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The Buried Giant》经典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The Buried Giant》经典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0:4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The Buried Giant》经典读后感10篇

  《The Buried Giant》是一本由Kazuo Ishiguro著作,Knopf出版的Hardcover图书,本书定价:USD 26.95,页数:317,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一):温柔的中古探险--Ishiguro's Mediaeval Expidition

  第一次写书评。美本出国的退休期,英文阅读能力养成中,非文科生,文艺癌症不求甚解

  首先我从前读过的Ishiguro的书只有两本。The Remains of the Day长日留痕 和 Never Let Me Go 别让我走,都应该还算他的代表作。其中NLMG是我读过的最喜欢的英文写作文风之一。知道这本新书是上海译文的官微推送,书源Amazon,咬咬牙买了。

  ABOUT READING EXPERIENCE: 关于读书体验 (略有涉及内容走向

  打开书就是很Britannic不列颠的感觉故事开始于一个清晨,一个表面松散的Briton村庄主角是一个叫Axl的老人,望着正在熟睡的妻子Beatrice,在一系列破碎记忆片段回忆以后,两人开始出发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我的脑海里是The Village (BBC 2013)百年乡情背景里的英国,大片荒原孤单房子,虽然我知道这肯定有出入,毕竟本书的设定是在公元500-600年的亚瑟王死后,还有龙,巨人,荒草丛生的,只有暴风雨后或者仲夏夜才能看到别的生灵孤岛。)

  翻到比较中间的时候,开始感到一点点焦虑异乡的疯女人的故事,出发后休憩的Villa里的老妇和摆渡人,Beatrice的无端的背疾,Saxon Villiage的巨人事件男孩母亲,龙的传说和来自fenland的萨克逊的勇士…其实都不大是我的菜。说实话我本身不够了解英国的历史,读的过程中为了减少可能反感真爱粉)也看了一些资料发现出现的龙,萨克逊入侵,巨人,梅林,应该都是英国文化里面很家喻户晓元素和史实。(比如Sir Gawain,高文爵士,就是现在白马王子原始形象=.=)所以个人觉得说石黑野心太大很多东西没有交代清楚是失之公允的,因为故事的基础作者assumes readers are familiar with the settings, 并不是凭空造一个世界出来;同时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模糊感,时刻提醒读者虽然背景是设定在一段历史时期,但所有事件都是在另一个维度发生的,不需要让人感到真实

  到最后几章,about Chapter 15-18, 是我看的最投入的时候,基本所有大逻辑都圆的非常好,为什么Sir Gawain如此英勇却到耄耋之年仍未手刃母龙Querig完成使命,为什么Master Wistan要接受被咬伤的孩子,会被追杀,同时也承担杀龙的任务。然后就是我最关心的,也是故事里Beatrice最关心的,摆渡人的问题回答。最后一章看着看着就哭了。没有觉得特别难受,但是开心难过一下子涌上来。

  ABOUT THE STYLE 关于风格

  石黑一雄的语言就不多说了,我就是吃这一套的…_(:зゝ∠)_ “ a master in a class of his own making”…╮(╯。╰)╭ 还有人说他最擅长的就是getting lost…不矫情的真实的淡淡伤怀(Benign Sentiment?)总是在每一本里面看的到。穿插的背景描写非常画面感或者说很印象派,作者对自己表达意象非常清楚和精准对话直白反复,like chanting,但很温馨。哦加一句,这本的叙事是分角度的,有时候是旁白视角,有时候是不同人物的第一人称,故事一点点的揭开,很不一样的感觉。

  再谈构建故事的能力。已经读了3本书,完全不同的设定和主题,都很棒都很“石黑一雄”,请收下我的膝盖。看到访谈上说石黑写作只是给自己思考的东西一个媒介,就是先有主题,再去找合适舞台和背景去展现说白了就是借科幻的外壳(别让我走),或者回忆录形式(常日留痕)来说一个很不一样的故事。就The Buried Giant, 我觉得这本书很像parable寓言 的感觉,所以背景写的相对没那么明确真的不要紧,因为在寓言故事里比如 “long long ago there is a great and glorious king…”开头立马大家都知道要说什么事情了。如果是magic fiction, science fiction, 或者magic realism 我个人觉得是一定要交代清楚细节的,给人真实感,然而本书不是。寓言要的效果就是让人能相信在故事的维度内发生的事情都是可相信的,snow white吃了毒苹果会死掉,棺材一震又可以吐出来活过来…没有很多因为所以。

  (有的细节我不知道是我忘了还是作者忘了:请问背痛呢 解释呢…不过没什么要紧,可以看做是推动情节_(:зゝ∠)_ )

  ABOUT THEMES 关于主题(这里真的有spoiler了=.= sorry for that)

  石黑一雄的作品我觉得好就好在主题crystal clear ,虽然作者只是对其讨论而不下定义结论。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点。The Buried Giant 讲的就是对战争的,民族仇恨遗忘和记忆,还有伴侣间的同样话题。下笔写评论突然想到一个很小时候看到的一本几米的小册子叫 月亮忘记了,说的是一个奇妙的也是关于记忆和遗忘的小故事。下面引言部分来自此绘本

  1 OBLIVION: 遗忘

  “看见的,看不见了。 夏风轻轻吹过,在瞬间消失无踪,

  记住的,遗忘了。 只留下一地微微晃动的迷离树影……”

  这里讨论大方面的遗忘,即迷雾笼罩下人们对战争和血腥的过去的忘却。英国的历史应该是非有意思的,外族入侵,占领,政权反复易手,最开始的Celts,也就是文中的Britons, 是英国的原住民,而现在的多数人口都是Angel-Saxon,盎格鲁撒克逊人,两支入侵者,文中的指代就是Saxon,基本现在英格兰人都是他们的后代,而Celt屈居在了 爱尔兰和苏格兰。现在英国的成分仍是联合王国(united nations),也就还是帝国的形式,即有不同民族组成。但不是看到苏格兰公投这类新闻,我们很难想象这些民族还有极深的积仇(vendetta),曾经有过残忍的征服与反抗的交手,亚瑟王争取到和平的背后沉淀了多少鲜血和屠杀。好像从古到今都是如此和谐友好。其实不需要巨龙的迷咒,时间能让我们忘记历史的伤痛,就好像跌伤了脚踝留下来的疤痕,不去看根本想不起来。你看到疤猛然那个瞬间,想要和当初推你的那个人拼命,但是你去或者没去,这件事也只在你心里停一会儿就忘记了。石黑一雄很厉害的一点在于他的“国际主义”,就是话题的普世性。我国的民族构成,也是古代帝国扩张的结果,唐的皇帝有蛮族血统,元和清更不用说,而今天的复杂民族格局更是无数计的回合和征讨的结果。我发现自己站在多数人和主要民族的立场上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好像很理所应当我们就是和谐团结的“一家人”呵,至少大部分情况如此。至于历史的细枝末节,曾经他们受到的屈辱,都像是偶然时不时散开的雾,anger and hatred stirred, blood shed, and then everything buried under the ground and submerged into the mist again.

  最近看的另一本书刚巧有讨论过类似的内容 Brief History of Humankind (by Yuval Noah Haran,中文名过于高大上人类简史= =)。帝国的目的就是征服和同化,当“他们”逐渐成了“我们”,很难说最后的结局是好是坏了,形成兼收并蓄的蓬勃文化,最后你中有我。而过程的残酷,和人民牺牲却注定是河床下的泥沙,在湍急瀑布深潭时会打着旋儿浮上水面,但多数的时候,河水平静流淌,却是最底下的淤泥,它塑造河流,却再没人想起。

  2. LOVE: 爱:

  “看不见的,是不是就等于不存在? 也许只是被浓云遮住, 也许刚巧风砂飞入眼帘

  我看不见你, 却依然感到温暖。”

  很遗憾现实很多时候不像上文的那样,被迷雾带走记忆的老夫妻两人,Axl只要一离开Beatrice的视线,她就会担惊受怕: “husband are you there?” 好像是对话中重复最多的句子了。而且他们出发的动机,也是为了找到儿子,找回记忆。没有回忆的Beatrice是非常没有安全感的,而Axl虽然表现沉稳平静,经常安慰妻子,^ I can sense his tense.他的焦虑体现在一直回避妻子对于解开迷雾的向往和雀跃,说服她和自己即使没有记忆也可以很好。可能潜意识里对战争屠杀的厌恶让他不愿意面对过去。在模糊的片段的回忆中,他害怕自己曾经离开,抛下她,毕竟他们现在是这样恩爱熟悉:重拾的记忆有可能让他们成为陌生人吗?不过一直到最后他都支持妻子的决定,并在无声的承诺里为她全力以赴

  最后一切都和冰消雪融的大地一样重新展露,在他们间却也和雪化掉一样无声和平静,尽管他们的世界将重新掀起腥风血雨。也许记忆里有冲突吧,也许有疼痛和恨吧,也许他们真的分开过,伤害过,甚至因此失去了儿子。^ Time has healed everything, and all that doesn’t matter any longer. What’s important is, they still have each other. 这就够了。已经不需要再讨论,谈什么冲突和原谅。当他们平静地和最后的boatman聊着remembrance of things long past, Beatrice安心丈夫先走,Axl同意离开她的视线,我相信他们此时终于像相信自己一样信任彼此。想到一句法文的民谣:Il y a longtemps que je t'aime, Jamais je ne t'oublierai 我爱你已久,永不能忘。

  插一句,全文里老夫妻的对话贯穿始终,Axl始终叫妻子叫Princess,Beatrice对Axl的称呼也一直是Husband,对话不疾不徐,一句一句,老人家有着小孩子那种执着简单。把我甜坏了。

  3. RIMINISCENCE: 记忆:

  记忆在很多时候是不重要的。We are absorbed in the particular now and place all our remained attention on the promises of the future. 我们被当下的一刻牢牢吸引住,或者拼尽剩下的全力未来做着打算。There is just no point living in or for the past.

  谁会为过去活呢?但这并不代表过去就不存在。过去就像一个根,一个理由,解释了你从哪里成长,你为什么有今天的成就,以及你想要怎样的未来。如果没有记忆,大多数时候我们能惯性地活下去,但是当突然想起为什么的时候,一切开始不确定和渐渐崩溃粉碎。

  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也有相互的记忆。他们有的作为道德筹码在国际政治中被经常提及,但更多的湮没在灰尘里。会有人为绝迹的毛利人谴责英国对澳大利亚的殖民和屠杀吗?我不知道这些记忆的意义,或者暂时还说不清。但至少Ishiguro希望我们去想了:忘记或者尘封真的是坏事吗?重新提起又一定是正确的吗?

  最后还是 月亮忘记了的 小清新句子为结束

  “所有的喧闹在瞬间退至远方,所有的烦恼消失无踪,点点星光在四周缓缓流动,他们感到非常欢乐

  月亮轻轻地转动,男孩慢慢地睡着,梦里依稀闻到一股淡淡的百合花香。

  看不见的,看见了。夏风轻轻吹过,草丛树叶翻舞飞扬。

  遗忘的,记住了。乌云渐渐散去,一道柔和月光洒落在窗前……”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二):记忆的葬礼与复活

  讨论记忆和历史、记忆和个人之间关系的文本总是令我着迷。

  《巨人》这本小说在情节的发展上并非收敛,而是发散的。但我发现这种发散并没有令人不快,也不会使人产生质疑,以为作者在写到一半时自己分了心。在经过短暂的屠龙过后,意外聚在一起的人又立刻四散,奔向各自的命运。正是因为作者冷静、毫不质疑的叙事,我才能容忍自己暂时放下对Axl和Beatrice寻子之路的考量,和他们一同将注意力转移到眼下的情况上来。通过文本,作者也释放出遗忘的迷雾,温柔地挑战着读者对文本下一页的期望,又不至于使人紧皱眉头,感到一切都出乎预料。这种手法本身何其危险,但在此却被石黑一雄运用得恰到好处。

  小说开头时,Axl和Beatrice决心离开村子追寻失散儿子的踪迹,却在全书最后站在龙穴前,企图完成普通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像许多史诗一样,这个故事本身没有脱离“unexpected journey(意外旅程)”的模式,而对于这类故事里惯有的铺垫作者也毫不吝啬。在诡谲的风景,逃亡,动乱,苦修,令人毫无头绪的先知,以及命运在无意中紧紧连在一起人身上,石黑一雄均分配了笔墨。有意思的是,在我眼中Axl和Beatrice的行动与言语正表现出男女性别之间本质的差异,以及异性间互相的补充和吸引,而并非如Goodreads上一则评论所说,只是两个扁平而苍白的影子。Beatrice代表着家庭,不确定性,与母亲的角色。如《弄臣》中所唱,“女人善变”——她曾经背叛丈夫,同情的对象也似乎在不断改变。而Axl则通过他人之口,逐渐担负起代表力量和责任的男性角色:与Beatrice不同,他很少向后回顾,对旅行的目标认识得更清楚。他敢于当面对质伟大的亚瑟王,并且抱着一种“过去的都过去了”的态度,坦然接受儿子已死的事实。由于Axl和Beatrice同时存在,才构成了史诗中人性的基础。他们是石黑一雄版的亚当-夏娃,宙斯-赫拉,女娲-伏羲。他们彼此的缺口咬合起来,正好形成一个完整的圆。

  同样,和所有史诗一样,小说中反叛者,智者,骑士等角色只能一一对应。这样一来,冲突和交互显得单纯甚至幼稚,却也是史诗力量的来源。如卡尔维诺所说,考虑《伊利亚特》和许多其他神话,它们在不断被人重复中褪去了繁复的部分,仅剩下了核心。我倒不认为Goodreads的评论说错,同样面对史诗类的故事,一个读者既可以在《权利的游戏》里享受波折的情节和人性之复杂,也可以在这本小说里观察文本原始的结构和人物。而在《巨人》的文本中,重要的是我们可以观察记忆与个体之间复杂的联系。

  小说中,代表过去的巨人已被埋葬,而石黑一雄的文本则像是建立在这片洼地上的一座巨大迷宫。

  在作者不断的暗示下,当虚弱不堪的Beatrice坐上渡船时,读者不需要费很多功夫就能联想到这个意象的所指,只不过渡过冥河的筹码变成了一段由人们分享的记忆。卡尔维诺曾说,他希望通过首尾相连、但永不讲完的文本来规避必须直面的死亡。但在《巨人》的故事中,作者却反而行之,将整块不列颠大陆上用来编织迷宫的素材都剥夺殆尽了。巨龙呼出的迷雾蒙蔽人们的双眼,剥夺他们的身份和记忆,让他们毫无故事可讲或交换。更何况,由于这种瘟疫般的遗忘症,每一天人们的经历都是独立而毫无连续性的。对他们而言,每一个清晨都是崭新的,但这种崭新并非是既有过去上的延伸,而是一遍一遍地重洗磁带。直到不得不面对阴阳两隔的恐惧,人们才发现过去的几十年转瞬即逝般,仿佛自己根本没有真正生活过一般。而读者也因为缺乏对这些角色的了解而很难对任何人产生感同身受的感觉。

  eatrice是所有人中最早意识到缺失记忆的可怕后果的。在小说开始不久,她拼命挣扎,企图从区长手上抢回一根蜡烛,为的是能在日落后,从睡意的边缘挖掘出更多可以用来抵挡死亡的材料;她照料被众人抛弃的Edwin,不仅仅是出于对亡子的悼念,更像是在企图找出一种能将自己与乌合之众区分开来的方式。旅程越接近终点,她所喃喃自语的内容也越加偏执难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小说的后半段,Beatrice也变成为了一名先知。和她的同伴一样,Beatrice深知记忆与一个人身份之间无可替代的关系——记忆既是身份,是我们存在过的唯一可靠证明。但她却在整个缺乏文本的不列颠土地上找不到描述这种关系的语言,因此只能胡言乱语,并将描述转为行动:屠龙。而石黑一雄则以笔代剑,通过将本应凶恶狡诈的巨龙描写成虚弱,干瘪,“更像一只蜥蜴”,以万能创作者的身份帮助笔下的主角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变成了可能。而取回记忆也赋予了Axl和Beatrice在死亡面前保持平静、高贵的能力。在全篇超然的叙事中,也许石黑一雄唯一没有掩饰的便是对于笔下主角的同情,以及对于记忆和个体之间的紧密关系的肯定。

  eatrice和Axl作为石黑一雄的主角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所追求的正是作者予以肯定的内容。不过当谈到集体与记忆之间的关系时,作者所给出的线索就要少得多,也更加隐晦。对我而言,这却正是整个文本中的点睛之笔:当年轻的骑士Wistan将宝剑插入龙的后颈,大陆上的雾气消散殆尽,人们眼前一片清澈时,未成年的撒克逊少年却在半梦半醒中向昔日的导师、兄长、同族人举起了利剑,将Wistan当成了弑母仇人。在此之前,读者早已通过他人之口了解,百年以前,巫师梅林释放出遗忘之雾,为的是平息撒克逊人和不列颠人之间毫无理智的仇恨。但当我们屏息凝视,以为巨龙死后,两族人又即将刀剑相向时,却发现自己首先目睹的是手足相残的一幕。也许少年的这一举动是这片大陆上前所未有的,甚至远超出多年前命令通过巨龙的吐息释放遗忘之雾的亚瑟王的意料。又也许读者在惊讶之余,还能想起不久前撒克逊骑士向少年Edwin所叮嘱的话——至死都必须铭记两族世仇。无论作者是否有意如此安排,屠龙之后的一切都仿佛变得更加混乱而戏谑了。

  尽管答案不明显,我仍不禁要问,石黑一雄对于记忆与集体,记忆与“大写的历史”之间的态度究竟是否如之前一样鲜明、肯定。因为浓雾,不列颠大陆上的人们集体与自身的历史分离、也同时失去了身份。而当这一切被重新寻回时,人们却并没有理所当然地再次顺利介入时间,线性地延续自己之前的故事写下去。在这一百年来的断层中,许多人的身份已被重置,比如少年Edwin,他的角色几乎急转而下,从一颗天赋秉异的新星沦为新时代的第一个反叛者。他的脑海中始终盘旋着龙的阴影,并将对自己母亲的原始记忆混淆在一起,陷入自己模糊的身份中不断挣扎着。Edwin的经历和Axl与Beatrice正好完全相反,说明石黑一雄并没有遗漏那些并不能很好地与记忆和解的人们。

  正是因为Edwin和许多失去身份的人们存在,集体和共同记忆之间的关系才显现其复杂的一面。而亚瑟王在一百多年前施下遗忘之雾的过人之处也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当迷雾消散,许多人是如此地执着于自己的过去并想要重建一个身份,以至于历史的仇恨变得不再那么重要,而旧日的战火也自然而然地被推迟了。这些人不仅包括少年Edwin,更包括一心想要取回记忆的Beatrice和Axl。尽管他们看似是这场屠龙之旅中的英雄,是石黑一雄所推崇的两个主角,但他们对身份的不安和迷惑仍会深深感染地感染读者。到小说的后半段,这种执着与他们一开始所关心的亡子已成为两个不同的命题了。正是因为对自我身份的追索,让Beatrice和Axl的脚步一再偏离大陆,不顾一切地追寻着最微弱的线索,也一再拖延他们本可以在全书一半的时候就找到的亡子的坟墓。而在找回记忆之后,Beatrice和Axl的身份也悄然发生了变化:Beatrice从完美妻子变成赎罪的荡妇,Axl也接受了自己是暴君父亲的事实。这种对于身份的重建作用在整片不列颠大陆上的结果就是:史诗中抽象的概念被具化,非黑即白的时代已经过去,角色们变得有血有肉,让读者感到他们犹如自己的邻居一样,不完美,但可以与之建立紧密的关联。换而言之,这些人又有了可以用来编织自己故事的语言。

  小说进行至此,读者也许已经可以回答这个疑问:亚瑟王在一百年前所释放的遗忘之雾到底是挽救了不列颠大陆,还是摧毁了普通人的生活?也许对Axl 和Beatrice而言,失去身份是不公平的;但对整个大陆上的人们而言,情况是否会发生改变呢?读者必须首先应该承认个人,集体,和历史之间复杂的关系,才可能做出回答。而比起那些容易感同身受的本土作家,石黑一雄身为移民作家中的一员,却更准确地捕捉到了这种动态。这也许是因为他始终在写作“他人的历史”——石黑一雄通过客观、写意的叙事口吻来写作不列颠大陆的神话,犹如东方的志怪小说中的局外人,对角色的命运流露出悲悯和深思,但无刻意偏袒和着墨。这其中所表现出的来的移民作家的孤独和冷静,也能在许多其他移民或者流亡作家的文本中找到共鸣(俄罗斯诗人,晚期的张爱玲,等等)。从这种意义上来说,他们的文本也并非是孤独的。这些他乡作家的喃喃自语编织在一起,逐渐又建立起了一座新的而迷宫。

  最后,我想向Sir Gawain致意。这个老骑士怀着堂吉诃德式的荒唐出场,死时却如赫克托尔般悲壮。也许石黑一雄在暗示读者,继Sir Gawain之后,不列颠大陆上再无真正的骑士。但因为巨龙已死,我们可以相信,此地的人们会记住自己史诗中最后的一位英雄。

  《The Buried Giant》 on Goodreads:

  https://www.goodreads.com/book/show/22522805-the-buried-giant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三):被遗忘的时光

  大概就是抱着居然有一位我知道的诺奖得主那么不妨看看他的新书的态度买了被掩埋的巨人(The Buried Giant),我不大清楚平时石黑一雄书籍的出仓状况,但现在可能拜光环效应所赐,勤快的亚马逊标注两到四周,好在只是标注,轻度调调胃口一周就送来了。

  Vintage International这版设计很漂亮,有点泛白的蓝调上老树昏丫黑森林经络,是魔幻的形象。它的开篇也恰好如此,一旦出现ogre, dragon字样,不叫人联想到人魔界限不明,年代久远环境粗砺而必然冒险的阅读体验是不可能的,比如霍比特人比尔博.巴金斯遭遇一枚戒指而引发八方十界震荡那种事迹。可是这个故事一开始就不太明媚 --对比一下比尔博吐烟圈的惬意,矮人们叠罗汉似出现的笑闹,彼时夏阳艳艳,青春正好 -- 而这里是梦游一样的湿漉漉冬季。边缘的人物,不讨喜的年龄,被排挤得更边缘,因为一个非常模糊的理由出走(去附近村庄看儿子,所谓村镇名目?明确坐标?传说中的儿子不会自己来探望老两口? 执意良久,终于实行的这么一种念头,对应”儿子必定焦灼等待“?),遇到一些癫狂同时也有点魔怔的人和传奇,半推半就一条叫人隐隐不安似乎没有回转余地的路。

  而石黑一雄的魔力似乎就在于,明明这么苍白的材质,你可能根本不会喜欢,可一旦开始读,就没法再轻易放下了 -- 封底Neil Gaiman评价书的读后印象萦怀不散,当属中肯。石黑一雄在一个访谈节目里提过他对影视剧创作的一个看法:前戏太猛,后劲不足,被调高期望的观感难以为继。他的作品则是完全反向的呈现,起势平缓,每一个章节抖一点包袱,不慌不忙兜住你。当然也不是说高潮必定在尾声, 我觉得称得上当头一喝的段落在摆渡人第一次出现,文本里很靠前。倘若你昏昏欲睡,说不定会被吓醒,因为那幅画面实在太阴郁:雨天,残破屋院,沉默人物各据一端,有人装腔有人执迷,大灰调子里还不时流出一抹血红。这段惊吓又会引人继续想象摆渡人的行踪,只载一名乘客,通向不见人影的岛屿,那么划过忘川,还是希腊神话通向冥界的Styx? 他问乘客的问题,边缘主人公们答得上来吗?

  这份不安会一直持续到书尾,读者几乎可以预见摆渡人正面再现,却不大可能料定表述方式的变化又会把预见到的经验再次扭转,以至更冲击的印象。而正因摆渡人死神一般矗立在故事的这里那里,宿命似乎已然昭见,路途便更像梦游,或者反过来想,死的暗黑系,衬托着生命光芒的可贵,乃至于书中人岁月忽已晚时回望那些被遗忘的时光,不管好的坏的,那么耿耿恨恨的,也不是不可能抹平原谅。

  对不同的读者,这本书也许有不一样的隐喻。不妨往大的方向想,宗教救赎都救不了集体失忆背后的罪恶,而恶之源真的在某个魔幻生物的呼吸间吗?还是,其实在人性(所谓的荣耀,伟大,正义)深处?你也可以看到一个人(武士)的成长须得经历多少强悍的性格考验,总会出现一些不怎么美好的东西,让他想忘掉却铭心刻骨。当然还有很小我的爱,遗忘了丑恶所以变得更坚实的爱,还是爱终于学会体谅和放下?这本书向魔幻写实的意愿是不大强的,有时候好像故意写得扁扁的,但是爱人的刻画却是非常细节化的,即使大部分篇幅都在混沌的遗忘中,爱的点点滴滴仍然随处可见。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四):整本书的平静,都是为了最后一页的情感巨浪。

  在远古英格兰,如何寻找食物、如何生火、如何认路都是至关重要的生存技能。怪兽出没和部落混战也是家常便饭。怪兽吐出的迷雾使得人们都只有部分记忆,可是一对夫妇却记得他们有在远方的孩子。面对各种自然困难,他们毅然决定去远方寻找他们的孩子。一路上丈夫总是温柔称呼妻子为“princess”,浓浓的情意和恶劣的自然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艰苦的旅途会摧毁他们的深情吗?他们会找到自己的孩子吗?

  旅途中,夫妇遇到不同部落的少年、中年、老年武士。面对怪兽,一方武士认为应该让怪兽活得足够长,这样旧的伤口就能愈合,永久的和平就会来临。另一方却说,我们怎么能在蛆虫徘徊时期待伤口愈合?他们各自都有怎样的故事呢?他们又与主人公夫妇有什么关联呢?

  除了最后一页的情感巨浪,整篇文章都是平静如水。但故事并不在最后一页,而在整本书中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五):The Buried Gist

  十年磨一剑,破剑。这小说披着神秘的外衣,内里不过是无聊。Ishiguro缺乏想象力的缺点在这部作品中更加明显,以往文字典雅考究的优点又丢了。 无聊的对话,princess, princess, princess……看得恶从胆边升。Where's the gist?

  小说背景大约是中世纪的荒蛮英国,恶龙呼出的迷雾笼罩三岛,使人失忆。一对婆婆妈妈的老夫妇某天忽然想起曾经有个儿子,不知什么原因离家了,似乎住在邻村,又似乎盼着他们去。他们就去了,路上遇到奇奇怪怪的人——骑士、武士、被龙咬伤的孩子、善恶难辨的僧侣,莫名其妙的摆渡人……恶龙被杀,记忆恢复,然后就完了。看似草蛇灰线的玄机到最后怎样没怎样,整个小说像个没头没尾的梦,既无精彩情节又不发人深省,只是三百多页混混沌沌的梦话。

  我开始以为武士是老夫妇的儿子,不是;我以为Axl是亚瑟王,似乎不是;我以为摆渡人其实是黑白无常,去“岛上”其实就是去死,似乎是,但结尾也没明确交待。Neil Gaiman NYT书评很客气地提到“my inability to fall in love with (this novel), much as I wanted to”,恐怕都是给Ishiguro面子。

  谁说石黑一雄的小说没有重复?我看《the buried giant》的无聊就与《群山淡景》《浮世画家》如出一辙。

  《The Buried Giant》读后感(六):记忆的迷雾

  2015年夏天,我在日本读日语时住在一户东京人家里,女主人是个会讲英文和中文的都市白领,想法和视野都比较开明。大概因为看到我是个学近现代史的中国人,她在一次闲聊中主动提起了中日战争。她不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和韩国人总因历史问题抓着日本不放,理由是:都是过去的事了,向前看难道不好吗?

  我告诉她,确实是过去的事了,但就算是最黑暗的往事,还是需要记住,毕竟真实发生过就不能被抹去,大家更要从中吸取教训。

  她劝我体谅日本老百姓的心态,大致意思是,日本是个地震多发国家,遭遇过太多灾难,如果把每一场地震都记住,那就会背负太多死亡和痛苦,所以人们更倾向于忘记不幸的往事。对战争也是一样,她女儿就在靖国神社附近的重点高中读书,如果每次路过都要想一想日本当年对外国的侵略,那就别想好好生活了。

  她的“地震健忘论”让我难以接受,但却让我想起了一件往事:高中的一堂历史课上,老师教完欧盟的历史后问我们,为什么东亚国家文化相通,却无法像欧盟一样建立共同体。大家讨论的结论是,因为东亚国家还有太多历史包袱。班里的气氛有点惆怅:都对日本极右翼咬牙切齿,有的还开过“占领日本”之类的玩笑,但又都是看日漫日剧长大,还觉得日语颇有亲切感。

  那么,那个女主人的话听来荒谬,是不是也有一定的道理?是不是忘记过去,大家都能轻松一点,和谐相处,共同进步?是不是这样就能让国家和国家、族群和族群之间不再有冲突,全人类团结起来,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可是,在遗忘过去的同时,我们会不会遗失什么东西呢?

  这些问题在过去几年中让我无法释怀。而就在我和这位女主人谈话的同年,后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出版了小说《被掩埋的巨人》,恰恰也讨论了这些问题。

  故事讲述的是公元6世纪,英国传说中的后亚瑟王时期,一对老夫妇动身去找失散多年的儿子。他们穿过荒野、村庄、河流和高山,遇见显赫的贵族和英勇的战士,也遭遇过怪兽和精灵,最后在目睹了与恶龙的决战后走向旅途的终点。

  在寻子和屠龙的两条主线下,故事探讨了记忆和遗忘这一主题:当年,亚瑟王带领圆桌骑士抵御不列颠免受撒克逊人的侵袭,赢得胜利后,他的智囊巫师梅林给巨龙施法,让它喷出具有失忆功能的迷雾,这样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就能忘记曾经的分裂和仇恨,实现永久和平。而撒克逊战士维斯坦之所以要屠龙,是在为下一场战争做准备,想唤醒全族人的记忆,向不列颠人复仇。他在途中培养了一个有战士潜力的撒克逊少年埃德温,为的是将仇恨延续下去。

  在迷雾中生活的人们常想起过往的片段,随着故事的推进,这些片段拼凑的真相也越来越血腥。男主人公埃克索看上去是个温柔又有点懦弱的老人,但他曾是亚瑟王麾下一名英勇的战士,凭外交才能被撒克逊人尊称为“和平骑士”,可他所在的不列颠军队却无情屠杀了那些信任他的老弱妇孺。当年的战争中不乏这样惨烈的场面:两名撒克逊战士被涌来的不列颠大军逼上一座高塔,在激烈的肉搏战后放火,将困在塔中的敌人全部烧死,而那座高塔后来成了一座修道院不起眼的一部分,它见证的恶斗也鲜为人知。

  公元6世纪的英国奇幻世界离我们很远,但故事中的仇恨却似曾相识。中国读者在读《被掩埋的巨人》时不难联想到中日关系,而石黑一雄也确实想介入一个极其现实的议题。在一次采访中,石黑一雄说他的创作动因来自南斯拉夫解体时在欧洲的见闻和卢旺达的种族屠杀,此外还包括种族隔离后的南非及二战后的日本。但他不想写一部纯粹纪实或者历史的作品,而是想通过隐喻来表达这种现象的普遍性和永恒性。

  在我看来,石黑一雄对群体记忆的看法是相当悲观的。书中没有给出任何和解的可能性:不列颠人不打算为曾经的暴行道歉,撒克逊人则准备将仇恨世代延续下去,一旦恢复记忆,战争就会立刻爆发。在战士维斯坦的想象中,巨龙死去后,人们就会乘夜色放火烧邻居的房子,孩子们会在黎明时被吊死,河流会被尸体堵塞,撒克逊人会开疆拓土,把不列颠人斩尽杀绝。十几岁的埃德温记住了维斯坦的告诫,去恨每一个不列颠人,似乎并没考虑到在冤冤相报的循环之外还存在其他选择。

  那么,作者把仇恨怪罪到历史头上是否公允?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如何解释、如何记忆历史却有很大的主观性。譬如故事中煽动撒克逊人复仇的,其实并不是两族对立的历史本身,而是以此为借口实现扩张野心的撒克逊领袖。要让埃德温这样的年轻人真正延续父辈的厮杀,则需要特定的教育来反复巩固仇恨。同样,从人的利己本能考虑,我也不认为人们一恢复记忆就会立刻开始互相残杀,更有可能是一些实际的利益冲突,或是某种自上而下的命令点燃了导火索,而历史仇恨则起到了火上浇油的效果。在这些方面,作者对历史本身的关注似乎有点简单化了。

  相对而言,他对个体记忆的看法更为温情,与群体记忆形成了有趣的对照。巨龙的迷雾不仅掩盖了不列颠人和撒克逊人的战争,也影响着作为主人公的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的日常生活。这对老夫妇淡忘了各自的身份和婚姻的往事,包括他们是如何与儿子失散的,他们对这些私人记忆的追寻贯穿了全书。

  和历史仇恨一样,他们找回的记忆并不美好。两人看似恩爱,但他们的婚姻其实曾遭遇过严重危机,儿子正是在那时愤而出走,最后客死他乡。他们在故事开头想找儿子团聚,实际上是潜意识里想找儿子的坟墓而已。

  如果说群体记忆充满了血腥气,那个体记忆则带来了宽恕。埃克索和比特丽丝的婚姻并未因为缺憾而破裂,当他们回忆往事时,依能愉快地想起年轻时的某一天,比特丽丝拎着一篮鸡蛋回家,埃克索怕她冒失摔跤,不放心地盯着鸡蛋看。他们此前那有点做作的夫妻关系(比如埃克索总叫比特丽丝“公主”,比特丽丝总要确认埃克索是不是还在她身边)也变得更加真实了,有磕磕碰碰,也有简单平淡的幸福。

  个人的回忆和群体的历史,看似没有直接关系,但却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都维系着人的身份。书中多次出现渡船的意象,船夫要求过路的夫妻各自讲一段美好回忆,如果足够恩爱,他们就可以一同乘船去彼岸,如果不够,他们则不得不分开过河,以后再也无法相见。彼岸象征着死亡,而他们分享的回忆则可以被解读为他们曾经存在并且相爱的意义。埃克索和比特丽丝之所以急于找回记忆,就是为了迎接这一考验,换句话说,是为了不要在不知道自己是谁、爱过什么人的情况下,孤零零地飘入虚空。

  也许正因为这样,要弥合群体间的裂痕,可以从个体记忆中找到一些提示。临近结尾时,撒克逊少年埃德温和身为不列颠人的老夫妇告别,踏上复仇之路。比特丽丝叫住了他,提醒说:“在未来的日子里,记住我们。记住我们,记住你男孩时的这段友谊。”埃德温学会了恨所有不列颠人,但他不打算把这对温和的老夫妇视为仇人。这样的个例无法阻止即将到来的血战,但至少,有一个撒克逊人和两个不列颠人达成了和解,这是一个积极的开始。也许在未来与不列颠人厮杀时,他真的会忆起这段友谊,想到面前的对手也是一个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普通人呢?

  正像梅林散布的那场迷雾,还有我在日本认识的那位女主人所说的那样,有些事情似乎是不要记住更轻松一些。但放弃回忆(无论是个人的还是群体的,好的还是坏的)意味着割去自己的一部分身份,因害怕积怨而选择逃避更是懦夫的选择。那么,如何在铭记历史的同时实现互相理解、防范那些仇恨的挑唆,则需要更多勇气和警觉。石黑一雄的这本小说和古往今来的大小冲突都告诉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有正确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个体与个体的尊重和宽容开始吧。

  【插播广告:第一次听说《被掩埋的巨人》是在2017年石黑一雄获得诺贝尔奖,当时看介绍,感觉自己这几年尝试写的一个故事(部分也是受了开头提到的和日本人的谈话影响)和它的的主题有点不谋而合。这次读完全书,更是发现了许多共同的关切,当然我在写法上要粗线条、稚嫩许多。不过还是欢迎有兴趣的朋友随便看看:https://read.douban.com/column/4393833/】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