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经典好文章在线阅读: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10篇

当前的位置:文章吧 > 经典文章 > 读后感 >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10篇

2018-06-19 21:28: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载入中…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10篇

  《被討厭的勇氣》是一本由岸見一郎 / 古賀史健著作,究竟出版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NTS 300.00,页数:2014-10-30,文章吧小编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读后感希望大家能有帮助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一):问题不在于世界是什么样子,而在于你是什么样子

  去年因为日剧名台词知道的书,当时因为正在备受人际关系困扰。或者说正在被上下工作关系中的不协调感到苦闷不已,所以买了这本书。

  虽然分类哲学,但是因为是以青年哲学家辩论方式展开,所以非常的易读,和印象中对哲学的认知有很大的不同。第一次看就完全停不下来一口气看了多半本,阿德勒的理论虽然非常的新颖、令人惊讶但是再仔细理解之后,又会觉得很有共鸣,啊,原来是这样啊。

  隔了好久决定继续看完的时候突然发现好像前面说了什么已经忘了,笑。于是重新看了一遍,不过其中的几个理论真的是过目难忘。比如‘课题分离’、‘所有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等。不过正像书里说的,虽然阿德勒的理论容易理解,但是真正的使用恐怕要花上现在年龄的2分之一的年份才能融会贯通

  再看一遍,还是觉得很有共鸣,感受很多。阿德勒的很多理论看似消极莫名其妙,但是可能正如书里所说,可能只有有了一定生活体验人才认同这种理论。反正在我看来,读完了全书时候觉得浑身轻松很感动。是啊,如果沉浸在宿命论中,如果我们的出身、过去的经历注定了我们的未来,那我们的当下可以说毫无意义。那样的人生该是多么悲哀。阿德勒心理学主张过去毫无意义,因为过去无法改变,而过度纠结于未来也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对于在当下努力活着的人来讲就像是站在舞台的聚光灯下,无论前面还是后面都是看不清楚的。假如你觉得过去和未来都可以看得到,反而是因为活在微弱灯光下,并没有专注于当下。对于人生的规划,树立远大目标也是不被鼓励的,笑,这个观点确实乍一听令人震惊。阿德勒的心理学主张人生是很多个点组成的刹那,并不是一条直线,也觉得人生的目标并不应该是不停的登山到达顶点。而是活在当下,每天每时每刻都闪亮的活着,每天就像在跳一支完整的舞,在这不断舞动的人生中,可能会日积月累最终达到顶点,也可能会没达到顶点,或者因为什么不幸意外突然戛然而止,但是无论哪一天停止,我们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并不是一定要达到顶点才是意义。旅行在出门的那一瞬间就开始了,并不是到达了固定地点才算开始。这是实现式的人生和目的式的人生本质区别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我们可以改变的只有自己,当自己改变了,看世界心情不同了,世界也会以你希望的样子出现。这种观点我觉得多少有点唯心的感觉,但是对在日常中痛苦挣扎的我们来讲是很好的自我启发和治愈的开导吧。

  关于人际关系的课题分离,要和谐处理人际关系,首先要分清楚什么是我的课题,什么是别人的课题。通俗来讲,我觉得和尽人事,听天命的感觉有点相似。我想怎么做,是我个人的决定,而别人要怎么做是别人的决定,我无法掌控也不应该侵入别人的课题。这样像虽然有点逃避的感觉,但是确实也是如此吧。课题分离之后是相信他人,只要全心的相信别人,他就会变成你的伙伴,这个团体也会变成你觉得可以安身的团体。如果从一开始就担心被别人背叛,就无法建立深厚的关系。当然他也提出一个理论就是,宇宙论,让我们的目光不要拘泥于现在小的团体,小范围看你是这个学校、这个公司的一员,大范围看你是这个国家、这个星球的一员,其实我们和所有的生物一样共同属于广阔的宇宙,就算在一个小团体里过的不好,并不代表着什么,而且这种虐心可以随着自己的离开而立刻终结

  差不多是让人觉得你的一切烦恼都多么不值得一提吧,过什么样的人生是自己的选择,能不能获得幸福也是自己的选择。人生本来就是没有意义的,人生的意义只有自己去给予。自己的价值不应该按照做什么工作、挣多少钱来决定,只要对别人有贡献,你的存在本身就是有价值的。

社会意识这一部分确实较其他部分有点晦涩难懂,可能还需要时间理解,不过这本书确实很值得一读,对我来讲也是读了之后觉得心情变好的书,所以可能还会看第三遍吧。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二):《被讨厌的勇气》|从现在起就去改变

  如果有个培训讲师说:“听了我今天话的人,从此刻起便能够获得幸福。”你会有什么感觉呢?

  “吹牛皮!”你大概会这样想,然后露出鄙夷的表情根本不会相信。

  有一个人听了这句话也很反感,但是最后他却因此开始钻研那个讲师说的,成了全日本在那个领域的第一名。

  这个人就是《被讨厌的勇气》的作者之一岸见一郎。他听的那次讲座内容是阿德勒心理学。他坦言自己在那之前从来没有思考过怎么做才能获得幸福,听到讲师说阿德勒心理学主张幸福很简单,他开始真正产生研究阿德勒心理学的兴趣

  岸见一郎,从小喜欢哲学。大学文学读到博士,转而研究哲学和阿德勒心理学。现在是日本阿德勒心理学会认定顾问。他翻译了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讲义》和《人为什么会患神经病》,自己著有《阿德勒心理学入门》等多部作品

  另一位作者古贺史健,是一位自由作家。他的作品以对话体见长,出版过许多商务或纪实文学方面畅销书。他是在30岁以后跟阿德勒心理学相遇,自言被阿德勒颠覆常识思想震撼。他连续几年专程去京都拜访岸见一郎,向他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

  这样的两个人合作写出来《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一个对自己不满意,感觉自己不幸的年轻人来向禅师求教,自己怎么才能变得像朋友那样活得开朗阳光,招人喜欢?

  禅师回答:“你想成为别人,就是不喜欢你自己啊。”他引用阿德勒的话说:“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他继续说:“你之所以想要变成朋友那样,就是因为你一味关注被给予了什么,其实,你应该把注意力放在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上。”

  就在这一问一答中,通过禅师的嘴向读者介绍了阿德勒心理学的主要内容。全书的语言朴素简洁,通俗易懂,不用有心理学基础书本打开就可以直接阅读,不会有什么障碍

  全书按照5个辩论的夜晚,分成了5个章节。其中第一第二个夜晚的辩论可以归为“自我认知”,是一些理解阿德勒思想的基础,后面的三个章节可以归为“自我疗愈”,也就是告诉你怎么做。

  一、需要理解的两个基础思想

  1、目的论

  阿德勒说“任何经历本身并不是成功或者失败原因。我们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所谓的心理创伤-----而痛苦事实上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我们大家都是在为了某种“目的”而活着,这就是目的论。

  2、“如果你想改变就可以改变”

  我们的出身地,父母时代,都不是我们能选择的,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我们的生活方式。问题的关键是在于现在你的选择而不是过去你经历了什么。

  就像我们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无论何时无论身处什么环境中都可以改变,就看你是否有改变的决心

  二、人生课题的三个概念

  1什么是“人生课题”?

  “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下去的时候,就会遇到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这就是人生课题”。阿德勒总结了人生有三大课题:交友课题、工作课题、爱的课题。

  爱是什么样子的?阿德勒给我们的答案是如此肯定:“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体会到爱。爱是平静而自热的。”

  2、什么是“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就是要分清楚是谁的课题,谁也别干涉谁。就这么简单。

  要怎么辨别是谁的课题呢?这里有一个原则,就是“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干涉甚至担负起别人的课题会让自己的人生沉重而痛苦。”所以,我们要学会课题分离,我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别人也不许干涉我的课题,哪怕这个别人是自己的父母,这个界限一定要清楚。

  3.什么是“共同体感觉”?

  把他人看做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阿德勒所描述的这个共同体的范围是无限大的,也就是告诉我们不要把自己拘泥于眼前的共同体,外面还有更大的共同体,在哪里都可以做出贡献。

  三、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1. 我们的人生只存在于刹那之中。

  人生不是一条线,也不是爬山,它只是千千万万此时此刻的点的连续。

  所以,阿德勒认为,人生无需规划,也根本不可能规划。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

  哲人说:“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2. 人生是否有意义?

  阿德勒回答:“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帮助他人”,也正是让我们感到自己有贡献感的途径。阿德勒告诉我们“幸福就是贡献感。”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荣格并称为“心理学三大巨头”。他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分化出来,开创了个体心理学。

  现在的很多心理咨询流派都有阿德勒思想的影子,写出《人性弱点》的戴尔·卡耐基和《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的作者史蒂芬·柯维都深受他的哲学思想的影响

  《被讨厌的勇气》通过哲人和青年的辩论向我们讲述了阿德勒的哲学思想,读完,我也被阿德勒的积极态度,崇尚简单的哲学思想吸引了。我们要学会到知识源头喝水,那么,如果想深入了解阿德勒思想,就去看阿德勒自己写的书,才发现他的那本《自卑超越》已经放在我家书架上好久了,大概因为比较难懂,我根本没有读完。

  这本《被讨厌的勇气》把艰深的哲学道理说得简单明了,正是一本敲门书,对于想改变自己,追求幸福的人来说,不可多得

  最后,借用一句青年的话送给正在阅读的你:“世界很简单,人生也一样。”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三):由「讨好型人格」想起这本书

  昨天看《奇葩大会》蒋方舟又讲起「讨好型人格」,想起之前《圆桌派》有一集窦文涛、蒋方舟、马未都、柯蓝四个人聊“出身”,就讲到过这个话题。 那一集方舟讲她小时候去捡姐姐不要穿的衣服而感受到的小城市出身的自卑感让我触动很大,因为我也有相似的经历,所以当时还把他们的话摘录下来了。

  我也希望自己能够尝试骂一次人,能与一个人吵一架,能够把心里藏了那么久的不满说出来,但似乎这又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我又深知每个人都是那样骄傲,那样不容质疑。 这就又让我想到这本书,阿德勒说心理创伤并不存在,而那些愤怒情绪是我们为了某种目的捏造出来的,也许是想让对方屈服。

  「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而解决它需要「课题的分离」,别人(包括父母)对你怎么想,不管是喜欢还是讨厌,这都是别人的课题,而不是你的。

  不想被别人讨厌的欲望冲动,康德称它为倾向性,阿德勒说「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但是这个「课题的分离」,我至今没有完全做到,甚至忘记许久了,才让自己一直陷入阴郁泥沼里自怨自艾。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四):一场思想风暴

  这本书给我前所未有的思想感观、看这本书我每次都认为这个青年就是我、他与我有着完全一致想法、包括对自己的厌恶、想要过的更好、不甘平凡等等

  在和哲人对话的过程中、我了解到了、决定是自己做的、理由是自己的借口!我想到自己也曾有不想结婚念头、我一直以来心里都在责怪父母、我的父亲家庭不是很负责任、也曾对母亲不忠、而母亲并没有选择离婚、直到已经50多岁了、现在母亲依然过的不幸福、她每次都会和我抱怨、抱怨父亲对她不够好、父亲的毛病、我也曾劝他离婚、可是她说都是为了我、为了我才不离婚、这让我十分痛苦、我认为我的出生是一个错误、因为我他们才不能离婚、也因为我的无能、不能让母亲快乐、我无能、无法改变母亲、我恨自己、讨厌自己、我尝尝深夜无法入眠、经常想起这些事情泪流满面、但与此同时我也在怨恨我母亲、为什么要不停得和我说这些事情?面对这么多的压力、我有着深深地挫败感、责怪自己都是自己的错!我认为我之所以对婚姻悲观态度、都是因为她们的生活不幸福、看过这本书我发现、其实只是我自己不想结婚而给自己找的借口、为了“报复”父母而这样做、为了报复父亲对家庭不忠、报复母亲不停和我诉说传递给我婚姻不幸的事实、让他们认为是自己的过错、我只是想去惩罚他们、类似的人生借口还有很多、比如我不喜欢交际、是怕受到伤害、怕别人不喜欢自己、于是按照别人的期待而活、所以在人前特别辛苦、感觉疲惫、于是更加讨厌交际、只喜欢独自相处、这全是人生的谎言、借此安慰自己没有错、都是别人的错、让自己继续持续现在的生活、而不去做任何改变、

  这本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让我从一切不可能改变、反正我已经这样了、的想法中跳出来。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不去迎合别人、做自己开心的事情,人要为了自己而活一直是我的主张、这本书给了我理论指导,其中也有部分我不赞同,以后慢慢补充~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五):前後部份自相矛盾

  以我自己所見,書是分成兩部份︰個人以及社會。

  個人的部份,算是部份認同。我很同意他說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畢竟這是你自己的人生。現在的我正在努力這樣過日子,也努力學習不要評價別人的生活。但說到"目的論"就有點保留。我不否認大部份人都在找借口給自己逃避,我自己也經常這樣。但這不代表過去的生活不會影響現在的人生,不代表沒有創傷後遺症這一回事。要是你跟一個三餐不保的孩子說,你現在的生活不會影響你升學的機會 ; 要是你跟一個被強姦的女生說,你不敢再跟男生交往,是你找借口去退避,這樣不是有點離地嗎?

  至於社會的部份,不就是跟前部份自相矛盾嗎?前面不是叫我只顧自己就好,後面卻跟我說人最大的幸福感是貢獻他人。這部份我真的不能理解,而且略顯雞湯。

  整體而言,因為用對話來表逹,很容易入口,所以還是會把第二集看完的。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六):扯下这块遮羞布

  被讨厌的勇气

  岸见一郎

  如果说当下所有的不堪,都是缺乏勇气的咎由自取,你会怎么回答?

  接触《零极限》里外在的一切是内心的投射,所有的错误都是过往记忆的重复,清理内心便可改变外在的环境的理念。

  那这本书指在探究你的记忆错在了哪?

  有书评说“这本书是扯下人类最后一块遮羞布” 一针见血!

  我们就弗洛伊德的原因论,认为我们现在的性格缺陷都是因为童年受到精神创伤。像是从小缺少认可的小孩长大就非常希望被表扬。而这一理论也成为我们不愿改变的借口。

  这本书采用的阿德勒心理学正好相反,认为“决定我们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我们随时有可能做出改变,只要拿出勇气来!

  其中书中的观点也很标新立异,比如说

  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人际关系。

  课题论,为自己而活。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哪怕是你的孩子自由就是被人讨厌

  (突然想到一句话,凡是说追求自由的人,大多都不知道自由是什么)

  不去做规划,人生是一连串的刹那,最重要的是此时此刻

  (这个零极限的专注当下,等待最好的安排不谋而合)

  …

  所以,你真的能拿出改变的勇气吗?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七):《被讨厌的勇气》——札记

  阿德勒的心理学要让我们摆脱的三大束缚

  一.来自过去的束缚,过去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看待过去。弗洛伊德理论是过去生活在你的潜意识里面,时刻影响着你的现在。

  二.人际关系的束缚,你所有的自满和自卑都来自别人的评价和期待。理想的人际关系应该是,我爱你,与你无关。做到独立的自我,也就是如何处理好别人对自己的看法。

  三.来自未来的束缚,人总是幻想着未来升职加薪,走上成功道路。着急奔向未来,其实就是对当下的不满。我们应该强调当下的意义,如果过好当下每一刻时光才是生活的真谛。

  第一夜:我们的不幸都是谁的错

  通过牺牲自己,讨好他人,从而获取价值感是一种病态模式。

  世界并不复杂,是我们自己的认知把世界想的太复杂了,我们要立足于目的论,而不是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我们可以采取行动去改变,去选择自己的生活。当你选择改变现在的生活方式,你就要有摈弃现有生活方式的决心!

  当你说,如果有时间,我会…如果我去做了,也会…说明你还只是活在那种可能性中,而没有真正做出选择。只有你真正付出了行动,你才能摆脱那种活在幻想的可能性中,给你带来的虚无缥缈的感觉。当你想说这种话时,有时候为了骗自己找了很多理由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能那样做,把原本简单的世界弄得更加复杂,所以请真正去做吧,只有做了你才会有收获,才会有发展,那些你找来的理由也会不攻自破。

  阿德勒的目的论: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因为之前受到的教育大都是来自弗洛伊德的原因论,精神分析,认为人生是由于人的童年经历决定的,所以要一下子接受阿德勒的观点还是有些难得。不过个人还是觉得阿德勒的观点很有道理,这是强者该有的姿态。

  第二夜:一切烦扰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扰。

  在人际关系中不可能永远不受伤,不要因为怕受伤,就从一开始就产生拒绝心理。生活中经常有时候因为怕被拒绝,自己先把自己裹在保护壳里面。生活中的“还没开始就已经结束”也是一个常见的栗子。

  自卑感是因为自我价值认识偏差产生的,人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自卑感,但是没有人可以一直忍受这种状态。自卑感不一定都是坏的,有时候因为看到更美好的事物,想要更美好生活带来的自卑感会刺激你采取更多的行动去做出改变,去追求更好的东西,这是正面健康的姿态,但如果没有这种勇气,就会从自卑感变成自卑情结。

  我们生活中常说的负面情绪书里解释为自卑情结,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做了一种不努力,不作为,不愿意做出改变的借口。要消除自卑情结,就需要做到不害怕失败,不怕被拒绝,因为没有人可以在社会中永远不受伤。

  自卑情结有时候会发展成另一种状态——优越情结,常见的例子就是“权势张扬”。通过金钱和权势来显示自己的特别,沉浸在这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的观点: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生活中有些人会自夸自己不幸,津津乐道甚至夸耀自己成长中的不幸,这是他们想借助这些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用这一点压住别人。弱势群体是社会里面最“强大的群体”!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网上很流行的一句话,“你弱你有理”,很多弱者不求改变反而更加享受强调自己弱点给自己带来的福利。所以有时候还真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人生不是与别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好,没必要把自己和别人比来比去,前段时间看《自控力》那本书里面也提到了,当你给自己设定某个目标时,想要提高自己自控力,实现这个目标时,千万不要拿别人来做比较,假设当你最后实现目标,超越某人时,你就容易沉浸在成功喜悦中,又容易放纵自己,失去自控力,如果目标太高难以达到,你又会被挫败感笼罩。

  人际关系中斗争与复仇

  当人际交往中因为私愤,被人当面辱骂时,你要考虑下这个人隐藏的“目的”,当被人言行激怒时,也要认清对方这是在挑起“权利斗争”。他可能是想通过斗争取得胜利,进而证明自己的力量。如果你采取正面反抗,互怼,那就正中其下怀。这也就进入了双败的局面,因为就算你在这次竞争中赢了,马上你们就进入了下一个阶段“复仇”。对方会在别的地方以别的形式进行报复。面对攻击挑衅时,需要做的就是不做任何反应,控制我们的怒气。书中把怒气当作了为了达成某个目的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发怒是交流的一种形式,而且不使用发怒这种方式我们也是可以交流的,理解这一点应该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怒气。

  第三夜:让干涉你生活地人见鬼去吧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了别人的认可,认为人没有必要被别人认可,也不要去寻求认可。自由可也以理解为不再追寻别人的认可!阿德勒把人生分成三大课题:工作,交友,爱,爱包括了情侣之爱和亲子之爱。这其实基本攘括了人整个生命中涉及到的所有小课题。我们需要做到的就是分清自己的课题和别人课题,不去干预别人的课题,也不要受别人影响自己的课题。区分某个课题是谁的可通过看整个事物发展下去最后的承担者是谁,谁承担这就是谁的课题。比如说学习这个课题,好好学习最后考进好大学承担者是小孩而不是大人,那么学习这个课题就是小孩。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是”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干预。当然,当你迷茫时,你也可以选择请求别人帮忙,听听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味地受别人影响,被别人左右你的课题。

  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就会去追寻别人的认可,尽力去满足别人的期待,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书中认为这是你还不能完全做到课题分离,把别人的课题也看成了自己的课题。别人怎么看你是别人的课题,你无法左右的。所以我们根本不需要过分看重别人的看法,只要完成好自己的课题就行!生活中很多人会感慨因为单位或者领导太SB,导致自己没法好好工作。其实这何尝不是没做到课题分离,不管领导怎么样,那是领导的课题,而你是无法干预的,你只不过是在为自己不好好工作或者工作能力不强找了个这样的借口罢了。就算领导是真的SB那么,你也要认识到工作是你自己的课题,别人是无法干预的,你一样可以把它做好,如果做不好可能还是自己能力问题。

  自由的代价就是被人讨厌,我们都想毫不讨人嫌地活着,希望可以八面玲珑地讨好所有人,但这种生活方式是一种及其不自由地生活方式,同时也是不可能实现事情。所以自由有时候就是要付出被人讨厌地代价地。因为,只有你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贯彻自己生活方式,你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其实我们生活中也几乎没有绝对的自由,不管你生活在哪个国家。如果无法做到追求书中所说的自由,那享受相对的自由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四夜: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过分追求认同表面上看是在意别人的看法和感受,其实这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表现,因为你只关心了”我“这个概念。你是因为不想让别人觉得自己不好,所以才在意他人的视线,这不是对他人的关心,而是对自己执着。凡是执着与”我“的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我们要把”对自己的执着“换成”对他人的关心“。

  在人际交往中,首先不是去考虑”这个人能给我什么“,而是要思考”我能给这个人什么“,只有你付出了你才能融入到这段友情,爱情中去。很多人总是期待着别人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如果期待落空就会大失所望,非常愤慨,产生”这个人为什么什么都没为我做“这种想法,实际可能他已经为你做了很多,只不过没能满足你所期待的。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一个盲人高考生考上大学,学校准备了单独的房间,配备了专门的老师,可是家长仍然欲求不满,觉得学校什么都没做,因为没有配备导航犬。呵呵。

  阿德勒不赞成表扬也不赞成批评的教育方式。书中把表扬定义为: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而且表扬会营造除一张强和弱的上下级关系,表扬他人的目的在于”操纵哪个比自己能力低的对方“,其中不包含感谢也不包含尊重。感觉作者说的还是蛮犀利的。如果不表扬不批评,那怎么教育小孩呢,书中支持”鼓励“的方式。表扬是纵向具有从属关系,而鼓励是横向的平等关系,课题分离的。感觉这就是国内教育和国外教育的区别。书中还提到,表扬会让人形成一种奖罚效应,为了获得更多的表扬,最终会选择迎合他人价值观的生活,如果是小孩就会按照老师和父母的期待生活。这个和前一章提到的要做到课题分离,不追求认同感是相悖的。

  人只有在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会有勇气,自卑则是对自身价值认识出现了偏差时的情绪,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的价值,你就能够接纳自己,建立起直面人生课题的勇气。当你发现你自己对身边的人,对家人,对社会有用时,你就能感觉到自己的价值。哈哈,说白了生活中你帮助别人,努力工作其实都是在创造价值。有人可能说工作是为了赚钱,并不是为了创造什么价值。正常情况下你的工资都是和你创造的价值成正比,而且当你创造价值多,拿到工资高,你才更有底气,当你创造价值少,工资低,你就容易没底气,更容易有自卑情绪。这其实和书中观点可以说通的。

  第五夜: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我们需要做到“自我接纳”,重要的不是给予了我们什么东西,而是我们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是不同的,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还要暗示自己说“我能行”,这也是容易导致优越情节的想法。自我接纳是假如做不到就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身边很多朋友都是自我肯定,而不愿意自我接纳,包括我自己有时候也是这样,但很多时候是不自知的,只有旁观者清,书中还是说到了要害。

  书中提到了“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三个概念,只有做到这三点,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同时更好的融入到社会。其实说白了就是接受真实的自己,不求回报不怕背叛地信赖他人,把他人看作自己地伙伴而不是敌人,同时帮助他人,鼓励他人做到“他者贡献”。这样才能体会到“我对他人有用”。

  阿德勒地心理学目标:1.自立 2.与社会和谐相处。

  支撑这种i行为地心理方面地目标:1.“我有能力地意识” (这里就是自我接纳) 2.“人人都是我的伙伴”的意识(这里包含了 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书中定义幸福为贡献感,获得贡献感地方式手段不止一种,前面说的追寻他人认可也是获取贡献感地一种手段,只不过这种手段是通过他人地认可来获得贡献感,最终就会导致你不得不按照他人地愿望来过自己的人生。这样获得地贡献感是没有自由的,我们追求幸福的同时也是要选择自由的。

  第五章很强调“此时此刻”这个概念,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当下,纠结过去,过分关注未来。生活中很容易这样,对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沉浸在过去的成功中。亦或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想要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可以唯独此时此刻不做出任何行动,只是虚度光阴。相信很多人都会这样,抛开过去,未来那些虚无的东西,认认真真过好当下才是我们要追求的生活。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八):《被讨厌的勇气》思维导图

  书中青年的发问很有意思,很多都揭示了现代人心里疑惑却又问不出的问题。

  而智者所提出阿德勒的观点:“目的论”“课题分离”“倾听更大共同体的声音”等等,斯认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不妨一试。这需要不断的练习。希望这里的导图能给大家做一些微小的指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原创,如需转图,请联系我。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九):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沒有意義

  這種想法的存在也沒有意義

  好像如果你覺得這本書能帶給你甚麼震撼與人生的重大改變

  那其實只是一個假象

  畢竟你就是想要這樣而已吧

  對話錄有一個典型是為了要追討出每一個辯證的邊邊角角與細節

  導致年輕人總是變得異常偏激與蠢,不是笨,而是聰明得腦死

  而哲學家卻又行屍走肉般的好人好事代表似的木頭讓人很想舔他鼻子看他做何反應

  一定要寫成這樣嗎

  一定嗎

  就沒能寫一個拾荒老人帶大的好女孩與變性的成功企業家對話嗎

  不行嗎?

  (我在鬧脾氣而已)

  如果理解哲學只以幸福為導向那樣永遠走不出像夢一樣的迷霧吧

  (去你的佛洛伊德)

  何不試著理解並且承認

  你就是釋迦摩尼

  你就是希特勒

  你也是愛因斯坦與賓拉登

  然而這正是阿德勒的奇妙之處

  被討厭

  根本不需要勇氣

  勇氣是從不在阿德勒想法裡的角度觀看這種哲學的一種謬誤

  就好像「少囉嗦我只關心我自己」聽起來怎麼樣都很機掰。

  希望人類可以整體地往這方向前進,而且不為了什麼。

  絕不是幸福。

  甚麼人生為之一變

  變你老木

  《被討厭的勇氣》读后感(十):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

  第一次看到时就觉得很震撼,半年后重看还是有不少收获。书以哲人、青年对话的形式探讨阿德勒的思想,清晰易懂。

  然后迅速把第二本《幸福的勇气》也读完。

  二大点颠覆了我的价值观。”目的论“和”不表扬不批评“。

目的论

  ”过去的经历“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一直都觉得是有因才有果,但过去的经历,无论是不幸还是幸运,都现在的你多少带着感情色彩回忆出来的,你赋予给它的意义才是重要的。

不表扬不批评

  一直以为对待孩子,我们要多表扬少批评,但书中的观点是既不表扬也不批评。初看我是反对的,直到它一点一点地说服了我。

  表扬其实也是另一种形式的”操纵“。也是通过”纵向关系“去评价才有的”表扬“这一行为。

此身,此时

  小学一位师姐在我的同学录的赠言是四个字,面对现实。那时初看觉得有点滑稽,但越长大觉得这四个字,字字在理。面对现实,接纳现在的你,享受现在的那一秒。

  并不是成为谁,也不需要和谁竞争,你就是你,不必迎合谁的期待,获得谁的认可。

  许多家长为孩子规划“线”一样的人生,上好大学,进好企业,拥有稳定的家庭,但这样的轨道就是幸福的人生吗?瞻前顾后,不享受现在,每一刻都会觉得累吧。

反观现在的教育制度

  还记得小时候的小红花,也许现在的孩子没有“小红花”,但同质的“奖品”总不会少。无论老师还是家长,大部分都在引导孩子成为“乖孩子”、“老师或家长喜欢的孩子”。

  ”想要获得长辈的认同和表扬“这个想法,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一旦遭挫而少了或没了认可或表扬,很容易就此迷失方向,

  你不是世界的中心,只是世界地图的中心。很喜欢这句话,很中肯。

  我们不需要和其它人竞争什么, ”不要从'与他人不同'方面寻求价值,而是从'保持自我'方面寻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个性,不认可'真正的自我',一味与他人进行比较,盲目的突出不同,这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生活方式。"

身体力行

  书中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是需要将这些理念用到生活中,慢慢去理解贯彻吧。

评价:

[匿名评论]登录注册

评论加载中……