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10篇

2018-06-15 21:0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10篇

  《别害怕你所向往生活》是一本由林特特著作,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页数:272,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一):安全感是个坏东西

  有人会说向往的生活怎么会害怕呢?我向往自由,我又怎么会害怕自由呢?是的,没人害怕向往的东西,但是要获得向往的东西却是要付出代价的,这种代价有时候金钱,但更多时候不是钱,可能能力,可能是选择和取舍,可能是时间,也可能是其他。

  我们不害怕不劳而获,我们害怕的是经过努力后依然失败,害怕的是面对变化无计可施焦灼无奈,害怕的是每一次微小挫折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习惯性摧毁我们的自尊,害怕的是多年以后发现追求的东西的虚无,害怕的是在人生十字路口选择的路并不是我们真心想要的生活,更害怕在人生的路上来自自我和社会的无情评判。这一切其实都源自内心的不安全感。

  但,所有的这些担忧又是多么虚妄啊,缺乏安全感把我们都限制了,可是我们却忘记了我们生活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有一份自己时刻感受到的安全感,而是为了探索更多可能。我们所有的自轻自贱其实都是自私,是为了让“我”感到舒适而做的降维。我们找理由忽悠别人,欺骗自己,仅仅是想变成鸵鸟,让自我感觉舒服一点。可是这有啥用?每个人都不是自了汉,都要承担应有的责任,光让自己舒坦怎么行?所以,别再自私了。真正的成长是要直面自己的懒惰卑怯和不堪的。

  林特特这本《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语言简洁,行文平实,胜在故事真实细腻残酷,以及到位的心理点评。这是一本读完让人有辞职冲动好书

  观人是察己最好的方式,当我看到书里的人的习得性无助,他们言之凿凿但细想却毫无道理彷徨迷惘,那些本能式的软弱和退缩,为了追求舒适和安逸进行的自我欺骗,不敢面对困难时找的可笑借口……我内心受到了震动,这几乎再现了我们自身全部的懦弱和无力。作者了解我们秘而不宣的因为自我保护而生的自欺欺人

  书里的这些小故事,小纠结,小想法,很多我自己也思考过,所以读的过程总是有自己的想法。我整理了读每一篇文字笔记,有的是对故事本身发表议论,有的则是直接从故事中获益。因为每一节下面有二级标题,每一个二级标题我读的过程都有话说,所以下面就直接按照【二级标题+感悟】的格式把读书笔记贴上来吧。

  gt;>>>>>>

  《一把艺术人生的高脚凳》:心怀未来,不沉溺于悲观之中。

  《你手中的西窗》:时刻提醒自己要有目标感。

  《给我一块面包,还我一块面包树》:要在能生活的基础上去追求理想

  《何处是归程》:别把理想设计得太过理想,不敢面对人生其实最后就会自欺欺人。

  《人生无从安排》:很多事情想象的不一样,慢慢你会发现我们的生活其实都一直处在失控当中。

  《“决定”决定了生活》:自己想要的生活才是好的生活。

  《我始终起点》:要时刻有危机感,这世界变化快,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gt;>>>>>>

  《频繁跳槽今后怎么办?》:世界上没有完美环境,就像没有绝对公平

  《梦寐以求找到更好的平台》:不安分是好事儿,但是如果不能在更加严苛的环境中排除万难,而是自怨自艾,这就是瞎折腾

  《在被遗忘角落努力开花》:不妄自菲薄,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好。

  《被开拓的人生》:平台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心态放正,自己又有足够的能力,低起点未尝不是好机会,烂平台也不是不能做出一番事业来。

  《找户口还是找枷锁》:为了户口牺牲了很多,有得有失嘛,路都是自己选的。再说了,有户口了这不挺好的吗?为啥总是不知足啊。

  《没户口就像没身份》:有一长就有一短,没户口也不会死啊。

  gt;>>>>>>

  《为一个人改变职业规划值不值得?》:困难来了,可以被那种反感情绪控制,也可以选择苦口婆心地改变,也可以选择换一个环境。标准不应该是值不值,而应该是愿不愿意。

  《领导是我的绊脚石——小公务员烦恼》:记住一句话:你应该想的是实现目标,而不是嘲笑上司的失败。

  《宋佳被组长彻底害了》:把每一次委屈都当成修行,当成是命运刻意的考验,你就会豁达很多。

  《一张被涂改的职业计划书》:吃亏上当难免,是忍气吞声还是直接发作?在职场上还是要行得正,因为被占便宜是一时的,但是实力恒久的,要懂韬光养晦

  gt;>>>>>>

  《当心戏过了》:这种烦恼要克服,你送东西给人,那这东西就是别人的。别人想怎么处置又与自己何干?何必因为他人的虚伪增加自己的烦恼啊。

  《作戏有作戏的规矩》:一句话: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体。

  《对不起我帮了倒忙》:这不能算帮倒忙,好多名作家都是被多次拒稿的,我想说的是人家也是一份好心,也不是存心羞辱,咱们拾掇拾掇再投就是了。

  《有什么能帮忙的吗?》:永远记住如果是能让你情绪发生波动的话语都要想想这个事儿重要吗?是真的吗?或者这人说这些真是为我好吗?想清楚了就会少吃点亏。

  gt;>>>>>>

  《她为什么哪壶不开提哪壶》:过了这么久还放不下这些事儿,还是欠修炼。像S这样喜欢不分场合伤疤的人就要直接批评他没礼貌,没教养的人这么多,能救一个是一个。

  《他怎么尽往人家疼的地方戳》:自己占理也要像不确定那样来说,这样商商量量的,有时候反而能激起别人的羞耻心,如果你觉得自己占理就总是理直气壮,遇到这种手里有一点小权的人和你怄气,那真是有你受的。

  《她把同事塑造儿子反面典型》:像我这样的,如果别人歧视我,我心理会不爽,但是立刻就开始怜悯TA了,所以能很快就给自己宽心。不过,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身上也就不会发生因为他人一句小瞧自己的话而发愤图强的事。这也挺可悲的吧。

  《我想当主角》:对,事在人为。有什么难的事情如果他人不做,那就要抢着做。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别人贪婪时我恐惧。总之一个猛子扎下去,好好干。有句话说的很好不是因为有希望才坚持,是因为坚持下去了才有希望。

  《二茬新人的龙套戏》:这其实是因为低安全感和低成就感导致的,所以无论是职场或者是其他场合,要学会说不。

  gt;>>>>>>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我的生活不会如此大乱》:习惯性找借口,人一定要直面自己的惰性不然就是自欺欺人。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我不会和从前判若两人》:有时候就是被逼出来的,但是这篇里的主角厉害的是她敢于面对挑战的时候迎难而上。这是很好的品质

  《如果不是金融危机我不会就这样突然放假》:宅意味着不付出劳动,不劳动你吃啥喝啥,社会压力足够把你压死了。所以,还是老老实实做点事情吧。

  《临近三十我依然单身》: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最可怕了。不过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被人影响,还好现在这样的社会舆论相对已经很包容了。

  《三十岁,我是一条首尾分离的鱼》:我觉得这就是不合适吧。不合适就分手。再忙这些事情也可以商商量量的办。

  《这就是我要继续的生活吗?》:三十岁大家都在焦虑,但是实际上没有啥意义。何必非得把这一年当分水岭呢?还有一点编辑真是个苦逼活儿啊,入行请谨慎

  《三十岁我该往哪儿走?》:选择就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不能鱼与熊掌兼得,人们烦恼多是因为不知足,什么都想要,其实都是贪婪导致的痛苦

  gt;>>>>>>

  《要不要给“热心”定个限度》:人们都是非常贪婪的,你帮她要让对方知道,不然习惯了,他们就会觉得你的帮助是应该的,你拒绝了反倒是你错了,这就是人性。所以这种热心确实要有限度。

  《好大厨的烦恼》:懒惰自私的人就知道抓住好人死命欺负,所以对付这种家伙当然是冷酷无情的好!

  《在晒幸福中秀自己》:境由心生,我最喜欢看各种人秀优越感,我觉得这是一件好事儿,不是要看别人笑话,主要是想看看别人怎么看待生活。

  《好心募捐却被视为骗局》:这事儿不值得多感慨,因为生活圈子不一样了,而且防骗这是非常好的意识,如果你想继续这件事,其实可以挨个儿电话发动,问一问。就因为在校内上被人误会骗子就不做,然后有挫败感,我觉得这多少都算是矫情吧。

  《想说再见不容易》:失去才知道珍惜

  《就像结束一场家暴婚姻》:这种领导要早一点离开吧。

  gt;>>>>>>

  《理由无处不在》:大家总是喜欢找借口,这个毛病得改,错就是错,对就是对,即使场合需要你撒谎,那么你对自己可不能撒谎。

  《当理由大多是借口》:逃避压力就会找借口,但是如果我们每次习惯性想办法呢?防患于未然呢,真的,世界突然一下就变了呢。

  《比找借口更好的方式》:不要推卸责任,出问题不要解释,解释浪费感情。在职场上,你干就对了,错了就改,对了就继续加把劲儿。

  《不幸流言击中》:内心强大就是为自己说过的每一句话负责。至于别人怎么解释,那你们随便。

  《走自己的路并不简单》:这个确实是这样子,所以在家里如果面临类似的压力的时候,可以绞尽脑汁快快乐乐地嘲笑那些可能嘲笑你的人,这样可以搞乱来自家庭方面单一意识形态

  《躲在“不怀好意”背后的心理》:管不好别人但是可以管好自己,不嚼舌头根子,行得正,然后了解万物唯心造的道理,下次有谤,无言以对之,可以化解。所谓聒噪不如沉默,息谤得于无言。

  《无声的反击,有力反抗》:对呀,舆论这东西有一点好,就是使用它的门槛就只有智力态度两条金线,只要你想,你也可以影响舆论。

  《都是“小白兔”,都是“大灰狼”》:干得漂亮,其实你心要是正了,他们爱黑不黑,谁在乎呢。

  《那些扔在废纸篓里的时间》:做选择,就是知道什么要接受,什么要拒绝。而且你一定要记住你的能量是有限的,必须在人际关系中做取舍。

  《不忍心的人对自己最狠》:好多人浪费你的时间,只是为了他们自私的需求,所以不打扰别人是美德。如果实在想要打扰别人,请记得能给钱就给钱,不能给钱就在别的方面补偿别人,不要总是做一个索取者。

  《哪些是可以拒绝的十分之九》:平时就要向你身边的朋友传递一种信息,找你做事要花钱和付出代价,这不是势利,这是一种对大家都好的做法交换原则本身就是最好的社交法则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二):勇敢者的游戏

  开心过一天还是不开心的过完这一天,很多人会选择前者,这能说明绝大多数的人都是乐观的吗,我觉得不一定,乐观也分很多种,有些人看似乐观积极天天乐呵呵的调侃着自己和别人,但是一旦遇到事儿,她习惯的自己营造出来的生活假象,可能会一瞬间崩塌,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被打击之后,会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来修复创伤,接受现实,重新寻找方向。生活就是生活,它不简单也不复杂,它没那么难但也没那么容易,它是我们自己的,不应该牵扯任何人。

  如何勇敢的生活,每个人的定义不同,像作者这样踏实勇敢生活的人,一定有很多,同样,也一定有很多人还在苦苦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问题出现了就一定会有解决的办法,什么年龄愁什么事儿,时间到了自然都会遇到,不用着急也不用害怕,该来的总会来,该碰上的总会碰上,好的坏的,擅长的陌生的,熟悉未知的,不多不少,不早不晚,它都会来的,所以你向往的生活也一定会来。

  很喜欢这本书的风格,故事+心理分析真情实感的故事,精准的心理分析,一下将难题都解开,那些我们惧怕的问题,不再是坚不可摧。问题与答案往往是同时存在的,只是何时才能找到那把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因人而异了,但是最后总会找到的,这应该就是生活所要带来给我们的信心。问题千千万,处处皆磨难,听起来有些夸张,但实际情况可能还会比概念中的更狗血,谁说艺术都是高于生活的,那些美好崇高的可能是,但要比错综离奇,那生活绝对是一部大制作,是让你意想不到开头,更猜不到结尾无限循环着的重头戏。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办公室里的明枪暗箭,还有爱情这颗毒药,哪一个人没遇到过,哪一个人没被这些折磨过,但是时间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停下来,无论如何,我们始终还是要面对,始终要扛过这一劫,做一个不害怕的勇敢者,你会发现,人生其实也可以是游戏,那些困难就像一个个闯关游戏,来一个攻一个,磨砺我们最终成为一名勇敢的人,所以当我们学着面对,不害怕所向往的生活,就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勇敢者。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三):即使不能拼爹,也不能丢盔卸甲

  即使不能拼爹,也不能丢盔卸甲

  文/泊南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这里有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你点评,无论是轻度精神分裂,还是中二病,只要跟着作者的思路走,慢慢治疗,好好“吃药”,都可以治愈。

  有人说,人生短短几万天,眨眼就过去了,可是,在生活的过程中,有重大的坎坷,或者难以逾越的困难的时候,过每一秒都很困难。每一个生活在这红尘里的大人物小人物,都会被无数的烦恼困扰着,对无数的天灾人祸心怀恐惧。生活造就了我们,我们也必须敬畏这生活。

  曾经听说,财富在少数人手中。在这个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横行的时代,在这个动不动就拼爹的炫富炫美的时期中,又留给我们这些小人物多少的生活空间呢?华灯初上城市,有你几分光彩?高楼林立的大厦,又有你几米地板呢?我们曾经为了生活,拼尽了所有,不知道,生活回馈哦我们的又是什么?

  有时候,觉得人生艰难。物价飞涨,房价攀高,可是工资不涨;面对越来越贵的精美食物,只好咽咽口水。就业,失业,买房,还贷,生孩子,结婚,上户口……只要一样开了头,后续的需求就会源源不断的接踵而来,逃也逃不掉。

  这些,书中都有,有的比你更坑爹,有的比你更惨。可是生活不是用来比惨的。我们都是奔着美好的生活去的。

  即使不能拼爹,也不能丢盔卸甲。很多时候,时间可以治愈一切。天大的困难等到过去了,回头一看,那都不是事儿。生活的压力,谁也不比谁小,就比谁能看得开,谁能将心境放宽,因为无论你怎样愁眉苦脸,生活都不会因你而改变。

  相信伤口疼,是真的;相信世界给予你的爱,也是真的。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四):是什么阻碍你成为更好的自己

  每次翻完一本书之后,我总试图去理清阅读后的种种体验。因为很多书会勾起你太多的心绪,却要通过你自己再沉思再试炼,才能得出你真正想要的结果。这类书是需要环境、需要心境,才能与你相遇相知的。

  但是特特这本书,我认为,可以称之为20-25岁的人生指南。作为一个出色的图书编辑,她很清楚这本书,她想要表达什么,传递什么,她希望你能从中得到什么。

  不要否认,在你年轻的时候,你其实真的不那么需要阅读艺术或者哲学。当你被生活搞的一团糟的时候,那些飘在天边的阅读,带给你的纾缓,永远是短暂的。回到现实中,你迫切需要的,就是有人告诉你:我该怎么选,我该怎么走。

  这是很多所谓的励志书籍,都想达到的目标。只是特特从她的人生经验知道,人生从无模式可言,你试图从励志中找到一条适合你的模式,无异于告诉整容医生你想整成范冰冰或者章子怡。人生没有任何参照物可以遵循,所谓选择的智慧往往都是马后放炮的假总结。任何人站在20岁,都不知道自己未来可以成为谁,将会成为谁。

  那我们为什么还需要指南呢?因为在你心间,有太多蒙着迷雾的谜团,有太多你不想触及的逃避,有太多惯常的思维模式,在阻碍着你,走向更好的自己,更好的人生。

  可是在我们人生前20年的人生经验里、学习经验里,没有人提及到这些,所有的氛围都在指导着我们:人生的成败是由方法论决定的。只要你掌握到更好的方法、更好的渠道,你就可以比别人拿到更好的成绩。

  这是很多人离开这种方法论的指引后,茫然失措的原因。方法论的相对公平居然欺骗了你这么多年,让你以为努力就能得到你所想要的。可笑的是,20年学习得到的东西,居然没有什么意义,根本派不上用场。

  于是,你害怕了,你甚至会有点绝望。人生似乎都快过半了,你却要重头来过,还来得及吗,怎么办。仙子一朝落地,却是脸朝地。

  于是,很多人从雄心勃勃变得一蹶不振,从意气风发变得灰头土脸。不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样的生活,而是不敢去想了。所有的要求都降低,或许只要温饱,只要还能不被打扰的活着,就已经很好了。

  当你20几岁的时候,你才知道,你根本不敢去想,曾经你的理想是什么。小时候写的那篇作文,我的理想,全是空想。你要应付的是不同的嘴脸,鸿沟般的生活差距,数不清的雷区以及看不清楚的众多潜规则。

  当很多人已经越过这个年龄段之后,当然知道,那些其实是唬人的怪兽,就好像你的父母一样,其实不过是假权威、纸老虎。

  所以,最难的事,不是方法论,而是你如何走向那个知道,不被那些唬人的玩意吓倒。

  在我看来,20岁之后,人的进步频率绝不与努力成正比,而在于是否被人生的阴暗面吓倒有关。越能接受,越能接近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这本书,正是试图让你看清,你是否被吓倒了,你又因何在那些怪兽和纸老虎面前瑟瑟发抖、不敢出声。你的能量究竟被什么压制住了?

  那些接受了人生的阴暗面,并且看似活的如鱼得水的人,究竟是不是你以为的背叛了自己、妥协了人生,走向了肮脏的交换,背离了真善美?还是不过是你自己对不擅长的领域全盘否定,开始通过臆测别人,试图以道德的高下来安慰自己呢?

  所谓的纠结,一定不是最坏的,那一般说明,你还有得选,只是你不知道选A或者选B而已。所以,纠结一定是有期限的。

  最坏的,是害怕。害怕会令智商降低,情商负数,情绪失控。在感情中害怕,你会完全丢掉自己的一切美好。在人生里害怕,你会把每一件小事都看成洪水猛兽。这种害怕的杀伤力,远远大于,你纠结,你幼稚,你天真,你傻X。

  宁愿你纠结,你幼稚,你天真,你傻X,也不要害怕。失去勇气,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这是为什么你以为的那些人生指南,不能给你指导的原因。即使知道哪条路是对的,可是走向那条路,迈开腿,也是需要勇气的。就好像一个笑话所说,即使上帝安排了你中大奖,可是那也得你先买一张彩票啊。

  或许我们可以在“未来镇静自若的自己”和“此刻抑郁低落的自己”之间划一道时空的界限,用一个过来人的眼光看待现在一时不知如何是好的自己,安慰自己,鼓励自己,陪伴自己。

  特特用了许多许多的故事,试图去连接“未来镇静自若的你”和“此刻抑郁低落的自己”。她并不试图去讲什么道理,或者说服你去干了这一碗鸡汤。

  我在这些故事里照见了过去的自己以及现在的自己。这个经历非常美好。

  其实,每一本好的指南,所能给予你的最好的东西,就是——别害怕。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五):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看了林特特的《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突然也想讲述一个曾经朋友的故事,算是另一种补充。

  我们似乎都喜欢看那些鸡血励志的故事,却很少注意自己身边活生生的人。

  2009年7月份,我从南方城市回到北方的城市,在那个不足十平方的临时居住处,遇到了白静秋,彼时她在一家公司任职仓库管理员,她是一个胖胖的、说话慢悠悠、长相普通的姑娘,她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迟早得是回到老家,找个人结婚过这一生。她毕业于北方某海滨城市一所学校的旅游专业,毕业后回到家乡所在省份的省会城市,经历了找工作的艰辛,到了现在的公司,工作几年,工资却一直只有1000多元,还要寄钱回家供养弟弟上学,曾有一段时间她甚至住处楼下的药房做夜班兼职。我去过她工作过的仓库,那是一个阴暗终年不见阳光的地方,她的工作就是无休止的装卸分拣,里面的人们还经常欺负她,让她去干些男人们才能够做的一些重物装卸。她的善良与不争,曾让我忍不住去教她“反抗”,但是她太需要这份工作养家糊口,只是对我笑笑,该做什么还做什么。只是后来实在无法忍受,在大吵之后,选择了离职。在她失业的那段时间, 我一直鼓励她,让她不要放弃,哪怕去肯德基打工也好,我担心她真的回到老家的那个农村再也回不来,这可能就是她的一生的转折。不过她很快又找到一份仓库的工作,每天回来给我讲老板给他们做的培训内容,很多我都忘记了,但是其中有一段话我估计我这辈子恐怕都不会忘记了:老板给我们的培训,讲的真好,他说为什么说“舍得”,而不说“得舍”,就是因为必须先舍才能后得,舒服的“舒”字,是“舍予”两个字组成的,我们要让自己心里舒服,就必须先舍予别人,才能获得舒服的感觉。

  她也拥有一个女孩子都有的爱美天性,特别喜欢一双1000多的皮鞋,后来跑遍了周围的所有的鞋店找到了一双样式几乎是一模一样价格便宜一半的买了回来,我回去之后,跟拿宝贝似的,小心翼翼的拿出来给我看,我能看出她眼睛里兴奋的光芒。白姑娘,恭喜你!

  离开太久对北方城市天气的不适应,工作的鸡肋纠结,脸上冒出很多的脓包,那段日子我过的也很痛苦,我们俩儿像两个相依为命的姐妹,相互鼓励,一起挨着难过的日子。

  这个旅游专业专科毕业的姑娘,居然QQ都没有,我怕以后要是分开失了联系,就跟她商量给她申请个QQ账号,可是由于种种原因,最终也没有申请,而我们在我搬了几次家换了几个城市之后也最终失去了联系。

  常常在深夜想起这个叫白静秋的姑娘,有时觉得似乎不像是真的一样,可是当时脸上的脓包好了之后留下的淡淡的斑又提醒我这是真的,有时会想想这姑娘现在又在哪里,过什么样的生活。

  在这个故事没有鸡血,没有励志,甚至觉得有些行为似乎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是这就是有些人真实的生活,是真实的存在于这个世间的活生生的人。

  曾经,我也多喜欢励志鸡血的故事,似乎自己就是那故事里的人物,也可以怎样怎样,但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的看清一些生活的真相:人们也只是给你展示了他想给你展示的一面,而可能他未展示的那一面有可能才是真实的。

  我也曾经相信产后一个月或是三个月可以瘦成一道闪电,我想象着我们村里二花姑娘时只有90斤的苗条身材,怀孕之后胖成了140斤,她产后身材一直处在变形的状态,是因为她没见识没毅力。而现在,我真觉得TMD扯淡,你去网上搜搜贝克汉姆和贝嫂在怀小七的时候照的照片,你会发现你被多少的产后一月、产后三月瘦身的励志贴骗了多少年,如果真是从90斤长成140斤的胖子,你又看看多少人可以在一月或是三月内瘦成一道闪电。

  生活的真相是什么?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六):如果生活不是你想要

  很久之前,我曾经遇到这样的一封信。

  写信的姑娘二十八岁,少妇,育有一子,夫家殷实。但这样的故事里,往往有一个不那么快乐的女主角。她说:曾经料想过千万种生活模式,但从来没有想过,要在人生的黄金阶段成为一个主妇,每天送孩子去上早教;我的痛苦在于,这生活不是我想要,但人人都觉得我应该感到幸福——不然,就是一种不知足。

  后来,我给她推荐了这本书:“当一个人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就回头看看自己的来时候的那条路,或别人的路,想想是如何行至此地再决定下一步。”

  林特特,最会写小人物小人生的女人,在这一样一本小书里,记录了这样一批人,愿望美好,经验单薄,磕磕碰碰,无休无止的恐惧屈辱拧巴困惑无一幸免。如同你我。心理咨询师宫学萍,再伸出手拨开这些人心头迷雾,点起一盏灯,让自己和他人都看看被生活所怠慢的人们,是怎么爬起来,或者呆在原地的踟蹰不前的。

  这个世界上最震撼人心的,是命运。当一个人无所适从的时候,最好是去读人的故事,出身,境遇,选择,看看这个结局是如何造成的。原来这个世界并非所有人都能百分百达成理想,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想要获得慰藉,就比惨;想要获得改变,就挖空自己,去了解。

  人心,从来是一个立体空间。智慧和学术的发展是一个轴向,和人以及外部事物的关联是一个轴向,指向内心是一个轴向。这三根轴向的伸展决定了一个人的心灵格局有多大,也就决定了他们面对困惑的时候,能有多大的思考空间。书山题海里爬起来的这代人,指向内心的那根轴向早早地萎缩了,所以在成年时分,他们总是能成为那样好的员工,成为那样好的子女,却始终无法成为他们认可的自己。

  面对问题,他们迫切地需要一个解决的方式,去“战胜痛苦”,去“解决问题”。实际上,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个世界上必定有憎恶治愈系的人,因为你无法马上就将他的房贷抹平,他的欲望填满,一切不能在一夜之间解决的方法对他而言都是无效的。所以,那些“特效药”被推崇,直到有一天,痛苦换了一件外衣悄然而至,他们仿佛又遇到了人生的第二个低谷;并将别人的胜利,归于运气。

  所以有的治愈系书籍都在做一件事:修复你的断轴。一但恢复,心灵格局开始圆满,空间变大,他们就开始看懂了那些拧巴,屈辱,纠结,然后决定暂时忍耐痛苦,等待时机;或者立即改变,但是需要修补后期痛苦。

  人生最难是决断。所以那日,朋友和我说她年近四十开始看得懂命数了,终于懂了为什么老人会看人比较准。比如,看大部分朋友最后是个怎样的结局,抛开飞来横祸,觉得其实已经注定了。不在于他们会遇见什么,而是在于我们能猜到他们会不会看懂形式,做出正确的选择。那些笃定的人,总是内心圆满,想改变就给自己一个改变的理由,想坚守就给自己一个坚守的理由,想拒绝就给一个拒绝的理由。只要能说服自己,怎样都是好的,所以他们好像任何一种选择,都不是问题。

  书中那些故事,大部分人的困惑是被时间所治愈。但区别是,那些学会了如何去了解了自己的人,给了自己理由的人,判断了形式的人,可以将那时间缩短,而不是因得痛楚的时间太久,因得迷茫就仓促提前做出了错误的决断。

  但对我而言,我更爱那些故事,我个人已经走到了只需要陪伴不需要答案的阶段。已经很久不再期望这世界上有能够解决内心遗憾的灵丹妙药,遗憾和痛楚也会老去,人生悬而未决的问题必将被时间治愈,让它们呆在那里就好。这些故事让我知道,只需分清楚人生的哪些痛楚是坚不可摧,那些可以尝试改变,哪些你留着也没关系

  回头想想,那些曾经被怠慢的阶段,真的什么都没有留给你吗?总有些日子要给人痛楚,然后才会逼着人倾其所有去寻求出路。

  所以有些书籍的作用,是监督你,不至于在黑夜里自己先逃跑。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七):你就是故事里的职场菜鸟

  妹妹刚入职场不久,除了作为姐姐想让她少走弯路,不要犯简单的错误或者我自己犯过的错误。除了苦口婆心交代注意事项,从阅读中学习也是一个好办法。

  于是写一系列自己曾经阅读过的书单推荐给她,《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是其中一本可以快速阅读的书籍。

  本书作者林特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呈现了职场新鲜人刚步入社会之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把他们的恐惧困惑,用故事给与温暖和方法。

  毕业后面临求职,妹妹需要先想清楚:

自己想要的人生到底是什么样子;探究自己的限制是什么——很多看似无从突破的现实限制,可能正是遮掩内心怯弱的好借口。你更愿意把时间留给自己,还是做一个别人口中的老好人;关注优势,积极调试。要时刻记得不要把职业规划局限于你身处的平台,你个人就是一个品牌,你的平台由自己打造。

  找工作不难,但是找到一家互相心仪的,却不易。在求职过程中有家还可以的企业录取了她,面试到烦躁的妹妹想接受了事。

眼下正经历的痛苦,即将在未来可以确定地终结,那么此刻就不那么痛苦。用未来的眼光看待现在。到曾经类似的事件去寻找答案,努力发现当初支持自己不放弃是因为什么,方法是什么,看今天能不能适用。

  不能因为痛苦而随便接受,而是真的要从心接受。

人生很长,长到不存在一个所谓的“关键选择”,真的重大到足以影响们的一生。搞得我们整日心绪不宁、情绪低落的,更多是我们简单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整体盯着弱势死死不放的选择性注意。人生之路,还有无数个可以微调的小时机需要认真把握。生活中没那么多重大的转折点,更多是一系列细微细碎的作用点。

  新人菜鸟入职后总是琐碎事情众多。

那些与你实现自我目标无关的事情,统统不用浪费时间精力去纠结。借别人的台子唱自己的戏,别耽误我唱戏,别耽误我自我成长就行。因别人态度产生恶劣情绪,显然不是聪明做法。不让这些意外事件影响到你,控制你,才是无声却有力的反击。你必须知道对你最重要是什么,我们从来无法控制会发生什么事情,唯一可控的是面对事件时我们的态度——谁都不能安排你的生活,除了你自己。

  人在职场,总会遇到些无可奈何的事。命运把我往前推,我们抗拒不了,唯一能做的事顺其势,尽全力。妹妹你就是故事里的菜鸟,从故事中吸取经验,继续整装向前。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八):发现自己的价值

  就如当初的我,幸运地进入理想的大学,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努力认真地过好象牙塔里的每一天,英语四六级,普通话一级甲等,奖学金……梦想着走出校门后去做一名战地记者,成为新闻战线上的铿锵玫瑰。到后来进入出版业,从基层的文字编辑做起,每天坐在格子间,面对的是电脑、网络、书海和各种繁琐的流程,我以为自己很享受那样生活,至少,作为一个爱书之人,这个工作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却也能够让我从中找到乐趣,发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有一天,一个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答:“编辑!”对方却不屑地说:“哦,不就是剪刀加浆糊,随便抄抄,东拼西凑嘛,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中学生都会做的事情。”这句话,犹如一盆凉水,劈头盖脸地袭来,让我措手不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句话总是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之后,便是选题接二连三地被枪毙,书稿流程进展一再受阻,封面因修改次数过多,导致设计师几度罢工,书号因种种变故迟迟批不下来,一本本该早早就上市的书,被一再延后。初入行业的热情和成就感已荡然无存。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九):还原理想的本来面貌

  从翻开《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的第一个故事开始,我就开始做着一件事——对号入座。因为,我总是能从那一个个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和身边人的影子。

  作为社会人,我们经常要为自己的人生做规划、做选择,但是耳边听到的却是嘈杂而混乱的外界意见,就像是被设定了很多“程序”的机器,学业上,我们遵从父母老师教导的要如何如何,盲目地听从长辈和那些“过来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途的专业;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自己真实想法,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真实的情感,用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作为标尺选择爱情对象。这些大都是根据社会即成的规范来指导约束我们,固然合乎社会群体要求,但是否合乎自我要求呢?如果我们都去按照大家安排的方式去走,走到最后发现自己只不过是许多人之一,而不是自己了。

  就如当初的我,幸运地进入理想的大学,踌躇满志地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努力认真地过好象牙塔里的每一天,英语四六级,普通话一级甲等,奖学金……梦想着走出校门后去做一名战地记者,成为新闻战线上的铿锵玫瑰。到后来进入出版业,从基层的文字编辑做起,每天坐在格子间,面对的是电脑、网络、书海和各种繁琐的流程,我以为自己很享受那样生活,至少,作为一个爱书之人,这个工作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却也能够让我从中找到乐趣,发现自己的价值。

  然而,有一天,一个人问我:“你是做什么的?”答:“编辑!”对方却不屑地说:“哦,不就是剪刀加浆糊,随便抄抄,东拼西凑嘛,好像没什么技术含量,中学生都会做的事情。”这句话,犹如一盆凉水,劈头盖脸地袭来,让我措手不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这句话总是不时地在我耳边响起,之后,便是选题接二连三地被枪毙,书稿流程进展一再受阻,封面因修改次数过多,导致设计师几度罢工,书号因种种变故迟迟批不下来,一本本该早早就上市的书,被一再延后。初入行业的热情和成就感已荡然无存。

  在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郁闷、烦躁之后,我忽然意识到,从什么时候起,当初的那些理想、激情都不见了?我开始因为眼前的利益、他人的目光而变得犹豫不前、顾虑重重。

  一直很喜欢林特特讲故事的方式,无关高帅富的成功,无关白富美的幸福,没有矫情做作的心灵鸡汤,没有空洞无味的大道理,也没有故作亢奋的“鸡血”式口号,更没有教你去实现多么伟大的理想,有的只是普通年轻人面对现实生活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初入社会,愿望美好,经验单薄,在各自选择的工作和生活中磕磕碰碰,虽一直被生活怠慢,却始终都不肯放弃梦想。在经历初入社会的迷茫,择业的纠结,婚姻生活的琐碎,三十而立的恐慌……慢慢成长、成熟。

  林特特用近乎白描的笔法去记录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平淡中见真意,细碎中见真理,在细腻清浅的文字间传递着温暖的力量,还原出理想本来的色彩与面貌。就好像主人公就坐在你的对面,向你娓娓讲述那些和青春有关的故事,和梦想有关的故事,追忆属于自己的“匆匆那年”。

  在一个个看似独立,却彼此联系的故事中,林特特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呈现了年轻人步入社会之后真实的经历和感受,把他们的恐惧、屈辱、拧巴、困惑、坚持和顿悟,都逐个融化在能促人反思和激发勇气的笔尖,从而告诉当下的年轻人,即使一直被生活所怠慢,也能活出自己的精彩与绚丽!

  林特特写的故事,真实,接地气,故事里的人物经历过迷惘和伤痛仍能绽放勇气,坚定生活信心。当时当地想不明白的,三五年后自见分晓,只想告诉那时的自己,一切都会过去,一切都会到来。不如隔着岁月与那时的自己对话,这对话是强大自我致弱小自我的一封信,是岁月赐予一个人对自己慈悲的机会:你会忽然发现,你向往的,大都得到,你害怕的,都过去了。那些你曾经害怕的、受辱的、拧巴的、困惑的和坚持的,都将成为你驾驭生活的资本和勇气。如此,未来,还有什么好怕的呢?总有一天,当你回头去看自己的成长轨迹,当时那些看来无法迈过来的坎,都能被风清云谈的提起,你就会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读后感(十):来干了这一碗激情澎湃的鸡汤。

  林特特的这本《别害怕你所向往的生活》用了非常巧妙地视角,几个相同境遇的故事,不同结果的结局,配合心理咨询师的解读,留下悬念,迫切的希望看到每个人的结局,很好掩盖了故事性的不足,虽然心理咨询的解读略显生硬,却不失为提供思考的好素材。也许相同的境遇,相同的取舍,最后的结果依然不同,这也许便是宿命的部分。

  对于过去来说,现在的每一天都是未来,对于未来,现在的每一天都是过去。去年发生了很多不好的事情,站在今天的视角来看,那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特特说,天下没有过不去的门槛,回顾那些曾经认为会影响生命的事件,不过是生活中略显不协调的插曲而已,你的生命并不会因为这些事情而走偏,更多的是自己的选择和付出。

  相比书里职场惨不忍睹的几个主人公,想来自己的职场简直顺利到爆。然而这段时间却也陷入了太过于看重他人评价的怪圈当中,心中明明清楚自己工作的核心便是业绩,其他都不重要。也一度对自己的一些缺点不耻,可是他人愿意同你共事并不是因为你是完美无缺的,而是因为你身上有一部分其中人无法具备的职业素质,能够提供不同的价值,作为团队中的一员,更多的是要考虑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为团队提供更多的价值,而不是如何把自己塑造成道德完人。恍然大悟的感觉。

  要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需要未雨绸缪的去计划,书里对自己有计划的那个女孩子真的是一碗好的励志鸡汤。想想自己想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中间有怎样的差距,该做怎样的努力去缩小,去达成。生活最怕的也是这种目标分析明确且拥有可怕的执行力的人吧。

  如何成为不可或缺的人,去做重要的事情,不要被鸡毛蒜皮的小事牵扯住自己的精力。在核心的问题上不找借口,塑造可被信任的形象,做好手上的事情,寻找好的机遇,勇敢的去把握。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