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2018-06-13 21:14: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局外人》读后感精选10篇

  《局外人》是一本由[法]加缪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元,页数:10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局外人》读后感(一):世界太满 灵魂太空

  世界太满 灵魂太空

  26岁的加缪,写出了《局外人》,他是天才。不到100页,比大多数以写作为生的人一生的写作都有价值,这不公平。前半部平铺直叙,毫无戏剧冲突主人公乏善可陈生活冷漠性格都让读者昏昏欲睡,直到杀人事件发生,庭审开始故事荒诞像卷轴一样打开,将读者卷人,直至与神甫最后的筋疲力尽的宣泄,然后,故事戛然而止。这时,作为读者的你,却来了精神,很想辩论一番。“故事不能就这么结束!”你心里愤愤不平。这就是差别。好的写作者,隐藏在文本之后,用看似一串无来由、偶然的精确事件构建一个看似荒诞实则现实的世界。他不会去说教,告诉你应该这样,不应该那样,更不会跳出文本,站在前台,甩出鸡汤。这世界如此荒谬人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必须遵循一套自己准则,如果你跳出来,就是异己,就要被审判主人公不是因为杀人而被判死刑,而是因为没有悲伤的埋葬母亲而被判死刑,多么荒谬,又多么写实!这样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我们身在其中,并不自知!我们用自我的价值批判他人的价值,我们扮演全能上帝,站在上帝视角对他人进行审判,这世界非黑即白,不符合我的即是错的!充斥着网络语言暴力极端民族主义、极易被煽动的咪蒙粉丝。真是太可怕!这么无知又这么易怒!世间皮囊太多,如何填充,全看自己。

  《局外人》读后感(二):纷纷扰扰与我无关

  故事中的主角 很不讨喜,这是男主角给我的第一印象,似乎没有什么东西对他是重要的,是他真正在乎的,什么都可以,也可以说什么都不可以。看来有一种莫名气愤感觉,他用一种难以名状无所谓态度面对他母亲的死、邻居和他的狗、帮雷蒙设陷阱报复、想与他结婚的玛丽……,直到最后动枪杀死阿拉伯人,对他而言,一切似乎是无意义的,一切的存在只是这个世界而已,与他无关。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不免对主角产生一种悲悯感,悲哀多过怜悯,其实不是很懂 存在主义 的文学,只是觉得这样一个 空 的主角存活在世界的某些角落心灵的 空 让一切都与他无关,但深陷其中是无法独善其身,所以与他有关千丝万缕关系更多时候成为单方面情结

  到最后,主角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开始除了实际形态上的“想要某些东西”,思想上“想要”,想要旁人做出他内心渴望表情和态度,仿佛只有这样他才能赎罪,他才能像一个真正活过的人,曾经存在过。

  要有自己的喜好,有判断是非原则,有选择自由勇气,有行动魄力,有知己二三,真切地活着,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让它随着自己速度前行,我有协调步伐跟着,活在这个世界当中,让这个世界与我有关,但不牵绊我。

  《局外人》读后感(三):对企鹅质量失望了。

  企鹅经典开头女护士那里竟然少印了两个字,导致我这种强迫症看不懂,搜了别的版本试读,才看明白…至此对企鹅经典失望了…

  偏文学的书吧,听说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入门作品,只想读比较浅显的人可能会读不下去,也能懂作者要表达的,就是感觉没那么吸引人,大概是我没看进去吧,在我看来大概是一个自我意识比较强的人,对周遭都漠不关心,又比较喜欢自我辩解,有自己的理论,感觉有些像我,在有些人看来会觉得太过自私无情吧,其实并不尽然,有时眼泪并不代表什么,有的人可以抱着你哭,但是过后却忘记,总之心中所想并不是表面所见,还是能体会男主的。

  但可能不会再看加缪的书了,大约还是不适合我这种非文学专业

  《局外人》读后感(四):“太满的世界,空无的意识”

  于我而言,偏爱有态度有观点的作品。

  读毕此书,主人公默尔索那将自己置身局外的态度像一道强烈的光投射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就像看到原本平静田园上多了一个没有思想的稻草人,农田中的粮食作物瓜果蔬菜是否被野猪飞鸟掠夺,这都与这个稻草人没有任何关系。但是,书中的默尔索的存在感似乎还没有稻草人重要。稻草人至少还能驱逐一些入侵者,可是默尔索,他连自己最至亲的母亲都无法好好赡养、爱和关怀

  这是一种强烈的但却无意识的将自己置身事外行为。如果这样的人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想我们大多数人对他的评价或许会是-----冷血动物。我们总是无法理解那些生活得没有感情色彩的人。这个世界的“干燥尘埃和刺眼光线”让他们觉得无聊,一切都显得极无意义。然而,这个故事并我让我觉得悲凉。相对于《百年孤独》,它所带来的震撼不那么强烈,但确是另外一种让人印象深刻的色彩,黑白灰,偶尔点缀蓝天白云

  第一遍读此书,有个小遗憾,就是书中默尔索在沙滩上开枪杀人的情节没有读得很仔细。希望将来能有契机重读此书(其实很多好的书都让我有重读的愿望,很好)。

  《局外人》读后感(五):太热了

  其实看完这本书是一个月之前的事情了,我说,会有时间写的,会有时间写的,于是拖了将近一个月。

  早就忘了故事情节,这一个月正好转正了,昨天也拿到了工资条,是转正工资。好像终于有了一点兴奋。也想起来宿舍里还有一本早就看完却还没写书评的书。

  工作内容已经找到了规律,若不是作为老师,每天的教学内容不一样,我仿佛就是一个流水线工人,不用思考打算拿着这一点工资在公司待个八九年。我将自己这种不上进的行为,归因于天气太热,温度过高,体内酶活性降低,而导致脑子运行速度减慢。也越来越认同暑假的存在。

  书中男主人公仿佛也是受到了天气热的苦恼。他说每一阵热风扑面而来,就要咬紧牙关,攥紧裤口袋里的拳头全身绷紧,为的是能战胜太阳与它倾泻给“我”的那种昏昏然的迷幻感。

  可能是因为这种感觉,男主人公在杀了人之后,又对准尸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没有显露出什么,就像在苦难之门上急促地扣了四下。

  不知道我顶着这样一个混沌脑袋,工作下去,会不会有一天,也无意中敲开我的苦难之门呢?真是太热了。

  《局外人》读后感(六):局外人是淡漠时尚

  生活是重复的工作;休假时的发呆;母亲去世,但也就那样吧;亲近不亲近的朋友;对正常理性的渴望;炎热夏天;不安的搏动的血管;心情没什么起伏就杀死一个人……这就是生活(的某些时候)。 《局外人》一直位于各大书商的销售前列,那么多读者真的能读明白本书表达的虚无主义吗?包括我在内,我为什么要买这本书?我看完之后懂了吗? 我想大家还是有共鸣的,至少,周围许多朋友都称自己是“局外人”,或多或少具有淡漠的特质。虽这么说,但人总不能一直做局外人的。生活总有能触动你的地方,总能够让你迸发强烈的感受激动。与其说局外人淡漠,不如说他们都是高敏感的人,正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生活太多的反馈刺激容易变得疲惫淡漠。也正因为他们的高敏感,受到的刺激太多,普通欢愉很难让他们真正高兴起来,更显得淡漠。况且生活中又有太多的荒谬,让我们不得不变得淡漠。如果一份真正的友情,一处真正宜人景色出现在局外人面前,他们一定比任何人都激动感动。这种珍贵友谊和景色总会出现的,我们不会一直作为局外人生活下去。 加缪其实说明了人(或者高敏感人,当然不那么敏感的人有时也会有)的思想和处境,但意不在鼓吹一种淡漠的时尚,而是让我们多想想生活中什么是真正值得珍惜的,让我们丰富有益情感

  《局外人》读后感(七):因为他在意的从来是当下

  薄薄一百多页的小说,情节甚至有些松散,但内核却无比坚硬

  小说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默尔索是游离于母亲去世这个事件之外的“局外人”。由于经济能力所限以及并不亲密母子关系,他把母亲送到养老院。母亲去世后,默尔索在守夜和葬礼过程疲惫不堪,喝了咖啡、抽了烟,甚至流不出眼泪。葬礼之后,默尔索立即回归到生活的正轨。直在一次和朋友的出行中,朋友的仇敌跟踪挑衅,一时错乱之中默尔索开枪射杀了其中一人。

  第二部分默尔索是因为杀人事件遭受法庭世人审判的“局外人”。荒诞之处在于,法庭判刑围绕的中心并不是杀人事件本身,而是默尔索对母亲去世事不关己的“无所谓”,判刑的最终依据不是法律条款,而是陪审员心中的道德准则。默尔索被判死刑,可他对自己的生命甚至也是“无所谓”的,他没有恐惧,不愿接受神甫对他的劝诫,他在临刑前看透了生命的意义。

  小说描述的似是一种不可能发生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法院度量判刑不可能完全倚重与犯罪事实不相干的证据,但社会对一个人的判定却往往如此。如果你生而循规蹈矩,那就自然成为群体的“局内人”;但如果不巧,你生而格格不入,又不愿妥协,不愿顺从,那在除了饱尝“异己”的孤独感外,恐怕还要遭受“局内人”对你的道德审判。

  法庭上,检察官对默尔索的指控让人不寒而栗

  “一个在精神心理上杀死了自己母亲的人,与一个谋害了自己父亲的人,都是以同样的罪名自绝于人类社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前一种罪行是后一种罪行的准备,它以某种方式预示着后一种罪行的发生,并使之合法化。”

  这种占据道德制高点的推论如此富有正义感,如此铿锵有力,虽经不起仔细的推敲,却又存在逻辑上的合理性。精神上的冷漠与行动上的犯罪不是必然关系,但任何违背社会秩序(人类社会存在基石)的念头与违背法律一样罪大恶极。可以说,身处于社会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被这种思维方式裹挟着。

  读到故事的结局,我对默尔索是同情的,甚至是理解的,再翻回去读,发现从头到尾作者隐埋的一条线索——为什么我们认为默尔索是冷漠的?

  在以“我”默尔索为叙述视角的呈现下,第一部分的描述是散乱不堪的。母亲葬礼时的困顿麻木,回归日常生活后和玛丽的欢愉、街上嘈杂声响、邻居的狗、朋友的叨扰等…在枪杀阿拉伯人时甚至能够感到他疲惫得无法思考。

  这种对“我”的意识的重塑,与默尔索最后的爆发是一以贯之的。在临刑前,默尔索拒绝了神甫的劝导。他不认为信仰或是其他什么能够解释生而为人的意义。面对社会对他的宣判,他看透了生命的意义:

  “我好像是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但我对自己很有把握,对我所有的一切都有把握,比他把握得多,对我的生命,对我即将来到的死亡,都有把握。是的,我只有这份把握,但至少我掌握了这个真理,正如这个真理抓住了我一样。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

  现在,我开始理解第一部分的描写了。默尔索为什么冷漠,对什么都无所谓,因为他在意的从来是当下。他在意的不是逝去的,亦不是未来的,而是他能够把握的此时此刻的当下;他唯一能够肯定的,是他所知所觉所构筑的自我。而他,不愿意表达自己所不能感知的情感。

  他说:

  “人生在世,永远也不该演戏作假。”

  或许在默尔索看来,对过去的留恋有意义,对未来的期许同样缺少依据,只有当下的自我是可以感知,也值得耗费精力去感知。这就是默尔索与“局内人”的差异,当他在全神感知自我、感知当下的时候;“局内人”感知的却是社会规则社会关系与自我的关系,感知的是自身行为与社会约定人情伦常的契合度。然而,在我们关注外在、关注关系的同时,意识的焦点不断地转移,最后离开自我,离开当下,最终归于虚无。

  “道德判你死刑,哲学证你无罪。”

  加缪被认为是存在主义者,或许确是因为小说所传递的对虚无的批判。我们耗尽一生圆融于他人,最好的结果不外乎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可细细推敲,当我们真的能够不逾矩时,或许是因为已经无心无欲了。默尔索不融于他人,但融于自我,而融于自我又何尝不是融于万物呢。

  再次读到最后,我不再为他的结局而神伤。因为一个执着于当下的人,不会为未知的死亡而胆怯

  “我筋疲力尽,扑倒在床上。我认为我是睡着了,因为醒来时我发现满天星光洒落在我脸上,田野上万籁作响,直传到我耳际。夜的气味土地的气味,海水的气味,使我两鬓生凉。这夏夜奇妙安静潮水一样浸透了我的全身。这时,黑夜将尽,汽笛鸣叫起来了,它宣告着世人将开始新的形成,他们要去的天地从此与我无关痛痒。现在我面对这个充满了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向这个冷漠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

  合上书页,回到生活。局还在,你在哪里?

  《局外人》读后感(八):陷入自我有多深

  负责任的讲,第一遍读的时候就感到莫名的荒缪,一个以自我为中心,尤其是仅从自我意识出发来思考一切事物而不考虑外部影响的人,最终用那四枪叩开了他厄运的大门。可以说,存在主义是一种过度的自我意识强化,我们都知道一个人是否拥有一个成熟的自我意识?在他成长过程中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黑塞式的自我主义一向是我所欣赏的独立健康人格,但是过度从自我出发来生活在人类社群中行不通,这个很容易理解,正如你参与一个游戏就务必要遵守游戏规则一样,如果你在生活中处处不考虑外部影响,一旦过了一个度,那么你所处的社群机构就会试图将你从这个游戏中踢出去,而在书中就是被处以极刑。只能说读完感到他挺可悲的,人类社群倒是没有理由被谴责,这里指的是一个宏观的概念,如果细化到每个人身上又会有各种问题,此处不讨论。

  自由是相对于思想而言的,这个是他人无法阻止的,而如果你仍生活在某个社群中,那为了该社群的稳定,规则还是遵循的好,因为社群给予你归属感,相应的回报还是要有,自然界永远是公平而趋于低熵的。

  《局外人》读后感(九):我从不想 被世俗简单定义

  过了开头让我有些昏昏欲睡的葬礼之后,像是突然被击中了兴奋点,但其实后面描写的也不过就是一些普通生活里的琐碎,关于爱情关于结交的人关于身边照常的风景,看着看着,我会想起自己出神地看着路上人来车往熙熙攘攘,像是脱离了自己的身体看这个世界,迷人而又陶醉。一直不太喜欢外国作家的作品,其实主要还是翻译问题,总觉得有大段奇怪的描写让我不知所云,而这本书意外地让我觉得温暖,虽然你回过头来重温这些细节会觉得呼应得很妙,但是独立开来看,那些描写又仿佛是你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臆想,你可以说它无用,但又会深深着迷。

  说是局外人,其实默尔索根本从未完全做到,因为他始终在追求世俗的关注。审理时,发出感慨“平时,世人都没有注意到我”,感到大家都在行自己的事之后觉得“我也就明白了自己为什么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受,觉得我这个人纯系多余”“人们好像是在把我完全撇开的情况下处理这桩案子”“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一方面,我觉得人总是不能摆脱寻求关注的本能,一个人的完成要极其依赖于外界的评价,所以我很羡慕那些不听从别人对自己另一半的评价只按照自己眼睛的人,我也在努力向这方面靠拢。另一方面,一个罪犯从一开始就被预设了道德败坏满口谎言,根本无从辩解,也是挺可悲的。我不太明白为什么检察官非要置他于死地,从头至尾,他根本没有为自己命运做主的机会啊。

  很喜欢结尾的一句话:“在一个个生命凄然去世的养老院的周围,夜晚就像是一个令人伤感的间隙。如此接近死亡,妈妈一定感到了解脱,从而准备再重新过一遍。任何人,任何人都没有权利哭她。其实我觉得我们为亲人的离去哭泣还是在为自己而哭,因为要从习惯里挣脱出来是那样艰难,我们不会去想到,其实年老时活得那样痛苦也许早就想得到解脱。说到底人还是自私为己的吧。也没有谁能脱离他人活下来。

  还是有几个问题没有明白,首先是审讯时关于打字员的描写,在默尔索回答了对母亲”爱,和常人一样“,书记员”大概是按错键盘,因而有点慌乱,不得不退回去重来。“是原文里有什么奥妙吗?没有看懂这一段的要义所在。然后便是养老院院长“牛头不对马嘴地回答说:‘这就是法律’“ 求教。

  《局外人》读后感(十):我不是你们,你们也成不了我

  个体与群体的矛盾永恒存在,被标榜息息相关、不可或缺,而实质上独立的个体往往被这世界的硕大齿轮追逼地屁滚尿流,尊严扫地。

  《局外人》情节简单利落,结构明晰巧妙,用两个部分爽快地完成了从“局内”到“局外”的剧变。第一部分默尔索絮絮叨叨地描述他的日常生活,大事小情,荒腔走板,直到他开枪打死一个人;第二部分开始了司法机构和社会舆情对主人公的审判,高高在上地追诉他平时的乖张性情,甚至抨击他的灵魂……

  其实,用现在的话说,默尔索只是个耿直boy。他对外界显得漠不关心,他说“对于我真正感兴趣的事我也许没有绝对把握,但对于我不感兴趣的事我是有绝对把握的”。当邻居问,能不能和我做朋友,能不能握握手,他说,怎么样都行。当情人问,是否爱她,是否愿意和她结婚,他说,怎么样都行。纵使他知道对方会不太舒服,但依旧说出他内心的回答(这又何尝不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回答)。

  默尔索以自我感官感受为中心毫不矫饰的人生态度,在世人的眼中是荒谬和乖戾。对他案件的审讯,变成了一场全民参与的控诉与讨伐,眼看着自己被论证成“灵魂罪恶、十恶不赦”,默尔索被粗暴地驱赶到自身之外,成了唯一的局外人。他再也无法活在自己的世界中默默无闻,他被剥夺了自由和生命。

  戏剧化的故事,散发着血淋淋的真实。生而为人,有谁不曾被自己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吓一哆嗦?有谁不曾遭遇莫名的指责想大吼一声凭什么?又有谁不是坚守着三种美德,同时灵魂深处背负着七宗罪恶?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然而,离经叛道,终究活不过世俗伦常。个体对大众的抗争终究是无力的,少数服从多数,道德规范以大多数人的利益和认同而建立。历史和现实无数次地向我们证明,个人的抗争最终只会以失败告终。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某种平衡的生活方式,事实上是一种完全的失衡。在世人纷纷矫正自己的固有步调,向世界的轰隆行进积极并轨时,谁会保留住斗士的果决,保留住对自己的把握,时刻准备着像英雄一样冲锋陷阵?

  加缪说:“这不是我们的错。”

  —————————————————

  知道加缪,是在意识到周围有不少男性用他的照片做头像的时候。忍不住放上这张初识照:他叼着烟,毛呢大衣的领子竖起来微微遮住耳朵,侧转过四分之三张脸,仿佛在说:Bonjour!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