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超级询问术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10篇

2018-06-18 20:19: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10篇

  《超级询问术》是一本由[美]吉米•派欧 / [美]玛丽安•卡琳奇著作,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32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一):本书与《鬼谷子》的关系

  在读《超级询问术》之前,看这个书名就很想读一读这本书。因为我是个讲话比较笨的人,从小在父母老实做人”的教导下,缺乏动力发展方面能力,甚至有时还隐隐引以为荣----巧言令色者,鲜矣仁!子曰为证。

  可现实生活残酷的,我不喜欢表现自己,往往失去了很多机会。在和朋友们的谈话中,自己往往是被动回答的那个;在招聘面试的时候,面试官问,“你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总是腼腆摇摇头。哪怕过后想起来这样丢失了很多机会,下次再碰到这样的问题,还是再次摇头。

  读完这本书,还是有很多感慨。这本书的来源跟以前读过的许多书一样,来自美国FBI。很多事情本身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比如问问题、察言观色。但是FBI对这些事情的要求显然要高很多,所以这些看来很简单的事情也玩出了不一样的精彩。这就是专业力量。有需求就有相应的技术军事需求往往最强大,所以相应的技术发展得令人诧异。就像因为战争需要计算机和原子弹被加速发明了出来。前者在民用方面大展拳脚,后者则给改变做出了核电站。军事需要因为紧急,所以很容易进入实用阶段历史上,奎宁、计算机等等都是现成的例子。要是一般的研究,单是要钱、审批都能弄死人;但是战争需要的研究,钱和人力根本不是问题。

  最后的想法是,这本书最好和《鬼谷子》对照着来读。鬼谷子讲了很多原则性的东西,但是可惜言简意赅,没有很多的实例来展现这些原则。而这本书讲的其实就是通过询问来打开缝隙,或者钩拑信息。如果鬼谷子能研读更深,闭盍之术也可以在本书找到一些例子。总之,用鬼谷子的分类来整理这些例子是通过原则整理,而本书用应用领域来归纳整理,是另一种方法。就好像有机化学,大学的教科书根据基团来分类的,但是高等有机化学思路是根据机理来整理这些知识的。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二):提问是个技术活

  在看到《超级询问术》这本书之前我不止一次的看过成功人士演讲和访谈。特别是一些带点大众化和综艺性质的访谈内容,会特别让自己欢喜。并不是说传播的正能量有多积极,而是那种轻松愉快的谈话方式让我觉得很享受。要知道参访或者询问,一不小心就会给别人带来莫名的反感,更要命的是有时候别人的回答根本不是你想要的答案。所以,当一本貌似很权威书籍出现时,给了我更多的参考,也给我在提问方面有了更多的收获

  书中主要讲述了如何通过交谈得到任何你想要的信息,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人口中,得到任何你想要的……看起来似乎很神奇的询问术,作者就这样的为读者揭开了神秘面纱。吉姆*派欧说过:你知道的许多问题是我不知道的,但是如果我不问你,那我将什么都不知道。为了更贴心的和别人相处建立良好的关系,学习一下超级询问术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不一样的惊喜优秀的询问,并不是知道要问哪些问题,而是知道如何以正确的方式进行询问。掌握良好的询问技巧,首先是要使你的询问具有真正的力量。获得你想要的信息的秘诀就是:直接地问出正确的问题。如何去正确的问出问题呢?其中就有效的方式就是回归儿童般简单的思维方式--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一个问题!你需要改变你的思考方式,对你的问题进行组织分析你所获得的信息,掌握倾听和记笔记的技巧。了解你的问题所针对的“区域”,以及了解和学会如何进行“追踪询问”,它会一次性告知你所偶你需要知道的,包括人物、地点、事物或者时间里发生事件。实用有效的提问,可以让你在专业领域获得极大优势,并且快速掌握哪些难懂的专业知识;良好的询问技巧带来人际关系和谐,可以帮助你开拓另一个生趣盎然的生活维度。询问可以使你的辩证和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明白他人对事情的潜在态度,也会让自己的竞争力得到提高

  按照作者的思恋和方法去观察和询问,你会发现说话也成为了一种艺术,提问也讲究着技巧。可能这就是平常人们说的感觉有人说话特别暖心、贴心的一种表达。不管是面对客户、面试者、同事、商贩还是朋友,对任何人,你都可以挖掘出这些人在与你交谈时所暗藏的想法和信息,相信这本超级询问术会给读者有着不同程度的帮助。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三):超越经验的询问

  超越经验的询问

  ——评《超级询问术》

  文|杜子腾

  尚未开始阅读笔者就已经被书名惊吓到了。是什么样的询问功力竟敢自称“超级”,又是什么样的询问技巧能发展出一套理论,进入术的行列

  其实,结合我们各自的生活经验,不难发现:其一,询问处处都有,时时发生;其二,每个人都有基于自己生活经验的询问技巧,不系统足够有效。但是今天我们所要求的并不是应付一两件事情的询问技巧,而是总结询问的特性,并且将其应用在不同的领域。我们希望所有的询问都是有具体的原则指导,并且遵循切实可行路径,以致最终朝着我们设定方向发展。这才是所谓的超级询问术,即在科学的指导下,可预期的获得既定信息。

  本书的两位作者,其中一位Jim Pyle,是美国国防部、美国陆军情报中心顶级情报专家曾经为美国国防情报局、美国联邦调查局、美国中央情报局以及海豹突击队等尖端部门精英提供询问培训。另一位是Maryan Karinch,则是微动作心理分析方面的专家,有了她在合著中对Jim Pyle理论的再思考与阐述,本书也更加凝炼与实用。

  本书既然被划归在了大众社科的门类里面,其知识的普适性与实用性便是首当其冲的。全书洋洋洒洒21万字经过作者的高度提炼,最终就是一个方程式:

  2+6 / F×4=超级询问

  所谓“2”即带着两岁孩童好奇心去提问,数字是一个虚指。话糙理不糙,背后的深意其实是讲究的是一个极大的求知欲,不正式点儿叫八卦之心蠢蠢欲动严谨一点儿就叫作思维方式。

  所谓“6”所指其实也很简单,即我们经常提到的5“W”(who ,what ,when ,where ,why)加上1“H”(how)。这是六中提问方式,想想我们平时闲话间的询问,其实很自然的都会涵盖到这些。在这里为了完整的涵盖“超级询问”的内容,提及是很有必要的。

  而“F”在这里代表前面的两点需要建立在“追踪询问”的基础上,翻译成大白话就是指,询问的态度应当是穷追不舍,“喋喋不休”,趁热打铁,打破砂锅问到底!

  最后的“4”正好对应书中提到的发现秘密的4个“区域”(人物、地点、事物和事件)。这是为询问的内容划定了界限,问题集中于此那是正轨,游离其外便是失了主心。

  这是全书提炼的干货,生吃硬咬肯定是食而不化。凡事讲究一个循序渐进,本书的写作安排便是遵循了这样一个道理。不急于给你讲这些精髓,而是慢慢启发,由简到难。从最初的询问难点入手,按照问题思维导入询问的话题,慢慢将话题继续深入,谈询问术,谈其起源,谈询问的方方面面

  什么是优秀的询问?询问的常见类型有哪些?询问中的技巧是什么?各领域中的询问有何差异?这些你关心的也全部是作者想要具体讲给你的。

  所以说,超出生活经验下询问本能自然流露部分,经过整理与训练的询问能力真正可以让我们从一个可期待行为中达到效率最优。这或许是超级询问术能够给我们带来生活与工作改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四):五花八门

  那么这位善长做询问培训的教官,如何来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这些普通凡人。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同一问题。虽说任何人都明白这个事情,我们在询问的时候,是同一问题,被询问者往往用模糊的方式来回答,这时,我们需要再次重次同一问题,并且可以假设上其他因素,以便得知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让被询问者顺着思路回答后,可以再次重复同一问题,然后再以细分,再次等待答案。此方法非常有效,

  同一时间内,如果询问过多的问题,会让被询问者不知道要答哪一个,或是忽略掉某个问题。当然我们不是情报人员不是特工,但是这些有效的询问方法,却可以让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让我们的工作进展的更顺利。作者在文中指出,当我们想要发出询问,得到答案的时候,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提问以“你会......”开场的话,那么回答只可能是:YES 或是NO,这是已经认定式的询问,而让被询问者没有多的发言空问,倘若以“你认为....."开头的话,那么回答就有五花八门啦。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五):提问的艺术

  想必我们肯定看过《福尔摩斯全集》这本书,对柯南•道尔笔下的福尔摩斯这一神探角色表达钦佩之情,他一生破了许许多多的奇案、怪案、疑案,并因此而人们对福尔摩斯的破案过程很是好奇。但每一桩案件中,肯定会有询问嫌疑人的这一场景,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询问而获得想要的信息呢?同时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是困扰着那些警察侦探刑侦人员。同样在公司的人员招聘、新闻调查、商务谈判等等事件中,都会出现“如何通过交谈而获得你想要的信息呢”这个问题。 那么《超级询问术》这本书将告诉你的答案,这本书的作者是Jim Pyle和Maryan Karinch,Jim Pyle美国国防部、美国陆军情报中心最顶级的情报专家。1989年开始从事询问工作,在专业审讯圈内被公认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善于提问并获得答案”。 Maryan Karinch,微动作心理分析专家,鲁迪机构创始人。在书中,在不同的询问场景下,通过例举一个普通人的询问问题的方式,并会紧接着提出更有效的提问,通过这种直白对比,让我们理解什么才是最有效的询问,同样普通人的询问总会出现远离最初询问目的的问题,怎么才能始终围绕最初主题的询问,书中也做出了解答。关于有效的询问,书中写到首先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其次同样在现在好多人时常会面对一些人不知说些什么的问题,往往很是尴尬,这个问题书中描述为“如何打开话头儿”,书中写到通过一些简单的训练,让我们可以有效的避免这种尴尬场面的再现。书中还写了一些小技巧,如何倾听与记录,这一技巧可以确保我们在一些商务会谈中表现出色;如何分析别人的回答,通过分析信息和他们的表达方式,我们进行更有效的追踪询问,最终获得我们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样书中还写道“教育询问”、 “非紧急状况下的医疗询问” 、“紧急状况下的医疗询问”、“司法询问”、“客户服务询问”、“销售询问”、“商务谈判询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询问”、“社交询问”、“约会询问”等等不同场景不同人物的询问方式,看到这些关键词,是不是很心动,通过看这本书肯定会受益匪浅,学到一些有效的询问技巧,让自己工作、生活中游刃有余,成为一个健谈自信的人。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六):我们都该掌握的询问技巧

  这本书对我吸引力实在是太大了。本来自己就笨嘴拙舌的,想询问却先透漏出自己底气不足,往往事倍功半。而这本书的主旨就是 “ 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人口中,得到任何你想要的……” 。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并非是想要去窥探别人的隐私,而是自己在这方面实在是欠缺,所以更想弥补一下。

  这本书推崇的是我们要学习的一门基础课程是回归儿童般简单的思维方式——在同一时间内只关注一个问题。本书的引言中讲述了询问术的起源。这是源自于美国情报界尖端的训练科目,用欧纪委强大的“通过交谈获取信息 ” 的能力。让我也开始学会套话吧,不会轻易暴漏自己的目的,不会显得那么愚蠢落入别人的圈套就好,明哲保身

  而询问术更是给我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可以帮助我们开拓另外的生活维度,还能帮助我们培养良好积极的聆听习惯功能让我们的辩证批判性思维得到锻炼。还能在提高强有力竞争力方面发挥作用。我们作为父母,更能发现孩子可以隐藏的一些问题,及早发现及早加以指导。

  如果单凭读了这本书就能超级询问大师,那也是不现实的。必须有原有的知识做铺垫,在这些知识的堆积之下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超级询问术的使用者和掌握者,不然这个世界简直太疯狂了。这本书的口气貌似有点大。还是侧重于采访和专业人员的询问。还有这本书我们也只能选择性吸收,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有些问题不适合这么直接的询问的。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七):每个人都是天生的询问者

  如果我们更关注询问的意义和基本准则的话,《超级询问术》的开端和结尾就已经可以给你足够的答案——“唤醒我们在儿童时代对待各种问题时的顽固劲儿和执拗劲儿,找回那种打破砂锅问到底的询问冲动,以及那颗毫无偏见的好奇心。”

  以上这段话完全能够概括全书的主旨和走向。相对于书中各种询问技法而言,我认为这是更上位的概念。诸如“如何打开话头儿”,“询问的类型”,“发现秘密的询问”,“发现秘密的区域”,以及专业领域和私人生活中的询问等灯章节中的具体阐述,基本都是形而下的概念了。

  纵观全书,我认为可以将相对重要的具体方法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是询问的态度——无偏见的好奇的询问。

  二是询问的范围——人物、地点、事物、事情以及时间里发生的事件。亦或,谁、什么、何时、哪里、如何、为什么的6种方式。

  三是与询问有关的内容——对问题的分类和对提问对象的分类,以及从身体语言中透露的说谎线索。

  对问题的分类其实和你询问想要获得的答案有关,也就是说你想要获得什么样的答案,你就设计什么样的问题。而对于提问对象的分类,无非也就是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看什么人说什么话。至于肢体语言透露的信息,它的所指是如果一个人做出与惯常姿态不同的举动,那就意味着其内心心理活动的改变。

  就我的受益而言,当然侧重在“无偏见”的态度和在教学中的提问上了。遗憾的是,后者并非作者本人的成果,而是对他人成果的推介和引用。

  整体观感,略显杂乱。总体架构和线索延展不甚清晰,尽管例举很多,但是看起来仍觉数量有余,质量不足。不知问题出在知识体系本身的说服力不够,还是驾驭材料的能力欠缺。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八):如何获得你想要的答案

  本书封面上有这么一段话Find Out Anytime From Anyone,Anytime.没错,这是一本教人如何问,怎么样问,才能最快最有效得到自己想要答案的教科书。因为作者Jim Pyle,曾经为为DIA(美国国防情报局)、FBI(美国联邦调查局)、CIA(美国中央情报局)、Navy Seals(海豹突击队)的精英提供询问培训。在专业审讯圈,Pyle被公认为“没有任何人比他更善于提问并获得答案”。

  那么这位善长做询问培训的教官,如何来告诉我们,教导我们这些普通凡人。同一时间内只关注同一问题。虽说任何人都明白这个事情,我们在询问的时候,是同一问题,被询问者往往用模糊的方式来回答,这时,我们需要再次重次同一问题,并且可以假设上其他因素,以便得知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那样。让被询问者顺着思路回答后,可以再次重复同一问题,然后再以细分,再次等待答案。此方法非常有效,

  同一时间内,如果询问过多的问题,会让被询问者不知道要答哪一个,或是忽略掉某个问题。当然我们不是情报人员不是特工,但是这些有效的询问方法,却可以让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中,获得有用的信息,让我们的工作进展的更顺利。作者在文中指出,当我们想要发出询问,得到答案的时候,必须要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当我们的提问以“你会......”开场的话,那么回答只可能是:YES 或是NO,这是已经认定式的询问,而让被询问者没有多的发言空问,倘若以“你认为....."开头的话,那么回答就有五花八门啦。

  纵观全书,作者分九章节来告诉我们的要点很多,也是非常细的,包括记者,包括小朋友,包括主持人等等,作者都有举例说明,若是一个问题,前面修饰的过多,反而让人记不住你所问的重点在哪里,所以要突出一个问题的重心。作者以培训教官的方式,在每一章节最后,都有留给我们的练习,可以让我们独自回顾一章所学,实际应用,而非只记得理论,毕竟世界上千千万万的问题,对方有千千万万的回答,而这些回答有可能是直接回答的,这是极少数,更多的情况下,这些回答都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要在没有意义的层面发掘到下层有意义的回答,这就是要看你的询问技巧了。.

  因为工作是与人直接打交道的,每天都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询问,以便得到答案,在最初的时候,答案全是模糊的,后来在书的启发之下,学会再次提问同一问题,并且加上其他假设的因素,让模糊的问题细化,这样呈现给领导的报告,也不是一个笼统的数据了,至少是得到了确认答案的。同样,对于一天不见面的孩子,作为家长非常想知道这一天孩子干了什么,学了什么,有什么开心事情,有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可是最初孩子是以不愿意回答应付。作者坦言不问,就不会知道。于是学着二岁孩子的执着,同一问题,重复的询问,同时注意孩子所说,发现地点,事物,事件,人物,综合起来,慢慢,通知好的询问,孩子开始愿意多讲一些事情,可以表达的更多,让我获取的信息也更多。

  有些看似不好问的,可以婉转的以另一种方式来询问,或许这种方式对方可以接受,倘若对方是个率真性格,那不妨采用直接型问题,直接了当的询问。这种询问技能,不是单纯地询问,而是需要通过倾听对方的回答,快速整理出更有用的信息,追踪有用信息并且再次询问。或许我们也都可以做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人口中,得到你想要的……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九):如何提问

  拿到[超级询问术]后看了两次,再对于家人,工作时间进行过实践.可能因为个人社交狭隘,实践时间过短,所得出的效果并没有达到个人的最好的感受,不过,这本书还是带给我不少的启发

  首先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人,大家都知道,因为文化的差异,欧美人的心态和国内的心态是不一样的,怎么说呢.欧美人的心态更开放一点,而国内人更内敛和含蓄,这个在津巴多的[普通心理学]中也有数次提过.在此不一一而论.而这种文化在提问时所引发的思考就会有所表现。所以尽管作者可以把问题来进行汇总,归类,也列出数种解决方案,真的是非常详细,但是在我和家人,同事去实践中,也会有碰壁的情况。比方说想在要求老板加薪的问题上,我和同事就研究出几种不同的问题去向老板提问。虽然大家都参考了本书的数种方案,但是,个人还跟据今年工作表现,老板的性格,明年的个人职业发展等等因素,而想了一些更实用的提问方法。而同事则完全按本书的方法去试用的。当然最终我们同事都或多或少根据今年职业表现对明年的职业规划会更期待。

  在我看来,虽然这本书的重点是教我们怎么去提出问题,但是其实是在教我们怎么去解决问题,如何去思考。更好的提问题和适当的回答能有效地帮助我们的生活,工作,甚至像是在书中所列举的,好的医生会去问患者是哪儿不舒服等等,这样患者快速回答,减少不必要的检查,最快的让患者康复。这点很实用

  再举一个例子,当看完这本书后,我家人问我,这本书能带给我怎么样的好处。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的回答是,这本书把问题细分了很多,虽然没法完全的记住,不过根据一些去试用在工作上,帮上了忙。所以,再好的书,只是读一次,那也只是读一次。去试过了,才能评价倒底好不好。于是,这本书家人现在也带去和他们同事一起去看了。

  《超级询问术》读后感(十):做个好记者 每天要自强

  所以说书封和书腰总爱夸大其词。“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人口中,得到任何你想要的……”其实说去就是我们民间的“套话儿”嘛~

  本来还期待着能从这本书里面取经,结果这本书告诉我要“向记者取经,从新闻取经”。

  (那我还看个P啊!)

  比起其他华而不实的书来说,这本书还是给了很多实用的东西。

  1 不要回避撒谎

  对于那些有着判断对方是否撒谎需求的人来说,比如律师、警察,如何判断撒谎显得十分重要,可是对于记者来说,撒谎这件事似乎变得不太重要,我们在乎的是他们呈现给公众的说法、看法和意见,至于是否撒谎,便等待事情的发展和时间的检验。在以往做采访,我似乎是有意不去揣摩对方是否在撒谎,可是实际上,撒谎、回避却对后期整理录音和材料时带来麻烦,对方自相矛盾,前后不一致的东西太多,然而回采的机会又少之又少,所以就只能放弃这部分内容,相当可惜。所以若能在询问过程中迅速判断出对方逻辑的漏洞和撒谎的痕迹,还是要在当场反复询问揭示出来比较好。

  2 问题如何简练?

  还有提问技巧,但是矛盾的地方在于,很多时候我的采访问题和提纲是需要给别人过目的,而无论是编辑,还是采访对象的经纪人/公关,他们不见得会完全理解我的一些问题,反而需要给他们适当的材料解释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所以问题要“精简”其实不容易,只能说在真正的询问过程中做到精简。同一时间内只关注一个问题,不跑题,对于后期写文章大有好处,尤其是,如果事先罗列了几个可预见的新闻点,就可围绕着你想要的内容去展开问题。这同时也涉及到了作者所说的Framing的作用。

  3 偏见的影响力

  这点在采访事件对立方的时候影响就特别大,尤其是当记者已经有了自己预设立场的时候,记得以前有一次和项目的合作伙伴去采访当地团委的负责人,由于事先就了解到不少事件利益受损方的情况,所以我当时那位合作伙伴一开头就用指责性的语气开始问问题,这点非常不利,瞬间就将我们和采访对象的关系隔阂开来。

  “偏见可以一定程度上在询问者和被询问者之间进行交互传染,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问题的力量和力度。”

  4 鉴别“告知型”和“销售型”

  虽然这两者在某些情况下难以区分,但实际上如果能好好区分对方是否有目的性对于后面判断他的回答有很大帮助。至少省去了帮忙做推销的部分

  我在刚开始实习工作的时候,很经常把采访对象的内容大段大段地放在稿子当中,这些内容大多为自吹自擂之词,洋洋洒洒地吹嘘着自己的能力、产业、成品、工作,但是如果不用其他信息去支持证明,即使多么优秀也只能被判断为“销售型”。

  5倾听的重要性

  “我们有两只耳朵,一张嘴巴,所以,在我们发言之前,我们应该学会聆听两次,再开口讲话。”

  6问题设置要让对方能产生叙述性的回答

  7 5分钟原则

  这个虽然不是采访技巧,但是日常交往很需要

  “如果某人在与你交谈的过程中,在第一个5分钟内没有提出任何关于你的问题,那么你该离开了。”

  8 What else

  这个问题的确是我没有意识到的,这可能也和中英语境不同有关,英文当中“what else”似乎很容易就脱口而出,而中文当中说“除此之外呢”似乎总觉得有点书面化,不好口语表达。

  9 关注对方如何回答

  在面对私人问题上,“不要纠结于对方对私人问题答复的内容,而是要关注对方如何回答这个问题。”这点用在细节描写上非常好。

  若说这本书还有什么遗憾,可能我觉得在询问者的肢体语言表达,语言情绪表达上还不够具体吧。更多的是揣测对方的回答。此外,在“专业领域的询问”那一部分,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教你如何“快速成为专家”、“如何在不熟悉的领域当中像专家一样问问题”,结果居然是罗列了几个具体的情境(急救,问路),有点小小失望。同时,在书中,Jim认为leading ,Negative ,Vague,Compound这四类问题属于坏问题,然而我却在后面的实例和其他情况下看到他反复使用这些坏问题,虽谈不上自相矛盾,但还是有种“既然你后面还能派上用场你说他们是坏问题有个卵用啊”的凌乱感。

  还有武汉大学出版社的校对应该拿出去吊打,光只是读一遍就发现了好几个错字。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