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武士之心》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武士之心》读后感10篇

2018-06-13 20:3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武士之心》读后感10篇

  《武士之心》是一本由[美]约翰·里特著作,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0,页数:189,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武士之心》读后感(一):功夫不是花架子

  看本书前,对于李小龙我只知道他是个打拳的影星。不是我们这个时期明星,我们这代基本上是看成龙和李连杰的功夫电影成长的,所以对李小龙的了解肤浅,知道截拳道就不错了。

  读了序,发现他的确是个传奇,华盛顿哲学系高材生+交谊舞冠军+叶问的徒弟,还有很多头衔,似乎被神话一样

  常说,慧极必伤。总认为哲学研究多了的,多少有点儿魔障了,长命的也少。想太多什么是生活,不如享受生活本身,过自己日子。李小龙的生活观也是如此。

  李小龙是个语录体,看看他说的吧,“最伟大的帮助就是自我救助自救是唯一的救助方式——做最好的自己,完全投入到某个任务当中。这种任务没有终点永远是正在进行过程。”有没有点李开复的感觉

  总有人跑来问我:“李小龙——你真的有那么厉害吗?”我说:“如果我告诉你我很厉害,也许你会说我在吹牛。但是如果我告诉你我并不厉害,你肯定知道我在撒谎。”就是这么霸气有没有!

  “我无法教你,只能帮助你探索自己。别无其他。”嗯,生活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再来切入正题,作者行文引用了很多李小龙的语录,读下来基本是哲学课本上的马克思哲学。

  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说就是,事物普遍联系的,对立统一律,变化律。而总的来说李小龙的哲学是师从老子的,讲求道法自然,很好的结合中西方的哲学理论,然后运用到武学中。

  李小龙哲学概括说是马克思主义的思辨+老庄的平衡处事在武学中的实践经验

  李小龙对于阴阳的武学解释简单粗暴AB对抗,还很有画面感:

  “在对手A和B施加力量(阳)之时,B不能用蛮力对抗,换句话说,不要用主动对抗主动(以刚对刚),而应该以柔克刚,用被动的力量化解他的力量。当A的力量达到极点时,阳就会变成阴,这时候B就可以出其不意用力攻击。所以,整个过程永远都不会是不自然的或者勉强的。B会不断地把他的动作和谐地置入A的动作之中,而不用奋力抵抗。”

  而且他对水的推崇,还很有太极味道大丈夫能屈能伸,要有灵活性。

  全书看下来类似论语+注释,出现最多的是:根据李小龙所说,然后大段引用他的话来解释。本人的原话最能表达他的思想,读来也不费力

  和做事做人一样的道理,学武术精髓不是功夫的样式,是神,是气,是无为的心境才能无敌。

  我不是武者,所以于我功夫只是外行看的门道,说不出好坏,读完李小龙的哲学,觉得要做的事儿就是把他的电影找出来看看,缅怀一下这个伟大的武士。

  《武士之心》读后感(二):放弃呐喊,独沉思!

  提到李小龙,第一反应就是电影荧幕上,那标准猛男身材以及从内心发生的专属于他怒吼声,还有耍的帅气非凡的双截棍。李小龙,这三个字掷地有声,是很多人心中的偶像,上至高官明星,像成龙、李连杰等当今影坛赫赫有名的明星们,下至街头巷尾平民百姓,就连跳广场舞大妈都知道。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自己年少的时候,县城里好多小混混,整天打打杀杀,有一段时间各个帮派都已李小龙为守护神,各种双截棍“哼哼哈嘿”。想来周杰伦的偶像也是李小龙吧!否则怎会有双节棍这首歌。

  这就是大家所熟知的李小龙吧!身材健美、声音洪亮一身武艺、纵横四海、闻名海内外、粉丝数横跨五大洋四大洲七大姨八大姑横扫各个年代人群一代功夫巨星、武术大家的李小龙。但是鲜为人知的是,李小龙还是个学贯中西哲学家。这些既和他的出生有关,也和他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他出生在美国,少年在香港长大,并师从叶问学习咏春拳。青春期也算是一个叛逆小伙,被家人送往美国学习,之后便是在美国与香港间来回。深受浓郁中国道家儒家、佛家文化滋养,又被西方哲学深深的吸引尤其是马克•沃茨,两种文化的碰撞,两类哲学思想的融合早就了李小龙对生活、对人生独特思想感悟,他的言行举止包含着气人心智的哲理性和他的武士之心,并将这些哲学融入到了他的事业当中。

  李小龙在短暂的33年里,除了广为人知电影艺术和他的截拳道,还给世人留下了什么?为什么在他的身后,粉丝不计其数,难以分类?他的正真魅力又在何处?北京启真馆出版的《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或许能给你答案。本书作者约翰•里特不仅是武术家(也真是武术家的身份,让他与李小龙有了共同点,才使得他对李小龙的了解更为专业一点吧!),更是研究李小龙的权威专家,也是唯一得到李小龙遗传机构授权有资格阅读使用李小龙所有死人信件、草图以及读书笔记的人,这使得他对李小龙的研究更加全面细致同时本书作者还采访了李小龙的儿子———李国豪(文中有大篇幅描述),从儿子的角度讲述李小龙,以及身为父亲的李小龙对孩子教育哲学,本书完整展示李小龙独特的精神世界、哲学理念。书中提及的很多来自李小龙的人生感悟之言充满着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包括了他对人生的阔达,对生活的热爱,对文化的包容并蓄,对生命个体超然体悟等等,值得我们深思。

  身处在生活节奏骤快的大都市,我们需要经常静下心来读一读书,读一本能够让心灵为之一颤的书,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到“洗尽铅华呈素姿”的空灵悠然。希望北京启真馆的这本《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能给你不一样的阅读感悟,书中李小龙带来的不乏有一些美味可口、甜而不腻的心灵鸡汤,也希望给你的所面临的困惑疑问带来几许解答

  《武士之心》读后感(三):【书评俱乐部无处不在的人生哲学

  之前对李小龙的认识就只是电影上会打打杀杀的传奇人物,而且还是好莱坞电影上的传奇人物,对他只有敬畏之心,至于具体了解都是通过传闻,带着这种模糊好奇我读完了由研究李小龙的工作、生活、武术训练以及哲学最权威的专家和作者约翰·里特所写的《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这本书。

  这本书不是深究或者说剖析传闻中的李小龙,而是在书中大量引用李小龙先生生前说过的活,然后再结合作者自己的理解剖析李小龙身上的哲学。

  如李小龙对于阴阳的武学解释:“在对手A和B施加力量(阳)之时,B不能用蛮力对抗,换句话说,不要用主动对抗主动(以刚对刚),用被动的力量化解他的力量。当A的力量达到极点时,阳的力量就会变阴,这时候B就可以出其不意,用力量攻击。所以,整个过程永远都不会是不自然或者勉强的。B会不断地把他的动作和谐地置入A的动作之中,而不用奋力抵抗。”

  还比如1974年李小龙在香港接受采访,被问到他对这些想要通过挑衅他来“证明自己”的人是什么态度。他的回答是:“这些向我挑衅的人心理肯定有问题,因为如果他们心理健康,就不会挑衅别人,想要跟别人打起来。另外,你提到的这些向我挑衅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没有安全感,才想跟我格斗,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目的。在今天的世界,一切问题都可以用法律解决,就算是你要为父亲报仇,也不需要跟别人格斗。我刚开始学武术的时候,也向很多资深的师父发起过挑衅,但是后来我认识到,挑衅是一回事选择如何应对它又是另外一回事,你对挑衅的反应是什么?如果你有安全感,就不会对它有太大的反应,因为你会问自己:我真的害怕那个人吗?如果你没有这种疑虑恐惧,就一定会用云淡风轻的态度去面对它。”

  读完书我才明白李小龙为何如传闻中那般神奇,他的成就为何至今仍然无人能敌,他是一个武者,但是他很懂得把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应用到他的武术之中,这就是他特有的人格魅力。

  书中引用这种李小龙原汁原味的话太多太多,我想有太多人知道李小龙功夫的厉害和神奇,而本书从另一个视角带领我们这些不管是否对武术感兴趣的人去探索李小龙的精神世界,也让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对作者所阐述的哲学思想跟偶像李小龙联系起来,这样我们会更愿意把书中所讲到的哲学思想应用到生活中

  《武士之心》读后感(四):打出来的哲学

  以前听到李小龙就只是觉得他是个会功夫的人,但是读完书以后,才发现李小龙算是个非常伟大的哲学家,而这些哲学都是他打出来的。

  真正的功夫可不是简简单单的拳脚功夫,而是习武之人在无数个日夜里练就的身体灵魂完美结合,它不受大脑控制而是有思想指导,如果太急于求成容易走火入魔;如果心术不正,那么再厉害的功夫也只是杀人工具

  练就一身功夫在如今的社会来说应该是作为一种保护的工具、一种自我的修身养心,让我们在这个步伐过速的社会有一颗安静勇敢的心。

  这本书真的是让我重新认识了李小龙,不论是在哪一个他触及到的领域,他都是优秀的,而他最彰显价值之处还是,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影响了很多人,学生、家人、粉丝,他没有带给他们赢家自豪感,而是教会他们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功夫”的人,即使你不会一招一式

  《武士之心》读后感(五):李小龙的道

  终于认认真真,仔仔细细的把李小龙的无敌粉——约翰•特里的《武士之心 李小龙的人生哲学》看完了,因为从小我就特别喜欢李小龙,为什么呢?

  小时候个子小,反应又慢,特熊的那种,人又勤快努力。所以比较不召个别不喜欢读书的同学喜欢,所以老挨揍,又害怕。学校当时对这种校园暴力也不给力。故而对武力这种东西有种迷信般的崇拜。李小龙对我来说可以说算是“代表着中国最先进的人物”没有之一。就这样我带着这种朝圣的去理解李小龙,所以对他我并不陌生!约翰•特里这本书讲的不是电影上,传闻中的李小龙活生生的李小龙。他讲的是李小龙的最核心的东西那就是——李小龙的道!

  我感觉这种东西称为哲学不合适,哲学的各种学科之母,也是属于一种可以广泛教学的一种。而书中讲的我觉得应该称之为道的东西。而道只能悟!李小龙的道更是源自于他的武术的理解,甚至可以说他假借武术来悟道。而书中提到的他对国家之间关系看法,对种族问题的理解,对他儿子李国豪的教育都是体现出他对道的理解。所以要理解李小龙的道最合适的办法是去对他功夫的理解。

  根据书中的介绍,我还特地去搜《龙争虎斗》,虽然看过好几遍了,但这部电影我觉得最能体现李小龙的武术哲学:无形,无我,随心所欲。特别是他教师弟的镜头,头两次,一次他师弟想在李小龙面前展示他的技巧,一次因为愤怒。都被李小龙批评错误的,最后叫他“要用心而不是愤怒”用身体去感受,然后他师弟就简单直接的踢出两脚,得到李小龙的肯定,最后李小龙还说了一句经典的话::“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手指上,否则你就会错失月亮光华。”这样我们就能理解李小龙他的武术不是想着去用什么招数怎么打,也不要光注意着月亮,而是要没有我,没有对手,而一切他自然而然的进行着。

  李小龙通过武术从而悟道的过程,让我想一个德国人向日本弓道大师的《学箭悟禅》他讲的是悟道,但是注重的是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不过讲的很多也是这种感觉。我相信那种东西应该相通的。

  在大环境看来李小龙是因时代潮流,因地利而生的,因人杰而蕴育而生的天才,各种的优势基于一身的。因为父亲是名伶从出生就开始拍电影,因其父亲是太极高手,给他启蒙,而后机缘遇到了民国武术宗师叶问,等师傅,才习得一身好功夫,长大后在美国也遇到各国来的武术高手博采各国的武术精华。而后遇到电影的黄金期,这也是命运啊。

  《武士之心》读后感(六):约翰·里特的“武士哲学”

  李小龙饰演的陈真在《精武门》片尾说了一句经典台词,“我读书少,你不要骗我。”这句台词很有意思想想看,电影中的李小龙可是仅仅凭借一人之力,就能过五关斩六将,将虹口道场满门击杀的天才武术家,民族英雄,怎么偏偏在最后关头却放弃战斗,主动暴露“小学生缺点,选择相信一个英租界探长呢?想来想去,笔者也只能理解为陈真是真的读书少,所以才那么容易相信人。

  回到李小龙本人,毋庸置疑,他是一代武术宗师,也是将中国武家、文化带入梦工厂的第一人,他那身敏捷身手刺耳叫声,瘦而强壮的身体几乎成了李小龙电影的代名词观众走进电影院,不关心他饰演的角色,只单纯地想看他这个人,可以说,是李小龙一手创造了李氏功夫电影的模式

  李小龙的魅力到底始于何处?是因为他的踢腿够劲还是拳头够硬?仔细想想,拥有这两个特点的中国影星也不是没有,远的成龙、李连杰,近的甄子丹、吴京,但无论是谁,都达不到李小龙的境界。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在李连杰主演的新版《精武门》里,陈真说船越武夫强在功夫修为,而不是杀人手段。意思很明确,单有腿脚功夫做不了第一,还得有精神层面的修为。有个叫约翰·里特的美国人似乎也发现了这点,他总结出了李小龙的强大之源——哲学修为。

  约翰·里特,此人不仅是武术家,还是研究李小龙的权威专家,是唯一能使用、查阅李小龙私人资料的人,在废寝忘食研究多年后,他写了一本《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他在书中写道,李小龙不仅是一个武士,一个影人,还是一个哲学家。哲学,指引着李小龙的人生,就像共产主义指引着无产阶级,使李小龙变得伟大。

  尽管笔者也始终相信精神羸弱之人绝无可能攀上某个领域的巅峰,以及相信精神修为对习武之人的重要,但说到底,李小龙他真的是一个哲学家吗?你能想象那个在电视上“我哒我哒”叫着的是黑格尔或者尼采这样的人物?好吧,抛开外貌不谈,那么从科学学与科学史的意义上来说什么才能叫做哲学家:哲学家是指拥有自己的哲学范式、有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与哲学体系的哲学学人,而有没有自己的哲学范式和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是哲学家与一般哲学学者的根本区别。

  这就很清楚了,纵观全书,约翰·里特始终没有介绍李小龙原创的哲学基础理论和哲学范式,他所例举李小龙的哲学源泉,皆来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老庄思想,即阴阳论。李小龙吸纳了这种思想,并将其应用到截拳道中,而约翰·里特竟然认为这就足以称李小龙为一个哲学家了,显然他出现了认知偏差,这个偏差就直接导致了本书部分内容荒诞可笑,不足可信,从另一面看,也反映出西方人在认知中国传统文化上的不足。

  除此之外,约翰·里特在解读中国、日本、西方的传统文化差异上也显得捉襟见拙。全书过多的加入了作者对西方文化、哲学的自我见解,这种见解甚至冲淡了全书主题,让人误以为是讲述中西哲学区别的教论。而强行加入的诸多日本文化剖析也同样让人疑惑和反感,不仅错误的将中日文化互相嫁接,还将李小龙与日本文化混为一谈。例如称李小龙为“武士”,尽管中国自古有“武士”这一阶层,但发展到现代,中国人对习武之人早有了“武术家”的独有称谓。而“武士”对现今的中国人而言,几乎就是指代日本武士道精神。所以,约翰·里特,麻烦你别逗了,如果那个打爆虹口道场,拒绝“东亚病夫”匾牌的男人还健在,就绝不会容忍“武士”这称呼用在自己身上,毕竟现实不是电影,陈真少读,但李小龙可不少读。

  《武士之心》读后感(七):李小龙和中国武术

  1

  据说,是李小龙让西方(指欧美)见识了什么是中国武术。从一些西方影视作品也可以见识到,李小龙的影响确实很大,《杀死比尔》中的女杀手穿着就有明显的致敬之意。国内的影响,特别是香港那边,更不用说了——李小龙的出名,催生了好多异姓小龙的诞生,周星驰的影视作品也少不了其背景。李已经成为了一座神,就像切•格瓦拉一般,年轻人的偶像。

  之前接触的李小龙,只是他在影视中带来的表演。至于他的史料,没有接触过,所以面对《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约翰•里特)这本书,我有太多的困惑。其一,文中索引的材料,是否为真?是否为李小龙的访谈或者当时人的记录?其二,李小龙的传记缺失,也就是说,约翰•里特有必要在这本书补充一份李的传记,方便读者印证。当然,对于这些困惑,李的粉丝们都大约都不需要吧,也就是说,这本书是写给粉丝们阅读的。

  正如开篇所言及的,李小龙让西方见识到了中国武术——它是一种易于西方的搏击技术。因为遥远地理的原因,西方人将中国想象成浪漫之地,且是一个未开化之地,因为李小龙的武术豁然开朗,原来那个旮旯还有如此神奇的东西,所以惊异不已。于我而言,李小龙的大名,和民族主义激情有一定的干系,犹如我们在香港电影中频繁看到中国人用武术打败了鄙视中国的西方武术人一般,获得甘畅淋漓的精神满足。

  李小龙的电影,其中扶弱斗强的民间侠义精神——他能在好莱坞的电影圈让一个中国人形象正面化方面的努力,确实此情可嘉。可惜因为缺少史料,不能更好的深入。不然,可以让我更好的阅读到一个历史的李小龙。不然,我也不会因为网络资料说到,李小龙在美国开武馆的霸气,被别馆的师父斗败,他夫人拿着手枪在场坐镇,还有他对踢馆师父的阴暗言行——这些材料的存在,让我开始谨慎。

  2

  中国的武术,与中国的琴棋书画等文化一般,都不会仅仅停留于实用。中国画,不能因为实用了毛笔、墨水、宣纸,就可以概括了这种画种。浅薄者,只会如此用眼睛见到的作证。中国现在的很多学国画者,技法是牛叉叉,却不过是在消耗中国画的文化而已——画在,人心已死,这是常有的言谈。身边也有作画的,不修读中国的诗书经史,真实让人惊叹不已。中国武术,道理亦如此——莽夫学武,不过是练就皮囊和筋骨强壮。

  据说,最终的中国武术,化身只华佗的五禽戏,是一些模仿动物界的修身养性之套路,说起来就像是现在学校的体操。但是,它有比体操多一些——体操是活动筋骨的科学运动讨论,武术却有着一套哲学在其中。

  武术的哲学,和修身养性之有一定干系。习武者,会有一个词语“武德”辅之,“德”指是修身养性所呈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杀人,最好的办法是用刀枪,直接了绝性命。也就是说,练武不是逞凶斗狠——武为止戈。中国武术,如果被理解成一种竞技技术,或者是一套体操,那就是一种实用主义的粗暴简化,那已经是去“中国”文化的一种技术。

  喝中国茶,大杯子喝是喝水,小杯子是品茶。所谓品茶还得读点中国的文化书籍方可。大凡中国艺术,都会跟中国传统文化混融一体,需要细细把玩。中国武术也如此。

  3

  放下李小龙和踢馆师父的那件事——就算曾经发生过,我们也姑且将《武士之心•李小龙的人生哲学》所记述的内容,是约翰•里特对李小龙一生的把玩。

  约翰•里特是研究李小龙的权威,也是一个武术家,出版过多本李小龙的书籍。《武士之心》这本书,从李小龙的武术理解和影视作品,以及与之交往者的材料,试图从中塑造一个哲人的武术家。

  不过,约翰•里特对李小龙的解读,有点别扭,没有从李的源头来辨析,却使用了一些绚丽的词语,如量子什么的。所以,这本书阅读起来,有一种鸡汤味道。如果可以的话,我们不妨戏谑一番——人如何认识自己的局限性,如何增强自己,打开认识世界的大局,如何获得内心的平衡……什么什么的,凡是我们能想到的鸡汤猛料,我们都可以大煮一通。

  正如前面所言,因为不敢确定书中所引用的材料是否为真,所以,我阅读只如此了解。待以后了解更多材料,再一一印证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