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5 20:57: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精选10篇

  《老兵口述抗战③》是一本由李幺傻著作,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24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一):民族魂——致敬曾战斗在滇缅的英雄

  岁月流逝,今年已是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十年弹指一挥间竟就这样过去了,我还清晰地记得考试时以抗战胜利60周年为材料写的作文。十年,改变的不仅仅是我们这一个个普通个体,还有我们这个国家

  十年前,我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入缅远征军”这样一支队伍。也许用“一支队伍”来表述并不准确,这是由两个集团军组成的。如果不是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的热播,相信仍有很多人不知道几十年前,这些热血男儿保家卫国而葬身他乡,为抗战胜利贡献自己的生命历史是由人来选择的,他们恰好被选择性地忽略。然而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总会到来。今天,抗战胜利70年后,我们选择各种方式,致敬生者,缅怀死者

  近年来随着关于抗战的资料丰富正面战场巨大作用逐渐为人们认知媒体人如小崔等,制作了《我的抗战》纪录片,给公众鲜活影像资料。李幺傻的这套《老兵口述抗战》系列,以老兵口述与作者加工结合讲述那段中华民族血泪史。

  作者似乎对英国怀有某种程度偏见,虽然现在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英国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同盟,无论如何也不能被冠以“二流国家”的帽子。至于英军在缅甸的畏缩不前,是出于国家利益战略考虑。我们担心后方的补给,缅甸之于当时的中国可谓生死攸关,而大英帝国远在欧洲,缅甸只是它当时众多殖民地的小小一个,放弃有何不可?

  孙立人、杜聿明、戴安澜,这些威震四方名字,在我们的历史书上鲜有痕迹。我不了解现在的历史书,在我学历史的时候教科书上提到的国民党抗战,印象中只有“台儿庄大捷”这个名词。葬身缅甸的民族英雄们,被历史遗忘,是民族的悲哀

  令人欣慰的是,近年来入缅远征军老兵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有些老兵的生活得到一点改善,还有慈善机构开展公益活动,在被遗忘半个多世纪后,英雄终于得到应有的敬意

  关于惠通桥战役,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表现,因为这一战着实令人震惊。在惠通桥之战中,我军忍痛炸桥,为阻挡日军渡过怒江起到重要作用,此一役,在当时的抗战中也有着重要作用。经历过惠通桥一役的人在多年后仍记忆犹新,如此惨烈的战争场面,让人怎能轻易忘记。

  《苦难野人山》这一章的第一篇老兵口述,不知是巧合还是取材于同一人的故事,与宗璞在小说《西征记》中的一个人物经历极其相似热带丛林是动植物乐园,但根本不是人生存的地方。而当年的官兵们不仅要与恶劣自然条件斗争,还要与装备齐全训练有素的日军作战,艰难程度是我们现在根本无法想象的。有多少年轻人,在痛苦中葬身缅甸。

  除陆路的滇缅公路外,给中国带来补给的空中航线——“驼峰航线”在抗战中的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众所周知,驼峰航线经过地区地形复杂,多高原高山天气变化多端,飞行条件很恶劣。在这条航线上,有很多飞行员不幸发生事故,献身于人类正义的事业。“飞虎队”对抗战的贡献,中国人民不会忘记。

  抗战时期国民政府为动员学生参军,提出了“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政治口号。确实,每一寸收复的河山,都是英雄用鲜血换来的;上万热血青年投笔从戎,为救民族于水火之中,可歌可泣。那些英勇地保家卫国而葬身异乡的英雄们,中华儿女不会忘记你们。英雄,魂兮归来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二):想要致敬,想要缅怀——《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

  四、五年前,我对历史还是漠不关心的,历史在我的脑袋里那就是上学读书时熬成的一锅浆糊。直到几年前的一次党员活动,去旅顺参观了日俄监狱旧址及万忠墓之后,我噩梦了两天,然后开始对抗日战争全史感兴趣,之后又延伸到了一战二战史及后来的《全球通史》。

  这次有机会看到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实属幸运,我对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的历史还不是很明晰,有过印象的是去年在电视上播过,将当年葬在外的战士骨灰请回了国内的烈士陵园里安放祭奠,隐约记得那时看过关于这段历史的纪录片。

  后来,因为对历史,尤其是对抗战史充满了兴趣,才看了《我的抗战》的纪录片,又比较着看完了《抗日战争正面战场》和《一寸河山一寸血》。终于开始慢慢地厘清我脑内的大团乱麻以及对历史的各种认知错误

  为了能清楚阅读这本《老兵口述抗战3:远征缅甸》,开读前还特意先百度了它大体的历史轨迹,然后才开始读的第一章“风雨滇缅路”。本书除此章外还有“苦难野人山”、“缅北战场”和“滇西战场”。

  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没有亲身经历过,看再多听再多也只是表面,谁能真正了解那种刺入骨髓的殇。

  本书我最想读的就是老兵口述,通过作者能听到他们对当年那些战争的残酷回忆,才让人对今日的生活更感珍惜感恩、铭记那些为今日和平生活献出了生命的英雄们的同时时刻警醒着,警惕那些蠢蠢欲动、妄想更改历史的人其用心到底是什么。

  其实那些战争离我们并没有走多远,但让人难过的是,那些为我们献出生命的英雄们,他们曾经与这个国家一起亲历的殇痛,却渐渐地被不曾经历过的当代年轻人漠视了。

  和平而没有战乱的生活不要过得那么理所应当,之前看过关于抗战的老兵晚年生活困难报道,才知道原来这些九死一生存活下来的老兵,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被善待了,这是让我最感揪心无所适从的地方。

  在这里说“公平”是不是有点可笑了。虽然战争只是历史的一部分,但也正因为曾经有过这样一段沉重而难以忘却的部分,才让这个国家变得越来越强大,如果不能回报生命,至少致敬和缅怀吧。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三):老兵口述抗战

  书的背面可以看到美国著名军事家麦克阿瑟的一句名言“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渐渐隐去”,其实当时麦克阿瑟以此为题对西点的青年学弟们训话,是希望他们能够继承先辈的光荣传统。虽然老兵们隐退了,但他们的精神将传承在年轻人身上。而本书更是期望通过重现先辈们的事迹,使那些昔日的关荣传统能被年轻人所继承,并代代相传。本书作者李幺傻,曾从事过公务员记者等职,在全国多家媒体工作过,发表文学和新闻作品数百万字,出版有《暗访十年》等文学作品八部,现供职于南方某著名报业集团。通过十几年内先后采访了40多名抗战老兵和亲历者,以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当时战争的进程,而书中也是以这种方式展示的。

  老兵口述抗战第三册远征缅甸,是指1942年到1944年期间中国军队援助缅甸进行抗日战争的这段故事。1941年12月,日军在偷袭珍珠成功,并且同时分兵进犯东南亚各国。在12月15日,日军已占领了缅甸最南端的城镇高东等地和三个机场。紧接着日军轰炸仰光等地,当时缅甸形势岌岌可危,同时也切断了中国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路。因此在 1942年3月,我国派遣10万远征军奔赴缅甸。远征缅甸是我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唯一的一次派遣军队出国作战,也是中国自甲午战争以后第一次援助他国作战。因此很有纪念意义,然而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后,情况并不乐观,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加之日军偷袭腊戍成功,切断了我方后路,照成我国远征军的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大部分远征军残余部队回到国内,归路被截断的少部分被迫撤往印度,在这一个半月前出征时浩浩荡荡的10万之众,仅残剩4万多人,那6万人多数不是在战斗中死伤,而是在溃败中被俘虏、被炸死、被饿死和被传染病夺去生命,而缅甸也全境沦陷,可以说是相当悲惨。1943年11月 ,中、美、英三国再次会晤,重组远征军,中国缅甸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至此,缅北战役取得了胜利,接着挥师南下光复腊戍,重新开通了滇缅公路。

  通过本书我们可以深入的了解到缅甸远征军这段基本被忽略的中国军队历史,看到当年中缅同胞共同抗战的情谊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四):向老兵,敬礼!

  我很喜欢兰晓龙的作品,也不止一次在我的文章中引用过他的作品,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根据兰晓龙同名小说改编的一部关于中国远征军的战争题材电视连续剧剧情是在一个离中缅边境不远叫作禅达的地方,一群来自五湖四海不同出身不同身份甚至是不同政见的溃兵和百姓,因为种种命运际遇的原因而相会于此。战争的苦难和身体的伤病让他们过着绝望日子,他们互相厌憎又相依为命,不饿死不病死成为他们每天生存的最高目标。为了在严酷的战争环境下生存下来,别无选择的他们不得不摒弃前仇、恩怨、偏见、狭隘团结一致组成一支小分队,在现实困境中他们认识到了民族存亡的大义,于是义无返顾共同投入打击日本侵略者、保卫家园、捍卫尊严、为抗战胜利不惜付出生命代价的正义斗争中,用血肉之躯书写一曲曲铁血卫国的悲壮战歌。

  为何我要介绍这部电视剧呢?因为我看的李幺傻《老兵口述抗战》第3部就是写《远征缅甸》的,而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就是反映这个时期的作品。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介绍的国军以少胜多救出大批英军的战役,就是被人称奇迹的仁安羌之战。此战是盟军在第一次缅战中惟一的大胜仗。孙立人领导的新38师113团在劣势情况下,竟以800多人的兵力,击败十倍于我军的敌人,救出十倍于我军的友军。在《我的团长我的团》中龙文章以挖地道奇招破敌,现实中的原型则是第八军的名将李弥。82师少将师长王伯勋给李弥出了个古老主意,那就是挖地道,从松山下面挖通道到子高地,然后用炸药把日军送上天。李弥听后和美军顾问研究了一番觉得可行决定实施。地道施工是从八月四日开始的,由第八军工兵营负责挖掘,美国顾问亲自测量计算。为了掩护这个重大行动,李弥命令炮火天天轰击山顶,步兵每天佯攻迷惑日军。最终,松山主峰炸出了两个四十来米宽、三十来米深的大坑,中央主地堡炸飞了,没有了踪影。先不说《我的团长我的团》这部电视剧是否真实,从电视剧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战争的残酷和中国军人的大无畏精神。还有电视剧《中国远征军》也是以戴安澜、孙立人为原型拍摄的一部电视剧。所以73年前,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为对抗日本陆军,保卫中国西南大后方补给线的安全立下赫赫战功。

  李幺傻书中说到,他采访那些远征缅甸幸存的老兵们,他们即便现在讲述这段历史时还泪流满面,因为那段记忆对他们来说恐怕不仅仅是悲伤这么简单,更多的是惨烈。据老兵们回忆,那些战役远比电视剧中描述的还要惨烈,在翻越野人山时不是病死、饿死,就是被山洪冲走,被野兽咬死,甚至被蚂蟥吸血,数小时内就会化为白骨可想而知,一边是战争,一边是漫无边际的野人山,他们要面对的是多么恶劣的环境,但是他们没有退缩,而是勇往直前

  其实读完李幺傻的这套丛书,我对李幺傻在书中提到的“关爱抗战老兵公益基金”活动非常赞同。曾经的勇士已经从当年的热血青年变成白发老者。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在清贫中默默地走完或即将走完他们人生的最后路途。回首历史,他们无怨无悔,尽管我们曾一度将他们遗忘,但战士精神不会离去。我们不应该让当年反抗侵略的壮士们悄然逝去。

  现在,该是我们行动起来的时候了,向现在健在人世、生活在偏远山区的老英雄们进行互助,向英雄们表达我们的敬意和对他们的一点关爱,让他们知道,如今有许许多多不相识的人在挂记他们、崇敬他们,将铭记他们为历史铸造的功绩。虽是微薄之力,但希望为老英雄们的有生之年带来被关注的、迟来的温暖,让他们感受到不被历史遗忘的一丝心灵安慰。向老兵,敬礼!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五):中国远征军的纪念

  中国远征军的纪念

  读《老兵口述抗战③远征缅甸》/by烟波浩渺1980

  说实话读完这本书,我会真心希望这里面发生的事情是故事,是杜撰的小说情节实际上这段历史在真实存在,它存在于共和国的丰碑之上,存在于老兵心中。这是一本关于抗战老兵口述历史的书,主要地点在缅甸。作者李幺傻把1942年前后发生的,关于中国远征军的资料串联起来,为读者还原了那一场场战争。

  作者李幺傻,曾是最早的背包客,在去云南和贵州的旅行过程中,听到当地人讲述的一些关于中国军队在当地作战的故事,由此开始了采访抗战老兵的寻找之路。他先后走访近百名远征军老兵,在这些老兵的讲述下,作者李幺傻了解了这支军队在抗战后期很多悲壮感人的经历。这些从口中讲出的话语,促使他动笔记录下这一切,同时向那些抗战老兵致以最崇高的敬礼。那场战争距今已经有70多年,然而它远远没有走出我们的记忆,如今通过作者文字,老兵的诉说,读者的阅读永远镌刻历史的丰碑上。

  如果不是借这本书的活动,估计我很难主动去接触这方面的历史,就如我不忍多看南京大屠杀、集中营、731细菌部队一样,事实上那段历史应该比这些资料、纪录片更加惨烈,超出了人的想象能力。每当打开这类型的书籍,无数惨烈的画面自动填充脑海中,身体里流淌着愤怒的血液,压制的情绪,痛苦的记忆,尽管是不忍多看,同样是不能忘记的记忆。

  翻开目录时,你会发现一系列大小战役,极少出现在教科书上,说起来也不是一个热点,或者说不是著名的战役,估计是了解的人也不太多。

  无论是目前轮番上演各种抗战、谍战一类的影视剧,还是本系列的书都表明了一个主题就是牢记历史,但给我的感觉读书更能了解到一些影视剧不能表达的场面,远比影视剧更精彩、更震撼。例如惨不忍睹的死亡画面、不敢多想的战争环境,本书就是记录那些远征军的往事,作者通过对老兵的采访打捞出陈在历史海底的真实,还原了当时的战争日常生活。他们的讲述读起来是那么的真实,尽管我们不能去一点点考证,借由作者的记录去了解这些老兵。他们用勇敢的心和身躯,在不知不觉中谱书写精彩的历史,虽然结局是令人唏嘘感叹的,在他们有意无意的行动中,那种历史的真实是绝对不能被遗忘。

  借着抗战胜利70周年的纪念,本书汇集了作者十几年的暗访行动成果,是抗战胜利的献礼。他自费采访,足迹从长城脚下到西南山区。为了情怀,为了历史,为了生命仅就这一点,没点毅力和执着,一般人是做不到,也是我读了本书后非常佩服作者的一点。

  【引用本书简介】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在三个战场作战:敌后战场、正面战场、印缅战场。这本书,通过很多亲临印缅战场的老兵的讲述和回忆,串起这场战争的进程。

  1941年12月,日军偷袭珍珠港,然后用两个月时间占据了东南亚大片土地,切断滇缅公路,中国与外界连接的最后一条通道被卡断。1942年3月,中国十万远征军出国作战,然而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远征军全面失利,不得不撤出缅甸。几个月后,大部分远征军回到国内,少部分撤往印度。

  一年后,中国重组远征军,兵分两路,在印缅战场展开反攻,在缅北战场的新一军连战连捷,在滇西反攻的远征军也相继取得腾冲、松山、龙陵战役的胜利。最终,两支中国远征军胜利会师。

  2015年3月14日星期六

  如需转载请豆邮联系笔者2933702061@qq.com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六):敬礼,老兵!

  中国远征军在印缅战场上的功劳是不可磨灭的,我们是不可忽视的,所以这本《老兵口述抗战③:远征缅甸》确实难能可贵,本身对于老兵的采访便是非常地困难,我们的头脑中都会有一个问题,“中国军队为什么要出国去打仗?”这也是作者寻找抗战老兵,走到西南山区的原因,那些浸泡在血水中的往事,重新被激荡起来,激励着我们珍惜这和平的年代。当然中国远征军为了保家卫国,守护边疆,也付出了很多鲜血和生命,我们知道1942年3月,中国远征军出国作战,但是由于指挥脱节、情报不畅等原因,如“一将无能,累死三军”,远征军全面失利,以至于不得不撤出缅甸战场,几个月后,大部分都是回到国内,大多回到云南等地,少部分撤往印度。这个时候的远征军是历尽艰辛的,上层指挥不力,士兵就要无辜地付出生命,他们被日军追赶、屠戮,真的非常可怕,也令人愤怒,特别是对于地形和丛林战的不熟悉,导致伤亡惨重。此外对于环境的不熟悉,也是遭受了很多天灾和伤病。后来兵分两路,一路是孙立人撤往印度后,重新改编的新一军,从缅甸打到国内,与卫立煌临到的二次远征军回合。

  大反攻的部分是精彩的,也是值得我们欣喜的,中国远征军把握了机会,经过训练和严密指挥之后,新一军的攻势是势如破竹,特别是新38师,战斗力真的是爆满。书里面看到一个情节就是重组后的军队来到两年前远征军倒下的躯体,已是累累白骨,令人怒发冲冠,真的是“此恨不雪,枉为炎黄后裔。”这部书告诉我们的便是不能忘掉历史,对于法西斯和不人道的战争都势必抗争到底,中国远征军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书中的回忆和描述是精彩的,还经常写道个人身上去,如孙立人、吴作勇等,性格鲜明,另外军队的历史情节也写得详细,让人身临其境,对于战役,如腾冲之战、松山之战 、龙陵之战等,都写得很有画面感,这些胜利也是来之不易的,远征军的精神是向上的、不屈不挠的,这正是为何作者费劲心血写成这部书的原因。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热爱着这片土地和祖国!

  y江焕明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七):异域荡寇历史

  通过阅读这些图书,可以更深刻地了解抗战年代那些为了世界和平、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安定的生活而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伟大战士们。了解那些年代的历史,而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拥有的这些安稳和平的日子。

  在这本书里,都是真实的人物,真实的故事。正因为这样,而更加打动我们。当人长大了,都希望看到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让我们真真切切地去了解,去参透。不想谈政治,但是那些特殊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还是需要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历史背景,就无法理解那些战争,无法做出客观的判断。

  起因是日本侵华,国际援华物资要通过滇缅公路进入中国,而可恶的日军入侵缅甸,企图切断滇缅公路。书中有一章节讲述了中国的妇孺老幼付出了巨大的牺牲,用了三年时间修筑了这条公路。为什么只有妇孺老幼,因为那些壮年男子都去了战场保家卫国。中国的远征军进入缅甸,协同英、缅军对日作战,在艰苦的环境中作战,中国的军人是英勇的、能吃苦耐劳。老兵口中讲述的这些故事真实而感人。中缅交界的地形大家都知道是非常恶劣的,而英勇的中国军人坚强地在绝境中求生,并反击日寇。他们曾在水流湍急的山谷中步行,在黑暗的深山密林中摸索,摆脱追兵,并且带着重伤员突围,经历了许多的险境,……

  书以老兵的视角带入,为我们全景还原了中国远征军异域荡寇、力保中国血脉交通线的真相和细节,我们要向中国的抗战军人致敬,他们是我们民族的英雄,为了和平、为了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值得阅读的客观历史记实。

  文/ashley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八):历史是大海,我们了解到的只是一滴水-之野人山,深葬远征军的不甘

  撤离缅甸,经由野人山返国,是远征军从没有想到的一次大败局。

  李幺傻,这个素有“暗访记者”荣誉称号的人,名字傻,人却不傻,认识他的人可能都是通过他另外一本书《暗访十年》认识他,也是这本书,他被称之为“暗访记者”。

  而本书的由来呢?说到本书《老兵口述抗战③---远征缅甸》,这是系列书,还有另外两本《老兵口述抗战①---随枣、百团、上高三大会战》《老兵口述抗战②---石牌、常德、衡阳、桂林四大保卫战》,这3本囊括了抗日战场的3个部分,也是抗日战争最主要的3部分。这3本书都是由李幺傻在旅行过程中,听闻到的一些故事,遂自费寻找抗战老兵,去听取抗战老兵讲述浸泡在血水中的往事,去了解那些不为大部分人所知的平凡抗战历史,正是这些人舍小家为大家,才有了今天和平的中国。李幺傻把这些历史变成了文字,让我们也得以一起见证历史的一刻。

  抗日战争分为3阶段,防御(1937.3-1938.6)、相持(1938.6-1945.8)、反攻(1945.8-1945.8.15)远征缅甸在第二和第三阶段,而当时中国为何会选择远征缅甸呢?1、抗战开始,正面的战场上,国民党军步步设防,一退再退,而日军气焰高涨,步步紧逼,中国虽然取得一些胜利,然远远不够,需要一场能够鼓舞人心的胜利。云南成了首选。所以远征军踏上了征途。他们虽然知道自己和敌军的悬殊之差,无论是人数,还是军火,他们虽然有觉悟需要为了抗战,保卫家园难免需要牺牲自己的生命,可他们不知道真正掠夺他们生命,最后甚至落得尸首无法“回家”的悲惨结局。2、缅甸作为和云南的交界,同时当时大部分外援中国的战略物资也是要经由缅甸进入云南,从而运送到四川重庆等地。而缅甸进入云南走滇缅公路,可以说滇缅公路是中国抗战的生命线,而日军在滇西缅北苦心经营,亦是为了切断中国的生命线,并实现亚太共荣圈计划,三个月消灭中国的梦想。所以远征缅甸看似为了取得鼓舞人心的胜利,实际上,是滇缅公路迫切需要远征军保护。

  然而噩梦不止,远征兴冲冲的来到缅甸,却遭遇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英军放弃投降,还要远征军护送回印度,在战争临阵逃脱,溃不成军,使远征军由主动变成被动。第一次缅甸战争的失败,使远征军,最终被迫逃入无人穿越的缅北野人山。1942年5月15日,第5军军部和新22师,在杜聿明的带领下,终于走入了这个不知吞噬了多少中国远征军的魔鬼山。或许杜聿明自己也不知道就是因为他听从了蒋介石的命令选择野人山,最终把他的兄弟姐妹带上一条不归路。如果没有野人山的吞噬,远征军不会惨败如斯。然如果,没有如果,战场上,瞬间便能夺命。时间无法倒流,错误无法修改,这终究成为了历史中的沧海一粟,为后人所诟病。

  刘桂英如是说:

  “我们女护士兵中,第一个离开的是笑春。她先是被毒蛇咬伤,几天后,她在队伍旁边解手,被野狼叼走了。大家齐声叫喊,营长拔枪打中了野狼的腿,野狼放下笑春后逃走了,但是笑春脖子的动脉血管已经被咬穿,几分钟后就离开了。

  同伴中有一个人叫孙月霞,她患上了疟疾,害怕传染给我们,强行要离开我们。我们不愿意。带着她一起走。有一天,她趁大家不注意,跳下了悬崖。

  我和男朋友在追赶队伍的途中,看到路边的棚里躺满了死尸,因为找不到棚子住,我们就把那些死尸往旁边挪一挪,睡在死尸旁边。很多死尸上面都爬满了一寸多长的蛆,再加上蚂蚁咬噬,蚂蟥吸血,大雨冲洗,几个小时之内死尸就会变成恐怖的白骨。手指的骨头和脚趾的骨头都看得清清楚楚,头骨是圆的,风一吹就和身体分了家,在地上骨碌碌滚动。”

  段生馗如是说:

  “部落里还有一名女巫师,在迎接外界来的客人时,只有部落里的头面人物才能参与,比如这名老巫师。老巫师给段生馗拿来了三个水瓢,她说,这些水瓢是和那些帽徽,扣子一起来的。段生馗双手捧着水瓢,惊愕地发现所谓的水瓢,居然是用人头盖骨制成的。女巫还告知,这个三个水瓢是用三个女人的头盖骨制作的,每当部落里有女人生孩子生不下来,女巫把药水盛在水瓢,灌下去,女人就能顺利生产。”

  我重复看着这段文字,眼泪流下还未自知。拿着那样的头盖骨喝水,怎么可以如此心安理得,理直气壮。部落的愚昧,让远征军的尸首成为了他们的有用器具,可是这何尝是野人部落之错???

  走入野人山的远征军,除了毒蝎,毒蛇,蚂蟥,蚂蚁,豺狼虎豹,日军,野人,沼泽泥泞,还有于无声无息夺取性命的瘴气。

  在这本书,通过听述老兵的讲解,那个感觉如此真实,如此让人感同身受。

  重点讲解野人山,实在是因为它带给我太大的震撼了。

  历史是大海,我们所了解到的真相,事实只是一滴水。还有太多太多历史也随着老兵的过世,被永远深埋在那遥远的野人山中了。

  《老兵口述抗战③》读后感(九):评《老兵口述抗战之远征缅甸》

  远征缅甸,第一次听到这个词句还是在初中化学课间老师闲聊说起,当时对这个未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词汇极其陌生,后来当我慢慢长大,通过网络渐渐了解到那段残酷的历史,那些辉煌的战绩。

  时值抗战胜利70周年,这本书的出现很能给我们带来对历史的震撼、深思。

  之前读过李幺傻的《暗访十年》对其内容中包罗万象的社会规则唏嘘不已,发人深省。算是对这位作者的写作特点有了一个初步掌握。

  拿到这本书,首先是选题角度的不同,以往的战争题材书籍都是以战斗全景做宏观描述,只有一个时间、数字上的概念,而读者往往难以通过身临其境的方式融入其中。这本书则是继承他打捞现实的特点,以通过老兵视角口述的真实经历作为开题角度。

  本书共分为四个章节:风雨滇缅路、苦难野人山、缅北战场、滇西战场

  与以往单纯阐述历史的作品相比,这本书内容从战役的表现形式上就与众不同,每个章节开篇前都会有两位老兵讲述当时的经历,而远征军戴安澜、孙立人、史迪威、卫立煌这些赫赫有名的将领仿佛就在眼前指挥训话。

  这部作品还加以第三人称的形式融入并抒发了很多个人感情:如在讲述远征缅甸起因的时候,说:在14年的抗战中,在抗战后方,中国最悲壮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路。最伟大的事件是什么?是修筑滇缅路。最壮烈的牺牲是什么?是修筑滇缅路。最巨大的贡献是什么?是修筑滇缅路。滇缅铁路和滇缅公路,中国人世世代代都要记住!

  让我最有感触的章节是苦难野人山,远征军在缅北抗战的失利使这支当时举国最精锐豪华之师不得不败走缅甸,孙立人、杜聿明两位将军在退往印度还是从野人山退回国这个迫在眉睫的问题闹得不欢而散、矛盾重重,孙认为退往印度为妥,而杜聿明则认为回国为上。事实证明杜聿明是错的,而在撤退前炸桥、销毁装备等细节这本书也有独到之处:引入工兵24营军需长李国屏当时的电文和日军56师团炮兵联队士兵高桥武人的日记描述经过,一方面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战况之惨烈,另一方面对远征军士兵对装备不舍的无奈唏嘘不已。

  这也正是本书最高明和最反映历史知识储备能力之处,包括义正词严的《答田岛书》这样当时历史出现过的真实文案、穆旦《祭胡康河上的白骨》这样来自后人感伤史诗的诗篇。

  在野人山的处境作者更是以活下来的远征军老兵口述讲述艰辛,瘟疫、蚂蝗、蚊虫、野人这些听上去恐怖的名字历历在目,看着一个个战友为了不拖累队伍而牺牲,远征军老兵满含眼泪,读到这里,我也几度哽咽。

  历史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战争将每个中国人都打成了亲人,“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我们永远不会忘记那段流血流泪的历史,不会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的将士。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