐渐富裕起来了。我们区首先作为台商投资区,外来人口大量涌进,来这里寻找未来村里的人看到商机,大量的传统屋子拔地而起拥挤着朝着天空空间,租房子成了,小渔村里新的主要的收入,因为生活的富裕,收入的提高,大家也渐渐的不再纯朴,开始互相攀比,家里装修的一个比一个豪华,一个比一个奢侈

  在城市里,是不是人也会变的更加物质化,更加的追求金钱,追求利益。在不同的时代里只有注重精神才能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如果偏偏注重物质方面,会不会像罗马帝国那样最后是全体人民的堕落。

  不管生活是否艰险,是否优越。只有我们对人类内心关心,种种对生活不屈服向上的精神,才是指引我们人类设计进步的方向。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四):精确的刻度尺与柔软绸缎

  Y 宋薇棠

  从小时候开始,就一直有种设计的情结。慢慢长大才知道,这不是设计,这是每个女孩子都有的情结——臭美,外加一点点女性都有的心灵手巧

  但是像设计这么高大上的东西,还是不自觉地要心向往之

  那么设计到底是什么?

  很抱歉,读了这本书并不能解决你的这个问题。想解决这个问题,请您绕道去看大师们写的各种世界设计史%¥#%¥……毕竟,人家书名上写着嘛——《设计改变生活》啊!

  所以整本书主要就是在探讨设计和生活之间的种种“恩怨情仇”。生活就像是一位大丈夫,设计作为一位端茶送水的小妇人,一直以来用那极为敏锐目光感知力体会着这位大丈夫的种种不同情绪,从而做出相应的举措,让生活这位大丈夫能够过得舒舒服服,美滋滋的。

  身处在生活之中的我们,其实已经很难发现设计小妇人在我们的生活中所做出的种种改变,我们只是一味地在享受,发现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了一时兴起,或者全当涨姿势

  但是不管是一时兴起,还是涨姿势,如果没有设计这位小妇人,估计人类的生活还停留在山顶洞人时期。我并不是要嘲笑山顶洞人,而是设计真的帮了我们很多很多的忙。

  我们有注意桌椅的高度吗?我们有注意过房间大小颜色吗?我们有想过这里为什么要这么摆设吗?

  我们没有。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以为这是天经地义与生俱来,这样的光感对比,是天性使然。

  但实际上,读了这本书之后,才会明白,所谓的天经地义,所谓的与生俱来,不过是我们自欺欺人玩笑

  在我眼里,设计实际上是刻度尺上精确的一毫米,是绸缎上那顺滑到极致的触感。

  设计是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结合,运用书里的一个高端名词就是“人机工程学”。那些我浮想联翩的设计,以为只是天赋与创意的设计,其实都是通过准确地测量构成的。

  现实幻想一直以来都存在着差距,而设计实际上就是这两者之间的桥梁,它被幻想驾驭,但同时又被现实所束缚,它不是轻飘飘羽毛过眼云烟,它是复杂多变的模仿,是大师们的灵机一闪与汗水汇聚。

  它轻盈沉重宗教文化是它的枷锁,人们的任性要求是它的翅膀

  但它同时又是自由的,它作为一个载体,不断地带领人们走入一场全新的视觉盛宴感官体验,它所承载的内核,是普通的生活所需要的。

  设计改变生活,其实也改变着每个人的心灵世界与对外界潜意识认知

  所以,设计绝没有你想象的那么简单

  它是一条相当复杂的路。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五):设计让生活更安全便捷

  对于设计者来说,新意大胆、前卫是追求也是挑战,但对于购买者来说,使用性能才是关键。有了小孩之后,出门购物的时候更加注意物品的实用和安全性,不再将外观列入第一位。当然能碰上三项皆有的物品,那便会犹豫不决的下手。

  据北京儿童医院统计研究结果显示,4-6周岁的儿童最容易发生“家庭坠物伤害”,而这些坠物发生地包括书橱、书架等家具,设计固然要美,但是有儿童的家庭不让家具变成危险的来源是评判设计的一项关键指标。因而,家具的高度是设计者应该关注的一个方面。书中写道:“安全与舒适永远是设计所追求的至高标准,这也是人体尺度数据存在的理由,一切设计都要以此为出发点,达到最佳的人性化效果。”并解释了数据的意义。在看书之前,我一直以为设计者是可以天马行空、随意发挥,没想到好的设计还“需要通过大量的测量和统计,得到他们的特征和尺寸、个体间差异、分布情况及规律等。”想来如此,我们购买衣服的时候还有大小尺寸,而我们生活的家具又何尝不需要呢?举个例子来说,不同的人对书桌的高矮要求定是不同的,如果个子高的人跟个子矮的人坐同一个书桌,那么个子高的人估计弯腰的严重,会不会引起脊椎变形呢?怪不得,现在的书桌讲求的是可调节性,同一款让你自由调节到合适的位置,一方面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另一方面避免了重复设计,节约了成本与时间。真正好的设计往往就是源于生活的体验,在体验中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从而达到最佳的设计状态,而这种体验又是相互的,有了最佳的设计状态,我们的生活又可以变得更加方便与便捷。

  书中还讲到构建幼儿园的例子,“在一层以上教室走廊的外侧,按照通常的标准,可设计成1.2-1.3米的实心栏杆,这样虽然比使用栏杆安全,但绝大多数小朋友的平行视线被矮墙挡住了,看不到更多的远景,容易造成压抑的感觉。相对来说,如果做成全封闭式的墙体并进行大面积墙绘,或者安装玻璃幕墙,都会是更好的办法,会更加关注儿童的心理感受。”设计的人性化要求,原来不单单关注人的生理要求,也需要关注人的心理要求。现在具有心理问题的人越来越多,而大多产生的原因则要追溯到儿童时期,如果一样设计能够在生活中减少对儿童压抑的状态,无论对家庭还是社会来讲都是巨大的帮助。

  我虽不学设计,但也明白我们的生活中缺少不了设计,这本书并没有告诉我们该如何设计,但是却告诉我们设计与生活密不可切的关系,想学设计的人可以参考下,毕竟源于生活的设计才是好的设计。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六):寸步不离的设计

  文/河北小珊 评《设计改变生活》

  从人类生活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设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正如本书名字:设计改变生活!坦白而言,作为食物链最高端的人类,我并不愿意承认自己的生活被什么左右着,比如设计。但是看看每天吃饭的筷子勺子,上班起的车子,办公的鼠标电脑,甚至是蔽体的衣服,样样都离不开设计。不要说社会飞速发展的当代,从原始时代的陶器汲水器的造型,到商周时代具有威严的青铜器,再到唐代的席地而坐变为垂足而坐的起居方式,都离不开设计。好在设计大多都是“以人为本”,设计的产品都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创造更舒适更科学的生活方式,好吧,我承认我离不开设计!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七):你在选择设计,还是被设计选择?

  闻设计者,好感升升升,总觉得那是多么高大上的职业啊!看那些霸气的广告语,“设计改变生活”,“设计改变世界”,甚至“设计改变一切”,倘若在文末问一句:你是否曾经因为一见钟情的设计而莫名感动?多数人必然如数家珍的一一列举。

  住在成都来福士广场不远处,所以有空就经常去来福士玩,每一次去都会有些不同的感受和惊喜。它在环保上做的很出色,运用了地源热泵供热和制冷系统、热回收系统、冷热水蓄藏、中水回用、屋顶与裙楼绿化、就地取材、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节能环保措施。这是我能够真实感受到的设计,及设计之美。

  来福士是由OPEN建筑事务所创始合伙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Studio-X 负责人李虎负责设计的。他在谈到设计与生活的关系时,这样说的:“相信与否,设计都在改变生活。好设计改善生活,糟糕的设计把生活也变得糟糕。设计和生活是分不开的,是相互影响的。设计影响生活,反过来,我在生活中不断变化的兴趣也同样影响设计的关注点。我一直相信设计是来源于生活的,来自对生活、社会以及这个世界的观察和理解。”

  但我想,这是作为设计者角度的思考。而我们普普通通的大众,更多的是被设计选择。正如本书作者王静在此书中所言:“设计选择了你,而不是你选择了设计”。

  是的,我们必须直面这样的现实。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选择装修风格,但其实只是在设计好的装修风格中选择我们喜欢的;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挑选衣服风格,但其实只是在现有的衣服风格中选择我们喜欢的;

  我们以为,是我们在确定自己的发型,但其实只是在设计师的给出项中选择自己合适的。

  设计无时无刻不在选择我们。

  我们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设计所参照的那些标准是由谁规定,有事如何得到的呢?读完这本书,你会在其中找到答案的。作者坦言:“简单地说,这些标准来源于一些数据,而这些数据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它时刻伴随着我们,并且也发生着变化,这便是人体的尺寸、神经及感觉等各项功能所产生的数据。”

  这是一本,带我们走进艺术生活的书,在其中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的生活是怎么被一步步设计的。

  ——————————————————————————————————————

  整本书,印象最深的是“无障碍设计”板块(P56),现将部分内容与读者们提前分享一下,作科普之用。

  目前,大多数国家都发布了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无障碍设计,现在国际通用的无障碍设计标准大致有六个方面:

  一、在一切公共建筑的入口设置取代台阶的坡道,其坡度应不大于1:12,即台阶高度与台阶长度的比值;

  二、在盲人经常出入处设置盲道,在十字路口设置利于盲人辩向的音响设施;

  三、门的净空廊宽度要在0.8米以上,采用旋转门的需另设残疾人入口;

  四、所有建筑物走廊的净空宽度应在1.3米以上;

  五、公厕应设有带扶手的坐式便器,门隔断应做成外开式或推拉式,以以保证内部空间便于轮椅进入;

  六、电梯的入口净宽均应在0.8米以上。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八):《设计改变生活》:让生活“更值得热爱”

  伯纳斯•李的万维网和原始人的轮子,大概都算得上是极其伟大的发明了——后者让人们的物资由A地到B地变得很容易,而前者,让你打发起时光显得举重若轻。

  除了同样的伟大,这二者之间共同的特点,或许还在于它们的出发点,其实都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简单。你要知道,在人类漫长而繁复的历史中,所谓的“发明”不计其数,糟糕的发明同样如此。而那些少数被我们一直沿用到现在的东西,只不过是因为我们用得顺手——真的只是这么简单。这也就意味着,最初的发明者,或许同样也是最初的受用者。伯纳斯•李只是想让自己分享资料这一行为变得容易,而最初的那个轮子发明家,或许只是不想搬着东西走来走去。

  通过这样有设计感的发明,他们让自己和更多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容易。也许一个勤劳的人不会去琢磨这样的事——在聪明人琢磨如何改变的时候,他们已经按部就班地生活了好久,并且一直打算这样下去。

  也许你并没有机缘完成像轮子或者是“www”这样让小学生都要记住你名字的伟大发明,但让生活变得简单,更具“设计感”,其实是蛮有趣的事。按照自己的体型设计一把座椅,而不是等到双十一再下单在购物车里放了很久的“人体工学椅”;好好规划自己办公桌上物品的摆放,让笔记本电源线不再和手机充电器的配线纠缠不清;早上出门前认真算一算时间,再去实践自己去哪家早餐铺吃油条才不会耽误赶地铁,在哪一站换乘可以让每天的“家-公司”之旅更加游刃有余……也许这就是改变生活的秘密,动动脑,再动动手,改变下生活,让它“更值得热爱”。

  《设计改变生活》是一本可以带给读者很多启发的书。主题“设计”——更确切地说是“人机工程学”,尽管看上去有些“高大上”,但在作者的娓娓道来之下也变得平易近人。作者的叙述角度是多变的——从设计原理、设计物,再到设计者和使用者。但作者最终要追求的,是“设计—使用”的合一,这也是“设计”最初和最终的目的。设计终究是为了使用,就像是改变不同于“折腾”的关键,在于前者的目的是更好的持续,而后者,其实只在意那个特定的动作。

  作品最大的亮点,在于作者既列举了很多饶有趣味的成功设计,还提及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不良设计”案例。这世界总是正确与错误并存——或者说,恰当与不恰当共同存在。但从“不恰当”的案例身上,我们似乎可以获得更多的启迪。

  把“____改变生活”这样的命题摆在不同的人面前,也许决定答案数量的变量,只能是受调查者的数量。但毋庸置疑的,是改变之所以称之为改变,是在变化中隐藏的,一定是对更好局面的期望。

  对一成不变的生活,与其抱怨,或是强颜欢笑,倒不如让它变得“更值得热爱”吧。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九):设计与生活

  设计与生活

  读《设计改变生活》/by烟波浩渺1980

  我们的生活与设计息息相关,有心或者无心,从古今中外到超前设想,设计从混论模糊的概念成为了一个专业的学科,透着科学高冷的气质,殊不知,最受欢迎的反而是最实用性的,谁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书中前言说——我们选择了设计?不,是设计选择了我们。

  这样一种说法,我持怀疑的态度。不是说设计以人为本,怎么说是设计选择了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文字,一起去了解设计的概念和发展,设计的前世今生、逸闻趣事和人文情怀等等。本书图文并重,符合现在的读图阅读方式,文字为主,精美图片、各种图表补充说明,科学的态度,普及的文字。阅读观感不错。文字清楚不晦涩,讲解贴近大众阅读的基础,没有走高深路线,即使没有相关专业的知识的积累,也可以很容易的读懂。

  从设计这个学科来讲,是一门不折不扣的边缘学科,要求设计师们涉猎的学科越多越好,如:历史、建筑、物理、经济、心理学、哲学和社会学等等,当一个好的设计师也应该是一个全科的知识人,设计水准也会因此提升。“人机工程学”这门与设计最为紧密结合的学科,为人类进步所涉及的几乎所有学科提供帮助。

  书中用时间的纵线和学科的横线,解读了设计和人机工程学如何结合才碰撞出灵感实用的火花,那些令人赞叹不已经典设计中透漏着怎样的人机设计基础。从光之教堂、苹果产品、古典屏风、山水园林,从衣食住行多方面展开设计的目光,触目所见一一分析总结。

  我比较喜欢读的部分是中国传统设计的优缺点以及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包括日本的设计。尤其是作者用理性的态度,分析传统文化中的设计元素,解开神秘的古代面纱探究古人的设计理念,从古书典籍中追根究底发掘设计的源头和发展变化。这种知识的阅读是一种不错的涨知识的过程。例如:古今中外设计家公认的第一椅具“明代圈椅”凭借什么样子的设计可以获得如此美名,我们也可以借此思考一下,明代为什么能出品如此多的人性化的家具,到了清代就改变了呢。

  作者在小节中点明:欣赏中国家具,须理解的第一原则就是,在任何情况下设计都是以尊严和等级为第一,舒适度为第二,当这两点发生矛盾的时候,舒适一定要让位于尊严。

  借着书中作者专业的眼光,让我们了解到设计是如何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从数据上归纳总结设计之发展,从专业是延伸到普通生活;从艺术上到实用性不同要求等等。原来设计有规律可循,有方向可找,身边容易忽视的细节,也许都是用心设计之作。例如展览厅的作品摆放;如酒馆高脚凳的出现;餐厅座位的摆放;公园路径的规划。这一切一切都是精心设计的成果。

  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设计的关注度增多,离不开的设计,离不开的生活使用,将来的设计又会怎样发展,我们拭目以待。

  2015年3月25日星期三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设计改变生活》读后感(十):设计,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人类的关怀

  看完本书,不得不说,作者是个拥有严密逻辑思维与丰富知识底蕴的人。

  纵观全书,不难发现,作者始终在强调一个观念,那就是,设计,是最大限度的发挥对人类的终极关怀。

  在第一章——初期的人工学中,作者说,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逆转的过程,长生不老只是虚妄的贪念,除此之外,生命本身没有任何其他出口,然生命不可逆转但却可以改善,让有限的生命更加舒适更加人文化,是对生命存在的最好告慰。

  在这一章里,作者也阐述了人机工程学的建立因果,作为一门现代化的学科,它包含了三个方面,即人,物,环境三者的结合,在当代设计中,在不伤害自然的前提下,如何生产出让人舒适使用的产品,是当代设计所追求的理想化的目标。后面的内容也大致围绕这个理念展开。

  在身边的设计这一章里我们看到了因为设计者没有更全面考虑到人与环境的因素而设计出的一些产品,最终成了“桌子的死角”。在对设计者的忠告中,作者强调,设身处地的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用他们的眼睛看待产品,这永远是设计者的良知与道德的体现。

  人机工程学在设计中的深层运用,这一章节里作者给我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运用上的盛宴,从设计的角度出发来欣赏全球的优秀建筑。

  在光影的交错间我们看到了光之教堂的神圣,光之穹顶的阴影,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最容易埋葬的除了建筑,还有民众的心灵;在色彩的点缀上,我们看到了那些奇异色彩的城市,卡莎布兰卡的白,吉特普尔的蓝,以及中国传统的黄,色彩对人们的慰藉从来不曾懈怠,对于现代设计师来说,理解一片区域的色彩偏好是了解一个地方灵魂的开始;在曲线的运用中不得不说到的伟大设计师安东尼奥高迪,这个自由而天真的设计天才他说:“直线属于人类,曲线才是属于上帝的。”

  个人最喜欢古人的智慧这一章节,在这一节里面,作者讲解了日本的插花、建筑艺术,中国的明式家具、园林艺术,文笔优美,讲解清晰。

  在插花艺术的讲解中作者概括到——这是让一朵花的安静胜于百多花的喧嚣,一朵花的单纯胜于百朵花的纷繁,这是设计的大境界。在建筑的设计上作者说日本的传统住宅看重与自然的对话,让庭院充满自然之美与佛教的宇宙观,才能被认为是通往“冥想之路”的入口,这多多少少借鉴了中国的传统理念,看到这里的时候不免叹息那些轻易就被拆除的古老建筑,它们式设计界的财富啊!

  在中国的传统智慧中,苦修与隐忍是密不可分的,曾一度受到大众青睐的明式家具就具有隐忍之美,所谓隐忍是指在造型中,多有曲折,寓刚与柔,更重要的是,这种曲折完全贴合了使用者的生理特点,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美观,大方,质量上乘再加舒适实用,谁能不爱呢?

  正如作者一直强调的那样——好的设计每天都在产生,以人为本才是设计的出路,真正从使用者本身出发的设计才能更多的被大众所接受,也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最终被保留下来。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