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查无此人》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查无此人》经典读后感10篇

2022-03-22 03:0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查无此人》经典读后感10篇

  《查无此人》是一本由【美】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著作,黄山书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4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查无此人》读后感(一):《查无此人》

  打卡,《查无此人》完结,今年已经读了两本书信体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和《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信体小书借来读,书本来就薄还有一半的英文原版,周日的早晨本想躺着多读会,结果一会就读完,可还是被最后那个“查无此人”的戳章震撼到了,纳粹思想的洗脑把一个信仰自由的德国人马丁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将初恋爱人拒之门外任其凄惨死去的人,而身在美国与马丁亲如兄弟的犹太人麦克斯因马丁对自己亲妹妹的死视而不见,对马丁开始了自己的报复…只有5封信和一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就让马丁一家“查无此人”,那个年代太可怕,人性如此残酷,马丁已“查无此人”,麦克斯何尝不是“查无此人”。走近那个漩涡的人,都消失不见。钢琴家辛德勒名单黑皮书拯救大兵瑞恩伯纳德行动浪潮…关于那个年代德国那个政治家希特勒青云直上的同时,整个世界的看法和现状。

  《查无此人》读后感(二):Address Unknown

  When I finished the book, I put my finger in my eyes and I was scared. The book write about what the Nazis were doing and show the American public what happens to real, living peoples wept up in a warped ideology.

  I believe the justice ,friendship,love and etc between people,so I can't think the novel was true! It was unbearable for me. The contraction between Martin and Eisenstein was so crazy! Unbelievable, the result of the contraction was the Address Unknown of the Martin. So, crazy and unbelievable!

  《查无此人》读后感(三):很棒的一本书

  与《查令十字街84号》形式相似,都是以书信组成全文,但是两者风格截然不同,《查令》读完,让我感觉到温暖,而这本书读完,则是噬骨的寒意,从头到脚的寒毛竖起来了,紧接着就是悲伤,再然后就是对那段历史的思考。

  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在一战之后,德国损伤惨重,纳粹分子趁虚而入,掌控了德国。

  全书最大的震撼是在看着两人关系只因为纳粹而恶化,最终走向崩溃。

  我永远无法正确的评价历史,事物总是具有双面性,每段历史也是,我们站在今天的这个角度、位置看这段历史,当然是憎恶、唾弃,但世界上一定有人不这么觉得,造成这样的原因是我们生活经历、身份地位等等的不同,造就了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同时也是这本书很有意思的一点,看这两个人怎么样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

  全书还涉及到了人性的丑恶,从其中一位主人公对自己的朋友态度对转变就能看出来——永远不要去试探人性的底线。

  非常棒的一本书,短小精悍,回味无穷

  《查无此人》读后感(四):人性往往在极端环境里才能看出真伪

  昨天,我在图书馆挑选下个月的阅读书目,在外国文学区看到了《查无此人》,对这四个字的最初印象是QQ好友的昵称,觉得好炫酷哦!居然可以叫“查无此人”,再后来听过不同版本的歌曲《查无此人》——讲童年与青春,述时间与遗憾。一时间也涌起太多回忆。

  拿起这本书发现它的故事背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间德国纳粹统治,是最早向美国公众揭露纳粹思想毒害的小说,采用书信体的形式,用书信连接了两个本是亲若兄弟的朋友,然而在纳粹思想的影响下,两人的关系天翻地覆,一方因一瞬间的软弱与自私,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而另一方则以一种无声的方式扼杀了他的生命。

  读完全篇,最后浮现四个大字“查无此人”,这样的结局沉重的令人窒息。我也会想,如果我是麦克斯,我会怎么做?

  左手心儿里是自己的挚友马丁,右手心儿里是自己疼爱的妹妹格丽赛尔。

  当挚友马丁与妹妹格丽赛尔有过一段恋爱但是分手了,麦克斯这样说:“你们二人都没有错,那些事好像疾风骤雨,你湿透了,凄惶无助,但不久之后,太阳出来了,虽然你还没有忘却风雨,心中却只留下柔情,再无悲苦。就算重来一次,你也不能改变这个结局,我亦不能。”作为朋友,即使知道自己的妹妹在这段感情里感受痛苦,也没有责备马丁,麦克斯选择了原谅并且对马丁表示深深的理解。

  当朋友马丁宣称自己是“德国的爱国主义者”,质问麦克斯“你说我们迫害自由思想,我们烧毁图书馆。你该从你落后的感伤主义中清醒了。难道一个外科医生因为要切除癌变部位,就对癌症心慈手软吗?我们是残酷的。我们当然残酷。”甚至马丁警告麦克斯不要再寄信来了,宣告从此分道扬镳。麦克斯回复马丁:“我不会评论你的新态度,但是你一定要理解我。我不希望你对着我的人民举起武器,不仅因为他们是我的族人,也因为你是一个热爱正义的人。”

  当麦克斯祈求马丁去救救格丽赛尔,马丁声称因为自己的妻子上个月刚刚分娩,因为纳粹突击队员已经在不远处了,因为不能让自己的家被搜查被洗劫,不能让自己被扣上罪名,也因为格丽赛尔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览了她的犹太身体,马丁没有让格丽赛尔在纳粹突击队员快要发现她的时候进自己家门。

  麦克斯寄信给格丽赛尔,但是信被退回来了,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

  马丁祈求麦克斯,不要再寄信给自己了,因为这些来自犹太人的信件让他被抓起来审问。两封信之后,麦克斯的信又被退了回来,盖上了“查无此人”的邮戳。

  友谊和人性在压力面前,何去何从。两次“查无此人”是否只是因为一时的错误,而造成了难以弥补的终身遗憾?

  犹太人的身份让格丽赛尔丧失生命,在遇害之前,马丁没有举报她,而只是让她走远一点。倘若马丁勇敢无私一些,让格丽赛尔暂时在自己家中躲避,是不是格丽赛尔就可以逃过一劫呢?

  这一点,说不准,也许,格丽赛尔没有侥幸躲过这一劫难,而且牵连了马丁一家。可马丁是格丽赛尔曾经的恋人啊,格丽赛尔是自己好朋友的妹妹啊!

  但是,倘若麦克斯不再寄信给马丁,绝不会再“查无此人”。

  “人性往往要在极端环境里才能看出真伪。”

  马丁在危险面前摒弃了人性,麦克斯在恩怨面前摒弃了人性,冤冤相报何时了。

  不要激活心底的恶魔,不要被自私和仇恨蒙蔽双眼,甚至击倒人性。

  一瞬之间,就可能终生遗憾。

  生而为人,请务必善良,我再加一条,请保持理性,宽容待人。

  要宽容。

  在极端环境里还能保持理性和宽容的人应该不多,也正是这样,这本小说才有了它的意义,警醒世人:“别让自私和仇恨击倒人性,别让纳粹的幽灵在我们身上复活。”

  (原创版权,转载请务必取得本人同意!)

  《查无此人》读后感(五):人性 并没有什么对错

  看完书的第一感受是“我看完了?竟然查无此人了”,然后突然恍然大悟,果然,马丁已经被害死了吧……亲如兄弟的两人,在严峻的政治背景下开始出现分歧,尤其是马丁在短短的时间内真的像变了一个人一样,从一个善良的人变成了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是否真的狂热不知道,但是真的怕死,在那种环境下,谁都不知道偶尔说错的一句话、做错的一件事意味着什么,不光是被停职、被调查,更可能丢了一家老小的姓名。

  妹妹的死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不光是德国纳粹正式开始了一系列残酷的行动,更是让两人之间蒙上了仇恨。爱尔维尔开始了报复,他要让马丁亲身体验妹妹临死前的痛苦。书里的人性展现,并没有什么对错,一旦发生政治政策上的大的转变,很多人是无法把握住自己的内心的,社会心理学上也论证了这种群体心理对个人心理带来的影响。战乱年代,什么都可能发生……

  《查无此人》读后感(六):残忍的年代

  在回到德国的短短一年时间,德国人马丁就从一个爱好和平、自由的人变成被纳粹洗脑的“怪兽”,他先是因为多年亲密伙伴犹太人麦克斯对希特勒的质疑,而与麦克斯绝交。

  接着,他又残忍地将怀有恋爱美好记忆的犹太女子,麦克斯的妹妹格丽赛尔拒之门外,使她被纳粹杀害。一方面是由于马丁怕惹祸上身,另一方面他也赞同了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血洗,认为格丽赛尔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览了她的犹太身体”。因此,他可以对曾经最好的朋友麦克斯冷静而残酷地描述自己曾经恋人格丽赛尔的死亡。这时的马丁已经完全被纳粹变成了一个没有感情的野兽。

  而曾经善良、包容的犹太人麦克斯,他没有因为最好朋友对自己妹妹感情上的伤害而对马丁有任何的怨恨,而是继续原谅他接纳他。但是这个热爱和平,热爱自由的麦克斯在经历了妹妹死亡的打击后,也成为自己最唾弃的人,他通过纳粹的手进行复仇,迫害了马丁,使马丁被他信仰的纳粹杀害,从而给他的信也变为“查无此人”。

  战争年代残忍而疯狂的洗脑,使得曾经善良美好的人类都变成了迫害亲友的野兽,虽然短短十二封信,但是读下来实在让人感到那个年代的残酷和可怕。中国的文革时期是不是也是那样一个可怕的年代呢?

  《查无此人》读后感(七):查无此人--读书笔记 BY Eleven

  查无此人--读书笔记 BY Eleven

  2016-12-28 Eleven 十一维空间

  查无此人

  凯瑟琳 克莱斯曼 泰勒

  My Valentine

  aul McCartney - Kisses On The Bottom

  在Zoo Coffee无意翻到的书,20分钟阅读完的书,却又前后反复翻看了一个小时,冲击很大。阖卷深思。

  (以下读书笔记含情节透露。)

  《查无此人》这本书是女作家凯瑟琳·克莱斯曼·泰勒的作品,1938年9月在美国首次发表之际就引起了轰动,这也是最早向美国公众揭露纳粹思想毒害的作品。1939年此书第一次在美国正式出版,立刻在德国遭禁,一直到2001年,才在德国首次面世。这本书被翻译成20种语言,出版过107个版本,被2220家图书馆收藏,2015年5月在中国大陆首次出版。

  全书非常短,由美国犹太人麦克斯 艾森斯坦与给德国人亨利 马丁,舒尔在1932年11月至1934年3月之间的19封信与电报构成一篇短短的小说,编成一本薄薄的书籍,讲述了一个深刻的故事。

  麦克斯和马丁两人亲若兄弟,原本都在美国,共同经营着一家画廊。1932年,马丁从美国返回德国,他们开始了朋友之间亲密的通信。通过他们之间跨越一年多时间的12封通信7封电报,将笼罩在法西斯主义影响下的两人关系由亲成仇的惊人变化逐步展现出来。

  麦克斯曾经这样描写他和马丁的友情:

  “总有一些地方可以让我们找到真诚,找到在炉边促膝谈心的朋友,在那里我们抛掉自负,找到温暖和理解,在那里没有自私,在那里美酒、书籍和交谈都显出不同的意味,而不再是一种炫耀。在那里我们真诚相待,宛如身在家中。”

  从一开始通信中欢乐祥和的美景美食美酒对老友的祝福开始,一封又一封信,开始发生了剧变。

  马丁的政治理念一步一步从从一开始

  “从各方面说,希特勒对德国有利,但我尚不确定,他足够明智吗?他的褐衫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他们抢劫,并开始了糟糕的排犹措施”,

  慢慢的变成“犹太人是世人的带罪羔羊,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在我们温和的领袖的领导下,德国获得了新生”

  “至于那些让你难过的严酷手段,我开始也不喜欢,但我渐渐看出这些痛苦的必要性”,

  再到“德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高高昂起了她的头,你永远不会了解希特勒。他是一把出鞘的利剑。他是一道白光,又如新的一天的阳光一样炽热”,

  到最后信件开头的“希特勒万岁!”、

  “新的德国正在形成。在英明领袖的领导下,我们很快就会向世人展示这一伟大的成果”。

  从马丁这些信中我们可以看出,在短短的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个原本热心肠的挚友在思想上发生了巨变,与麦克斯之间的友情也从热情到怀疑到

  “我不能和一个犹太人通信,我们必须中断书信往来,如果是必须的交流,千万要把信附在银行汇票中寄来,而且不要再寄往我家的地址”到最后的

  “不要再写信来了。现在,我们必须都要明白,我们分道扬镳了。”

  令人唏嘘。

  麦克斯无法真正做到断联,因为他的妹妹格里塞尔为了演出奔赴德国。

  而牵引全书的最令人揪心的是格里塞尔,她有“良好的心态,美丽的容貌,有努力也有天赋”,她是麦克斯的妹妹,也是马丁以前婚外情的恋人。书本的最初可以看到麦克斯对于妹妹和老友的曾经恋情的释怀,觉得如果两人都没有错,谁也不能改变那个结局。

  而书本的开端,也可以卡到马丁对格里塞尔的感情,对于她成功的祝福,

  “正如任何一个男人所见,她是为奢华而生的,是为奉献而生的,她深色的眼睛里藏着温柔而勇敢的灵魂,有钢铁一般坚强和非常大胆的东西”,到承认当时恋情的分离自己也陷入了最深的痛苦,别无选择,但是仍然怀有一份持久的柔情,昔日的创伤已经痊愈,伤疤缺偶尔悸动。

  当时犹太籍的格里塞尔赴维也纳出演新戏女主角,马丁建议麦克斯把自己在德国新家的地址给到格里塞尔,让这个美丽的姑娘可以感受到一个近在咫尺的家。

  不到一个月的剧变,使马丁就憎恶她的犹太血统到入骨的地步。

  格丽赛尔被纳粹追杀,逃到马丁的家门口,求马丁救她一命,马丁冷漠的拒绝了,马丁说

  “我能把她藏起来吗?这是万万不能的”

  “你会毁了我们,格里塞尔,你必须跑回去,跑远点”,

  而格里塞尔却微笑看着他说“我不会连累你的,马丁”。

  这段是以马丁的来信形式沉陷,个中的凄厉,惨烈全都掩盖在马丁平淡中立的文字中:

  “很抱歉,我要告诉你个坏消息,你的妹妹已经死了,真遗憾,正如你所说,她实在是个傻瓜”。

  在马丁的家门口,马丁任由格里塞尔被纳粹打死。其中固然有马丁害怕被牵连的原因,但文中有一个细节可以看出,马丁认为自己的昔日恋人死有余辜,因为“她在纯洁的德国青年面前展览了她的犹太身体”。“她来德国真愚蠢。”并且进一步要求麦克斯除了汇款不要再有进一步往来。

  至此感慨万千,然而接下来的四份电报不仅是内容或是署名让读者摸不到头脑。直到看到绝望的马丁的回信“我像爱亲兄弟一样爱你,我的老麦克斯。我的上帝,你没有怜悯心了吗?停下来吧,我还有救。我求求你,看在我们多年交情的分上!”,才惊觉,这四份电报,每一份都是麦克斯写的,麦克斯故意使用了的犹太籍的姓艾森斯坦,开始了他作为哥哥的复仇,每一封电报上的故意写上的数据,都导致马丁被德国政府调查,让人以为他在搞地下活动,要求破译密码和解释数据,期间马丁被停职,贵族的太太们不再和马丁的太太交往,马丁的儿子被逐出童子军。

  直到艾森斯坦发出的最后一封电报,最后一句话:摩西神将护佑在你的右首。

  一个月后,信被退回。查无此人。

  全书终。

  全书的两次查无此人,丝丝入扣。压抑的政治环境、友情的微妙变化、为爱情牺牲的少女、出人意料的结局,错综复杂的人性。坐在热气融融的咖啡店里全身发冷。

  书后的附录有一句话:

  有人这样定义人性:“人性就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人性往往是要在极端的环境里才能看出真伪。

  马丁和麦克斯都不过是受各自价值观影响的社会生物符号。马丁在迫在眉睫的危机中不接受麦克斯妹妹的行为可以理解,因为不如此,他及他的家人命不可保。麦克斯此后的报复行为也可以理解,因为朋友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的背叛不可饶恕。

  如果你是马丁,你有了自己政治地位社会地位有了社会大环境大背景,你会怎么做?

  如果你是麦克斯,一直反对的暴力,现在经历了人性的自私和背叛你又会怎么做?

  政治局势下的抨击,不熟悉,不了解,也不好说。只说本书将人性展现的令人无力,深觉沉重。爱国的人性,求安稳享乐的人性,被自私和背叛,仇恨击倒的人性,复杂的人性,人性与价值观有时候重合,有时候冲突。

  人性经不起诱惑,经不起考验,和平年代,我们不再单纯称人为好人,亦或是坏人。所有的背叛,自私,背信,欺骗,我们都称为人性。这就是人性可怕的地方了,因为他的黑暗面,自私面是被默认的。

  结局的来临如一记猛击的长钟,回音震耳震心。

  全书非常短,60页。但是看完会思考很多。可读电子书。

  《查无此人》读后感(八):五十多页一波三折

  打卡,《查无此人》完结,今年已经读了两本书信体小说《查令十字街84号》和《根西岛文学与土豆皮馅饼俱乐部》,在图书馆发现这本书信体小书借来读,书本来就薄还有一半的英文原版,周日的早晨本想躺着多读会,结果一会就读完,可还是被最后那个“查无此人”的戳章震撼到了,纳粹思想的洗脑把一个信仰自由的德国人马丁变成了一个冷漠的将初恋爱人拒之门外任其凄惨死去的人,而身在美国与马丁亲如兄弟的犹太人麦克斯因马丁对自己亲妹妹的死视而不见,对马丁开始了自己的报复…只有5封信和一点风马牛不相及的内容就让马丁一家“查无此人”,那个年代太可怕,人性如此残酷,马丁已“查无此人”,麦克斯何尝不是“查无此人”。走近那个漩涡的人,都消失不见。钢琴家辛德勒名单黑皮书拯救大兵瑞恩伯纳德行动浪潮…关于那个年代德国那个政治家希特勒青云直上的同时,整个世界的看法和现状。

  《查无此人》读后感(九):我会如何?

  此书成书于1938年9月,以书信体的方式讲述了两个人由亲如一家到决裂到一方要致一方于死地的故事。通过 两人互通的信件,我们知道麦克斯和马丁原来共同在美国经营一家画廊。他们是多年的老友,经常聚在一起品美酒佳肴,在炉边促膝谈心,能相互理解。即便是马丁放弃了麦克斯妹妹的感情亦不能动摇他们彼此间的友谊。随着时间的推移,马丁回国时间的增长,马丁对希特勒由开始的质疑到没有恶意至信服到无比的崇拜,两个人慢慢有了观念上的分歧。后来麦克斯妹妹的在德国柏林演出由于犹太人身份的暴露给自己招来杀身之祸。避祸于马丁处,马丁由于被强大的纳粹思想洗脑放弃友情没有收留格丽赛尔,而最终致她被纳粹突击队活活打死,两个朋友彻底决裂。被仇恨蒙蔽双眼的麦克斯出于报复开始不断给马丁写信发电报,直到最后写的信被打回“查无此人”。

  合上此书,开始感动于两人纯真的友谊,后来看到两人有分歧至决裂,最后居然是麦克斯用写信的方式杀死了马丁。如果说马丁被纳粹思想毒害了,关键时刻没有救格丽赛尔,他或许还可以有些理由,毕竟他当时的处境也很危险,为了保护家人和自己免受牵连。如果我是马丁会救格丽赛尔吗?我不确定我是否救格丽赛尔,估计不会比马丁做的更好,但多年以后的我是会生活在极端的痛苦之中。马丁死 了,无法实现自己灵魂的救赎。如果故事戛然而止或许人们都会谴责纳粹思想的毒害,可是接下来麦克斯因为妹妹的死,诱发了内心里的最恐怖的恶魔,不断地给马丁写信,致其死亡。我们不得不思考“人性”。麦克斯一直反对纳粹的暴力,反对他们对犹太人的迫害,而最后自己却因自私背叛了友谊,而却沦为了杀人工具。我如果是麦克斯,会这般疯狂吗?如果我是麦克斯肯定不会这般疯狂。但生活中是没有如果的,它只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错过再无法修改。为小善时可能根本不必思考,但是为恶时,特别是会给别人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后果时,务必谨慎为之。

  《查无此人》读后感(十):为什么?

  一本小书,本来以为已经很短了,没想到实际更加精简 - 这本书的后一半是英文版。然而精简也有精简的好,快速读完后,特别是翻过那个嘎然而止的结尾后,会有很多思考。

  比如,德国人为什么会被洗脑?外人看得分明的对与错,他们却身陷其中而不自知。知乎的这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918203/answer/34807248)我认为很好。答主援引Milton Mayer的书《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说道:

  “他们(德国人)被统治者,他们的选择都是被动的,或者是根据自己的利益相关的,比如这十个人当初选择加入纳粹党,很大程度上,他们都处于失业状态,而入党能让他们有一份工作,养家糊口。即使那些已经有工作的,他们也选择入党,要不是为了跟随组织,要不就是从众心理。他们在战后回顾过去,仍然认为纳粹时期是他们生命中最好的时期,他们有生活,有工作,有保障。他们关心自己的生活胜过关心别人的,胜过关心犹太人与恐怖的大屠杀。你们可以说他们缺乏公民意识,但是你不能否认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占据了我们生活的主流。那些看起来是正义而宏大的革命叙事对他们都是空谈和概念,他们谈论政治和元首的时候就如同谈论一个遥远的国王。国王处理战争和国家大事,而我们只处理自己的生活就好。需要号召他们去革命,他们就听从革命的召唤。对他们而言,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是正义与否,而是生活是否安好。他们生活中有犹太人,但是他们并不关心,他们与犹太人之间的关系自始至终都是隔膜的。他们不关心大屠杀,正如他们不关心他们的犹太邻居被驱逐一样。纳粹战败也并不能让他们感到罪责,他们以为他们的罪已经通过战争来偿还了,他们在战败中经历的苦难就是赎罪和补偿。迈耶总结德国人的国民性时说,他们身上缺少一种“公民的勇气”,一种使人既不被统治也不被别人统治能够自我统治的勇气。正如这本书的醒目的标题: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统治和奴役,正义与邪恶,战争与暴行,罪责与忏悔,这些都通通与他们认识到的生活无关:“因为人们首先思考的是他们过的生活和他们看到的事物;而在他们看到的事物中,他们思考的不是那些非凡的事物,而是他们日常生活范围内眼见的事物。”这不是德国人的平庸,而是人性的平庸,我们都是这样生活。”

  又比如,纳粹为什么要屠杀犹太人?知乎的另一个答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469167/answer/27422622)也说得明白,反犹,一为宗教原因,一为经济原因。纳粹大规模的做出这件事,是不是也利用了德国民众的心理呢?

  再比如,书中的美国人为什么会复仇?在一切发生之前,他们都是热爱读书热爱生活具有正义感的人;然而最终一人被洗脑因而对昔日的恋人见死不救,另一人因为复仇而牵连对方无辜的家人。其实他们的结局并无不同,都与以前的价值观分道扬镳。

  这些为什么的答案,都可归结为人性,想想是不是不寒而栗呢。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