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恶之花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恶之花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0:03: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恶之花读后感10篇

  《恶之花》是一本由夏尔•波德莱尔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页数:224,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恶之花》读后感(一):致敬诗人和译者

  我听来耳熟的作者,一般都应是鼎鼎大名著名作家,本作者定当如是!看到其他评论人对本书所作的评,佩服之至,能够写得如此,定是对诗人及其作品有着深刻了解体会,并个人文学素养也较高,否则怎会如此下笔?!从诗人的生活环境,到诗人的类型诗作,分析内容还真不少。到了本人这里,不能做此深刻,也就只能就个人观感来谈个人感受,有不足之处当请各位批评指教,或者就直接略过了吧!

  个人也读过一些外国诗人的诗歌,惠特曼,叶赛宁,纪伯伦,日本诗人高银,其他不太记得了,读波德莱尔的作品,大部分感觉像惠特曼,那种长度和隐含意,可能因着文化差异水平差异,其中很多意象属于历史性、地域性和典故性,就有些难以理解,即使对写作背景和作者背景进行了一些了解,也有些力所不逮,当然作者亦有属于自己独特方面,一些独特的意象,肮脏丑恶的,这要跟作者追求风格关系了。其他诗人所写的作品,叶芝更清新自然,纪伯伦属于散文诗,词句表达方面更美,日本诗人则跳跃性较大,不似一些讲述的感觉,所以读起来或许很轻松,只是诗毕竟有它的高浓缩的特点,想要读懂,非得仔细研究,若只参详意境,则只要感觉到了就好,若想从中学习些什么,那么笔法形式类则更需加工

  作者所作用的一些写作手法,通感,象征等,只有能了解内在意义的能体会吧。介绍讲作者主要为突出资产阶级青年悲惨命运,讲真,如果不是看到这里我是绝对体会不出这一层的,没准会认为是某愣头青的社会不忿小青年。但有一点特别认可,即作者所谓“现代性”,就是要从现实生活中抽取具有历史性的内容,抽取反映现代本质的具有诗意东西,也就是从现时事物中抽取具有永恒价值的东西。这是作者得以成名的方法,个人觉得这就是一种创造个人风格的方法,很有必要一试。

  读诗、品诗,其实是非庄重的事,因为只有情到浓处才会凝炼出诗的语言,对于一个人如此的表达,含蓄浓烈,他既希望你能够读出他的感情,又不想让你清楚的知道,于是我读诗时,多只体味意境,研究词句,而不刨根问底的找出最终含义,这才是诗的感觉。

  差点忘记了译者,外文诗来到本国,太需要感谢译者,更需要感谢那些创造经典的译者,无论直译或加工,他们都竭尽全力,对读者是满腔的肺腑

  《恶之花》读后感(二):心上人与腐尸之《恶之花》

  lue编辑

  诗意盎然,这个成语初衷是用来形容气氛趣味等十分浓厚样子。虽然并没有提及是什么样的气氛和趣味,但是形容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美好的事物,充满诗意这样的形容一般给人们的联想都是花香鸟语等。

  中国古代的唐诗宋词里面相当数量描写风景诗句可以说都是非常美好的,所谓的睹物思人在很多诗句中都能体现。这些美好的印象给无数后来人无尽的遐想。如《诗经》中《关雎》中脍炙人口语句:“关关之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相信即使不怎么诗词兴趣的读者对此都比较熟悉,看到这首诗的时候相信如果自己有心上人的话,也会身临其境产生思念之情。

  以上还仅仅只是列举了中国诗词中的一个经典例子罢了,读者可以从很多诗词歌赋中看到这些诗人词人对于美好事物的刻画以及如何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即使诗人郁郁不得志,但是对其描写的事物和景色的选取还是主要以正面为主。但是当你看到这本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法国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夏尔·波德莱尔编著,郑克鲁翻译的《恶之花》一书中收录的诗歌则可能就颠覆了你对诗歌的通常认知

  在介绍本书正文之前有必要了解一下原著作者的背景,本阿里可能读者需要自行百度或者通过其他途径搜索,而本书译者郑克鲁在“序言”部分就将作者夏尔·波德莱尔在诗歌创作上的理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介绍。读者在正文开始之前很有必要阅读这个部分。

  作者波德莱尔的诗歌作品有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笔下的描写对象往往是我们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或者比较讨厌的事物,例如尸体,而且是腐尸。这一类代表了“恶”的事物居然在作者的眼中有着非同寻常的美,这对于不了解的读者而言可能是重口味的象征。

  不过当你耐心品味的时候,你会惊讶佩服作者高超想象力。还是以《腐尸》为例,里面开头就这样写道:“心上人,曾记否,我们见到的景象,在夏日明媚的早晨:在小路拐角,铺着石子的床上,一句腐尸臭不可闻”,所谓的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作者在一开始的叙述对象竟然是心上人,与自己的心上人居然谈论的是腐尸。可以说这足以让我们感到震惊了,怎么要将视线瞄向普通人避而远之的可怕事物呢?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对这句“臭不可闻的腐尸”的细节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可以说与“心上人”相比起来这句腐尸的分量已经排在了第一位,而且在诗歌结束之际对心上人的直白对话可以说让这首诗歌充满了黑色气息

  究竟作者为什么如此关注这些“恶”的事物,究竟这些事物中有着哪些不一样地方喜欢挑战自己极限的读者可以在本书中寻找答案

  《恶之花》读后感(三):腐朽之上

  腐朽之上

  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是文学界也是文学历史上都很重要的一部作品,谈论诗歌,谈论现代派文学,这是绕不开的一块里程碑。《恶之花》被誉为法国“伟大传统业已消失,新的传统尚未形成”的过渡时期开放出来的一丛奇异的花。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实主义特征

  正如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一样,《恶之花》也具有多方面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恶之花》中的诗不是按照写作年代先后来排列,而是根据内容和主题分属六个诗组,各有标题:《忧郁理想》、《巴黎即景》、《酒》、《恶之花》、《叛逆》和《死亡》,其中《忧郁和理想》分量最重。六个部分的排列顺序实际上画出了忧郁和理想冲突交战的轨迹

  我曾经读过郭宏安的《恶之花》译本,有一些民国时代的诗人气息,读过了让人生出很多感慨。这是一种面对异域文化和如此描写城市黑暗背景的震惊。这种震惊可以看出波德莱尔的伟大,一部表现西方精神病态和社会病态的诗歌艺术作品,赤裸裸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某些阴暗

  然而揭露病态,未必不是一种美。波德莱尔的天才,恰恰表现在他能在恶的世界发现美,也能在美的体验中感受到恶的存在,并通过诗歌化腐朽为神奇。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恶之花》是“恶”的艺术,而不是恶的颂歌。以诗歌表现现代都市的丑恶、现代文明虚伪以及现代人精神世界贫乏空虚,是《恶之花》对诗坛的独特贡献,也是波德莱尔给日后的现代主义提供的有益启示。诗人以罕见胆识,陈列出种种丑行与败德,也倾诉了深藏于心中的郁闷苦恼

  引述了如上的现成的一些评论,抛开文学的深层次意义不说,只以一个诗人的普通角度来看这部作品,确实让人眼前一惊,可谓振聋发聩。要知道这些作品如果放在今天,基本上意义不大。人们已经见多识广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乱花飞扬,基本上没有什么能让人震惊的东西了,更多的是一种熟视无睹花样太多了,也就没有了新意

  可是我们要知道的是,这是一部200多年前的作品,如果把一切文学经验和例证都祛除掉,你再看看这部作品,会产生什么感慨呢?我们简直要佩服的五体投地,无论你从诗学、诗艺还是作品本身精神和前瞻性来说,你都要不由自己地竖起大指。所以,人们不是胡乱地夸耀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的文学成就实在是因为这个成就太过巨大,成了经典中的经典。

  对于经典,对于那些经受住了时间的淘洗和岁月打磨的东西,我们只能抱以欣赏态度借鉴的态度去看。这部郑克鲁的译本和郭宏安的译本稍有不同,主要是人文气质的不同。大概这是不同时代的人,翻译的结果也不同吧。在对原作的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自身的东西势必要融合进被翻译的作品中。我们领略到了原作的精髓,也感受到了译者的人文素养和内涵

  对于译者来说,翻译不啻于一种新的创作,不过这种创作还是受到原作的约束,不能天马行空,肆意进行罢了。我们不能忘记翻译的功劳,他们不是窃取者,是创造者

  《恶之花》读后感(四):丑恶的世界 忧郁的内心

  《恶之花》是法国十九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的先驱夏尔·波德莱尔的一部诗集,这本诗集收录了作者将近百篇诗歌,这些诗歌自成一体,构筑了作者创作风格,这是当时最前沿时尚的作品形式,作品兼具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特征。当然忧郁和丑恶还是在本书中占了大部分的比例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的诗人,他的创作风格开创象征派诗歌体系先河。作者的创作态度和他的生活经历有着不可分割联系,从小就失去父亲的作者,缺少了正常家庭温暖。由于思考问题方式差异,导致作者和继父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这样的环境使得作者内心充满忧郁苦闷,作者把一腔愤怒都注入到诗歌之中,通过诗歌来宣泄自己的情绪。作者除了家庭的矛盾之外,当时的社会现状也是造成作者极端的一个原因,社会冲突中作者时刻挑战社会制度动荡不安的生活环境终于让作者失去对于世界美好的向往,内心的苦痛沉闷压抑透不过气,作品自然而然流露心声

  这本诗歌集已经是再版过多次,每次也有不同程度的删减,但是作品的精华却是更加浓缩。书中主的诗歌并不是按照传统的时间顺序来编排,要是采用内容和主题来划分,分为六个主题和一个增补诗。这六个主题分别是,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酒,恶之花,叛逆还有死亡。其中以忧郁和理想最为突出,诗歌的选取也是数量最多的,这么重的分量,也能看出作者的创作思绪与社会现实的冲突点,忧郁的心情来自社会和家庭的矛盾,也是作品的核心内容,但是任何人对于寻找光明的理想还是有所期待的,长期的寻找却不断的失望,内心的苦闷,现实的不如意,寻找渺茫的理想贯穿于本章。巴黎这座城市是世界公认的漂亮的都市,也是最浪漫的都市,可是在作者的诗歌中,却有着太多的丑恶面目,这样的描写和作者的心境有所关联,可也是当时社会的真实写照。酒是很多诗人笔下常有的作品,可是酒逢知己千杯少欢快却没有在作者的诗歌中发现,看到的都是借酒浇愁的忧郁。恶之花也是充分体现了主题。叛逆也是对于社会无奈的反抗,而死亡到成了最后的解脱

  通书的诗歌都是近乎悲凉的气氛,让人心情压抑,而每个章节首页通体黑色的带有一朵诡异盛开的花更是充满了悲凉。这些诗歌的主题围绕人们的的忧郁和理想展开,表达了对于社会现状的不满,内心焦灼不安状态是当时人们的真实写照,人们也在痛苦之中徘徊,挣扎,寻找着光明。作者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创作了这些诗歌,他的笔触不同于古典美学者对美的定义,而是在现实的生活的丑与恶之中发掘别样的美。这也是现实主义特征最直接的表达。

  《恶之花》是一本经久不衰的诗歌作品,它的作者是法国的诗人夏尔·波德莱尔,由于作者的特殊经历造就了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这样的风格成为了一种新的时尚,它的影响力也是比较深远,成为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而后世诗人也是对于诗歌的有了新的认识,开始发掘不同的美。

  《恶之花》读后感(五):呈现于世人的“恶之花”

  夏尔•波德莱尔是法国19世纪现代派诗人、象征派诗歌先驱,其代表作诗集《恶之花》具有划时代意义。这些都是被人熟知的。他因此诗集曾被法庭判罪,罪名为“亵渎宗教”和“败坏风俗”,6首诗歌被删。另外,他也是当时文艺评论界的活跃分子与重要人物

  20世纪的法国大家很少有喜爱波德莱尔的,如普鲁斯特、纪德、萨特、福柯等。人们也会把他和雨果加以比较,纪德评判雨果更厉害时仍有犹豫保留,普鲁斯特直接说波德莱尔的文字“比雨果的词语有力一百倍”。而雨果曾致信波德莱尔称其“创造了新的战栗”。波德莱尔,他是一个起点

  《恶之花》国内有多个译本,也有诸多学者研究波德莱尔,相关文论著作颇多。读者可自行阅读体会,理解思考。《恶之花》包括“忧郁与理想”、“巴黎风光”、“恶之花”、“酒”、“叛逆”和“死亡”等篇章,第一部分数量最多。

  波德莱尔的浪漫主义关注的是美的内部,注重心灵感受,是对现代社会的表现。他直面现实和人性的“恶”,笔下有着地狱般的罪恶与堕落,但从中蓬勃着乖戾与悖逆。他是从反面去审视、观照世界、人性与生命的。

  波德莱尔更相信人性本恶,认为该把恶袒露出来,因为不自知的恶更为可怕,“是魔鬼牵动着线来左右我们!”(《致读者》)而“——啊!天主!请赐给我勇气和力量,/将我的内心毫无厌恶地观看!”(《基西拉岛之游》)则是敢于正视魔鬼的表现。

  在“巴黎风光”篇章中,《天鹅》《七个老头儿》《小老太婆》是献给雨果的。三首诗歌,表现的是文明都市、声色巴黎背景下的被遗弃的苦难者命运,沉沦沮丧但仍不甘,所见所闻所思,是诗歌中的描写与抒情,是作者的思虑与警示。这些也是作者对同为关怀弱势群体的雨果的模仿与致敬。

  象征主义是要有想象力的,用具体事物来象征抽象观念,所以是深邃而富有哲理的。美与丑、死亡与生命、愤怒与憎恨化于天地万物、化于自然中。波德莱尔还用矛盾修辞呈现了对美丑、人的二重性、文明悖论的思考。

  宗教神话,幻梦巴黎,赤裸而真实的现实,自然的象征,这些被波德莱尔混合在一起,浪漫主义、现代主义、象征主义,这就是《恶之花》,一部惊世骇俗之作。它改变了世界,或者说某种意义上让世界苏醒。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读者发表的读后感】

查看恶之花读后感10篇的全部评论>>

评论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