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10篇

2018-06-11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10篇

  《永远红尘追梦人》是一本由翟晓斐著作,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80元,页数:221,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一):永远的红尘追梦人

  我的这一生丰富鲜明坎坷,也幸福,我很满意。过去,我愿意同样的生命再次重演。现在,我不要了。我有信心来生的另一种生命也不会差到哪里去。我喜欢在下次的空间里做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或许做一个妈妈。在能养得起的生活环境下,我要养一大群小孩,和他们做朋友,好好爱他们。假如还有来生,我愿意再做一次女人

  她,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全球华人世界红极一时的台湾著名女作家

  她,以与众不同人格气质独特文笔影响整整一代人精神世界

  她,用纤弱的肩膀,背起沉重行囊,踏遍万水千山,只为寻找梦中的“橄榄树”,带给读者一个流浪远方的梦;

  她,一生游历五十多个国家,掌握十几种外语,读过三千多部世界名著

  在她短暂精彩的一生中,她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她的作品给读者展现了一个真情博爱的世界,也给世人留下了一串串难解的谜。

  她就是三毛,一个一生都在流浪的行者。她曾那样渴望爱情,却毅然松开初恋的丝带,选择远走;她一直钟情浪漫,却在无边的撒哈拉沙漠营造心中的桃源;她无比珍视和守护婚姻,却最终因一场意外而成了荷西的未亡人;她热爱生活真诚待人,却无法驱散内心寂寥落寞……

  三毛的好友曾直言她是个有着多面人格的女子,台北的她,马德里的她,西柏林的她,撒哈拉的她,都有着不一样魅力。或是柔弱敏感,或是冷漠与淡然,或是自强与果敢,或是坚韧与挺立。三毛的性格便是如此,于简单中藏匿着复杂,于单一中孕育着丰富,于平静挣扎着嘶吼,从而组成这样一个棱角分明的多面女子。

  曾有一位读者说,自己在读了她的《撒哈拉的故事》后,放弃轻生念头,重新开始人生。而她自己却在走过一程程精彩绝伦的人生后,选择了归彼大荒。

  或许,她的世界是一分为二的,一边是她笔下勃勃生机世外桃源,一边是她内心里那个如地狱死寂精神世界。她的文章让世人感到温暖和力量,她却独自在内心流泪。

  三毛的一生,无需杜撰就已经足够精彩。她追求的是一方净土灵魂可以在那里自由飞翔思想可以在那里肆意遨游。

  “记得当年纪小,你爱谈天我爱笑,有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在叫,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梦里花落知多少。”

  就现在吧,一同去寻找那梦中的橄榄树、那柔情的雨季、那永远的撒哈拉……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二):随便记录点......

  《红楼梦》能够让人的思想得到升华,而《水浒传》则能直接教授人们如何去运用文字

  他甚至为了一张美丽女孩肖像,一天跑宿舍七八趟;为了一件粉蓝色裙子,她会伤心不已。

  美丽的女孩是军官房间里的素描画,让她痴心不已,愿意久久地在窗外巴望着

  裙子是妈妈做的,她本来想要一件淡蓝色的,雨中沾上了母亲的泪,她再也没穿过

  那轻盈的弗朗明哥舞步

  flamingo,blue flamingo

  因为雨季的朦胧对于缺乏安全感的人而言,无疑是一种保护,他们更容易在这样的天气里隐藏自己的脆弱

  三毛喜欢追求幻影创造悲剧美,等到悲剧美、等到幻影变为真实时候,便开始逃避

  徐志摩曾说过:“人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三毛的母亲哭倒在栏杆上,她的女儿没有转过身来挥一挥手........I know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三):梦之所倚,从心所向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和许多人一样,只知道三毛是写出了脍炙人口的《撒哈拉沙漠》、《梦里花落知多少》的台湾女作家,只知道悲情四起而不失心中倔强梦想的《橄榄树》是她写的词。

  在这个还怀着一颗文艺心和文学梦的年纪,读了三毛的作品,对三毛是无比的钦佩,我曾沉浸在对那片奇妙撒哈拉沙漠的的憧憬中,也渴望着能遇到像荷西那样的痴情男子,有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和一场奋不顾身爱情。然而,看了三毛的传记后,我才知道,三毛为什么叫“三毛”,她人生的跌宕起伏、人生事态,而看了其传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你只有了解了这个人,你才能深切体会到她笔下的蕴意,知道和感受到,是两回事。三毛是个才情兼备的女子,也许是“天妒英才”,身有不凡之质的人总是过得那么与众不同。老师让我们写传记的读书报告,本来应该找和课程内容关联紧密的书,像比尔盖茨传、林肯传等等,也许这些世人皆知的名人传记才是最好的选择,可是我觉得,别人成功的艰难和受过的磨难、吃过的苦头始终是别人的,也许在某些方面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心理平衡感和慰藉职业规划,不限于为未来的那份工作铁饭碗计划,更重要的是你选择的是不是最适合你的,你想过的是不是生活?也许是我太喜欢三毛的风格了,在读她的传记过程中,跟随着她的心灵脚步,更能理解她,我也不断的剖析自己,在一步步探索自己的路。

  三毛出生于1943年,原名叫陈懋平,习字时觉得名字难写,干脆把中间的“懋”去掉,父母拗不过她,只得依她。三毛的倔强便是与生俱来的,就体现在生活的一点一滴中,儿时显露出来的个性就预示了三毛的一生都将是按照她的心性去走,不卑不亢,永远听从心底声音。三毛对拾荒有很大的兴趣,在她的眼中,那些被别人丢掉的废弃物都是宝贝,很多东西经过她的一手改造也变得别具一格,这个爱好在多年以后,三毛到达撒哈拉沙漠,物资匮乏时,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三毛靠着“拾荒”和改造的技能把他们在沙漠中简陋房子装饰得很精致。她能够与灵魂对话小学时期,她会跑到墓地里,和那些埋葬在地下的灵魂对话,也许这并不真实,和灵魂对话或许只是三毛臆想出来的罢了,其实她是和她自己的内心在对话,在想象自己遇到的各种各样的人,听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当一个人想沉淀自己的内心,想暂时逃离喧嚣浮躁的世界时,会选择独处,独处的时候就是你一个人的天地了,你可以尽情的想象,让思维跳跃,全身都很自在很放松。记得我小时候躺在床上睡觉时,看着洁白的墙壁突然看到好多小人,那是一幅画,风格像清明上河图,直到现在我都能清晰的记得,可是当我告诉爸爸妈妈时,他们却说什么也没有看到。这种感觉挺奇妙的,一个人的时候总能发现“新大陆”。

  “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三毛的才华中国文坛记住了她,因此也创造了机会让世人了解她传奇的一生。三毛对文字有着极高的敏感度,从小展现出来的在文学方面的天赋成为她最为人知的标签。她喜欢阅读,喜欢那些深深浅浅的文字,在悲伤难过的时候把自己沉浸在文字的世界里。可是正是她在文学方面太过突出,她在学校学习的时候难免会偏科,因为数学老师的误会,让她在全班同学面前受辱,这件事成为她心里难以磨灭的阴影,加上性格的孤僻,三毛心里越来越自卑,不想面对外界,这才有了后来长达七年的休学。在她休学的七年中,父母非常担心女儿的身体,也在不断想办法帮助女儿走出心里的阴影。父亲鼓励三毛学习画画,三毛本人对画画也是非常喜欢,她也会把自己所思所想融入到她的画作中,那段时间她迷上了毕加索的画,让母亲担忧,毕竟抽象画家的画作是很难为众人接受和理解的,更不用说产生共鸣了。三毛学画的过程中,也渐渐萌生了少女爱美之心,开始穿上红色皮鞋青春里,尽情地展现美。三毛重返校园后,才华横溢的她和才子光明谈了一场轰轰烈烈恋爱,初恋痛并甜蜜着,当爱情渐行渐远,三毛下定决定远走他乡,去找寻她心中的梦和天地。在异国他乡日子里,三毛也有不少追随者,荷西便是其中一员,当时还在念高中大男孩荷西对三毛一见倾心,并和三毛有六年之约,虽然三毛当时并没有当回事,辗转多年,在三毛历经感情周遭后,荷西的出现让三毛找到了心之所归,他们的这段恋情也常为世人称颂和羡慕。荷西助三毛圆了撒哈拉的梦,也是在撒哈拉沙漠上,二人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此后三毛的生活过的并不轻松,先是沙漠的纷争战乱局势动荡让她的生活不得安宁,再是回到欧洲,他们生活拮据,三毛身体也不好。在一次潜水中,荷西再也没有浮出水面,就这样离开了三毛。在她最悲痛的时候,三毛写下了《梦里花落知多少》这本书,祭奠她和荷西的爱情。三毛最终卒于医院,用一条丝袜结束了她的一生。这是她的一生,不羁,不屈,用文学和艺术装点的一生,一直在行走追求心中梦想之地的一生!

  或许不像那些名师大家,我觉得三毛的一生是一直在探索一直在追寻,她的人生目标大概就是要过得合乎自己的心境吧!在文学方面的天赋和爱好让她能精妙把握文字,“读万卷书”让她知识更丰富、更明事理、更有自己的想法,“行万里路”让她去见识心中一直向往和追求的事物,就算坎坎坷坷,她也不言艰辛。我觉得三毛最大的成功之处不在于写了多少本书,影响了多少人,在文坛上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三毛成全了她自己。的确,她的文笔很好,那就用文字表达自己吧;她有绘画的天赋,那就用画来传情达意吧!三毛天性倔强,正是因为她的倔强,她才成全了她自己,“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她懂得追求自己想要的。

  不过,家庭因素也是促使三毛有所成就的重要原因。三毛的家庭条件不错,父母都是知书达理之人,三毛的父亲陈嗣庆在教育女儿这方面可是费了不少心思,看到女儿有这般成绩,陈嗣庆心里也总算宽慰了。若没有那么好的家庭背景,三毛不可能有机会接触到那么多的文学艺术精粹,不可能在和初恋分手后开始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不可能多次自杀后被救下……好的家庭背景成就了三毛,塑造了三毛的气质和个性。也是因为对家人的爱和责任,三毛尽力坚持着活下去,直到最终无法承受、心里防线彻底崩溃……

  三毛也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她也有自己的缺点比如说任性,不太会考虑别人的感受等等,如果三毛再坚强一些、自信一些,也许她就不会休学,不会与初恋无果而终,不会多次想要与世界永别……然而,也正是她的这些性格,造就了独一无二的三毛。

  “梦之所倚,从心所向”,我觉得用来形容三毛这一生再合适不过,而这也是我追求的。或许很难找到让自己称心如意的工作,但是我会努力寻找最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去爱,去追寻,成全自己哪怕很卑微的梦想。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四):不懂

  尽管全书词藻华丽,但作者的臆想实在太多,对三毛所有事情,都要笼上一层三毛内心与众不同性格与志向使然的迷雾,让我不能置身于一位客观探寻三毛人生的角色,许多的主观猜测和想象强加在我的脑海,从始至终灌输给我她的看法。 我想,作家名人,即便如传奇的三毛,终究也是人,为何要给她任何疯狂举动冠以高尚之名。 可见,一本好的人生传记确实难撰写。 我之前尝试读过三毛散文,但是都不是很喜欢,没读多少,所以我对他的认识也局限在了这本书上了。但我不知道,可能是自己太肤浅,也许是人生观的不同,我没有喜欢上三毛。尽管我同情那个在课堂上被老师当众无情侮辱的女孩,忘不了这种经历发生在一个少女身上对她意味着什么,这种心灵以及精神的深度创伤让她走向了自我封闭的边缘抑郁自杀成为常态。 我是一个追求安全感与稳定的人,所以喜欢不来三毛追求的那种他父亲口中说的“找死式”的生活。父母在,不远游,对未知向往和对伤现实失望的逃离,他一次次追求远方,甚至由于自己渴望的探寻梦想,和荷西奔向人间的地狱--撒哈拉沙漠,最后因为流浪与失业,荷西葬身大海。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却让爱自己丈夫生活中遭受痛苦,我不愿这样,为了满足自己的梦想,让自己的父母为自己担心受苦流泪,我也不愿这样。 我无法理解他,至少在这个年纪,生活平淡单一,然而三毛一生确实经历种种,40岁活了400年的人生,这也造就了她的独特。这么多人喜爱她的文字和她的人,可见他有强大魅力,但是我不知道怎样才能理解他,喜欢他?

  《永远的红尘追梦人》读后感(五):三毛:上天独宠追梦人

  《三毛:上天独宠追梦人》——白芷寒

  都是讲述了三毛这个奇女子的一生!

  第一次上大学,第一次来图书馆借书。我从没读过三毛的书,但听说过许多事迹,内心无比佩服。所以来图书馆第一件事便是寻找三毛的书,可惜书太多并没有看到,打算下次再去找,但我找到了这本《三毛:上天独宠追梦人》

  这本书介绍了这个追梦人的一生,读完后让我对三毛更加的敬佩,对于三毛的书也充满了更大的好奇心!

  从这本书我了解的三毛

  1.关于爱情。三毛拥有着想爱就爱的洒脱。对于情窦初开的 匪兵甲,即便是受到众人的嘲笑,即便是时隔多年的释怀后,三毛或许任记得那一瞬间的怦然心动。关于校园时代的梁光明,可赞三毛从单恋变成了互爱,三毛曾真心想嫁,却终究失了恋人失了心。也正是因为三毛想爱就爱的洒脱,她的爱情之路变得更加坎坷。最刻骨铭心的爱情,我相信还是属于荷西的!这个六年之约的大男孩,这个能懂三毛的男子。只可惜却先一步离开了人世

  2.关于亲情。我觉得三毛个性的养成与家庭是密切相关的。庆幸她在那个年代却生活在如此开明而知识渊博的家庭。她父母对她儿时的教导,对她辍学的理解。甚至在后期亲情一度是支撑三毛活下去的动力。我其实比较惊讶与三毛对于大陆还有如此深的感情,可能是儿时的记忆,可能是血浓于水的亲情,更可能是父母经常的念叨。

  3.关于性格。在这个俗得不能再俗的世界,我真的不能去理解三毛对于沙漠的如此偏爱。但我却非常的佩服她。我也是世俗的一员,忙忙碌碌,可能过着自己并不喜欢的生活,可能做着自己并不喜欢的事情,却没有她的那一份洒脱,为了生活,我依旧这样世俗地活着。所以说三毛真真的是一个奇女子。她不为名利,她不畏世俗。她可以在撒哈拉生活,她喜欢在垃圾场寻宝,她随心地生活着。

  4.关于文学。她在这文学方面的天赋是毋庸置疑的。她从小便喜爱读书,虽然她觉得写作对于她是最不重要的部分,但文学却贯穿了她的整个生命。她可以为了写作而不眠不休,忘记时间忘记自己。

  5.其实读完这本书出除了对三毛更加敬佩以外,更大的感受还有三毛的父母。无疑他们是伟大且成功的父母。他们的对女儿的无条件支持与理解,他们支持她的文学与撒哈拉,他们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坚强与无奈,一切的一切,没有他们定不会有如此的三毛。可敬的父母!

  可惜了三毛还是选择离开了我们,或许她只是去找她的荷西了!

  记得当时年纪小

  你爱谈天

  我爱笑

  走一回并肩坐在桃树下风在林梢鸟儿在叫

  我们不知怎样睡着了

  梦里花落知多少

  (节选自《梦里花落知多少》)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